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第 wv卷 增刊 t
u s s z年 ts 月
林 业 科 学
≥≤∞× ≥∂ ∞ ≥≤∞
∂²¯1wv o≥³qt
¦·qou s s z
退耕还林区林草复合模式土壤养分动态 3
杨丁丁t ou 罗承德t 宫渊波t 梁 剑t
kt1 四川农业大学林学园艺学院 雅安 yuxstw ~u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 tsststl
关键词 } 退耕还林 ~林草复合模式 ~平衡土壤溶液 ~养分动态
中图分类号 }≥zt{1xtn y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tsst p zw{{kusszl增 t p stst p sx
收稿日期 }ussy p sw p ux ∀
基金项目 }国家科技部/十五0重点课题kusst
ysy p sy p tl !四川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助 ∀
3 罗承德为通讯作者 ∀
Τηε ∆ψναµιχ οφ Σοιλ Νυτριεντ υνδερ Φορεστ ανδ Γρασσ Χοµ ποσιτε
Παττερν ιν Αρεα οφ Χονϖερσιον οφ Φαρµλανδ το Φορεστσ
≠¤±ª⁄¬±ª§¬±ªtou ∏² ≤«¨ ±ª§¨t ²±ª ≠∏¤±¥²t ¬¤±ª¬¤±t
kt1 Χολλεγε οφ Φορεστρψανδ Ηορτιχυλτυρε o Σιχηυαν Αγριχυλτυραλ Υνιϖερσιτψ Ψα. αν yuxstw ~
u1 Ρεσεαρχη Ινστιτυτε οφ Γεογραπηιχ Σχιενχε ανδ ΡεσουρχεσoΧΑΣ Βειϕινγ tsststl
Αβστραχτ } ׫¬¶³¤³¨µ¤±¤¯¼½¨ §·«¨ §¬©©¨µ¨±¦¨ ²©¶²¬¯ ±∏·µ¬¨±·¤±§·«¨ §¼±¤°¬¦¶²©¤√¤¬¯¤¥¯¨±∏·µ¬¨±·¬±¶²¬¯¶²¯∏·¬²±²©·«¨ ©²µ¨¶·
¤±§ªµ¤¶¶¦²°³²¶¬·¨³¤·¨µ±¤±§·«¨ ©¤µ°¯¤±§¶²±¶¬·¨q׫¨ µ¨¶∏¯·¶«²º¨ §·«¤··«¨ ¦²±·¨±·²©¶²¬¯·²·¤¯ o«¼§µ²¯¼¶¤¥¯¨o²µª¤±¬¦
°¤·¨µ¬±©²µ¨¶·¤±§ªµ¤¶¶¦²°³²¶¬·¨ ³¤·¨µ± º¤¶«¬ª«¨µ·«¤±¬±©¤µ°¯¤±§q׫¨ ¦²±·¨±·²©·²·¤¯ °o¤√¤¬¯¤¥¯¨°o·²·¤¯ ¤±§¶¯²º¯ ¼
º¤¶ ²¯º¨ µ·«¤±·«¤·¬±©¤µ°¯¤±§q׫¨ ¶¨¤¶²±¤¯ ¦«¤±ª¨ ²©w n 2ov p 2o°wvp ¤±§n º¤¶¬±©¯∏¨±¦¨§¥¼·«¨ ªµ²º¬±ª²©
³¯¤±·o³µ¨¦¬³¬·¤·¬²± ¤±§·¨°³¨µ¤·∏µ¨ q
Κεψ ωορδσ} ¦²±√¨ µ¶¬²± ²©©¤µ°¯¤±§·²©²µ¨¶·¶~©²µ¨¶·¤±§ªµ¤¶¶¦²°³²¶¬·¨ ³¤·¨µ±~¥¤¯¤±¦¨§¶²¬¯ ¶²¯∏·¬²±~§¼±¤°¬¦²©¶²¬¯
±∏·µ¬¨±·
林草复合系统是广义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模式之一 ∀系统在原有的食物链中加入了新的生产环节 o从
而能更充分地利用自然资源 o提高初级产品的转化率和利用率 o有益于改善土壤肥力和生态环境 o促进林牧
业的协调发展 ∀近年来 o随着林牧业的相互渗透及生态经济环境综合治理的需要 o林草复合经营日益受到国
内外的重视k赵粉侠等 ot||y ~安树青等 ousstl ∀但对林草复合系统土壤的演变规律和土壤养分动态变化情
况研究较少 ∀本研究对四川西部低山丘陵区退耕还林后所建人工林草复合模式的土壤进行定位观测和研
究 o以期探索退耕还林后林草复合模式土壤养分变化规律 o为今后控制坡地土壤养分流失和林草模式的经营
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
1 研究区概况
本研究选取国家首批退耕还林k草l工程试验示范县四川省雅安市天全县作为研究基地 ∀研究区地处四
川盆地西缘 o二郎山东麓 otsuβtyχ ) tsuβxvχ∞ou|βw|χ ) vsβutχo属岷江水系青衣江上游 ∀全区属亚热带湿润
季风气候 o冬春干燥 o夏秋多雨 o四季分明 o垂直差异显著 ∀平均年降雨量为 t zvx1y °° o年平均蒸发量
|uu1y °° o累计年平均降雨 uvy §~年平均气温 tx1t ε ot月平均气温 x1t ε oz月平均气温 uw1t ε ∀本区地
貌属龙门山区低山丘陵 o主要分布土壤是紫色土 ∀定位研究区土层厚度约 ws ¦°左右 o坡度 uyβ o坡向 ≥∞uxβ ∀
usss年退耕后栽植三倍体毛白杨k Ποπυλυστοµεντοσαl n黑麦草k Λολιυµ µυλτιφλορυµl o构建人工林草复合模式 ∀
毛白杨平均高度 y1t ° o胸径 y1s ¦°o郁闭度 s1y o人工种植黑麦草高 s1u ° o盖度 tss h ∀另外 o在试验地旁 o
选择与退耕林地立地条件相近的陡坡耕地作为对照 o四季以种植玉米 !萝卜 !白菜 !油菜为主 ∀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定位研究法 ~土壤养分分析采用常规方法测定土壤本底值 ~为尽可能接近野外的实际情
况 o采集新鲜土壤制备平衡土壤溶液分析速效养分k罗承德 ot||vl ∀ussv年 w月在林地内布设典型样地 o确
定定位研究点 ∀同时 o挖掘土壤剖面 o按 s ∗ us !us ∗ ws ¦°分层采集土样 o带回实验室按常规法测定各项理
化指标作为土壤本底值 ∀自 ussv年 x月开始定时在定位研究区分层采集新鲜土样 o带回实验室制备平衡土
壤溶液并进行养分测定 ∀采样时间生长季节每月 t次 o非生长季节每 u月 t次 ∀常规土壤分析方法参照5中
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6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5土壤理化分析6和5土壤农化分析6 o平衡土壤溶液制
备及养分分析方法参考5森林土壤酸化及其化学研究方法6 ∀数据分析使用统计软件 ≥°≥≥tt1x进行 ∀
3 结果与分析
v1t 土壤本底值结果与分析 研究区土壤各项本底值指标如表 t所示 ∀
表 1 林草模式及农耕地土壤养分本底值
Ταβ . 1 Χηαραχτεριστιχ οφ σοιλιν φορεστ ανδ γρασσ χοµ ποσιτε παττερν ανδ φαρµλανδ
样地
°¯ ²·¶
土层深度
¤¼¨ µ¶Π¦°
全氮
ײ·¤¯ Π
kª#®ªptl
铵态氮
w n 2Π
k°ª#®ªptl
硝态氮
v p 2Π
k°ª#®ªptl
水解性氮
¼§µ²¯¼¶¤¥¯¨Π
k°ª#®ªptl
全钾
ײ·¤¯ Π
kª#®ªptl
缓效钾
≥¯ ²º¯ ¼ Π
k°ª#®ªptl
速效钾
√¤¬¯¤¥¯¨Π
k°ª#®ªptl
林草模式 s ∗ us u1xys y {|1{vt v x|1yw| { xyz1ztx { vv1utu x zuu1u|v y yx1{{{ w
ƒ²µ¨¶·2ªµ¤¶¶ us ∗ ws t1|uv w x|1yw| { vs1utt { vsy1xzs v ww1v|| t z||1yts w ys1y|y z
农耕地 s ∗ us u1vsy y vw1ytv x y|1tv{ s v|x1tw| v ws1|s{ v yyt1uvx | yz1yw| |
ƒ¤µ°¯¤±§ us ∗ ws t1{zz s xx1|y{ v vw1|yz t uws1zwv | u{1xvt x wxu1xtv t xw1u|y t
样地
°¯ ²·¶
土层深度
¤¼¨ µ¶Π¦°
全磷
ײ·¤¯ °Π
kª#®ªptl
速效磷
√¤¬¯¤¥¯¨°Π
k°ª#®ªptl
有机质
Π
kª#®ªptl
阳离子代换量
≤∞≤Π
k°°²¯#®ªptl
盐基饱和度
≥°Πh
³k盐浸
≤¯ l
³k水浸
u l
林草模式 s ∗ us x1ywt z v1xtu y v|1tus { uvz1|{y t yz1tv y1zs y1{|
ƒ²µ¨¶·2ªµ¤¶¶ us ∗ ws y1||z x x1xx{ v uy1{v{ x uus1xvz v xt1xw y1{t z1st
农耕地 s ∗ us ts1u{v | x1txw w vw1{s| x uu|1||x | |t1|u z1st z1s|
ƒ¤µ°¯¤±§ us ∗ ws z1zwy { y1{yw t u{1s{{ v uut1{xt y |u1yt z1tw z1tu
土壤全 量是衡量土壤 素供应状况的重要指标 ∀水解性 是 w n 2!v p 2!u p 2!氨基酸 !酰
胺和易水解的蛋白质的总和 o是土壤中有效 的主要形式k范世华等 ousswl o其数值大小反映了土壤近期可
被植物利用的有效 状况 ∀从表 t可以看出 o各层土壤全 含量和水解性 含量均是林草模式 农耕地 ∀
水解性 作为土壤有效 的指标 o可以用水解性 在全 含量中的百分比作为 素有效率 o即 素有效
率 k水解性 Π全 含量l ≅ tss h o计算结果由表 u列出 ∀可以看出 o林草模式各层土壤 素有效率均高于
农耕地 o说明林草复合模式不仅能促进土壤 素的积累 o而且可以有效提高土壤 素供应能力 ∀
表 2 土壤 Ν素有效率比较
Ταβ . 2 Αϖαιλαβιλιτψ οφ σοιλ Ν
样地
°¯ ²·¶
土层
¤¼¨ µ¶Π¦°
素有效率
√¤¬¯¤¥¬¯¬·¼ ²©Πh
林草模式 s ∗ us uu1tz
ƒ²µ¨¶·2ªµ¤¶¶ us ∗ ws tx1|w
农耕地 s ∗ us tz1tv
ƒ¤µ°¯¤±§ us ∗ ws tu1{v
退耕还林构建林草复合模式改变了局部范围内的小气
候 o影响了土壤无机态铵的固定与释放及土壤有机 的矿
化过程 o从而使得林草模式与农耕地之间 w n 2和
v p 2的状况有所差异 ∀上下土层间 素组成和含量的
差异则是由于水热状况 !物质来源 !土壤结构和生物活性等
差异所造成 ∀从表 t可见 o各层土壤 w n 2含量是林草
模式 农耕地 o而各层土壤 v p 2含量则是农耕地 林
草模式 ∀林草模式土壤 v p 2含量较少而 w n 2含量较多可能有 u方面原因 }一方面 o根据范世华等
kusswl研究得出杨树为阳性阔叶树种 o对 素的吸收主要以 v p 2为主 o使林地土壤硝态氮含量减少 ~另
一方面则可能是由于 v p 2易流失 o在土壤 素中所占比例较小 ∀
从表 t可见 o各层土壤全 °和速效 °含量农耕地均高于林草模式 o可能是由于林草模式对 °素养分的需
求量较大 ∀其中林草模式 s ∗ us ¦°层土壤全 °和速效 °含量最少 o是由于林草模式中黑麦草根系较为发
达 o且主要占据 s ∗ us ¦°层 o对土壤 °素吸收量较大 ∀农耕地经常施肥补充养分 o也是 °素相对含量较多的
原因 ∀
土壤速效 反应土壤 素的现实供应状况 o缓效 虽不能被植物迅速吸收 o但与速效钾保持一定的平
衡关系 o对 素的保持和供给起着调节作用 ∀从表 t可见 o林草模式 s ∗ us ¦°层土壤速效 含量要低于农
耕地 o这可能与林草模式对速效 吸收量较大有关 ~林草模式各层土壤缓效 含量均高于农耕地 o所以可以
ust 林 业 科 学 wv卷
满足 素的持续供给 ∀
从表 t可见 o林草模式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略高于农耕地 o说明退耕还林后由于枯枝落叶层的积累和转
化 o有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 o但由于时间较短 o变化尚不明显 ~而农耕地下层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林草模
式下层可能是由于农耕地经常翻耕的缘故 ∀u块样地上下土层土壤 ³ 值相差不大 o林草模式上层土壤 ³
值略低 o可能是由于土壤表层累积较多的枯落物 o分解产生的腐植酸等物质积累所导致 ∀
土壤阳离子代换量与盐基饱和度的大小是反映土壤保肥供肥能力及其缓冲性能强弱的重要指标 ∀本研
究中 o林草模式土壤阳离子代换量高于农耕地 o其原因可能与有机质含量有关 ∀因为有机质的增加可以提高
土壤阳离子代换量 ∀而林草模式土壤盐基饱和度低于农耕地 o其原因可能与土壤 ³ 值有关 ∀因为在较低
的 ³值土壤环境中 o盐基离子更容易被淋失 ∀
v1u 土壤各化学性质之间的相关分析 通过土壤各化学性质之间相关性分析 o可以初步推断出各化学性质
之间的影响关系 ∀相关分析结果如表 v所示 ∀
表 3 土壤化学性质相关阵 ≠
Ταβ . 3 Χορρελατιον µ ατριξ φορ σοιλ χηεµιχαλ προπερτιεσ
全
ײ·¤¯
铵态
w n2
硝态
v p2
水解性
¼§µ²¯¼¶¤¥¯¨
³
k盐浸
≤¯ l
³
k水浸
ul
全 °
ײ·¤¯ °
速效 °
√¤¬¯¤¥¯¨°
有机质
全
ײ·¤¯
缓效
≥¯²º¯¼
速效
√¤¬¯¤¥¯¨
阳离子
代换量
≤∞≤
铵态氮
w n 2 p s1s|y
硝态氮
v p 2 s1{wz
33 p s1xxy
水解性氮
¼§µ²¯¼¶¤¥¯¨ s1|y{
33 s1twt s1zss 3
³k盐浸
≤¯ l p s1xzu p s1zvy
33p s1tvt p s1zvz33
³k水浸
u l p s1yyz
3 p s1ywu 3p s1us| p s1{ty33 s1|sy33
全磷
ײ·¤¯ ° p s1tys p s1z|s
33 s1vyy p s1vxy s1yxv 3 s1zxu33
速效磷
√¤¬¯¤¥¯¨° p s1|tv
33 p s1u{w p s1yuw 3 p s1|yx33 s1{us33 s1{zw33 s1v{y
有机质
s1y{x
3 p s1tvy s1yty 3 s1yvu 3 p s1uzz p s1v|{ p s1tvu p s1yt{ 3
全钾
ײ·¤¯ p s1swt s1u|u s1swz p s1ssv p s1vv{ p s1sz{ s1uzz p s1tzw p s1tvu
缓效钾
≥¯ ²º¯ ¼ s1vw| s1yww
3 s1ttz s1wz{ p s1{uz33 p s1ywy 3 p s1uxv p s1ywy 3 s1tuv s1z|w33
速效钾
√¤¬¯¤¥¯¨ s1{sv
33 p s1tt{ s1{vs33 s1zw|33 p s1w{u p s1wwx s1utt p s1z|{33 s1ytz 3 s1wzw s1ys| 3
阳离子代换量
≤∞≤ s1|wv
33 p s1tty s1z{v33 s1|vw33 p s1w|t p s1yvu 3 p s1t|t p s1{vv33 s1yzz 3p s1tzy s1uvs s1zsu 3
盐基饱和度
≥° p s1sts p s1|xw
33 s1v|x p s1uuu s1{sx33 s1yyt 3 s1yvx 3 s1wst s1tut p s1xtw p s1{us33 p s1tsu s1szz
≠ ν tu ~ 3 }s1sx水平显著 o33在 s1st水平显著 ∀下同 ∀ 3 }≤²µµ¨ ¤¯·¬²±¬¶¶¬ª±¬©¬¦¤±·¤··«¨ s1sx ¯¨ √¨ ¯~33 } ≤²µµ¨ ¤¯·¬²±¬¶¶¬ª±¬©¬¦¤±·¤··«¨ s1st
¯¨ √¨¯ q׫¨ ¶¤°¨ ¥¨ ²¯º q
土壤有机质的提高可以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 o提高土壤的保肥力和缓冲性 ∀从表 v可看出 o土壤有机质
与土壤全 !水解性 !v p 2!速效 ° !速效 之间呈显著相关 o说明有机质对于提高各种养分的有效率有
一定的作用 ∀诸多研究指出 o土壤 °素有效性受到土壤 ³值的影响 o本文中也得出土壤速效 °与土壤全 °
之间相关性不显著 o而与 ³值之间的相关性极显著 ∀从表 v可见 o土壤速效 同土壤全 !v p 2!水解性
!速效 °之间呈极显著相关 o其原因可能是由于 易移动 o且易与有机质等物质结合 o因而与其他养分相互
作用 !相互影响的程度较大k夏汉平等 ot||zl ∀阳离子代换量k≤∞≤l反映了土壤保存速效养分的能力大小 o
是土壤供肥蓄肥能力的指标 ∀本文得出阳离子代换量与全 !v p 2!水解性 !速效 ° !速效 之间均达到
vst 增刊 t 杨丁丁等 }退耕还林区林草复合模式土壤养分动态
极显著或显著相关 ∀而盐基饱和度k
≥°l则与土壤 w n 2及土壤 ³之间相关关系显著 ∀
v1v 平衡土壤溶液养分及 ³值动态变化分析 土壤溶液中的养分与土壤固相中的养分在不停交换中达到
一种动态平衡 o这种动态平衡状态时的养分含量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其中温度和降水不但能够直接影响
速效养分的释放和固定 o而且还会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和植物体的新陈代谢过程 o影响微生物对有机物质
的分解和养分元素的释放 o影响根系对养分元素的吸收 o从而间接影响土壤溶液养分含量的变化 ∀图 t列出
了平衡土壤溶液养分 !³值及气温 !降水在 ussv年 x月至 ussw年 tt月间的动态变化 ∀
图 t 土壤溶液 !° !!³值的动态变化及当地降水气温变化
ƒ¬ªqt ⁄¼±¤°¬¦¦«¤±ª¨¶²©·«¨ ¶²¬¯ ¶²¯∏·¬²± o° oo³ √¤¯∏¨ ¤±§¦«¤±ª¨¶²© ²¯¦¤¯ ·¨°³¨µ¤·∏µ¨ ¤±§³µ¨¦¬³¬·¤·¬²±
tl平衡土壤溶液 素动态 从图 t可见 o林草模式和农耕地的上下土层 w n 2含量变化趋势相同 o即
ussv年和 ussw年的夏季 y !z月含量均较低 o而后逐渐升高 oussv年 |月和 ussw年 ts月分别达到最大值 ∀土
壤 w n 2含量的变化受气温的影响较大 o气温高则矿化作用增强 ow n 2含量也相应提高k夏汉平等 o
t||zl ∀但在本文中 w n 2含量的峰值并未出现在气温最高的夏季 o可能是由于植物在春夏季处于生长旺
盛阶段 o对 w n 2的吸收量较大 o而 | !ts月植物生长速度减缓 o使 w n 2峰值偏移 ∀土壤 v p 2含量
的变化则为 }z !{月和 ts !tt月分别达到峰值 ots !tt月达到最大值 ∀ussv年林草模式最大值出现在 ts月 o
而农耕地最大值出现在 tt月 oussw年则都出现在 ts月 ∀这种差异可能与各年的气温降水状况不同有关 ∀
农耕地上下土层的 v p 2含量平均值分别大于林草模式上下土层 o可能是由于农耕地土壤人为扰动较大 o
土壤较为疏松 o有利于 素硝化作用的进行 ∀
ul 平衡土壤溶液 °wvp动态 从图 t可见 ou块样地不同土层的 °wv p含量动态变化趋势相同 o最大和
最小值分别出现在 |月和 y月 ∀在生长季节由于植被吸收而含量较低 ∀上下土层含量相差不大 o且变化趋
势相似 ∀ussw年平均含量比 ussv年略有下降 o但下降趋势不明显 ∀
wst 林 业 科 学 wv卷
vl 平衡土壤溶液 n动态 从图 t可见 o林草模式各层土壤 n含量在整个生长季节内呈先下降后上升
趋势 o这与林草植被对 n的吸收有密切关系 ∀上层土壤含量的波动较大 o下层较为平稳 ∀ussv年 z月和 |
月的峰值可能是由于气温较高 n释放较快 o而 {月由于降水较多使得 n淋失较多 ∀ts月之后 n含量有
所回升 o是由于植物生长减缓 o对 素的吸收量减少 ∀而且土壤表层的枯落物在秋季易分解 o也使得 素释
放到土壤中 ∀林草模式 n含量动态变化同农耕地比较相对平稳 ∀ussv至 ussw年 o土壤 n 总体呈下降趋
势 ∀ussw年各样地土壤 n的变化相对平稳 o可能与 ussw年降水较为均匀有关 ∀农耕地的 n含量变化较为
复杂 o分别出现几次峰值 o这可能与农耕地的耕作措施有关 ∀
表 4 土壤溶液 πΗ值与气温 !降水的相关分析
Ταβ . 4 Χορρελατιον βετωεεν πΗ οφ σοιλσολυτιον
ανδ τεµ περατυρε , πρεχιπιτατιον
样地
°¯ ²·¶
土层
¤¼¨ µ¶Π¦°
气温
× °¨³¨µ¤·∏µ¨Π ε
降水
°µ¨¦¬³¬·¤·¬²±Π°°
林草模式 s ∗ us s1y|v33 s1w{{
ƒ²µ¨¶·2ªµ¤¶¶ us ∗ ws s1y|x33 s1xwz33
农耕地 s ∗ us s1yt|33 s1ws|
ƒ¤µ°¯¤±§ us ∗ ws s1yzt33 s1wxw
wl 平衡土壤溶液 ³值动态 从图 t可
见 ou块样地上下土层 ³ 值相差不大 ou年
内变化趋势基本相似 o最高值均出现在 z月 o
而后又逐渐降低 ots月出现最小值后缓慢回
升 ∀³值最小值出现在秋季 o是因为秋季水
热条件适宜土壤微生物活动 o分解有机物质
产生有机酸类使土壤溶液 ³ 值有所下降 ∀
对平衡土壤溶液 ³ 值和月均温 !降水量进
行相关分析得出 o³值与气温之间具有显著线性相关关系k表 wl ∀
4 讨论
对四川省雅安市天全县退耕还林林草复合模式的定位研究与分析表明 o人工构建林草复合模式 v年后 o
土壤养分同未退耕的农耕地相比有明显差异 ∀林草模式土壤全 !水解 !有机质含量同农耕地比较均有所
提高 o速效 含量低于农耕地 o而缓效 则均高于农耕地 o具有较强的潜在供 能力 ∀因此退耕还林后 o该
地区的土壤养分状况得到有效改善 o该模式值得推广和应用 ∀
土壤溶液中的 w n 2!v p 2!°wvp和 n含量及 ³值的动态变化受到植物生长 !大气降水和温度等
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 ∀经相关分析得出 o土壤 ³值与气温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 o而土壤溶液养分含量与
气温和降水之间并非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这可能是由于土壤溶液中养分含量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 o而且各
因素间相互关系比较复杂 ∀
有效土壤养分含量与植物生长密切相关 o决定了土壤短期内对植物的养分供给状况 ∀通常认为 o土壤溶
液中的可溶态养分是最易被植物吸收利用的速效养分 o决定于养分的输入和输出平衡 o土壤溶液养分浓度变
化比土壤中有效养分的数量更能反映土壤养分的动态k孙明德等 ousst ~特鲁吉尔 ot|{xl ∀但土壤溶液养分
受环境因素影响而变动较大 o短时间段内得出的数据并不能反映出太多问题 o只有通过进一步长期监测 o才
能从总体变化趋势中寻求其动态变化规律 o为经营管理提供可靠依据 ∀
参 考 文 献
安树青 o张久海 o陈兴龙 o等 qusst1 江苏海岸带林草复合生态技术及其效应研究 q林业科学 ovzkul }ut p ww
范世华 o李培芝 o王力华 o等 qussw1 杨树人工林下根系的氮素循环与动态特征 q应用生态学报 otxkvl }v{z p v|s
罗承德 qt||v q森林土壤酸化及其化学研究方法 q成都 }四川大学出版社
孙明德 o刘宝存 o吴 静 o等 qusst1 原位土壤溶液采样技术的应用 q北京农业科学 okwl }vt p vv
特鲁吉尔 ≥ × qt|{x1 土壤与植被系统 q赵 磊 o译 q北京 }科学出版社
夏汉平 o余清发 o张德强 qt||z1 鼎湖山 v种不同林型下的土壤酸度和养分含量差异及其季节动态变化特性 q生态学报 otzkyl }ywx p yxu
赵粉侠 o李根前 qt||y1 林草复合系统研究现状 q西北林学院学报 ottkwl }{¯ p {y
k责任编辑 石红青l
xst 增刊 t 杨丁丁等 }退耕还林区林草复合模式土壤养分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