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Study on the Microclimate Effects in Different Tree-tea lntercropping Mokels and Pure Tea Plantation

不同林─茶栽培模式小气候特征研究*



全 文 :第 7 卷 第 1 期
1 9 9 4 年 2 月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F O R E S T R E S E A R C H
V o l
.
7 , N o
.
i
Feb
.
, 1 9 0 4
不同林一茶栽培模式小气候特征研究 ‘
黄寿波 范兴海 傅愁毅 傅金和
摘典 在安徽省黄山市 , 于夏季对杉木一茶、 板栗一茶间作园和纯茶园同步进行小气候测 定 . 结 果 表
明 : 相对光强、 气温和土温 、 温度日较差、 风速均随茶园内的植被覆盖度增大而减少 , 空气湿度则随植被覆
盖度增加而增大。杉木一茶 、 板栗一茶间作园和纯茶园的相对光强分别是 41 % 、 63 %和 10 % , 日平均气温分
别是 25 . 0 、 2 6 . 4和 27 . 2 ℃ , 0 e m 地温 日较差分别是 6 . 4 、 1 0 . 5 和 1 9 . 7 ℃ , Zo o e m 高处平均 风 速 分 别 是
。. 3 、 0 . 4和 0 . 6 。 · s 一 1 。 空气相对湿度和绝对湿度 , 杉木一茶间作园比纯茶园分别增加6%和 4 hp a , 板栗一
茶间作园比纯茶园分别增加 4 %和 2 五p ao
关键词 林一茶栽培模式、 小气侯 、 茶园、 杉木、 板栗
茶树(ca m e ll‘。 s‘n e n s‘s (L . ) K u n te e )是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植物仁‘’, 性 喜温 暖 、
湿润 、 散射光和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 , 极端的高温 、 低温 、 干旱 , 强烈的直射光 , 地下水位
过高 , 土壤碱性太重等对茶树生育不利〔昌1 。 为了创造 良好的茶园生态坏境, 提高茶叶产量和
品质 , 人们除了选择合适的地区“’和海拔高度〔‘1栽培茶树外 , 还采用林 、 茶间作〔‘’等方法 ,
以改善茶园内的生态环境 , 提高茶园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 关于茶园及茶树树冠内的小气候特
征〔“, 了」, 茶园遮荫对茶树生理 、 生化特性的影响仁。J, 茶树与乌柏间作的气候效 应〔, ”。1 , 已有
报道 。 本文仅对杉木一茶间作园和板栗一茶间作园的小气候特征进行探讨 。
1 试验区自然概况
试验区设在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黄山林科所岩寺分所 (2 9 0 5 1 ‘N , 1 1 8 0 1 8 尹E , 海拔 1 17 m )。
该地区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黄壤地区 , 亚热带东岸型湿润季风气候区 , 具有温暖湿润 、 雨
量充沛、 四季分明、 雨热同季的气候特征 。全年太阳总辐射为 4 5 o kJ · 。 m 一 , , 年平均日照时数
1 9 7 9 h
, 年平均气温16 . 4 ℃ , 最冷月 (1 月 )平均气温 3 . 7 ℃ , 最热月 (7 月 )平均气温 28 . 2 ℃ , 极
端最低气温 一 1 0 . 9℃ , 极端最高气温 4 0 . 5 ℃ , ) 10 ℃期间活动积温 5 1 6 5 ℃ . 日, 年降水 量
1 50 8 m m
, 其中春季 (29 % ) 和夏季 ( 4 % )较多 , 秋季 ( 16 % ) 和冬季 ( 1 % ) 较少 , 年
平均空气相对湿度 79 % 。 试验区土壤为红壤 , 土层深厚 , 有 20 一 3 0 o m 的腐殖质层 , p H S . 0 ~
5
.
5
。 生态条件适合当地林木和茶树生育 , 但 7 ~ 8 月份 , 有时会发生茶树早热害 ;冬季和早春
也会引起茶树冻害 , 对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不利。
19 93

06

2 1收稿 。
黄寿波教 授 , 范兴海 (浙江农业大学 杭州 3 1 0029 ) , 傅悉毅 , 傅 金和 ( 中国 二沐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 ) 。
* 本研究为加 拿大国际发爬研究中心 (ID R C) 资助 的 “中国农用林业系统综合研究 / 亚热带丘陵坡地农用林业模式研
究” 项 目的部分内容 。 亚 林所曹群根同志 乡 与野件观测 , 承萦黄 山市林科所赵撼铭先生等 六力协助 并提供试验现场 . 在 此
一并 致谢 。
g逸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7 卷
2 试验材料及方法
试验共分三个小区 , 衫木一茶间作园、 板栗一茶间作园和纯茶园 (对照 ) 。 杉木 〔伪n -
n‘n 夕h a沉ia la n c e o l‘ta (L a m b · )H o o k . 〕于 1 9 7 7年定植 , 株距 3 m , 行距6 . 5 m , 树高 1 2 ~
15 m
, 分枝高度 2 ~ 4 m , 主干胸径 20 ~ 25 c m , 树冠直径 2~ 3 m , 茶树间 种 在 杉 木 园
内 , 双条种植 , 树高约 1 . l m , 树幅 1 . 4 m 。 植被覆盖度 ( 包括杉木及茶树树 冠 )约 70 % ,
其中杉木郁闭度5 0 % 。 板栗(C a s ta n e a fn o llis s i优 a B l . )于 1 9 7 7年定植 , 株行距6 m x 6 m ,
树高 5 一 6 m , 分枝高度。. 3~ 0 . s m , 树冠直径 5 ~ 7 m , 茶树间种在板栗园内 , 双 条 种
植 , 茶树高约 1 . 2 m , 冠幅约1 . 5 m , 植被覆盖度约 5 % , 其中板栗郁闭度 37 % 。 纯茶园于 1 9 7 5
年定植 , 品种为当地地方 品种 , 树高约 1 . 3 m , 双行条栽 , 株行距 0 . 5 m x l . s m , 双条间 距
离 4 . 5 m , 管理水平较差 , 树冠覆盖度约40 % 。 试验区布置如图 1 所示 。
薰蒸一鬓彝000鬓彝鑫一O一彝馨O 0
户|m..e灿
O
O
o 6
O
O几.
月抽一 6 . s m 曰帅. 卜奋归~ 6 . 5 m .一一巾
A
峨 .一 . 6 m , 闷闷帅 6 。 0 m es 争

1谭袅 4 . 5略
C
图 1 试脸区布工示意
人 : 衫木一茶间作园 , B : 板菜一茶间作园, C : 纯茶园
(小圆圈表示杉木和板栗树位里 , 小 黑点表示茶树位里 , 斜线部分表示茶树友盖 的地面 )
小气候观测于 1 9 9 2年 7 月 15 ~ 2 日和 8 月 21 ~ 28 日进行 , 相当于当地的夏茶末和秋茶始
采期 。 各小气候因子每隔 3 h 观测 1 次 , 在离地面 50 、 1 2。、 2 0 c m 高处测定气温 、 空 气 湿
度和风速 , 在离地面 1 2 0 o m 高处测定净辐射和 光 强 。 测定 0 c m 及 地 下 5 、 10 、 15 、 20 c m
土壤温度 、 并在 0 o m 处侧定地面最高和最低温度 , 用国产 Z F一 2 型照度计 测 定 光 强 , 用
D F Y
一 5型净全辐射表测定净辐射 , 用阿斯曼通风干湿表测定气温和湿度 , 热电式微风 仪 测
定风速 ; 套管式地温表 、 地面最高温度表和地面最低温度表测定地面( 0 o m )温度 、 地 面 最
高和最低温度 ; 用曲管地温表测定地面以下 5 、 10 、 15 、 20 c m 土壤温度 。
3 结果及分析
3
.
1 相对光强的分布
太阳光进入农林系统后 , 受到植被中茎叶的层层削弱 , 使系统内发生着对太阳光能多次
反射 、 吸收和透射过程 。 这个过程与农林系统的结构 , 特别是植被盖度有关 。 在小气候研究
中 : 通常用透光率 (S , )表示农林系统中的透光情况 , 其表达式为 : R , = (I / I 。) x 10 % 。 式 中
I 为农林系统中某一高度的光强 , I 。为农林系统上方或对照点 (裸露地 ) 的光强 。 用百分数
1 期 黄寿波等 : 不同林一茶栽培模式小气候特征研究 95
表示 。 S , 也称相对光强 。 表 1 是不 同林 、 茶栽培模式内透光率的分布 。 由表 1 可见 , 杉木一
茶间作园的平均透光率为4 1 . 3 % , 板栗一茶间作园平均为6 3 . 1 % , 这主要受林冠盖度影响 。
一般枝叶愈密 , 林冠盖度愈大 , 相对光强也愈小 , 晴天正午前后这种差异最明显 。
表 1 林一茶间作园与纯茱园的茶树树冠面上的透光率 (单位 : % , 199 2)
日期(月一日) 衫木一茶间作园 板栗一茶闻作园 纯茶园 天气类型
07一18
07一 19
07一20
07一21
08一25
08一26
08we 27
0 8一28
平均
午后阵离
午后阵雨
晴昙县‹“”Ž”n“U八份Un”nU10IDJO尹0nU八1”n”21勺’Ž,“563弘7n.4八U0nO山7内」52.34.867.1.
3
.
2 空气温度的分布
农林系统内的气温状况 , 主要决定于辐射和湍流状况 。在林 、 茶间作园中 , 林冠是外活动
面 , 茶树树冠是中活动面 , 土壤表面是内活动面 。 白昼 , 太阳辐射从进入林冠表面开始 , 就
价尸/
占、、
!/
竹妙衅淤斌八日:侧健裂谊趁
受到植被 (林冠) 的削弱 , 使到达茶树表面的辐
射量大为减少 , 到达地面的就更少 , 因此近地空
气层温度不可能升得很高 , 中午前后 (如14 时) ,
茶树树冠表面获得的辐射热量 比 较 多 , 湍 流
弱 , 蒸腾较小, 出现最高温度, 并由此向上 、
向下递减。 土壤表面仍然为内活动面 , 出现第
二个最高温度 (图 2 ) 。 夜间或清晨(如 5 时) ,
茶树树冠表面和地面失热多于得热 , 树冠表面
出现温度垂直廓线的最低点 , 树冠以上为辐射
型的温度分布 , 离地面50 c m 高度到树 冠 表面
为 日射型分布 , 50 c m 以下到地面又为辐射型分布 。
气温 ( ℃ )
图2 不 同茶园气温垂 直变化 比较
( 199 2年 8 月27 日 , 晴 )
( A S
,
A “示杉木一茶 间作园 , B S , B“示板栗一茱间作园 , C S , Cl ‘示纯茶 园 )
林 、 茶间作园内近地空气层温度具有周期性变化特点 , 其日变化轨迹为一单峰型正弦曲
线 , 一 日中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 。据 1 9 9 2年盛夏和初秋观测 , 最高值出现在 14 时前后 ,
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 ( 图 3 ) 。 从图中还可 以看出 , 不 同林茶间作园内 , 茶树树冠表面的 气
温 日变幅是以对照区 ( 纯茶园 ) 最大 , 板栗一茶间作园其次 , 杉木一茶间作园最小 , 因为杉
木一茶间作园植被盖度最大 , 太阳辐射被植被削弱较多 , 气温 日变幅最小。 另外 , 从图中还
可 以看出 , 不论是那类林 、 茶栽培模式 , 其气温日变幅都是晴天大于昙天 。
3
.
3 土坡温度的分布
受植被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 土壤表面 , 白天直接接受太阳辐射而增热 , 夜间放射长
波辐射而冷却 , 因而引起温度的昼夜变化 (图 4 ) 。 土壤上层 (耕作层 )温度 日变化具有下列特
征 : ¹ 温度变化曲线是一条单峰型的正弦曲线 , 一天中有一个最高温度 出现在正午以后 , 有一
姑 杯 业 科 学 研 究 7 卷
几伙;,后厂3 2昌O(†„组(p)国犷

C
卜叫J叼 忍8
2 6
2 4
犷 飞、。弋 b
“嗡 8 11 14 17 2 0 q 3
观洲时间(时 )
::胜2 3 2 5 8 1 1 1 生 1 7 2 0 2 3观利时间 ( 时 )
图 3 不 同条园的气温 日变化
A 图 : 1992年 7 月 17 , 18日 , 晴天 , B 图: 1992年 8 月25 , 26日 , 昙天 ,
a : 衫木一茶间作园 , b 。 板果一茶间作园, 。 。 纯茶园, 洲定高度 : 茶树树冠表 面 ( 12 0 cm ) .
个最低温度出现在日出以前 。º 土壤温度日较差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小 , 土表日较差最大 , 越
向深层 , 变幅越小 。 如杉木一茶间作园 。 c m 温度日较差为6 . 8 ℃ , 而20 c m 深为1 . 2 ℃ 。 »
一 日中出现最高 、 最低温度的时间 , 地表最早 , 愈向深层愈落后 , 平均深度每增加10 o m , 最
高 、最低温度出现的时间落后约 2~ 3 h 。¼不 同林 、茶栽培模式的土温日较差 , 以纯茶园最大 ,
板栗一茶间作园其次 , 杉木一茶间作园最小 , 如 7 月 18 , 19 日 (晴天 )0 。m 的温度日较差各处理
分别是 : 12 . 8 、 8 . 3和6 . 8 ℃ 。 土壤温度的上述变化特征 , 主要决定于地面辐射平衡 日变化和
土壤的热特性 ( 土壤热容量和导热率 ) , 同时还受地面与大气间乱流交换的影响 。
B
尸.卫胜.一七
‘几弓口勺g
::{

科众、 - 夕了尸\ 石._ _ / , ,又、二 洲崛冷荟厂. 丫息
~ . ‘. 州‘~ 曰匕. 曰曰~ J . ~
4 8 12 16 20 2么 4
观滋时间(时)
火之
认了丫、卜 二义 :
3462即862
32韵56到(†„照刊
1 2 1 6 2 0 2 4
观沮时间 (时 )
1 2 16 2 0 2 4
观目时间 ( 时 )
A 图 : 杉木一茶间作园 ,
图 4
B 图 :
不 同茶园的土温 日变化 ( 19 蛇年 7 月18 , 19 日 , 晴 )
板果一茶间作园 , C 图 : 纯茶园 , a 示距地表 20 c垃 , b 。 10 。皿 , c : 0 c m 的土温 。
地表接受太 阳辐射后 , 土壤中各层热量也进行上下交换 , 因而土壤温度的垂直分布也具
有一定的特点 。 据观测 , 典型晴天昼夜土温垂直变化可 以归纳成 4 种基本的分布型式 , ¹ 日
射型 : 以14 时为代表 , 土温随深度增加而降低 , 热量向下输送 ; º 辐射型 : 以 5 时为代表 ,
土温随深度增加而增加 , 热量 向上输送 ; » 清晨转换型 : 以 8 时为代表 , 10 o m 深度以 上是
日射型 , 10 c m 以下是辐射型 ; ¼傍晚转换型 : 以20时为代表 , 上层是辐射型 , 下层是日 射
型 ( 图 5 ) 。 不 同林 、茶栽培模式晴天的土温垂直变化 , 都具有 以上几种分布型式 , 但温度的
垂直廓线各不相同 , 一般纯茶园上下层之间温度差别最大 , 衫木一茶和板栗一茶间作园差别
较小 。 一天 中 , 则以14 时上下层的温度差别最大 , 清晨 5 时差异较小。
1 期 黄寿波等 。 不同林一茶栽培模式小气候特征研究
卜;坛、℃ )
八,†制送禅月健
林 、茶间作后 , 由于林冠对太阳辐射的遮荫
和地面长波辐射的阻挡作用 , 因而使增温期 (夏
季或白昼 ) 的土表温度降低 , 降温期 ( 冬季或
夜间 ) 的土表温度增高 , 温度 日较差减小 , 在
亚热带地区来讲 , 这对茶树生育是有利的。 据
观测 , 在湿润亚热带地区 7 ~ 8 月 , 林 、茶间作
园比纯茶园 0 c m 温度 日较差降低 10 ℃ 左右 ,
个别的 日子可减少 15 ℃以上 ( 表 2 ) , 这主要
也是 由于植被对太阳辐射减弱所 致。 在间作 园
中 , 二汉排}直接辐射很少到达地面 , 致使 白昼地
温不能升得太高 , 夜间也不会降得过低 。
3
.
4 空气混度的分布
林 、茶间作园中空气湿度的分布及变化 , 除
决定于总蒸散量和空气温度外 , 还决定于乱流
水汽变换强度 。 通常在林、 茶间作园中 , 由于总
的蒸散量增大 , 且湍流交换弱 , 地面蒸发和植
物蒸腾的水汽不易逸散 , 因此空气湿度总比裸
地大些 ( 表3 ) 。林 、茶间作园的空气湿度 均 比
纯茶园大 , 一般日平均相对湿度 比 纯 茶 园 大
3 % ~ 5 %
, 日平均绝对湿度大 2~ 3 hp a 。 两类
、最
\叼乏吞产一户.。、
2\o, ‘F
r二户,P.‘,今:二O!.”Ž工‘石,丫‘、勺竺,苦;、占、‘.-1.。, l声尸, ·心J?、,弓工,,‘、;月,才岑、b
。巧-l0心训ƒ兰忿赵送禅阅健
{
、了
飞厂
1
,啪心
ƒ‘巴侧汾粥月健
图 5 不 同茶园土温的垂 直变 化
( 19 9 2年 7 月 1 8 , 19 日 , 仁青)
A 图 : 衫木一茶间作园 , B 图 : 板菜一茶间作园 ,
C 图。 纯茶园
表2 林 、 茶间作目与纯茶因0 c m 地沮日较差 (单位 : ℃ , 199 2 )
日 期 衫木一茶间作园 板某一茶间作园 纯 茶 园
(月一日 ) 最 高温度 最低 温度 日较差 最 高温度 最低沮度 日较 差 最高温度 . 低沮度 日较差
2 3

9
19

4
18

1
1 7 。6
18

1
2 0

5
20

l
19

7
2312
’勺.16nU27461039211
.
3
10

7
9

5
1 1

0
,8口召目勺.⋯O产
.且9”U
‘立J.1
7861
几内JJO32.3.1..
O”5
j.l‘几八”4
曰五
341
心自,二曰1nU’匀54.⋯SJ马7’j户b‘U6j6o产,J””O唱主1.弓」23双0 7一180 7一1907一20
0 7一2 1
0 8一26
0 8一2 7
0 8一2 8
平均
30

8
2 8
.
0
30

4
3 1

0
28
.
5
29
.
6
2 9

6
29

7
间作园之间的湿度差异不大 , 虽然杉木一茶间作 园的植被盖度比板栗一茶间作园大些 , 但板
栗树的分枝高度 比衫木低 , 近地空气层的水汽不易向高空逸散 , 同时板栗树枝叶茂盛 , 蒸腾
强度 比杉木大 , 因此空气湿度则是板栗一茶间作园略大些 。
在湿润亚热带暖季 , 林 、茶间作园中空气绝对湿度的大小 , 与地面蒸发和植物蒸腾大小关
系最为密切 。 当温度升高时 , 蒸发、蒸腾强 , 空气中含有水汽多 , 因此绝对湿度大 ; 反之 , 绝
对湿度小 。 绝对湿度的最大值出现在 14 时左右 , 最小值出现在 日出前 (图 6 一 A ) 。 空气中相
对湿片心日变 化与气温 日变化相反 , 最大值出现在日出前后气温最低时 , 最小值出现在 14 时
98 林 业 科 学 研 咒 7 卷
衰3 林、 篆间作. 与纯茱E 上的空气绝对纽度 (e) 和相对湿度 (, ) (19 9 2 )
日 期
(月一 日 )
高 度
(cm )
衫木一茶间作园 板栗一茶间作园 纯 茶 园
e (hPa ) r (% )
e (肚p a ) r (% ) e (五Pa ) r (% )
5 0 30
.
3 84 3 1
.
0 87 为 _ 6 R l
84390书0 7一15~ 2 1 12 0
200
31

2
3 0
.
9
3 1

8
3 0
.
2
3 0

2
28

4
84
82韶,‘‘.二”衬O夕
08一2 5~ 28
5 0
120
2 9

6
3 0

9
3 0

3
3 1

,
28

8
3 0

0
那90
20 30
.
8 84 29
.
5 85 幻 . 6 84
前后气温最高时 ( 图6 一 B ) , 这是 因为相对湿度是绝对湿度和温度的函数所致 。 但不论是绝
对湿度还是相对湿度 , 均是板栗一茶间作园最大 , 杉木一茶间作园其次 , 纯茶园最小 。 板栗
一茶间作园的树冠盖度虽然小于杉木一茶间作园 , 但因板栗的分枝高度低于杉木 , 因而使离
地面 120 c m 高处的水汽不易逸散 , 因而空气湿度较大 。
3 8 r
3 6 卜
(次„侧妞盆籍

/ ~

飞誉
2 6匕工
2 3 2 5 8 1 1 1理 1 7 2 0 2 3
观测时问 (时 )
、气、\涎3205ƒ璐d国„越赌禽织
观测时间(时 )
图 6 不 同茶园茶树冠层 ( 120 c口 ) 的 空气湿度日夹化
( 1992年 9 月 17 , 18 日 , 晴 ) , 人图 . 绝对湿度 , B 图 : 相对泣度,
a 示板某一茶间作园 , b 示衫木一茶间作园 , c 示纯茶园 。
林 、茶间作园与纯茶园空气湿度的差异 , 发生在蒸发强烈、温度差异最大的白昼 ( 表 4 ) 。
在白昼 , 纯茶园虽然蒸发很强 , 但因湍流扩散的结果 , 由地面蒸发的水汽很快地被扩散到自
由空气中去 , 而林 、 茶间作园中的空气从蒸发和蒸腾所获得的水汽 , 因湍流交换弱而不易逸
散 , 所以不论是绝对湿度还是相对湿度均较纯茶园高 ; 夜间 , 由于温度下降 , 蒸发较弱 , 林 、
表 4 林 、 茶间作园与纯茶圈 2 0 c m 高处空气湿度差值的日变化
农林系统类型 项 目 17 时 20 时 23 时 02 时 0 5时 0 8时 n 时 14 时 17 时
杉木一茶间作
刁e ( hPa )
刁r ( % )
2
.
9 0
.
9 1
.
2 1
.
5 1
.
1 2
.
5 2
.
7 4

3 4
.
0
7 5 5 2 0 9 10 11 8
板架一茶间作 才
e (hPa )
刁r ( % )
0
.
7 0
.
9
5 3 2
注 . 拍定时间为 19 92 年, 月17 , 18 日, 晴 : 刁 e : 绝对湿度差 , 刀r : 相对湿度差 。
1 期 黄寿波等 : 不同林一茶栽培模式小气候特征研究 9
茶间作园与纯茶园内外湿度差异不大 , 而且比 自昼要小 。
3
。 石 风的状况
林、 茶系统中风速的分布 , 除受植被盖度等影响外 , 还与林茶系统结构 、 林木的分枝高度
和密度等有关 。 在林 、茶间作园中 , 风速受到茶树和林木枝叶的阻挡 , 摩擦作用大为增加 , 通
风性减小 , 风速减弱 , 因此在林冠以下不论那个高度 , 间作 园的风速均 比纯茶园小 (表 5 ) ,
但板栗一茶间作园与杉木一茶间作园的风速差异不大 。
衰 5 林、 共间作. 与纯茶. 日平均风速比较 (单位 : m 一 1 , 1992 年》
日 期 衫木一茶间作目 板栗一茶 间作园 纯 茶 园
(月一日) 50 0 皿 120 e位 20 0 e m 弓0 e m 120 c m 2 00 e m 弓0 c m 12 0 c m 2 00 c过
0 7一1 7 0 . 1 0 . 3 0 . 3 0 . 1 0 . 2 0 . 3 0 . 1 0 . 1 0 。 4
0 7一1 8 9 . 2 0 . 2 0 . 3 0 . 2 0 . 2 0 . 3 0 . 1 0 . 2 0 . 4
07一 19 0 . 1 0 . 2 0 . 3 0 . 1 0 . 2 0 . 3 0 . 1 0 . 3 0 . 4
07一 20 0 . 1 0 . 2 0 . 3 0 . 1 0 . 2 0 . 3 0 . 1 0 . 2 0 . 3
0 7一21 0 . 1 0 . 2 0 . 3 0 . 1 0 . 3 0 . 4 0 . 2 0 . 3 0 . 4
0 8一2 5 0 。 1 0 . 2 0 . 3 0 . 1 0 . 2 0 . 3 0 . 2 0 . 3 0 . 3
0 8一2 6 0 . 2 0 . 3 0 . 4 0 . 2 0 . 3 0 . 5 0 . 3 0 . 4 0 . 6
0 8e 2 7 0

2 0
.
3 0
.
5 0
.
2 0
.
3 0
.
7 0
.
2 0
.
3 0
.
9
0 8一2 8 0 。 2 0 . 3 0 。 4 0 . 2 0 . 4 0 . 6 0 . 3 0 . 4 0 . 8
林 、 茶间作园中 , 离地面 2 0 o m 高度以下的风速垂直分布 , 主要受该高度范围植物主干及
枝叶密集程度影响 。 离地面50 o m 高处风速最小 , 这是因为该高度的空气运动 , 受到林木和
茶树枝叶影响 , 使风速明显减弱 。 离地面1 20 c m 高处 , 受到树冠冠层的摩擦作用 , 日平 均
风速大于离地 50 c m 高处 , 而小于离地 2 0 c m 高处的风速 。
4 结论与建议
(1) 在湿润亚热带地区的暖季 , 不 同林一茶栽培模式的小气候特征 , 主要受植被盖度、林
木和茶树种类或品种 、年龄 、高度 、树冠结构 、栽植方式及密度 、 栽培管理措施等因子影响 。 上
述因子影响了农林系统内的各个物质面 (层 ) 内辐射特性及热量平衡各分量的变化 , 衫木一
茶和板栗一茶间作园内有 3 个活动面 (层) , 即杉木 、 栗树树冠表面 , 茶树树冠表面和土壤表
面 ; 纯茶园内只有 2 个活动面 (层) , 即茶树树冠表面和土壤表面 。 由于不 同林一茶栽培模式
其活动层的高度 、 厚度 、 面积比例不 同, 引起净辐射及热量平衡各分量不同 , 因而造成不同
栽培模式内光 、 温 、 湿 、 风等小气候要素变化 。 由此认为 , 人为调整各系统内活动面 (层 )的
面积及高度 , 亦即林冠面积和厚度 ( 植被盖度 ) 就可合理调节小气候的变化 。
(2 ) 不同林 、茶栽培模式内的相对光强 、气温 、土温 、温度日较差 、风速等 , 均随植被盖度的
增加而减小 , 即杉木一茶间作园最小 , 板栗一茶间作 园其次 , 纯茶园最大 。 空气的相对湿度
和绝对湿度一般与温度和风速变化相反 , 即随植被盖度的增加而增大。 但本试验中, 板栗的
分枝高度很低 , 但近地面空气层的水汽不易逸散 , 同时板栗因蒸腾强度大 , 因而使板栗一茶
间作园湿度最大 , 杉木一茶间作园其次 , 纯茶园最小 。 上述小气候特点 , 在亚热带地区的高
温干早季节 (夏 、 秋茶 ) , 林、茶间作能满足茶树喜温暖 、 湿润 、 散射光和避免高温 、 干单 、
强直射光的要求 , 这对茶树生育和提高夏 、 秋条产量 、 品质是有利的。 不过 , 本试验中 , 衫木
10 。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7 卷
一茶的植被覆盖度已达70 % , 遮光过度 , 通风不 良, 已对茶树正常光合作用产生不 良影响 。
为了提高林茶系统的经济效益 , 合理利用小气候资源 , 应根据林 、 茶的每年经济投入 、 产 出
和社会需要 , 合理调节林 、 茶栽植密度和植被盖度 。 这个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
参 考 文 献
1 中国农业科学 院茶叶研究所主编 . 中国茶树栽 培学 . 上海 : 科技出版社 , 1986 , 128 一14 2.
2 贺g劣片分翁驾了。r。‘。‘y 。‘’h 。 ’ea p‘“, , ‘n C h,““: “ , 。·,一 “‘, , “U‘, U r“‘“· d ‘。t 二t 二·, ·。: 。; 。。, ,中国农 业科学院农业气象 所等 . 中国茶树气候区划 . 农业气象 , 19 82 , 3 (1 ) : 1~ 5.
H u a n g S ho u b o 一入 sto d了 o n t he e o o lo ‘玉ea l e l;也a te s o r 5 0 田 e fa m o u s te a g r o w in ‘ a r ea s in 五笼g五 m o u n ta in _
o u s r叹io n s o f Chin a . Ch ;n e se G o o g : a p liie a l Se ie n c e , 1 9 9 1 , 1 (2、 , 12 1~ 128 .
沈兴儒 . 泡桐一茶树人工 混交林效益初探 . 茶业通 报 , 19 86 , (2 ) : 19 ~ 21 .黄寿波 . 茶园 小气候特征 . 汉\lk 气象 , 19 8 3 , 4( 4) : 3 5~ 3 9.
黄寿 波 , 范兴海 , 姚国坤 , 等 . 丛栽茶村付冠小 气候及其对新梢生育和生化成分的影响 .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 19 9 3,
4 (1 )
:
99~ 1 0 1
.
H u a n g 5 1 0 ”b o , Pa n G e o she n , G a o R e n ju n y
, e t a l
.
P hys io lo g ie a l a n d bio e he m iea l e ha r a c te : istie s o f
tea pla n ts in te r p la n te d w ith tr e e s
.
A g r o fo r e str了 S了ste皿5 10 C hi. a , CA F & ID R C , Sin , p o re , 1 9 9 1 .
16 2~ 16 6
.
黄 晓澜 , 丁瑞兴 . 亚热带丘陵区 茶林复合系统小 气候特征研究 . 生态学报 , 1 9 91 , 1 1(1) : 7~ 1 2.
丁 瑞兴 , 黄 晓澜 , 周亚军 , 等 . 茶园间植 乌 泊的气候生态效应 . 应用生态学报 , 1 9 9 2 , 别 2) : 131 ~ 17 3.
魔j4
一„Ž子07
8
910
St u dy o n t he M ic ro e li m a t e 三ffe e t s in D i ffe , ·e n t T r e e 一 t e a
In t e r e r o Ppi n g Mo d e ls a n d P u r e T e a Pla n t a t io n
H
u a n g S ho u b o F a n X fn g ha 墓 五’u M a o y 云 F u J ‘n he
Abs t ra e t T h e m i e r o e lim a t e o bs e r v a t i o n
e h e s t n u t一 t e a i n t e r e r o PP in g m o d e ls a n d Pu r e
in th e C h i n e s e f ir 一 t e a -
t e a Pla n t a t io n h a v e b e e n
h a i r y
m a d e
in th e s u m m e r o f 一9 92 in H u a n g s h a n C it y , A n h u i Pr o v in e e . T h e r e s u lt i n d i-
e a t e th a t w h e n th e Pla n t e o v e r in g le v e l in e r e a s e s in t e a Pla n ta t io n in t e r e r o P P -
i n g w i th t r e e s , th e r e la t iv e in t e n s i ty o f i llu m in a t i o n , a i r t e m Pe r a t u r e , 5 0 11
t e m P e r a t u r e
, t e m Pe r a t u r e d i ff e r e n t ia t i o n b e tw e e n d a y a n d n ig h t , a n d w i n d
s p e e d d e e r e a s e
,
b u t a ir h u m i d i ty i n e r e a s e s
.
I n C h i n e s e f lr 一 t e a , h a ir y e h e -
s t n u t 一 t e a a n d Pu r e t e a P la n t a t i o n s
, t h e r e la t iv e i n t e n s it y o f i llu m i n a t i o n 15
4 1%
,
6 3 %
, a n d
,
1 0 0 % r e sP e e t iv e ly ; a v e r a g e d a y a i r t e m p e r a t u r e 2 5
.
0 ℃ ,
2 6
.
4 oC a n d 2 7
.
2 ℃ r e s p e e t iv e ly ; 5 0 11 t e m P e r a t u r e s d iff e r e n t ia t i o n ( 0 e m )
b e tw e e n d a y a n d n i g h t 6
.
4 oC
,
1 0
.
5 oC a n d 1 9
.
7 oC r e sP e e t iv e ly ; a v e r a g e w i n d
s p e e d a t th e h e i g li t o f 2 0 0 e m 0
.
s m
· s 一 ‘, 0
.
4 m
· s 一 1 a n d 0
.
6 m
一 s 一 ‘ r e sPe e t iv e -
ly ; C o m p a r e d w i th t h a t o f th e p u r e t e a p la n t a t i o n , t he r e la t i v e h u m id i ty
a n d a b s o lu t e o n e o f C h i n e s e f ir
一 t e a i n t e r e r o PPi n g m o d e ls in e r e a s e 6 % a n d 4
hPa r e s P e e t i v e ly ; th e h a i r y e he s t n u t 一 t e a i n t e r e r o PP i n g m o d e l产 5 d o e s 4% a n d Z
hPa r e s P e d t iv e ly
.
K e y w o rd s fo r e s
一 t t e a in t e r e r o p p in g m o d e l, m i e r o e li m a t e
,
t e a p la n t a t i o n ,
C h in e s e fi r
,
h a ir y e h e s t n u t
H 住a n ‘ S ho u b o , p r o fe s o r , Pa n x i n g ha 遏 ( Z h e jia o g 魄r i e u lt。 r a l U n i: 。。s ity , H a o g z ho u 3 1 0 0 2 9 ) .
F u Ma o yi
,
Fu Jin he ( T he R e s e a r e h I o s t i t o t e o f S u b tr o p i c a l Fo r e s t r y
,
CA 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