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 收稿日期: 2001-02-09
作者简介: 徐天森( 1932-) ,男,江苏句容人,研究员.
* 竹蝉旋小蜂系何俊华先生鉴定;竹蝉履甲系杨集昆先生鉴定。1983年浙江林学院学生张爱良, 1984年浙江林校学生
吾中良、陈国兴、夏中杰、杨家有等于浙江省余杭县南山林场毕业实习,参加部分工作,一并感谢.
林业科学研究 2001, 14( 4) : 396~402 For est Resear ch
文章编号: 1001-1498( 2001) 04-0396-07
竹蝉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徐天森1, 王浩杰1 , 徐企尧2 , 华正媛3, 林长春1
( 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亚热带林业研究所,浙江 富阳 311400;
2.浙江省余姚市林业局,浙江 余姚 315400; 3.浙江省衢州市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浙江 衢州 324002)
摘要: 竹蝉在浙江省为 6 a 1 代, 若虫于地下吸食竹子鞭、根的汁液, 以卵在竹上枯枝中和各龄若
虫在土下越冬。成虫发生在6 月底、7月初到 9 月上中旬, 刺吸竹、树枝汁液为补充营养, 有扑灯、鸣
叫习性; 7~8 月在竹上已死 2~3年的枯竹枝上产卵,每产卵孔中有卵 12~21 粒, 卵于下年 7 月上
旬孵化。若虫 5 龄,生活于土下 5~40 cm 深的竹鞭两侧, 每穴1 虫, 虫穴与地面有垂直的通气孔;若
虫性好斗, 两虫相遇,常争斗致伤或致死。天敌较多, 重要的有竹蝉卵旋小蜂, 38. 3%~41. 4%的产
卵孔中发现有旋小蜂的幼蜂, 1 头幼蜂可食竹蝉卵 2~4 粒。竹蝉履甲取食若虫, 挖掘 500余头老熟
若虫于室内饲养, 若虫被食率 28. 71%~32. 58%。蝉花菌也寄生若虫, 经 5 a 调查, 寄生率为
32. 5%~37. 8%。防治竹蝉可采取加强竹林管理、挂枝诱成虫产卵、灯诱成虫及人工捕捉等措施。
关键词: 竹蝉; 生物学特性; 天敌; 竹蝉花菌; 竹蝉履甲
中图分类号: S763. 350. 1 文献标识码: A
竹蝉 ( P laty lomia p iel i Kato ) 是竹子重要害虫之一, 属同翅目 ( Homopter a)、蝉科
( Cicadidae) ; 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南、四川等省。该虫危害刚竹属
( Phy llostachy s)各竹种,以危害毛竹[ Ph. heterocy cla var. p ubescens ( M azel) Ohw i]最重。若虫
在土下刺吸毛竹的竹鞭、鞭根、鞭芽、鞭笋的汁液,被害竹的竹鞭内陷、溃疡、侧芽萎缩、腐烂。成
虫在竹、枫香 ( L iquidambar f omosana Hance )、水杉 ( M etasequoia glyp tostroboides Hu et
Cheng)、樟树[ Cinnamomum camp hor a ( L inn. ) Presl]、木荷( S chima cr enata Korthals)等树木
的枝条上刺吸汁液为补充营养, 在竹枝上刺吸危害可使竹枝枯死, 枯死的竹枝又为竹蝉下年度
的产卵场所。被害竹林出笋减少,新竹数量下降,胸径减小,特别是大径毛竹丰产林,被害更为
严重。但竹蝉寄生菌——蝉花菌,又是著名的中药材,近年日本学者 [ 1]研究,蝉花菌中含有生物
活性物质, 具抑制肉瘤作用,有开发利用价值。干中南[ 2] 1984年初次对该虫形态、生物学习性
及蝉花菌有过简单的报道, 1992年再次报道[ 3] ,内容与上文相近, 属于上文的详摘,以后未见
有其它报道。作者等从 1980年开始, 10余年来分别断续对竹蝉的发生、危害、生物学、天敌等
进行了观察研究。鉴于竹蝉资料较少,蝉花菌有待开发的状况,现将研究资料汇总整理如下。
1 形态特征(图 1)
1. 1 成虫
1. 雌成虫 2. 雄成虫 3. 卵 4. 产卵枝 5. 若虫
图 1 竹蝉形态(徐天森绘)
体绿色、黑色及棕色相嵌;头部额中肉黄色,两侧及单眼区黑色;复眼突出,棕黑色。体长雌
成虫38. 6~44. 1 mm ,雄成虫 42. 9~53. 5 mm ,体宽16. 1~18. 7 mm。前胸背板正中有一暗绿
色或肉黄色狭条箭状纹,两侧各有 3块同色斜行长方形斑,中间斑最大; 中胸粗大,正中有一似
京剧大花脸谱型的黑斑,后缘有一突出的“x”形纹,纹的上方及两侧内陷。翅长过腹,长 48. 3~
56. 8 mm;前足腿节、胫节略粗,胫节下方有刺两枚,形成钳状。腹部黑褐色,被白粉,稀生金黄
色短细毛,雌成虫尾部锥状,产卵器坚硬, 雄成虫尾部较钝。发音器发达,护音瓣平均长 23. 2
mm。
1. 2 卵
卵梭形,长径 2. 45~2. 78 mm, 短径 0. 51~0. 74 mm,乳白色,卵表有似玉质的光泽。由于
成虫过多产卵于竹枝中,卵粒多被挤压而变形。
1. 3 若虫
初孵若虫体长1. 8~2. 3 mm, 乳白色,复眼黑色,触角前伸。前足腿节与胫节特化成钳式,
胫节有齿, 齿略呈红色。若虫 5龄,各龄若虫体长分别为 1. 8~4. 5、6. 5~9. 0、10. 3~17. 2、
20. 2~29. 5、26. 4~38. 5 mm。3龄若虫初见翅芽, 3龄后若虫翅芽长分别为 1. 2~2. 6、7. 8~
11. 5、12. 3~14. 2 mm。老熟若虫黄褐色。额突出,下方密生棕色刚毛;触角细长, 9节,复眼突
出、乳白色。前胸背板在复眼后方中间,有一由深沟组成的倒等边三角形,三角形两斜边外各有
一深沟,在背中终止。腹部背面各节后缘有一列棕色刚毛,气门粉白色;前足腿节、胫节粗壮,特
化成钳式,胫节成三角形,上方有齿, 黑褐色,各有棕色刚毛,前翅芽尖达第 4腹节后缘。
397 第 4 期 徐天森等: 竹蝉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2 生物学特性
2. 1 生活史
竹蝉在浙江省为 6 a 1代,以卵在竹上枯枝内和各龄若虫在土下竹鞭附近越冬。每年老熟
若虫于 6月底、7月上旬开始羽化,到 8月中旬羽化结束;而浙江西部的龙游县,成虫开始羽化
要早 7~10 d,终止羽化需延迟 10 d。7月中旬成虫交尾、产卵, 到翌年6月底、7月上旬卵开始
孵化,卵期长达 11个多月。
2. 2 习性
2. 2. 1 成虫
羽化:在浙江北部的安吉县和杭州市的余杭,成虫于 6月下旬、7月上旬开始羽化, 终止于
8月中旬。羽化时, 老熟若虫于 19: 00~21: 00从土穴中经通气孔道攀爬出土, 在地面爬行, 遇
杂草、灌木枝叶、石块、竹秆及落地的竹枝、树枯枝等,即迅速攀爬而上,尤以竹秆枝、落地树枝、
粗径杂草灌木最多。当若虫爬到攀缘物后,即以足紧紧抓住, 甚至将六足胫节末端的尖刺陷入
攀缘物内,稍息片刻, 于 19: 30至 22: 00, 少数在凌晨 3: 00左右,若虫胸部背面纵裂,成虫从裂
缝中爬出,蝉蜕裂缝立即合拢,风吹后蝉蜕硬脆,经久不落;初羽化竹蝉停息在蝉蜕上或在蝉蜕
上方,静伏不动, 体鲜淡黄色、体翅均软,约经 1 h后,体色渐深、体翅变硬后,即可飞翔。一般次
日黎明成虫飞向竹冠, 林中或林缘的杉木[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Lamb. ) Hook. ]、水杉、木
荷、樟树及枫香等树冠上停息或爬行。成虫晴天、雨天均可羽化,羽化前期雄虫较多,高峰期雌、
雄虫均等,高峰后期以雌虫为多。各年气温不同,羽化高峰出现期不一。成虫羽化期约有两个
月,而羽化盛期多在 7月下旬及 8月初候的半个月,占成虫总羽化数的 77%。一般雄成虫羽化
高峰为 7月 22~29日,约占羽化总数 57%;雌成虫为 7月 25日至 8月 1日,约占总羽化数的
59%,羽化高峰期均为 8 d。
图 2 1985年、1988年成虫扑灯统计
补充营养: 竹蝉成虫羽化后,次日即需刺吸寄主树液为补充营养, 白天常三五只或数十只
群聚在竹枝或树干、枝上停息,或刺吸汁液,并常爬行另寻刺吸地点,成虫在一处停息刺吸时间
最长可达 8 h。竹蝉成虫停息及取食时,受惊
即鸣叫飞逃, 非常敏感,飞行迅速。炎热天气
中午,成虫群集停息在树杆上睡眠, 很易捕
捉,但只要惊动一蝉, 随即发出鸣叫信号, 群
蝉全被惊醒, 一齐迅速飞逃。
扑灯:成虫有较强的趋光性,晚上常飞行
扑灯,对黑光灯尤为敏感。成虫在羽化后三四
天内及死亡前半个月内, 较为迟钝, 扑灯较
少。成虫扑灯期如图 2所示: 1985年成虫扑
灯比 1988年晚 4 d天,而扑灯高峰均在 7月
15~20日,这期间灯诱成虫数占扑灯总虫数
的 37%~50% ,最多一晚 1盏黑光灯可诱捕
成虫 422只。因 1985年 7月初气温较低, 前
期成虫扑灯少, 因而高峰期成虫扑灯特别集
398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第 14卷
中,高峰后期成虫扑灯数下降也慢。成虫扑灯从 19: 30开始, 全夜不停, 以前半夜扑灯数为多。
仅以 1985年 7月 18、20、21日 3 d,每半小时统计一次灯诱为例, 19: 30~20: 00成虫扑灯虫口
密度就很高, 半小时扑灯成虫平均已占全夜扑灯总虫数的 11. 08%; 20: 00~21: 00扑灯成虫最
多,平均占全夜扑灯总虫数的 32. 91% ;凌晨 1: 00以后,扑灯渐少, 至 4: 30时扑灯成虫数仅占
扑灯总虫数的 7. 91%。从灯诱试验中发现, 雄成虫飞行较高,据统计设在离地面 12 m 高的楼
顶上的黑光灯,诱捕到雄成虫数约占诱捕总虫数的 70%,而设在平地上另一黑光灯,诱捕雄成
虫数仅占 35% ,雌雄比正好相反。
鸣唱:雄成虫在日落后、天明前, 有齐鸣习性,有时中午也鸣唱。蝉鸣时间每天不一,有时晨
鸣长、暮鸣短, 有时反之, 中午或鸣或无。一般晨鸣最早起于 4: 30,迟者起于 5: 30,终鸣止于
6: 30到 7: 00;暮鸣起于约 18: 20,终于 20: 00, 随着昼长而推迟,最迟可延至 23: 40止;中午少
鸣,但当天气特好,有时也鸣,时间最长可从 11: 30至 15: 00。天气晴朗、气温愈高,相对湿度较
低,鸣唱时间愈长,鸣声也愈响亮。成虫起鸣时有一蝉领鸣,众蝉和鸣,此起彼伏, 一波又一波,
一声强于一声,似鸣唱比赛,久不停息,故称鸣唱;有时偶有一蝉领鸣,但众蝉不和,领鸣蝉叫了
两声,也就无趣地停了。鸣唱与遇敌、受惊而鸣不同, 遇敌受惊时鸣声短促,而且一鸣即飞,鸣声
消失。遇天雨时, 晨、暮鸣的起鸣时间均会推迟,也会提前。
交尾产卵:成虫经 10 d左右补充营养后,开始交尾,交尾可日夜进行, 雌雄成虫均可多次
交尾,每次交尾一般需 10~40 min,最长可达 6 h。雌成虫经两次交尾后可以产卵,卵产于直径
1. 4~10. 5 mm、存挂在竹上的枯竹枝内, 以枯死 2~3 a、已较舒松或略有腐朽的枯竹枝中为
多。曾于 7月底将新枯死枝和已枯死 2~3 a 的老竹枝,以 2、3枝为一束,各 5束分别捆挂于离
地面 3 m 高竹秆上,供其产卵, 8月底收回检查, 枯死老竹枝 100%被产卵,除靠基部被捆部位
外,其余部位几乎布满了产卵孔;新枯死竹枝上的产卵率仅 25%, 每枝仅有产卵孔 4~11 个。
偶见成虫产卵于杂树、灌木的枯枝上或黑光灯的木架上,因若虫只能取食竹子地下部分,其它
地方卵孵化的若虫无可食寄主而死。
产卵时雌成虫用产卵器在枝上斜向钻产卵孔,每孔中产卵 12~21粒,卵粒排列很紧,有时
卵粒被挤压变形,产卵孔外竹枝两侧的竹材可被挤胀裂,孔口有竹丝封塞;偶见有产卵孔内无
卵。一般一段枯枝连续钻有 10多个产卵孔, 多达 50个, 列呈一排, 产卵孔之间距离为 0. 5~
2. 3 cm ,平均为 1. 37 cm, 直径 8 mm 左右粗的枯竹枝上可被钻产卵孔 3排,一般竹枝以有产卵
孔 1排为多, 一个产卵孔内最多有卵道 3条,一般为 1条。雌虫一生可产卵 380~700粒。
2. 2. 2 卵 卵的玉质光泽,渐退,卵粒两头透明,水渍状,随后复眼出现,先红渐变黑。背、腹面
分明,腹面可见足痕迹,棕黄色。背面体节的痕迹分清时即将孵化。
2. 2. 3 若虫 初孵若虫于产卵孔外侧钻出封塞的竹丝, 蠕动而出,从枯枝上坠落地面,在地面
稍蠕动,爬行到立竹的下方,寻舒松土壤处钻入土下。幼龄若虫多在嫩根、嫩鞭上取食, 3龄后
若虫转移到竹鞭的节处危害, 分布以竹鞭两侧为多,竹鞭下方次之, 约占 21. 68%, 竹鞭上方最
少,仅占 16. 87%。若虫数与竹鞭的分布、长度成正比,竹鞭多分布在5~40 cm 深的土层,曾调
查竹鞭 456 m ,查获竹蝉若虫 362只,而仅10~30 cm 土层中,有竹鞭290. 79 m,约占总鞭长的
71. 38% ,查获竹蝉若虫 275只,约占 75. 97%。若虫在土中夏日分布较浅,最浅仅有 5 cm,冬天
分布较深,最深可达 40 cm; 夏日在 5~15 cm 深的土层中,若虫分布占总虫数的23. 39%,同等
土层冬日仅有虫 14. 29% ;而在 16~25 cm 深的土层, 夏日有虫数占总虫数的 44. 36% ,冬日有
399 第 4 期 徐天森等: 竹蝉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虫数可占 64. 28%。
竹蝉若虫在竹鞭处筑有土穴,一穴一虫,穴与穴成对互生排列,穴间互不相通,因若虫性好
斗,两虫相遇, 必互斗、撕、抓死一方,或双双体壁抓伤, 流液而死。末龄若虫活动迟钝,有假死
性,但御敌凶猛;若虫土穴与地面有垂直的通气孔,孔口直径约 2 cm,孔口多有落叶杂物遮覆,
少数裸露。
竹蝉多发生在深山山洼、平坦山脚、土壤松软、环境阴润、最适于毛竹生长发育的竹林。竹
林密度大, 老竹上枯枝多,竹蝉发生数量多, 据查每平方米土下平均有各龄若虫 18 只,多的达
100多只; 而山岗、西坡、土壤中沙砾多, 竹林密度稀,枯枝少,竹蝉少发生。
3 天敌
竹蝉的天敌种类较多, 对抑制竹林中竹蝉虫口作用很大。其捕食性天敌有鸟类,如灰喜鹊
[ Cyanop ica cyana ( Pallas)、长尾蓝雀、竹鸡[ Bambusicola thoracica ( T emminck) ] ;捕食性昆虫
有中华大刀螂( Paratenodera sinensis Saussure)、广腹螳螂( H ierodula patellif era Serv ille) ,卵
期有竹蝉旋小蜂( Eup elmus sp. )。寄生性昆虫,若虫有竹蝉履甲( Sandalus sp. )。还有寄生若
虫的真菌——蝉花菌( I sar ia cicadae Maquel )。现将几种有价值天敌简介如下。
3. 1 竹蝉旋小蜂
竹蝉旋小蜂属旋小蜂科( Eupelmidae)。幼虫取食竹蝉卵, 3月下旬调查,产卵孔中卵侧就
有旋小蜂的幼蜂, 采集旋小蜂幼虫及蝉卵同时放入一指形管中, 4月 9日化蛹。到 5月初方羽
化成虫。4月中旬采竹蝉卵置于 30个指形管中, 饲养旋小蜂幼虫, 除去个别死亡外,到旋小蜂
幼虫化蛹时,需经 10~15 d时间, 1头幼蜂取食蝉卵 2~4粒,平均 2. 09粒。5月上中旬竹蝉旋
小蜂成虫羽化,羽化全天可以进行,以 16: 00~7: 00羽化最多,成蜂寿命7~15 d。4月中旬到 5
月中旬在林中采集竹上枯枝检查,竹蝉产卵孔内有幼蜂者,占总产卵孔数的 38. 3%~41. 4%。
若发展竹蝉蝉花菌,控制旋小蜂幼蜂捕食蝉卵是个重要的环节。
3. 2 竹蝉履甲
竹蝉履甲属履甲科,此科昆虫国内少有报道。杨集昆先生在收到笔者寄的 2雄 4雌标本
后, 1983年 8月 18日复信道:“竹蝉若虫的天敌甲虫很有趣, 我在《天敌昆虫的科目(二) : 26》
中曾介绍过美国的一例,并提到我们没有见到这类标本, 不料这次真有了。”竹蝉履甲以幼虫寄
生于竹蝉若虫体内,当竹蝉若虫进入末龄时,约于 6月中下旬,被寄生竹蝉若虫生长成熟,履甲
幼虫从竹蝉若虫腹部咬孔钻出, 返身再将头从竹蝉腹部钻入竹蝉体内,腹部或尾部曾露在竹蝉
体外。履甲幼虫在蝉体内取食,待将竹蝉若虫体内物质吃空,而后化蛹,最早见蛹为 6月底。蛹
10~15 d羽化为成虫, 最早见到成虫为 7月初。在竹林中, 常见履甲成虫环绕竹冠飞行。经多
年多点调查, 挖掘竹蝉若虫 500 余只于室内饲养, 寄生率为 28. 71%~32. 58% , 平均为
32. 59%。因竹蝉履甲虫寄生于竹蝉体内, 小龄竹蝉若虫未发现被寄生现象。
3. 3 蝉花菌
蝉花菌属半知菌亚门( Deuteromyco tina)、丛梗孢目( M oniliales)、束梗孢科( St ilbaceae)。
其寄生于竹蝉若虫体内,当竹蝉若虫近老熟前, 若虫体腔内已充满蝉花菌菌丝。6月下旬老熟
若虫羽化前, 被寄生的竹蝉若虫从竹蝉通气孔道中向上爬行, 至通气孔口停息,此时正是雨季,
湿度大,很快白色菌丝围裹竹蝉若虫全身, 并从若虫头顶长出该菌的孢子梗, 孢子梗有单枝和
400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第 14卷
图 3 蝉花形态(徐天森绘)
分枝两类,单枝类多为雄性若虫被寄生;分枝类多为雌性
若虫被寄生,分枝类为白色,形似鸡冠花, 俗称蝉花(图
3) ,经 3~5 d,孢子梗分枝可纷纷撒出淡黄白色的粉,为
该菌的分生孢子, 是再次侵染源,在竹林中蝉花菌自然
寄生率为27. 5%~36. 8%。夏日清晨竹农带小锄上山采
集蝉花、蝉脱(亦为重要中药材) ,晒干后,由医药公司(现
在为个体户上门收购)定时收购, 出口东南亚国家,是竹
农一项重要的副业收入。
蝉花菌是我国传统的名贵中药材,李时珍在《本草纲
目》中已有记载。1985年我所实验室色谱分析: 蝉花含有
16种氨基酸, 其中人体必需氨基酸 7 种, 虫体与菌座游
离氨基酸总量及水解氨基酸含量略低于冬虫夏草。据日
本学者鹈饲茂夫等 [ 1]用从香港进口的蝉花研究,从蝉花
中分离出半乳甘露聚糖( g alactomannan) ,用其 20 mg·
kg- 1的剂量测定了对小白鼠 S180肉瘤的抗肿瘤作用,抑制率为 47%;藤多哲郎等[ 1]从蝉花的
培养滤液中分离出一种生物活性物质, 称 ISP-1,具有显著免疫抑制作用。免疫抑制作用在器
官移植和自动免疫疾病方面是一种重要治疗手段。此类研究应当引起重视。
4 防治方法
竹蝉严重危害丰产的大毛竹林, 会造成竹笋少发、新竹减少、老竹枯萎; 而蝉花、蝉蜕是传
统的名贵中药材, 为竹农重要副业收入。竹蝉是否要防治,应从竹林生产与经济效益综合考虑。
对竹林面积大,竹材富余的山区县,深山竹材下山困难,可以因地制宜地开发为竹蝉繁殖基地,
作为副业生产;而作为经营性竹林,是一定需要防治的,但亦应避免施用农药,以保护蝉花不受
污染,可以采用以下防治措施:
( 1)加强竹林管理、保持竹林合理密度。及时砍伐林中老竹,降低竹林立竹密度,减少竹上
自然枯枝,增强竹子自身抗御能力。对竹林中已有枯枝,应人工剪除、清理,带出林外烧毁,杀死
枯枝中的当代蝉卵,减少下代竹蝉成虫产卵场所。
( 2)挂枯竹枝、诱蝉产卵。在 7月上旬,于竹蝉成虫产卵前,从竹林地面收集枯死 2年以上
的竹子枯枝,以2~3枝扎成束,均匀捆挂于竹林中立竹枝下高 3 m 左右处的主秆上,每公顷约
150余束, 诱集竹蝉雌成虫产卵,并在9月底前收集带出林外烧毁。或下年 6月初前,将捆挂的
竹枝取下,分别放入陶缸内,均匀放在被害严重的竹林中,供竹蝉旋小蜂成虫羽化,飞上竹枝寻
找寄主,竹蝉卵孵化的初孵若虫只能滞留陶缸中而死。
( 3)灯光诱集成虫。在成虫羽化前安装黑光灯, 7月初开灯诱集成虫, 特别是 7月中旬, 每
晚 1灯最多可诱集成虫 400余只。诱集的成虫可食用,胸部肌肉可炸烩, 味鲜肉美,胜于一般野
味,尚可医治小儿疳疾;残余部分可作饲料,喂鸡则可多产蛋。
( 4)人工捕捉。在老熟若虫出土时和成虫羽化前的晚上, 带手电于 19: 00~22: 00上山,捕
捉已爬出通气孔或已爬上杂草、灌木停息待羽化的老熟若虫和初羽化的待飞成虫,此时该虫活
动能力极弱, 很易捕捉,捕获的若虫、成虫可食用或作饲料。
401 第 4 期 徐天森等: 竹蝉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参考文献:
[ 1] 幸兴球.蝉花活性物质的研究动向[ J ] .昆虫知识, 1993, 30( 4) : 251.
[ 2] 干中南.竹蝉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J ] .森林病虫通讯, 1984, ( 4) : 5~7.
[ 3] 萧刚柔.中国森林昆虫.第二版(增订本) [ M ]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2. 177.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latylomia p ieli
X U T ian-sen
1
, WAN G H ao-j ie
1
, X U Qi-rao
2
, H UA Zheng-y uan
3
, L IN Chang-chun
1
( 1. Research Ins t itu te of Subtropical Forestry CAF, Fuyang 311400, Zhejiang, China;
2.Forestry Bu reau of Yuyao City, Zhejiang Province, Yuyao 315400, Zhejiang, China;
3. For est Pest Managemen t and Quarant ine Stat ion of Quzhou, Zhejiang Province, Quzhou 324002, Zhejiang, China)
Abstract: Platy lomia p ieli Kato , an underground bamboo pes t, completes the development of one
generation in 6 years in Zhejiang, with eggs and nymph overwint ering on dead branches and in soil
respect ively. Adults occur through lat e June or early July t o mid September , f eeding on branches of
bamboo and other t ree species by sap sucking . Eggs, 12~21 eggs per hole, are laid in dead, 2~3
year old branches , and hatch in early July of t he f ollowing year. T he nymphal s tage has 5 ins tars.
T hey live in soil w it h 5 t o 40 cm in depth, and f eed on bamboo roots . Nymphs live individually, and
are aggressive and att ack each other w hen two or more of t hem meet , leading t o heavy wounds or
death. Platy lomia p ieli is rich of natural enemies , of which the w asp, Eup elmus sp. , is t he mos t
import ant , and it s larvae dest roys 38. 3%~41. 4% Platyl omia p ieli eggs . Sandalus sp. , another
key enemy, kills 28. 7%~ 32. 58% P . p ieli larvae. I saria cicadae Maquel is the main nymph
parasit ic fungi.
Key words: Platyl omia p ieli ; biological characterist ics; natural enemy ; Isaria cicadae; Sandalus
sp.
402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第 14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