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第 6 卷 第 5 期
1 9 9 3 年1 0月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FO R E ST R E S EA R C H
V o l
.
6
,
N o
.
5
O e t一 1 9 9 3
棕 搁 藤 病 害 调 查 *
弓 明 钦
关扭饲 棕搁藤 、 病害、 调查
棕桐科藤类 (简称棕稠藤 )属蔓生性攀援植物 , 主要分布在世界热带及亚热带地 区的森林
及灌丛中 , 全世界有 13 个属 , 约 6 0 种 。 我国华南地区分布 有 3 个 属 , 即省 藤 属 (C al a二二
L in n
.
)
、黄藤属 (D a e 二o : o : o p : BL . )及钩藤属(P lec to c o m fa M a r t。 e x B L . ) , 目前 已知有
4 0种和21 个变种〔’] , 其中省藤属及黄藤属经济价值较高 , 特别是省藤属更具开发价值 。
棕桐藤的茎历来就是我国传统手工编织业的重要原材料 , 其藤编制品历来在国际上享有
盛誉 。 但是 , 由于我 国藤资源严重不足 , 近年来由于其它产藤国限制出口 , 给我国藤编工业
带来严重困难 。 为此 , 近年来广东、 广西、 海南及福建等省区大力发展人工种植 , 造林面积
逐年增加 , 早植地区已有部分藤条开始收获 。
有关棕稠藤的病害 , 国内外的研究甚少 , 仅从80 年代开始 , 马来西亚 、 泰国及印度尼西
亚等国家才陆续发表了一些病害资料 , 如 N or ani , T h。和 H o n g [zJ 报道了马 来西亚省藤属
叶斑病 (Ce : c o sp o : a sp 。 、C : , 。u la : fa s p . 、 Pe s ta lo tia s p . 等 ) 、 炭疽病 (C o lleto t; ichu二 sp . ) 、
茎腐病(B o t摺 o d ip lo d fa the o br o m a e Pe n z . )及幼 苗 茎 腐 病 (F : sa , iu二 s p . )等 8 种 病 害 ;
V o n g k a lu a n g [ “1报道了泰 国 藤 类 病 害 7 种 , 即叶 斑 病 (H e lm 玄。 tho s刀o r um 冬p . ), 茎腐病
(B o t : , o d fp lo dia the o br o m a e )
、 幼苗茎腐病(孙i: o c to n fa so la n i K u h n )等 , 此外还有藤材变
色菌 (S chf: o p hy llu m e o 二m u n e Fr . )等 9 种真菌 , 马来西亚的 A hm a d [ 4 ]报道了省藤属病害 6
种 , 除上述相同病原外 , 叶斑病还有 (Ph 。。oP : 15 Sac c . )等病原 ; 印度尼西亚的 A c hm a d[ 6 )
报道了藤材变色菌 (C e : a to sto 二 ella sp 。 )的防治方法等 。 此外 , Sa w a d e (泽 田兼吉 )[ “]记载了
台湾黄藤(D a e二o n o : op : m a r g a玄ta e (H a n e e ) B e e e . ) 、轮斑病 (P e sta lo tia c a , o lin ia n a G u b a ) ;
Y a m a m o to (山本和太郎)[ 7 〕记录了 C a la m : 5 fo m o sa n a B e e e . 的叶霉病 (C ir s o siella n o d u lo s a
Ya m a m
.
)
, 我国邓叔群等[ ’]记录 了海南岛省藤属 藤 茎 斑 点 病 (Ce : tho c e , p o n c a la m ic o l: 抓
T e n g e t o u ) 及广东 、广西省藤属诱病 (U : ed o 19 : a o a A r th . )。
笔者于1 9 87 ~ 1 9 8 9年先后在海南岛乐东 、 三亚、 占县 , 广西凭祥 , 广东高州、广州等地 ,
对苗圃、 幼林及原始林中的棕桐藤开展了病害调查, 收集各藤种病害标本50 余号 , 经初步鉴
定病害1 种[ “〕, 除轮斑病外 , 其余病害在我国均未见报道 。 邓叔群等报道的锈病 , 在我们采
集中未见 , 现就棕桐藤病害调查初步结果报告如下 。
1 9 9 0一12一1 7收稿 。
弓明钦副研究员(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 广州 51 05 2 0) 。
* 本调查为林业部“七五 ”重点课题及 ID R C资助课题“棕桐膝研究, 部分 内容, 工作中得到许煌灿 先 生大力支持, 谨此
致谢。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6 卷
1 我国棕搁藤的主要病害
我国棕桐藤主要病害名录见表 1 。
衰 1 我日稼们. 的主姿功.
病 名 病 原 寄 主 危害部 位 严 , 程度 分 布
叶 枯 病 P h夕i‘o stie ta sp . 白弃(C o la m o s te t r a d a e t梦1. 5 H a n e e ) 叶 + + + 广东 、 海 甫 、 广西
叶 斑 病 P e s to lo l‘a s p . 白 蕊 叶 + 海南
轮纹斑病 C o ”f o t人夕r‘u m s P . 白 璐 叶 + 广西 、 海 南
炭 疽 病 C o lle ro tr ie hu m 白 弃 叶 + 国内: 海离 ,
夕lo e o £夕o r ‘o ‘d e s p e n 名 . 国外 : 马来西亚 , 泰田
幼苗茎编病 B ot r g 。山 Plo d‘a 黄 膝 幼茎 + 国内. 海 南 ,
the o 6 r o 用a e P a t . 国外. 攀国
日 灼 病 生理性病害 白 . 叶 十 海甫
白 斑 病 M e la , c o n iu 用 sp . 白 膝 叶 + + j- 东、 海甫
枯 斑 病 P g r e ”o e h a e ta sp . 白 挤 叶 + + 广东
煤 污 病 C 。尸。o d‘u 爪 , p . 白 路 叶、 叶柄 + + 广东、 海甫
揭 斑 病 M o 陀 o e ha e t‘a s p . 白 蕊 叶 + 广西
燕 斑 病 C e p 几a la e rfa 盯 ir e s c e ” s 黄 路 叶 + 广东
K 让 n z e
.
注 : “ + 十 十 ’发生严重 , “ 十 + . 发生较多, 危 害不宜 , . + ’发生不多 , 危害较轻 。
除上述表列 n 种病害外 , 还有一些尚未确定的病害 , 如发生在黄藤苗床上的苗枯病 , 造
成大量藤苗死亡 , 还有一些藤茎上的病害等 , 有待于今后的继续研究 。
2 我国棕桐藤病害的发生情况
我国人工栽培棕桐藤始于60 年代初期 , 但大面积栽培仅是近几年的事 。 目前 , 除个别地
区外 , 多数仍处在幼林阶段 , 就栽培面积而言 , 除个别地区有上百公顷的幼林外 , 多数仍属
小面积试种 。 此外 , 棕桐藤从野生到人工驯化栽培 , 生态环境发生较大变化 , 需要一个适应
新环境的过程 , 而人们对棕桐藤的许多特性也正在摸索之 中 , 这些因素都影响到病害发生 。
我国棕桐藤病害发生有以下特点 : 一是原始林中病害少 , 而人工藤林中病害种类多 。 在
海南岛尖 峰岭及广西大青山的天然林中, 仅发现由 p 。: to lof l’a 引起的 叶斑病 以及 由 ca 琳价
石帅 引起的煤污病 , 而人工栽培的藤苗则病害种 类 多。 有一些病害 , 如叶枯 病 、 白斑病 、
枯斑病等 , 在广西夏石 、 广东高州等地的人工藤林中不仅分布普遍 , 而且较严重 。 二是叶部
病害种类多 , 其它部位病害少。 在前述1 种病害中, 叶部病害占10 种 。 叶片是棕桐藤暴露的
主要部分 , 它不仅数量少 (特别是幼苗 )而且再生能力差 , 因此 , 叶部病害的危害性远较其它
植物重要 。 根部病害目前尚未发现 。
3 儿种重要的病害
3
.
1 叶枯病 (尸h夕llo s tfe ta s p . )
叶枯病主要危害白藤幼苗 , 是广西及海南白藤的常见病害, 以苗高1 0 c m 以下幼苗发病
5 期 弓明钦 : 棕桐藤病害调查 56 7
较多 , 发病率一般达 5 %~ 1 0 % , 严重时可达90 % 以上(如广西凭祥 ), 死 亡 率 可 达 15 %一
30%
。 - 一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叶点霉属之一种 , 病菌分生抱子器埋生于基物内 , 后期突出绝呈点
粒状 , 近球形 , 分生抱子无色 , 单抱 , 椭圆形或近球形 , 大小为 5一6 . 5 卜m x l 。 5~ 2. 0 “m ,
分生抱子梗短 , 不分枝 , 近无色。 据在上述两地的观察 , 在遮阴不良或苗木管理不善的地方
最易发病 , 特别在有强烈阳光照射的地方病害最严重 , 发生季节以 4 ~ 5 月的初夏阶段为最 。
病害的防治 , 除应加强苗木管理 , 适当施肥 , 培育壮苗外 , 应特别注意苗木遮阴 。 据在
广州的试验 , 在发病严重的地方 , 采用75 %百菌清8 0D 倍液喷雾 , 7 天一次 , 连 续 喷 2 ~ 3
次 , 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
3
。
2 环斑病(C o o fo t儿万, 玄: 肛 sp 。 )
此病仅见危害白藤幼林苗木 , 发病率 5 %~ 8 % , 严重时可达30 %一切 % (如海 南 保亭
县) 。 病害在叶片上产生大小不等 、 形状不规则的枯斑 , 其边缘清晰 , 外围深褐色 , 中间浅褐
色 , 其上可见许多由病原菌子实体组成的同心环纹 ; 病斑受叶脉限制 , 往往呈条状 , 最后导
致叶枯。 对幼苗生长影响较大 。
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壳小圆抱属之一种 , 分生抱子器埋生于基物内 , 有孔口 ,大小为1加
~ 1 7 5 林m x 1 0 0一1 2 0 ; m , 分生袍子单抱 , 橄榄色 , 圆形或近圆形 , 大小 为 2 . 5一 3 . 2 林m 火
3. 0~ 5
· 。协m 。 据观察 , 病害多发生在高温多雨的了一 9 月 , 一般以中下部 叶片发病多 , 特
别在苗木过于荫蔽 , 或杂草丛生的地方容易发病 。
3
。
3 白斑病 (M e la c c n i赵m sp . )
此病主要发生在广东高州 , 危害白藤幼苗 , 发病率10 %一20 % , 严重的地方可达 80 % 。
病害主要危害中下部叶片 , 产生大小不等 、 形状各异 的浅灰色病斑 , 大小约。。 5 c m , 严重时
逐渐扩大并可相互连接成 1 ~ 2 c m 的大斑 , 多数呈条状或近圆形 , 边缘 清晰 , 色深 , 中间
蛋壳色或灰白色 ; 后期病斑上可见许多隆起的橙色小点 , 呈线条状排列 , 当小粒点表皮破裂
时 , 散发出一些黑色粉状物。
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黑盘抱属之一种 , 分生抱子盘浅褐色 , 埋生于基物内, 大小约 10 一
15 。卜m ; 后期边缘破裂 , 散发出抱子 ; 抱子淡褐色 , 单泡 , 卵形或橄榄形 , 大 小为 3 ~ 5 . 5
卜m x Z 。 5~ 6 . 0 卜m ; 分生抱子梗细小 , 直立 , 不分枝 , 1 0 ~ 1 5 林m x Z 砰m 。
据现场调查 , 上述两种病害主要发生在苗木密集的地方 , 尤以潮湿的下部叶片较多 , 当
苗木适当排开 , 密度降低时 , 病害发展缓慢 。 因此 , 栽培时应注意苗木排放密度 , 防止过密 ;
发病时可适当剪除病叶 , 并建议喷洒 1 : 1 : 1 0 的波尔多液或50 %多菌灵、 50 %甲基托布津 6 0
一 7 0 倍液 , 以减轻病害。
3
。
4 枯斑病 (Py r e : o cha eta s p 。 )
此病仅见发生于广东 , 主要危害 1 ~ 3 m 高的幼林藤苗 , 发病率10 % ~ 25 % , 病叶率可
达 1 5 % ~ 30 % (广东高州) 。 病害多发生在中上部分叶片 , 造成叶片枯死 。 病斑近圆形 , 大小
约 。. 5 ~ 2 : 。c m , 有时可连接成片 。 边缘深褐色 , 不清晰 , 外缘有淡白色晕圈 , 其外缘有一
条深褐色线条围绕 。 病斑中央灰 白色 , 有许多排列成轮纹状的小黑点 , 病期后期易破碎 。
病原拘半知菌亚灯棘壳殉菌属之代种。 分生抱子器埋于基物内 , 后期稍突出 , 呈点粒状 ,
近球形 , 黑色 , 大小10 0一 20 ; m , 有孔 口 ; 孔口周围密生直立刚毛 , 刚毛基部色深 , 端部
56 8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6 卷
色淡 , 长 6 3一5 5 卜m , 宽 4 ~ 5 卜m , 具 分 隔 , 抱子单抱 , 极小 , 卵形或近 球 形 , 3~ 魂林m
x l ~ 1
。
5 协m 。
发病较多的地方一般都受到强烈阳光照射 , 尤以林缘或“林窗 ”周围较多 。 发生季节以 4
~ 9 月为最多 。 防治方法待研究 。
我国棕桐藤病害研究尚属起步阶段 , 不少新的间题尚待人们今后深入研究 。
今 考 文 欲
2
5
6
7
.
许煌灿 , 尹光天 , 李意德 , 等 . 我 国棕润序的天 然分布及其利用 的研究 . 林业科学研究 , 1 9 9 3 , 6 (4) : 3叻 ~ 3 89 .
N o r a n i A
,
T h o Y P
,
H o n g L T
.
P e s ts a n d d 玉s e a se s o f R a tta n a n d R a tta n P r o d u e t, in p e n ln -
s u la r Ma l
a y s is
.
in
:
P ro e e e d in g s o f t he R a tt a n s e m in a r
.
K u a la L u m P u r : R IC
,
1, 55
,
1 3 1 ~ 一3 6
.
V o n g ka lu a n g C
.
P e sts a n d d ise a s e s o f R a tto n in T h a ila n d
,
in : R e e e n t R e s e a r e h o n R a t ta n
,
ID R C
,
Ca n a d a
.
1 9 8 9
,
1 6 4 ~ 1 66
.
A h m a d N
.
D ise a se s o f R a tt a n
,
Fo r e s t R e se a r e h In s t it u te M a la ys 一s , IS S N , 1, . 8 , 一 4 ~ 7 .
A eh m a d 5
.
E x Pe r im e n t o生 e o n tr o lin g R a tt a n s ta in ! u n g u s C e r a to s to 用 e lla s P . u sin g B e n ] a t e
a n d e o p Pe r s u lph a t e
.
in : R e e e n t R e s ea r e h o n R a tta n
.
ID R C
,
C a n a d a
.
i sa , 一 l吕2 ~ 1 . 5 .
旅芳洲 . 中国真菌总汇 .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 1 9 79 . 1 ~ 1 1 0 2 .
Y a m a m o to W
.
T h e fo r m o s a n s p e e ie s o f th e M ie ro th y r ie e a e
,
1
.
S e l
.
R e P
.
H yo g o U n iv
.
A g r
. ,
2
.
S e r
.
A g r
.
Bio l
.
1 9 5 6
.
2 3 ~ 3 1
.
邓叔群 , 中国的真菌 。 北京 : 科学 出版社 , 19 63 . 1 ~ 8 0 8 .
G o n g M i
n g q in
.
T he d is e a s e s o f R a t ta n s e e d lin g s in Ch in a
.
in : p r o e e e d in g s o f t he e o llo q u iu m
o n R a tta n Pr o Pa g a t io n
.
K u a la I
J u m P u r : R IC o e e a s io n a l Pa P e r
,
1 , 8 8
,
(5 )一 4 5 ~ 4 5
.
N o te : o f R
a tta o D is e a s e s
G o n g M in g q in
A b str a e t E le v e n e o m m o n d ise a s e s o f R a tt a n w e r e r ePo r te d
。
A m o n g
th e m
,
Phy llo s tie t a le a f b lig h t
,
C o n io thyr iu m oPo t
,
A n thr a e n o s e
,
S e e d lin g
st em sh r in k a g e
,
M e la n c o n iu m sPo t
,
Su n s e a ld
,
M o n o eh a e t ia sPo t
,
P yr e n o
-
e h a o ta sPo t
,
So o ty m o ld a n d A ]g a l sPo t a r e r ePo r te d fo r th e fir 3 t t im e in
Ch in a
。
S ym Pto m 3
,
Pa th o g e n s
, o c e u r r e n e e a n d e o n tr o l o f th e e h ie f d ise a s e s
a r e a ls o d e s e r ib e d b r iefly in th is r ePo r t
.
K e y w o r d s R a tta n
,
d ise a s e
,
in v e st ig a t io n
G o n g M in g q ln
,
A s s o ela to Pr o f。。。o r (T ho R e . e a r c b 琴n ot笼亏u te o 生 T ro PI。。1 Fo r。, tr了, C八F
9“, n拜, h o , 5 105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