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 收稿日期: 1998-08-12
基金项目:国家“九五”科技攻关课题“马尾松纸浆用材树种良种选育及培育技术研究”的内容之一。
* 研究工作得到周政贤教授的指导和台江县林业局的大力协助;本系谢双喜副教授、王德炉老师和 1993~1998届部分
毕业生以及台江县林业局唐成万等同志参加了外业调查,特此致谢,并向所有为试验林建设作出过贡献的同志表示谢意。
第一作者简介:温佐吾(1948-) ,男,四川人,副教授。
文章编号: 1001-1498( 1999) 05-0493-07
造林技术措施对 10年生马尾松
幼林生长的影响*
温佐吾1 , 孟永庆2
( 1.贵州大学林学系,贵州贵阳 550025; 2.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科技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091)
摘要: 在贵州省台江县革东镇设置了反映马尾松人工造林各主要技术环节的试验林,在对试验林
固定样地进行定期、定位测定的基础上, 采用数量化理论Ⅰ方法分析研究了不同造林技术措施对马
尾松幼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主要造林技术措施对马尾松幼林生长自大到小的影响顺序为:立
地选择, 种源选择,造林密度, 幼林施肥,整地方式。其中立地选择、种源选择和造林密度是马尾松人
工造林最关键的技术环节, 幼林施肥对马尾松林分的生长有一定影响, 整地方式则无明显影响。运
用所拟合的数量化回归模型预测马尾松幼林的树高和胸径可达到较高的精度。
关键词: 马尾松; 数量化理论Ⅰ模型; 造林技术措施; 幼林生长
中图分类号: S725 文献标识码: A
马尾松( Pinus massoniana Lamb. )是我国亚热带地区的主要造林树种之一。对马尾松的
造林技术,许多学者都进行过研究。但过去的研究多是采用方差分析方法,以研究单项造林技
术对林分生长的影响为主[ 1~8] ,而用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不同造林技术措施对人工幼林生长的
影响却鲜见报道。“七五”期间,在贵州省台江县革东镇设置了包括立地选择、种源选择、造林密
度、整地方式及幼林施肥等项目在内的马尾松造林技术试验林,现林龄已达 10 a。本文在对各
试验项目逐年测定资料进行计算整理的基础上,采用数量化理论Ⅰ方法,研究不同造林技术措
施对马尾松幼林平均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和蓄积量生长的影响,以便为马尾松工业用材林营
造中确定最关键的几项技术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1 试验地区自然概况
试验林设置于贵州省台江县革东镇。该地区位于苗岭山脉的低山地带, 108°07′E, 26°25′
N,海拔 580~850 m ,切割较深。试验地坡向为北坡、西北坡,坡度较大,一般为 28~35°。母岩
为震旦系板溪群浅变质的板岩。土壤为山地黄壤,土层较厚,均达 100 cm 以上。土壤质地轻粘
至中壤。年平均气温 16. 0℃,无霜期 272 d, 大于和等于 10℃活动积温 4 934℃,年均降水量
1 200 mm。属马尾松Ⅰ类产区的西缘。试验地马尾松的立地指数为 15~18 m ,立地质量中等。
土壤的有效 P 含量为 0~0. 015 mg·kg - 1, 速效 K 含量 42~142 mg·kg - 1, 全 N 含量0. 45~
林业科学研究 1999, 12( 5) : 493~499
For est R esear ch
1. 5 g·kg- 1。肥力状况为缺 P、低 K、N中等。
2 材料与方法
2. 1 试验项目概况及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在试验点同一坡面上的不同部位, 分别设置立地选择(坡的上部、中部和下部)、种源选择
(马尾松中带的湖南城步、贵州黄平、福建明溪及贵州余庆,南带的广西古蓬和桐棉种源)、造林
密度( 6 660、4 995、3 330、1 665株·hm- 2 )、整地方式(全面、带状(带宽 0. 8 m )及块状( 70 cm
×70 cm×30 cm 整地)及幼林施肥(尿素、钙镁磷肥和复合肥, 施肥量分别为 30、60、30 g·
株- 1 )等 5个试验项目,共 53个固定样地。
试验方法除立地选择为简单对比外,其余项目均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造林用苗的种源除种
源选择试验外,其余均采用广西桐棉种源。造林用苗均为自育 1年生Ⅰ、Ⅱ级苗(苗高 17 cm 以
上,地径 0. 25 cm 以上)。造林密度除密度试验外,其余的初植密度均为4 440株·hm- 2。造林
整地除整地方式试验外,其余均采用块状整地。除幼林施肥试验外,其余均不施肥。幼林施肥
试验中的钙镁磷肥于造林时施于栽植穴中, 尿素和复合肥于造林第 2年 5月逐株挖沟施作追
肥。对试验林固定样地, 每年均进行定期测定。林分平均高和各径阶平均高的计算采用树高曲
线法;林分平均胸径的计算采用断面积加权平均法; 单株材积和蓄积量的计算则采用部颁马尾
松二元立木材积表经验式。
2. 2 数量化理论Ⅰ的基本数学模型
数量化理论Ⅰ可用于解决定性变量量化和引入多元回归模型的问题,回归分析的主要目
的是考察各说明变量(自变量)分别对基准变量(因变量)的影响程度并进行预测,其数学模型
为:
Y k = ∑p
i= 1
∑
r
i
j= 1
B ijX ( ij ) k + k, k = 1, 2,⋯, n
式中Y k 为基准变量, X ( ij ) k为说明变量,表示第 k 个样本的第 i个项目、第 j 个类目的反应值, bij
为第 i 个项目、第 j 个类目的待估参数, k 是第 k 次观测中的随机误差, n为样本个数。根据最
小二乘法原理即可对模型的待估参数进行估计 [ 9]。
2. 3 基准变量的选择和各说明变量(项目)类目的划分
分别选择林分平均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和蓄积量为数量化理论Ⅰ模型的基准变量,以立
地选择、种源选择、造林密度、整地方式和幼林施肥等项目为说明变量。其中立地选择和整地方
式分别以其原有的各试验处理为各自的类目。造林密度按照各样地实际采用的初植密度划分
为 4个不同的密度等级为其类目。种源选择是在对试验林固定样地林分生长指标进行方差分
析的基础上, 根据多重比较的结果,将两两间差异不显著的处理分别合并为中带和南带两类种
源。幼林施肥则是根据施肥处理和不施肥样地林分生长指标平均值间差异的显著性 t 检验结
果( 0. 05水平) ,分为不施肥和施肥两个类目[ 9]。这样, 各说明变量所划分的类目分别为:
立地选择( X 1 ) : 坡上部( X 11) ,坡中部( X 12) ,坡下部( X 13)
种源选择( X 2 ) : 中带种源( X 21 ) ,南带种源( X 22)
造林密度( X 3) : > 5 000( X 31 ) , 3 500~5 000( X 32) , 2 000~3 500( X 33 ) , < 2 000( X 34 ) (株
·hm- 2 )
494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第 12卷
整地方式( X 4 ) : 全面整地( X 41 ) ,带状整地( X 42) , 块状整地( X 43 )
幼林施肥( X 5 ) : 不施肥( X 51) ,施肥( X 52 )
2. 4 数量化理论Ⅰ模型的拟合
根据最小二乘法原理, 采用文献[ 10]中介绍的方法和程序,分别以各试验项目固定样地林
龄 4~10 a 时调查测定的林分平均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和蓄积量数据为基准变量, 对数量化
理论Ⅰ模型进行拟合, 共拟合出 28个回归模型。每个模型均计算出复相关系数和各试验项目
的偏相关系数及回归系数。对复相关系数采用 F 检验法进行显著性检验。为从不同角度评价
各说明变量对基准变量影响程度的大小,除计算各偏相关系数的 t值进行显著性检验外,还根
据所拟合数量化模型的回归系数,计算出各说明变量的得分范围[ 9]。
3 结果与分析
3. 1 对树高生长的影响
从表 1的回归和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各年龄模型的复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这表明
5个试验项目与林分平均树高之间,确实存在较为密切的相关关系。综合分析各试验项目在不
同年龄回归模型中偏相关系数、t检验值及显著性水平和得分范围的大小,可确定主要造林技
术措施对马尾松幼林树高生长由大到小的影响顺序为:立地选择, 种源选择, 造林密度,幼林施
肥,整地方式。但到 9、10年生时,造林密度的影响已有低于幼林施肥的趋势。其中立地选择和
种源选择的偏相关系数和 t值最大, 且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得分范围也最大, 是影响马尾松幼
林树高生长的两个主要因素。造林密度和幼林施肥这两个项目除少数年份外,偏相关系数达到
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对马尾松幼林的树高生长有较明显影响。整地方式的偏相关系数、t值和
得分范围均最小, 且大体上随林龄的增加逐年降低, 对马尾松幼林树高生长的影响最小。
表 1 马尾松幼林平均树高回归模型的计算值和检验结果
试验
项目 检验指标
林 龄/ a
4 5 6 7 8 9 10
复相关系数 0. 879 9 0. 864 0 0. 835 7 0. 860 5 0. 835 7 0. 859 4 0. 851 3
F检验值 32. 23* * 27. 68* * 21. 77* * 26. 82* * 21. 77* * 26. 56* * 24. 75* *
立地 偏相关系数 0. 710 1 0. 596 9 0. 680 4 0. 735 0 0. 704 2 0. 774 4 0. 703 4
选择 t 检验值 6. 914* * 5. 100* * 6. 365* * 7. 431* * 6. 800* * 8. 391* * 6. 784* *
得分范围 0. 630 0. 485 0. 832 0. 836 1. 024 1. 340 1. 303
种源 偏相关系数 0. 699 4 0. 611 3 0. 545 6 0. 593 7 0. 627 7 0. 625 2 0. 656 9
选择 t 检验值 6. 709* * 5. 296* * 4. 463* * 5. 058* * 5. 528* * 5. 492* * 5. 973* *
得分范围 0. 610 0. 508 0. 545 0. 586 0. 786 0. 725 0. 817
造林 偏相关系数 0. 370 1 0. 337 4 0. 382 7 0. 466 2 0. 373 4 0. 258 3 0. 279 1
密度 t 检验值 2. 731* * 2. 457* 2. 840* * 3. 613* * 2. 759* * 1. 833 1. 993
得分范围 0. 389 0. 356 0. 547 0. 709 0. 634 0. 463 0. 497
整地 偏相关系数 0. 297 3 0. 420 1 0. 103 0 0. 138 7 0. 135 0 0. 090 6 0. 152 1
方式 t 检验值 2. 135* 3. 174* * 0. 710 0. 960 0. 934 0. 624 1. 055
得分范围 0. 225 0. 367 0. 108 0. 207 0. 215 0. 140 0. 250
幼林 偏相关系数 0. 345 8 0. 430 6 0. 103 7 0. 404 0 0. 307 5 0. 340 2 0. 362 5
施肥 t 检验值 2. 527* 3. 271* * 0. 715 3. 028* * 2. 215* 2. 480* 2. 667*
得分范围 0. 246 0. 338 0. 094 0. 382 0. 342 0. 356 0. 394
注:相关的显著性水平: * ——显著( 0. 05水平) ; * * ——极显著( 0. 01水平)。
495第 5 期 温佐吾等: 造林技术措施对 10年生马尾松幼林生长的影响
3. 2 对胸径生长的影响
从表 2的结果可以看出,各年龄数量化回归模型的复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这表明
上述 5个造林技术措施对马尾松幼林的胸径生长也有明显影响。综合分析各试验项目在不同
年龄回归模型中偏相关系数、t检验值及显著性水平和得分范围的大小可知, 主要造林技术措
施对马尾松幼林胸径生长由大到小的影响顺序为: 立地选择, 造林密度, 种源选择, 幼林施肥,
整地方式。但到林龄为 9、10 a 时,造林密度的影响已比立地选择的大。其中立地选择、造林密
度和种源选择的偏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t 检验值和得分范围也明显地比其余两个项
目的高, 对马尾松幼林胸径生长的影响较大。幼林施肥的偏相关系数、t值和得分范围在林龄 8
a 之前逐年变小, 9、10 a 时又略有回升,对马尾松幼林的胸径生长有一定影响。整地方式各年
的偏相关系数均不显著, t检验值和得分范围最小,对马尾松幼林的胸径生长无明显影响。
表 2 马尾松幼林平均胸径回归模型的计算值和检验结果
试验
项目 检验指标
林 龄/ a
4 5 6 7 8 9 10
复相关系数 0. 877 6 0. 877 8 0. 907 2 0. 882 9 0. 875 0 0. 834 4 0. 838 8
F检验值 31. 50* * 31. 56* * 43. 71* * 33. 23* * 30. 71* * 21. 54* * 22. 31* *
立地 偏相关系数 0. 484 2 0. 817 5 0. 852 4 0. 818 2 0. 810 9 0. 675 3 0. 600 1
选择 t 检验值 3. 749* * 9. 731* * 11. 176* * 9. 756* * 9. 500* * 6. 277* * 5. 141* *
得分范围 0. 537 1. 410 1. 770 1. 870 2. 010 1. 433 1. 117
种源 偏相关系数 0. 576 0 0. 569 1 0. 382 8 0. 490 7 0. 524 8 0. 533 4 0. 594 6
选择 t 检验值 4. 831* * 4. 745* * 2. 841* * 3. 861* * 4. 227* * 4. 323* * 5. 070* *
得分范围 0. 636 0. 650 0. 450 0. 725 0. 860 0. 883 1. 000
造林 偏相关系数 0. 387 2 0. 430 3 0. 579 5 0. 670 2 0. 719 7 0. 685 7 0. 696 9
密度 t 检验值 2. 879* * 3. 268* * 4. 875* * 6. 191* * 7. 107* * 6. 458* * 6. 662* *
得分范围 0. 647 0. 700 1. 150 1. 792 2. 220 2. 167 2. 167
整地 偏相关系数 0. 269 4 0. 108 3 0. 242 9 0. 115 0 0. 161 9 0. 111 4 0. 139 7
方式 t 检验值 1. 918 0. 747 1. 717 0. 794 1. 125 0. 769 0. 967
得分范围 0. 347 0. 200 0. 320 0. 180 0. 270 0. 200 0. 233
幼林 偏相关系数 0. 625 7 0. 420 5 0. 252 0 0. 210 9 0. 167 5 0. 298 7 0. 292 0
施肥 t 检验值 5. 499* * 3. 177* * 1. 785 1. 479 1. 165 2. 146* 2. 093*
得分范围 0. 783 0. 470 0. 303 0. 298 0. 250 0. 467 0. 439
注:相关的显著性水平: * ——显著( 0. 05水平) ; * * ——极显著( 0. 01水平)。
3. 3 对单株材积生长的影响
表 3中各年龄模型的复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表明几项主要造林技术措施对马尾
松幼林的单株材积生长有明显影响。综合分析各试验项目在不同年龄回归模型中偏相关系数
的大小、t检验值及其显著性水平和得分范围的大小, 即可初步确定 5个主要造林技术措施对
马尾松幼林单株材积生长由大到小的影响顺序为: 立地条件, 种源选择, 造林密度, 幼林施肥,
整地方式。其中立地条件、种源选择和造林密度3个项目的偏相关系数基本上都达到极显著水
平,是影响马尾松幼林单株材积生长的的主要因素。幼林施肥对马尾松林分单株材积的生长有
一定影响,整地方式则无明显影响。
3. 4 对林分蓄积的影响
表 4中各模型的复相关系数也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这表明 5个造林技术措施对马尾松幼
林的蓄积生长同样有着明显影响。从不同年龄回归模型偏相关系数的大小、t检验值及其显著
496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第 12卷
性水平和得分范围大小可以看出,各主要造林技术措施对马尾松幼林蓄积生长影响的大小程
度依次为:立地选择,种源选择,造林密度,幼林施肥, 整地方式。到林龄为 9 a 和 10 a 时,造林
密度的影响已超过种源选择。其中立地选择、种源选择和造林密度3个项目的偏相关系数基本
上达到显著和极显著水平; t 值和得分范围也居于前列,是影响马尾松幼林蓄积生长的主要因
素。幼林施肥和整地方式这两个项目,前 1~2 a偏相关系数显著,其余年份则均不显著, t值和
得分范围也相对较小, 对林分蓄积生长的影响不明显。
表 3 马尾松幼林平均单株材积回归模型的计算值和检验结果
试验
项目 检验指标
林 龄/ a
4 5 6 7 8 9 10
复相关系数 0. 902 0 0. 892 1 0. 889 0 0. 874 5 0. 853 0 0. 845 1 0. 844 1
F检验值 41. 03* * 36. 64* * 35. 43* * 30. 56* * 25. 11* * 23. 49* * 23. 30* *
立地 偏相关系数 0. 543 0 0. 775 2 0. 830 4 0. 800 9 0. 776 9 0. 698 7 0. 638 1
选择 t 检验值 4. 433* * 8. 413* * 10. 218* * 9. 170* * 8. 459* * 6. 695* * 5. 682* *
得分范围 0. 000 48 0. 001 98 0. 004 58 0. 006 63 0. 009 42 0. 008 86 0. 008 54
种源 偏相关系数 0. 621 1 0. 615 9 0. 508 3 0. 569 7 0. 577 6 0. 582 4 0. 628 7
选择 t 检验值 5. 433* * 5. 360* * 4. 046* * 4. 752* * 4. 851* * 4. 912* * 5. 543* *
得分范围 0. 000 57 0. 001 22 0. 001 79 0. 003 25 0. 005 10 0. 005 89 0. 007 66
造林 偏相关系数 0. 294 7 0. 376 4 0. 456 9 0. 583 5 0. 612 4 0. 569 9 0. 610 1
密度 t 检验值 2. 114* 2. 785* * 3. 521* * 4. 926* * 5. 311* * 4. 755* * 5. 279* *
得分范围 0. 000 37 0. 000 81 0. 002 17 0. 004 56 0. 007 71 0. 009 82 0. 012 51
整地 偏相关系数 0. 357 9 0. 237 8 0. 222 0 0. 083 0 0. 158 9 0. 118 1 0. 164 2
方式 t 检验值 2. 628* 1. 678 1. 561 0. 571 1. 103 0. 815 1. 141
得分范围 0. 000 35 0. 000 59 0. 000 77 0. 000 59 0. 001 49 0. 001 43 0. 002 15
幼林 偏相关系数 0. 691 2 0. 522 0 0. 260 6 0. 328 0 0. 237 7 0. 382 2 0. 376 1
施肥 t 检验值 6. 557* * 4. 196* * 1. 851 2. 380* 1. 678 2. 836* * 2. 783*
得分范围 0. 000 74 0. 001 03 0. 000 88 0. 001 75 0. 001 90 0. 003 84 0. 004 11
注;相关的显著性水平: * ——显著( 0. 05水平) ; * * ——极显著( 0. 01水平)。
表 4 马尾松幼林林分蓄积回归模型的计算值和检验结果
试验
项目 检验指标
林 龄/ a
4 5 6 7 8 9 10
复相关系数 0. 888 3 0. 883 2 0. 874 6 0. 865 6 0. 822 3 0. 846 7 0. 850 1
F检验值 35. 17* * 33. 34* * 30. 59* * 28. 09* * 19. 63* * 23. 80* * 24. 49* *
立地 偏相关系数 0. 462 0 0. 745 8 0. 759 5 0. 775 0 0. 741 0 0. 697 5 0. 699 9
选择 t 检验值 3. 571* * 7. 675* * 8. 004* * 8. 407* * 7. 565* * 6. 673* * 6. 718* *
得分范围 2. 274 5 8. 895 2 21. 433 3 26. 236 4 35. 939 2 40. 733 2 43. 283 1
种源 偏相关系数 0. 591 1 0. 583 9 0. 422 4 0. 474 4 0. 428 6 0. 308 4 0. 299 0
选择 t 检验值 5. 024* * 4. 931* * 3. 195* * 3. 695* * 3. 252* * 2. 223* 2. 148*
得分范围 2. 655 2 5. 488 5 7. 566 2 10. 606 9 14. 659 9 12. 338 5 12. 932 4
造林 偏相关系数 0. 332 2 0. 290 1 0. 316 3 0. 352 6 0. 262 3 0. 374 1 0. 355 8
密度 t 检验值 2. 415* 2. 078* 2. 286* 2. 583* 1. 863 2. 766* * 2. 610*
得分范围 2. 045 1 3. 956 0 8. 368 8 11. 160 8 12. 611 0 22. 438 0 21. 801 8
整地 偏相关系数 0. 344 2 0. 255 6 0. 015 5 0. 019 4 0. 083 6 0. 215 5 0. 247 2
方式 t 检验值 2. 513* 1. 813 0. 106 0. 133 0. 575 1. 513 1. 749
得分范围 1. 509 9 2. 985 9 0. 332 2 0. 694 7 3. 559 0 10. 230 7 13. 156 9
幼林 偏相关系数 0. 576 6 0. 346 2 0. 126 8 0. 092 5 0. 133 4 0. 108 5 0. 074 9
施肥 t 检验值 4. 838* * 2. 530* 0. 876 0. 637 0. 923 0. 748 0. 515
得分范围 2. 731 9 3. 032 6 2. 213 0 1. 955 7 4. 441 4 4. 385 9 3. 268 3
注:相关的显著性水平: * ——显著( 0. 05水平) ; * * ——极显著( 0. 01水平)。
497第 5 期 温佐吾等: 造林技术措施对 10年生马尾松幼林生长的影响
3. 5 数量化回归模型的预测效果
现试用本文拟合的林龄为 5、8和 10 a 的数量化回归模型,对相应年龄试验林各固定样地
林分的主要生长指标进行预测。预测值与实际值相比较, 可以得出其误差相对值占样本总数的
累积分布状况(表 5)。
表 5 预测误差相对值分布 %
林龄/ a 生长指标 误差相对值分布百分比
0~4. 9 5~9. 9 10~14. 9 15~19. 9 20~24. 9 25~29. 9 ≥30
平均树高 58. 49 26. 42 11. 32 1. 88 1. 89
5 平均胸径 33. 96 39. 62 16. 99 5. 66 1. 88 0 1. 89
单株材积 18. 87 13. 21 16. 98 20. 75 5. 66 9. 44 15. 09
林分蓄积 9. 43 22. 65 15. 09 22. 64 7. 55 9. 43 13. 21
平均树高 64. 15 22. 64 9. 44 3. 77
8 平均胸径 54. 72 39. 62 1. 89 3. 77
单株材积 22. 64 22. 64 18. 87 16. 98 9. 44 1. 88 7. 55
林分蓄积 20. 75 24. 53 15. 10 13. 20 7. 55 7. 55 11. 32
平均树高 64. 58 35. 42
10 平均胸径 77. 08 20. 83 2. 09
单株材积 22. 92 33. 33 16. 67 18. 75 6. 25 2. 08
林分蓄积 20. 83 22. 92 18. 75 20. 83 8. 33 6. 25 2. 09
表 5中预测误差相对值累积分布情况说明, 5、8和 10年生林分平均树高和胸径的预测精
度均较高, 相对误差小于 10%的固定样地占样地总数的 73%以上,小于 15%的占 90%以上,
小于 20%的占 96%以上。而且,预测的相对误差有随年龄增加逐渐减小的趋势。单株材积和
林分蓄积的预测精度则较低, 相对误差小于 10%的固定样地仅占总数的 32%~56% , 小于
15%的占 47%~72%,小于 20%的也只占样地总数的 69%~91%。
4 小结与讨论
( 1) 5个主要造林技术措施对马尾松幼林生长由大到小的影响顺序为:立地选择,种源选
择,造林密度,幼林施肥,整地方式。其中立地选择、种源选择和造林密度是马尾松人工造林最
关键的 3个技术环节。幼林施肥对马尾松林分的生长,特别是树高生长有一定影响,整地方式
对马尾松幼林的生长则无明显影响。
( 2)在与试验地自然条件相似的地区,要营造马尾松速生丰产工业用材林,其造林地应选
择位于坡中部和坡下部、立地质量较好的立地类型;种源可选择马尾松南带的广西桐棉和古
蓬,或中带的湖南城步等优良种源; 在中等质量立地上, 培育大、中径建筑材可采用 1 665~
2 500株·hm - 2的造林密度, 培育中、小径纸浆材可采用 3 330~4 440 株·hm- 2的造林密度,
如培育小径级的纤维、刨花板原料材,则可采用 4 995~6 660株·hm- 2的造林密度;有条件时
可因地制宜地实施幼林施肥,苗木栽植前可施钙镁磷肥,施肥量至少为每穴 60 g ;可采用块状
整地。
( 3)运用本文所拟合的数量化回归模型可预测马尾松幼林的各主要生长指标,平均树高和
胸径的预测精度较高, 而单株材积和林分蓄积的预测精度则较低。如要预测某一年龄林分的平
498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第 12卷
均树高和平均胸径,需采用相应年龄的回归模型,这对生产上的应用还不甚方便,尚需进一步
加以研究。
参考文献:
[ 1] 中国树木志编委会主编.中国主要树种造林技术[ M ]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1. 93~97.
[ 2] 安徽农学院林学系编.马尾松[ M ]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2. 99~102, 144~145.
[ 3] 孙时轩主编.造林学[M ]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2. 243~255, 273~283, 303~310.
[ 4] 黄枢,沈国舫主编.中国造林技术[ M ]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3. 32~55, 180~244.
[ 5] 梁瑞龙,蒙福祥,韦永忠.马尾松(桐棉种源)造林密度试验研究初报[ J] .广西林业科学, 1996, 25( 1) : 22~25.
[ 6] 蒙福祥,刘潘全,荣昌韵.马尾松不同整地及抚育方式试验初报[ J] .广西林业科学, 1996, 25( 1) : 20~21.
[ 7] 周政贤.马尾松造林密度试验报告[ J ] .贵州农学院丛刊, 1984, ( 4) : 32~46.
[ 8] 周政贤,岳季林,郭光典.马尾松植树造林整地方法试验报告[ J] .贵州农学院丛刊, 1984. ( 4) : 17~20.
[ 9] 陈华豪,丁恩统,蔡贤如,等.林业应用数理统计[ M ] .大连;大连海运学院出版社, 1988. 207~235.
[ 10] 郎奎健,唐守正. IBM PC系列程序集[ M ]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9. 115~118, 419~422.
Effect of Silvicultural Techniques on
Growth of Young Masson Pine Plantation
WEN Zuo-wu
1, MENG Yong-qing
2
( 1. Departm ent of Fores t ry, Gu izhou University, Guiyan g 550025,Guizhou, Chin a;
2. T he Resear ch Inst itute of S cience and Techn ique Infor mat ion, CAF, Beijing 100091, China)
Abstract: Experimental masson pine stands w ere established in Taijiang County of Guizhou
Province. The stands included main technical pro cesses o f gr ow ing masson pine plantat ions.
Based on the yearly measur es in permanent plots of the stands, the ef fect o f dif fer ent silvicul-
tural techniques fo r gr ow th o f y oung masson pine plantat ion w as studied by adopt ing quanti-
tat ive theory I method. T 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how ed that f rom g reat to l it t le o rder of ef-
fects o f the main silv icultural techniques to grow th of y oung masson pine plantat ions w as :
site selection, seed or ig in select ion, plant ing density , young stand fert il ization and soil prepa-
rat ion. Site select ion, seed or ig in select ion and plant ing density were the most important
techniques of planting masson pine plantat ion. Young stand fert il ization had effect in a cer-
tain deg ree to the g row th of masson pine stands, and soil preparat ion way had no obv ious ef-
fect . The f itted quant itative regression models could be used to fo recast height and DBH o f
the young stands, and the forecast precision w as high.
Key words : masson pine; quantitat iv e theo ry I model ; silvicultural technique; g row th o f
young stand
499第 5 期 温佐吾等: 造林技术措施对 10年生马尾松幼林生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