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Study on Selection of the Superior Clones for Tamarix

柽柳优良无性系选育研究



全 文 :林业科学研究 2006, 19 (2) : 129~134
Forest Research
  文章编号 : 100121498 (2006) 0220129206
柽柳优良无性系选育研究
乔来秋 1 , 荀守华 2 , 何洪兵 1 , 陈纪香 1 , 王玉祥 1 , 高冬梅 1
(1. 山东省东营市林业局 ,山东 东营 257091; 2. 山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山东 济南 250014)
摘要 :从黄河三角洲自然分布的中国柽柳中选出的 2个无性系和从新疆引进的 13种柽柳 ,以中国柽柳为对照 ,进行
无性系遗传测定。通过对 4年生 3片区域试验林存活率、树高和地径生长量的调查及统计分析 ,证明东柽 1号、2号
两个无性系表现最好。在土壤含盐量 3. 2~4. 6 g·kg- 1的立地条件下 ,东柽 1号、2号存活率均达 88. 3% ;东柽 1号
树高、地径生长量分别大于对照 17. 6%、75. 1% ,东柽 2号树高、地径生长量分别大于对照 36. 2%、28. 4% ;同时 ,观
测研究了东柽 1号、2号优良无性系的生物学特性。4年生柽柳在 3地点的树高遗传力分别为 0. 90、0. 89、0. 83,地
径遗传力分别为 0. 92、0. 96、0. 94。对柽柳树高和地径生长量与地点之间的互作分析得出 :树种与地点之间的交互
作用不显著 ,试验中生长表现优良的无性系在 3个试验点都有很好的适应性。
关键词 :柽柳 ;无性系 ;选育 ;遗传测定 ;引种
中图分类号 : S79315   文献标识码 : A
收稿日期 : 2005207221
基金项目 : 山东省东营市科技局 1997年科技攻关项目 :“柽柳引种和新品种选育研究”
作者简介 : 乔来秋 (1964 —) ,男 ,山东广饶县人 ,高级工程师 1
Study on Selection of the Super ior C lones for Tam a rix
Q IAO Lai2qiu1 , XUN Shou2hua2 , HE Hong2bing1 , CHEN J i2xiang1 , WANG Yu2xiang1 , GAO Dong2m ei1
(1. Forestry Bureau of Dongying City, Shandong Province, Dongying 257091, Shandong, China;
2. Shandong Academy of Forestry, J inan 250014, Shandong, China)
Abstract: Sixteen clones of Tam arix were tested in field in Yellow R iver Delta area. The survival rate, height and diameter
at ground of 42year p lants were investigated at three sites. The result showed that Dongcheng 1 and Dongcheng 2, the two
native clones at Dongying, grew best. The survival rate of the two clones in the soil contained 3. 2~4. 6 g·kg - 1 of salt
could reach 88. 3% ,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CK ( Tam arix chinensis Lour. ) . The mean diameter at ground and mean
height of Dongcheng 1 exceeded the CK by 75. 1% and 17. 6% , Dongcheng 2 by 28. 4% and 36. 2% , respectively. The
heritabilities of height at three sites were 0. 90, 0. 89 and 0. 83, and diameter at ground 0. 92, 0. 96 and 0. 94. Interaction
analysis between clones and sites for height and diameter at ground indicated that interaction effect wasn’t significant. The
clones, which grew faster than others, had good adap tability at the three sites. The traits of biology of the two superior
clones were also observed.
Key words: Tam arix; clone; selection; genetic test; introduction
柽柳属柽柳科 ( Tamaricaceae )柽柳属 ( Tam a rix
L. ) ,该属植物绝大多数为落叶灌木或小乔木 ,全世
界有 90余种 ,分布广泛 ,从欧洲西部、地中海沿岸、
非洲东北部到西亚、南亚、中亚至亚洲东部都有柽柳
自然群落 ,主要生长在温带和亚热带的荒漠、半荒
漠、草原及盐碱地带。我国产柽柳属植物 20余种 ,
约占全球总量的 20% ,主要分布于西北荒漠、半荒
漠地区以及东部沿海地区 ,以新疆、青海、甘肃 3省
区最多 [ 1 ]。国内对柽柳的研究开始于 20世纪 50年
代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刘铭庭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第 19卷
等 [ 1 ]对柽柳属植物的种类资源、形态特征、生物学、
生态学特性进行过深入研究 ,并提出了开发利用途
径 ;兰州大学张学忠 [ 2 ]也对西北分布的柽柳属树种
进行过调查研究 ,分析了柽柳的经济价值 ;内蒙古林
学院的高晓霞 [ 3 ]对多枝柽柳的显微构造、纤维形态
进行过研究 ;但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对柽柳资源的引
进、优良品种选育以及开发利用工作 ,致使柽柳种类
单一 ,仅中国柽柳一种 [ 4 ] ,资源贫乏 ,为了满足大面
积盐碱荒地造林绿化和品种多样性的需求 ,作者于
1997年从新疆吐鲁番中国科学院生物土壤沙漠研
究所引进了 13种柽柳 ,同时 ,对当地资源进行了广
泛的选优 ,筛选出表现性状最为突出的 2个优良变
异单株东柽 1号、2号 ,在此基础上 ,以中国柽柳为
对照进行引种试验和新品种选育研究。经过繁殖育
苗和多年多点造林试验 ,初步掌握了新选无性系和
引进柽柳种的生物生态学特性 ,基本摸清了它们对
黄河三角洲地区气候土壤条件的适应性。
1 材料与方法
1. 1 试验地自然概况
试验地设在山东省东北部黄河入海口三角洲地
带的东营市 (118°07′~119°10′E、37°20′~38°10′N ) ,
北临渤海湾 ,东靠莱洲湾 ,该市总面积 8 053 km2。气
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 ,雨热
同季。常年平均气温 12. 8 ℃,无霜期 206 d, ≥10 ℃
的积温约 4 300 ℃,年平均降水量 550~600 mm,极端
最高气温 41. 9 ℃,极端最低气温 - 2313 ℃。
本市区域内地势低平、广阔 ,坡降平缓 ,地下水
位较高 ,海滨地区为 0. 5~1. 5 m;距海越远 ,地下水
位越低 ,一般 1. 5~3. 0 m。土壤 1 m土体含盐量在
2 g·kg- 1以上 ,由海岸向陆地方向土壤含盐量和地
下水矿化度渐次递减。含盐量超过 5 g·kg- 1的盐
碱地 36. 78万 hm2 ,占全市总面积的 45167%。
柽柳造林试验点设 3处 ,分别在东营市林业局中
心苗圃、七分厂和河口区太平乡。中心苗圃造林点土
壤含盐量 3. 2 g·kg- 1 ,地下水位 1. 8 m,土壤质地为
中壤。七分厂造林地土壤含盐量 4 g·kg- 1 ,地下水
位 1. 5 m,土壤质地为重壤。太平乡造林点土壤含盐
量 4. 6 g·kg- 1 ,地下水位 1. 5 m,土壤质地为沙壤。
新品种繁殖能力试验点设在七分厂 ,耐盐能力
试验点设在东营市农科所盐生植物园。
1. 2 试验材料
1997年在进行柽柳资源调查过程中 ,发现了 2
株枝叶繁茂 ,落叶期比当地中国柽柳晚 ,其中 1株花
明显退化的柽柳单株。通过测量对比 ,认为这 2棵
柽柳单株与中国柽柳在枝、叶、生态习性及抗逆性方
面基本相似 ,但也有明显不同于中国柽柳的形态特
征和生长特性 ,初步断定它们是中国柽柳的变异单
株 ,分别编号为东柽 1号和东柽 2号 ,与从新疆引进
的 13种柽柳一同进行了无性繁殖育苗和造林试验 ,
即试验材料包括 2个中国柽柳无性系 (东柽 1号和
东柽 2号 ) , 13种引进柽柳和中国柽柳。16种柽柳
(或无性系 )的中文名及拉丁学名见表 1。
1998年春 ,对 16种柽柳进行硬枝扦插育苗 ,繁
殖造林试验用苗木。中国柽柳、东柽 1号、2号的扦
插成活率达 90%以上 ,甘蒙、甘肃、多枝、多花柽柳
的扦插成活率达 80% , 其余引进柽柳种扦插成活率
低于 60% [ 5 ]。
表 1 16种柽柳 (或无性系 )中文名及拉丁学名
中文名 拉丁学名 中文名 拉丁学名 中文名 拉丁学名
短穗柽柳 Tam arix laxa W illd. 刚毛柽柳 T. h ispida W illd. 山川柽柳 T. arcenthoides Bunge
长穗柽柳 T. elongata Ledeb. 多枝柽柳 T. ram osissim a Ledeb. 沙生柽柳 T. taklam akanensis M. T. L iu
紫杆柽柳 T. androssow ii L itu. 多花柽柳 T. hohenackeri Bunge 中国柽柳 T. chinensis Lour.
甘肃柽柳 T. gansuensis H. Z. Zhang 甘蒙柽柳 T. austrom ongolica Nakai 东柽 1号 T. chinensis‘dongcheng 1’
细穗柽柳 T. leptostachys Bunge 白花柽柳 T. androssow ii L itv. 东柽 2号 T. chinensis‘dongcheng 2’
短毛柽柳 T. karelinii Bunge
1. 3 试验设计
2000年 4月上旬进行造林试验。采用随机区
组试验设计 ,每小区 40~50株 , 3次重复 ,行株距 1.
5 m ×0. 6 m。
2004年 3月中旬 ,以中国柽柳为对照 ,在七分场
对选育出的东柽 1、2号进行系统的硬枝扦插育苗试
验。取当年生枝条 ,粗度 0. 8~1. 0 cm,插穗长 15 cm,
每小区 200株 , 3次重复 ,株行距 0. 2 m ×0. 6 m。
2005年 3月下旬 ,在东营市盐生植物园试验用
盐池 ,以中国柽柳为对照 ,对选育出的柽柳新品种进
行耐盐能力试验。盐池含盐量 6个梯度 ,分别为 4、
8、12、16、20、25 g·kg- 1。为模拟实际造林环境 ,栽
植前将盐池内土壤加 NaCl至要求含盐量 ,每梯度每
小区 10株 ,重复 3次 , 1年生苗平茬栽植。
031
第 2期 乔来秋等 :柽柳优良无性系选育研究
1. 4 调查指标和统计分析方法
于造林当年生长期末调查成活率 ,造林第 2年
以后每年调查全部柽柳的存活率、地径和树高生长
量 ;观测各种柽柳的物候期、形态特征和开花结实特
性。硬枝扦插试验于扦插后 2个月调查成活率 ,当
年生长结束后调查地径、苗高生长量及根系情况。
耐盐试验于栽植后 3个月调查成活率 ,当年生长期
末调查成活株的生长量。
应用数理统计中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 ,对各
造林试验点第 4年的存活率、树高、地径生长量进行
方差分析 ;应用邓肯氏新复极差测验方法 (即 LSR
检验 )对各种柽柳之间的差异进行多重比较 [ 6, 7 ] ,检
验差异显著程度 ;计算柽柳的广义遗传力和遗传变
异系数 [ 8, 9 ] ;进行树高与地点、地径与地点之间的互
作方差分析 [ 10 ]。计算程序用郎奎健等 [ 11 ]的 IBMPC
系列程序集。
硬枝扦插试验统计平均成活率、苗高、地径生长
量。耐盐试验统计平均成活率和生长量。
2005年 11月上旬 ,测量东柽 1号、2号和中国
柽柳的生物量。在七分厂造林地取 5年生东柽 1
号、2号和中国柽柳各 5株 ,称其地上部分鲜质量进
行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 1 各种柽柳造林存活率及差异
对各试验点 4年生柽柳的存活率进行方差分
析 ,结果表明 : 3个试验点柽柳的存活率均达极显著
差异 ,各地点内重复之间存活率没有显著差异 (方差
分析表略 ) ;对柽柳存活率进一步做 LSR检验 ,结果
见表 2。
表 2 3个地点不同种类柽柳 4年生存活率及多重比较
苗圃
树种
存活率
% 差异性
七分厂
树种
存活率
% 差异性
河口
树种
存活率
% 差异性
东 2 91. 7 a A 东 1 93. 3 a A 东 1 88. 3 a A
东 1 91. 3 a A 东 2 88. 3 ab A 东 2 88. 3 a A
中国 90. 0 a A 中国 85. 0 ab A 中国 83. 3 a AB
甘蒙 71. 7 b B 多花 80. 0 b AB 多花 71. 7 b B
多花 70. 0 b B 甘蒙 65. 3 c B 甘蒙 71. 7 b B
甘肃 33. 3 c C 甘肃 25. 0 d C 甘肃 33. 3 c C
多枝 25. 7 cd CD 多枝 23. 3 de C 多枝 25. 0 c CD
山川 23. 3 cd CD 白花 21. 7 de C 白花 15. 0 d D
白花 18. 7 d CD 长穗 17. 3 de C 山川 15. 0 d D
刚毛 18. 0 d D 山川 14. 0 de CD 刚毛 12. 3 d DE
长穗 17. 0 d D 刚毛 10. 0 ef CD 长穗 11. 7 d DE
  注 :表中“东 1”即“东柽 1号”,“东 2”即“东柽 2号 ”;同列小写
字母表示 LSR0. 05差异 ,同列大写字母表示 LSR0. 01差异 ,下同。
由表 2看出 :东柽 1号在 3个地点的存活率达
88. 3% ~93. 3% ,东柽 2号在 3个地点的存活率达
88. 3% ~91. 7% ,中国柽柳在 3个地点的存活率达
83. 3% ~90. 0% , 多花在 3 个地点的存活率为
7010% ~ 80. 0% , 甘蒙在 3 个地点的存活率为
6513% ~71. 7% ,甘肃、多枝、白花、山川、长穗、刚毛
6种柽柳的存活率在 10. 0% ~33. 3%。细穗、短穗、
沙生、短毛、紫杆 5种柽柳在 3个试验点的存活率为
零 ,没有列表分析。东柽 1号、2号与中国柽柳的存
活率没有显著差异 ,但与多花、甘蒙及其它柽柳的差
异显著 ,多花、甘蒙的存活率与甘肃、多枝、白花、山
川、长穗、刚毛的差异显著。因此 , 16种柽柳在造林
4 a后只有东柽 1号、2号和中国柽柳有较高的存活
率 ,多花和甘蒙柽柳的存活率也较高 ,说明它们对黄
河三角洲地区的立地条件有较好的适应能力 ;其它
种类的柽柳存活率很低 ,甚至全部死亡 ,说明它们对
本地的气候、土壤等条件适应性较差。
2. 2 各种柽柳生长量及差异
2. 2. 1 树高生长量及差异  对造林第 4年的柽柳
树高生长量进行方差分析 ,结果表明 : 3个地点树种
间差异均达极显著差异 ,进一步多重比较 (表 3)结
果为 :东柽 2号和 1号在 3个地点的树高生长量均
排前 2位。
在苗圃试验点 ,东柽 2号、1号与中国柽柳等树
种差异显著 ,中国柽柳与甘蒙、甘肃等树种差异显
著 ;在七分厂试验点 ,东柽 2号、1号与中国、多花等
树种差异显著 ,中国柽柳与甘蒙、甘肃等差异显著 ;
在河口试验点 ,东柽 2号、1号与中国、多花等差异
显著 ,中国柽柳与甘肃、甘蒙、山川等差异显著。
从表 3还看出 :东柽 2号的高生长最快 , 3地点
平均高度比中国柽柳大 36. 2% ,东柽 1号在 3地点
平均高度比中国柽柳大 17. 6%。
表 3 3个地点不同种类柽柳树高生长量及多重比较
苗圃
树种
树高
m 差异性
七分厂
树种
树高
m 差异性
河口
树种
树高
m 差异性
东 2 4. 33 a A 东 2 4. 43 a A 东 2 4. 27 a A
东 1 3. 73 a AB 东 1 3. 80 b AB 东 1 3. 73 b AB
中国 3. 23 bc BC 中国 3. 27 c BC 中国 3. 07 c BC
多花 2. 87 cd CD 多花 2. 97 cd CD 多花 2. 90 cd C
长穗 2. 77 cd CD 甘蒙 2. 47 de DE 长穗 2. 87 cd C
甘蒙 2. 37 def DE 甘肃 2. 47 de DE 甘肃 2. 50 de CD
甘肃 2. 27 efg DEF 长穗 2. 27 e DEF 甘蒙 2. 40 def CD
山川 1. 93 fgh EFG 山川 2. 10 ef EF 山川 2. 33 def CD
白花 1. 80 gh DFG 白花 1. 90 ef EFG 白花 2. 03 efg DE
多枝 1. 60 hi FG 刚毛 1. 60 fg FG 多枝 1. 97 fg DE
刚毛 1. 23 i G 多枝 1. 27 g G 刚毛 1. 53 g E
131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第 19卷
2. 2. 2 地径生长量及差异  对造林第 4 a的柽柳
地径生长量进行方差分析 ,结果表明 : 3地点均达极
显著差异 ;进一步多重比较 ,每种柽柳平均地径生长
量及排序见表 4。
表 4 3个地点不同种类柽柳地径生长量及多重比较
苗圃
树种
地径
cm 差异性
七分厂
树种
地径
cm 差异性
河口
树种
地径
cm 差异性
东 1 7. 07 a A 东 1 7. 47 a A 东 1 6. 93 a A
东 2 4. 97 b B 东 2 5. 40 b B 东 2 5. 37 b B
多花 4. 23 bc BC 中国 4. 77 c BC 多花 4. 13 c C
中国 3. 67 cd CD 多花 4. 43 c C 中国 3. 83 c CD
甘肃 3. 47 cd CD 甘肃 3. 33 d D 甘肃 3. 57 cd CD
白花 2. 93 de DE 白花 3. 00 de DE 白花 3. 03 de DE
山川 2. 57 ef DE 山川 2. 47 ef DEF 山川 2. 67 ef EF
甘蒙 2. 27 ef E 甘蒙 2. 30 f EF 甘蒙 2. 33 fg EF
长穗 2. 10 ef E 刚毛 2. 17 f EF 长穗 2. 30 fg EF
刚毛 2. 07 ef E 长穗 2. 00 f F 多枝 2. 03 fg F
多枝 1. 87 f E 多枝 1. 87 f F 刚毛 1. 97 g F
从表 4看出 :东柽 1号、2号的地径生长量在 3
个试验点都居前 2位。在苗圃试验点 ,东柽 1号与
东柽 2号、多花、中国柽柳等差异显著 ,东柽 2号与
中国、甘肃等差异显著 ,多花与白花、山川、甘蒙等差
异显著 ,中国与山川、甘蒙、长穗等差异显著。在七
分厂试验点 ,东柽 1号与东柽 2号、中国、多花等差
异显著 ,东柽 2号与中国、多花、甘肃等差异显著 ,中
国与甘肃、白花、山川等差异显著。在河口试验点 ,
东柽 1号与东柽 2号、多花、中国等差异显著 ,东柽 2
号与多花、中国、甘肃等差异显著 ,多花与白花、山
川、甘蒙等差异显著 ,中国与白花、山川、甘蒙等差异
显著。
从表 4还看出 :东柽 1号的地径生长量最大 , 3
地点平均地径比中国柽柳大 75. 1% ;东柽 2号地径
生长量居第 2 位 , 3 地点平均地径比中国柽柳大
2814%。
2. 3 柽柳生长性状的遗传稳定性分析
从上述结果看 , 4 年生柽柳高、径生长量在 3
个地点的差异均显著 ,而重复间差异不显著 ,前
者表明不同种柽柳间生长量差异是由于树种本
身的遗传特性有差异 ,后者说明试验的环境因素
对不同种柽柳生长量差异没有本质影响。为进
一步了解各生长性状的遗传变异情况 ,对 3地点
4年生柽柳的树高和地径估算广义遗传力和遗传
变异系数 ,结果见表 5。
表 5 柽柳树高和地径的遗传参数估算
地点 性状 平均值 平均值变幅
方差
遗传 环境 表型
广义
遗传力
变异系数
遗传 表型
苗圃 树高 /m 2. 56 1. 23~4. 33 1. 27 0. 13 1. 40 0. 90 0. 44 0. 46
地径 / cm 3. 38 1. 87~7. 07 3. 54 0. 32 3. 86 0. 92 0. 56 0. 58
七分厂 树高 /m 2. 59 1. 27~4. 43 1. 28 0. 15 1. 43 0. 89 0. 44 0. 46
地径 / cm 3. 56 1. 87~7. 47 4. 58 0. 21 4. 79 0. 96 0. 60 0. 61
河口 树高 /m 2. 69 1. 53~4. 27 0. 88 0. 13 1. 06 0. 83 0. 35 0. 38
地径 / cm 3. 47 1. 97~6. 93 3. 50 0. 20 3. 70 0. 94 0. 54 0. 55
从表 5看出 : 4 年生柽柳在苗圃、七分厂、河
口 3地点的树高遗传力分别为 0. 90、0. 89、0. 83 ,
地径遗传力分别为 0. 92、0. 96、0. 94 ,树高和地
径均有很高的遗传力 ,说明柽柳的树高和地径 2
个性状受高强度遗传控制 ,受环境影响较小 ,遗
传稳定性高。4年生柽柳在苗圃、七分厂、河口 3
地点的树高遗传变异系数分别为 0. 44、0. 44、
0135 ,表型变异系数分别为 0. 46、0. 46、0. 38 ,遗
传变异系数和表型变异系数接近 ,进一步说明柽
柳树高生长性状受环境影响较小 ,受遗传控制强
度大。柽柳在苗圃、七分厂、河口 3地点的地径
遗传变异系数分别为 0. 56、0. 60、0. 54 ,表型变
异系数分别为 0. 58、0. 61、0. 55 ,遗传变异系数
和表型变异系数接近 ,也进一步说明柽柳地径生
长性状受环境影响较小 ,受遗传控制强度大。
2. 4 柽柳树高和地径生长量地点互作分析
对苗圃、七分厂和河口 3地点 4 年生不同柽
柳的树高和地径生长量与地点之间的互作分析 ,
结果见表 6。从表 6看出 :树高和地径 2个性状
地点内区组间、地点间、树种 ×地点间 F检验差
异均不显著 ,只有树种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这
说明试验中树高和地径生长量差异极显著的柽
柳种类 ,不是由地点引起的效应 ,而是由树种本
身的遗传特性决定的。试验中生长表现优异的
种类在 3个试验点都有很好的适应性 [ 10 ] 。
231
第 2期 乔来秋等 :柽柳优良无性系选育研究
表 6 树高、地径生长量互作方差分析
变异来源 自由度 F0. 05 F0. 01
树高
离差平方和 均方 F
地径
离差平方和 均方 F
地点内区组间 6 2. 25 1. 62 0. 27 2. 14 1. 56 0. 26 1. 07
地点间 2 3. 15 0. 29 0. 145 1. 15 0. 55 0. 275 1. 13
树种间 10 1. 99 2. 63 69. 04 6. 904 54. 79 238. 25 23. 83 98. 04
树种 ×地点 20 1. 75 1. 4 0. 07 0. 55 1. 55 0. 007 0. 32
试验误差 60 7. 57 0. 126 14. 61 0. 243
总变异 98 79. 92 256. 52
2. 5 东柽 1号、东柽 2号生物学特性
对苗圃、七分厂和河口 3个造林试验点各种
柽柳的形态特征、物候期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连
续 3 a的观察研究 ,结果表明 :各参试柽柳在 3个
试验点表现一致 ,说明东柽 1号、2号 2个变异单
株经无性繁殖后 ,无性系群体的相关特性表现一
致。东柽 1号、2号和中国柽柳的形态特征及在 3
个试验点的物候期见表 7、8。
表 7 东柽 1号、2号和中国柽柳的形态特征
树种
根部发
杈数 /根
树皮
颜色
当年生
枝颜色
皮孔
形状
鳞叶长度
/mm
花量 花色
开花次数 /
(次 ·a - 1 )
侧枝
特征
分枝角
度 /°
根系状况
东柽 1号 2~7 灰褐色 紫色 横纹状 0. 8~1. 0 退化 特多、细密 45~60 侧根粗状、根系发达
东柽 2号 2~4 红褐色 紫色 横纹状 0. 8~1. 0 少 玫瑰红 2 多、细 30~45 侧根较细、根系较发达
中国柽柳 2~7 红褐色 紫色 横纹状 0. 8~1. 2 多 粉红 2 较多 45 侧根细弱、根系较发达
表 8 东柽 1号、2号和中国柽柳在 3个试验点的物候期
树种 叶芽萌动期 叶芽开放期 开花始期 开花末期 果熟始期 果熟末期 枝条封顶期 落叶始期 落叶末期
东柽 1号 3月上旬 3月下旬 花退化 11月中旬 11月下旬 12月下旬
东柽 2号 3月中旬 3月下旬 4月中旬 8月底 5月底 9月上旬 11月上旬 11月中旬 12月中旬
中国柽柳 3月下旬 3月底 4月中旬 9月上旬 5月底 9月上旬 10月中旬 10月下旬 11月下旬
通过对东柽 1号、2号形态特征及物候期的调查
观测看出 :东柽 1号、2号与中国柽柳的形态特征相
似 ,但也存在明显差异 ,主要表现在 :东柽 1号小枝细
密 ,枝条软 ,叶色浓绿 ,主干背生枝生长旺盛 ,花退化 ;
东柽 2号树干中部枝条相对较密 ,顶端相对稀疏 ,分
枝角度小 ,干性强 ,花小且少 ,叶色鲜绿。从物候期来
看 ,东柽 1号、2号比中国柽柳萌芽早 ,落叶晚 ,绿期分
别长 50、35 d左右。
2. 6 东柽 1号、2号繁殖能力分析
由于东柽 1号花退化 ,东柽 2号花量很少 ,因此
只对其进行扦插繁殖试验。试验调查结果见表 9。
表 9 东柽 1号、2号和中国柽柳扦插繁殖结果
树种
成活率 /%
重复 I 重复 II 重复 III 平均
1年生苗高
/ cm
1年生地径
/ cm
生根部位
单株平均
侧根量 /根
侧根平均
粗度 / cm
东柽 1号 95 91 93 93. 0 106 1. 2 皮部、愈伤组织 10. 1 0. 6
东柽 2号 92 90 90 90. 6 115 1. 0 皮部、愈伤组织 12. 4 0. 4
中国柽柳 94 91 90 91. 6 105 0. 9 多愈伤组织、皮部稀少 8. 8 0. 4
由表 9看出 :东柽 1号、2号及中国柽柳硬枝扦
插繁殖成活率都达 90%以上 ,且每个重复之间没有
太大差异 ,说明以上 3种柽柳扦插繁殖易于成活且
成活率稳定 ,这为东柽 1号、2号的快速繁育和推广
应用奠定了基础。东柽 1号、2号 1年生苗生长量均
大于中国柽柳 ,东柽 1号地径生长量、东柽 2号苗高
生长量尤为显著。从根系情况看 ,东柽 1号、2号为
皮部和愈伤组织混合生根 ,而中国柽柳主要是愈伤
组织生根 ;东柽 1号侧根粗壮、根系最发达 ,东柽 2
号侧根量多 ,可见东柽 1号、2号的生命力及固土作
用优于中国柽柳。
2. 7 东柽 1号、2号耐盐能力分析
耐盐试验调查结果见表 10。
331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第 19卷
表 10 东柽 1号、2号和中国柽柳耐盐试验结果
树种
成活率 /%
土壤含盐量 / ( g·kg - 1 )
4 8 12 16 20 25
当年苗高 /地径生长量 / cm
土壤含盐量 / ( g·kg - 1 )
4 8 12 16 20 25
东柽 1号 100 93. 3 80. 0 83. 3 50. 0 36. 6 135 /1. 5 112 /1. 4 98 /1. 4 92 /1. 3 80 /1. 3 65 /1. 0
东柽 2号 96. 6 93. 3 76. 6 63. 3 46. 6 36. 6 148 /1. 3 128 /1. 2 105 /1. 2 102 /1. 1 92 /0. 9 76 /0. 8
中国柽柳 100 86. 6 76. 6 60. 0 26. 6 13. 3 133 /1. 2 110 /1. 1 95 /1. 1 93 /1. 1 80 /0. 9 58 /0. 7
从表 10看出 :随着盐池含盐量的增加 ,成活率和
生长量都呈递减趋势 ,说明含盐量对柽柳造林成活率
和高径生长量都有明显影响。盐池含盐量 16 g·kg- 1
时 , 3种柽柳的造林成活率都达 60%以上 ,东柽 1号成
活率最高 ,达 83. 3%;盐池含盐量 20 g·kg- 1时 ,东柽 1
号、2号成活率降至 50%和 46. 6% ,中国柽柳成活率仅
26. 6% ,由此可见 ,东柽 1号、2号耐盐能力优于中国柽
柳。当盐池含盐量达 25 g·kg- 1时 ,虽有部分植株成
活 ,但 3种柽柳的生长量和生长势均明显削弱。
2. 8 东柽 1号、东柽 2号和中国柽柳生物量
从试验地直观调查看 ,东柽 1号、2号生物量和
林下枯枝落叶层明显大于中国柽柳。为进一步量化
其生物量差异 , 2005年生长期末在七分厂试验地取
东柽 1号、2号和中国柽柳 5年生代表性植株各 5
株 ,称其地上部分鲜质量 ,东柽 1号平均单株质量
36. 8 kg,东柽 2号平均单株质量 28. 6 kg,中国柽柳
平均单株质量 19. 6 kg,比值为 1. 88∶1. 46∶1。由于
东柽 1号、东柽 2号生物量大 ,林下枯枝落叶多 ,对
保持水土和改良土壤的作用优于中国柽柳。
3 结论与讨论
(1)通过对 16种柽柳进行无性系遗传测定 ,结
果表明 :在土壤含盐量 3. 2~4. 6 g·kg- 1的立地条
件下 , 4年生东柽 1号、2号的存活率达 88%以上 ,超
过中国柽柳。东柽 1号、2号的地径和树高生长量
均排前 2位 ,与中国柽柳差异显著。东柽 1号、2号
在 3 地点平均高度比中国柽柳分别大 17. 6%、
3612% ;东柽 1号、2号在 3地点的平均地径比中国
柽柳分别大 75. 1%、28. 4% ,由此说明东柽 1号、2
号柽柳无性系对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地区的气候土
壤条件有较好的适应能力 ,且生长表现优异。引进
的 13种柽柳其存活率、树高和地径生长量低于对照
中国柽柳 ,说明它们对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地区的
立地条件适应性差 [ 12 ] ,为继续丰富黄河三角洲地区
柽柳种质资源 ,下一步应进行更大范围的引种试验。
(2) 16种柽柳在苗圃、七分厂、河口 3个试验点
的树高遗传力分别为 0. 90、0. 89、0. 83,地径遗传力
分别为 0. 92、0. 96、0. 94。树高和地径均有很高的遗
传力 ,说明柽柳的生长量受高强度遗传控制 ,受环境
影响较小 ,遗传稳定性高。
(3)树高和地径与地点之间的互作方差分析结
果表明 :地点不存在使柽柳种类生长量显著提高或
降低的效应 ,试验中生长表现优异的种类在 3个试
验点都有很好的适应性。
(4)东柽 1号、2号适宜硬枝扦插繁殖 ,扦插成
活率达 90%以上 ,且根系较中国柽柳发达 ,固土作
用强 ,耐盐能力优于中国柽柳 ,生物量明显大于中国
柽柳 ,易于快速形成群落 ,其生态防护作用和重盐碱
地绿化效果显著。
( 5 )东柽 1号、2号枝叶繁茂 ,树姿婀娜 ,落叶
晚 ,生长期长 ,绿叶期比中国柽柳长 35~50 d,具
有很高的绿化美化价值。在园林栽培上 ,东柽 1
号适宜营建绿篱或球状整形 ,东柽 2号适宜培养
成小乔木。
(6)通过对上述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得出 :
东柽 1号、2号的适应性强 ,生长量大 ,绿期长 ,可作
为柽柳优良无性系在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地及相似
立地条件地区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
[ 1 ] 刘铭庭 ,张鹏云. 新疆柽柳属植物资源及其合理利用 [ R ]. 中国
科学院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 (成果鉴定资料 ) , 1987
[ 2 ] 张学忠 ,贾恢先. 中国西北之柽柳 [ J ] . 兰州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
版 ) , 1963 (1) : 89~104
[ 3 ] 高晓霞. 内蒙多枝柽柳的构造及纤维形态研究 [ J ]. 四川农业大
学学报 , 1998, 16 (1) : 159~161
[ 4 ] 李必华. 滨海拓荒植物 [M ]. 济南 :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94
[ 5 ] 荀守华 ,何洪兵 ,乔来秋 ,等. 柽柳扦插育苗试验报告 [ J ]. 山东林
业科技 , 2004 (6) : 34~35
[ 6 ] 刘权 ,马宝昆 ,曲泽洲 ,等. 果树试验设计与统计 [M ]. 北京 : 中
国林业出版社 , 1992
[ 7 ] 北京林学院. 数理统计 [M ].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 1980
[ 8 ] 沈熙环. 林木育种学 [M ].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 2002
[ 9 ] 王明庥. 林木遗传育种学 [M ].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 2001
[ 10 ] 莫惠栋. 农业试验统计 [M ].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84
[ 11 ] 郎奎健 ,唐守正. IBMPC系列程序集 [M ]. 北京 : 中国林业出版
社 , 1987
[ 12 ] 乔来秋 ,王玉祥 ,荀守华 ,等. 柽柳引种试验研究 [ J ]. 山东林业
科技 , 2004 (6) : 18~20
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