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Advances in Studies on Water-Level-Fluctuation Zone

消落带研究进展


结合国内外消落带研究成果,分别对消落带概念、分类、功能进行描述,以及对消落带动态研究进行综述,包括人为活动干扰下所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消落带土地开发利用模式和保护措施、植被恢复与重建等方面,指出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此基础上对消落带治理的研究前景进行展望,指出消落带研究应注意的方法和重点,对进一步研究水陆交错区域生态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This paper described concepts, classification, functions of water-level-fluctuation zone and reviewed recent at home and abroad studies on the water-level-fluctuation zone, including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brought about by human activities, land exploitation patterns and protection measures, vegetation resto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in the water-level-fluctuation zone. We pointed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deficiencies in the research. On the basis of the review, we proposed further researches on governance of water-level-fluctuation zone, and pointed out the methods and focuses in studying the level-fluctuating zone, which would have importan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for further researching ecological management of the water-land intersection areas.


全 文 :第 !" 卷 第 ! 期
# $ % $ 年 ! 月
林 业 科 学
&’()*+(, &(-.,) &(*(’,)
./01 !",*/1 !
,234,# $ % $
消落带研究进展
程瑞梅5 王晓荣5 肖文发5 郭泉水
(国家林业局森林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 5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 5 北京 %$$$6)
摘 5 要:5 结合国内外消落带研究成果,分别对消落带概念、分类、功能进行描述,以及对消落带动态研究进行综
述,包括人为活动干扰下所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消落带土地开发利用模式和保护措施、植被恢复与重建等方面,
指出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此基础上对消落带治理的研究前景进行展望,指出消落带研究应注意的方法
和重点,对进一步研究水陆交错区域生态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5 消落带;河岸带;开发利用;植被恢复与重建
中图分类号:&7%85 5 5 文献标识码:,5 5 5 文章编号:%$$% 9 7!::(#$%$)$! 9 $%%% 9 $6
收稿日期:#$$6 9 $" 9 $!。
基金项目: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公益基金(’,;<==#$$7$#>)、林业科技支撑计划(#$$"=,?$>,%>$# @ $>,#$$"=,?$>,$7)。
!"#$%&’( )% *+,")’( -% .$+’/01’#’2032,&+,$+)-% 4-%’
’ABCD EFGHBG5 IJCD KGJ/3/CD5 KGJ/ IBCLJ5 MF/ NFJCOAFG
(!"# $%&’(%)’(# ’* +’(",) -.’/’0# %12 -134(’15"1),6)%)" +’(",)(# 725414,)(%)4’15 8","%(.9 :1,)4);)" ’*
+’(",) -.’/’0#,-134(’15"1) %12 <(’)".)4’1,=7+5 >"4?410 %$$$6%)
!5(+/$&+:5 +AGO 2J2B3 PBOQ3GRBP Q/CQB2SO,Q0JOOGLGQJSG/C,LFCQSG/CO /L TJSB3U0BVB0UL0FQSFJSG/C W/CB JCP 3BVGBTBP 3BQBCS JS
A/HB JCP JR3/JP OSFPGBO /C SAB TJSB3U0BVB0UL0FQSFJSG/C W/CB,GCQ0FPGCD SAB BCVG3/CHBCSJ0 23/R0BHO R3/FDAS JR/FS RX
AFHJC JQSGVGSGBO,0JCP BY20/GSJSG/C 2JSSB3CO JCP 23/SBQSG/C HBJOF3BO,VBDBSJSG/C 3BOS/3JSG/C JCP 3BQ/COS3FQSG/C GC SAB TJSB3U
0BVB0UL0FQSFJSG/C W/CB4 IB 2/GCSBP /FS SAB BYGOSGCD 23/R0BHO JCP PBLGQGBCQGBO GC SAB 3BOBJ3QA4 ZC SAB RJOGO /L SAB 3BVGBT,
TB 23/2/OBP LF3SAB3 3BOBJ3QABO /C D/VB3CJCQB /L TJSB3U0BVB0UL0FQSFJSG/C W/CB,JCP 2/GCSBP /FS SAB HBSA/PO JCP L/QFOBO GC
OSFPXGCD SAB 0BVB0UL0FQSFJSGCD W/CB,TAGQA T/F0P AJVB GH2/3SJCS SAB/3BSGQJ0 OGDCGLGQJCQB L/3 LF3SAB3 3BOBJ3QAGCD BQ/0/DGQJ0
HJCJDBHBCS /L SAB TJSB3U0JCP GCSB3OBQSG/C J3BJO4
6’7 8-/"(:5 TJSB3U0BVB0UL0FQSFJSG/C W/CB; 3G2J3GJC W/CB; 0JCP BY20/GSJSG/C JCP FOB; VBDBSJSG/C 3BOS/3JSG/C
JCP 3BQ/COS3FQSG/C
5 5 消落带(TJSB3U0BVB0UL0FQSFJSG/C W/CB)一词随着大
型水利工程的兴建越来越引起人类的关注,由于自
身的多样性、动态变化、复杂性等特征,使得人类认
识此领域存在理论和实际上的困难。消落带处于水
陆生态系统的过渡地带,建坝蓄水导致大面积的自
然河岸带遭到淹没,周期性水位涨落且人为控制性
较强是其显著特点。其实,早期消落带与河岸带
( 3G2J3GJC W/CB)是相通的,结合河岸带进行消落带研
究十分必要。
国外对消落带研究较早且较深入,北美()0H/3B
") %/4,#$$>)、欧洲、澳大利亚、日本( ;FS/OAG ") %/4,
#$$8)、南非([/0HBO ") %/4,#$$:)等国家将位于水
陆生态系统的交错带,称之为“河岸带”。#$ 世纪
7$ 年代,美国在亚利桑那州召开了“河岸栖息地的
保护、经营和重要性”学术研讨会(尹澄清,%668),
对河岸带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及基本理论框架进行很
好的探讨。进入 #$ 世纪 :$ 年代以来,经济利益的
驱动,大量人为活动使河岸带急剧减少、生物多样性
下降、农业非点源性污染加剧、生态环境恶化,人类
更多关注如何对退化河岸带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以
及合理的人为管理( -GBLLB3O,%6:!;M3BD/3X ") %/4,
#$$$;*G0OO/C ") %/4,%66%;=JSSJD0GJ ") %/4,#$$"),且
取得了长足发展。#% 世纪初,生态利益和经济利益
的突出矛盾已使人类认识到,单纯依靠自然植被恢
复需要较长时间,而且很难恢复到原有状态,提出生
物和工程相结合的措施。#$$% 年 %% 月在日本和新
西兰 召 开 了 # 次 关 于 生 态 工 程 的 国 际 会 议
()PGS/3GQJ0,#$$8),就河岸带发生机制以及生态服务
功能等方面达成一致,提出未来河岸带研究方法和
方向。纵观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河岸带生态恢复
领域(IAGDAJH,%666)、河岸带缓冲带对氮磷的净化
机制研究(.BC\JSJQAJ0JH ") %/4,#$$8)、湿地岸边植
林 业 科 学 !" 卷 #
被的恢复与重建($%%& !" #$’,())";*++, !" #$,())-;
./0/1,())2)、河岸带生态系统变化( .+/33/1,,456!;
71/8910 !" #$’,4554;:+;,,9< !" #$’,4554;=&>>&8;+& !"
#$’,())";?+;; !" #$’,4556;.9@1&土地利用对河岸带的影响( BC>9,D+ !" #$’,())2)、河
岸带植被演替( .+/33/1,,456!;71/8910 !" #$’,4554;
E/;;988 !" #$’,())-)、河岸带管理( ?9;F/, !" #$’,
())6)、模拟研究( .9@1&
#$’,4555),消落带对浮游动植物( =&>>&8;+& !" #$’,
())")、周围植被( $%%& !" #$’,())";*++, !" #$’,
())-;$;+,())!;E&11/(J;F91/ !" #$’,())-;K&AD&1+&, !" #$’,())-)、退化生
态系统(黄朝禧等,())2)等方面的影响,并建立了
消落带水文变化因子与影响结果之间的模型(?+;;
!" #$’,4556)。
国内研究起步相对较晚,称之为“消落带”、“消
涨带”、“涨落区”、“消落区”等,目前消落带一词逐
渐成为主流。() 世纪 ") 年代逐步建立起三门峡水
库、丹江口水库、小浪底水库等,人们更多关注消落
带经济效益和开发利用,忽略其生态效益和生态环
境保护。() 世纪 5) 年代,随着三峡大坝的建立,水
库水文调度引起库区水位变化形成了库区流域两岸
周边的一段特殊生态环境区域,具有明显的环境因
子、生态过程和植物群落梯度,对水土流失、养分循
环和非点源污染有较强的缓冲和过滤作用(白宝伟
等,())2),是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敏感地带。其研
究重点主要为消落带环境问题成因、消落带利用及
其影响、土地利用模式(黄朝禧等,())2;王炯,
())-)、消落带功能(袁辉等,())"&)、管理(王炯,
())-)、植被重建与恢复(王勇等,())2)、消落带内
被淹没土壤重金属元素分析及模拟(傅杨武,
())L)、消落区土壤氮和磷元素释放规律(王里奥
等,())")等。目前,一些研究人员已经从生态学、
生理学、水文学、水力学的角度对消落带深入研究,
并提出相关理论和治理模式(涂建军等,())(;袁辉
等,())"&;=CH/;,M0 !" #$’,())!),但至今尚未产生成
熟的治理经验。所以,消落带治理仍是一个待开拓
的领域,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结合国内外消落带研
究进展,对进一步加强我国消落带研究具有重要
意义。
4# 消落带的概念
消落带的数量和种类繁多,功能相对复杂,不同
区域不同时段差异性较显著,使其未形成统一的定
义。() 世纪 L) 年代末,河岸带被认为是陆地上同
河水发生作用的植被区域(ND+8D&F,4555)。之后
.9@1&
狭义 ( 种。广义上指靠近河边植物群落(包括组
成、植物种类复杂度)及土壤湿度等高低植被明显
不同的地带,即受河溪有任何直接影响的植被;狭
义上指河水与陆地交界处的两边,直至河水影响消
失为止的地带,后来大部分学者主要以狭义概念作
为研究基础。
随着人类对这一特殊区域重要性认识的日益深
入,消落带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同时,大型水库建
设所形成的水库型消落带对区域生态环境产生巨大
影响,国内学者更多关注此类型消落带的研究,产生
了一系列水库消落带定义。如刁承泰等(4555)认
为是由于季节性水位涨落而使水库周边被淹没土地
出露水面的一段特殊区域,是水位反复周期性变化
的干湿交替区;黄朝禧等(())2)认为是水库死水位
至土地征用线或移民高程之间的接近闭合的环形地
貌单元,地处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
过渡带;黄川等(())-)概括为水生生态系统与陆地
生态系统的交替控制地带,该地带具有 ( 种生态系
统的特征,具有生物多样性、人类活动的频繁性和脆
弱性。以上定义都只是定性地进行概括,仅仅考虑
受其影响的区域特征和植被特征,具有很大的主观
性。然而,消落带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自身具有
独特的空间结构和生态功能,与相邻的水陆生态系
统之间均发生有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研究应考虑其
动态性。
纵观不同学者的研究成果可知,消落带可以是
水陆生态系统交错的区域,是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
(O+<,D&;; !" #$’,())L),具有水域和陆地双重属性,
长期或者阶段性的水位涨落导致其反复淹没和出露
的带状区域,长期为水分梯度所控制的自然综合体,
是一类特殊的季节性湿地生态系统,在维持水陆生
态系统动态平衡、维持生物多样性、生态安全、生态
服务功能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 消落带的分类
消落带分类是消落带研究的基础,从不同角度
和研究方式出发分类,可以更清楚地了解消落带,但
消落带研究的目的、方法以及地域性不同等原因,不
同的学者在消落带的分类上存在较大差异,也没有
形成完整的分类系统。目前,国外对消落带类型划
分鲜见报道,而国内多是以消落带形成的原因、地质
地貌特征、人类影响的方式及其开发利用的时间段
等进行分类。
(44
! 第 " 期 程瑞梅等:消落带研究进展
按形成原因可分为自然消落带和人工消落带
(王勇等,#$$%)。自然消落带是水位季节性变化造
成水体岸边土地相应地呈现节律性受淹和出露的区
域,一般在丰水期被水淹没,枯水期离水成陆,完全
是自然因素影响所形成;人工消落带则是人为过度
干扰使水位出现不定期的涨落波动,导致消落带生
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出现紊乱,形成了一种区别于自
然消落带的退化生态类型。
按地质地貌特征分类,主要以遥感、&’ 技术为
依托结合实地野外立地条件调查来划分。如张虹等
(#$$%)依据各类型消落区生态特点,分为库尾消落
区、松软堆积缓坡平坝型消落区及硬岩陡坡型消落
区;苏维词等(#$$%)依照不同地段的地形划分为河
湾型消落带、开阔阶地型消落带、裸露基岩陡峭型消
落带、失稳库岸型消落带;赵纯勇等(#$$")利用 &’
技术进行消落带空间分布、地表物质组成、土地利用
现状监测,将消落带划分为峡谷陡坡裸岩型消落区、
峡谷陡坡薄层土型消落区、中缓坡坡积土型消落区
(河流阶地、平坝型)、城镇河段废弃土地型消落区、
支流尾闾型消落区。
按人类影响方式和开发利用的时间段分类。如
谢德体等(#$$()考虑了人类活动影响情况将消落
区类型可以划分为 " 类:城镇消落区、农村消落区、
库中岛屿消落区、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消落区;谢会
兰等()**))结合消落带被淹区域出露水面的时间
不同,划分为常年利用区、季节性利用区和暂时性利
用区。
以上类型主要以消落带的地质地貌、水文特征、
理化性质、土壤特性和人类影响为基本属性划分,但
这样的划分没有真正体现出消落带的功能特征。不
同地域和不同尺度消落带具有很大的差异,划分消
落带类型应结合研究尺度(区域尺度、景观尺度)、
成因(人为或者自然)、时间动态以及消落带发育的
动力因素,如水文特征、气候、地貌条件(地貌部位、
地质基底条件、地貌外动力条件)和人为活动影响
等因素,这些都将对消落带的发育和演化产生重要
影响,综合各类生态因子对消落带进行科学的划分
是必要的。首先,按消落带成因划分为自然消落带
和人工消落带,且以所处生境类型划分为河道堤岸
型消落带、湖泊堤岸型消落带、水库岸坡型消落带
等;然后结合不同的气候因素、水文地质地貌,比如
气候带、水流、坡度、海拔、土壤等划分;最后以消落
带演替发育的各种动力因子包括物理的、化学的、生
物的进行划分,可以将其作为一个变化的生态整体,
充分考虑其结构、组成和功能特性。正确的消落带
分类有助于从根本上认识消落带,对消落带治理以
及模型的建立具有重大作用,使得消落带的演化、功
能变化进行动态的、定性的和定量的研究成为可能。
&! 消落带研究动态
!" #$ 消落带的功能研究
消落带作为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之间
的过渡区域,是周围泥沙、有机物、化肥和农药等进
入水域的最后一道生态屏障,也是水体循环调节的
缓冲带,对水陆生态系统的物流、能流、信息流、生物
流起着廊道、过滤器、屏障等作用,在提高水陆生态
系统生产力以及维持区域生态系统动态平衡等方
面,具有巨大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目前,国内外许
多研究人员( +,-./01 !" #$2,#$$%;341-.51678,#$$%;
9:;:667 !" #$2,#$$*)对消落带的生态功能研究得比
较广泛,可以概括为廊道功能、缓冲功能、护岸功能,
但主要强调消落带的生态功能,往往忽视消落带所
具有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这对合理评价消落带
功能将会产生很大影响。
&< )< )! 消落带的生态功能 ! 消落带具有各种各样
的生态和环境服务功能(张建春,#$$);=78: !" #$2,
#$$(),包括水文功能、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功能、生
态功能 & 个方面。水文功能体现在蓄水、调节径流、
缓减水流和风浪的侵蚀、沉积物截留与转移,对减少
水土流失、养分循环和非点源性污染有着缓冲和过
滤的作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功能主要表现在整个
生态系统中化学物质的相互储存和转移,包括物理
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起到源和库的功能,对于
维持与相邻水陆生态系统的交流起着不可替代的作
用;生态功能指消落带作为一种生态系统,可以为
许多动植物以及微生物提供多样的繁殖、生长、隐蔽
的生存环境,维持生物多样性并且在调节区域气候、
缓减生态环境压力变化等方面具有重要功能。
&< )< #! 消落带的经济功能 ! 消落带支持着水陆生
态系统,具有两者大部分特征,所以,从经济上具体
评价消落带的价值(刘宗群,)**&)相对困难。丰富
的生物、土地以及景观观赏资源将会为人类提供诸
如药用植物、轻工业原料、各种渔业副产品等。另
外,随着季节性水位的升降规律,合理的开发利用消
落带,包括种植、养殖、水产等,可以为经济活动提供
帮助,同时既解决消落带出现所导致的突出的人地
矛盾,也对地方经济发展具有很大作用。
&< )< &! 消落带的社会功能 ! 消落带具有自然观光、
旅游、娱乐等方面的功能和巨大的 景 观 价 值
(>78?/8:@,#$$A),由于其具有线性的自然结构,可
&))
林 业 科 学 !" 卷 #
以充分将自然资源与景观设计相结合,提高景观视
觉效果。同时,不仅在美化环境和调节气候方面具
有重要的社会功能,而且特殊的生态特性、多样的动
植物群落和濒危物种等将为教育和科研工作提供很
大的资源,特别是为两栖动植物的研究提供广阔的
场所,可为人类了解动植物保护和利用提供更多的
实践经验。
!" #$ 消落带的生态环境问题
各种大型水库与堤坝的修筑一方面解决了人类
对电力、水力等资源的需求问题,但也对当地的生态
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据研究,在流域上修筑大坝
后,通过不连续和不稳定的方式控制自然水流的运
动将对流域生态产生破坏(刘宗群,$%%&),不仅改
变了原有河流流量模式和水动力条件,而且水库长
期蓄水和非季节性泄流导致消落带生态系统生产力
下降,使其结构和功能失稳退化( ’(()*+) !" #$,,
$%%-)。伴随着人口增长、工业进步和社会发展,河
流流域受到过度开发利用,水库消落带的生态问题
已经相当严重(苏维词,.//!),呈现出一定的脆弱
性、边缘性与过渡性,容易发生水土流失、泥沙淤积
加重、土壤受水陆交叉污染、生境退化、生态系统多
样性减少、物种组成与数量贫乏、湿地化与湿地退化
等生态系统退化状况,并且各种生态环境问题表现
出隐蔽性、潜伏性、传递性、长期性、积累性(谢德体
等,.//-)。
&0 .0 $# 消落带水位涨落容易产生水土流失和地质
灾害 # 反复周期性的裸露和浸泡以及水位涨落冲刷
和淤积,使消落带的地形、土壤和水分状况会发生一
系列的变化(1233245+2 !" #$,,.//")。同时,人类频繁
活动加剧消落带的脆弱程度,会引发严重的环境危
害。人为破坏地表植被甚至清除,导致表层土质疏
松、植被覆盖率低、土壤稳定性较差、地表径流增加。
另外,土体在水中长时间的侵蚀、剥离、冲刷等作用
下,引起大量土壤流失,且在下游发生淤积。据研究
表明,每年仅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的泥沙量就有 $0 !
亿 3(宫平等,.//6)。
另外,消落带岸边长期浸泡和水浪不断冲刷,导
致岸坡稳定性下降,加速滑波进程。而消落带水位
周期性涨落更是推动了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自然
灾害的频繁发生,原因是水位的涨落使得许多岩体
经常处于干湿交替状态,岩体的整体稳定性降低,地
质灾害会变得愈加活跃,形成不稳定和脆弱的生态
系统。
&0 .0 .# 水位周期性涨落使消落带容易成为各种病
源的滋生地 # 消落带作为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传
输和转化的活跃地带,受到来自水陆 . 个界面的交
叉污染(苏维词,.//!;苏维词等,.//&)。当低水位
运行时,库周边土壤侵蚀产生的泥沙及其携带的化
肥、农药残留物、岸边污染带、库区两岸城乡排放的
垃圾及废水,以及消落带土地季节性利用产生的面
源污染物都将会在此淤积沉淀;当高水位运行时,
水流变为缓流、滞流,水体自净化能力和稀释能力降
低,更多污染物存留在此,这样年复一年积累使得消
落带的污染情况越来越严重,并且 . 种环境都易滋
生各种相关的病原体、致病菌,容易发生流行性疫情
(苏维词,.//!)。在国外水库调查发现(宫平等,
.//6),巴西的伊泰普水库爆发过大疟疾,尼罗河阿
斯旺水库因蚊螺大量繁衍,致使大面积爆发血性疾
病。而三峡水库消落带作为最大的人工消落带,居
住人口数量较大,气候高温湿润,反季节的水位调度
运行,更容易成为各种疾病的滋生地。
&0 .0 &# 消落带水流变化会污染水质和土质 # 消落
带内水质和土质的变化与消落带的规模、水文特征、
地理状况等因素有着很重要的关系。众所周知,消
落带处于水陆交错带,通过调节两者之间生物和非
生物过程,进而影响水陆生态系统内营养元素的含
量及时空分布。
许多学者通过试验模拟水土元素含量变化趋
势、水中动植物体群体变化、水体富营养化特征等来
研究消落带水位涨落对水质的影响,比如,杨钢
(.//!)发现水浸泡使得土壤中的污染物溶出很明
显。’7825)9 等(.//6)通过分析浮游动植物研究季
节性水位涨落对水质的影响,发现水位最低时,水中
的全磷、可溶性磷和硝酸盐等含量均是最大,中低水
位时,浮游植物处于半富营养化状态,浮游动物生态
系统也受损。许川等(.//6)对三峡消落带分析发
现,水位涨落期间,消落带水流变缓,同时总磷、总氮
等营养盐相对比较充足和适宜的温度条件,认为该
区域完全符合水体富营养化的条件,进一步加剧水
质的恶化。从以上的研究结果发现,消落带水位的
涨落势必会污染水质。
另外,水位的涨落还会改变消落带内部土壤物
理和化学特征,使土壤营养成分发生极大变化,从而
改变土壤质量。包括释放和富集 . 种形式,营养释
放伴随着土壤侵蚀、剥落以及水浸湿等过程被浸出。
而土壤养分富集,则是库水中营养物质通过土壤的
机械吸收、阻留、胶体的吸附、沉淀、生物吸收等过程
不断在土壤中富集,进而对土壤的物理、化学以及生
物性能产生影响(范小华等,.//")。王里奥等
(.//")等模拟研究了三峡消落带土壤氮磷释放规
!$$
! 第 " 期 程瑞梅等:消落带研究进展
律,发现干湿交替对土壤吸附氨氮和磷酸盐有较明
显的影响,但在淹水条件下,土壤吸附的氮磷越多,
氮磷释放的强度也越大。但是,#$%&’(())()在研
究土壤吸附 * 元素时发现,土壤吸收和植物转移是
一个相对的水平,相对变化为 +, ( 到 -./ 之间。同
时,大量的重金属元素进入土壤,会对动植物造成毒
害作用,从而影响土壤和植被相互联系(傅杨武,
-++0)。
., -, "! 消落带内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 ! 消落
带独特的自然环境,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人为改
变水文变化规律、自然流量以及生态系统发展的原
动力,打乱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发展规律,使消落带结
构和功能都发生变化。许多原为陆生生态系统的区
域转变为湿地生态系统,水位变化、频率、干湿交替
的时间等都会对消落带植被组成和丰富度产生重要
影响,尤其水位变化将是对植被影响最大的因素。
大幅度水位涨落使原有物种因不适应新环境难以继
续存活或者迁移,造成消落带内植被稀少,生态系统
的结构和功能简单化。1223 等( -++.)在新西兰
4$%$’3 湖的研究表明,水位变化可解释 5/6 的植
被覆盖率的变化。7&8&9(-++:)比较了德国 ;<=& 河
的原有消落带与新形成的消落带,得出多数植物种
随水位变化显著,呈逻辑斯谛衰退。
大量研究表明,水分环境的改变促使物种生活
型方面发生改变,出现以 ( 年生和 - 年生植物比例
较高(>2<33?% !" #$@,())()、多年生植物较低的情况。
如王勇等(-++")对三峡库区消落带植物群落研究
发现,消落带内以草本植物为主,其余灌木类型具有
矮化的趋势,无乔木群落,并且具有地方特有成分缺
乏、群落组成简单、草本植被和灌木构成总体外貌的
特征,这也说明周期性水淹和剧烈的江水冲击不利
于高大植物生长(刘旭,-++5)。另外,大幅度水位
变化导致消落带生态系统功能减弱,使得原有植被
有被外来入侵物种替代的可能( A?-++5),这对消落带生态系统的稳定是十分有害的。
如 C$D&& 等(-++:)在美国西北太平洋沿岸研究发
现,消落带地区水位变化超过 (+ EB 或方差变化 -
EB,就会推动以乡土种为主的原有植被群向由外来
种组成的植被群转化。
!" !# 消落带的开发利用及其保护
在国际上,许多发达国家水库大都建立在人口
稀少、经济较发达、人地矛盾不突出的地区,而国内
的水库基本都处于人口密集地,导致人地矛盾相对
较突出,且大部分水库消落带已经被开发利用。国
内外多以农业利用和城镇化为主要的利用方式,导
致消落带土地质量和数量急剧减少,生态环境遭受
严重破坏,使其土地具有局部可利用性、随机风险
性、滞后性、效益上的有限性和环境后效性等特点
(刘斌等,-+++)。近年来,由于人为活动以及土地
利用带来了各种不利因素,许多研究都集中于生态
恢复潜力、复原退化消落带的生态景观等方面,很少
见关于消落带保护措施的研究(F3&29$ !" #$@,-++5)。
国外对消落带土地开发利用产生的问题以及规
划积累一定的经验,认为不合理的人为开发消落带
会产生严重的生态后果,如土地质量降低、生态系统
抗干扰能力变弱。各种各样的矛盾致使农业利用的
潜在使用价值正在逐渐较少,如农业发展和城镇化
已经导致河漫滩消落带快速的消失( GHI?3J2 !" #$@,
-++:)。据 KL<<2%?23 ;%&9D8 *9?M&332?%$<3 K33?E2$I2?%
( L7;*)对密西西比河调查发现,土地利用使得 0-6
的非有机氮流失、:/6 的磷流失、:06 的沉积物流
失;同时,针对以上环境问题产生了一些土地规划
的政策性措施,包括“ =&3I B$%$D&B&%I N9$EI2E&3”
(OC*P)提出土地利用应在流域尺度上减轻城市发
展的影响(#2Q&’ !" #$@,-++));“ E?BB?% $D92EHN?<2E8”(RK*)指出尽量整合环境,既要考虑农业管
理也要保护环境和农业区域;“ $D92S&%Q29?%B&%I$<
B&$3H9&3”(K;CP)认为尽量减少农业耕作、控制侵
蚀、进行有机农业耕作、保护景观功能元素(;Q$ !"
#$@,-++));T&$%%$(-++0)认为要优先进行消落带
合理的保护和管理,然后考虑如何利用。首先,保护
消落带生态系统要优先确定保护的区域、保护小环
境、自然水文状况以及水流系统的连续性;其次,考
虑整个景观的生态过程和物种集合,以及平衡人为
管理中的冲突等。
国内各地水库消落带成陆地的持续时间不同,
各地区内的气候、地貌、土质条件复杂,所以没有形
成统一的利用途径和模式。主要利用方式是根据水
库消落区多年调度运行、水位变化规律、当地农事活
动等因素,将水库消落带按不同出露时间段和不同
高程段,选择适合当地的经济作物进行种植,而且利
用方式上存在季节性、周期性、风险性和区段性的特
点(王炯,-++.;蔡书良等,-++-)。
完善且成熟的利用模式,对解决消落带突出的
人地矛盾是十分有益的。我国许多学者根据所研究
流域的实际情况提出许多有价值的利用方式。涂建
军等(-++-)提出工程防护模式、季节性农耕模式、
生物工程模式和水产养殖模式;袁辉等(-++/$)提
出消落带直接利用模式、湿地生态保护区模式、生态
试验示范区建设模式和消落带护理建设模式。主要
:((
林 业 科 学 !" 卷 #
针对消落带利用的特殊性、生态环境影响的敏感性,
综合水文要素、气候因素、地形特征、对土壤及生态
的影响,坚持科学开发利用原则、生态学原则、因地
因时制宜原则和综合性原则进行开发利用和保护。
同时,消落带的土地资源利用存在很大的风险,如果
利用不当会加剧消落带生态系统的恶化进程。因
此,有的研究人员从农业利用出发,进行消落带土地
利用的工程措施评价和研究,来探讨消落带利用风
险和如何保持其健康等等,包括三大类指标:消落
带生态特征指标(内部环境指标)、功能整合性指标
和外部环境指标,三大类指标内又分别划分出各自
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亚指标(袁辉等,$%%"&)。
综上所述,不同的土地利用形式对消落带造成
的影响程度不同,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条件一般是
机械式的影响,对生境结构、化学元素、水陆生态系
统的生物交互作用会产生持续的影响结果,而这些
变化又与更多管理活动相联系,所以,减少人类城镇
化发展和农业利用对整个生态安全的影响是非常必
要的(’()*+ !" #$,,$%%-)。如何在保证生态系统可
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既不损害消落带生态系统的结
构和功能,又能获得最大的价值,是消落带保护和利
用方面面临的巨大挑战。
!" #$ 消落带的植被恢复和重建研究
消落带植被作为生态系统功能的主体(.//0 !"
#$,,$%%"),其价值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1*0220 !" #$,,$%%3)。如何减缓和阻止消落带自然
植被的退化和萎缩,恢复和重建受损的消落带生态
系统成为目前讨论的热点,也是国内外学者主要关
注的方向。
消落带特征和生态过程都是受水位涨落过程、
区域气候、地质构造、生物与非生物过程等共同决定
的,且与局部地形、地貌、土壤、水文、干扰等密切相
关(王勇等,$%%4),但最主要的还是水位大幅涨落
所带来的影响(5(66 !" #$,,7--8;9((: !" #$,,$%%;;
<0==0>6(0 !" #$,,$%%")。季节性水位的涨落带导致区
域内光照、压力、氧含量等环境因素改变,对植物的
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生长繁育、繁殖及物候产生巨
大的制约作用,进而引起原有植被的分布( ?(*@@*A:,
7-8!;BA&02CD<*AC(C !" #$,,$%%!)、物种组成、丰富
度、覆盖度与生态功能等一系列的变化。EA*>FAG 等
(7--7)研究发现消落带植被多数呈斑块状分布,植
物种数由河岸向两侧高地,总体上呈抛物线状分布,
形成一个演替系列。同时,植被与当地的地质年龄、
水位降低的相关程度大于泛滥时间的长短,年轻的
水体周围植被主要是耐旱植物,而年龄较长的水体
周边植被主要由对干燥较为敏感的植物组成,在水
位几乎无变化的区域,植被物种丰富度低,易受外来
种入侵(’02 !" #$,,$%%4;刘旭,$%%8)。所以,恢复
过程必须要考虑消落带植被长远作用及现处的环境
条件,这样才会更有益于植被建设。
人为设计水位高度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流域环
境特征,H*0&6FFI 等($%%7)认为植被重建的限制条
件在低水位时期对重建的意义最为重大,并且随着
水位深度的变化而变化,同时还指出低水位阶段稳
定的环境条件比较重要;H6()0 等(7---)指出水分
和种源是短时间内恢复植被的最重要条件,即使水
分充足,但传播体的匮乏、营养贫瘠和小气候环境的
恶劣,大规模自发性植被恢复也存在一定难度,其主
张通过种植与播种等人为管理措施来恢复和重建植
被。另外,由于人为改造和破碎化等原因,一般应用
自然恢复消落带的植被组成、结构和功能是不现实
的(5F6I*: !" #$,,$%%8),因为自然恢复时间成为关
键,对迅速建立消落带植被基本功能,改善退化现状
是不可取的。
植被重建和恢复的基本要求是通过适应性植被
结构来恢复消落带生态系统的基本生态功能,组成
上没有外来物种,在应对水位反复涨落周期、耐淹时
间、水位变化频率、人为干扰和外来物种入侵上要具
有弹性。就目前研究状况来看,应用乡土物种选择
适生性两栖植物进行种植模式的配置,且要保证消
落带的基本生态功能运行良好,将生物、生态、工程
相结合是推动植被恢复的常用手段。国内外已经提
出了许多恢复策略,并且也取得一定的成果。国内
如张建春等($%%;)等对安徽潜水退化河岸带采用
先锋物种引入技术和生物工程措施,设计了元竹
(%&’$$()"#*&’) +$#,*#)J 枫杨(%"!-(*#-’# )"!.(/")J
苔草(0#-!1)模式和意杨( %(/,$,) !#-#2!34*#.#)J
紫穗槐(52(-/&# 6-,*"4*()#)J 河柳( 7#$41)J 苔草 $
种河岸带植物群落结构优化配置模式,恢复后的河
岸带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增加,土壤结构
和养分条件得到改善。国外如 .:K6*G 等($%%;)在
澳大利亚应用特定方法进行植被重建,调查残存植
被并且考虑了洪水干扰、植被配置、植被演替、种植
密度、种植技术、乡土植被更新以及合适的生态系统
管理。还有许多广泛应用柳属植物作为植被重建的
物种成功的生态工程(L*/*:K+( !" #$,,$%%3),且发现
植被恢复与重建需要了解植物、水文变化、地形地貌
之间的关系,同时,环境因子比如水分、土壤、质地已
经被证明是决定植物生存的关键因素,过分潮湿和
干燥都会对消落带植物生长形成压力。短期来看,
"77
! 第 " 期 程瑞梅等:消落带研究进展
海拔梯度、水分梯度、土壤质地对植被重建很重要,
但是长远来看,还要依靠河流稳定性、外来物种竞争
等因素(#$%&’’ !" #$(,)**+)。
由此可知,消落带植被恢复并不是简单的植被
种植,考虑其特有的生境条件和各种干扰类型、频
率、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等,通过综合评价消落带所
具有的结构、功能以及潜力,选择适合的尺度。同
时,保证消落带的整体性、连续性、稳定性,将自然恢
复和人工恢复手段相结合,在充分保护原有植被的
同时,对消落带所具备的条件和特征进行优化处理,
使其结构和功能相匹配,从而建立一种人与自然和
谐共处且具有强大生态服务功能的生态实体。
"! 问题与展望
!" #$ 问题
消落带具有土地利用的特殊性和生态环境影响
较为敏感的生态系统,其良好的演替发展不仅可以
提供经济效益,而且在维持区域生态平衡、保持良好
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强大的生态服务功能。但
是,一旦消落带生态系统陷入恶性发展,将产生破坏
性的影响。纵观国内外研究,不仅从内在作用机制
研究消落带的功能和作用,而且也从外在表观方面
来揭示消落带各种因素的变化特征,对消落带的管
理和开发利用、生态系统重建等起到指导作用。但
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包括以下 + 个方面:首
先,目前关于消落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消落带自然
特征和社会属性以及功能特征进行描述,但内在因
素的作用机制研究不足;其次,虽然学者们开始注
重多学科交叉并应用先进的仪器和设备,但在大尺
度上关于消落带的整体性、连续性方面研究仍然不
足。此外,许多研究缺乏对消落带自身的承载能力
和成果推广性研究。最后,现有大部分研究都属静
态研究,如消落带某个阶段和某一层次的研究,缺乏
对消落带长期动态的监测,难以揭示消落带的自然
发展规律,对根本上认识消落带的发展和演替具有
阻滞作用。
!" %$ 展望
在全球消落带生态环境问题严重的大前提下,
应用多学科多领域交叉的方法,充分考虑自然和人
类活动的影响将成为消落带研究的主流。在研究方
向上,多从景观和流域尺度分析自然和人为活动对
消落带生态过程、复杂性以及整体性的影响,进行综
合治理和管理。在研究内容上,加强消落带与周围
环境连接性研究,如:水陆生态系统的生物因素和
非生物因素共同作用消落带水位特征变化、植被演
替趋势、生态环境变化等,并加强各因素之间作用机
制的研究。研究方法上,定量分析和模拟消落带的
响应机制,探讨退化消落带生态系统的原因和机制,
运用生态工程的技术方法进行消落带植被恢复与重
建,使其结构和功能尽快恢复到原有或者更高水平。
另外,应用遥感和 +# 技术、计算机模拟等数字化手
段对消落带地形、水文特征、植被特征、人为活动等
进行实时监控,结合野外观察和采样,综合评价消落
带的各种环境问题、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建立和运用
模型来确立适当的评价指标和体系。此外,不同地
区不同流域消落带的差异性较大,国内消落带研究
在借鉴国外研究理论和经验的同时,结合自身实际
进行试验研究,充分发挥消落带的各种功能,科学合
理地进行保护与开发,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消落带生
态系统。
参 考 文 献
白宝伟,王海洋,李先源,等 ( )**,( 三峡库区淹没区与自然消落区
现存植被的比较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0 .//(
蔡书良,谢红勇 ( )**)( 三峡库区湖岸带土地利用与保护 (四川师范
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0 ").(
刁承泰,黄京鸿 ( 1222( 三峡库区水位涨落带土地资源的初步研究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 0 -2(
范小华,谢德体,魏朝富 ( )**.( 水、土环境变化下消落区生态环境
问题研究 (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1*):+-" 0 +-2(
傅杨武 ( )**-( 三峡水库消落带土壤 0 水体系统中重金属模拟研
究 (环境科学与技术,+*(1*):1" 0 1.(
宫 ! 平,万建蓉 ( )**,(水库上游小流域消落带生态环境改善措施初
探 (第六届全国泥沙基本理论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0 /.2(
黄朝禧,赵绪福,韩桐魁 ( )**,( 富水水库消落区土地开发试验及
其效果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 0 "+2(
黄 ! 川,谢红勇,龙良碧 ( )**+( 三峡湖岸消落带生态系统重建模
式的研究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 1/(,):.+ 0 ..(
刘 ! 斌,邵东国,刘 ! 刚 ( )***( 水库消落区土地利用优化方法研
究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 0 +.(
刘 ! 旭 ( )**/( 三峡库区消落带植物材料筛选研究 ( 中国林业科学研
究院硕士学位论文 (
刘宗群 ( 122+( 三峡水库水文涨落带的景观生态分析及其对策 ( 重
庆环境科学,1,()):)" 0 )/(
苏维词,杨 ! 华,罗有贤,等 ( )**+( 三峡库区涨落带的主要生态环
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 (水土保持研究,1*("):12. 0 12/(
苏维词,杨 ! 华,赵纯勇,等 ( )**,( 三峡库区(重庆段)涨落带土
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模式初探 ( 自然资源学报,)*( +):+)-
0 ++"(
苏维词 ( )**"( 三峡库区消落带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调控 ( 长江科
学院院报,)1()):+) 0 +,(
涂建军,陈治谏,陈国阶,等 ( )**)( 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地整理利
用:以重庆市开县为例 (山地学报,)*(.):-1) 0 -1-(
-11
林 业 科 学 !" 卷 #
王 # 炯 $ %&&’$ 三峡库区消落地的利用与管理问题研究 $ 西南农业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
王里奥,黄 # 川,詹艳慧,等 $ %&&"$ 三峡库区消落带淹水 *落干过
程土壤磷吸附 * 解吸及释放研究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 ),-$
王 # 勇,刘义飞,刘松柏,等 $ %&&)$ 三峡库区消涨带植被重建 $ 植
物学通报,%%()):)(’ * )%%$
王 # 勇,吴金清,黄宏文,等 $ %&&!$ 三峡库区消涨带植物群落的数
量分析 $武汉植物学研究,%%(!):’&- * ’(!$
谢德体,范小华,魏朝富 $ %&&-$ 三峡水库消落区对库区水土环境
的影响研究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
谢会兰,张学勇 $ (,,($ 黄壁庄水库消落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 资
源开发与保护,-(%):," * ,+$
许 # 川,舒为群,曹 # 佳,等 $ %&&)$ 三峡库区消落带富营养化及其
危害预测和防治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
杨 # 钢 $ %&&!$三峡库区受淹土壤污染物释放量的试验研究 $ 水土保
持学报,(+(():((( * ((!$
尹澄清 $ (,,)$ 内陆水 *陆地交错带的生态功能及其保护与开发前
景 $生态学报,!&(():+- * ,($
袁 # 辉,王里奥,黄 # 川,等 $ %&&".$ 三峡库区消落带保护利用模
式及生态健康评价 $中国软科学,()):(%& * (%-$
袁 # 辉,王里奥,詹艳慧,等 $ %&&"/$ 三峡库区消落带健康评价指
标体系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
张 # 虹,朱 # 平 $ %&&)$ 基于 01 与 231 的三峡重庆库区消落区分类
系统研究———以重庆开县为例 $ 国土资源遥感,("( ’):""
* ",$
张建春,彭补拙 $ %&&’$ 河岸带研究及其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
建 $生态学报,%’(():)" * -’$
张建春 $ %&&($ 河岸带功能及其管理 $ 水土保持学报,()("):(!’
* (!"$
赵纯勇,杨 # 华,苏维词 $ %&&!$ 三峡重庆库区消落区生态环境基
本特征与开发利用对策探讨 $中国发展,(!):(, * %’$
456 7$ %&&!$ 489.:6; .<= >?@AB564;:. I@: JA@.:,"’(%):(&( * ((($
4>?5BK 4 L,L.K;6B<:6E6; .OOA@.;? :@
A6O.A6.< CBDB:.:6@< AB?./656:.:6@< 6< 49>:A.56.$ P@9A<.5 @E
N4RR. H,MB<: :?B6A
@;;9AAB<;B .<= 6?@AB56:A6/9:6@< @E BQBADB<:
CBDB:.:6@<$ VAB>?W.:BA I6@5@DK,)(:(%+" * (%,-$
I.::.D56. F F,J@556<> I 1$ %&&"$ F6AB>O@<>B 6< J.A@56<. /.K WB:5.<=> $ S5.<: N;@5@DK,(+!(():(-’ *
(+)$
I9=B5>GK 0 4,2.5.:@W6:>;? 1 7$ %&&!$ N>:./56>?QB<: @E %#&!’ ("&)*"#$
F.Q$ >BB=56 6< BXOBA6QB<:.5 WB:5.<=> W6:? 6QO56;.:6@<> E@A
AB>:@A.:6@< $ S5.<: N;@5@DK,(-)(():,( * (&)$
MB.<<. Y Z, S.95 M 4, J?A6>:@O?BA 4 V$ %&&-$ I6@=6CBA>6:K
Q.<.DBQB<: .OOA@.;?B> E@A >:AB.Q[A6O.A6.< .AB.>:SBA>OB;:6CB> E@A
S.;6E6; H@A:?WB>: ?B.=W.:BA E@AB>:>, Q6;A@;56Q.:B>, .<=
.QO?6/6.<>$ V@AB>: N;@5@DK .<= 7.<.DBQB<:,%!":+( * (&-$
N=6:@A6;.5$ %&&)$ S9A6E6;.:6@< OA@;B>>B>,B;@5@D6;.5 E9<;:6@<>,O5.<<6.<= =B>6D< @E A6O.A6.< /9EEBA R@ 6< .DA6;95:9A.5 W.:BA>?B=>$
N;@5@D6;.5 NN5Q@AB 4 P,79>:.A= P V,7.<<6 @E O5.<:
;@QQ9<6:K AB>O@<>B :@ ;?. 6< W.:BA:ZWB<> C.55BK,J.56E@A<6. $
N;@5@D6;.5 4OO56;.:6@<>,(’(%):!!’ * !"&$
NC. 3,76;?.B5 J,L@5ED.:6Q.:6>:.:9> .<= ;?. 6< 4<=.59>6. .>>B>>B= /K Q95:6[
:BQO@A.5 4UYY0 =.:.>B:>$ N;@5@D6;.5 3<=6;.:@A>,,:!%% * !’($
V9:@>?6 H,Y6A@K9G6 \$ %&&)$ NEEB;:> @E O.>:9AB =BCB5@OQB<: @< :?B
B;@5@D6;.5 E9<;:6@<> @E A6O.A6.< E@AB>:> 6< Y@GG>6=@ 6< <@A:?BA<
P.O.<$ N;@5@D6;.5 N2BA.5=B> 4 7,I@.C6=. 7 P$ %&&)$ 1B.>@<.5 W.:BA 5BCB5 E59;:9.:6@<>:
3QO56;.:6@<> E@A AB>BAC@6A 56Q<@5@DK .<= Q.<.DBQB<: $ F.GB> ]
0B>BAC@6A>:0B>B.A;? .<= 7.<.DBQB<:,(&:), * ",$
2ABD@AK 1 U, 1W.<>@< V P, 7;GBB L 4, (,,($ 4< B;@>K>:BQ
OBA>OB;:6CB @E 06O.A6.< R@$ I6@>;6B<;B,!((+):)!& * ))($
2@@=W6= J H,Y.WG6<> J S,TBA>?6:@A.:6@<
6< :?B WB>:BA< ^<6:B= 1:.:B> @CBAC6BW .<= OBA>OB;:6CB$ 0B>:@A.:6@<
N;@5@DK,):! * (!$
Y.5B I L, 4=.Q> 7 1$ %&&-$ N;@>K>:BQ Q.<.DBQB<: .<= :?B
;@<>BAC.:6@< @E A6CBA[E5@@=O5.6< >K>:BQ>$ F.<=>;.OB ^A/.< S5.<,+&:
%’ * ’’$
Y655 H 7,TBB5=K S 4,L6>?B< F J$ (,,+$ 4 ?K=A@5@D6;.5 Q@=B5 E@A
OAB=6;:6 @E =.Q> @< :?B >?@AB56 .<=
AB>BAC@6A> $ NY@5QB> S 7,N>5BA T P,06;?.A=>@< M 7,!" #$$ %&&+$ 296=B56 E@A
6QOA@CB= Q.<.DBQB<: @E A6O.A6.< R@ 6 6<
>@9:? 4EA6;.$ 1@9:? 4EA6;.< P@9A<.5 @E I@:.3<.Q=.A 1 S,1?BA6=.< P 7,L6556.Q> 0 2, !" #$$ (,,,$ 06O.A6.<
B;@>K>:BQ Q.<.DBQB<: Q@=B5 ( 0N77 ): 3$ _B>:6?K=A@5@D6; ;@QO@:.5 O5.6< A6O.A6.< >K>:BQ$
_A.<>.;:6@<> @E :?B 414N,!%("):("-, * ("+,$
T.AAB S P,T@55Q.<< P,!" #$$ %&&%$ _?B 56EB ?6>:@AK @E
1.56;.;B.B 56C6$ VAB>?W.:BA
I6@5@DK,!-:-’’ * -!+$
TB55@DD J Y,IA6=D?.Q 1 M,FB6;?: 1 4$ %&&’$ NEEB;:> @E W.:BA 5BCB5,
>?.=B .<= :6QB @< DBAQ6<.:6@< .<= DA@W:? @E EAB>?W.:BA Q.A>? O5.<:>
.5@6Q95.:B= >9;;B>>6@< DA.=6B<: $ P@9A<.5 @E N;@5@DK,,((%):
%-! * %+%$
FBB> 4 J,SBAB> J 4$ %&&+$ J@<>BAC.:6@< C.59B @E ABQ<.<: A6O.A6.<
E@AB>: ;@AA6=@A> @E C.AK6 .<= Q.QQ.5>$
J@<>BAC.:6@< I6@5@DK,%%(%):!’, * !!,$
FBKBA 3$ %&&)$ SAB=6;:6OB;6B>’ AB>O@<>B> :@ A6CBA ABD95.:6@<:
:?B A@5B @E W.:BA 5BCB5 E59;:9.:6@<>$ P@9A<.5 @E 4OO56B= N;@5@DK,!%:
%’, * %)&$
F6BEEBA> U P$ (,+!$ NQBADB<: O5.<: ;@QQ9<6:6B> @E ZX/@W F.GB> 6<
H@A:?B.>:BA< 45/BA:.: >.56<6:K, W.:BA[5BCB5 E59;:9.:6@<, .<=
>9;;B>>6@<$ J.<.=6.< @E I@:.F@WA.<;B 0 0,46A6BA F 1,L6556.Q> 0 2,!" #$$ %&&&$ _?B A6O.A6.<
B;@>K>:BQ Q.<.DBQB<: Q@=B5:>6Q95.:@A E@A B;@5@D6;.5 OA@;B>>B> 6<
A6O.A6.< R@$ P@9A<.5 @E 1@65 .<= L.:BA J@<>BAC.:6@<,))(():%-
* ’!$
7.DBB _ T,TB<:95. 7 N$ %&&)$ 0B>O@<>B @E WB:5.<= O5.<: >OB;6B> :@
?K=A@5@D6; ;@<=6:6@<$ LB:5.<=> B;@5@DK .<= Q.<.DBQB<:,(’( %):
("’ * (+($
+((
! 第 " 期 程瑞梅等:消落带研究进展
#$%&’()) * +,,-./%&0$ 12 34452 ,$6(7$(% 6789/&&/& (%: $%;/7(9;$8%&2
#/;’8:& $% <;7/(= >98)8.?,3:53@ A 5"32
B$)&&8% C,D/7..7/( E2 34442 1);/7(;$8%& 8F 7$6(7$(% /98&?&;/= 9(-&/:
G? 7$H/7 7/.-)(;$8%2 D$8&9$/%9/,I4(J):5K3 A 5JL2
B$)&&8% C,>0G)(: 1,*(7:FM/)) #,!" #$2 @JJ@2 N8%.O;/7= /FF/9;& 8F
7$H/7 7/.-)(;$8% 8% 7$H/7 =(7.$% H/./;(;$8%2 P8-7%() 8F 166)$/:
>98)8.?,3K(L):JQL A JK52
R/S/&’0$ < ,,N$ < +,<’$/):& T U,!" #$2 34452 T(9;87& .8H/7%$%.
&-7H$H() 8F G)(90 V$))8V( %#$&’ (&)*#) 9-;;$%.& $% ( &;7/(=G(%0
7/&;87(;$8% 678M/9;2 >98)8.$9() >%.$%//7$%.,3J:IQ A QI2
,/G/99( 1 E,,-=$&’(==$% #,+$))$(= C <2 344J2 R7/F/7/%9/ F87
7$6(7$(% G-FF/7&2 N(%:&9(6/ (%: W7G(% 6)(%%$%.,J@:KK A JQ2
,$$& X, Y(V/& Z2 344L2 >FF/9; 8F V(H/ /[68&-7/ 8% H/./;(;$8%
(G-%:(%9/,7$9’%/&& (%: :/6;’ :$&;7$G-;$8% 8F &’())8V V(;/7 6)(%;&
$% ( B/V \/()(%: )(0/2 T7/&’V(;/7 D$8)8.?,"K(@):5I A KK2
<9’(FF < U,R/S/&’0$ < ,,<’$/):& T U2 344L2 X’/ /FF/9;& 8F &8$)
98%:$;$8%& 8% &-7H$H() (%: .78V;’ 8F G)(90 V$))8V 9-;;$%.&2
>%H$78%=/%;() #(%(./=/%;,L@(Q):5"K A 5QL2
+,#8)8%/? E 1,]()0 1 *2 344@2 C8%&;7($%;& 8% ;’/
/&;(G)$&’=/%; 8F 6)(%;& ()8%. ( F)-9;-(;$%. V(;/7O:/6;’ .7(:$/%;2
>98)8.?,K3(K):33@Q A 33L32
<)$H( P,RF(:(%’(-/7 P2 @JJJ2 ,/&;87(;$8% 8F 9-;O8H/7 7($&/: G8.& $%
&8-;’/7% */7=(%?:1 98=6(7$&8% 8F =/;’8:&2 166)$/: ]/./;(;$8%
<9$/%9/,3(@):@L5 A @"K2
X&/$7( #,Z7$; 1 C2 344K2 X’/ /FF/9;$H/%/&& 8F ;’/ 678;/9;$8% 8F 7$6(7$(%
)(%:&9(6/& $% Z&7(/)2 N(%: W&/ R8)$9?,3Q("):J@@ A J@K2
W7G(%9OD/79$9 ^,*(G/7&9$0 12 344"2 X’/ 7/)(;$8%&’$6 8F ;’/ 6789/&&/&
$% ;’/ 7’$S8&6’/7/ 8F 98==8% 7//: +,*#)-&"!. #/."*#$&.,( C(H2)
X,ZB2 /[ U>WN ;8 V(;/7 F)-9;-(;$8%2 Z%;/7%(;$8%() ,/H$/V 8F
Y?:78G$8)8.?,KJ(3L):I44 A I452
](%/0 ]2 @JJ@2 ,$6(7$(% S8%/ (& ( &8-79/ 8F 6’8&6’87-& F87 (
.78-%:V(;/7O:8=$%(;/: )(0/2 +(;/7 ,/&/(79’,3I:"4J A "@K2
](% * * P,C886& Y,,8$M(90/7& , # # ,!" #$2 344I2 <-99/&&$8% 8F
(_-(;$9 H/./;(;$8% :7$H/% G? 7/:-9/: V(;/7O)/H/) F)-9;-(;$8%& $%
F)88:6)($% )(0/&2 P8-7%() 8F 166)$/: >98)8.?,"3(3):3I@ A 3Q42
]/%0(;(9’()(= 1,P(? ,,>$M$ ‘2 344I2 Z=6(9; 8F 7$6(7$(% G-FF/7 S8%/&
8% V(;/7 _-()$;? (%: (&&89$(;/: =(%(./=/%; 98%&$:/7(;$8%&2
>98)8.$9() >%.$%//7$%.,3"(I):I@5 A I3L2
]$H/0 <,#(7$%( 12 344J2 >[6)87$%. ;’/ 78)/ H/./;(;$8% F7(.=/%;(;$8% 8%
(_-(;$9 98%:$;$8%&: N$%0$%. -6)8(: V$;’ 7$6(7$(% (7/(& $% R-./;
&8-%: )8V)(%: &;7/(=&2 N(%:&9(6/ (%: W7G(% R)(%%$%.,J4:QQ
A 5I2
+()=&)/? 12 344Q2 *7//%V(?&:=-);$6)?$%. (%: :$H/7&$F?$%. $% ;’/ 3@ &;
9/%;-7?2 N(%:&9(6/ W7G(% R)(%,5Q(@ a "):3I3 A 3J42
+’$.’(= U T2 @JJJ2 >98)8.$9() $&&-/& 7/)(;/: ;8 V/;)(%: 67/&/7H(;$8%,
7/&;87(;$8%,97/(;$8% (%: (&&/&&=/%;2 X’/ <9$/%9/ 8F ;’/ X8;()
>%H$78%=/%;,3"4(@):L3 A "42
\(9’(7$(& Z,U$=$;7$8- >,E8-&&8-7$& X2 344L2 >&;$=(;$%. .78-%:V(;/7
:$&9’(7./ $%;8 ( )(0/ ;’78-.’ -%:/7V(;/7 &67$%.& G? -&$%. *Z<
;/9’%8)8.$/&2 >%H$78%=/%;() */8)8.?,""(5):K"L A KI@2
(责任编辑 ! 郭广荣)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