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FO R E S T R E S E A R C H
V o l
.
A P r
,
N o
.
2
,
1 9 9 4
黑荆树优良地理种源选择研究 ‘
高传璧 郑芳揖 任华东 方玉 霖 刘石俊 张庆华
摘要 30 个黑荆树国 内外种源 , 在我 国甫方四省(区 )5 个点营造了 13 h m , 种源试验林 , 5 年
生时的调查材料分析结果表明 :不同种源生长 、发育 、通直度 、树皮厚度 、单宁含量 、抗性等性状差异
显著 。 各试点 6 个入选种源的平均单株材积 , 比总体平均值大 21 % ~ 95 沁 , 单宁含量比总体均值高
2写~ 7写 。种源与地点的互作不显著 , 说明种源表现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根据生长量 、产皮数量与质
量 、抗逆性及种源稳定性等指标 , 综合评定出 6 个适合在我国黑荆适生范围推广的优良种源 。
关锥词 黑荆树 、性状变异 、选择
黑荆树 A ca cl’a m ea 阴sl’i W il d 系速生 、多用途树种 。 我国引种时间较短 , 目前生产用种种
源混杂 ,普遍早花 、早实 , 生长量与主产国相 比差距较大 。 80 年代初曾用本国种源作过对 比试
验 , 因种源早期来源不清 , 效果不理想 。
原产地澳大利亚黑荆树天然分布在 3 3 0 4 3 , 一 4 2 0 5 8 ‘ S , 1 4 0 0 4 2 ‘一 1 5 1 0 1 6 ‘ E , 垂直分布从略
高于海平面到 1 0 50 m , 气候 、土壤差异大 , 生态类型多 , 种源选择潜力大 。 1 9 8 5 年我所与澳大
利亚 A CI A R 组织开展科研合作 。 他们提供了澳国天然分布区和主产国南非的种源种子 , 分别
在我国福建 、江西 、广西 、浙江四省(区 )进行种源试验研究 . 试验林已进入中龄期 , 达到工艺成
熟年龄‘’, 试验效果十分明显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
.
1 试验材料
参试种源 30 个 , 其中原产地澳大利亚种源 2 个 , 巴西种源 1 个 , 南非种源 2 个 , 本国种源
5 个 . 澳大利亚种源代表了该国八个气候类型 , 水平分布于 3 5 ’15 ‘~ 4 2 ’50 ‘ S , 1 4 0 认 7 ’一 1 5。“ 4 9 ,
E
, 垂直分布 10 ~ 9 40 m , 几乎包括全部夭然分布区 。 我国云南广南种源为统一对照 , 各点还有
当地对照种源 。 参试种源地理位置见表 1 。
1
.
2 试验布点
为使试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 分别在我国黑荆树主要种植区 〔’1 的浙江 、福建 、江西 、广西四
省 (区 )共设 5 个试验点 , 营造了 13 h m , 试验林 , 基本代表了我国黑荆树适生区的大部分气候
类型和土壤条件 。 试验点地理位置见表 2 。
1
.
3 田间试验设计
1 9 9 3一 04 一 1 4 收稿 。
高 传璧副研究员 , 郑芳揖 , 任华东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 所 浙 江富阳 31 1 4 0 0) ; 方玉霖 (福建省漳 州
市林业局 ) ; 刘石俊(江西省技州地区林业科学研究所 ) , 张庆华(福建林学院 ) 。
. 本文 内容属林业 部合同 “黑荆树良种选育及栽培技术 ”和 国际合作 “ 8 4 5 8 ”黑荆树栽培及提 取物 利用 ”的一部分 。 李纪
元协助资料整理 ,朱永元 、 周阿敏参加部分工作 , 在此一并致谢 。
l) 林杰 , 陈平留 . 等. 黑荆树合理轮伐期的研究 . 19 8 8.
1 3 4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7 卷
表 1 参试种源地理位盆
种批号 种源地点 纬 度 经 度
(
。 ‘
) (
。 ’
E )
海 拔
(m )
年均 温
(℃ )
年降雨
(m rn )
参试点
124
l2.3
12
14 3 9 4
14 9 27
1 4 7 25
14 7 70
1 50 8 7
1 54 58
14 7 69
14 3 9 7
1 49 2 5
14 9 2 2
14 4 1 6
14 3 9 8
14 9 2 6
1 4 9 2 4
1 5 0 8 8
1 4 3 9 5
1 4 7 7 1
1 4 9 2 3
1 4 9 2 8
巴西
1 5 3 2 6
C 2 2
1 5 3 2 7
1 5 3 2 8
1 5 3 3 1
1 5 3 3 0
C Z I
C 2 4
C 2 5
C 2 3
N E W
V ie
N S从『
N SW
S t h
.
A f
r ie a
S A
N SW
N SW
V i
e
N SW
V i e
N E W
V
一e
N SW
S t h
.
A f
r
ic a
N SW
N SW
N SW
V ie
Br a z il
T a s
云南广南
T a s
下a s
1a s
T a
s
浙江温州
四川通江
云南江边
江西赣州
45 5
0 0 5
2 9 5
0 8 5
3 7 12 5
3 5 15 5
3 7 2 8 5
36 2 0 5
3 7 2 0 5
36 5 5 5
14 9
14 7
14 9
1 4 9
2 5
1 4 0
1 4 9
1 5 0
1 4 4
1 4 9
1 4 7
1 5 0
1 4 7
1 4 9
8 0
10 0
7 杯n
2 6 0
9 3 2
::
.
:
::
.
;
5弓白O户匀n1nJ匕门
6 7 0
7 5
5 0 0
2 0 0
4 0
3 0 0
::
.
:
7 6 4
.
2
6 6 0
.
4
6 2 4
.
3
8 1 1
.
0
7 2 8
7 5 7
.
0
6 2 5
.
7
9 6 1
.
1
7 6 1
.
9
6 3 3
.
9
7 0 4
.
0
1 1 18
.
0
72 7
.
0
8 17
.
( )
13l4
八Uoq山匕Jl上月rbu6Q口几j尸匀J任J任0,d内口亡J性ILOC‘q曰1孟二伙匕ROU亡J6目月r厂只月J,几门d八jQ口nj
7 0 0
9 4 0
5 0 0
1 0 0
1 2
.
2
1 2
.
2
1 3
.
6
5 4 3
.
8
8 6 0
.
6
9 0 3
.
3
0,100曰门‘0八‘汤,15 5
2 8 5
0 9 5
4 0 5
1 4 9
1 4 9
1 4 9
1 5 0
匕d卜,月了八J几j口怪j
4 1 0 7 5
2 3 s l N
4 1 5 4 5
4 1 4 9 5
4 2 5 0 5
4 2 4 6 5
2 8 0 1 N
3 1 5 6 N
2 0 N
5 I N
1 4 6
1 0 5
1 4 8
1 4 7
1 4 7
1 4 7
1 20
1 0 7
10 3
1 15
6 0
1 5 4 0
3 0
2 2 0
l 0
6 0
5 0
69 0
1 6 0 0
15 0
::
’
:
12
.
4
11
.
1 7
12
.
1
1 1
.
5
1 7
.
9
1 6
.
5
1 7
.
2
1 9
.
4
8 6 4
.
2
1 0 3 0
.
6
7 0 9
.
4
6 6 1
.
9
5 92
.
2
59 5
.
8
1 6 9 8
.
2
1 5 6 0
1 1 0 0
1 4 3 1
.
1
¹ º » ¹ ½
¹ º » ¹ ½
¹ º »
¹ º » ¹ ½
¹ º »
¹
¹ º » ¹ ½
¹ º » ¹ ½
¹ º » ¹ ½
¹ º » ¹ ½
¹ º » ¹ ½
¹ º » ¹ ½
¹ º » ¹ ½
¹ º » ¹ »
¹ º »
º »
¹ º » ¹ ½
¹ º » ¹ ½
¹ º » ¹ ½
¹ º » ¼ ½
¹ º
¹ º
¹ º
¹ º
¹ º
¹ º
º ¹ ½
º » ¹
º » ¹ ½
º » ¹ ½
心‘00口匕d,10八OJ任匕d1内jQ口OJ任,二伟乙0
245
注 : ¹ 长泰 ; º 鼓州 ; » 南平 ; ¹ 南丹 ; ½ 温州 .
表 2 试验点地理位置及主要气候因子
试 验 点 纬 度 经 度
(
“ ’N ) (
。 ‘E )
海 拔 高
( m )
年均降雨
( m m )
年均气温
( C )
土壤状况
OJ
.任浙江温州市
江西翰州市
福建长泰县
福建南平 市
广西南丹 县
:;
.门n移山月‘乃jJ任匕dLalq乙11, 月几O甘J0亡dJ任nJ沙攻
246
24 5 9
120
114
117
118
1( ) 7
5 0
.
0
123
.
8
1 0 9
.
0
9 2
.
0
6 9 7
.
8
1 6 9 8
.
2
1 43 1
.
1
1 6 5 8 4
1 6 79
.
2
1 5 5 9
.
6
2 1
19
.
6
l8
低丘红壤 , 较贫清
砾石层红壤 , 贫膺
砖红壤性红壤 , 较贫清
低丘红壤 , 肥沃
红黄壤 , 较肥沃
1
.
3
.
1 苗期 随机完全区组设计 。 10 株 义 10 株小区 , 3次重复 。
1
.
3
.
2 造林设计 长泰 、赣州参试种源 25 个 , 平衡不完全区组 (BI B )设计 , 6 次重复 ; 南平点
25 个种源 , 完全随机区组设计 , 6 次重复 ;南丹为平衡不完全区组设计 , 参试种源 21 个 , 5 次重
2 期 高传璧等 :黑荆树优良地理种源选择研究
复 ; 温州参试种源 21 个 , 完全随机区组设计 , 3 次重复 。 各个试点均采用 10 m 火 10 m 方形小
区 。
1
.
4 试验林营造与管理
塑料筒容器育苗 , 苗龄 3 一 5 个 月 。 造林地穴状整地 , 穴长 、宽 、深 为 60 c m 义 40 c m 又 40
em
。 造林密度 2 5 0 0 株 / hm Z , 株行距 Z m 又 Z m 。 造林前每穴施 P 、K 混 合肥 1 0 0 9 , 造林第 一年
5
、
1。月各除草 1 次 , 第 1 次结合除草每株施 N 、P 、K 复合肥 10 0 9 。 第 2一 3 年除草抚育 1 次 。
1
.
5 数据收集和计算
苗期观测苗高 、地径 。幼林每年年终定株调查 (每种源调查 54 或 45 株 )树高 , 胸 (地 )径 . 开
花 , 病 、冻害 。 3 龄时观测树干干形 、通直度 、枝下高 , 4 龄时还测定树皮厚度及单宁含量 。 数据
处理和统计分析均采用澳大利亚 CSI R O 组织提供的 D A T A C H A IN 和 G E N ST A T 软件 , 每
年对数据进行方差 、相关及 回归分析和 LS D 测检 。 用多点相同种源分析种源与环境互作 。
单株材积及单株树皮鲜重计算采用福建林学院林杰教授等 〔2 · 3二提出的公式 :
V = 0
.
000 035 340 508 16
·
(D + 0
.
7)
2 ‘峨8 7 ‘8 “8 · H o “8 , 5 ’6 2 2
W = 0
.
045 843 067 5D 2
·
H + 0
.
000 20 5 419 zD 3
·
H 一 0 . 0 06 964 z9 8D 2一 0 . 025 245 099 3D 2 · H · lo gH
式中 : V —单株材积 (m , ) ;W—单株树皮鲜重 (k g ) ;H —树高 (m ) ; D —胸径 (C m ) 。种源稳定性评价采用 FI N L A Y 模式计算〔‘ : 。 该模式采用每一试点所有种源的平均产量作
为该试点的产量指数 , 然后每一种源的平均产量 回归 (直线式 )于试点指数的回归系数 。测定标
准为 : 回归系数为 1 代表平均稳定 ; 系数> 1 时 , 代表低于平均稳定性 ; 系数< 1 时代表高于平
均稳定性 。
种源性状综合评定计算公式〔‘三为 :
p , 一 V 乏K , (l一 a , , / a 。 , )’
式中 : 尸‘—综合评定指数 ; 又,—第 ] 个指标的权重系数 ; azj的数据 : a 、—第 j个指标最仁种源数据 。树皮化学成分由中国林科院林化所拷胶室分析 。
第 i 个种源第 J 个指标
2 结果与分析
2
.
1 生长里变异分析
2
.
1
.
1 苗期 高生 长的差异性 对长泰 、南平两试点苗高生长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 种源间苗
高生长差异达极显著的水平 (见表 3 ) 。 经 LS D 测检表明 , 来自南非的 1 50 87 、 1 5 0 8 8 和澳大利
表 3 苗木方差分析
试验地点 变异来源 自由度 离差平方和 均 方 F 值 F o 0 1 F o 0 5
长 泰
种源 间
误 差
总变异
2 4
4 8
7 4
1 48 7
.
2 5
3 3 3
.
1 2
2 4 6 5
.
2 3
6 1
.
9 7
6
.
9 4
1口比bn己内乙rJ月了
4
J任南 平
种源间
误 差
总变异
1 0 9
.
5 9 9 5
3 1 5
.
0 6 2 5
4 2 4
.
6 6 2 0
4
.
76 5 2
0
.
6 9 0 9
6
.
8 9 6 8
. ’
注 : , , 为 l%显著水平 , , 为 5写显 著水平 (下同 ) 。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7 卷
亚 1 47 2 5 、 1 4 4 1 6 号种源高生长明显大于其它种源 。 但各试验点苗期生长与幼林生长的相关分
析 (见表 6) 表 明 ,苗期的生长量与造林后的生长量无明显的相关 , 因而以苗期之结果评价种源
优劣不甚可靠 。
表 4 各试点种源生长l 方差分析 2 . 1 . 2 林分生长量分析 对各试 点 5 年生
试验点 变异来源 性 状 自由度 F 值
长 泰 种像 树高 (H ) 24 4 . 5 4 · ‘
胸径 (D B H ) 2 4 5 . 6 6 ’ .
材 积 (V ) 2 4 5 , 7 3 二
段 州 种源 H 24 3 . 4 9 5 二
D B H 24 5
.
2 6 5
. ’
V 24 3
.
20 4 二
南 平 种源 H 24 1 . 56 ·
D B H 24 1
.
5 3
’
V 2 4 1
.
4 2
’
南丹 种源 H 20 6 . 3 5 二
D B H ZQ 6
.
7 4
’ “
V 2 0 6
.
1 5
. ’
温 州 种源 H 1 7 3 . 3 1 8 二
D B H 1 7 2
.
7 5 6
“ ’
V 1 7 2
.
6 7 6
. ‘
长量方差分析结果 表明 : 各试点种源间的树
高 (H ) 、胸径 (D ) 、材积 (V )的生长量差异均
达到极显著或显著水平 (见表 4 ) 。 综合各点
LS D 测定结果 , 发现来 自澳大利亚维多利亚
州的 1 4 9 2 8 、 1 4 9 2 5 、 1 4 9 2 7 号 , 新南维尔士 州
的 1 4 39 8 、 1 4 9 2 2 号及巴西种源表现较 优 , 而
来 自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州的所有种源和新
南维尔州的 1 4 7 6 9 号表现最差 。 南非种源中
偏上 。 而本国温州种源在参试的国内种源中
表现最好 , 在所有参试种源 中也处 于中上水
平 。
对长泰 、南平 、赣州 3 个试点 , 19 个共有
种源生长量的方差分析 (见表 5 ) , 结果还表
明 : 相同种源的试点间生长差异极显著 , 据各
点试验地的气候及立地条件分析 , 此差异主要来源于立地条件的差异 , 立地条件较好的南平和
南丹的生长量明显高于立地条件较差的其它点 。 例如南平点 ( I 类地 )的林分平均树高生长量
是赣州点 ( m 类地 )的 1 . 59 倍 , 说明黑荆树对立地条件要求较高 , 要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 应选
择较好的立地条件种植 。
2
.
1
.
3 种源生长量年度相 关分析 各试点历年树高相关分析 (表 6) 表明 : 苗期与幼林期相关
不明显 , 甚至出现负相关 。 2 年生以后相关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 2 年生与 5 年生的相关系数
r 一 。. 6 41 ~ 。. 7 9 4 。而 3 年生时的树高生长表现与其后的生长已极度相关 , 因此 , 种源 2 年生时
的差异基本可以反应出各种源到工艺成熟龄 (5 年生)时的表现 。 用 3 年生的资料评定种源的
优劣是可靠的 。
2
.
2 树皮厚度 、单宁含t 及树皮产工的变异
树皮厚度 、单宁含量和树皮产量是黑荆树生产的主要经济指标 , 其值大小将直接反应其工
业利用价值 , 为此 , 在林龄为 5 年 (长泰点为 4 年 )生时 , 对长泰 、赣州 、南平和南丹 4 试点的这
些指标作了抽样调查 , 分别各点 , 按种源每重复随机抽取 10 株样株 , 测定胸高处南北向皮厚 ,
并于 1 . 30 一 1 . 50 m 处取南北 向鲜皮各 20 9 , 然后将各重复的所有单株树皮混 合组成混 合样
品 , 分析其单宁含量 。 树皮单位产量是根据小区平均高和平均胸径 , 利用林杰等〔3 一提供的公式
计算小区平均单株产量 , 然后根据保存率和小区面积算出单位面积产量 。
对长泰 、赣州 、南平 3 试点树皮厚度 、单宁含量及鲜皮产量多点方差分析表明 : 种源间差异
达到极显著水平 (见表 7 ) 。 纵观各试点各种源树皮厚度及单宁含量 (见表 8) 发现 , 国内种源和
南非的 2 个种源及巴西种源其树皮厚度及单宁含量均较高 , 而这两类种源均来源于人工林 , 它
们之所以具有较厚的树皮和较高的单宁含量可能与这些种源经长期人工种植有关 。
2 期 高传璧等 :黑荆树优良地理种源选择研究 1 3 7
表 5 长泰 、南平 、赣州 3 试点 19 个共同种源合并分析
性 状 变 异
地 点
重 复
种 源
种源 x 地点
种源 x 重复
误 差
地 点
重 复
种 源
种源 义 地点
种源 x 重复
误 差
地 点
重 复
种 源
种源 又 地点
种源 x 重复
误 差
自由度
2
4
l 8
3 6
7 2
15 2
2
4
l 8
3 6
7 2
1 5 2
2
4
1 8
3 6
7 2
1 5 2
离差平方和 均 方 F 值
树
高
5 8 0
.
7 7 7
6 2
.
9 9 4
5 3
.
7 8 5
4 1
.
1 1 4
5 4
.
1 8 5
1 7 4
.
4 2 9
2 9 0
.
3 8 9
1 5
.
74 8
2
.
9 88
1
.
14 2
0
.
7 5 3
1
.
1 5 5
2 5 1
.
3 8
’ .
1 3
.
6 3
“ .
2
.
5 9
. ’
0
.
9 9
0
.
6 5
径
(e m )
3 2 1
.
0 5 2
fi 7
.
3 9 5
1 0 5 8 0 2
8 1
.
4 7 1
9 8
.
2 7 9
4 7 9
.
7 6 6
6 6 0
.
5 2 6
1 6
.
8 4 9
5
.
8 7 8
2
.
2 6 3
1
.
3 6 5
2
.
1 44
3 1 7
.
55 二
8
.
10
2
.
8 3 二
1
.
0 9
0
.
6 6
材
积
(rn
3
)
0
.
0 5 1
0
.
0 0 1
0
.
0 0 4
0
.
0 0 5
0
.
0 0 7
0
.
0 1 7
0
.
0 2 5 3 5 1
0
.
0 0 0 2 8 2
0
.
0 0 0 2 2 6
0
.
0 00 1 4 0
0
.
0 0 0 ()9 6
0
.
0 0 0 1 0 9
2 3
: :::
’
2
.
0 7
1
.
29
0
.
89
表 6 树高生长历年相关系数
试 』点 年度 (年 ) 1 9 8 6 1 9 8 7 19 8 8 1 98 9 1 9 9 ()
赣 19 8 6
19 78
19 8 8
19 8 9
19 9 0
1
.
0 0 0 0
.
4 90
1
.
0 00
0
.
3 6 7
8 3 9
’ .
0 0 0
州
0
.
1 74
0
.
6 98
’ .
0
.
8 8 1
“ .
1
.
0 0 0
0
.
0 3 4
0
.
6 4 1
’ ‘
0
.
7 7 3
’ .
0
.
8 2 9
件 .
1
.
0 0 0
南 19 8 6
19 8 7
19 8 8
19 8 9
19 9 0
1
.
0 0 0 一 0 . 0 2 0
1 0 0 0
一 0 . 23 5
0
.
72 4
’ .
1
.
0 0 0
平
一 〔). 0 2 7
0
.
7 0 5
“ ’
0
.
6 6 2 二
1
.
0 0 0
一 0 . 0 8 5
0
.
79 4 二
0
.
6 7 1
补 .
0
.
7 6 3
’ .
1
.
0 0 ()
南 1 9 8 6
1 9 8 7
1 9 8 8
1 9 8 9
19 9 0
1
.
0 0 0 0
.
3 4 2
1
.
0 0 0
0
.
1 7 0
0
.
7 0 1 二
1
.
0 0 0
一 0 . 0 0 4
0
.
79 1
’ ‘
0
.
8 4 4 ”
1
.
0 0 0
0
.
0 6 2
0
.
7 3 4
’ ‘
丹
.
8 4 3
. ’
8 6 4
’ .
1
.
0 0 0
长 1 . 0 00 0 . 15 9
1
.
0 0 0
0
.
16 7
7 0 0
. ’
0 0 0
泰
1 9 8 6
1 9 8 7
1 9 8 8
1 9 8 9
1 9 90
0
.
2 3 8
0
.
7 1 4
“ .
0
.
8 6 8
’ .
1
.
0 0 0
0
.
2 4 7
0
.
7 0 4 二
0
.
7 7 8
’ ‘
0
.
95 0 二
1
.
0 0 0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7 卷
表 7 19 个种源在长泰 、翰州 、南平树皮厚度 、单宁含且方差分析
变 异 自 由 度 离差平方和 均 方 F 值
源点差计地种误合
树皮厚度
(
e
m )
2
1 8
3 6
5 6
0
.
1 1 2 7 8 2
0
.
1 0 7 7 5 4
0
.
0 5 7 3 5 1
0
.
2 7 7 8 8 8
0
.
0 5 6 3 9 1
0
.
0 0 5 9 8 6
0
.
0 0 1 5 9 3
树皮单宁
含量
(% )
2
1 8
3 6
5 6
3 64
.
35 0
7 04
.
fi 9 6
3 3 3
.
0 3 0
1 0 4 2
.
00 6
树皮产量
(r / h m
Z
)
2
l8
3 6
5 6
1 0 1 6 6
.
5 6
1 6 0 0
.
2 0
1 5 6 5
.
2 7
1 3 3 3 2
.
0 3
1 8 2
.
1 7 5
3 9
.
1 4 6
9
.
2 5 1
08 3
.
2 8
8 8
.
9 0
4 3
.
4 8
地 计点源差种误合
点源差计地误种合
表 8 各试点种源间胸高树皮厚度和单宁含量变异分析
地点 平 帐 州
性状 皮厚
(m m )
单宁
(% )
皮厚
(m m )
单 宁
(% )
皮厚
(rn m )
单宁
( % )
皮厚
(rn m )
单宁
(% )
总平均
最小值
最大值
变异系数(% )
4
.
5
1 3
.
8 2
4 2
.
3 9
3 3
.
5 0
4 7
.
5 0
7
.
7 2
:;
1 3
.
6 1
4
.
4 0
1 0
.
6 5
3 5
.
6 1
2 7
.
5 0
4 3
.
4 0
1 0
.
0 2
3
.
3
2
.
8
4
.
1
12
.
0 6
3 5
.
54
3 0
.
10
4 6
.
4 0
10
.
6 3
Q曰0月‘nJllQ口.三
.⋯门了匕dCJ工匀口d,411
从表 8 中还可发现 , 条件差的试点 (如赣州 )其树皮厚度及单宁含量高于条件较好的地方
(南平 、南丹 ) 。 国内种源单宁含量一般高于澳大利亚种源 , 各试点国内种源间单宁含量差异不
大 , 这可能是经长期交叉引种以及 自然和人为筛选使国内的这些种源表现比较一致 。单宁含量
高的国外种源为南非种源 、 巴西种源和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的 1 4 9 2 7 、 1 4 9 2 5 、 14 4 1 6 、 1 4 9 2 6 、
1 4 3 9 5 号种源 。它们单宁含量高于或接近国内种源 。 南非 、 巴西种源树皮厚 、单宁含量高主要是
由于它们的种子是经过遗传改 良的种子园生产的 。
根据各种源的树高 、胸径及保存率计算种源的鲜皮产量 , 并根据含水量和单宁含量计算出
单宁产量 。 表 9 列出了长泰 、赣州 、南平 3 试点 ” 个共同种源中 3 试点平均单宁产量高于对照
(云南种源 )的种源及其产量 ,从 中看出 : 较好的 6 个种源平均单宁产量比对照高 38 % , 而最优
种源的单宁产量比对照种源高 83 % , 差异非常明显 。
对树高 、胸径 、树皮厚度 、单宁含量及单株鲜皮重量的相关分析结果 (表 1 0) 可以看出 , 除
树高与胸径 , 树高 、胸径与单株树皮产量显著相关外 , 树皮厚度与单宁含量也存在显著的正相
关 , 说明单宁含量的高低可以通过比较树皮厚度大小体现 ,这一结果为生产上快速鉴别树皮的
单宁含量高低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 而树高 、 胸径与树皮厚度及单宁含量间相关不显著 , 因此不
能只比较生长量大小决定种源之优劣 。
2. 3 树干通直度
通直度也是黑荆树一个重要经济指标 , 直接影响到木材 、树皮产量和质量 。 经统计分析 , 同
一试点 , 不同种源的树干通直度有明显的差异 , 同种源不同生境通直度差异也较大 。 总的趋势
2 期 高传璧等 :黑荆树优良地理种源选择研究
表 , 优良种源的树皮产 t 与单宁产 t
种源号
1 4 9 2 8
B r a z il
1 4 9 2 2
14 3 9 8
14 9 2 7
14 9 25
云南广南 (对照 )
6 个优 良种源平均 / 对照
最优种源 /对照
鲜皮产量
(k g / hm
Z
)
2 7 4 9 0
2 7 0 7 1
2 5 99 8
1 9 00 2
1 8 9 5 5
18 6 3 5
15 2 6 7
1
.
49
1
.
80
含水量
(% )
4 6
.
0 8
5 1
.
2 0
4 9
.
0 1
5 4
.
2 3
5 4
.
1 9
5 0
.
6 2
5 3
.
0 7
0
.
9 5
0
.
8 6
干皮产量
(k g / h m
Z
)
1 5 0 9 7
.
5 1
1 3 2 10
.
6 5
1 3 25 6
.
3 8
8 67 8
.
2 1
8 68 3
.
2 9
9 20 1
.
9 6
7 16 4
.
8 0
1
.
5 8
2
.
1 1
单宁 含量
( % )
3 7
.
6 7
3 9
.
9 0
3 7
.
7 3
3 6
.
8 3
4 1
.
10
3 4
.
6 7
4 3
.
4 7
0
.
8 7
0
.
8 7
单宁 产量
(k g / h m
Z
)
5 6 8 7
.
2 3
5 2 7 0
.
7 9
5 0 0 1
.
6 3
3 1 9 6
.
1 8
3 5 6 8
.
8 3
3 1 9 0
.
3 1
3 1 1 4
.
5 4
1
.
3 8
1
.
8 3
表 10 树高 、胸径 、树皮厚度及单宁含量的相关矩阵
性状 树高
1
.
0 0
0
.
8 4 1
0
.
3 9 8
0
.
2 0 1
0
.
9 2 2
胸径 树皮厚度 单宁 含量 单株鲜皮产量
树 高
脚 径
树皮厚度
单宁含量
鲜皮产量
1
.
0 0
0
.
4 2 8
0
.
3 1 0
0
.
8 9 9 二
1
.
0 0
0
.
7 3 1
.
0
.
6 7 0
’
0
.
5 9 1
’
是 : 国外种源优于本国种源 ; 生长好的种源优于生长差的种源 ;立地条件好的优于立地条件差
的 。 综合各试点资料 , 通直度好的种源为 14 9 2 2 、 1 4 9 2 5 、 1 4 7 2 5 、 1 4 7 7 1 、 1 4 7 6 9 号和巴西种源 。 这
些种源的 I级通直度 (主干通直到顶或顶部稍有弯曲)所 占比例各试点均在 84 %以上 , 而通直
度较差的国内种源 I级通直度所占比例均在 70 %以下 , 最差的是塔斯马利亚种源 , 其 I级通直
度所占比例只有 40 %左右 。
2
.
4 抗性
2
.
4
.
1 流胶病 流胶病是一种严重影响黑荆树生长和发育的病害 , 它可能与树木内在因子和
环境因素有关 。 一般立地条件较好的试点发病较轻 , 且种源间差异不明显 ; 立地条件较差的试
点 (如赣州点 )发病严重 , 全林发病率为 2 . 3 % , 其 中国外种源为 23 % , 国内种源为 20 . 37 % ,
种源间发病率差异显著 。发病率较低的种源有广南种源 (C 2 号 ) 、 1 4 3 9 4 、 14 3 9了。 发病较严重的
为 1 4 7 6 9 、 1 4 9 2 5 。
2
.
4
.
2 杭寒性 从 1 9 8 6 年至 1 9 9 0 年除南平点有轻微冻害外 , 其它点均未发生冻害 。 1 9 8 8 年
南 平点冬季降雪 (绝对气温 一 5 . Z cC ) , 翌春 调查 , 未 冻害的有 1 4 3 9 4 、 1 4 7 6 9 、 1 4 9 2 2 、 1 4 3 9 8 、
1 4 9 2 4
、
1 4 3 9 5
、
1 4 7 7 1
、
1 4 9 2 3
, 其中 1 4 7 7 1 号种源在浙江富阳县试种 , 曾遇到一 6 . S C 和 一 7 . S C
短时低温 , 未受冻害 ,抗寒性超过本国种源 。
2
.
5 开花结实
对各种源的始花期调查发现 , 其差异主要体现于国内外种源间的差异 , 国外种源除个别
外 , 一般第 3 年开始开花 , 且花量较少 , 而本国种源在种植当年或第 2 年就开花结实 , 花量多 。
花期长短国内外种源差异也较大 , 国外种源一年一次 (3 月下旬一 4 月下旬 ) , 而国内种源全年
均有开花 , 并有两次开花高峰 , 分别出现在 4 ~ 5 月和 n 一 12 月 。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7 卷
2
.
6 种源 x 立地交互作用分析与种源稳定性的评价
对长泰 、赣州、南平 3 试点 19 个共同种源的合并分析发现 , 种源 义立地交互作用不显著
(见表 5 ) 。 说 明黑荆树种源的稳定性较高 , 优 良种源具有广阔的适应范围 。 尽管多点统计分析
互作效应较小 , 种源稳定性普遍较高 , 但同一种源在各试点生长量位次还存在一定的变动 . 说
明各种源的稳定性还存在一定差异 , 有必要对每个种源的相对稳定性进行评价 。 我们采用了
Fi nl a y闭提 出的模式 , 根据各参试种源在长泰 、赣州 、南平 、南丹 4 试点的观测分析结果 , 计算
各种源平均单株材积生长量 、 单宁含量 、树皮厚度等性状与环境指数的回归系数以评定其相对
稳定性 , 回归系数等于 1 为平均稳定 ,小于 1 为高于平均稳定 , 越小稳定性越高 。从表上可以看
出 , 大部分种源回归系数都较小 , 这说明参试种源有较高的表型稳定性 。 如果生长量高于参试
种源平均值 , 且回归系数小于或接近 1 , 则认为该种源是适于多数地区推广种植的优 良种源 。
图 1 可以看出稳定性较高的种源有 1 4 9 2 2 、 1 4 9 2 8 、 1 4 7 2 5 、 巴西 、 14 3 9 8 、 1 4 9 2 5 等国外种源及本
国的温州种源 。
1
.
彭城
狡
回 1 .
多主脚主荡曰耳蚤鬓 鬓 参叠羹圣 鬓登‘寸 田酬81439147014725曰49271493
种源号
图 l 各参试种源材积 、单宁含量 、树皮厚度与环境指数回归系数
3 种源的综合评定及优良种源的选择
由于各试点的立地条件 、生长情况不一 , 种源的评定标准有所差异 。 评定的主要指标有生
长量 (H , D , V )占 45 % , 其它经济性状 (通直度 、树皮厚度及单宁含量 )占 4 5 % ; 抗性 指标如流
胶病或抗冻性约占 : 。% 。 采用综合评定公式 p 。一在石瓦瓜价, 计算各种源的综合评定
值 (尸 , ) , 以 尸‘值小为优 ,分别评选出各试点最优的种源和较好种源 (见表 1 1 ) 。 并根据各种源
在各试点的表现及种源稳定性 , 将各性状表现优 良且稳定的种源选为广谱性 优良种源 , 这些种
源是 : 1 4 9 2 2 、 1 4 9 2 7 、 1 4 9 2 5 、 1 4 9 2 8 、 2 4 3 9 8 号及 巴西种源 。
4 种源选择效果
对各试点各种源材积 、单宁含量 、树皮厚度及折合单宁产量与其均值的比较结果发现 .选
2 期 高传璧等 :黑荆树优良地理种源选择研究 1 4 1
择效果明显 : 各点 6 个入选 种源 5 年生时平均材积为参试种源平均值的 1 21 % 一 1 9 5 % ; 单宁
含量是平均值的 102 % ~ 1 07 % ;树皮厚度为其总体均值的 1 02 %一 1 13 % ;单宁产量为总体均
值的 1 1 6 %一 1 4 0 % (见表 12 ) 。
表 n 优良种源综合评定结果
长 泰 点 南 平 点 赣 州 点 南 丹 点
种源号
1 4 3 9 4
1 4 9 2 7
14 7 2 5
14 7 7 0
15 0 8 7
1 54 58
1 4 7 69
1 4 3 9 7
1 4 9 2 5
1 4 9 2 2
1 4 4 1 6
1 4 3 9 8
1 4 9 2 6
1 4 9 2 4
1 5 0 88
巴西
1 47 7 1
14 9 2 3
14 9 2 8
广南
1 5 3 2 6
1 5 3 2 7
1 5 3 28
1 53 3 1
1 53 3 0
评定值
0
.
7 7 6 1
0
.
4 1 8 8 二
0
.
5 7 8 1
.
0
.
74 6 8
0
。
7 17 6
0
.
6 25 6
0
.
8 5 8 3
种源号
1 4 3 94
1 4 9 2 7
1 4 7 2 5
1 4 7 7 0
1 5 0 8 7
律州
1 4 7 6 9
1 4 3 9 7
1 4 9 2 5
1 4 9 2 2
1 4 4 1 6
1 4 3 98
1 4 92 6
1 4 92 4
1 50 8 8
14 3 9 5
1 4 7 7 1
1 4 9 2 3
1 4 9 2 8
江边
广南
通江
温 州
帐州
巴西
评定值
0
.
6 3 0 7
0
.
5 5 8 2 ”
0
.
5 0 8 3
’ .
0
.
7 8 0 4
0
.
7 0 1 3
0
.
5 5 7 9
0
.
6 5 5 1
0
.
8 0 9 3
0
.
4 66 7 ”
0
.
3 80 4
. ’
0
.
5 74 9
0
.
5 22 2
0
.
5 3 8 8
’
0
.
7 7 2 1
0
.
7 12 4
0
.
4 7 1 8
. ’
0
.
7 5 8 5
0
.
6 1 3 6
0
.
5 4 1 8
.
0
.
6 0 5 1
0
.
5 4 5 2
’
0
.
55 2 0
0
.
4 3 7 3 ”
0
.
5 11 3
0
.
4 8 3 9
‘ .
种源号
1 4 3 9 4
1 4 9 2 7
1 4 7 2 5
1 4 7 7 0
1 5 0 8 7
峨州
1 4 7 6 9
1 4 3 9 7
1 4 9 2 5
1 4 9 2 2
1 4 4 1 6
1 4 3 9 8
1 4 9 2 6
1 4 9 2 4
1 5 0 8 8
14 3 95
14 7 7 1
14 9 23
14 9 2 8
巴西
温州
广南
通江
江边
评定值
0
.
5 8 2 2
0
.
3 6 8 7
.
0
.
3 7 3 9
0
.
6 4 2 7
0
.
3 9 5 3
0
.
3 9 1 1
0
.
6 3 1 2
0
.
3 8 8 1
0
.
1 3 5 4 ”
0
.
2 8 1 9 二
0
.
4 2 7 2
0
.
6 0 4 2
0
.
2 8 2 4
’ .
0
.
5 6 1 0
0
.
1 5 9 0 二
0
.
3 1 9 1
.
0
.
1 7 4 3 二
0
.
4 8 6 9
0
.
3 2 0 7
’
0
,
3 4 1 9
.
0
.
2 2 8 4
’ “
0
.
5 4 9 1
0
.
3 5 2 7
’
0
.
3 8 2 9
种源号
1 4 3 9 4
1 4 9 2 7
评定值
0
.
66 0 8
0
.
4 8 8 3
’ .
1 4 7 7 0
:::
}:::
0
.
5 3 7 8
’
0
.
6 60 7
0
.
fi 40 8
’
0
.
63 4 3
奋
0
.
8 4 5 3
0
.
4 9 6 7
. ’
0
.
3 5 6 7”
0
.
5 3 2 9
’
1 4 7 6 9
1 4 3 9 7
1 4 9 2 5
l生9 2 2
1 4 4 1 6
1 4 3 9 8
1 4 9 2 6
1 4 9 2 4
0
.
7 5 6 2
0
.
4 0 8 7 二
0
.
4 0 7 6
. ’
0
.
3 6 4 0
母 ’
0
.
7 2 3 9
0
.
4 5 6 3
0
.
6 3 0 8
0
.
7 8 6 5
:;:
0
.
4 6 7 3
. “
0
.
90 8 0
0
.
74 5 9
0
.
8 1 0 8
0
.
9 4 7 0
0
.
9 9 4 7
巴西
1 4 7 7 1
14 9 23
14 92 8
广南
江边
通江
温州
赣州
0
.
3 0 2 3 二
0
.
4 5 5 7
.
0
.
3 6 5 4 ”
0
.
3 7 3 4
.
0
.
6 7 8 5
0
.
6 15 2
0
.
3 6 5 5
. 妈
0
.
4 4 7 ()
.
0
.
8 8 3 4
注 : , , 表示优 良种源 ; , 表示较优 良种源 。
表 12 优良种源与参试种源均值比较 (单位 : % )
试验地点 平均单株材 积
性
单 宁含量 单位面积单宁产量
13 6
12 7
12 1
1 9 5
1 2 1
10 4
.
9
1 0 2
.
4
1 0 7
.
7
1 0 2
.
1
1 13
.
4
1 1 1
.
5
10 4
.
8
10 2
.
7
1 2 8
.
5
1 之1 . 2
1 16
.
8
1 4 0
.
2
平州泰丹帐南长温
注 : 各试点所有参试种源每性状的平均数为 10 % .
5 结论与建议
(1) 试验结果表明 : 种源间各性状有极显著的表型差异 。 种源选择效果明显 。 5 年生时各试
点优 良种源单株材积比所有参试种源均值大 21 % ~ 95 % ; 单宁含量提高了 2 % 一 7 % ; 单位面
积单宁产量增加 16 %一 40 % ;最优种源的鲜皮产量是对 照的 1 . 83 倍 . 树干干形 . 树皮单宁含
1 4 2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7 卷
量及抗性也得到改良 。
(2) 立地条件的优劣 , 黑荆树生长量差异显著 , 黑荆树对立地条件要求较高 , 优良种源在好
的立地条件下增产效果更 明显 。
(3) 种源与立地互作不显著 , 种源的表型较稳定 。 评选出来的优 良种源有较广阔的适用范
围 。
(4 )适于在我国适生区大面积推广的种源有 : 1 4 9 2 2 、 1 4 9 2 7 、 1 4 9 2 5 、 1 4 9 2 8 、 1 4 3 9 8 号和 巴西
种源 。 1 4 7 7 1 号种源在部分地区推广 。 在外来优 良种源种子未获前 , 温州种源可在大多数地区
推广 。
(5 )对试验林观测发现 : 优良种源内还有较大的个体差异 , 在优 良种源选择基础上还应进
一步进行优良单株选择 , 用优良种源的优良家系建立种子 园或母树林 , 以获得更高的选择效
果 。
参 考 文 献
1 贺近铬 , B r o w n A G . 黑荆 树及其利用 . 北京 : 中国林业出版社 , 1 9 9 1 .
2 林杰 , 陈平 留 , 等 . 黑荆树经营数表编制的研究( I ) . 福建林学院学报 , 19 8 7 , 7 (2 ) : 41 ~ 4 .
3 林杰 , 陈平 留 , 等 . 黑荆树经营 数表编制的研究 ( I ) . 福建林学院学报 , 19 89 , 9 (2 ) : 1 27 一 1 3 .
4 马育 华. 植物育种的数量遗传学基础 . 南京 :江 苏省科学技术出版社 , 1 , 82 , 45 1一 4 5 东
Fie ld E v a lu a tio n a n d S e le e tio n o f A c a c ia m e a r n sii P r o v e n a n c e s
G a o Clt
u a , :b i Z h e
, : 9 F a n对i
L iu S h lj u n
R e , : H
u a d
o , 2 9 F a
, , 9 Y u li
, :
Z h a
n g Q i
, , g h u a
A b str a c t A t r ia l o f 3 0 A c a c ia m e a r n sii p r o v e n a n e e s
,
1 3 h m
’
in a r e a
,
w a s Ia id o u t o n f一v e
5 it e s in fo u r s o u th e r n Pr o v in e e s in C h in a
.
T he s
一
y e a r r e s u lts o f th e t r ia l s ho w ed t he r e a r e
5 ig n ifie a n t d iffe r e n e e s b e tw e e n p r o
v e n a n e e s in g ro w th r a t e
,
t r e e fo r m a n d b a
r
k t h ie k n e s s
.
A v e r a g e
v o lu m e o f s in g le
一
t r e e o f 6 s u p e r io r p r o
v e n a n e e s a r e 2 1% ~ 9 5 % h ig he
r t h a n t he
o v e r a ll m e a n
, a n d the e o n t e n t o f the t a n n in o f 6 s u p e r io r p r o v e n a n e e s a r e Z% ~ 7 % h ig h e r
tha n th e o
v e r a ll m e a n
.
N o s ig n ifie a n t d iffe r e n e e s w e r e fo u n d in in te
r a e tio n s b e tw e e n s ite s
a n d p r o
v e n a n e e p e r fo r m a n e e s
.
T he p r o v e n a n e e s ha v e hig he r s ta bility
.
L a s tly
,
6 s u p e r io r
Pr o v e n a n e e s a r e s e le e te d fo r P e r s it e
.
K e y w o r d s bla ek w a t tle (A
c a c ia m
e a r , : 5 11)
, eh a
r a e t r is t ie v a r ia t io n
, s e le e t io n o f p
r o v e n a e e
G a o C h u a
n
b i
,
A
s s
oc i
a te P
r o fe
s s o r , Z 卜e n g F a o g ji , R e n H u a d o n g (T h e R e s e a re h In s r ir u t e o f S u b t ro p ie a lF o r e s r r y . C A F
F
u y a o g
,
Z h eji
a n g 3 11 4 0 0 ) ; F
a n g Y
u
li
n
(F o
r e s t r y B u
r e a u o f Z h a
o g : h o u
,
F uj
la n ) ; L iu S h
l
ju
n
(G a
n Z
h o u Fo
r e引 r y R e 、 e a r c h In -
s t it u t e
,
Ji
a n g x i) ; Z h
a n g Q i
n g 卜u a (F u jia n F o r e s tr y C o lle g 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