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Imapct of Kunyushan Web-spinning Sawfly Feeding on Growth of Japanese Red Pine

昆嵛山腮扁叶蜂取食对赤松生长的影响



全 文 :林业科学研究 2012,25(1):42 47
ForestResearch
  文章编号:10011498(2012)01004206
昆嵛山腮扁叶蜂取食对赤松生长的影响
朱彦鹏1,孙志强1,2,张星耀1,3,梁 军1,3,张英军3,4,唐晓娟4
(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国家林业局森林保护学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91;
2.国家林业局泡桐研究开发中心,河南 郑州 450003;3.国家林业局昆嵛山生态定位研究站,山东 烟台 264100;
4.山东省烟台市昆嵛山林场,山东 烟台 264100)
收稿日期:20101104
基金项目:国家林业局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食叶害虫监控及防火林带构建技术”(201004003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央级公益性
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昆嵛山生态定位站标准地数据拓展采集与集成技术研究”(CAFRIFEEP200903);林业科技创新平台“山
东昆嵛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2011LYPTDW004)
作者简介:朱彦鹏(1983—),男,在读博士,从事森林有害生物生态控制研究.
昆嵛山林场职工刘鲁军、王尚俊协助调查.
通讯作者:梁军,E-mail:liangjun@caf.ac.cn
摘要:依托昆嵛山森林生态定位观察站40块永久性样地,以昆嵛山腮扁叶蜂虫口密度代表为害程度,比较不同样地
赤松2006—2008年的平均胸径生长量的差异,并比较了赤松枝条受到连年连续取食或分年度取食后的生长差异,
从中评判昆嵛山腮扁叶蜂为害对赤松林分的局部与整体的影响。结果表明:遭受连年取食和分年度取食后的赤松,
当年生枝条长度差异显著;同时,生长率差异也显著。根据赤松枝条在3a受到的为害情况看,赤松枝条当年的生
长不受当年昆嵛山腮扁叶蜂取食的影响,但受前一年取食影响:即当前一年虫口密度较大时,赤松当年生枝条的生
长受到一定的抑制,反之则影响不大。腮扁叶蜂连续在前年和去年为害2年,会严重降低赤松当年生枝条生长量。
通过比较2006年至2008年37块样地赤松胸径的增长量,赤松胸径在不同虫口密度为害下,增长量没有显著差异。
这说明昆嵛山腮扁叶蜂为害对树木生长的影响是局部而非整体,在短期内仅从赤松枝条的生长上难以评判其对林
分生长的影响。
关键词:昆嵛山腮扁叶蜂;赤松;抽枝生长;胸径生长量
中图分类号:S763 文献标识码:A
ImapctofKunyushanWebspinningSawflyFeedingon
GrowthofJapaneseRedPine
ZHUYanpeng1,SUNZhiqiang1,2,ZHANGXingyao1,3,LIANGJun1,3,ZHANGYingjun3,4,TANGXiaojuan4
(1.ResearchInstituteofForestEcology,EnvironmentandProtection,ChineseAcademyofForestry,KeyLaboratoryofForestProtectionofState
ForestryAdministration,Beijing 100091,China;2.PaulowniaResearchandDevelopmentCenterofChina,ChineseAcademyofForestry,
Zhengzhou 450003,He’nan,China;3.KunyushanEcosystemStation,Yantai 264100,Shandong,China;4.Kunyushan
ForestFarm,Yantai 264100,Shandong,China)
Abstract:FortypermanentplotswereselectedatKunyushanForestEcologicalPositioningStation,andtakingthe
populationdensityofKunyushanwebspinningsawfly(Cephalciakunyushanica)torepresentthedamagelevelofin
sectpest,thediferencesinmeanDBHincrementofJapaneseredpine(Pinusdensiflora)treesduringtheperiodof
2006—2008onvariousplotsandthegrowthdiferenceofP.densifloratreessuferedfromcontinuousfeedingorin
termitentfeedingwereanalyzedandcompared.Basedontheresults,thelocalandoveralimpactofC.
kunyushanicasatackonP.densiflorastandswereevaluated.Theresultsshowedthataftercontinuousorintermit
tentfeeding,thereweresignificantdiferencesinshootlength,andthediferenceingrowthratewasalsoverysignif
第1期 朱彦鹏等:昆嵛山腮扁叶蜂取食对赤松生长的影响
icant.Itwasfoundthatthegrowthofcurentyearshootwasnotafectedbycurentyearfeedingwhilewasafected
bylastyear’sfeeding.Curentyearshootsuferedsignificantlengthreductionwhenithadpreviouslyexperienced
highintensitiesoftwosuccessiveatackslastyearandtheyearbeforelast.However,theDBHincrementinvarious
standssuferedfromdiferentsawflypopulationsshowednosignificantdiference.Thisindicatedthatinfestationsof
sawflymayhaveobviousimpactonshootgrowthinashorttermwhileitmighthavelitleafectiononpersistenceof
wholepinestands.Thus,itisdificulttojudgetheafectionofsawflyinfestationonpinestandsonlybypineshoot
growthinashorttime.
Keywords:Cephalciakunyushanica;Pinusdensiflora;shootgrowth;incrementofdiameteratbreastheight
年梢生长是林木生长最重要的性状之一,平均
年抽梢长度可以反映树木的高生长速度甚至立木蓄
积。不同林木基因型的枝梢发育型式不同且相对稳
定,有些树种在1年中有2次或多次周期性生长,反
映了对不同气候环境自然选择的一种适应特性[1];
然而,年抽梢长度易受环境和生物干扰影响,如扭叶
松(Pinuscontortavar.latifoliaEngelm.exS.Wats.)
家系苗在适宜营养环境中的多次抽梢率比协迫条件
下高[2],欧洲赤松(P.sylvestrisLinn.)年抽梢长度的
茎单元数和茎单元平均长度对苗木年抽梢长度的贡
献因氮营养环境不同而异[3];同时,害虫为害,尤其
是食叶害虫的为害会影响抽梢长度:一方面,长期的
害虫取食会降低树木的光合能力及因光合产物减低
导致枝条生长受到影响[4-5];另一方面,害虫在单一
枝条上取食后,尤其是害虫将枝条的生长点破坏后,
极有可能影响枝条下一年的生长。Kulman[6]证实,
多脂松(P.resinosa)的早期失叶显著影响来年的枝
条生长。更进一步,由于枝条生长的差异使得树冠
结构改变,进而影响合轴分枝系统(Sympodial
BranchSystems)[7]。Carol等[8]通过研究云杉线小
卷蛾(ZeirapheraCanadensisMutuuraetFreeman)取
食冷杉枝条,评估为害量与枝条损失间的关系,指出
这种短期为害能够显著降低冷杉苗期的高生长和材
积生长量,进而影响树冠结构的发展。
腮扁叶蜂是一类寡食性食叶害虫,主要寄主是
松属、杉属,广泛分布在亚洲、欧洲,常常不定期暴发
成灾[9-12]。在我国,相继有如马尾松腮扁叶蜂
(CephalciapinivoraXiaoetZeng)[13]和昆嵛山腮扁叶
蜂(C.kunyushanicaXiao)为害[14]的报道。昆嵛山
腮扁叶蜂主要分布于昆嵛山,其主要寄主是赤松
(P.densifloraSieb.etZucc.),在昆嵛山 1a发生1
代。每年6—8月为害,持续50 60d,蛹期15
25d。昆嵛山腮扁叶蜂自1999年开始在昆嵛山相
继暴发成灾[14-18],被害树轻者树冠枯黄,重者濒于
死亡。本文以昆嵛山腮扁叶蜂与寄主赤松构成的食
叶害虫-寄主系统作为食叶害虫为害植物生长关系
的模板,研究腮扁叶蜂取食为害后对赤松枝条生长
的影响,比较2006年后腮扁叶蜂为害后赤松林分整
体胸径生长的差异,勾画腮扁叶蜂为害赤松生长的
关系模式,为进一步开展腮扁叶蜂———赤松系统相
互调控的机制和制定短中期的控制策略打下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地概况
昆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山东半岛东端
(121°37′00″ 121°51′00″E,37°12′20″ 37°18′50″
N),总面积15416hm2。该保护区以烟台市昆嵛山
林场为主体,以赤松为主要保护对象,属暖温带落叶
阔叶林区,气候温和,年降水量800 1000mm,年
均气温11.18℃,无霜期 200 220d。在保护区
内,赤松分布在海拔 800m以下并与麻栎(Quercus
acutisimaCaruth.)林共同组成地带性天然次生森林
植被。2006年,国家林业局昆嵛山森林生态定位研究
站根据昆嵛山的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其环境特
点,设置40块900m2永久性样地(30m×30m)。
1.2 样地林分特征和昆嵛山腮扁叶蜂虫口密度
调查
2006年8月和2008年8月,在上述样地中对胸
径≥5cm的树木记录树种,并测量树高、胸径、基
径、枝下高等指标;同时,在2008年8月清查样地内
林下所有胸径<5cm、干高≥0.5m的更新苗种名
及其数量。
利用昆嵛山腮扁叶蜂幼虫在叶簇基部吐丝结网
形成虫巢的特性[14,16],经前期研究可知,虫巢是由
2 4头幼虫分别筑巢汇集一处形成一个明显较大
的虫巢。分别于2006、2008和2009年8月利用目
测和望远镜结合的方法,采用对角线法对样地内赤
松树上的虫巢进行计数,平均株虫口密度按照株虫
巢个数的3倍计算[18]。
34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第25卷
1.3 赤松胸径和枝条生长指标调查
根据37块样地调查数据(昆嵛山生态定位研究
站共设永久样地40块,其中3块样地的树种组成为
阔叶树,没有赤松分布,未列入本次研究),按样地中
2006年(平均虫口密度为8206头·株 -1)和2008
年(平均虫口密度为5116头·株 -1)虫口密度的发
生情况,分为高密度(>100头·株 -1)、中等密度
(10 100头·株 -1)、低密度(<10头·株 -1),并
以此代表为害程度,分别计算每个样地中赤松的胸
径增长量(2008年胸径与2006年胸径的差,cm)。
赤松枝条的生长特点明显,即每年抽枝1次,顶
芽和侧芽抽枝长度不等。根据上述昆嵛山腮扁叶蜂
发生状况的分类,于2010年8月下旬,分别在昆嵛
山腮扁叶蜂发生高密度(3块样地)、中等密度(3块
样地)、低密度(2块样地)的样地中共选择8块样地
开展调查。在上述样地中,随机选取20 40枝不
等的赤松枝条开展枝条长度测量。前期研究证实,
昆嵛山腮扁叶蜂幼虫在林间的分布具有一定的空间
自相关性,且没有形成特定的空间分布格局,也没有
局部空间聚集现象[19],因此,在选取样枝过程中,未
特别针对不同的部位和方向。
昆嵛山腮扁叶蜂一般先取食去年的松针,当虫
口密度高时,去年的松针被消耗完后,开始取食当年
生松针。枝条上松针被取食后,松针基部留存在枝
条上,与自然脱落的松针区别明显。由此可以判断,
被测量枝条在去年、前年是否被取食过。根据上述
调查,将被昆嵛山腮扁叶蜂取食的赤松枝条分为8
类(表 1),分别测量每个枝条 2008年、2009年和
2010年的长度。
表1 被昆嵛山腮扁叶蜂取食的赤松枝条类型
取食类型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1 - - -
2 + - -
3 - + -
4 - - +
5 + + -
6 + - +
7 - + +
8 + + +
  注:表中“-”表示未被取食、“+”为被取食。
1.4 数据分析
采用方差分析比较林分平均胸径生长量、2010
年枝条长度在连年为害和分年度为害类型下的差
异,对差异显著的进行多重比较;同时,比较2010年
枝条生长比率的差异,生长比率参照普雷斯勒公
式[8]并进行适当改进,公式如下:
2010年枝条生长比率 =2010年枝条长度/
(2008年枝条总长-2010年枝条总长)×100%
方差分析时将枝条生长率作 i槡 +1转换,其中,i
表示第 i个样枝的生长比率。所有数据分析均在
SPSS170版上运行。
2 结果与分析
2.1 2010年枝条实际长度的差异
对2010年赤松枝条当年实际抽枝长度的方差
分析表明:连年被取食和分年度被取食类型下的枝
条长度差异显著(F1,7=2422,p=002),生长率差
异也显著 (F1,7=2439,p=0019)。类型4、6、7、8
在2008年均受过腮扁叶蜂的取食,多重比较(图1)
发现:类型4、6、8间差异不显著,且均显著低于类型
1的抽枝长度;类型7与其它类型间差异均不显著;
连续3年被取食(类型8)枝条的生长显著低于其他
类型枝条的生长。
图1 腮扁叶蜂不同取食类型下赤松枝条的实际抽枝长度
图2 腮扁叶蜂不同取食类型下赤松枝条的生长率
44
第1期 朱彦鹏等:昆嵛山腮扁叶蜂取食对赤松生长的影响
从枝条生长率(图2)看:取食类型6、8与1间
差异显著,与其他取食类型间差异均不显著;除类型
6、8外,取食类型 1与其他取食类型间差异也不
显著。
以上结果说明:2008年的为害对2010年枝条的
生长有较大的负面影响。
2.2 腮扁叶蜂取食对枝条生长的影响
2.2.1 当年取食对枝条生长的影响 由表2可知:
2009年与2010年腮扁叶蜂取食对当年生赤松枝条
抽枝长度的影响均不显著。
2.2.2 前一年取食对枝条生长的影响 由表2可
知:2009年腮扁叶蜂取食对2010年抽枝长度影响不
大,而2008年腮扁叶蜂取食对2009年抽枝长度有
显著影响,被取食的枝条生长长度明显降低。
表2 腮扁叶蜂当年和前一年取食对2009年和2010年赤松枝条生长的影响
项目
当年取食
2009年 2010年
前一年取食
2009年 2010年
健康枝/cm 9.66±0.42(n=158) 8.30±0.43(n=131) 10.11±0.42(n=163) 8.24±0.36(n=158)
被取食枝/cm 8.48±0.43(n=112) 7.54±0.40(n=139) 7.76±0.39(n=107) 7.44±0.49(n=112)
F 3.659 1.716 15.0061.830
p 0.057 0.191 0.0000.177
  注:n为采样枝数。
2.2.3 2008年和2009年腮扁叶蜂取食对2010年
枝条生长的影响 将腮扁叶蜂取食类型分为4组:1
和2为2008年和2009年全无为害;3和5为仅2009
年有为害;4和6为仅2008年有为害;7和8为2008
年和2009年都有为害。表3表明:2008年和2009
年连续2年为害对2010年赤松枝条生长有显著的
影响(F1,3=5051,p=0002),抽枝长度明显降低,
但对枝条生长率没有显著影响(F1,3=1300,p=
0275)。
表3 2008年和2009年腮扁叶蜂取食对
2010年赤松枝条生长的影响
取食类型
取样数/

(抽枝长度±标准差)/
cm
生长率/

2年均无为害 116 8.82±0.44a 30.93±0.88a
2008年为害 42 6.64±0.49b 29.79±1.63a
2009年为害 47 8.79±0.90a 30.28±1.31a
2年均为害 65 6.46±0.52b 27.86±0.62a
  注:同列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
2.3 昆嵛山腮扁叶蜂持续为害后赤松胸径的生长
通过调查和对比2006年到2008年赤松胸径情
况(表4)可知:赤松胸径在不同虫口密度为害下,生
长率没有显著差异(F1,2=0793,p=0461)。
表4 不同为害强度对赤松胸径生长的影响
为害强度
样方数
/个
2006年平均
胸径/cm
2008年平均
胸径/cm
平均增长率
/%
低密度  17 11.44±0.49 13.50±0.62 14.59±2.01
中等密度 7 10.57±0.89 12.89±0.93 19.25±4.33
高密度  13 10.99±0.32 12.55±0.63 14.68±7.65
3 结论与讨论
昆嵛山赤松的年抽梢完全由固定生长构成,1
年抽梢1次,这种生长特点有利于开展食叶害虫取
食后对短期内枝条生长情况的评估。
从分析结果看,2010年赤松枝条实际抽枝长度
差异显著(F1,7=2422,p=0020),生长率差异也显
著(F1,7=2439,p=0019)。2008年和 2009年连
续2年腮扁叶蜂取食(类型7),并未对枝条生长产
生明显地影响,这可能是由于树木自身补偿生长所
导致;只有腮扁叶蜂连续3年为害时,才对赤松枝条
的生长产生显著影响,降低了枝条的生长量(图1);
同样,从枝条生长率看,枝条前年受到取食后显著降
低当年的生长(图2)。从腮扁叶蜂取食年度来看,
2009年与2010年连续2年腮扁叶蜂取食对当年生
枝条抽枝长度不产生负面影响,2009年腮扁叶蜂取
食后对2010年抽枝长度影响不大,而2008年腮扁
叶蜂取食对2009年和2010年的抽枝长度均有显著
影响,被取食的枝条生长长度明显降低。2008年和
2009年连续2年为害后对2010年赤松枝条生长有
显著影响(F1,3=5051,p=0002),抽枝长度明显降
低,但对枝条生长率没有显著影响(F1,3=1300,p=
0275)。
通过对比2006年到2008年赤松胸径增长量,
赤松胸径在不同虫口密度为害下,增长量没有显著
差异(F1,2=0793,p=0461),这说明单从腮扁叶蜂
为害对赤松枝条的生长上难以评判其对林分生长的
54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第25卷
影响。因为,一方面,腮扁叶蜂严重取食后降低甚至
致死了树木的部分枝条;另一方面,由于这些枝条的
生长受到影响,进而可能改变树体的营养再分配,甚
至改变了树体结构,如改变树冠结构[6-8],因而对树
木个体,特别是大树的影响是局部而非整体;加之树
木本身的补偿生长效应[20-21],总体上,树木生长在
不同为害程度下差异不大。笔者前期研究发现,腮
扁叶蜂为害导致高密度赤松林分树木死亡率显著高
于低密度林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种为害加速了
赤松林分密度的调整[22]。
近年来,人们对植食性昆虫在天然林中的作用
有了许多新认识,特别是在植食性昆虫的生态功能
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植食性昆虫是构成森林
生态系统食物链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分解和促进
有机物降解、增强土壤肥力和树势的作用,同时,还
对植物花粉、种子及各种病原的传播起到媒介作用。
此外,植食性昆虫在维持天然林系统稳定性上具有
“疏伐”及“抚育”等重要功能。昆虫是天然林演替
过程中生态系统自发调整种群密度的内部驱动力之
一,能够淘汰过密林分中的弱势树并降低竞争,控制
拥挤,减少压力,减轻寄主对水分和营养的竞争[23];
同时,植食昆虫通过取食致死寄主,加速了种群的
“自疏”,并从而达到“间伐”的效果[23-25]。有研究
认为,食叶害虫是“超级营林专家”,能起到改变森
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23,26]、调节植物种群数量和
群体动态的作用[24-25,27];因此,有关腮扁叶蜂在昆
嵛山天然林中的功能作用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近年来,许多生态学家提出,天然林生态管理要在不
改变生态系统根本变化的前提下,发挥生态系统本
身吸收消化自然干扰的能力,以保持生态系统恢复
力[28-29],并提出将模拟自然干扰作为森林生态系统
管理的关键指导方针[29-32];因此,明晰植食性昆虫
为害与植物生长之间的关系是制定和实施模拟自然
干扰、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短期和长期管理的关键。
参考文献:
[1]LannerRM.PaternsofshootdevelopmentinPinusandtheirrela
tiontogrowthpotential[M]//CannelMGR,LastFT.Treephys
iologyandyieldimprovement.NewYork:AcademicPress.1976,
223-243
[2]JiangIBJ,JonssonA,ErikssonG.Withinandbetweenpopulation
variationingrowthofPinuscontortavar.latifolia:Acombinedstudy
ofgrowthchamberandfieldtrialexperiments[J].SilvaeGenetica,
1989,38:5-6
[3]LascouxM,LundkvistK.Growthof24fulsibfamiliesofPinussyl
vestrisatsixrelativenutrientadditionrates[J].ScandinavianJournal
ofForestResearch,1992,7(1):473-484
[4]PieneH,LitleCHA.Sprucebudwormdefoliationandgrowthloss
inyoungbalsamfir:artificialdefoliationofpotedtrees[J].Canadi
anJournalofForestResearch,1990,20(7):902-909
[5]LitleCHA,LavigneMB,OstafDP.Impactofoldfoliageremov
al,simulatingdefoliationbythebalsamfirsawfly,onbalsamfirtree
growthandphotosynthesisofcurentyearshoots[J].ForestEcology
andManagement,2003,186(1-3):261-269
[6]KulmanHM.Efectsofartificialdefoliationofpineonsubsequent
shootandneedlegrowth[J].ForestScience,1965,11(1):90-98
[7]ThomasLP,WatsonMA.Leafremovalandtheapparentefectsof
architecturalconstraintsondevelopmentinCapsicumannuum[J].
AmericanJournalofBotany,1988,75(6):840-843
[8]CarolAL,QuiringDT.InfluenceoffeedingbyZeirapheracana
densis(Lepidoptera:Tortricidae)ongrowthofwhitespruce:larval
densitydamageanddamageshootproductionrelationships[J].Jour
nalofAppliedEcology,1993,30(4):629-639
[9]BatistiA,BoatoA.Cephalciamasutisp.n.(Hymenoptera:Pam
philidae),anewwebspinningsawflylivingonspruce[J].Europe
anJournalofEntomology,1998,95:251-262
[10]BatistiA,RodeghieroM.Monitoringsprucewebspinningsawflies
Cephalciaspp.:thecorelationbetweentrapcatchesandsoilsam
pling[J].EntomologiaExperimentalisetApplicata,1998,88
(3):211-217
[11]DeSomvieleB,LyytikSP,NiemelP.Sawfly(Hym.,Diprion
idae)outbreaksonScotspine:efectofstandstructure,sitequality
andrelativetreepositionondefoliationintensity[J].ForestEcolo
gyandManagement,2004,194(1-3):305-317
[12]张同心,孙绪艮,崔为正,等.松阿扁叶蜂对不同树种的选择行
为[J].林业科学,2006,42(6):66-70
[13]罗正均,张 力,杨德敏,等.马尾松腮扁叶蜂幼虫的生物学习
性及防治技术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08,21(5):686
-692
[14]杨 隽,邵凌松,刘德玲,等.昆嵛山腮扁叶蜂生物学特性及防
治技术研究[J].山东林业科技,2001(3):41-44
[15]王传珍,王京刚.昆俞山腮扁叶蜂生物学特性研究[J].森林病
虫通讯,2000,19(4):20-22
[16]萧刚柔.中国扁叶蜂:膜翅目:扁叶蜂科 [M].北京:中国林业
出版社,2002
[17]萧刚柔.中国叶蜂四新种(膜翅目,广腰亚目:扁叶蜂科,叶蜂
科)[J].林业科学研究,1990,3(6):548-552
[18]孙志强,张星耀,林 琳,等.赤松纯林林分特征对昆嵛山鳃扁
叶蜂发生量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0,30(4):857-866
[19]林 琳,于善栋,张英军,等.昆嵛山腮扁叶蜂幼虫空间自相关
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3(6):63
-68
[20]TrumbleJT,KolodnyHirschDM,TingIP.Plantcompensation
forarthropodherbivory[J].AnnualReviewofEntomology,1993,
38(1):93-119
[21]JremoJ,TuomiJ,NilssonP,etal.Plantadaptationstoherbivory:
mutualisticversusantagonisticcoevolution[J].Oikos,1999,84:
64
第1期 朱彦鹏等:昆嵛山腮扁叶蜂取食对赤松生长的影响
313-320
[22]梁 军,孙志强,朱彦鹏,等.昆嵛山天然林13年演替动态—
生物多样性变化、物种周转及生物干扰[J].中南林业科技大
学学报,2011,31(1):9-17
[23]SchowalterTD,WithgotJ.RethinkingInsectsWhatwouldaneco
systemapproachlooklike[J].ConservationinPractice,2001,2
(4):10-15
[24]McCarthyJW,WeetmanG.Selfthinningdynamicsinabalsamfir
(Abiesbalsamea(L.)Mil.)insectmediatedborealforestchrono
sequence[J].ForestEcologyandManagement,2007,241(1-
3):295-309
[25]McCarthyJW,WeetmanG.Standstructureanddevelopmentofan
insectmediatedborealforestlandscape[J].ForestEcologyand
Management,2007,241(1-3):101-114
[26]HummelS,AgeeJK.Westernsprucebudwormdefoliationefects
onforeststructureandpotentialfirebehavior[J].NorthwestSci
ence,2003,77(2):159-169
[27]BaskervileGL.Sprucebudworm:theanswerisforestmanage
ment.Orisit[J].ForestryChronicle,1975,51:157-160
[28]PetersonG,AlenCR,HolingCS.Ecologicalresilience,biodi
versity,andscale[J].Ecosystems,1998,1(1):6-18
[29]DreverCR,PetersonG,MessierC,etal.Canforestmanagement
basedonnaturaldisturbancesmaintainecologicalresilience?[J].
CanadianJournalofForestResearch,2006,36(9):2285-2299
[30]FranklinJF,LindenmayerD,MacMahonJA,etal.Threadsof
continuity[J].ConservationinPractice,2000,1(1):8-17
[31]MayerAL,KauppiPE,AngelstamPK,etal.Ecology:En
hanced:ImportingTimber,ExportingEcologicalImpact[J].Sci
ence,2005,308(5720):359
[32]NorthM,KeetonW.Emulatingnaturaldisturbanceregimes:ane
mergingapproachforsustainableforestmanagement.Paternsand
processesinforestlandscape:multipleuseandsustainablemanage
ment[M].NewYork:SpringerVerlagInc,2008:341-372
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