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A Study on Chilocorus bijugus Mulsant (Coccinellidae,Coleoptera)

二双斑唇瓢虫的初步研究



全 文 :  1996—04—25收稿。
焦懿助理研究员,陈勇,叶寿德,王自力,王绍云,毛玉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昆虫研究所 昆明 650216)。
* 本文系中日合作课题“白蜡虫自然种群生命表”( 1994~1999年)和云南省应用基础基金项目“白蜡虫天敌防治策略
研究”( 1995~1998年)部分内容。
二双斑唇瓢虫的初步研究*
焦 懿 陈 勇 叶寿德 王自力 王绍云 毛玉芬
  关键词 二双斑唇瓢虫 形态特征 生物学习性 防治
  白蜡虫 Ericerus p ela Chavannes 是我国重要的资源昆虫,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湖
南等省。在白蜡白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各种害虫的危害。瓢虫是白蜡虫的
重要捕食性天敌, 以黑缘红瓢虫 Chilocorus rubidus Hope 对白蜡虫的危害最为严重。近年来,
在引种白蜡虫的试验中,发现在昆明地区, 二双斑唇瓢虫 Chilocor us bij ugus Mulsant的危害比
黑缘红瓢虫更为严重。
1 材料与方法
1. 1 材料
供试瓢虫采自田间,保存于室内越冬, 翌年出蛰后移到培养皿中进行试验。
林间防治试验所用化学试剂,均购于当地农药公司。
1. 2 方法
将出蛰瓢虫雌雄各一头编号,饲养于一个培养皿中, 共饲养 30对成虫。每日观察皿内成虫
的交配和产卵,并更换新的食物(白蜡虫雄幼虫和蛹)。
取同日产出的卵 100粒, 1~4龄幼虫、预蛹、蛹、雌雄成虫各 30 头, 分别编号饲养于培养
皿中,每日观察卵孵化、幼虫蜕皮、变态、化蛹、成虫羽化及成虫、幼虫取食情况。
2 结 果
2. 1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 4. 4~5. 5 mm ,体宽 3. 8~4. 5 mm。头部黑色,复眼灰色,上唇红棕色,前缘色
泽较浅,前胸背板覆盖之下两复眼之间有一橙黄色的横带。前胸背板黑色,两前角色泽较浅,小
盾片黑色。鞘翅黑色,在鞘翅上各有两个橙红色的圆斑,呈横线排列, 内斑大而外斑小。斑近于
圆形,有时两斑相连呈哑铃状。腹部红褐色。虫体近心形,雄虫第五腹板后缘中部微凹,第六腹
板宽圆凸出; 雌虫第五腹板后缘略弧形突出,第六腹板后缘圆弧形突出。
卵 长椭圆形,长约 0. 8 mm ,宽约 0. 2 mm, 淡黄色,孵化前颜色变深。
幼虫 共 4龄,各龄形态相似, 1~4龄头宽、体长、体宽见表 1。
林业科学研究 1997, 10( 3) : 328~331
Forest Research     
表 1 二双斑唇瓢虫各龄幼虫测量 (单位: mm)
龄 期 1 2 3 4
头  宽 0. 37~0. 41 0. 54~0. 59 0. 77~0. 81 1. 07~1. 12
体  长 1. 00~1. 50 1. 70~2. 30 2. 80~4. 00 4. 20~7. 50
最大体宽 0. 40~0. 50 0. 60~0. 70 1. 00~1. 20 1. 80~2. 10
  老熟幼虫纺锤形。头黑色, 头壳近圆形, 体褐色,毛疣处黑色, 其上着生黑色枝刺。体躯13
节,胸部3节,腹部10节, 背面稍隆起,腹面扁平。前胸上有枝刺10根,每5根排列成一簇;中胸有
枝刺8根,每4根排列成一簇;后胸至第七腹节各有枝刺6根, 第八腹节有枝刺4根; 第九、十腹节
无枝刺,从背面看不见。胸足3对,黑色。腹部1~3腹节较宽, 然后逐渐变细。触角3节, 第一节圆
环形,第二节圆柱形,第一、二节黑色,第三节黄白色。单眼3个,排列成锐三角形。
蛹 体长4. 0~5. 5 mm,体宽约3 mm,初化蛹时黄白色,数小时后颜色变深。头部黑色, 唇
基褐色,触角、下唇基黑褐色,胸足肥大, 第三对被翅覆盖。胸部、腹部背面显露部分黑色,腹面
和侧面褐色。第一腹节两侧各有一乳头状突起。1~4腹节背中线两侧各有一小突起,第一节最
明显,以后逐渐变小,第四节仅隐约可见。腹部前 5对气门明显,后 3对隐约可见(见图 1)。
图 1 二双斑唇瓢虫各发育阶段形态
2. 2 生活史与生活习性
2. 2. 1 生活史 
世代 二双斑唇瓢虫在昆明地区女贞林内 1 a 发生 1代, 以成虫越冬, 第二年 4月下旬~
5月上旬, 越冬成虫开始活动。5月中旬开始产卵, 5月下旬出现幼虫, 6月上旬出现蛹, 6月中
旬出现新一代成虫。由于越冬成虫的产卵期长达 2个月, 导致幼虫、蛹及成虫发生期不整齐, 7、
8月份田间可同时见到卵、幼虫、蛹和成虫。卵、老熟幼虫、蛹、成虫出现的高峰期分别约在上旬
/ 6月、中~下旬/ 6月、下旬/ 6月~上旬/ 7月、上旬/ 7月~中旬/ 7月。
发育历期与寿命 1995年采集越冬瓢虫于室内饲养,观察各虫态的发育历期见表 2。
表 2 二双斑唇瓢虫各虫态发育历期 (单位: d)
历 期 卵 幼    虫
1龄 2龄 3龄 4龄 前蛹 蛹
平均 9. 2 3. 8 4. 1 4. 5 5. 8 3. 0 8. 1
最低 7 3 3 4 4 2 6
最高 11 5 5 6 8 5 10
3293期            焦 懿等: 二双斑唇瓢虫的初步研究
  世代历期平均 38. 5 d, 最低 29 d,最高 50 d。成虫寿命长,自头年羽化,可活到次年进入越
冬前,寿命为 300~400 d。
2. 2. 2 生活习性 春天,越冬成虫开始活动,先取食补充营养,数日后开始交尾,有多次交尾
习性,交尾次数与产卵量多少无关。卵多产于蜡花上或白蜡虫寄主树叶片背面,排列不紧密,每
卵块有卵数粒至十几粒不等。产卵期 52~73 d, 平均 61 d,产卵量平均 423粒,最少 202粒,最
多 815粒。
卵孵化率差异很大,最高可达 80% ,最低约 20%。初孵幼虫静伏于卵壳上数小时,然后分
散活动, 钻入蜡花内取食蜡虫。成虫取食蜡虫的高峰期为上午9~11时, 随着气温升高,一部分
成虫爬到枝叶背面,不再取食,也有继续取食的。幼虫全天取食无明显的高峰时间。
幼虫蜕皮之前, 不食不动,背部表皮沿背中线裂开, 蜕皮时间 1至数小时不等, 蜕皮后, 即
可爬行、觅食。4龄幼虫末期不食不动,排尽粪便, 由肛门处分泌粘液, 将腹部末端固着在枝叶
上,身体逐渐缩短,进入预蛹。2~5 d后化蛹, 蛹常倒挂于枝叶上。
初羽化成虫体软、色淡,以后体色逐渐变深开始取食。当年不交配, 也不产卵。室内观察,
该虫具有自相残杀习性,成虫、幼虫可取食本种其它幼虫、卵和蛹。食物充足时,一般成虫不互
相进攻,食物短缺时成虫也会自相残食。成虫耐饥能力较强,完全不取食情况下,最少活 12 d,
最多可活 47 d,平均 28. 4 d。
2. 3 危害
二双斑唇瓢虫幼虫、成虫均取食白蜡虫雄虫,造成白蜡产量的重大损失。1龄幼虫只能咬
伤寄主,吸取体液, 2龄幼虫可食尽蜡虫, 3龄幼虫食量猛增, 每日平均捕食蜡虫 122头, 4龄幼
虫每日平均捕食 247头,整个幼虫期可捕食蜡虫 2 000余头。成虫每日平均捕食蜡虫 163头,
最高达 429头,一生可捕食 10 000头以上。由于该虫取食时钻入蜡花下,导致未被取食蜡虫的
大量死亡和蜡花脱落, 由此造成的危害常甚于直接取食。其虫口密度与危害情况调查如表 3。
表 3 二双斑唇瓢虫虫口密度与危害情况 ( 1995年)
地  点 蜡被总面积
( cm 2)
总虫数
(头)
虫口密度
(头/ 100 cm2)
被害面积
( cm2)
损失率
( % )
晋城 353. 5 40 11. 32 56. 8 16. 04
金殿 1 232. 0 318 25. 81 430. 0 34. 90
东华小区 943. 8 25 2. 65 46. 0 4. 87
省农科院 1 101. 3 14 1. 27 42. 8 3. 89
2. 4 防治方法
二双斑唇瓢虫是昆明地区白蜡生产的重要害虫。近两年来,在人工经营的白蜡林内,该虫
的危害日趋严重。可采用如下方法防治该虫:  幼虫大量发生时,用棍棒敲击蜡树,将其震落于
地面,杀死幼虫;  利用其聚集在树枝、树叶上化蛹的习性,将蛹摘下,集中销毁;  成虫防治可
采用人工捕杀和药剂防治相结合进行,防治该虫的药剂及效果见表 4。
330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10卷
表 4 防治二双斑唇瓢虫药效测定
药剂名称 剂 型 浓度( mg /k g) 供试瓢虫数(头) 防治效果( % )
清 水 对 照 0 135 0
敌百虫 可湿粉 45 000 215 83. 29
马拉硫磷 乳 剂 48 000 234 87. 34
溴氰菊酯 粉 剂 135 139 93. 47
溴氰菊酯 乳 剂 15 219 98. 31
杀灭菊酯 乳 剂 20 144 95. 72
参 考 文 献
  1 吴次彬编著.白蜡虫及白蜡生产.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9. 61~85.
2 庞雄飞,毛金龙编著.中国经济昆虫志(第十四册)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79. , 79~90.
3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浙江农业大学等编.天敌昆虫图册.北京:科学出版社, 1978. 158~161.
A Study on Chilocorus bij ugus Mulsant
(Coccinellidae,Coleoptera)
J iao Yi  Chen Yong  Ye Shoude  Wang Zil i  Wang Shaoyun  Mao Yuf en
  Abstract Chi locorus bij ugus causes severe damage to the 2nd instar of w hite w ax in-
sect , Ericerus p ela, in Kunming . This paper describes it s morph, bionomics and control
method. T he ladybird beet le has only one generat ion a year in Ligastrum ocutissimum woods.
Its mean developmental period of each egg, 1st~4th instar lar va and pupa is 9. 2 d, 3. 8 d, 4.
1 d, 4. 5 d, 5. 8 d and 11. 1 d r espect ively . An adult lay s 202~815 ( mean 423) egg s in about
tw o months. A larv a of the ladybir d can predate above 2 000 white w ax insects, w hile an
adult can do above 10 000 in its life.
  Key words Chilocor us bij ugus morph  bionomics contro l
  Jiao Yi, As sis tant Pr ofessor , Chen Yong, Ye Shoude, Wang Zil i, Wang Sh aoyun , Mao Yufen ( T he Research Ins titute of
Econom ic In sects, CAF Kunm ing 650216) .
3313期            焦 懿等: 二双斑唇瓢虫的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