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第 卷 第 期
年 月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 ∀ #
,
,
细叶按种源试验 关
周文龙 梁坤南
摘要 从澳大利亚引进的细 叶按 个种源在海南省东部进行种源试验 。 年生结果表明 , 种
源间的树高 、 胸径 、 材积 、保存率 、干形和抗风性能等指标存在极显著差异 , 其中树高生长以来 自昆
士 兰州的 河种源 和 种源 最好 , 分别为 和 。
胸径生长以来 自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种源 为最好 。高纬度维多利亚州种源
生长最差 , 树高 , 胸径 , 材积 , ’ 。 最好种源的树高 、胸径 、材积分别为最
差种源的 、 、 。
关键词 细叶按 、 种源 、 海南岛
细 叶按 天然分布在 一 , 从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州南
部 , 穿过新南威 尔士州和 昆士兰州至 巴布亚新几内亚 的巴布亚沿海的热带稀树草地 垂直分
布 , 在澳大利亚从接近海平面至 , 在巴布亚新几内亚从接近海平面至 。 分布区内
气候为夏季至冬季降雨 , 年雨量 一 , 旱季长短不一 , 最长达 个月 , 最热月平均最
高温 ℃ , 最冷月平均最低温 ℃ 。 它适应于各种土壤上生长 , 但最宜于排水 良
好 、疏松的土壤 。
我国于 年从法国引进细叶按到广西的龙州县川 。 年代初开始广泛引种和进行地
理种源试验 。
本试验 旨在研究细叶按不同种源在我国热带地区的生长和适应性 , 为热带 、 亚热带地区选
择适宜的优 良种源提供科学依据 。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海南岛的东部琼海县境内 , ’ , ’ , 海拔 。 土壤为浅海沉积
物发育的粗砾质黄红色砖红壤 , 肥力低 , 土体中石砾含量高 , 地表裸露的大于 的石砾
“ , 随土层加深含量增多 , 在 一 的土层中大于 石砾 占土体的 写 , 并
胶结成极为坚硬的石盘层 。 表土层 土壤有机质含量 , 全 含量 , 速
效 含量 土 , 速效 土 , 、 。
试验地属 热带季风气候 区 , 全年平均 气温 , 年降雨量 , 年蒸发 量
, 年平均相对湿度 , 试验区台风频繁 。
一 一 收稿 。
周文龙副研究员 , 梁坤南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 广州 。
, 本研究为林业部重点项 目“海南岛热带主要造林树种速生丰产栽培技术 ”和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与澳大利亚 国际农
业 研究中心 合作的“澳大利亚阔叶树种引种栽培试验 ”的内容之一 。 参加试验 工作的还有杨曾奖 、 仲崇禄和廖宝
文 。 试验得到海南省琼海市国营上捅林场的大力支持 , 谨此致谢 。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卷
试验地原为低劣的窿缘按疏残林分 , 林下植被稀少 。 林龄为 , 平均树高 , 平均
胸径 · , 年材积生长量 一 , , , 。
试验材料和方法
试验材料
参试的 个种源种子由澳大利亚 种子中心提供 , 种源产地 、种子活力见表 。
表 种源产地 、地理位 和种子活力
试验号 种批号 产 地 纬 度 ‘
经 度
甲
海 拔
种子 生活力
粒数
匕,曰月,
了
勺月了立通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1 2 # ( % & ∋ ∀
+ , − + 3/ ( 4 & ∗ ∃5 6 778
+ , , − . ( )& ∗ 9 ! 6 ∀ ∋ : ∃1 1 ∀
+ , , + ∋ & ∗ 4 & & 1 0 & & 1 0 2
+ , , . ; 4 ∃∋ ∃又认)R
1 3 3 0 4 N E R 】G N U D A H
1 3 3 0 3 S A I E
P N G
Q I D
N Q I, D
Q L D
Q l
甲
D
Q L D
Q l
,
D
Q L D
Q
L D
Q l
_
D
N S W
N S W
N S W
N S W
V I C
9 3 0
1 5 2 6
1 5 4 6
1 6 5 5
1 7 3 9
1 8 3 0
1 8 1 6
2 1 0
2 3 4 4
2 6 3 0
2 8 3 6
2 9 5 5
3 3 3 2
3 6 1 3
3 8 7
1 4 7
1 4 4
1 4 5
1 4 5
1 4 5
1 4 6
1 4 8
1 5 1
1 5 2
1 5 2
1 5 2
1 5 3
1 5 0
1 4 9
1 4 7
2 6
1 l
l 4
2 5
4 5
0
3 0
l
3 7
2 4
l 2
5 2
5 0
4 8
4
2. 2 试验方法
试验地用拖拉机全垦整地 , 植穴规格 40 cm X 40 om X 40 cm , 每穴施火烧土 2. s kg , 复合
肥 (N 10 % , p 2 O 5 1 0 % 、 K Z O 1 0 % ) 7 5 9 作基肥 。 定植 6 个月后观测成活率 、树高 、 胸径 、 冠幅 、枝
下高 、 干形 、 台风危害率及每年保存率 。
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 , 每小区 18 株 , 4 次重复 , 株行距 1.5 m x 3.o m 。
试验数据进行方差分析 、 多重 比较 , 相关分析以及聚类分析 。
材积计算公式 ” :
V = 0
. 0 0 0 0 3 3 3 3 H D , ( m , / 株)
v 一 0.。。o 。3 3 3 3万D Zx 二碧奥擎丁 x 乙(m 3/ h m Z)1 .勺入 J 。 U
式中 :V 一材积(m 3);H 一树高(m );D 一胸径 (c m );L一保存率(% )。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1 树高 、胸径 、材积生长差异分析
细叶按初期生长快 , 干形通直 , 抗风能力强 , 但不同种源的树高 、 胸径 、材积生长差异极为
l) 材积计算公式由澳大利亚 C sl R O 提供 。
期 周文龙等 :细叶按种源试验 483
显著 (表 2) 。
表 2 树高、 胸径 、材积各年方差分析
树 龄 树 高 胸 径 材 积
(a)
八JU广g曰几」
种源方差 误 差
0.82 0 .15
4.00 0 .52
4.67 0 .34
4.39 0 .66
5.13 0 .48
F 值
5.47 侧 抖
7
.
6 9
姗 ,
1
3
.
7 4
资 .
6
.
6 5 二
10.57 . 赞
种源方差 误 差
0.59 0.16
1.50 0.28
2.44 0.42
1.25 0.52
1.97 0.597
F 值 种源方差
l。 3 3
5 4
.
4 0
1 5 8
.
6 6
2 1 1
.
8 4
4 3 7
.
3 7
误 差
0.48 9
9.8 11
25.80 6
65.48 6
87.818
F 值
2.71 . ,
5
.
3 4
怪 .
6
.
1 5
“ .
3
.
2 3
. 奋
5
.
9 9
“ .
1五O山,JJ怪
矛’ a F o . 0 5 ~ 1 . 9 1 5 F o . o z = 2 . 5 1
1 5 个种源树高生长 , 以来 自昆士兰 办!的 K ennedy 河种源(13443)和 M T .G arn et种源
(13544) 最好 , 5 年生平均树高分别为 12.68 、 1 2 . “ m 。 来自维多利亚州种源 1330 3 的树高生长
最差 , 5 年生树高为 8.49 m 。 各年树高方差分析表 明 , 种源间各年差异极显著 。
胸径生长以来自巴布亚新几内亚种源 (13418) 为最好 , 5 年生平均胸径为 9.肠 cm , 是最差
种源(13303) 的 145 .50 % , 各年胸径方差分析表明 , 种源间差异显著或极显著 。
材积生长以来 自巴布亚新几内亚种源(13418) 为最高 , 5 年生单株材积 0.0 31 s m , , 1 3 3 0 3
种源最差 , 单株材积为 0.01 1 2 m 3。 各年材积方差分析表明 , 种源间各年差异极显著 。
1 5 个种源 5 年生平均树高 10.95 m , 平均胸径 8.09 cm , 平均材积 4 .63 m , /h m , 。 树高 、胸
径 、 材积均在平均数以上的有 7 个 (23418 、 2 3 5 4 4 、 ] 3 5 4 1 、 1 3 3 1 9 、 1 2 9 6 5 、 1 4 4 2 4 、 1 3 4 4 3 ) , 创门在a一 0. 0 5 水平上差异不显著 , 但与生长较差的 13 04 、 1 3 07 、 1 3 3 0 3 等种源 比较 , 差异极显著 。
来 自巴布亚新几 内亚 (13418) 种源 生长 最为突 出 , 产地在 澳大利亚 昆士兰 州 M T .G ar ne t
129 65 种源和昆士兰州 G IJ adsto rle 135 44 种源生长良好 , 来自新南威尔士州的 13 50 、 1 3 3 1 9 、
一3 3 0 7 、 2 3 3 0 4 和维多利亚州 13 303 种源生长都较差 (表 3)。
表 3 树高 、 胸径 、材积各平均数多重比较检验
种批号 平均树高(m ) 0
,
0 1
。. 0 5 种批号 平均胸径(em ) 0
.01 。.0 5 种批 号 材 积(m 3/hm Z) 0
,
O ]
0
.
0 5
J曰d
,
0
C
,
h
LJ曰nUL)
aaa
,
d
d
a
al,汕油浦扎bba们以
4738
a月aaa
月呀卜UJ斗勺Jg一Q白
,
:
口n吞凸
Q11, .占n, .孟亡d份月1.…乃jo“Q八门UOJq白门乙1‘
1 3 4 4 3
1 3 5 4 4
1 3 5 4 1
1 舀3 1 9
1 2 9 6 5
1 3 4 1 8
1 4 4 2 4
1 3 4 4 2
1 3 4 4 6
1 3 9 9 4
1 4 1 1 5
1 3 3 5 0
] 3 3 04
1 3 3 0 7
1 3 30 3
12 . 6 8
12 . 6 6
1 ]. 8 3
1 1. 8 0
1 1. 5 5
1 1. 4 8
1 1. 1 9
1 1. 0 5
10 . 8 5
10 . 6 2
10 . 2 8
10 . 2 5
9 . 8 1
9 7 5
8 . 4 9
a
a
a b
a b
a b e
a b e
a b e d
b ‘ d
b e d
b e d
e d
e d
d e
d e
e
a
a
a b
a b
a b c
1〕e
b c d
b e d
b e d 尸
e r】e
d 七
d e
C
e
e
1 3 4 1 8
1 2 9 6 5
1 3 5 」l
1 念弓LI月
13 3 1 9
1 4 4 24
14 1 1 5
1 3 9 9 4
1 只11 3
1 3 4 4 蛇二
13 4 4 2
1 3 3 5 ()
1 3 3 0 7
}3 3 0 4
1 3 3 门3
9 . 0 5
8 9 5
8 . 叮4
8 、 5 1
8
.
4 晃
8 _ 1 2
7 . , 8
?
.
9 3
7
.
8 3
7
. :; 3
7 3 1
6 2 2
1 34 18
13 5 4 1
1 3 4 4 3
13 5 44
1 2 9 6 5
14 4 2注
13 3 19
13 4 46
13 9 9毛
1 4 ] 15
1 3 4 4 2
13 3 50
土3 3 0 4
1 3 3 07
1 3 3 0 3
6 1 . 2 3
5 7 . 4 8
5 6 . 8 8
5 4 . 0 2
5 3 . 3 9
5 2 . 8 9
4 3 . 9 9
4 3 . 4 7
a
a b
al〕
召b e
a b e
a b e
a b e
a b e
a b e
a b e
a b e
b e d
e d
e d
d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7 卷
3 .2 不同种源的适应性分析
15 个种源来自不同的产地和纬度带 , 在我 国热带地区进行引种试验 , 其保存率 、 干形 、抗
风等性状有着明显的差异 (表 4)。
3
.
2
.
1 成活率比较 细叶按造林在适宜的天气(阴雨天 ) , 成活率甚高 , 即使在高温季节 , 只要
在造林前后有雨 , 都能保持较高的成活率 。 15 个种源造林后 6 个月检查成活率 , 1 3 4 43 、 1 4 24 、
1 3 4 4 6 种源的成活率最高(98 .5% ) , 1 3 3 0 3 种源最低(8 .59 % ) ,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 种源 间差
异不显著 。
表 4 适应性方差分析结果
项 目 成活率
67.54
73.43
保存率 I 类干形 风害率
种源方差 36 1.22
108.91
3.31
2 589 。 3 4
5 5 0
.
4 9
4
.
7 0
9 5
.
1 3
9
.
2 1
F
o
.
0 5 一 1 .9 1
F o.01= 2 .5 1
2 . 9 7 . ’
差值误F
3 . 2 . 2 保存率比较 15 个种源 中成活率最高的 3个种源 , 5 年生时的保存率也最高 , 分别是
95.83 % 、 9 5 . 8 3 % 、 9 3 . 7 5 % 。 成活率最低的种源(13303)其保存率也最低 (41.67 % )。 1 5 个种源
平均保存率为 81. 39 % 。 其中 7 个种源 (134 18 、 1 3 4 4 3 、 1 4 1 1 5 、 1 3 4 4 2 、 1 3 4 4 6 、 1 3 9 9 4 、 1 3 5 4 1 ) 的保
存率在平均水平以上 ,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种源间差异极显著 。
1 5 个种源保存率与成活率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r ~ 0.8 1) , 成活率高其保存率也高 。
3
.
2
.
3 杭风性能的比较 1988 年 23 、 2 4 号台风在海南东部登陆 , 风力 10 级以上 , 15 个细叶
按种源中 8个种源不同程度地 受台风危害 , 总平均受害率为 1. 81 % , 其中 4 个种 源 (1341 8 、
1 3 5 4 1
、
1 3 3 5 0
、
1 3 3 0 4 ) 受害率高于平均受害率 ;分别为 6. 59 % 、 3 . 0 3 % 、 6 . 6 1 % 、 4 . 8 4 % 。 其余 7
个种源受极轻微的风害(树叶 、嫩枝受风害) , 无风倒 、 风折 、倾斜等 。
各种源受台风的总危害率经反正弦变换后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 种源间差异极显著 。
3
.
2
.
4 干形比较 细叶按具有干形通直的特点 , 但不同种源间干形差异也很大(表 5)。 树高
生长快的种源 (134 43 、 1 3 54 4 、 1 3 4 1 8) 干形通直饱满 , l 类干形所占比例大 , l 类干形 比例就小 ,
反之树高生长缓慢的种源(13303) , 干形最差 , I 类干形所占的比例很小 , 而 l 类干形所占的比
例大 。对 I类干形所占比例 , 其数据进行反正弦变换后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 种源间差异极显著 。
表 5 15 个种源干形比较 (单位 :% )
试 验 号
干形特征—12346789102134593.75097.80.235.48657.9086l6l6ll215216注 : l一干形通直 , 分枝少 , 树干饱满 , 无分又 ; I一干形通直 , 稍有扭 曲 , 分枝少 , 无分叉 ;卜干形弯曲 ,分枝多 , 树干分叉 , 枝下高低 。3 . 3 各项测定指标与原产地纬度 、经度 、海拔关系的比较细叶按 15 个种源来自不同的立地 , 从 巴布亚新几内亚 (9o3 0’S )到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38 O7’S ) , 从海拔 10 m 到 80 m 。 其树高 、 胸径 、材积 、成活率 、保存率 、 干形与原产地纬度呈极
期 周文龙等 :细叶按种源试验
显著或显著负相关 , 与经度 、 海拔相关不显著(表 6) 。
表 6 各项测定指标与原产地地理位里相关关系
项 目 纬 度 经 度 海 拔 、
树 高 一0 . 5 7 7 ’ 0 . 0 1 4 5 0 . 0 8 4 8 r o .。5 = 0 . 5 1 4
胸 径 一0. 7 1 3 5 ’ “ 5 . 4 E 一 0 3 0 . 4 5 6 9 r o.。, = 0 . 6 4 1
材 积 一0 . 7 7 6 1 . “ 一 0 . 10 5 6 0 . 3 1 7 0
保存率 一0 . 7 3 6 7 “ “ 一0 . 2 0 5 6 0 . 2 5 7 3
成活率 一0. 8 3 3 7 ’ . 一 0 . 4 2 5 7 0 . 2 7 4 2
干 形 一0. 6 0 1 ‘ 一0 .2 2 2 6 0 . 0 4 6 0
由此可见大 多数低纬度的种源较适应海南东部地区生长 , 材积生长前 6 个种源 (见表 3)
除 1个 巴布亚新几 内亚种源外 , 其余 5个为澳大利亚昆士兰种源 , 气候环境与我国热带 、 南亚
热带地区相似 , 因此 , 引种这些种源有获得 同样高生长量的可能 。
3
.
4 参试种源各项测定指标的综合分析
对 15 个种源细叶按 5 年生树高 、胸径 、 每公顷材积 、保存率 、 I 类和 l类干形所占比例以
及台风受害率等进行聚类分析(离差平方和法 ) , 可分为 5类 (图 1) , 各类的主要生长特征和表
现见表 7 :
I类 :树高 、胸径生长快 , 每公顷材积最大 , 保存率最高 , 干形好的所占比例最大 。 这类种源
有 :13 418 (巴布亚新几内亚种源) 、 1 3 4 4 3 、 1 3 5 4 1 ( 昆士兰种源) 。
l 类 :树高 、胸径生长快 , 每公顷材积略低于 I类 , 保存率中等 , 干形好的所占比例也大 。这
类种源有 :12965、 1 3 5 4 4 ( 昆士兰种源)、 1 3 3 1 9 ( 新南威尔士种源 )。
l 类 :树高 、 胸径生长中等 , 每公 顷材积中等 , 保存率较高 , 干形好的居中 。 这类种源有 :
14424 、 1 3 4 4 6 、 1 3 9 9 4 、 1 4 1 1 5 、 1 3 4 4 2 ( 昆士兰种源) 。
Iv 类 :树高 、 胸径生长中等偏低 , 保存率较低 , 每公顷材积也较低 , 干形好的居中。 这类种源
有:13350 、 1 3 3 0 4 、 1 3 3 0 7 ( 新南威尔士种源) 。
v 类:树高 、 胸径生长最慢 , 保存率最低 , 每公 顷材积最低 , 干形好的最少 。 这类种源有:
13303(维多利亚种源) 。
表 7 各项测定指标(聚类后)归类
类 别 树 高 胸 径(em )
材 积
(m 3/hm Z)
保存率
(% )
干 形
(写)
台风受害率
(% )
变幅
均值
变幅
均值
变幅
均值
变幅
均值
均值
11.48~ 12.69
12.0 0
11.56~ 12.66
12.00
10.29~ 11.20
10.80
9.81~ 10.26
9.94
8.48
8.12~ 9.05
8.61
8.45~ 8.95
8.64
7.93~ 8.34
8.15
7 。 3 1 ~ 7 . 8 4
7
.
5 5
6
.
2 2
5 6
.
8 9 ~ 6 1
.
3 2
5 8
.
5 6
4 9
.
8 6 ~
5 4
.
0 2
5 4
.
4 2
4 3
.
4 8 ~ 5 2
.
8 9
4 7
.
0 6
2 8
.
4 1 ~
3 3
.
1 9
3 0
.
3 7
1 0
.
1 0
8 7
.
5 0 ~ 9 1
.
6 7
8 8
.
8 9
7 7
.
0 8 ~ 8 1
.
2 5
7 9
.
1 7
8 1
.
2 5 ~ 9 1
.
6 7
8 7
.
0 8
6 8
.
7 5 ~
7 5
.
0 0
7 0
.
8 3
4 0
.
6 3
9 3
.
7 5 ~ 1
0 0
.
0
9 7
.
9 2
9 3
.
7 5 ~ 1 0 0
.
0
9 7
.
9 2
6 8
.
7 6 ~ 8
7
.
5 0
8 0
.
4 2
6 0
.
4 2 ~ 9 1
.
6 7
8 1
.
2 5
2 9
.
5 4
1
.
3 9 ~ 6
.
9 5
3
.
7 9
0
~ 1
.
3 9
0
.
4 6
0 ~ 1
.
4 7
0
.
5 9
0
~ 6
.
6 1
3
。
8 2
0
.
0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7 卷
I
图 l
l 皿 扮 V
巧 个细叶按种源聚类分析 (离差平方和法 )树状图
4 结语
(l) 参试的细叶按 15 个种源幼林生长和其它性状 , 种源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 。 一般来
说 , 原产地纬度较低 的种源具有较高 的生 长量和保存率 , 且干形通直 , 如巴布亚新几 内亚
13418 种源和昆士兰北部 的 K ennedy 河 13443 种源 , 5 年生材积分别为 61.23 和 56. 88 m 3/
h m Z , 年平均生长 量 12.24 和 11. 38 rn 丫h m , , 而 原产地 纬度较高 的 13303 、 1 3 3 0 7 、 1 3 3 0 4 和
13350 种源 , 生长较差 , 尤其是维 多利亚州 Sa le 种源 (13303) 生长量很低 , 5 年生材积 10 . 10
m ,
/h
m
Z , 年平均生长量只有 2.02 m , /h m Z , 而且干形弯曲 , 无明显主干 , 分枝多 。
根据聚类分析结果 , I 类种源 (134 18 、 1 3 5 41 和 13443) 具有保存率高 , 材积生长快 , 干形通
直 , 较抗风等特点 , 可在海南东部地区推广种植 。 l 类种源也可适当在本地区发展 , N 类和 v 类
种源为淘汰对象 。
( 2) 不同种源细叶按 , 都具有较强的抗风性能 。 种源间虽有显著的差异 , 但连续两次受强台
风 (风力 10 级 , 阵风暴力级)影响的受害率都不足 7% 。 因此 , 在我国南方沿海台风频繁地区适
宜发展细叶按 。
参 考 文 献
1 杰科布斯 M . R .按树栽培.罗马: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 , 19 89 . 61 0 ~ 6 1 4.
2 祁述雄.中国按树.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 1 9 89 . 23 一 24 .
3 周文龙 , 梁坤南.尾叶按种源试验.林业科学 研究.1991 , 4 (2 ) : 1 72 ~ 1 7 .
E
u e a
l
yP
t u s t e
re
t
i
e o r n
i
s
P
r o v e n a n c e
T
r
i
a
l
Z h
o u
U 口en lo n g L ia n g K u n n a , ,
A b s t r a e t A p
r o v e n a n e e t r i a l
o
f E
u c a 匀)P tus tere tieorn is w ith 15 pro venanees in trod ueed
fro m A ustralia has b een earried o ut in eastern H aina n Island . T h e resu lts show th at there
h ave been sign ifiean t d ifferenees in tree h eig ht , D B H , t i m b e r v o l u m e , e u r r e n t s u r v i v a l r a t e ,
s t e
m f
o r
m
a n
d w i
n
d
一 r e s i s t a n e e a m o n g t h e s
一
y e a r
一 o l d t r e e s o f t h e f i f t e e n p r o v e n a n e e s
.
T h e
p r o v e n a n e e s f r o m K e n n e d y R i v e r
,
Q
u e e n s
l
a n
d ( 1 3 4 4 3 )
a n
d M T
.
G
a n n e t
( 1 3 5 4 4 ) w i
t
h h
e
i g h
t
期 周文龙等:细叶按种源试验 487
g row th of 12.68 m an d 1 2.66 m resp eetively a re the best o nes.T h e p roven anee from P ap ua
N ew G uinea ( 134 18 )w ith D B H g row th o f 9. 0 5 em 15 the best o ne. A nd the hig h latitu de
pro ven anees from W ieto ria(13 303 )15 th e w orst o ne in g row ths o f tree heigh t , D B H a n d t i m -
b
e r v o
l
u
m
e
w i t h 8
.
4 8 m
,
6
.
2 3
e
m
a n
d 1 0
.
1 0 m
3
/ h m
, r e s
p
e e t i
v e
l
y
.
T h
e
g
r o
w t h
s o
f
t r e e
h
e
i g h
t
,
D B H
a n
d
t i m b
e r v o
l
u
m
e o
f
t
h
e
b
e s t p
r o v e n a n e e s a r e r e s
p
e e t i
v e
l
y 1 4 9
.
3 5 %
,
1 4 5
.
5 0
%
a n
d 6 0 6
.
2 4
%
o
f
t
h
a t o
f
t
h
e
w
o r s t o n e
.
K
e
y w
o r
d
s
E
u e a
ly P
t u s t e
re
t ic
o r n
i
s
,
p
r o v e n a n e e
,
H
a
i
n a n
I
s
l
a n
d
Z h
o u
W
e n
l
o n g
,
A
s s o e
i
a t e
P
r o
f
e s s o r ,
I
,
i
a n g K
u n n a n
( T h
e
R
e s e a r e
h I
n s t
i
t u t e o
f T
r o p i
e a
l F
o r e s t r y
,
C A F G
u a n g
z
h
o u
5 1 0 5 2 0 )
.
中国林科院成立森林保护研究所 、
森林生态环境研究所
1994年4 月 26 日 , 中国林科院森林保护研究所 、森林生态环境研究所成立大会在京隆重举行 .成立大会
由洪菊生副院长主持 , 林业部副部长刘于鹤出席大会 , 他代表部领导对两所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 , 陈统爱院长
就两所成立的目的 、意义发表讲话 . 中科院院士昊中伦 、森保所所长周淑芷 、森环所第一副所长王文芝和林业
所所长熊跃国也先后在大会上发言 。国家科委和林业部有关司 、处的领导 , 中科院 、北京林业大学等 20 多个 兄
弟单位的领导和专家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科技 日报等 5家新闻单位的记者 , 以及本院京 囚各单位负责人 , 森
保所 、森环所的全体职工共计 20 多人参加了大会 。
森林保护研究所是 1993年 12 月 31 日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成立的 , 该所的主要任务是 :以保护我
国森林资源 、巩固造林绿化成果为总 目标 , 重点进行全国性 、 跨地区的病 、虫 、鸟 、兽害防治手段和野生动物保
护措施的高层次应用研究与高技术研究 ;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大力进行科技推广和开发利用研究 ;加强国际间
的合作交流 ;培养高科技人才 ;当好林业部的参谋和 助手 , 促进我国森林保护事业的发展 。 下设森林病理 、线
虫 、森林昆虫生态与分类 、 昆虫病原微生物 、天敌昆虫与蛀干害虫和野生动物 6 个研究室 , 林业部林业微生物
菌种保藏中心挂靠在该所 。
森林生态环境研究所是 1994 年 3 月 2 日经中央编制委员会批准成立的 , 该所的主要任务是 :承担森林生
态和环境的重要理论与应用技术领域的研究任务 , 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研究 ;生物多样性与自然
保护的研究 ;全球气候变化与森林关系的研究 ;大气与环境污染对森林影响的研究;森林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和
环境政策的研究 ;林业建设项目环境监测与评价的研究 。 下设森林生态 、 森林环境保护 、森林生物 、森林影响
评价 4 个研究室和一个分析室 。 中国林科院环境影响评价中心挂靠该所 , 中心具有国家甲级环境影响评价证
书 , 可承担全国林业建设项目和其它建设项 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任务 。
两研究所的成立 , 是中国林科院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 是林业科研事业兴旺发达 、科研机构进一步合理配
置的重要标志 。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以后 , 世界各国都把 21 世纪关注的焦点转向了资源的保存 、 开发利用
和环境的保护与整治上来 。 中国政府对此也十分重视 。 以森林资源保护研究为目标的森保所和以森林生态环
境研究为目标的森环所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成立的 , 它们必将在中国和世界的环保事业和森林资源发展与保
护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
(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李凡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