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A Preliminary Report on Introduction Adaptability and Cultivation Trials of Melaleuca alternifolia

互叶白千层引种与栽培试验初报



全 文 :  1996—05—23收稿。
徐英宝教授(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 广州 510642) ;林仕洪(广东省曲江市林业局) ;甘文友(广东省高要市林业局)。
* 本试验为 1995~2000年由广东省高要市林业局资助的合作项目部分内容。
互叶白千层引种与栽培试验初报*
徐英宝 林仕洪 甘文友
  摘要 对近年新引进的互叶白千层苗期和幼林生长效应的研究结果表明: 在引种区苗期以湿
润沙质壤土生长最好; 盆栽施肥在本试验条件下以 N: 0. 5~1. 0, P : 0. 6~0. 9, K : 0. 8~1. 2 g/盆为
适宜施肥量; 造林时,施基肥与不施基肥生长差异显著;林地施不同追肥 2个月后, 根据树高、地径、
地上部分生物量得出的施肥效果排序为:复合肥Ⅱ> 复合肥Ⅰ> 碳氨> 尿素。
  关键词 互叶白千层 引种适应性 栽培措施
  互叶白千层〔(M elaleuca al ternif ol ia ( Cheel )〕原产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的北海岸一
带[ 1] , 为桃金娘科( M yrtaceae)白千层属的灌木树种。速生,干直,萌芽力强,定植后可多次收
获。1925年Penfold和 Grand首次报道互叶白千层枝叶可提取精油 [ 2] ,尔后便作为澳大利亚一
种超短轮伐期的香料经济植物来栽培。其精油具有抗菌效能, 因而在医药、食品防腐调味、化妆
品护肤等方面广泛应用 [ 3~6]。
澳大利亚为互叶白千层油主产国, 目前年产量约 50 t , 而根据市场预测, 世界年销量可达
1 500 t ,现主要销往美国及东南亚等地。若仅靠野生资源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要。因此, 引进
该树种,建立原料生产基地,对发展林业产业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国外对互叶白千层精油的成
分,提取工艺有一定的研究 [ 4、7、8] ,但对该树种配套的培育技术迄今尚未见报道。广东省高要市
林业局于 1992年从原产地引进该树种, 为尽快摸清树种生长特性和在引种区的适应性,作者
于 1994年在该引种区进行了密度、施肥、混种等试验。本文作为整个研究计划的一部分,侧重
探讨互叶白千层幼苗对土壤质地、土壤水分以及盆栽和林地施肥等生长效应,并在引种区调查
了地形变化对生长影响,为该树种适生和培育提供理论依据。
1 试验地概况、试验材料和方法
1. 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广东省高要市回龙镇黄狮坳, 22°40′N , 112°30′E,具有明显的南亚热带
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 21. 9 ℃, 极端最高气温 39. 8 ℃,极端最低温- 1 ℃。年均雨量 1 927
mm ,雨量集中在 4~9月份,占全年 80%。试验地为低丘缓坡地,海拔 29. 8 m ,坡度 10~12°,
成土母岩为砂岩,立地属薄腐殖质厚土层砂质赤红壤,有机质贫瘠,石砾含量约 7%。植被以旱
生矮型鹧鸪草 ( E riachne pal lescens R. Br . )、岗松 ( Baeckea t rutescens L. )、芒箕骨 ( Dicra-
nop teris dichotoma Ber nh)为主。
林业科学研究 1997, 10( 4) : 383~388
Forest Research       
1. 2 材料
( 1)坡地造林试验: 供试种子来自澳大利亚, 1992年 11月播种育苗, 芽苗上袋,育苗 120
d,苗高 20 cm 时于 1993年 3月定植。机耕全垦整地。造林密度 10 800株 / hm 2,株行距 0. 67
m ×1. 4 m。试种面积 2. 5 hm 2。每株施基肥(复合肥) 100 g。造林后常规管理,未施追肥。1993
年 11月进行生长测定, 7个月生平均高0. 94 m ,平均冠幅 0. 47 m, 平均地径 2. 0 cm,造林保存
率 92% ,地上部分生物量单株鲜重 0. 25 kg。经现场验收认为互叶白千层在该地区引种是适生
的,但生长一般,生物量偏低。( 2)盆栽试验:土壤取自华南农业大学校园内的赤红壤 B 层土,
按比例掺入洁净河沙, < 0. 01 mm 颗粒含量%的机械组成配轻粘土、中壤土和沙壤土。盆栽施
肥试验和幼林追肥试验的土壤理化性状见表 1。
表 1 盆栽施肥试验土壤和追肥试验不同坡位土壤的理化性状
土壤名称与坡位 pH
( H2O)
有机质 全 N 全 P 全 K 水解 N 速效 P 速效K
( g/ k g) ( m g/ kg)
赤红壤 B层土 4. 8 1. 25 0. 43 0. 059 6. 37 44. 7 痕迹 46. 9
坡上部 4. 02 6. 32 0. 877 0. 111 8. 01 84. 5 0. 36 63. 2
坡中部 4. 73 12. 47 1. 596 0. 273 8. 79 118. 9 0. 67 55. 6
坡下部 4. 56 12. 04 1. 449 0. 252 7. 65 112. 4 0. 61 50. 4
盆栽施肥试验以尿素(含 N46%)作 N 肥, P、K 肥用 P2O 5 (含 P 26. 87% )和 K 2SO 4 (含 K
44. 88%) ; 幼林施肥以复合肥作基肥,追肥有 4种:尿素( N 46%)、碳氨( N 17. 1% )、复合肥Ⅰ
( N 8%、P2O 5 5%、K 2O 12% )和复合肥Ⅱ( N 16%、P 2O 5 16%、K 2O 16% )。
1. 3 方法
( 1)盆栽土壤质地试验分 3种,每种处理 7 盆, 每盆 3株。( 2)盆栽灌溉试验, 灌溉量分
1 150 mL/次(多量)、720 mL/次(中量)、360 mL/次(少量)。每隔 2 d 淋水一次, 共 10盆,每盆
2株。( 3)盆栽施肥试验, 采用 N、P、K 三元素 8 种处理, 即对照( N 0P 0K 0 )、单肥型( N 2P0K 0、
N 0P 2K 0、N 0P0K 2 )和复肥型( N 2P 1K 2、N 1P 2K 2、N 2P2K 1、N 3P3K 3)的 4水平 8处理的施肥量配合,
见表 2。
表 2 盆栽施肥 3 因素 4 水平 8 处理的肥料用量 (纯量 g/盆)
因   素 肥   料   配   比
N 0P0K 0 N 2P0K 0 N 0P2K 0 N 0P0K 2 N 2P1K 2 N 1P2K 2 N 2P2K 1 N 3P3K 3
N 0 1. 0 0 0 1. 0 0. 5 1. 0 1. 5
P 0 0 0. 6 0 0. 3 0. 6 0. 6 0. 9
K 0 0 0 0. 8 0. 8 0. 8 0. 4 1. 2
每种处理有苗 21株, 分 7盆,每盆3株。试验时间 1994年 10月 15日~1995年 3月 10日。磷
钾肥作基肥一次性施入, N 肥分 2次施,分别于 1994年 11月 15日和翌年的 1月 1日, 各施
50%。( 4)林地追肥试验:试验设 5个处理(含对照) ,采用 5×5拉丁方设计。小区面积 10 m×
6 m ,种植密度90株/小区。于1994年 8月下旬(种植前)对各小区均施等量同种基肥。1995年
1月 19~20日施追肥,尿素 50 g /株, 碳氨 100 g /株,复合肥Ⅰ( N 8%、P 5%、K 12%)和复合
肥Ⅱ( N 16%、P 16%、K 16% ) 100 g/株。1995年 4月 20日作第一次追肥后的生长测定。
1. 4 植株生长指标测定与计算
384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10 卷
盆栽试验苗各生长指标(苗高、地径、根长、全株干重等)为一次性测定;追肥试验用随机数
法每小区取 10株作树高、地径和地上部生物量测定,在第一次试种地上用标准地法测定树高、
地径和冠幅, 作施基肥与不施基肥、阴坡与阳坡、坡上部与坡下部的生长差异调查。各处理间的
差异性用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进行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 1 在不同土壤质地的生长效应
不同土壤质地的苗木生长差异显著, 见表 3。各生长指标以沙壤土最好, 中壤土次之,轻粘
土最差, 说明互叶白千层适生于疏松、通气透水的壤质土上。从表 3也可以看出,不同质地的土
壤养分含量不同, 按轻粘土、中壤土、沙壤土依次降低,但含沙量(机械组成)依次提高。互叶白
千层在 3种质地土壤的生长表现说明土壤养分水平相差不大时,土壤机械组成对幼苗生长影
响较大。这是由互叶白千层本身的生物学特性所决定的,同时也说明土壤肥力具有生态相对
性。
表 3 不同土壤质地主要理化性状与苗期各生长指标的差异
土壤
质地
土 壤 理 化 性 状 生  长  指  标
机械组成 水解 N 速效P 速效 K 有机质 苗高 基径 根长 全干重 地上部干重 地下部干重
( < 0. 01 mm ( mg/ kg ) ( mg/ kg) (m g/ kg) ( g /k g) ( cm) ( mm ) ( cm) ( g) ( g) (g )
颗粒含量% )
轻粘土 26. 1 48. 3 3. 11 50. 4 11. 3 20. 48 2. 10 9. 8 0. 242 0. 186 0. 056
中壤土 65. 6 44. 5 3. 53 37. 9 10. 1 28. 24 2. 38 11. 2 0. 524 0. 392 0. 142
沙壤土 82. 3 41. 6 2. 46 26. 8 8. 7 31. 57 2. 28 11. 3 0. 589 0. 431 0. 158
F值 8. 03** 3. 57* 4. 63* 17. 59** 14. 80** 25. 45**
  注:试验期为 1994- 10- 02~1995- 01- 05。 F0. 05( 2, 60) = 3. 15, F0. 01( 2, 60) = 4. 98。
2. 2 不同灌溉量的生长效应
不同灌溉量对盆栽互叶白千层苗期生长有明显的影响(表 4)。3种灌溉处理使盆栽土壤每
次灌水后在下次灌水前呈干旱、潮润、潮湿状态,但 3种处理均使幼苗正常生长。3种灌溉量之
间对互叶白千层各生长指标都有极显著差异。以 720 mL/次(中量)的灌溉量对苗木生长最好,
而 1 150 mL/次(多量)的次之,少量最差,说明土壤湿润对幼苗生长有利。
表 4 不同灌溉量互叶白千层苗各生长指标的差异
灌溉量 苗高
( cm)
基径
( mm)
根长
( cm)
全株干重
( g)
地上部分干重
( g)
根干重
( g)
少 54. 1 4. 775 16. 00 0. 615 0. 536 0. 078
中 77. 7 7. 185 18. 66 1. 835 1. 551 0. 285
多 77. 5 6. 810 16. 19 1. 409 1. 202 0. 244
F值 11. 58* * 17. 70* * 8. 27* * 14. 35* * 14. 35* * 13. 90* *
  注:试验期为 1994—09—25~1995—01—20。 F0. 05( 2, 57) = 3. 15, F0. 01( 2, 57) = 4. 99。
2. 3 不同 N、P、K水平盆栽的施肥效应
互叶白千层盆栽施肥试验结果表明(表 5) :单施 N、P、K中的一种或不施,均不利于幼苗
生长; 施 P、K 肥幼苗主根较长,但根生物量却低于 N、P、K 按比例配施的复肥型。从苗高、基
径、地上部干重、根干重和全苗干重 5项指标值看, 复肥型高于单肥型和对照,苗高/基径比值
也是复肥型高于单肥型和对照, 表明 N、P、K 合理配施对高径生长均有利, 施 N、P、K 中的一
3854 期           徐英宝等: 互叶白千层引种与栽培试验初报
表 5 不同 N、P、K 水平盆栽的生长效应
施肥处理 苗 高
( cm)
基 径
( mm)
地上部
干重
( g)
根长
( cm)
根干重
( g)
全苗
干重
( g)
苗高/基径 地上部干重/地下部干重 4
N 0P0K 0 44. 0 3. 82 1. 24 20. 14 0. 29 1. 52 118. 9 4. 48
N 2P0K 0 40. 2 3. 66 0. 98 16. 19 0. 26 1. 24 114. 1 3. 99
N 0P2K 0 48. 8 4. 05 1. 30 22. 03 0. 35 1. 62 128. 5 4. 51
N 0P0K 2 45. 0 3. 97 1. 28 20. 47 0. 31 1. 59 116. 5 4. 15
N 2P1K 2 53. 3 4. 13 1. 33 17. 80 0. 39 1. 71 133. 8 4. 07
N 1P2K 2 57. 3 4. 17 1. 40 19. 09 0. 47 1. 86 141. 7 2. 92
N 2P2K 1 58. 1 4. 34 1. 35 16. 73 0. 43 1. 77 140. 5 3. 01
N 3P3K 3 62. 9 4. 64 1. 57 18. 89 0. 51 2. 08 137. 0 3. 51
F值 25. 01* * 3. 44* * 1. 66 7. 23* * 5. 33* * 2. 38* 4. 76* * 2. 52
  注:试验期为 1994—10~1995- 03。 F 0. 05( 7, 160) = 2. 07, F0. 01( 7, 160) = 2. 76。
种或不施,只能导致土壤养分比例失调或养分缺乏, 对苗高生长有较大抑制作用。在本试验条
件下, N: 0. 5~1. 0, P: 0. 6~0. 9, K : 0. 8~1. 2( g/盆)为适宜的施肥量。
2. 4 施基肥的生长效应
在互叶白千层第一次试种地上,除一块 200 m2 的西北坡地未施基肥外, 其余均施复合肥
100 g /株作基肥。通过样地调查, 树高、地径、冠幅等生长量测定结果见表 6。
表 6 施基肥与不施基肥的生长差异性检验
项  目 树  高 地  径 冠  幅
( cm) ( % ) ( cm) ( % ) ( cm ) ( % )
不施基肥( CK) 96. 9 100 1. 35 100 31. 6 100
施基肥 146. 6 151 2. 73 202 55. 8 177
F值 30. 93* * 56. 23* * 50. 75* *
  注:试验生长期为 1993—03~1994—04。F 0. 05( 1, 77) = 3. 96, F0. 01( 1, 77) = 6. 96。
  施基肥与不施基肥在高、径、冠各指标均有极显著差异,前者分别为后者的 151%、202%、
177%; 另外, 对第一次试种施过基肥的幼林于 1993年 10月下旬首次平茬,伐桩离地面< 5
cm ,萌芽更新。1994年 5月进行了萌芽林生长观测(不足 7个月) ,萌条平均高 120 cm ,平均冠
幅 56 cm ,分别为未施基肥(生长期 14个月)的 124%和 177%。所以, 施基肥是一项培育互叶
白千层高产的重要措施。
2. 5 不同追肥的生长效应
林地追肥试验结果见表 7,从表中可以看出: ( 1)树高、地径、地上部分干重均值以追施复
合肥Ⅱ最高, 追施复合肥Ⅰ次之,以下依次是追施碳氨、尿素和不施追肥。( 2)互叶白千层单追
表 7 林地不同追肥试验的方差分析与多重比较
试验号 处 理 树高( cm) 地径( mm) 地上部干重( g )平均值 显著性 平均值 显著性 平均值
E 复合肥Ⅱ 60. 92 a 6. 12 a 3. 177
D 复合肥Ⅰ 59. 20 a 5. 62 ab 2. 760
C 碳氨 57. 12   b 5. 30 ab 1. 966
B 尿素 55. 82   b 4. 76  c 1. 575
A 对照 51. 44   b 4. 40  c 1. 566
F值 8. 27* * * 55. 31* * * 24. 23* * *
  注: F0. 01( 1, 77) = 6. 96。
386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10 卷
施 N 肥效果差,尿素虽含 N 高,但肥效最差。原因可能是用量较低,但也有可能与林地是沙质
土壤有关。据报道, 尿素的氨损失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尿素用量和土壤质地。一般尿素用量
大或土壤质地粘重,氨损失量小。( 3)施追肥仍以复合肥好,施复合肥Ⅱ比施复合肥Ⅰ效果更
好,原因可能是 N、P、K含量较高。
2. 6 坡向、坡位对生长的影响
表 8 说明, 阳坡的树高、地径、冠幅均大
于阴坡,而且树高、冠幅在两坡向间的差异显
著。坡中上部的树高小于坡中下部,而地径和
冠幅则大于坡中下部, 地径、冠幅的差异达极
显著水平。互叶白千层对水肥敏感,地形因子
的局部作用会引起生长量的较大差异。
表 8 不同坡向、坡位对互叶白千层生长的影响
项 目 树高( cm) 地径( cm) 冠幅( cm)
阳坡 173. 5 3. 30 82. 6
阴坡 156. 9 3. 16 71. 1
坡中上部 169. 5 3. 91 82. 7
坡中下部 177. 8 2. 98 69. 4
不同坡向 F值 6. 88* * 0. 90 14. 06* *
F F0. 05( 1, 124) = 3. 92 F 0. 01( 1, 124) = 6. 84
不同坡位 F 值 1. 85 149. 59* * 28. 86* *
F F0. 05( 1, 195) = 3. 89 F 0. 01( 1, 195) = 6. 76
3 结论与讨论
  ( 1)互叶白千层在新引种区初期表现是适生的,但我国引种时间很短,为进一步摸清树种
超短周期(约 1. 5 a)的生长发育特性和在引种区的适应性,以探索该经济作物的速生、高产、优
质、持续经营的配套技术,应尽快开展良种选育、立地类型评价、产量与质量相关的集约栽培技
术等。
( 2)从研究结果看,育苗地和造林地均选择湿润、疏松的壤质土,如中壤土或沙壤土。原产
地互叶白千层仅分布于酸性和微酸性土[ 8] ,故不宜选择中性土和碱性土。
( 3)据报道 [ 9] ,灌溉是提高互叶白千层精油产量和质量的关键措施之一, 有条件的引种地
最好能实施灌溉措施。
( 4)在 P、K 养分贫乏的土壤上造林,若施化学肥料,应施复合肥或 N、P、K 三种肥料配施。
( 5)在原产地, Small[ 6]对9年的密度试验( 1970~1979年)作了总结,认为具有较高单位面
积产量的适宜密度超过 27 000株/ hm 2。我国引种区第一次种植密度只有 10 8000株/ hm2 ,明
显偏低,今后应把种植密度提高到 20 000株/ hm 2以上。
( 6)澳大利亚确定互叶白千层精油的质量标准是< 15%的 1, 8-桉叶油素和> 30%的松油
醇-4[ 4]。广东省高要市林业局两次平茬的精油,其成分还有某些差异, 但两种主要成分基本符
合澳大利亚的标准。香料植物不同采割期和植株不同器官组织的精油成分有所不同[ 10, 3]。建议
今后能摸清采割期与精油产量和质量的关系。
( 7)互叶白千层属超短周期植物,短周期持久经营是引起地力衰退的原因之一 [ 11]。引入固
氮树种或肥土植物与之混种或轮作可显著维持和改善地力。
3874 期           徐英宝等: 互叶白千层引种与栽培试验初报
参 考 文 献
  1 Beylier M F. Bacterios tat ic act ivity of s ome Aust ralian es sen tial oils . Perfumer and Flavoris t, 1972, 4: 23~25.
2 Anon. Review of preparat ion and appl ian ces . Brit is h Medical J ournal, 1993, 2: 927.
3 顾静文,刘立鼎,张伊莎.芳樟果实精油的研究.林产化学与工业, 1990, 10(2) : 77~81.
4 Kaw akami M , Sachs R M, Shibamoto T. Volat ile con st ituents of es sen tial oils ob tained f rom new ly developed tea
t ree (M elaleuca alt ernif ol ia) Clones. J. Agric. Food Ch em. , 1990, 38: 1657~1661.
5 Pena E F. Melaleuca al ternif olia oil : it s us e for t richom on al vaginit is and other vag inal infections . Obstetrics and
Gynaeclogy, 1962, 19: 793~795.
6 Small B E J . Ef fect s of plant spacing an d season on grow th of Melaleuca alt ernif olia and yield of tea t ree oil. Aus-
tralian Journal of Ex perimantal Agricul ture an d An imal Hu sbandry, 1981, 21( 111) : 439~442.
7 Sw or ds G, Hunter G L K. Compos it ion of Aus tralia tea t ree oil ( Melaleuca al ter nif ol ia) . Journ 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 emis tr y, 1978, 26( 3) : 734~737.
8 Southw ell I A, St if f I A , Brophy J J . T erpin olene varieties of Melaleu ca. Jour nal of Es sent ial oil Resear ch, 1992, 4
( 4) : 363~367.
9 Will iams L R, Home V N. Plan tat ions of Melaleuca al ternif olia—— a revital ized Au st ral ian tea t ree oil in dust ry.
Proceedings of the 11th Intern at ional Congres s of Es sent ial Oils , Fragrances and Flavours . New Delh i, In dia, 1989.
3.
10 陆碧瑶,李毓敬,麦浪天,等.黄樟油素新资源——香楠的精油成分研究.林产化学与工业, 1986, 6( 4) : 40~44.
11 徐化成.关于人工林地力下降问题.世界林业研究, 1992, ( 1) : 66~71.
A Preliminary Report on Introduction Adaptability and
Cultivation Trials of Melaleuca alternif olia
X u Yingbao  L ing S hihong Gan W enyou
  Abstract Po t cultur e experiments w ere conducted to exam ine the response of M elaleuca
al ternif olia seedling s to so il tex tur e and so il moisture content , and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ra-
tio of N、P、K on the grow th of seedlings of the species. It w as found that sandy so il w as
suitable for the seedlings′grow ing and they thr ove w ell on damp soil. It w as recommended
that the combinat ion of N : 0. 5~1. 0, P : 0. 6~0. 9, K: 0. 8~1. 2( g / pot ) w as appropriate for
the grow th of seedling s o f the species. Field studies w er e also car ried out to access the ef fect
of basal dressing and five t reatments of top dressing . T he result show ed that basal dr essing
exerted t remendous effect on the g row th of the young trees. It w as concluded that the appli-
cat ion o f compound fert ilizer Ⅱ( N 16%、P 16%、K 16%) w ith the dosage of 100 g / t ree w as
the best for the growth o f M . al ternif ol ia among the f ive t reatments of top dr essing.
  Key words Melaleuca alternif olia ( Cheel )   int roduct ion adaptability  silv icul tural
pr act ices
  Xu Yingbao, Profes sor ( Forest ry College, South Ch ina Agricu ltural U nivers ity Guang zhou 510642 ) ; Lin g Sh ihong
( Forest Bureau of Qujiang C ounty, Gu angdon g Province) ; Gan Wenyou ( Fores t Bureau of Gaoyao County, Guangdong
Province) .
388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10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