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Changes in Leaf Endogenous Hormones of Eucalyptus grandis×E.urophylla in Different Generations of Vegetative Propagations

不同代巨尾桉无性繁殖植株的内源激素变化


以巨尾桉不同无性繁殖方法和不同繁殖代数的幼树叶片为材料,应用间接酶联免疫法(En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s,ELISA)测定脱落酸 (ABA)、赤霉素 (GA-3)、吲哚乙酸 (IAA)、玉米核苷 (ZR)4种内源激素,并结合生长性状分析不同无性繁殖方法和不繁殖代数的内源激素的动态变化关系,探讨桉树不同繁殖方法和繁殖代数衰退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和差异。结果表明:叶片内源IAA、GA-3和ZR的含量、ABA/GA-3(k值)、ABA/ZR值ZR/GA-3值等6个指标均具有显著差异,可以较准确、稳定地反映巨尾桉无性繁殖抗衰退能力和预测幼林生长量。叶片内源IAA、GA-3和ZR的含量与抗衰退成正相关,叶片内源IAA、GA-3和ZR的含量越高,抗衰退能力越强,幼林生长量越大;内源k值、ABA/ZR值和ZR/GA-3值的数值大小和内源 k 值和ZR/GA-3值变化幅度与抗衰退能力成负相关,以上指标的数值越大且变化幅度越大,表明抗衰退的能力越差,幼林生长量也越小。以生长性状为主,叶片内源激素的含量和内源激素间的平衡关系作为辅助评价指标,可综合评价桉树无性繁殖的抗衰退能力并预测幼林当年的生长量。研究表明,7种幼林抗衰退能力为组培1代最强,8代次之,3年扦插最弱

Saplings of Eucalyptus grandis × E.urophylla regenerated by different vegetative propagation methods and generations were used as materials. Dynamics of four kinds of the endogenous hormones (abscisic acid, ABA; gibberellin, GA-3; indole acetic acid, IAA and zeatin riboside, ZR) in the leaves were detected using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s (ELISA). Regression analysis of the data was conducted with the growth characters to investigate the mechanism of eucalyptus senescence in the propagation processes.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contents of hormones in IAA, GA-3, ZR, and ABA/GA-3 value (k), ABA/ZR value and ZR/GA-3 value were all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mong the saplings. The six physiological indices could stably and accurately reflect the antisenescence capacity of eucalyptus, and predict the growth performance of the saplings. The IAA, GA-3 and ZR contents were all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antisenescence capacity. The higher the contents, the stronger the antisenescence capacity was and the faster the saplings grew. To the contrast, the k , ABA/ZR and ZR/GA-3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growth characters. The growth characters were principal parameters and the hormone indexes were supportive parameters in determining the anti senescence capacity. The growth characters, integrated with the hormone indexes, could predict the growth and senescence progress in vegetative propagation process of E. grandis× E.urophylla. Based on the above testing parameters,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tissue culture was the strongest in the anti senescence capacity, the eighth generation of tissue culture was second, and the third generation from cutting was the weakest.


全 文 :第 ww卷 第 u期
u s s {年 u 月
林 业 科 学
≥≤Œ∞‘׌„ ≥Œ∂ „∞ ≥Œ‘Œ≤„∞
∂²¯1ww o‘²1u
ƒ ¥¨qou s s {
不同代巨尾桉无性繁殖植株的内源激素变化
谭健晖 王以红 蔡 玲
k广西林业科学研究院 南宁 xvssstl
摘 要 } 以巨尾桉不同无性繁殖方法和不同繁殖代数的幼树叶片为材料 o应用间接酶联免疫法k∞±¼° 2¨¬±®¨ §
Œ°°∏±²¶²µ¥¨ ±·„¶¶¤¼¶o∞Œ≥„l测定脱落酸 k„…„l !赤霉素 kŠ„vl !吲哚乙酸 kŒ„„l !玉米核苷 k• lw种内源激素 o并结
合生长性状分析不同无性繁殖方法和不同繁殖代数的内源激素的动态变化关系 o探讨桉树不同繁殖方法和繁殖代
数衰退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和差异 ∀结果表明 }叶片内源 Œ„„ !Š„v 和 • 的含量 !„…„ΠŠ„vk κ值l !„…„Н• 值和 •Π
Š„v 值等 y个指标均具有显著差异 o可以较准确 !稳定地反映巨尾桉无性繁殖抗衰退能力和预测幼林生长量 ∀叶片
内源 Œ„„ !Š„v 和 • 的含量与抗衰退成正相关 o叶片内源 Œ„„ !Š„v 和 • 的含量越高 o抗衰退能力越强 o幼林生长量
越大 ~内源 κ值 !„…„Н• 值和 •ΠŠ„v 值的数值大小和内源 κ值和 •ΠŠ„v 值变化幅度与抗衰退能力成负相关 o以
上指标的数值越大且变化幅度越大 o表明抗衰退的能力越差 o幼林生长量也越小 ∀以生长性状为主 o叶片内源激素
的含量和内源激素间的平衡关系作为辅助评价指标 o可综合评价桉树无性繁殖的抗衰退能力并预测幼林当年的生
长量 ∀研究表明 oz种幼林抗衰退能力为组培 t代最强 o{代次之 ov年扦插最弱 ∀
关键词 } 巨尾桉 ~无性繁殖 ~叶片内源激素
中图分类号 }≥zt{1wv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tsst p zw{{kuss{lsu p ssvw p sz
收稿日期 }ussz p s| p vs ∀
基金项目 }广西青年基金项目k桂科青 svv|stsl ∀
Χηανγεσιν Λεαφ Ενδογενουσ Ηορµονεσ οφ Ευχαλψπτυσ γρανδισ≅ Ε qυροπηψλλα
ιν ∆ιφφερεντ Γενερατιονσ οφ ςεγετατιϖε Προπαγατιονσ
פ±¬¤±«∏¬ • ¤±ª ≠¬«²±ª ≤¤¬¬±ª
k Γυανγξι Φορεστρψ Ρεσεαρχη Ινστιτυτε Ναννινγ xvssstl
Αβστραχτ} ≥¤³¯¬±ª¶²© Ευχαλψπτυσ γρανδισ ≅ Ε qυροπηψλλα µ¨ª¨ ±¨ µ¤·¨§ ¥¼ §¬©©¨µ¨±·√¨ ª¨·¤·¬√¨ ³µ²³¤ª¤·¬²± °¨ ·«²§¶¤±§
ª¨ ±¨ µ¤·¬²±¶º¨ µ¨ ∏¶¨§¤¶°¤·¨µ¬¤¯¶q⁄¼±¤°¬¦¶²©©²∏µ®¬±§¶²©·«¨ ±¨§²ª¨ ±²∏¶«²µ°²±¨ ¶k¤¥¶¦¬¶¬¦¤¦¬§o„…„ ~ª¬¥¥¨µ¨¯¯¬±oŠ„v ~
¬±§²¯¨¤¦¨·¬¦¤¦¬§oŒ„„ ¤±§ ½¨ ¤·¬± µ¬¥²¶¬§¨ o • l ¬± ·«¨ ¯¨ ¤√¨ ¶ º¨ µ¨ §¨·¨¦·¨§ ∏¶¬±ª ±¨½¼°¨ 2¯¬±®¨ §¬°°∏±²¶²µ¥¨±·¤¶¶¤¼¶
k∞Œ≥„l q• ª¨µ¨¶¶¬²± ¤±¤¯¼¶¬¶²©·«¨ §¤·¤ º¤¶¦²±§∏¦·¨§º¬·«·«¨ ªµ²º·«¦«¤µ¤¦·¨µ¶·²¬±√¨ ¶·¬ª¤·¨·«¨ °¨ ¦«¤±¬¶° ²© ∏¨¦¤¯¼³·∏¶
¶¨±¨ ¶¦¨±¦¨ ¬±·«¨ ³µ²³¤ª¤·¬²±³µ²¦¨¶¶¨¶q• ¶¨∏¯·¶¬±§¬¦¤·¨§·«¤··«¨ ¦²±·¨±·¶²©«²µ°²±¨ ¶¬±Œ„„ oŠ„v o• o¤±§„…„ΠŠ„v √¤¯∏¨
kκl o„…„Н• √¤¯∏¨ ¤±§•ΠŠ„v √¤¯∏¨ º¨ µ¨ ¤¯¯¶¬ª±¬©¬¦¤±·¯¼ §¬©©¨µ¨±·¤°²±ª·«¨ ¶¤³¯¬±ª¶q׫¨ ¶¬¬³«¼¶¬²¯²ª¬¦¤¯ ¬±§¬¦¨¶¦²∏¯§
¶·¤¥¯¼ ¤±§¤¦¦∏µ¤·¨¯¼ µ¨©¯ ¦¨··«¨ ¤±·¬2¶¨±¨ ¶¦¨±¦¨ ¦¤³¤¦¬·¼²© ∏¨¦¤¯¼³·∏¶o¤±§³µ¨§¬¦··«¨ ªµ²º·«³¨µ©²µ°¤±¦¨ ²©·«¨ ¶¤³¯¬±ª¶q׫¨
Œ„„ oŠ„v ¤±§• ¦²±·¨±·¶º¨ µ¨ ¤¯¯³²¶¬·¬√¨ ¼¯¦²µµ¨ ¤¯·¨§º¬·«·«¨ ¤±·¬2¶¨±¨ ¶¦¨±¦¨ ¦¤³¤¦¬·¼q׫¨ «¬ª«¨µ·«¨ ¦²±·¨±·¶o·«¨ ¶·µ²±ª¨µ
·«¨ ¤±·¬2¶¨±¨ ¶¦¨±¦¨ ¦¤³¤¦¬·¼ º¤¶¤±§·«¨ ©¤¶·¨µ·«¨ ¶¤³¯¬±ª¶ªµ¨º qײ·«¨ ¦²±·µ¤¶·o·«¨ κo„…„Н• ¤±§•ΠŠ„v º¨ µ¨ ±¨ ª¤·¬√¨ ¼¯
¦²µµ¨ ¤¯·¨§º¬·«·«¨ ªµ²º·«¦«¤µ¤¦·¨µ¶q׫¨ ªµ²º·«¦«¤µ¤¦·¨µ¶º¨ µ¨ ³µ¬±¦¬³¤¯ ³¤µ¤°¨ ·¨µ¶¤±§·«¨ «²µ°²±¨ ¬±§¨¬¨¶º¨ µ¨ ¶∏³³²µ·¬√¨
³¤µ¤°¨ ·¨µ¶¬± §¨·¨µ°¬±¬±ª·«¨ ¤±·¬2¶¨±¨ ¶¦¨±¦¨ ¦¤³¤¦¬·¼q ׫¨ ªµ²º·«¦«¤µ¤¦·¨µ¶o¬±·¨ªµ¤·¨§ º¬·«·«¨ «²µ°²±¨ ¬±§¨¬¨¶o¦²∏¯§
³µ¨§¬¦··«¨ ªµ²º·«¤±§¶¨±¨ ¶¦¨±¦¨ ³µ²ªµ¨¶¶¬± √¨ ª¨·¤·¬√¨ ³µ²³¤ª¤·¬²± ³µ²¦¨¶¶²© Ε q γρανδισ≅ Ε qυροπηψλλαq…¤¶¨§²±·«¨ ¤¥²√¨
·¨¶·¬±ª³¤µ¤°¨ ·¨µ¶o·«¨ ©¬µ¶·ª¨ ±¨ µ¤·¬²±²©·¬¶¶∏¨ ¦∏¯·∏µ¨ º¤¶·«¨ ¶·µ²±ª¨¶·¬±·«¨ ¤±·¬2¶¨±¨ ¶¦¨±¦¨ ¦¤³¤¦¬·¼o·«¨ ¬¨ª«·«ª¨ ±¨ µ¤·¬²±²©
·¬¶¶∏¨ ¦∏¯·∏µ¨ º¤¶¶¨¦²±§o¤±§·«¨ ·«¬µ§ª¨ ±¨ µ¤·¬²±©µ²° ¦∏·¬±ªº¤¶·«¨ º¨ ¤®¨¶·q
Κεψ ωορδσ} Ευχαλψπτυσ γρανδισ≅ Ε qυροπηψλλα~√¨ ª¨·¤·¬√¨ ³µ²³¤ª¤·¬²±~ ±¨§²ª¨ ±²∏¶«²µ°²±¨
桉属k Ευχαλψπτυσl中的巨桉k Ε q γρανδισl !尾叶桉k Ε q υροπηψλλαl及其杂交种因其生长快 !用途广 !经济效
益好得以在华南地区广泛引种 o并迅速成为南方商品林基地建设的主要树种 ∀桉树为异花授粉 o种间种内易
杂交 o子代分化较大 o因此 o无性系育林成为桉树遗传改良的一种重要手段 ∀据不完全统计 o广西每年营造桉
树人工林 ts万 «°u 左右 o其中无性系林占 |x h以上 o每年所需桉树无性繁殖苗木达 { ∗ ts亿株 ∀桉树无性
繁殖苗木的生长及抗性衰退问题已成为南方大面积培育桉树无性系林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
植物激素是控制植物生长发育的最重要物质之一 o参与植物生长过程中所有的生理调节 o包括从组织的
生长 !分化 o到种子休眠 !果实发育 !性别的分化以及衰老 !抗逆性等k葛辛 ousswl ∀前人对内源激素的研究多
集中于植物的无性繁殖 k韩碧文等 ot||v ~刘华英等 oussul和抗性生理 k¨¦®¬¨ ετ αλqot||{ ~师晨娟等 oussy ~
兰小中等 oussy ~•²¦® ετ αλqot||| ~何嵩涛等 oussy ~赵春江等 ousssl 等方面 ∀学者普遍认为无性繁殖可以把
亲本的遗传信息全部继承下来 o因此 o在理论上通过无性繁殖方法繁殖的苗木具有相同的遗传性状 ∀笔者曾
对巨尾桉k Ε q γρανδισ≅ Ε qυροπηψλλαl广林 |号的不同无性繁殖方法和同一无性繁殖方法的不同繁殖代数的
生长 !抗病性以及抗氧化等的生理动态变化进行研究 o发现它们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k谭健晖等 oussz¤~
ussz¥~ussz¦l ∀这些差异理论上虽属非遗传的差异 o但其长期持久的作用 o对无性繁殖当代或后代是否会产
生重要影响 ‚笔者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 o继续对桉树无性繁殖方法及其后代的内源激素的动态变化规律进
行研究 o旨在揭示桉树无性繁殖方法差异的生理生化基础以及桉树生长发育的化学调控机理 o科学评价巨尾
桉无性繁殖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o为提高桉树无性系林业的培育水平提供依据 ∀
t 材料与方法
111 材料
供试无性系为广西林业科学研究院选育的巨尾桉广林 |号 o试验材料采用组培繁殖和扦插繁殖 u种苗
木 o共 z个处理 ∀其中组培繁殖中设 w个处理 o分别为第 t !{ !tx !u{次继代苗k简称为组培 t代 !组培 {代 !组
培 tx代和组培 u{代l ~扦插繁殖设 v个处理 o种植第 tx代组培苗做采穗圃k矮桩修剪l o分别于第 t !u !v年
后采穗扦插的扦插苗k简称为 t年扦插 !u年扦插和 v年扦插l ∀
112 方法
t1u1t 试验设计 各处理苗木于 ussx年 |月定植于广西林科院桉树生产基地内 ∀每个处理定植 us株 o株
行距为 u ° ≅ t1x ° o坎规格为 ws ¦° ≅ ws ¦° ≅ vs ¦° o不施基肥 ∀赤红壤 o酸性 o肥力中等 ∀于 ussx年 |月至
ussy年 z月每月定期定株测量树高和地径 o共计 tt个月 o各处理生长性状资料见谭健晖kussz¦l ∀
t1u1u 取样方法和时间 取 v轮枝条的东 !南 !北 v个方向的混合叶片 x ª∀取样时间为 ussy年 w ) z月的
每月 us日左右 ∀
t1u1v 测定方法 采用 ∞Œ≥„法测定叶片 „…„ !Š„v !Œ„„ !• w种内源激素 o试剂盒购于中国农业大学 o按
吴颂如等kt|{{l的方法测定 ∀以上生理指标的测定均重复 v次 o剔除异常数据 ∀
t1u1w 数据处理 分别对不同处理的叶片内源 „…„含量 !Š„v 含量 !Œ„„含量 !• 含量 !κ值 !„…„Н• 值 !
•ΠŠ„v 和 „…„ΠkŠ„v nŒ„„ n • l值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k≥°≥≥tv1sl ∀
u 结果与分析
211 不同代无性繁殖叶片内源 ΑΒΑ含量变化
z种处理叶片内源 „…„含量变化见图 t„ ∀随着树龄的增加 o内源 „…„含量总体上都呈下降的趋势 o但
不同处理变化趋势不同 ∀组培 u{代和 t年扦插有明显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 o虽在 |月龄时出现另一峰
值 o但内源 „…„含量仍低于 z月龄 o其余各处理都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叶片内源 „…„含量在不同繁殖方法
和代数上差异不显著 o而在不同树龄间差异显著 ~其中在不同繁殖方法和代数中除组培 t代和组培 u{代间
差异显著外 o其余均不显著 o不同树龄间除 { !|月龄差异不显著外 o其余均差异显著k表 tl ∀组培 t代 !组培
{代 !组培 tx代 !组培 u{代 !t年扦插 !u年扦插和 v年扦插 ts月龄的内源 „…„ 含量比 z月龄分别下降
uz1|w h !uu1|s h !wv1vv h !u|1yv h !vt1yv h !vz1|v h和 xt1y{ h ∀各处理的平均内源 „…„ 含量按高低排序
为 }组培 t代 组培 {代 组培 tx代 组培 u{代  u年扦插  t年扦插 € v年扦插 ∀
212 不同代无性繁殖叶片内源 ΓΑ3 含量变化
z种处理叶片的内源 Š„v 含量变化趋势大体相同k图 t…l o随着树龄的增加 o组培 t代呈下降 ) 上升 ) 下
降的变化趋势 o其余处理呈上升 ) 上升 ) 下降的变化趋势 ∀各处理内源 Š„v 含量最低值均出现在 z月龄 o而
最高值出现在 |月龄 ∀组培繁殖的 w个处理内源 Š„v 含量一直维持较高水平 o扦插繁殖的 v个处理处于较
xv 第 u期 谭健晖等 }不同代巨尾桉无性繁殖植株的内源激素变化
) σ ) 组培 t代 ׫¨ ©¬µ¶·ª¨ ±¨ µ¤·¬²± ²©·¬¶¶∏¨ ¦∏¯·∏µ¨ ) n ) 组培 {代 ׫¨ ¬¨ª«·«ª¨ ±¨ µ¤·¬²± ²©·¬¶¶∏¨ ¦∏¯·∏µ¨ ) ω ) 组培 tx代 ׫¨ ©¬©·¨ ±¨·«
ª¨ ±¨ µ¤·¬²± ²©·¬¶¶∏¨ ¦∏¯·∏µ¨ ) υ ) 组培 u{代 ׫¨ ·º ±¨·¼2 ¬¨ª«·«ª¨ ±¨ µ¤·¬²± ²©·¬¶¶∏¨ ¦∏¯·∏µ¨ ) |≅ ) t年扦插 ׫¨ ©¬µ¶·ª¨ ±¨ µ¤·¬²±©µ²° ¦∏·¬±ª
) υ ) u年扦插 ׫¨ ¶¨¦²±§ª¨ ±¨ µ¤·¬²±©µ²° ¦∏·¬±ª ) τ ) v年扦插 ׫¨ ·«¬µ§ª¨ ±¨ µ¤·¬²±©µ²° ¦∏·¬±ªq下同 ∀ ׫¨ ¶¤°¨ ¥¨ ²¯º q
图 t 不同幼林叶片内源激素含量
ƒ¬ªqt ∞±§²ª¨ ±²∏¶«²µ°²±¨ ¦²±·¨±·¶¬± §¬©©¨µ¨±·¼²∏±ª©²µ¨¶·¯ ¤¨√ ¶¨
低水平 ∀不同繁殖方法和代数以及不同树龄间的内源 Š„v 含量差异达显著水平 ~其中组培繁殖 ou !v年扦插
间无显著差异 o不同树龄间均有显著差异k表 tl ∀组培 t代 !组培 {代 !组培 tx代 !组培 u{代 !t年扦插 !u年
扦插和 v年扦插 ts月龄的内源 Š„v 含量比 z月龄分别下降 vt1vx h !u{1zv h !vx1yw h !vv1wy h !xs1sy h !
w{1yw h和 ys1ss h ∀z个处理幼龄叶片的内源 Š„v 平均含量按高低排序为 }组培 t代 组培 {代 €组培 tx
代 组培 u{代  t年扦插  u年扦插 € v年扦插 ∀
213 不同代无性繁殖叶片 ΙΑΑ含量变化
z种处理叶片的内源 Œ„„含量变化趋势不同k图 t≤l o随着树龄的增加 o组培繁殖大体呈上升的变化趋
势 ∀其中组培 {代和 tx代 {月龄出现下降 o后逐渐上升 o组培 u{代在 ts月龄出现缓慢下降 ~扦插繁殖中 u
年扦插和 v年扦插呈下降 ) 上升 ) 下降的变化趋势 o而 t年扦插只在 ts月龄出现缓慢下降 o变化趋势与组
培 u{代大体相同 o但变化幅度小 ∀组培繁殖的 w个处理内源 Œ„„含量一直维持较高水平 o扦插繁殖的 v个
处理处于较低水平 ∀不同繁殖方法和代数以及不同树龄间的内源 Œ„„含量差异达显著水平 ~其中除组培 tx
和 u{代间无显著差异外 o其余均差异显著 ~不同树龄间均有显著差异k表 tl ∀组培 t代 !组培 {代 !组培 tx
代 !组培 u{代 !t年扦插 !u年扦插和 v年扦插 ts月龄的内源 Œ„„含量比 z月龄分别升高 ys1y| h !{s1xy h !
xt1z| h !tt1sx h !w{1w| h !y1wz h和 tx1t| h ∀z个处理幼龄叶片的内源 Œ„„平均含量按高低排序为 }组培 t
代 组培 {代 €组培 tx代 €组培 u{代  t年扦插  u年扦插  v年扦插 ∀
214 不同代无性繁殖叶片 ΖΡ 含量变化
z种处理叶片的内源 • 含量变化不同 o大体有 v种趋势k图 t⁄l o随着树龄的增加 o组培 t代和组培 {代
呈下降 ) 上升 ) 下降的变化趋势 o组培 tx代 !组培 u{代和 t年扦插呈上升 ) 上升 ) 下降的变化趋势 ov年扦
插呈不断下降趋势 ∀组培繁殖的 w个处理内源 • 含量一直维持较高水平 o扦插繁殖的 v个处理处于较低水
平 ∀不同繁殖方法和代数以及不同树龄间的内源 • 含量差异达显著水平 ~其中除组培 tx代和 u{代间无显
著差异外 o其余均差异显著 o不同树龄间均有显著差异k表 tl ∀组培 t代 !组培 {代 !组培 tx代和组培 u{代
ts月龄的内源 • 含量比 z月龄分别升高 tx1uu h !|1|x h !xt1zt h和 v{1zy h ot年扦插 !u年扦插和 v年扦
插 ts月龄的内源 • 含量比 z月龄分别下降 w1w{ h !vz1us h和 vv1ws h ∀z个处理幼龄叶片的内源 • 按高
低排序为 }组培 t代 组培 {代 组培 u{代 组培 tx代  t年扦插 € u年扦插  v年扦插 ∀
215 不同代无性繁殖叶片内源激素间的平衡
叶片内源 „…„ΠŠ„vk®l值随树龄的增加 o不同处理的变化趋势不同 o扦插繁殖 v 个处理呈下降 ) 下降 )
升高的变化趋势 o组培繁殖各处理的变化趋势各异k图 ul ∀z月龄 κ值最高 ∀组培繁殖的 w个处理 κ值一直
yv 林 业 科 学 ww卷
维持较低水平 o且在 s1u ∗ s1x范围内 o变化幅度较小 o扦插繁殖的 v个处理变化幅度较大 o变化范围在 s1u ∗
t1w间 oz月龄至 {月龄间出现直线下降 ∀z月龄时 κ值 v年扦插代最高 o其次是 u年扦插 o最低的是组培 {
代 ∀不同繁殖方法和代数及不同树龄间的内源 κ值差异显著 ~组培繁殖间 ou !v年扦插间无显著差异 o{月龄
和 ts月龄间差异不显著 o其余均差异显著k表 tl ∀组培 t代 !组培 {代 !组培 tx代 !组培 u{代 !t年扦插 !u
年扦插和 v年扦插 ts月龄的 κ值比 z月龄分别下降 wu1sz h !vx1tv h !w{1wx h !vz1uu h !yw1vz h !xu1|w h和
yx1|s h ∀
图 u 不同幼林叶片内源 „…„ΠŠ„v 值
ƒ¬ªqu „…„ΠŠ„v √¤¯∏¨ ¬± §¬©©¨µ¨±·¼²∏±ª©²µ¨¶·¯ ¤¨√ ¶¨
图 v 不同幼林叶片内源 „…„Н• 值
ƒ¬ªqv „…„Н• √¤¯∏¨ ¬± §¬©©¨µ¨±·¼²∏±ª©²µ¨¶·¯ ¤¨√ ¶¨
随树龄的增加 o叶片内源 „…„Н• 值总体呈下降的变化趋势k图 vl ∀组培繁殖的 w个处理内源 „…„Н•
值维持在较低水平 o且在 s1tx ∗ s1wx范围内 o变化幅度较大 o扦插繁殖各处理内源 „…„Н• 值处于较高水平 o
且变化幅度较小 o变化范围在 s1uw ∗ s1x| ∀不同繁殖方法和代数以及不同树龄间的内源 „…„Н• 值差异达
显著水平 ~其中组培繁殖间 ot !u年扦插间 ou !v年扦插间以及 { !|月龄间无显著差异 o其余均差异显著k表
tl ∀组培 t代 !组培 {代 !组培 tx代 !组培 u{代 !t年扦插 !u年扦插和 v年扦插 ts月龄的内源 „…„Н• 值比
z月龄分别下降 yu1x| h !yu1vs h !x|1uy h !yv1wx h !yz1tz h !t{1xw h和 yv1{v h ∀
叶片内源 •ΠŠ„v 值随树龄的增加 o变化趋势大体相同 ou年扦插和 v年扦插呈下降 ) 下降 ) 升高的变
化趋势 o其余 x个处理呈下降 ) 升高 ) 升高的变化趋势k图 wl ∀组培繁殖的 w个处理和 t年扦插的内源
•ΠŠ„v 值一直维持较低水平且变化幅度在 s1| ∗ t1x o变化较小 ~u年扦插和 v年变化幅度在 s1z ∗ u1{ o变化
较大 o且在 z月龄至 {月龄间出现直线下降 ∀不同繁殖方法和代数以及不同树龄间的内源 •ΠŠ„v 值差异达
显著水平 ~其中组培繁殖和 t年扦插间 ou !v年扦插间 o以及 { !|月龄间无显著差异 o其余均差异显著k表 tl ∀
各处理的内源值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组培 t代 !组培 {代 !组培 tx代和组培 u{代 ts月龄的内源 •ΠŠ„v 值
比 z月龄分别升高 tt1sw h !w1z| h !uy1wy h !uz1t{ h ot年扦插 !u年扦插和 v年扦插 ts月龄的内源 •ΠŠ„v
值比 z月龄分别下降 vs1t{ h !wz1x{ h和 wx1w| h ∀
图 w 不同幼林叶片内源 •ΠŠ„v 值
ƒ¬ªqw •ΠŠ„v √¤¯∏¨ ¬± §¬©©¨µ¨±·¼²∏±ª©²µ¨¶·¯ ¤¨√ ¶¨
图 x 不同幼林叶片内源 „…„ΠkŒ„„ n Š„v n • l
ƒ¬ªqx „…„ΠkŒ„„ n Š„v n • l ¬± §¬©©¨µ¨±·¼²∏±ª©²µ¨¶·¯ ¤¨√ ¶¨
叶片内源 „…„ΠkŠ„v n Œ„„ n • l值随树龄的增加 o扦插繁殖呈下降 ) 下降 ) 升高的变化趋势 o组培繁殖
t代和 u{代呈不断下降趋势 o{代和 tx代则呈升高 ) 下降 ) 下降趋势k图 xl ∀各处理的内源 „…„ΠkŠ„v n
Œ„„ n • l值最高值出现的树龄不同 ∀组培繁殖 w个处理内源 „…„ΠkŠ„v nŒ„„ n • l值一直维持较低水平且
变化幅度在 s1st ∗ s1sv{ o变化较小 ~扦插繁殖的变化幅度在 s1st{ ∗ s1szw o变化幅度较大 ∀不同繁殖方法和
zv 第 u期 谭健晖等 }不同代巨尾桉无性繁殖植株的内源激素变化
代数内源 „…„ΠkŠ„v nŒ„„ n • l值间差异不显著 o不同树龄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o其中 { ∗ ts月龄间差异不
显著k表 tl ∀组培 t代 !组培 {代 !组培 tx代 !组培 u{代 !t年扦插 !u年扦插和 v年扦插 ts月龄的内源 „…„Π
kŠ„v n Œ„„ n • l值比 z月龄分别下降 yv1vy h !x|1{| h !yy1uy h !yx1xs h !yu1|{ h !ww1uz h和 xu1vs h ∀
表 1 不同幼树叶片内源激素多重比较 ≠
Ταβ . 1 Ποστ Ηοτ τεστ οφ ϖαριανχε ον λεαφ τραιτσ αµ ονγ διφφερεντ ψουνγ πλαντατιονσ
指标
Œ±§¨¬
繁殖方法和繁殖代数 °µ²³¤ª¤·¬²± °¨ ·«²§¶¤±§ª¨ ±¨ µ¤·¬²±¶ 树龄 „ª¨Π°²±·«
t { tx u{ t u v z { | ts
„…„Πk±ª#ªptl {tv1uw¤ z|w1sy¤¥ zyt1tv¤¥ yzy1|z¥ z{x1yv¤¥ zyz1yt¤¥ z|z1yw¤¥ tsvw1|y¤ zxv1{|¥ zsx1uy¥ x{|1wz¦
Š„vΠk±ª#ªptl uyut1vy¤ uyt|1|y¤ ux|s1zz¤ uxuw1yw¤ t|xu1uv¥ txyv1tv¦ txzu1u|¦ ty|s1||§ uuzz1ty¥ u|vv1wv¤ t|uv1z|¦
Œ„„Πk±ª#ªptlvw|wy1xs¤ vutwx1ys¥ vuvvv1ts¥ vszsv1zs¦ uu|v|1zs§ t|u|z1vs¨ tw|xy1ys© utz{z1xs¦ usts|1{s§ vtswu1{s¥ vwtst1vs¤
•Πk±ª#ªptl vuyt1sx¤ vtw|1zt¥ u|zx1wy¦ u|zw1vs¦ ut|u1su§ t||u1ut¨ t{zy1z{© uxvt1zs¦ uu|u1wv§ vsvy1ss¤ uyyy1wx¥
„…„ΠŠ„v s1vv¦ s1vv¦ s1vu¦ s1u{¦ s1wz¥ s1x{¤ s1yw¤ s1zw¤ s1vw¥ s1ux¦ s1vy¥
„…„Н• s1uz¦ s1uy¦ s1u{¦ s1uw¦ s1vy¥ s1v{¤¥ s1wu¤ s1wu¤ s1vw¥ s1uy¦ s1ux¦
•ΠŠ„v t1uz¥ t1uw¥ t1tz¥ t1t{¥ t1t|¥ t1w|¤ t1ww¤ t1zs¤ t1st¦ t1su¦ t1ws¥
„…„ΠkŠ„v
nŒ„„ n • l s1su¤ s1su¤ s1su¤ s1su¤ s1sy¤ s1sv¤ s1sx¤ s1sy¤ s1sv¥ s1su¥ s1su¥
≠不同字母表示在 s1sx水平差异显著 ∀ ׫¨ §¬©©¨µ¨±·¯ ·¨¨µ¶° ¤¨± ¶¬ª±¬©¬¦¤±·§¬©©¨µ¨±¦¨ ¤··«¨ s1sx ¯¨ √¨ ¯q
216 7种幼树的抗衰退特性综合比较
本试验参照木榄k Βρυγυιερα γψµνορρηιζαlk昝启杰等 oussul !榆科k˜¯ °¤¦¨¤¨ l树种k韦小丽等 oussxl等植物
的抗逆性分级评价法对桉树 z种幼树的抗衰退生理生化指标进行综合评分 o分值越高 o抗衰退能力越强 o总
分见表 u ∀据表 u可知本试验的 z个幼林抗衰退能力强弱分别为 }组培 t代 组培 {代 组培 u{代 组培
tx代 € t年扦插  u年扦插  v年扦插 ∀
表 2 不同幼树的抗衰退能力综合评价
Ταβ . 2 Χοµ πρεηενσιϖε εϖαλυατιον οφ ρεσιστανχε το σενεσχενχειν διφφερεντ ψουνγ πλαντατιονσ
内源激素
∞±§²ª¨ ±²∏¶«²µ°²±¨
评分 ∞√¤¯∏¤·¬²± √¤¯∏¨
组培代数 Š¨ ±¨ µ¤·¬²± ²©·¬¶¶∏¨ ¦∏¯·∏µ¨ 扦插年数 Š¨ ±¨ µ¤·¬²±©µ²° ¦∏·¬±ª
t { tx u{ t u v
„…„ z w t u y v x
Š„v z y w x v u t
Œ„„ z x y w v u t
• z y w x v u t
总分 ײ·¤¯ u{ ut tx ty tx | {
v 讨论
„…„是一类抑制生长发育的植物激素 o抑制细胞分裂和细胞伸长 o调控部分器官的脱落和衰老 o促进休
眠 o提高抗逆能力k任琴等 oussy ~白冰等 oussxl ∀本研究表明 o随着树龄的增加 o叶片内源 „…„含量呈不断下
降趋势 o其中扦插繁殖变化幅度较大且含量较高 o组培繁殖变化幅度较小且含量较低 ∀ Š„v 的主要生理作用
是加速细胞的伸长生长 o并促进细胞分裂 o本研究表明 o随着树龄的增加 o叶片内源 Š„v 含量呈不断升高的
趋势 o其中组培繁殖的 w个处理的内源 Š„v 含量处于较高水平 o而扦插繁殖处于较低水平 ∀Œ„„在植物体内
普遍存在 o它主要集中在生长强烈 !代谢旺盛的部位 o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水平 o本研究表明 o随着树龄的增
加 o组培繁殖的各处理的叶片内源 Œ„„含量呈不断升高的趋势 o扦插各处理在 ts月龄时均出现下降 o与内源
Š„v 相似 o组培繁殖含量较高 o活性较大 ∀ • 是细胞分裂素的一种 o主要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扩
大 o与 Œ„„不同的是 • 的主要作用是使细胞横向扩大 o本研究表明随着树龄的增加 o桉树叶片内源 • 含量
组培繁殖含量较扦插繁殖高 o且各处理的变化趋势不同 ∀笔者曾对桉树不同无性繁殖方法和不同代数的苗
木进行了 tt个月的生长节律 !形态学指标和抗病性k青枯病 !焦枯病l观测 o研究发现桉树树高 !地径生长曲
线均呈双峰型 o峰值均分别出现在 v月和 y月k最高峰值l o树高生长高峰出现在 v !x !y月 o地径生长高峰出
现在 v !y月k谭健晖 oussz¦l o内源 Š„v 含量 !内源 • 含量ku !v年扦插除外l和内源 Œ„„含量k组培 t !{ !tx代
除外l均在 y月k|月龄l出现峰值 o桉树内源 Œ„„ !内源 Š„v 和内源 • 的含量的峰值变化与其生长量峰值变
化趋势基本一致 o内源 Œ„„ !• 和 Š„v 含量的高低是控制桉树生长的关键因子 ∀内源 „…„含量随着桉树的
{v 林 业 科 学 ww卷
生长高峰期到来不断下降 o因此 o桉树内源激素变化调控生长的变化 o内源 „…„ 含量降低内源 Œ„„ !• 和
Š„v 含量升高 o表明生长量越大 o衰退速度越小 o标志着桉树生长高峰期的到来 o并且可通过内源激素的含量
变化预测桉树幼林的生长衰退速度和变化趋势 ∀
植物体内同时存在多种植物激素 o它们之间可以相互促进增效 o也可相互抑制拮抗 ∀在植物的生长发育
过程中 o任何一种生理过程往往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 „…„和 Š„v 是从甲羟戊酸通过光敏素系统转
化而成 o在长日照下产生 Š„v o在短日照下产生 „…„ o虽然两者的生理作用完全不同 o但却相互联系 ∀谢吉容
等kussul认为 κ值与南方红豆杉k Ταξυσ µεδιαl抗寒性有关 oκ值越大 o抗寒性越强 ∀ ׄ„与 • 的比例控制
愈伤组织的分化 o这种效应被广泛应用于植物的组织培养中k陈以锋等 ot||{ ~金剑等 oussv ~¬°¨ ±¨ ½ot||{l ∀
有研究表明 oŠ„v 能抑制 Œ„„氧化酶的活性 o从而促进了 Œ„„的活性k郝建军等 oussxl ∀本试验对巨尾桉叶
片内源 „…„ !Š„v !Œ„„和 • 的含量以及 w个内源激素的平衡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 o试验表明 o叶片内源
κ值 !„…„Н• 值和 •ΠŠ„v 值在不同无性繁殖方法以及不同的繁殖代数间差异显著 o可以做为衡量巨尾桉无
性繁殖抗衰退的指标 o内源 κ值 !„…„Н• 值和 •ΠŠ„v 值数值大小和 κ值 !•ΠŠ„v 值变化幅度与抗衰退能
力成负相关 o内源 „…„Н• 值的变化幅度与抗衰退能力成正相关 o以上指标的数值越大且变化幅度越大 o表
明抗衰退的能力越差 o生长量也越小 ∀叶片内源 „…„与其他激素间的平衡对巨尾桉无性繁殖的衰退影响至
关重要 o而具有促进细胞分裂 !伸长和扩大的生长素 !赤霉素以及细胞分裂素之间的增效或拮抗作用等均有
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
植物的抗逆性是由多方面的抗性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 o根据单一指标评价植物的抗逆性往往具片面性
和盲目性 ∀依据叶片的 w个内源激素的含量对桉树无性繁殖方法和繁殖代数进行综合评分 o得出 z种幼林
的抗衰退能力强弱 o组培繁殖苗抗衰退能力强于扦插繁殖苗 o随着繁殖代数的增加抗衰退的能力下降 o扦插
苗衰退速度大于组培苗 o组培 t代抗衰退能力最强 o组培 {代次之 ov年扦插最弱 ∀
由于进行试验时树龄尚小k叶片生理指标测定为 z ∗ ts个月 o生长测定为 t ∗ tt个月l o且生理指标的变
化受常温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 o该试验正在进行跟踪测定 o当树龄达到原代年龄的 tΠu以上时才可
确定无性繁殖是否是提高抗衰退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叶片内源 Œ„„ !Š„v 和 • 的含量越高 o„…„含量
越低 oκ值 !„…„Н• 值 !•ΠŠ„v 值和 „…„ΠkŠ„v nŒ„„ n • l值越小以及 κ值 !•ΠŠ„v 值和 „…„ΠkŠ„v nŒ„„ n
• l值变化幅度越小 o„…„Н• 值的变化幅度越大 o表明抗衰退能力越强 o可以预测其生长量越大 o其中 o„…„
含量和 „…„ΠkŠ„v nŒ„„ n • l值由于在不同繁殖方法和繁殖代数间差异不显著 o在不同树龄间可作为抗衰
退的辅助选择指标 ∀因此 o营造规模商品林前可先对苗木进行内源激素的测定 o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和相同
的经营水平下较准确地预测各林分幼林当年的生长量 ∀同时 o苗木生产单位应定期对繁殖材料进行复壮更
新 o以确保无性繁殖苗木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
参 考 文 献
白 冰 o于 涛 qussx1 落叶松幼苗顶芽萌发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 q林业科技 ovskwl }{ p ts q
陈以锋 o周 燮 o汤日圣 o等 qt||{1 水稻体细胞培养中胚性细胞的出现与 Œ„„的关系 q植物学报 owskxl }wzw p wzz q
葛 辛 qussw1高级植物分子生物学 q北京 }科学出版社 q
郝建军 o康宗利 qussx1 植物生理学 q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ouxs p uyx q
何嵩涛 o刘国琴 o樊卫国 qussy1 水涝胁迫对银杏内源激素和细胞溶质含量的影响 q安徽农业科学 ovwkzl }tu|u p tu|w q
韩碧文 o李颖章 qt||v1 植物组织培养中器官建成的生理生化基础 q植物学通报 otskul }t p y q
金 剑 o刘晓冰 o王光华 o等 qussv1 大豆内源激素对体内生理代谢调控的研究现状 q吉林农业科学 ou{kwl }{ p ts q
昝启杰 o王勇军 o廖宝文 o等 qussu1 木榄种源引种深圳湾后幼苗生理生态研究 q林业科学 ov{kxl }wz p xv q
兰小中 o阳义健 o陈 敏 o等 qussy1 水份胁迫下中华芦荟内源激素的变化研究 q种子 ouxk{l }t p v q
刘华英 o萧浪涛 o何长征 qussu1 植物体细胞胚发生与内源激素的关系研究进展 q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ou{kwl }vw| p vxw q
任 琴 o杨 莉 o胡永建 o等 qussy1 受害马尾松针叶内脱落酸含量的变化 q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ou{kxl }|| p tst q
师晨娟 o刘 勇 o荆 涛 qussy1 植物激素抗逆性研究进展 q世界林业研究 ot|kxl }ut p uy q
谭健晖 qussz¤q采条母株年龄对巨尾桉幼林抗氧化生理的影响 q林业科学 owvkxl }wv p xt q
谭健晖 qussz¥q桉树无性繁殖衰退过程中的生理变化 q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ouzkvl }tx p uw q
谭健晖 qussz¦q不同无性繁殖复壮措施下桉树的生长及抗病性比较研究 q广西科学 otwkul }uyv p uy{ q
韦小丽 o徐锡增 o朱守谦 qussx1 水份胁迫下榆科 v种幼苗生理生化的变化 q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ou|kul }wz p xs q
|v 第 u期 谭健晖等 }不同代巨尾桉无性繁殖植株的内源激素变化
吴颂如 o陈婉芳 o周 燮 qt|{{1 酶联免疫法k∞Œ≥„l测定内源植物激素 q植物生理学通讯 ouxkxl }xv p xy1
谢吉容 o向邓云 o梅 虎 o等 qussu q南方红豆杉抗寒性的变化与内源激素的关系 q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ouzkul }yu p yz q
赵春江 o康书江 o王纪华 o等 qusss q植物内源激素与不同基因型小麦抗寒性关系的研究 q华北农学报 otxkvl }xt p xw q
‹ ¦¨®¨ ±¥¨µª¨µ˜ o≥¦«∏µµ˜ o≥¦«∏¯½¨ ∞ ⁄qt||y1 ≥·²°¤·¤¯ µ¨¶³²±¶¨ ·² „…„ ©¨ §¬±·²·«¨ ¬¼¯ °¨ ²©¬±·¤¦·Ηελιαρτηυσαννυυσkl q°¯ ¤±·∞¬³…²¬owz }twsx p twtu1
¬°¨ ±¨ ½ ∂  o…¤±ª¨µ·«ƒ qt||{1 ∞±§²ª¨ ±²∏¶«²µ°²±¨ ¯¨ √¨ ¶¯¬± ¬¨³¯¤±·¶¤±§¬± °¨¥µ¼²ª¨ ±¬¦¤±§±²±2 °¨¥µ¼²ª¨ ±¬¦¦∏¯·∏µ¨¶²©¦¤µµ²µq°«¼¶¬²¯ °¯ ¤±·otttkvl }v{|
p v|x q
¨¦®¬¨ ≤ ° o ¦¤¬±¶«  • o „¯ ¯¨ ± Š o ετ αλqt||{1 „¥¶¦¬¶¬¦¤¦¬§¬±§∏¦¨§¶·²°¤·¤¯ ¦¯²¶∏µ¨ ° §¨¬¤·¨§¥¼ ¦¼¦¯¬¦„⁄°2µ¬¥²¶¨ q°µ²¦‘¤·¯ „¦¤§≥¦¬˜≥„ o|xkuyl }
tx{vs p tx{wx q
•²¦® ≤ ⁄o‘ª° ° ƒ qt|||1 ⁄²°¬±¤±·º¬¯·¼ °∏·¤±·¶²© Ζεα µαψσ k°²¤¦¨¤¨ l ¤µ¨ ±²·¬°³¤¬µ¨§¬± ¤¥¶¦¬¶¬¦¤¦¬§³¨µ¦¨³·¬²± ²µ°¨ ·¤¥²¯¬¶° q„° …²·o{y }tz|y
p t{ss1
k责任编辑 王艳娜l
更 正
本刊 uss{年 ww卷第 t期刊发的5杨树新品种−丹红杨. 6一文作者单位和基金项目有误 ∀第一作者张春
玲单位应为 }上海森海林业科技有限公司 ) ) ) 重点推广单位 ~基金项目应为 }国家林业局/ |w{0项目/杨树抗
病虫害育种新技术的引进0 ∀
sw 林 业 科 学 ww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