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Study on Provenances of Acacia auriculiformis over Its Natural Distribution

大叶相思全分布区种源试验研究



全 文 :  1994—12—26收稿。
杨民权副研究员,张方秋(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 广州 510520) ;林新(广东省林业厅种苗站) ; S uzzete
Searle(澳大利亚林业研究所) ;曾松泉,李伟雄(广东省国营龙洞林场)。
* 本试验为“八五”国家攻关课题“相思类树种纸浆材育种”及中澳合作 8848 ( 1988~1991年)项目内容之一。参加试验
的还有本所的曾育田、翁启杰、陈青度、李小梅等及龙洞林场陈传启等,特此一并致谢。
大叶相思全分布区种源试验研究*
杨民权 张方秋 Suzzete Searle 林 新 曾松泉 李伟雄
  摘要 大叶相思是我国华南地区与东南亚的重要荒山造林树种之一,全分布区种源在生长量
与形质指标上存在极显著或显著差异,种源选择十分必要, 同时选择优良环境对于生产力的提高也
十分有效; 种源的地理递变中,经度是主要影响因子, 142°56′E(即大分水岭)以西,随经度的增加群
体的优良性连续递增, 跨过此经度向东, 群体优良性显著提高, 纬度仅对干形、枝下高呈中度相关,
海拔对各性状不相关; 25 个天然种源按其优良性可划分为五大类群, 昆士兰的东南沿海部为优良
的种源区; 考虑性状遗传力及其经济相对重要性的多性状指数选择, 可以使遗传改良在多个性状上
获得良好的期望遗传进展, 以 30%入选率选出的 8 个优良种源在树高、胸径、材积上, 遗传增益分
别达 19. 1%~29. 5%、18. 8%~29. 5%、85. 3%~125. 0% ,分枝指数与干形指数分别降低 22. 1%
~63. 1%、10. 8%~61. 3%。
  关键词 大叶相思、种源、遗传变异、指数选择
  大叶相思 ( A cacia auriculif ormis A. Cunn. ex . Benth)天然分布于澳大利亚北部地方
( NT )北端、昆士兰( QLD)约克角半岛( Cape Yo rk peninsula)及巴布亚新几内亚( PNG )西部
与南部一些地方[ 1] , 为我国相思类用材树种中引种得较早较广泛、种植面积最大的一种,由于
大叶相思具有根瘤,对立地条件要求不严, 速生,我国热带、南亚热带地区已作为荒山造林树种
大面积种植, 尤其在改良土壤、人工林经营等方面起到很大作用。可是最初引入的属于商品种,
良莠不一,多数表现为干形弯曲,分枝低矮,出材率低,难以在用材上有所作为[ 2]。自 1982年在
QLD及 PNG 的天然大叶相思林中发现高大的直干类型后,引起了育种者的极大兴趣, 本研究
旨在进一步了解大叶相思的地理变异,充分发掘其优良种质资源, 为生产与环境保护提出优良
的地理种源。
1 试验地自然概况
  试验地位于广州东北部的广东省国营龙洞林场, 23°14′N , 113°24′E; 属南亚热带气候类
型,年平均温度 21. 8℃,极端最低温 0 ℃,年平均降水量 1 694 mm ,海拔 150 m。前作为生长
衰退的马尾松林分, 林内盛长芒箕( Dicr anop teris dichotoma ( T hunb. ) Bernh. )、青篱竹
( A rundinaria amabil is M cclure)、五节芒(M iscanthus f loridulusWarb)。土壤为花岗岩发育而
成的赤红壤, 较板结, 肥力低,速效磷低至无法测出,腐殖质含量仅 1. 25%左右,详细养分含量
如表 1。
林业科学研究 1996, 9( 4) : 359~367
Forest Research      
表 1 试验地土壤养分分析结果
剖面号 深度
( cm)
腐殖质
( g/ kg)
全 N
( g/ kg)
速效 P
( mg /k g)
速效 K
( g/ kg )
pH
( H2O)
代换性Ca
(m g/ kg)
代换性 Mg
( mg /k g)
60 0~50 12. 0 0. 61 0 25. 5 4. 52 0. 060 0. 05
61 0~50 12. 5 0. 55 0 15. 2 4. 43 0. 045 0
62 0~50 15. 9 0. 71 0 23. 7 4. 47 0. 045 0
2 材料与方法
2. 1 试验材料
试验种子由澳大利亚林木种子中心( ATSC)提供, 包括全天然分布区的 25个种源,以广
东早期引种的大叶相思( CN,下称次生种源)作对照。各种源的详细地点如表 2所示。
表 2 大叶相思种源试验采种点地理位置
种源序号 种批号 采  种  点 地区或国家 纬度
(°′) S
经度
(°′) E
海拔
(m )
1 15483 Archer 河 QL D 12 26 142 57 100
2 15697 约克山顶南 QL D 14 07 143 16 160
3 15985 Mol loy 山中Rif fe 小溪 QL D 16 41 145 17 380
4 16129 Sonerset 东南 1. 1 km QL D 10 45 142 36 15
5 16137 Piccaninry 小溪 QL D 13 09 142 48 40
6 16142 Coen河 QL D 13 53 143 03 170
7 16145 Wenlock河 QL D 13 06 142 56 130
8 16484 Morehead河 QL D 15 03 143 40 50
9 16485 Kings 平原 QL D 15 42 145 06 100
10 16147 Noogoo 沼泽Kin g 小溪 NT 12 23 131 00 28
11 16148 Manton河 NT 12 50 131 07 100
12 16150 Coomarlie 小溪 NT 13 07 131 07 100
13 16151 Mary 河 NT 13 36 132 08 120
14 16152 All igetor 河东 NT 12 17 132 55 10
15 16153 Cooper 小溪 NT 12 06 133 11 10
16 16154 Goomadeer 河 NT 12 08 133 41 50
17 16156 Yar unga 小溪 NT 12 18 134 48 50
18 16158 Gerow ie 小溪 NT 13 19 132 15 100
19 16160 All igetor 河南 NT 13 16 132 19 40
20 16161 How ard 泉 NT 12 27 131 03 70
21 16162 Royn olds河 NT 13 32 130 52 150
22 16163 Eli zabeth河 NT 12 36 131 04 40
23 15648 Ben sbach-Balamuk PNG 8 52 141 15 20
24 16106 Mib ini北 3 km PNG 8 49 141 38 40
25 16107 汨 T onba村 PNG 8 55 141 33 40
26 89003 广东陆丰县 CN 23 00( N) 115 40 150
27 89002 广州市 CN 23 06( N) 113 14 100
  注: QLD——澳大利亚昆士兰; NT——澳大利亚北部地方; PNG——巴布亚新几内亚; C N——中国。
2. 2 试验与统计方法
试验苗于 1989年 6月造林,随机完全区组, 6次重复, 每小区 16株,株行距为 3 m×3 m,
360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9 卷
植穴 40 cm×40 cm×40 cm, 植前每穴放磷肥 100 g ,试验区周围设置同树种保护行两行。1993
年 6月实测树高H、胸径 D、枝下高 BL、分枝方式与干形。分枝方式与干形观测按大叶相思国
际种源试验标准划分三级:分枝方式Ⅰ级为单干到顶, Ⅱ级为离地 50 cm 以上出现双干或多
干,Ⅲ级为离地 50 cm 以内出现双干或多干;干形Ⅰ级为树干通直,Ⅱ级为稍弯, Ⅲ级为弯曲。
Ⅰ、Ⅱ、Ⅲ级的代表数值分别为 0、1、2,分枝指数 BI 与干形指数 SI 的计算公式均为:
指数值= [  (各等级株数×该等级代表值) ] / (总株数×Ⅲ级代表数值)
广义遗传力 h2= 2g/ ( 2g+ 2e / r )
遗传增益 G= ( S×h2 / X- )×100%
式中S 为种源均值与对照平均值的离差。
聚类方法为欧氏距离的平均距离法, 指数选择的权重按等权法[ 3]及实际经济权重的估计
值制定,数据处理由南京林业大学编制的《SPQG》软件包进行。
3 结果与分析
3. 1 种源间的生长与形质差异
图 1 种源材积及形质指数直方图
(材积数值扩大 100倍)
27个参试种源在生长、干形和分枝方式上存在较大的变异(表 3,图 1) , 4年生时优良种源
的单株材积达 0. 024 4 m3 ,Ⅰ级干形率达 73. 3% ,单干到顶(Ⅰ级分枝)的植株比例达 71. 8%;
一般种源的单株材积为 0. 016 6 m 3, Ⅰ级干形、分枝率分别为 26. 9%、34. 0%; 低劣种源的单
株材积仅 0. 008 6 m3 ,Ⅰ级干形、分枝率仅 3. 3%、7. 0%。种源间材积、干形、分枝方式的变异
系数分别达 0. 51、0. 33、0. 32。方差分析的结果(表4)表明,种源间的差异在生长和形质指标上
3614 期            杨民权等: 大叶相思全分布区种源试验研究
表 3 参试种源 4 年生生长均值及形质表现
种源
序号
H
( m )
D
( cm)
V
(m 3)
BL
( m)
分枝方式( %) 干形( % )
Ⅰ级 Ⅱ级 Ⅲ级 Ⅰ级 Ⅱ级 Ⅲ级 B I S I
1 9. 5 9. 7 0. 023 7 3. 1 42. 2 48. 3 9. 5 39. 2 58. 8 2. 0 0. 34 0. 31
2 9. 8 9. 3 0. 022 3 3. 2 47. 8 46. 6 5. 6 43. 1 52. 1 4. 8 0. 29 0. 31
3 9. 3 9. 6 0. 022 4 2. 4 71. 8 21. 2 7. 0 73. 3 26. 7 0 0. 18 0. 15
4 8. 1 8. 5 0. 015 8 1. 1 17. 8 29. 9 52. 3 29. 7 56. 0 14. 3 0. 65 0. 42
5 7. 7 7. 0 0. 010 8 1. 7 29. 3 45. 3 25. 4 43. 8 48. 9 7. 3 0. 48 0. 28
6 9. 8 9. 7 0. 024 4 2. 8 57. 5 29. 2 13. 3 68. 8 29. 4 1. 8 0. 28 0. 17
7 8. 8 9. 8 0. 022 4 2. 3 37. 5 37. 0 5. 5 35. 3 53. 7 11. 0 0. 34 0. 37
8 9. 3 8. 8 0. 019 6 2. 6 44. 8 47. 2 8. 0 44. 8 51. 0 4. 2 0. 32 0. 30
9 8. 9 9. 0 0. 021 3 2. 9 38. 5 39. 3 22. 2 59. 2 37. 8 4. 0 0. 42 0. 23
10 8. 4 8. 1 0. 015 4 0. 6 10. 0 41. 0 49. 0 26. 3 35. 8 37. 9 0. 70 0. 56
11 7. 6 8. 1 0. 013 4 1. 1 22. 6 31. 7 45. 7 24. 1 48. 3 27. 6 0. 62 0. 61
12 7. 8 7. 6 0. 011 9 1. 0 14. 8 34. 8 51. 4 20. 3 71. 9 7. 8 0. 68 0. 44
13 8. 2 7. 5 0. 012 7 0. 8 16. 7 16. 5 66. 8 24. 2 52. 6 23. 2 0. 75 0. 50
14 7. 4 8. 0 0. 013 2 0. 7 7. 8 22. 7 69. 5 16. 2 57. 8 26. 0 0. 80 0. 53
15 7. 9 8. 2 0. 014 8 1. 3 15. 0 45. 8 39. 2 36. 3 36. 8 26. 9 0. 56 0. 52
16 8. 7 8. 6 0. 017 8 1. 5 28. 3 52. 5 19. 2 40. 2 53. 8 6. 0 0. 45 0. 33
17 8. 1 8. 3 0. 015 2 0. 7 12. 8 38. 8 49. 4 32. 5 47. 0 20. 5 0. 68 0. 44
18 7. 4 7. 8 0. 012 5 1. 3 24. 8 31. 2 44. 0 31. 2 48. 2 20. 6 0. 60 0. 45
19 8. 4 8. 6 0. 017 7 1. 2 18. 5 38. 3 43. 0 23. 7 68. 3 8. 0 0. 62 0. 42
20 9. 4 8. 8 0. 019 4 1. 2 26. 3 33. 0 43. 7 14. 8 70. 4 14. 8 0. 57 0. 50
21 8. 2 7. 9 0. 013 8 0. 5 8. 3 21. 2 70. 5 13. 8 65. 9 20. 3 0. 82 0. 53
22 8. 0 8. 5 0. 016 2 1. 5 28. 0 38. 3 33. 7 38. 2 48. 5 13. 3 0. 53 0. 37
23 7. 5 8. 6 0. 014 9 1. 1 34. 0 43. 8 22. 2 32. 7 56. 3 11. 0 0. 44 0. 39
24 8. 0 8. 6 0. 016 0 1. 5 41. 0 48. 0 11. 0 35. 7 52. 8 11. 5 0. 36 0. 38
25 9. 4 9. 2 0. 021 5 1. 8 15. 5 57. 2 27. 3 50. 2 38. 6 11. 2 0. 56 0. 55
26 6. 9 6. 8 0. 008 6 0. 7 3. 3 37. 3 59. 4 7. 0 58. 0 35. 0 0. 80 0. 64
27 7. 2 7. 2 0. 010 2 1. 1 11. 0 33. 0 52. 0 15. 7 50. 3 34. 0 0. 73 0. 64
平均 8. 3 8. 4 0. 016 6 1. 5 26. 9 37. 5 35. 6 34. 0 51. 0 15. 0 0. 54 0. 42
表 4 大叶相思种源变异方差分析结果
性状 种  源  间自由度 平方和 F 值 变异系数
方 差 分 量 ( % )
重复 种源 机误
H 26 109. 195 3. 816 6* * 0. 10 25. 0 24. 0 51. 0
D 26 103. 615 3. 982 1* * 0. 10 22. 2 25. 8 52. 0
V 26 0. 003 4. 416 3* * 0. 51 20. 8 28. 7 50. 5
B L 26 103. 548 6. 421 1* * 0. 53 5. 2 45. 0 49. 8
BI 26 5. 082 5. 526 5* * 0. 33 12. 7 37. 6 49. 7
S I 26 2. 799 4. 995 8* * 0. 32 12. 4 35. 0 52. 6
  注: * * 表示 0. 01显著水平。
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生长(树高、胸径、材积)变异中有 24. 0%~28. 7%是由种源基因型差异所
引起, 形质指标(枝下高、分枝方式、干形)变异中种源基因型的变异占 35. 0%~45. 0% ,后者
受种源基因型的控制较前者强,所有这些性状的变异中机误均占 50%左右, 区组占 12. 4%~
25. 0% ,说明环境对种源基因型的表达有较大的作用。
362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9 卷
由上可见,种源选择对于大叶相思的遗传改良十分有效,通过选择不仅可获得良好的生
长、形质实际增益, 而且也可得到较好的遗传增益,同时选择良好的立地对大叶相思生产力的
提高也十分必要。
3. 2 种源的地理变异趋势
原产地的地理环境往往给种源的生长和形质表现带来较大的影响。分析性状表现与原产
地的纬度、经度与海拔的偏相关表明(表 5) ,在大叶相思的天然分布中,经度对生长及形质指
标具有极显著或显著影响, 随着经度的增加,树高、胸径、材积、枝下高都逐渐提高,分枝指数和
干形指数显著减低即分枝数显著减少,树体通直度显著提高。在经度的递变程度上,我们用综
表 5 种源表现与原产地地理位置的偏相关关系
项目 H D V BL B I S I
经度 0. 454 6* 0. 582 4* * 0. 572 1* * 0. 792 9* * - 0. 756 8* * - 0. 756 4* *
纬度 0. 131 9 - 0. 197 8 0. 023 2 0. 421 2* - 0. 005 7 - 0. 446 3*
海拔 0. 197 9 0. 285 1 0. 237 9 - 0. 024 5 - 0. 301 7 - 0. 069 3
  注: * * 、* 分别表示 0. 01、0. 05显著水平,其余经检验均未达 0. 1显著水平。
图 2 种源第一主成分值随经度的变化
(图中数字为种源序号)
合生长和形质优良特性的第一主成分(表 6)与
经度进行二维空间(图 2)分析可以看到,随着
经度的增大,群体性状的优良性在 142°56′E 以
西,基本呈持续上升趋势, 虽在 134°~141°E 之
间有天然分布上的间断,但间断后的群体表现
仍呈连续状态;而当经度越过142°56′E(即大分
水岭)向东时群体优良性却呈现跳跃性的提高,
与地理上相一致的是从大分水岭的西坡进入了
东坡,雨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而出现了递变
的跳动性。在纬度变化上, 除枝下高、干形指数
分别有中度正相关和负相关外,其余性状均无
显著相关;海拔与所观测的 6 个性状间无显著
相关。分布区内纬度与海拔的递变, 对性状的优劣性影响不大。
3. 3 地理种群的划分
从前面的分析可知,大叶相思在地理上的变异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因此在生产实际中选定
合适的采种区域十分重要。对 25个天然种源在 6个性状上的变异进行主成分分析表明(表
6) , 6个性状的变异可有 93. 7%的信息量被第一、二主成分表达, 其中第一主成分贡献率达
84. 1% ,集中正向反映了树高、胸径、枝下高、材积及分枝与干形的优良特性, 第二主成分贡献
表 6 主成分贡献率及其各性状的权重
主成

权  重  系  数
H D V B L BI S I
特征值 贡献率
( % )
累积贡献率
( % )
P1 0. 778 7 0. 760 9 0. 004 2 0. 728 2 - 0. 151 5 - 0. 096 5 1. 747 8 84. 1 84. 1
P2 0. 162 8 0. 194 5 0. 000 7 - 0. 362 0 0. 050 0 0. 037 0 0. 199 3 9. 6 93. 7
3634 期            杨民权等: 大叶相思全分布区种源试验研究
率 9. 6% ,主要反映了枝下高的负向变异,为简明扼要地揭示出种源的类群及其优劣性,克服
作用小而又有干扰的其它主成分的影响,采用各种源的第一、二主成分值分析大叶相思的地理
种群, 欧氏距离的平均法聚类结果如图 3所示。全分布区的大叶相思种源可分为以下五类种
群:Ⅰ类:为生长、干形、分枝皆优种源,分布于昆士兰的东部沿海线( 142°56′E 以东) , 种源号
为 15985、16142、16485、16484、15697、16145、15483, 4年生平均树高、胸径、材积分别达 9. 3
m、9. 4 cm、0. 022 3 m3, Ⅰ级分枝和干形分别为 40. 4%、51. 9% ,其中 15985、16142为优异的
直干型种源, 单干到顶的植株比例分别达 72%、58%, 通直树干的比例达 73%、69%。Ⅱ类:生
长较好、分枝与干形中等种源, 分布于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部及北部地方的西部, 种源号为
16107、16161, 4年生时树高、胸径、材积平均可达 9. 4 m、9. 0 cm、0. 020 5 m 3, Ⅰ级分枝与干形
分别为 20. 9%、32. 5%。Ⅲ类:生长速度中等、分枝与干形较差种源,主要分布于昆士兰约克角
及北部地方的东部,种源号为 16129、16154、16160、16156、16147、16162, 4 年生平均树高、胸
图 3 大叶相思地理种源聚类图
(图内数字为种源序号)
径、材积分别为 8. 3 m、8. 3 cm、0. 016 0 m3 ,Ⅰ
级分枝和干形仅 15. 6%、27. 7%左右。Ⅳ类:生
长较差、分枝与干形中等种源,主要位于巴布亚
新几内亚西部及北部地方的中部, 种源号为
16106、15648、16163、16153、16148、16150、
16151、16152, 4年生时树高、胸径、材积仅 7. 8
m、8. 2 cm、0. 014 2 m3 , Ⅰ级分枝与干形为
22. 5%、28. 4%。Ⅴ类:生长与形质指标皆差种
源,种源号为 16137、16158及两个中国次生种
源 89003、89002, 4年生的平均树高、胸径、材积
仅7. 3 m、7. 2 cm、0. 010 5 m 3, Ⅰ级分枝、干形
仅17. 1%、24. 4%。
3. 4 多性状指数选择及其效果
上述的主成分分析及其对应的聚类分析有效地考虑了多个性状的相互联系,但未涉及性
状的经济权重,对遗传改良而言,多性状的改良除考虑性状间的关联性、性状遗传能力以外,各
性状的经济重要性是权衡取舍的一个重要指标, 因此主成分值不宜作为选种的标准, 而由
Smith-Hazei提出并不断得到发展的指数选择法[ 4, 5]则是一种理想方法。由种源性状的遗传变
异表明(表 7) , 各性状的遗传能力互不相同,生长性状遗传力在 0. 75左右, 形质指标达 0. 8以
上,性状间的相关不论表型或遗传相关, 生长性状( H、D、V )间及生长与 BL 间均存在较强程
度的正相关, 它们与 B I、SI 间存在较强的负相关, 说明生长优良时枝下高就高,树干分枝细、
弯曲性亦少,即形质指标亦优良,性状间的选择具有正向效应, 因此采用无约束指数选择法进
行优良种源的评选, 相对经济权重的确定采用 Co tterill和 Jackson 提出的等权法以及实际经
济权重的经验估计值(即性状改变一个观测单位后的经济收入变化值) ,它们的相对权重向量
分别为 A 1 ( 1∶1. 03∶188. 54∶4. 64∶6. 25∶1. 03)、A 2 ( 1∶1. 12∶5. 55∶- 1. 85∶- 1. 85∶
0. 46) , 由此获得的无约束指数遗传力分别为 0. 781 5、0. 872 4(表 8) ,后者比前者稳定可靠,各
性状的期望遗传进展后者亦明显优于前者, 且 A 2权重向量的指数选择结果, 各性状均可获得
接近甚至略大于单性状直接选择的期望遗传进展; 如果我们强调生长作为育种主程序( B 1、
364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9 卷
B2 ,生长权重扩大 100倍) ,获得的指数遗传力均在 0. 84左右,生长遗传进展 B1> B 2> A 2, 形
质优良性则 B1、B2略低于 A 2 ;强调形质作育种主目标后( C1、C2 ,形质权重扩大 100倍) , C1的
指数遗传力降为 0. 756 8, 生长与形质的优良性向着负向发展,显然不属我们期望的选择, C2
的指数遗传力则提高到0. 878 7,形质指标的优良性略有提高,但生长期望进展则明显降低,其
效果不及A 2的指数选择。
表 7 各性状的遗传与表型相关及广义遗传力
指标 H D V BL B I S I
H 0. 825 6 0. 923 3 0. 738 6 - 0. 670 6 - 0. 601 5
D 0. 896 8 0. 969 5 0. 723 9 - 0. 761 5 - 0. 624 7
V 0. 972 4 0. 981 2 0. 799 6 - 0. 769 1 - 0. 662 3
B L 0. 869 4 0. 844 0 0. 925 6 - 0. 866 4 - 0. 751 5
BI - 0. 795 0 - 0. 909 4 - 0. 907 1 - 0. 947 5 0. 839 7
S I - 0. 709 2 - 0. 736 6 - 0. 779 4 - 0. 856 3 0. 935 3
H 2 0. 74 0. 75 0. 77 0. 84 0. 82 0. 80
  注:上三角为表型相关,下三角为遗传相关。
表 8 各种无约束指数选择遗传参数
性状相对
经济权重
期望遗传进展( G )
H D V BL B I S I
指数遗传力
A 1 0. 615 0 0. 578 0 0. 003 38 - 0. 117 0 - 0. 067 5 0. 587 1 0. 781 5
A 2 0. 617 7 0. 629 5 0. 003 59 - 0. 147 8 - 0. 096 9 0. 674 5 0. 872 4
B 1 0. 628 2 0. 628 3 0. 003 63 - 0. 142 2 - 0. 090 1 0. 649 6 0. 842 9
B 2 0. 620 2 0. 635 0 0. 003 61 - 0. 142 8 - 0. 090 4 0. 647 2 0. 849 2
C 1 - 0. 416 4 - 0. 492 9 - 0. 002 76 0. 140 0 0. 102 5 - 0. 531 1 0. 756 8
C 2 0. 574 3 0. 578 1 0. 003 32 - 0. 151 1 - 0. 106 9 0. 700 7 0. 878 7
D 0. 619 1 0. 611 2 0. 003 42 - 0. 148 0 - 0. 107 2 0. 684 3
  注: A——生长与形质并重, B——生长为主,C——形质为主, D——单性状简单直接选择。
( H∶D∶V∶B L∶B I∶S I )的相对权重分别为:A 1( 1∶1. 03∶188. 54∶4. 64∶6. 25∶1. 03) ;
A 2( 1∶1. 12∶5. 55∶- 1. 85∶- 1. 85∶0. 46) ; B1( 100∶103∶188. 54∶4. 64∶6. 25∶1. 03) ;
B2( 100∶112∶555∶- 1. 85∶- 1. 85∶0. 64) ; C 1( 1∶1. 03∶188. 54∶464∶625∶103) ;
C2( 1∶1. 12∶5. 55∶- 185∶- 185∶46)。
由上可见, 采用 A 2或 B 1权重进行指数选择, 不仅可获得较高的指数遗传力,而且可获得
各性状的良好遗传进展,根据它们的指数系数, 计算前 8个种源(约 30%的入选率)的指数值
列于表 9,从中比较A 2与 B1的结果可见,入选的种源完全相同, 16142、15697、15483、15985种
表 9 8个入选种源指数值及其遗传增益
种源 15483 15697 15985 16142 16145 16484 16485 16107
指数值 A 2 14. 67 14. 69 14. 63 15. 03 13. 49 13. 13 13. 06 11. 61
B 1 2 904. 17 2 928. 25 2 829. 65 2 898. 97 2 769. 97 2 761. 50 2 711. 22 2 673. 43
H 26. 9 29. 5 24. 2 29. 4 19. 1 24. 2 19. 9 25. 2
D 28. 7 24. 6 27. 5 29. 4 29. 5 18. 8 21. 8 23. 0
V 119. 2 107. 6 108. 5 125. 0 108. 5 85. 3 99. 4 101. 0
G ( % ) B L 210. 0 221. 5 140. 3 178. 5 137. 5 166. 1 192. 8 87. 8
BI - 45. 9 - 50. 9 - 63. 1 - 52. 1 - 45. 6 - 48. 1 - 37. 2 - 22. 1
S I - 40. 8 - 41. 5 - 61. 3 - 59. 4 - 33. 9 - 42. 9 - 51. 8 - 10. 8
3654 期            杨民权等: 大叶相思全分布区种源试验研究
源为明显优异的种源, 16145、16484、16485、16107为依次随后的优良种源, 但前三名的次序有
所不同。与目前生产用的商品种相比,入选种源的遗传增益, H、D 分别为 19. 1%~29. 5%、
18. 8%~29. 5%, V 达 85. 3%~125. 0% , BL 为 87. 8%~221. 5%, B I 与 SI 分别降低 22. 1%
~63. 1%、10. 8%~61. 3% ,可见指数法入选种源的预期遗传增益十分明显。
4 结论与建议
  ( 1)在大叶相思的天然群体中,不同种源在生长、干形、分枝方式上存在极显著或显著的差
异,种源选择对于大叶相思遗传改良十分必要, 同时选择优良的立地也可有效地提高大叶相思
生产力。
( 2)种源的地理递变上,经度是主要影响因子, 142°56′E(即大分水岭)以西,随经度的增加
群体的优良性连续递增,跨过此经度向东, 群体优良性显著提高;纬度与干形、枝下高分别呈中
度负相关和正相关,与其它性状无显著相关;海拔与生长和形质指标均无显著相关。
( 3)根据本试验结果,大叶相思天然群体可以按生产力的高低和形质指标的优劣划分为五
大类群: Ⅰ类为生长、干形、分枝皆优种源,分布于昆士兰的东部沿海线( 142°56′E 以东) , 4年
生平均树高、胸径、材积分别达 9. 3 m、9. 4 cm、0. 022 3 m 3, Ⅰ级分枝和干形分别为 40. 4%、
51. 9% ,其中昆士兰的 15985、16142种源为特别优异的直干型种源,单干到顶的植株比例分别
达 72%、58%, 通直树干的比例达 73%、69%。Ⅱ类为生长较好、分枝与干形中等种源,分布于
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部及北部地方的西部, 4年生时树高、胸径、材积平均可达 9. 4 m、9. 0 cm、
0. 020 5 m
3 ,Ⅰ级分枝与干形分别为 20. 9%、32. 5%。Ⅲ类为生长速度中等、分枝与干形较差种
源,主要分布于昆士兰约克角及北部地方的东部, 4年生平均树高、胸径、材积分别为 8. 3 m、
8. 3 cm、0. 016 0 m 3,Ⅰ级分枝和干形仅 15. 6%、27. 7%左右。Ⅳ类为生长较差、分枝与干形中
等种源,主要位于巴布亚新几内亚西部及北部地方的中部, 4年生时树高、胸径、材积仅7. 8 m、
8. 2 cm、0. 014 2 m 3,Ⅰ级分枝与干形为 22. 5%、28. 4%。Ⅴ类为生长与形质指标皆差种源,种
源号为 16137、16158及两个中国次生种源 89003、89002, 4年生的平均树高、胸径、材积仅 7. 3
m、7. 2 cm、0. 010 5 m 3,Ⅰ级分枝、干形仅 17. 1%、24. 4%。
( 4)考虑性状遗传力及其经济相对重要性的多性状指数选择, 可以使遗传改良在多个性状
上获得良好的期望遗传进展, 以 30%入选率选出的种源在树高、胸径、材积遗传增益分别达
19. 1%~29. 5%、18. 8%~29. 5%、85. 3%~125. 0%, 分枝指数与干形指数分别降低 22. 1%
~63. 1%、10. 8%~61. 3%。
( 5)从本试验中观测到,大叶相思群体在种源内也潜在较大的变异,为此应进一步开展种
源内的家系及无性系的研究,以获得更大的遗传增益;应当指出,由于种子来源的限制,本试验
仅设一个试点, 为在更大范围选择合适的采种区域, 精确地评价这一基因资源,应进一步建立
多点试验。
参 考 文 献
  1 Ernest E Lord . S hrub s and T rees for Aust ralian Garden s. Melboure and S ydney : L oth ian Publis hing Co. PT Y. LT D.
1956.
  2 杨民权.主要热带相思在华南地区的生长及适应性探讨.林业科学研究, 1990, 3( 2) : 155~160.
366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9 卷
  3 Cot terill P P, Jackson N. On index s election Ⅰ. Method of determing economic w eight . Silave Genet ica, 1985, 34: 56
~63.
  4 吴仲贤.统计遗传学.北京:科学出版社, 1979, 318~356.
  5 马育华.植物育种的数量遗传学基础.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0.
Study on Provenances of Acacia auriculif ormis
over Its Natural Distribution
Yang M inquan Zhang Fangqiu S uz ette Searle
Lin X in Zeng Songquan L i W eix iong
  Abstract A cacia auriculif ormis A . Cunn. ex Benth. is one of the impor tant plant ing
t rees in barren hills of south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 T here are sig inif icant dif ferences in
H ( height ) , DBH ( diameter breast-high) , V ( vo lume) , BL ( bole leng th ) , BI ( branch index )
and SI ( stem index) among the natural pro venances. Provenance select ion is necessary w hile
good sites help them get higher products. Geogr aphical v ariat ion is mainly effected by longi-
tude. In the w est of 142°56′E( i. e. the Great Dividing Ra) , the superiority of g row th and mor-
pholo gy of pro venances is cont inously increased by the increase of long itude East of Green-
w ich. T he pro venances located in the east o f 142°56′E are more superior than that in the
w est . Alt itude only ef fects SI and BL in middle ex tent . T here is no co rrelation betw een eleva-
tion, g row th o r mo rpholo gical perfo rmance. 25 natural pro venances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gr oups. The pro venances f rom the south-east coast o f Queensland are the best . Index selec-
tion in consider at ion of the heritabilities and economic value of mult i-characters helps the ge-
net ic improvement to get go od expected genet ic gains of mult i-characters. Genet ic gains in
H , DBH and V of 8 good provenances selected by the r ate of 30 percent are respect ively 19.
1~29. 5 percent , 18. 8~29. 5 percent and 85. 3~125. 0 percent , BI and S I w ill be r educed by
22. 1~63. 1 and 10. 8~61. 3 percent r espect ively .
  Key words A cacia auriculif ormis, pro venance, genet ic variat ion, index selection
  Yan g Minquan, As sociate Profes sor, Zhang Fangqiu ( Th e Research Inst itute of T ropical Forest ry, CAF Guang zhou
510520) ; Suz et te S earle( CSIRO Divis ion of For est ry) ; Lin Xin ( Fores try Bureau of Guangdong Province) ; Zeng Songquan, Li
Weixiong( Lon gdong Forest Farm of Guangdong Provin ce) .
3674 期            杨民权等: 大叶相思全分布区种源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