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Genetic Variation and Early Selection of Provenances and Families of Acacia mearnsii

黑荆树种源和家系的遗传变异与早期选择


Black Wattle (Acacia mearnsii) is an important species in Australia for short rotation, with many uses. The species has been widely planted and utilized in southern China at present. This study was carried out in an open-pollinated 15-year-old provenance/progeny trial in Lufeng County, Yunnan Province. Total 158 open-pollinated progenies derived from 19 provenances in Australia and 8 open-pollinated progenies from China were tested in the trial. The phenotypic and genetic variations in growht traits of provenances/progenies were analyzed. The analysis results showed that height, DBH, bark thickness at breast height and the volume of individual tree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t 3, 5, 9 and 15-year-old trees among the provenances and progenies, which suggested that there was great potential either for provenance selection or family selection, and the variation was the major sources for the species improvement. Heritability and genetic correlation for growth traits were estimated for the open-pollinated families of A. mearnsii. The growth traits (height, DBH, bark thickness at breast height) of family heritability were over 0.7 and individual heritability was over 0.5, which meant these traits were strongly controlled by genetics. There were high phenotypic and genetic correlations for height, DBH and bark thickness at breast height between 3,5,9-year-old and 15-year-old progenies. The genetic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of 5 and 15 years old trees were over 0.8, which indicated that these relationships were mainly controlled by genetic factors. The stage from 5 to 9 years old was the best period for early selection in the open-pollinated provenance/progeny test of A. mearnsii, and the DBH was a better indicator than other traits due to its genetic stability.


全 文 :第 !" 卷 第 # 期
$ % & % 年 # 月
林 业 科 学
’()*+,)- ’)./-* ’)+)(-*
/012 !",+02 #
3456,$ % & %
黑荆树种源和家系的遗传变异与早期选择
任华东& 7 姚小华& 7 康文玲$ 7 李 7 生& 7 王开良& 7 段福文$
(&2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 7 富阳 #&&!%%;$2 云南楚雄林业科学研究所 7 楚雄 "89%%9)
关键词:7 黑荆树;种源;家系;生长性状;遗传变异;早期选择
中图分类号:’8&:2 !";8$$2 # ; #7 7 7 文献标识码:-7 7 7 文章编号:&%%& < 8!::($%&%)%# < %&9# < %:
收稿日期:$%%: < &$ < %&。
基金项目:中澳国际合作项目“黑荆树栽培及纸浆研究”(-()-= < ::!>)和国家林业局重点推广项目“黑荆树优良种源及水土保持林营
造技术推广”[($%%& <天保)%> 号]。
!"#"$%& ’()%($%*# (#+ ,()-. /"-"&$%*# *0 1)*2"#(#&"3 (#+ 4(5%-%"3 *0 !"#"$# %&#’()$$
=?@ AB4C0@D& 7 E40 FG40HB4& 7 I4@D J?@1G@D$ 7 .G ’H?@D& 7 J4@D I4G1G4@D& 7 KB4@ LBM?@$
(&2 !"#"$%&’ ()#*+*,*" -. /,0*%-1+&$2 3-%"#*%4,5637 3,4$)7 #&&!%%;$2 3-%"#* ()#*+*,*" -. 5’,8+-)7 9%"."&*,%",:,))$) 9%-;+)&"7 5’,8+-)7 "89%%%)
673$)(&$:7 N14OP J4QQ1?(6&$&+$ <"$%)#++)GR 4@ GST05Q4@Q RT?OG?R G@ -BRQ541G4 U05 RH05Q 50Q4QG0@,MGQH S4@V BR?R6 ,H?
RT?OG?R H4R W??@ MGC?1V T14@Q?C 4@C BQG1GX?C G@ R0BQH?5@ (HG@4 4Q T5?R?@Q6 ,HGR RQBCV M4R O455G?C 0BQ G@ 4@ 0T?@YT011G@4Q?C
&9YV?45Y01C T50Z?@4@O? [ T50D?@V Q5G41 G@ .BU?@D (0B@QV,EB@@4@ \50ZG@O?6 ,0Q41 &9: 0T?@YT011G@4Q?C T50D?@G?R C?5GZ?C
U50S &> T50Z?@4@O?R G@ -BRQ541G4 4@C : 0T?@YT011G@4Q?C T50D?@G?R U50S (HG@4 M?5? Q?RQ?C G@ QH? Q5G416 ,H? TH?@0QVTGO 4@C
D?@?QGO Z45G4QG0@R G@ D50MHQ Q54GQR 0U T50Z?@4@O?R [ T50D?@G?R M?5? 4@41VX?C6 ,H? 4@41VRGR 5?RB1QR RH0M?C QH4Q H?GDHQ,KNA,
W45P QHGOP@?RR 4Q W5?4RQ H?GDHQ 4@C QH? Z01BS? 0U G@CGZGCB41 Q5?? M?5? RGD@GUGO4@Q1V CGUU?5?@Q 4Q #,9,> 4@C &9YV?45Y01C
Q5??R 4S0@D QH? T50Z?@4@O?R 4@C T50D?@G?R,MHGOH RBDD?RQ?C QH4Q QH?5? M4R D5?4Q T0Q?@QG41 ?GQH?5 U05 T50Z?@4@O? R?1?OQG0@
05 U4SG1V R?1?OQG0@,4@C QH? Z45G4QG0@ M4R QH? S4]05 R0B5O?R U05 QH? RT?OG?R GST50Z?S?@Q6 A?5GQ4WG1GQV 4@C D?@?QGO
O055?14QG0@ U05 D50MQH Q54GQR M?5? ?RQGS4Q?C U05 QH? 0T?@YT011G@4Q?C U4SG1G?R 0U 6= <"$%)#++= ,H? D50MQH Q54GQR( H?GDHQ,
KNA,W45P QHGOP@?RR 4Q W5?4RQ H?GDHQ)0U U4SG1V H?5GQ4WG1GQV M?5? 0Z?5 %2 8 4@C G@CGZGCB41 H?5GQ4WG1GQV M4R 0Z?5 %2 9,MHGOH
S?4@Q QH?R? Q54GQR M?5? RQ50@D1V O0@Q5011?C WV D?@?QGOR6 ,H?5? M?5? HGDH TH?@0QVTGO 4@C D?@?QGO O055?14QG0@R U05 H?GDHQ,
KNA 4@C W45P QHGOP@?RR 4Q W5?4RQ H?GDHQ W?QM??@ #,9,>YV?45Y01C 4@C &9YV?45Y01C T50D?@G?R6 ,H? D?@?QGO O055?14QG0@
O0?UUGOG?@QR 0U 9 4@C &9 V?45R 01C Q5??R M?5? 0Z?5 %2 :,MHGOH G@CGO4Q?C QH4Q QH?R? 5?14QG0@RHGTR M?5? S4G@1V O0@Q5011?C WV
D?@?QGO U4OQ05R6 ,H? RQ4D? U50S 9 Q0 > V?45R 01C M4R QH? W?RQ T?5G0C U05 ?451V R?1?OQG0@ G@ QH? 0T?@YT011G@4Q?C T50Z?@4@O? [
T50D?@V Q?RQ 0U 6= <"$%)#++,4@C QH? KNA M4R 4 W?QQ?5 G@CGO4Q05 QH4@ 0QH?5 Q54GQR CB? Q0 GQR D?@?QGO RQ4WG1GQV6
8". 9*)+3:7 N14OP J4QQ1?(6&$&+$ <"$%)#++);T50Z?@4@O?;U4SG1V;D50MQH Q54GQR;D?@?QGO Z45G4QG0@R;?451V R?1?OQG0@
7 7 黑荆树( 6&$&+$ <"$%)#++)是原产澳大利亚的优
良速生多用途树种。$% 世纪 9% 年代作为优良的栲
胶原料引入我国(贺近格等,&>>&),在我国南方广
泛栽培,成为重要的栲胶原料资源,近年来,该树种
以其速生性及土壤改良作用,成为适生地区重要的
荒山绿化和水土保持树种。种源及家系选择是树木
遗传改良的重要手段之一(祝列克,$%%&),我国科
技人员已对许多树种进行了种源及家系的选择研究
(秦国锋等,&>>8;周志春等,&>>>;孙晓梅等,$%%!;
郭文福等,$%%:),结果证明种源家系选择能取得良
好的改良效果。我国黑荆树的遗传改良工作始于
$% 世纪 :% 年代初,但系统的研究始于 :% 年代中后
期开始实施的中澳合作项目,先后进行了选优、种源
选择、家系子代测定等系列研究,但因时间关系,这
些研究都只探讨了种源和家系早期生长的遗传变异
规律。本文利用 &9 年生的黑荆树自由授粉家系子
代测定林幼、中、成 # 个主要生长阶段的观测资料,
对黑荆树自由授粉家系的树高、胸径、树皮厚度、单
株材积等生长性状进行遗传变异分析、遗传参数估
计,并对黑荆树自由授粉家系生长性状的早晚相关
性及早期选择的效果进行分析,探讨黑荆树家系早
期选择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 材料与方法
&2 &7 试验地概况 7 试验地在云南省禄丰县和平乡
(&%$^&$_*,$9^&$_#%‘+),海拨& :%% S,西南向缓坡,
林 业 科 学 !" 卷 #
平均坡度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夏季短,春秋季
长;日温差大,年温差小;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干湿分
明,雨热同季;日照充足,霜期较短。年平均气温为
$’ ( $" ),最冷月($ 月)平均气温在 *+ ! ),最热月
(" 月)平均气温 ,$+ ! ),极端最低温为 - ’ ),年降
雨量 ./% 00,"$% )活动积温’ %%% )。试验地原为
荒坡地,水土流失严重,土壤为白云岩发育的山地红
壤,心土裸露,基本上已无熟化的表土,土层厚度大于
$+ % 0,表层土壤 12 ’ ( "。
$+ ,# 试验材料与田间设计 # 子代测定林建于 $..%
年 * 月,采用当年春季培育的容器苗造林。供试材
料源自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维多利亚州和塔斯
马尼亚州 $. 个种源区 $*’ 个半同胞家系及国内早
期人工林中选择的 3 个家系,共计 $3/ 个家系。
田间试验采用 454 设计,单株小区,,% 次重复。
初植 密 度 , ’%% 株·60 - ,,穴 状 整 地("% 70 8
"% 70 8 ’% 70)。试验林抚育及管理按常规方式进
行。试验林 / 年生保存率 3’9以上。至 ,%%’ 年调
查时,试验林一直保持自然生长状态,除林木自然竞
争导致死亡外,未受任何人为和自然灾害的破坏,总
体保存率 *’9以上。由于试验采用单株小区设计,
造林后部分家系保存率较低,小区数据缺失,为保证
试验精度和结果可靠性,剔除了 $’ 年生时保存率
3%9以下的 $* 个家系(全部源自澳大利亚种源
区),对保存率 3%9 以上的 $"" 个家系(表 $)的数
据进行统计分析。
表 !" 参试材料产地及数量!
#$%& !" #’( )(*)+$,’-. /*.$0-*1 $12 3$4-/5 164%(+ *3 !"#"$# %&#’()$$ ,+*7(1$1.( 8 ,+*)(15
种源号
:;<=>?@?7>
产地
A<7@BCDE
纬度
A@DCDFG>
经度
A
海拔
IB>=@DC家系数
KF0L>; $!/.! N@?G>B<,KOP,QFRS /"&!’TO $!.&!%TI 3% .
$!*". U<$!.,, KP $!.,/ O $!.,! X>;C0LFB@,KOP,QFRS /"&’’TO $!.&’!TI ,% !
$!.,’ 4B@7Y6CBB VR>;=>,ZC7S,QFRS /*&$,TO $!!&,3TI ’%% "
$!.," [0>< 2CH6W@E,ZC7S,QFRS /*&,%TO $!*&!’TI /%% .
$!.,* OD6S UC11RB@?G,ZC7S,QFRS /3&%%TO $!*&%%TI $%% !
$!.,3 N@?? V \ [;L$’/," U><;H> ]$’/,3 Q=<7@,]@RS,QFRS !$&!.TO $!*&/’TI ,,% .
$’/,. Q1RB>E VC=>;,]@RS,QFRS !$&’"TO $!3&$!TI $% $%
$’//% 4;,]@RS,QFRS !,&!"TO $!*&%3TI "% ’
$’//$ 2$’3’3 OD A>$*,// ODFGB>E :@;Y,ZC7S,QFRS /*&!3TO $!’&%$TI ,% .
$*,/! P@DR$*,/’ ^@?G>?$*,/" XC?@0CD>,ZC7S,QFRS /*&’*TO $!$&’$TI $% $$
NK 中国 N6C?@ — — — 3
# # !QFRS:澳大利亚 QFRD;@BC@;KOP:新南威尔士州 K>W OR;ZC7S:维多利亚州 ZC7D<;C@;]@RS:塔斯马尼亚州 ]@R0@?C@S
$+ /# 数据调查及缺失数据处理方法 # 试验林营建
后至 $..’ 年,每年年终对树高、胸径、冠幅等生长性
状进行每木测量,此后分别于 $... 年和 ,%%’ 年各
进行了 $ 次全林调查,其中 $../,$..’,$... 和 ,%%’
年除测量树高、胸径和冠幅外,还进行了树皮厚度的
测定。树皮厚度采用 , 70 口径的皮带冲在胸高
($+ / 0)位置南北两方向取皮样,用游标卡尺测量
样皮厚度,取平均值。单株材积采用二元材积式
(林杰等,$.3*)计算:! " %+ %%% %/’ /!% ’%3 $" #
($ % %+ *),+ $!3 *!/ ’3 # &%+ 3*’ .". ,,,式中:!,$,& 分别
表示单株材积、胸径和树高。
缺失数据的处理采用 2>@BE 等($.’")提出的方
法:对缺 $ 个数据的小区按公式 ’_ () ‘( *’(· a +’·) -
’··)J[( * - $)( + - $)]补缺,式中,* 为处理数,+
为重复数,’_ ()为缺失数据计算值,’(, 为缺失处理所
在重复的观测值总和,’·)为缺失处理所有重复观测
值总和;缺失 , 个以上的数,除留 $ 个数据外,其他
数据先按( -(· a -)·). ,(式中,-(·为缺失处理所在重
复观测值均值,-)·为该处理所有重复均值)计算出
近似值补缺,然后按单缺株方法进行逐个缺失数据
的校正,直到与总体均值残差为零。由于缺失数据
对整个方差没有作用,因而在方差分析时总的和误
差自由度减去缺失数计算方差。数据补缺由
U>?RD@D ’ 软件 Q?<=@ 分析模块自动计算( :@E?> /0
12,,$.3.)。
$+ !# 统计分析方法 # $)方差及遗传变异分析 # 种
!’$
! 第 " 期 任华东等:黑荆树种源和家系的遗传变异与早期选择
源 #家系二水平方差分析采用种源 $ 不等家系分析
模型( %&’(’)*+ !" #$,,-./0):%&’( 1 ! $ )& $ *’ $
+( $ !&’(。式中,%&’(为第 & 种源第 ’ 家系在 ( 重复中
的观测值,! 为总体平均值,)& 为种源效应,*’ 为种
源内家系效应,+( 为重复效应,!&’(为机误。
性状的单株遗传力和家系遗传力的计算公式:
,23 1 4"
2
5 #("
2
’ $ "
2
5);,
2
5 1 "
2
5 #("
2
’ # - $ "
2
5)。式中,
,23表示单株遗传力;, 5
2 表示家系遗传力;" 5
2,"2’ 分
别表示家系、环境方差分量,- 为试验重复次数。
性状的遗传变异系数和表型变异系数采用下列
公式计算:678 1 "
2
! 5 # .;679 1 "
2
! : # .。式中,
678和 679分别表示遗传变异系数和表型变异系
数,"25 和 "
2
: 分别表示家系遗传方差和表型方差,.
表示性状的总平均值。
2)性状早晚相关分析 ! 生长性状的早晚遗传
相关、表型相关、环境相关系数和遗传力,均在单株
小区值的基础上估算,计算公式:-;( ",/) 1 " ;( ",/)0
"2;( /)"
2
;( "! );-:( ",/) 1 " :( ",/)0 "
2
:( /)"
2
:( "! ); -’( ",/) 1
" ’( ",/)0 "
2
’( /)"
2
’( "! )。式中:-;( ",/),-’( ",/),-:( ",/)分别
表示早期与晚期性状的遗传相关、环境相关、表型相
关系数;" ;( ")," ;( <)分别表示性状早期和晚期的遗传
标准差;" ’( ")," ’( /)分别为性状早期和晚期的环境标
准差;" :( ")," :( /)分别表示性状早期和晚期的表型标
准差;" ;( ",/)," ’( ",/)," :( ",/)分别表示性状早期对晚
期的遗传协方差、环境协方差和表型协方差。
早晚相关遗传增益(!1)及早 =晚相关遗传进度
(>89)采用如下公式估算:!1 1 &,",/ -;"/":/;>89 1
-;"/(," 0 ,/)。式中:& 为选择强度,," 和 ,/ 表示早期 "
和晚期 /时的遗传力,-;"/表示时间 " = / 时的早 =晚遗
传相关系数,":/为成熟龄时的表型标准差。
本文试验调查数据采用 ?% @A)’B 数据处理程
序进行整理,方差分析采用 8’&CDEDF(G DH ’()统计软
件的随机区组方差分析模块(9EI&’ !" #$2,-./.)。
!" 结果与分析
2J -! 家系、种源及种源内家系生长性状表型变异分
析! 对 -KK 个黑荆树家系不同林龄主要生长性状变
异分析表明(图 -):树高、胸径和树皮厚度家系间
差异明显。家系间树高、胸径和树皮厚度的变异系
数为 -4L M 22L,不同生长阶段变异系数有所差
异,其中胸径与树皮变异系数较大,为 -.L M 20L,
而树高变异较小,为 -4L M -KL。对家系间的极差
分析也充分说明家系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树高、胸径
和树皮厚度等生长性状家系间的极差随树龄增加而
增加,在生长各阶段最优家系树高生长量及树皮厚
度是最差家系的 2 倍以上,而胸径差异更为显著,最
优家系平均胸径是最差家系的 " 倍以上。-F 年生
时,树高、胸径和树皮厚度的变异幅度分别为KJ -2 M
-KJ 0G N,4J ." M -GJ 4- )N 和 4J -/ M -0J -F NN。为
清晰地反映家系间各生长性状的变化趋势,分别对
" 年生时树高、胸径、树皮厚度均值为高、中、低的各
2 个家系作生长趋势图(图 2)。从图中可以看出,
早期处于生长劣势的家系在整个生长过程中基本上
保持劣势状态,不会表现出后期强劲增长的态势,同
样,早期生长快的家系也很少表现出后期衰退的趋
势。但生长早期处于中等表现的部分家系后期会有
突出的表现,特别是胸径生长性状上表现尤为突出,
如图 2O 中的 // 号家系,其胸径均值在 " 年生时仅
位居中等,而在 F 年生时其均值已超过 " 年生时表
现最好的家系,并继续保持优势,这一结果说明以 "
年生时的材料评价家系优劣为时尚早。
图 -! 生长性状变异系数的变化趋势
P3;, -! <3N’ D+’&(C 3& QE+3ED3*& )*’553)3’&DC(67)5*+ ;+*RDH D+E3DC
S参试家系分属不同的种源,为了解家系间差异
的来源及其与种源的关系,对树高、胸径、树皮厚度、
单株材积等表型生长性状进行种源和种源内家系间
的变异分析(表 2)。结果显示,黑荆树各生长性状
种源间及种源内家系间均存在明显的差异,各个生
长性状表现最好的种源均值是最差种源均值的 -J F
倍以上,其中代表综合生长表现的单株材积种源间
差异尤为明显,-F 年生时,最优种源均值是最差种
源均值的 F 倍以上。各生长阶段种源间树高变异系
数为 0J -0 M 0J -2,胸径变异系数为 0J -F M 0J -K,树
皮厚度早、中期稳定在 0J -F,但在 -F 年生时,种源
间差异有所缩小,变异系数降至 0J -2,而代表综合
生长表现的单株材积种源间的变异系数均在 0J "0
以上;从表 2 中的种源内家系间的变异分析结果同
样可以看出,种源内家系间也存在丰富的变异,各生
长阶段各性状种源内家系间平均变异系数均在
0J -0 M 0J "/ 之间,-F 年生时,单株材积种源内家系
间变异系数最大的是 -G2"" 号种源,变异系数为
FF-
林 业 科 学 !" 卷 #
$% "$。比较各性状种源间与种源内家系间平均变异
系数可以看出,各生长性状种源间的变异系数与种
源内家系间平均变异系数相近,这说明黑荆树家系
间的差异既有种源引起的效应也有种源内家系间的
变异效应,因而开展种源选择与种源内家系选择对
黑荆树改良都是有效的。
图 &# 典型家系树高、胸径、皮厚表型均值变化规律
’()* &# +,-./0 (. 12-.3451(6 7-8.0 39 2-()24,:;< 8./ ;+;< 93, 451(68= 987(=(-0
表 !" 子代测定林生长性状均值,种源间标准差、变异幅度及种源内家系间变异系数!
#$%& !" #’( )($*+,,$*-(+ $*. /$,0$102* 32(44030(*1+(56)24 1,$01+ 24 7,2/(*$*3( 8 4$)09:
性状
+,8(40
林龄
>)- ? 8
平均值
@-8.
种源间 A,3B-.8.6-0 种源内家系间 ’87(=(-0 C(42(. 1,3B-.8.6-
标准差
D:
均值极差!
E8.)-
FG
标准差均值
D: 7-8.
FG 范围!
FG ,8.)-
FG 均值
FG 7-8.
H !% "I $% JJ H% !H(I!K"L) M J% H!(I!L&J) $% I& $% !! $% $!(IK&HJ) M $% I"(I!K"L) $% I$
树高 J "% KN $% KJ J% HK(I!K"L) M N% NL(I!L&J) $% II $% "L $% $H(IK&HJ) M $% IJ(I!K"L) $% I$
<-()24 ? 7 L I$% HI I% $H K% H$(I!K"L) M II% "!(IK&HJ) $% I$ $% NK $% $&(I!L&K) M $% I!(I!K"L) $% $L
IJ I&% HI I% !H N% &!(I!K"L) M I!% IN(I!L&K) $% I& I% &J $% $H(I!L&K) M $% I!(I!L&") $% I$
H H% !" $% J" &% H"(I!K"L) M !% HN(I!L&J) $% I" $% !" $% $N(IK&HJ) M $% &H(I!L&&) $% IH
胸径 J "% "& I% $" !% $"(I!K"L) M N% "K(I!L&J) $% I" $% NN $% $"(IK&HJ) M $% &&(I!L&&) $% IH
:;< ? 67 L L% I" I% !& J% "H(I!K"L) M II% $"(IK&HJ) $% IJ I% &N $% $J(I!L&K) M $% &$(IK&HH) $% I!
IJ II% !L I% N$ "% NK(I!K"L) M IH% N"(I!L&K) $% I" I% K! $% $"(IJNJN) M $% &H(IK&HH) $% IJ
H &% $I $% H& I% !&(I!K"L) M &% "H(I!L&J) $% IJ $% &H $% $J(I!L&J) M $% IN(I!L&&) $% I&
皮厚 J &% L" $% !! I% LN(I!K"L) M H% JJ(IK&HJ) $% IJ $% HH $% $J(I!L&J) M $% IK(I!L&&) $% II
;+;< ? 77 L H% NH $% JN &% !K(I!K"L) M !% "L(IK&HJ) $% IJ $% !K $% $J(I!L&J) M $% IK(IJHH$) $% I&
IJ K% IL $% NN !% NN(I!K"L) M N% !"(IK&HJ) $% I& $% KK $% $J(IJNJN) M $% IK(I!L&&) $% II
单株材积 L $% $!H $% $I! $% $II(I!K"L) M $% $"I(IK&HJ) $% HH $% $I! $% I&(I!N&K) M $% !K(IK&HH) $% HH
! (./(B(/O8= ? 7
H IJ $% $K" $% $&K $% $IN(I!K"L) M $% IIJ(I!L&K) $% H" $% $&N $% I!(IJNJN) M $% "$(IK&HH) $% HN
# # " ! (./(B(/O8=:P./(B(/O8= B3=O7-*下同。+2- 087- Q-=3C* ! 最大、最小值中的上标为种源代号。+2- 78,R0 39 42- 78S(7O7 8./ 7(.(7O7 8,-
42- 1,3B-.8.6- T3*
&% &# 种源 ?家系生长性状方差分析 # 对试验林 H,
J,L,IJ 年生时的观测数据进行种源及种源内家系 &
层次的方差分析结果(表 H)表明:种源及种源内家
系各生长性状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但从方差分量上
看,差异在种源水平上更大。H 年生时,树高、胸径、
树皮厚度及单株材积的种源方差分量分别是种源内
家系方差分量的 & M H 倍;至 IJ 年生时,两者间的方
差分量差距有所减小,树高、胸径、树皮厚度及单株
材积的种源方差分量分别是家系方差分量的 I% K!,
I% HJ,I% NK 和 I% $H 倍。这一分析结果说明,黑荆树
选育应从种源选择开始,在优良种源中选择优良家
系能取得更好的选择效果。
图 H 为 IJ 年生时各种源树高、胸径、皮厚均值
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树高、胸径及树皮厚度在种源
间差异较为明显。从树高、胸径两性状上看,IK&HJ,
IJNJN,I!L&K 三个种源生长量较为突出,其树高平
均值在 I! 7 左右,平均胸径生长量在 IH% K 67 以
图 H# 参试种源平均生长量
’()* H# +,8(4 7-8.0 93, 1,3B-.8.6-0
上;而 I!K"L 号种源表现最差,其树高、胸径平均值
明显地低于其他种源。树皮厚度种源间的差异比起
树高和胸径相对要小,树皮最厚的还是 IK&HJ 种源,
平均厚度达到 N% !" 77,其次是 I!L&J 和 I!L&",最
薄的为 I!K"L 号种源,平均厚度只有 !% NN 77。
"JI
! 第 " 期 任华东等:黑荆树种源和家系的遗传变异与早期选择
表 !" 种源 #家系生长性状方差分析结果!
$%&’ !" (%)*%+,- %+%./0*0 12 3)1456 5)%*50 %71+3 8)19-+%+,-0 # 8)13-+*-0
树龄
#$% &

变异来源
()*+,% )-
.’+/’0/)1
区组
23),4
种源
5+).%1’1,%
种源内家系
6’7/38 9/0:/1
;+).%1’1,%
机误
<%=/>*’3
种源 ! 值
! .’3*% -)+
;+).%1’1,%
家系 ! 值
! .’3*% -)+
-’7/38 9/0:/1
;+).%1’1,%
种源分量
?’+/’1,% ,)7;)1%10=
-)+ ;+).%1’1,%
家系分量
?’+/’1,%
,)7;)1%10=
-)+ -’7/38
树高 @%/$:0 ABC BDB BEC EA" EC EFG HC FHH HAC HA!! AC "B!! GC AFI A GC HAF G
" 胸径 J2@ AAC DKH BEC KD" EC FBG AC HIG HHC HG!! AC AD!! GC AFF K GC H"F G
皮厚 2L2@ EC DAF HIC EDB HC AAF GC KGD HEC AA!! AC GA!! GC GFD A GC G"H A
树高 @%/$:0 BKC EHE HAKC IGK HGC DHA EC HHD HHC IA!! AC K"!! GC KFD H GC ""E I
B 胸径 J2@ B"C KIA AGGC BKF AGC EFE IC KHF FC IF!! AC KF!! HC GDE D GC KE" "
皮厚 2L2@ BC K"B "KC IIA AC FEA GC FDI HAC EF!! AC "I!! GC AG" F GC GDE F
树高 @%/$:0 FHC HDH AHAC BAH HDC AIG KC IBF HHC K"!! AC IG!! HC HIG A GC BIB K
F 胸径 J2@ FGC H" "KIC BI "DC HF H"C DD FC KA!! AC IB!! HC FDE A HC AHB B
皮厚 2L2@ KC F"B BFC F"G EC FKB AC GHH HAC GI!! AC EI!! GC ""H H GC HEI I
单株材积 " /1>/./>*’3 GC GHI " GC GEI K GC GGK H GC GGA A" IC IF!! AC I"!! GC GGG AB GC GGG AG
树高 @%/$:0 HADC DK "D"C AG "KC HK HAC AA HGC BF!! AC FK!! AC GFH HC HFI
HB 胸径 J2@ HAIC GG BIFC "" KKC DD AHC HK DC KI!! "C HK!! "C GDI AC ADK
皮厚 2L2@ HH"C BH HE"C EHG H"C HDA EC IIH HGC DI!! AC IK!! GC IDE B GC EAG K
单株材积 " /1>/./>*’3 GC GKH E GC HDK GH GC GAD BF GC GGF DE KC AE!! AC FH!! GC GGG FB GC GGG FE
! ! ! !!:HM水平差异显著。(/$1/-/,’10 >/--%+%1,% ’0 GC GH 3%.%3N
! ! 对参试家系 HB 年生时生长性状均值的多重比
较(O(J 法)结果表明:树高显著高于总体均值的家
系 HI 个,其中极显著高于总体均值的家系有 I 个,
分别是 HBB,HEA,KB,KG,K",KH,HGE 号家系;胸径显
著高于总体均值的家系有 AH 个,极显著高于总体均
值的家系 HG 个,分别是 HEA,K",KH,HBB,KG,HBD,IE,
"K,HGE,H"A 号;树皮厚度显著高于总体均值的家系
有 AH 个,极显著高于总体均值的家系 HB 个,厚度从
大到小依次为 K",HD",HEA,H"D,HDA,HDH,HGE,"K,
HBB,HKG,H"A,KG,HBD,HB",HBF 号。单株材积显著
高于总体均值的有 I 个,极显著高于总体均值的家
系仅有 H 个,即 K" 号家系。
AC "! 遗传参数估算 ! 家系子代生长性状方差分量
和遗传力反映了性状变异受遗传制约的程度,其大
小直接影响选择的效果。黑荆树子代测定林不同生
长阶段树高、胸径和树皮厚度的方差分量、单株和家
系遗传力及遗传、表型变异系数见表 E。
各性状的单株遗传力为 GC BE P GC BI,家系遗传
力为 GC IB P GC ID,遗传力水平较高,说明黑荆树各
生长性状受中等或中等以上遗传控制,具有很强的
家系及家系内单株选择潜力。
遗传变异系数反映了遗传因素导致性状观测值
相对变异的程度,黑荆树子代测定林直接观测性状
遗传变异系数为 HAC AM P HFC AM,胸径遗传变异系
数最大,HB 年生时达到 HFC AM,其表型变异系数达
到 EEC FM;而以树高、胸径估算的单株材积家系间
的表 型 和 遗 传 变 异 系 数 更 是 高 达 EGC KM 和
HGIC AM,这说明黑荆树家系间存在丰富的变异。
AC E! 生长性状年度相关与早期选择 ! 以 ",B,HB 年
生时黑荆树自由授粉家系子代测定林生长性状的观
测数据为研究材料,对家系的各生长阶段生长性状
进行协方差分析,并计算主要性状的早晚表型相关、
遗传相关和环境相关系数,以了解黑荆树家系各生
长性状的年度变异关系。表 B 为参试家系早期(",
B 年生)胸径、树高和树皮厚度与生长后期(HB 年
生)的树高、胸径、树皮厚度及单株材积间的表型、
遗传和环境相关系数。
由表 B 可以看出,黑荆树家系幼龄期(",B 年
生)的树高、胸径和树皮厚度观测值与成熟期(HB 年
生)时树高、胸径和树皮厚度的观测值及单株材积
计算值间的早晚表型及遗传相关系数随着树龄的增
长而呈上升的趋势。" 年生树高、胸径和皮厚与 HB
年生时同一性状的早晚表型及遗传相关系数分别在
GC KB 和 GC IB 以上(# Q GC GH),极显著相关。而 B 年
生时各性状对 HB 年生同一性状的表型及遗传相关
系数已达到 GC DG 和 GC DB 以上,胸径的早晚表型及
遗传相关系数更是高达 GC DK 和 GC FI,相关非常紧
密,说明 B 年生时的性状表现已完全能表达成熟林
时的信息。
从早晚间接性状的相关系数也可看出,B 年生时
树高、胸径与 HB 年生时单株材积间的表型及遗传相
关系数均在 GC ID 以上(# Q GC GH),达到极显著相关。
但比较树高和胸径对单株材积的相关系数可以看出,
胸径对单株材积的年度相关系数明显大于树高对单
株材积的相关系数,因此认为以胸径作为早期选择性
状比树高更能表达成熟林的综合生长表现。
IBH
林 业 科 学 !" 卷 #
表 !" 树高、胸径和树皮厚度的方差分量、遗传力
#$%& !" ’$()$*+, +-./-*,*01,2,()0$%)3)04 5-( 6(-702 0($)01 )* 02, /(-6,*4 0,10
树龄
$%& ’ (
性状
)*(+,-
家系方差
.(*+(/0&
01231/&/,-
14 4(2+56
环境方差
.(*+(/0&
01231/&/,- 14
&/7+*1/2&/,
表型方差
.(*+(/0&
01231/&/,- 14
38&/1,63&
单株
遗传力
!9+
家系
遗传力
!94
:.; ’
<
:.= ’
<
树高 >&+%8, ?@ ABC DA E@ BE? B! 9@ A?B "D ?@ FD ?@ DC EA@ D A9@ B
A 胸径 GH> ?@ !?F 9" 9@ ED? ?B 9@ FDF AF ?@ F9 ?@ DF EC@ ! !"@ !
树皮厚度 H)H> ?@ ??E EB ?@ ??" ?C ?@ ??D 9D ?@ F! ?@ DD ED@ 9 !9@ F
树高 >&+%8, E@ ??A AA !@ AAB FD F@ A!9 CB ?@ "A ?@ DC EA@ E 9B@ F
F 胸径 GH> E@ "F? BE C@ ?9" 9F B@ "DD 9E ?@ FD ?@ D" EC@ A !F@ 9
树皮厚度 H)H> ?@ E9A "D ?@ "?F EE ?@ D9C DC ?@ F" ?@ DF ED@ E !D@ 9
树高 >&+%8, E@ "?D B9 "@ D"C EC C@ AD" E? ?@ "! ?@ DB E9@ 9 9D@ B
B 胸径 GH> 9@ CB" "9 EA@ CC9 !E E"@ DDB ?A ?@ FC ?@ D" EC@ ! !!@ AC
树皮厚度 H)H> ?@ !A" EF 9@ ?EE "C 9@ !!D CA ?@ FB ?@ DD ED@ E F!@ D
单株材积 " +/I+7+IJ(5 ?@ ??? !? ?@ ??9 9A ?@ ??9 "A ?@ FE ?@ DA AD@ D B"@ D
树高 >&+%8, 9@ C"B A! E9@ 99! DE EF@ ?B! ?F ?@ "A ?@ DD EA@ B AE@ B
EF 胸径 GH> !@ DAC AF 9E@ E"9 ?E 9F@ B?? A" ?@ "? ?@ D" EB@ 9 !!@ B
树皮厚度 H)H> E@ ?"D CE !@ DD? !D F@ C!9 FE ?@ "E ?@ D" E!@ F AA@ B
单株材积 " +/I+7+IJ(5 ?@ ??E "F ?@ ??B C! ?@ ?EE !B ?@ !C ?@ D9 !?@ " E?D@ 9
表 8" 树高、胸径和皮厚早晚表型、遗传及环境相关系数!
#$%& 8" 92,*-04/)+( !9),6,*,0)+( !:)$*; ,*<)(-*.,*0$3( !=)>?<,*)3,@.$0?(, +-((,3$0)-* +-,55)+),*01 -5 6(-702 0($)01
年龄
$%& ’ (
性状
)*(+,-
相关类型
K&5(,+1/ ,63&
#EF $EF %EF "EF
表型相关 &= ?@ "D9 " ?@ DE9 F ?@ D?C F ?@ "A" E
树高 >&+%8, 遗传相关 &; ?@ DFA E ?@ C?? 9 ?@ C!A ! ?@ D!C F
环境相关 &L ?@ F?9 " ?@ FA9 D ?@ !!? B ?@ !99 B
表型相关 &= ?@ "9F ? ?@ "BB D ?@ DEB " ?@ DE! E
A 胸径 GH> 遗传相关 &; ?@ D?9 ! ?@ D"C B ?@ C"A ? ?@ DB? A
环境相关 &L ?@ !CB E ?@ FC? D ?@ !C9 B ?@ FCD F
表型相关 &= ?@ F"F D ?@ "!" A ?@ D9B ? ?@ F!? F
皮厚 H)H> 遗传相关 &; ?@ "!A " ?@ D9E ! ?@ CC" ? ?@ "E? A
环境相关 &L ?@ !E9 A ?@ F?E ! ?@ !!" A ?@ !E! "
表型相关 &= ?@ CC9 A ?@ C"E " ?@ DC" " ?@ DC? !
树高 >&+%8, 遗传相关 &; ?@ BFA ! ?@ B9D 9 ?@ CF9 E ?@ CBE 9
环境相关 &L ?@ D9E " ?@ DA! A ?@ FFC " ?@ FC" !
表型相关 &= ?@ CCE " ?@ CFB E ?@ DC" A ?@ CFC B
F 胸径 GH> 遗传相关 &; ?@ CDA A ?@ B"D C ?@ CBB " ?@ B?" F
环境相关 &L ?@ D"! A ?@ CA9 A ?@ "CA D ?@ C?? 9
表型相关 &= ?@ "D! " ?@ DE9 " ?@ C?! F ?@ "A" F
皮厚 H)H> 遗传相关 &; ?@ D!E D ?@ C?D A ?@ BA9 D ?@ "DB E
环境相关 &L ?@ FAF 9 ?@ D?D C ?@ "EA 9 ?@ FFF 9
# # ! #EF,$EF,%EF,"EF分别表示 EF 年生时的树高、胸径、胸高皮厚和单株材积。#EF,$EF,%EF (/I "EF 2&(/ ,8& 8&+%8,,GH>,,8+0M/&-- 14 N(*M
(, N*&(-, 8&+%8, (/I 715J2& 14 -+/%5& ,*&& +/ EFO6&(*O15IP I4 Q E"!,&(?@ ?E) Q ?@ 9?CP
# # 环境年度相关系数与表型及遗传相关系数的变
化趋势一致,同样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递增,幼龄胸径
对 EF 年生胸径的相关系数由 A 年生时的 ?@ FC 升至
F 年生时的 ?@ CA,胸径对单株材积的相关系数也由
A 年生时的 ?@ !B 升到 ?@ D",说明环境对树木生长表
型有一定的影响。但比较环境与遗传的早 R晚相关
系数可知,幼年与 EF 年生时生长性状的环境相关
系数明显小于与之对应的遗传相关系数,说明黑荆
树表型受遗传的影响大于环境影响。
生长性状早期选择遗传增益和相关遗传进度是
确定早期选择年龄的主要依据,一般认为相关遗传
进度最大、早期选择遗传增益稳定时的年龄即为最
佳的早期选择年龄。表 " 列出了 A,F,B 年生黑荆树
树高、胸径和树皮厚度在入选率为 9?<( ’ Q E@ !?)
时对 EF 年生胸径、树高、树皮厚度及单株材积进行
早期选择的遗传增益及相关遗传进度。括号内数据
为根据相同性状进行早期选择的年选择效率,即早
期选择的年遗传增益相对于成熟龄直接选择的年遗
传增益的百分比。
CFE
! 第 " 期 任华东等:黑荆树种源和家系的遗传变异与早期选择
表 !" 黑荆树树高、胸径和皮厚早期选择的遗传增益及遗传进度!
#$%& !" ’()(*+, -$+). $)/ -()(*+, 012-1(..(. 23 ($145 .(4(,*+2) 321 678,9(+-9* $)/ *9+,:)(.. 23 %$1:
性状
#$%&’(
相关遗传进度(早期选择效率)
)*+%’&,* -*.*’&/ 0$1-$*((( *22&/&*./3 12 *%$+3 (*+*/’&1.)
早期选择遗传增益
4*.*’&/ -%&.( 12 *%$+3 (*+*/’&1.
!56 "56 #56 $56 !56 "56 #56 $56
!" 78 95: "("8 6;5 9) 78 ;9< = 78 =67 6 78 ;:: 7 58 :9< " >8 7<< = >8 >>5 9 >8 7>< >
!6 78 =6" <(>8 ;:7 >) 58 5<7 : 58 7"" 9 58 7": 6 >8 >>; < >8 ::: 7 >8 <5: 5 >8 <>> 6
!= 78 ==6 7(58 :6; ") 58 5=" 7 58 7"; 5 58 7;; 7 >8 ">6 : >8 9;; " >8 <>: > >8 6<" 7
"" 78 :6" = 78 ;"5 =(<8 56= 9) 78 =9: = 78 =<9 ; >8 <:: > "8 5"9 9 "8 :;< : "8 69< ;
"6 78 ;65 > 58 5:9 :("8 67> ;) 58 5<> 6 58 557 7 "8 >57 " <8 <7" 9 <8 "7= > <8 5;: <
"= 78 =": 6 58 ><= =(>8 7;" 5) 58 56= 7 58 5;< : "8 6"> 5 <8 95< 7 <8 "95 < <8 <:; 7
#" 78 :76 6 78 9<5 7 78 =:" 6(<8 ;59 :) 78 9"6 6 58 5:; 9 58 <"7 > 58 ;6= : 58 <5= :
#6 78 957 9 78 ;=7 > 58 79" 7("8 >5; =) 78 ;"= 9 58 "95 : 58 95; 5 >8 797 = 58 :>7 9
#= 78 9=7 = 78 =:6 : 58 567 ;(58 =5; 7) 78 =;9 < 58 6>: 6 58 ;:" 9 >8 >>5 5 58 =76 ;
! ! !!%,"% 和 #% 分别表示年龄 % ? ",6,= 时的树高、胸径和树皮厚度。!%,"% %.@ #% (’%.@ 21$ A*&-A’,BCD %.@ E%$F ’A&/F.*(( %’ %-* % ? ",6,=
$*(0*/’&,*+38
! ! 从表 : 可以看出,各生长性状早 G 晚直接选择
或间接选择的早期选择遗传增益及相关遗传进度均
随树龄的增加而增大,而早期选择效率随树龄增加
而下降。比较树高、胸径及树皮厚度直接选择的早
期遗传增益和相关遗传进度发现,同一性状直接选
择的早期遗传增益和相关遗传进度 " 年生明显小于
6,= 年生,而 6 与 = 年生两者间的差异较小,说明 6
年生后遗传增益已接近最大值并趋向稳定,且此时
也有较高年选择效率,而 = 年生时选择效率比 6 年
生时有较大幅度的降低。综合早期遗传增益、相关
遗传进度及早期选择效率的分析结果可以认为黑荆
树家系早期选择在 6 H = 年生间进行是比较合适的。
另外,从幼龄性状对成熟林单株材积的间接结果可
以看出,胸径对单株材积的早期选择增益及相关遗
传进度均明显大于树高和树皮厚度,因而,胸径应是
单株材积最可靠的早期间接选择性状。
;" 结论与讨论
"8 5! 黑荆树生长性状变异 ! 受黑荆树生物学特性
(雌雄同花,花量大,控制授粉困难;无性繁殖成活
率不高等)限制,黑荆树的育种很难依靠杂交和无
性系策略,因而种源和家系选择是黑荆树遗传改良
的主要途径。黑荆树在澳大利亚自然分布区纵跨
57 个纬度带,横跨 55 个经度区,存在丰富的自然变
异,国内外有关黑荆树种源及家系子代测定试验生
长早期研究结果认为,黑荆树地理种源间在树高、胸
径、干型等性状上均存在显著的差异(高传璧等,
5==<;张庆华等,5==6;I*%$+* &’ ()J,>777),黑荆树
生长早期家系间存在显著差异,主要生长性状遗传
力较强(任华东等,5==<)。商业栽培黑荆树的主要
目的是生产木材和栲胶原料,即提高单位面积木材
和树皮产量是黑荆树育种的主要目标,但与木材和
树皮产量相关的性状是多方面的,主要是树高、胸径
及树皮厚度(林杰等,5=;9)。本文对黑荆树 5:: 个
自由授粉家系 56 年生子代测定林不同生长阶段的
主要生长性状进行了种源 K家系 > 层次变异分析,分
析结果与前人的研究结果相似,黑荆树种源及家系
间胸径、树高、树皮厚度、单株材积等生长性状存在
着极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来源于种源层次,同
时种源内家系间也存在着丰富的变异,说明这些生
长性状无论在种源水平上,还是家系水平上都存在
着很大的改良潜力。
对黑荆树家系各主要生长性状的遗传变异分析
表明,黑荆树单株和家系遗传力随树龄的波动不大,
始终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受中等以上的遗传控制,说
明黑荆树在其生长的不同阶段所受的遗传控制基本
相同;在几个主要观测性状中表型及遗传变异系数
胸径明显大于树高,说明胸径性状家系间变异更显
著,这也从另一方面证明胸径是黑荆树种源 K家系选
择最有效的性状。
本文对种源 K家系间的树皮厚度分析结果表明,
树皮厚度性状在种源及家系间均存在极显著的差
异,由于树皮厚度与树皮产量直接相关,如果选育目
标是栲胶原料资源,那么在黑荆树种源或家系选择
时,除考虑树高、胸径两性状外,树皮厚度也应作为
重要指标,不能简单地用基于树高、胸径为自变量的
二元公式(林杰等,5=;=)来估算单株树皮产量。
"8 >! 生长性状早晚相关性与早期选择 ! 获取单位
时间内的最大遗传增益是林木遗传改良的目的,但
由于林木生长周期长,林木遗传改良计划必须寻求
一种可以缩短育种周期的方法,有关学者对杉木
(*+,,%,-.(/%( )(,0&1)(’()(阮梓材等,5===;马常
耕等,>775)、马尾松(2%,+3 /(331,%(,()(王章荣等,
5=;9)、日本落叶松( 4(5%6 7(&/89&5%)(丁振芳等,
=65
林 业 科 学 !" 卷 #
$%%&;孙 晓 梅 等,’((!; ’(())、西 南 桦( !"#$%&
&%’()*"+)(郭文福等,’(())的研究结果认为林木早
期选择是可行的,各树种在性状和适宜年龄上具有
特异性。本文利用 $* 年生黑荆树子代试验林 +,*,
%,$* 年生时的观测材料,对幼、中龄生长性状与成
熟龄($* 年生)时的生长性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
明不同阶段早 ,晚间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相关,自
+ 年生始,树高、胸径和树皮厚度早 ,晚表型相关均
已达显著水平,在 * 年生时各性状的早晚直接相关
系数都在 (- ) 以上,已达到极显著相关,遗传相关系
数明显大于环境相关系数,说明黑荆树树高、胸径和
树皮厚度早 ,晚间相关紧密,且这种相关关系主要
受遗传因素控制,黑荆树早期选择具有较高的可靠
性和有效性。
综合家系遗传力、相关系数、遗传增益和早期选
择年效率的年度变化趋势,可以看出黑荆树 * 年生
时树高、胸径、树皮厚度及单株材积的遗传力、相关
系数及遗传增益均已趋于稳定,且年选择效率也处
于较高水平,因而,* 年生可以作为黑荆树家系选择
的起始年龄。% 年生时虽然与 $* 年生时的早 , 晚
相关系数最大,但此时的年选择效率比 * 年生时明
显降低,因此,总体而言,从 * 年生开始至 % 年生前
是黑荆树家系选择的合适年龄。另外,胸径早 , 晚
间的遗传相关系数、早期选择增益及相关遗传进度
均大于树高,与单株材积的间接相关系数也明显大
于树高,同时随着年龄的增加树高的测量难度增大,
测量误差增大,因此用胸径作为黑荆树早期选择指
标较树高更合适。
+- +# 黑荆树育种策略探讨 # 从本文的分析结果可
以看出,黑荆树家系间的差异更多源于种源层,因而
在黑荆树的育种程序上,应先从种源试验开始,在种
源试验基础上,从优良种源区选择优树并采集优树
种子进行家系子代测定,将会取得更好的改良效果。
本研究由于试材较多,出于田间试验环境控制需要,
采用了单株小区,这种方式虽对黑荆树首次家系初
步选择是可行的(./00/123 "# &%4,$%%!),但因小区
数据缺失对研究结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而在开
展进一步的家系选择时应尽可能采用多株小区。
参 考 文 献
丁振芳,王景章 4 $%%&4 日本落叶松家系早期选择技术 4 东北林业大
学学报,’*(+):"* , "&4
高传璧,郑芳楫,任华东,等 4 $%%!4 黑荆树优良地理种源选择研究 4
林业科学研究,&(’):$++ , $!’4
郭文福,曾 # 杰,黎 # 明 4 ’(()4 广西凭祥西南桦种源家系选择试验
! 4 幼林生长性状的变异 4 林业科学研究,’$(*):"*’ , "*4
贺近格,56789 : ;4 $%%$4 黑荆树及其利用 4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
社,* , +’(4
林 # 杰,陈平留,黄健儿,等 4 $%)&4 黑荆树经营数表编制的研究
(!)立木材积表的编制 4 福建林学院学报,&(’):" , $(4
林 # 杰,陈平留,黄健儿,等 4 $%)%4 黑荆树经营数表编制的研究
(")经济材出材量表与树皮材积、重量表 4 福建林学院学报,
%(’):$’& , $++4
马常耕,周天相,徐根良 4 ’(($4 杉木无性系生长的遗传控制和早期
选择初探 4 林业科学,+"(专刊 $):"’ , "%4
秦国峰,周志春,金国庆,等 4 $%%&4 马尾松天然林优树自由授粉家
系生产力评价 4 林业科学研究,$((*):!&’ , !&&4
任华东,高传璧,郑芳楫,等 4 $%%!4 黑荆树自由授粉家系子代测定
研究 4 林业科学研究,&($):& , $’4
阮梓材,胡德活,王以珊,等 4 $%%%4 杉木家系物候型与早期选择 4 林
业科学研究,$’(+):’%$ , ’%)4
孙晓梅,张守攻,侯义梅,等 4 ’((!4 短轮伐期日本落叶松家系生长
性状遗传参数的变化 4 林业科学,!(("):") , &!4
孙晓梅,张守攻,周德义,等 4 ’(()4 落叶松种间及种内和种间杂种
家系间的物候变异与早期选择 4 林业科学,!!($):&& , )!4
王章荣,陈天华 4 0%)&4 福建华安马尾松生长早晚期相关及早期选
择 4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 !&4
张庆华,张 # 毅,代宗贵,等 4 $%%*4 黑荆树地理种源选择增益研究 4
经济林研究,$+(+):’% , +$4
周志春,林荣联,兰永兆,等 4 $%%%4 马尾松实生种子园的遗传分析
和育种值预测 4 林业科学研究,$’(’):$+’ , $+)4
祝列克 4 ’(($4 新世纪中国林木遗传育种发展战略 4 南京林业大学
学报,’*($):+ , )4
<=10> ? @ A,.=3B21C7BB ? <4 $%*"4 ?/33/9D E10F=3 /9 =GH=6/2=9B3
1910>3/3 79 1FB721B/C C72HFB=634 :HH0/=I JB1B/3B/C3,*:’(+ , ’("4
K1>9= A .,L19= K .,:/930=> : M,"# &%, $%)%4 ;=93B1B * A=N=6=9C=
?19F104 O=8 P76Q:RGN76I S9/E=63/B> K6=33,+)% , !!)4
J=160= J T,5=00 @ U,?7619 ; V4 ’(((4 ;=9=B/C I/E=63/B> /9 91BF610
H7HF01B/793 7N -.&.)& /"&0’+))4 :F3B610/19 @7F6910 7N 57B19>,!):
’&% , ’)"4
J9=I=C76 ; .,U7CW619 . ;4 $%)(4 JB1B/3B/C10 ?=BW7I34 & BW =I4 :2=3
X781:X781 JB1B= S9/E=63/B> K6=33,SJ:,’+) , ’**4
./00/123 M A,?1BW=379 : U4 $%%!4 MGH=6/2=9B10 I=3/D9 19I 1910>3/3
N76 B6== /2H67E=2=9B4 ?=0Y7F69=, :F3B610/1: UJXAR
K6=33,%+ , $$"4
(责任编辑 # 徐 # 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