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第 ww卷 第 v期
u s s {年 v 月
林 业 科 学
≥≤∞× ≥∂ ∞ ≥≤∞
∂²¯1ww o²1v
¤µqou s s {
桑树景天庚酮糖 p t oz p二磷酸酶基因的克隆 !
原核表达与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3
冀宪领t 盖英萍u 马建平t 牟志美t
kt1 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 泰安 uztst{ ~ u1 山东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泰安 uztst{l
摘 要 } 景天庚酮糖 p t oz p 二磷酸酶k≥
°¤¶¨l是卡尔文循环过程中的关键酶 ∀利用 ≤∞技术得到景天庚酮
糖 p t oz p二磷酸酶基因全长 ¦⁄ o命名为 ΜΣΒΠασε k¨ ±
¤±®登录号 }⁄±||xvwyl ∀ ΜΣΒΠασε 全长为 t xuz ¥³o该序
列含有 t个 t tz| ¥³的完整开放读码框 o编码 v|v个氨基酸 o蛋白质理论分子质量约为 wu1y ®∏o等电点为 x1{x o其氨
基酸序列与其他植物中已分离的 ≥
°¤¶¨ 有很高的同源性 ∀对 ΜΣΒΠασε编码的蛋白质k命名为 ≥
°¤¶¨l进行结构预
测分析表明 o该蛋白富含无规卷曲k¦²¬¯l o高达 yw1u| h o其次是 Αp螺旋k«¨ ¬¯¬l o为 uu1t| h o而 Βp折叠k¶·µ¤±§l只有
tv1xu h ∀将 ΜΣΒΠασε编码区插入原核表达载体 ³∞×vs¤ k n l o并转化到大肠杆菌菌株
ut中 o经过 °×诱导 o
≥
°¤¶¨ 融合蛋白在
ut 菌株中成功表达 ∀将得到的 ΜΣΒΠασε 编码区插入植物表达载体 ³
tut 中 o构建了
ΜΣΒΠασε植物表达载体 ³
tut2≥
°∀
关键词 } 桑树 ~基因克隆 ~原核表达 ~植物表达载体 ~景天庚酮糖 p t oz p二磷酸酶
中图分类号 }≥zt{1wy ~ ±|wv1u ~≥{{{1u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tsst p zw{{kuss{lsv p ssyu p s{
收稿日期 }ussz p su p uz ∀
基金项目 }ussu年山东省农业良种产业化开发资助项目kussuuu{l ∀
3 牟志美为通讯作者 ∀
Χλονινγ ανδ Προκαρψοτιχ Εξπρεσσιον οφ τηε Σεδοηεπτυλοσε21 ,72Βισπηοσπηατασε χ∆ΝΑ
φροµ Μυλβερρψ ανδ Χονστρυχτιον οφ Πλαντ Εξπρεσσιον ςεχτορ
¬÷¬¤±¯¬±ªt ¤¬≠¬±ª³¬±ªu ¤¬¤±³¬±ªt ∏«¬°¨ ¬t
kt1 Χολλεγε οφ Φορεστρψo Σηανδονγ Αγριχυλτυραλ Υνιϖερσιτψ Ται. αν uztst{ ~ u1 Χολλεγε οφ Λιφε Σχιενχε o
Σηανδονγ Αγριχυλτυραλ Υνιϖερσιτψ Ται. αν uztst{l
Αβστραχτ} ≥¨ §²«¨ ³·∏¯²¶¨2t oz2¥¬¶³«²¶³«¤·¤¶¨ k≥
°¤¶¨l ¬¶¤ ®¨ ¼ ±¨½¼°¨ ¬±·«¨ µ¨ª¨ ±¨ µ¤·¬√¨ ³«¤¶¨ ²© ≤¤¯√¬± ¦¼¦¯¨ q ©∏¯¯ 2
¯¨ ±ª·«¦⁄ ±¨¦²§¬±ª≥
°¤¶¨ k§¨¶¬ª±¤·¨§¤¶ ΜΣΒΠασε o¨ ±
¤±®¤¦¦¨¶¶¬²± ²q⁄±||xvwyl º¤¶¦¯²±¨ §©µ²° °∏¯¥¨µµ¼k Μορυσ
αλβα √¤µq µυλτιχαυλισl ¥¼ µ¤³¬§¤°³¯¬©¬¦¤·¬²± ²©¦⁄ ±¨§¶k ≤∞l q׫¨ ¦⁄ º¤¶t xuz ¥³¦²±·¤¬±¬±ª¤t tz| ¥³²³¨ ±
µ¨¤§¬±ª©µ¤°¨ º«¬¦«º¤¶§¨§∏¦¨§©²µ ±¨¦²§¬±ª¤ ³¨ ³·¬§¨ ²©v|v ¤°¬±²¤¦¬§¶º«²¶¨ °²¯ ¦¨∏¯¤µ°¤¶¶º¤¶¬±©¨µµ¨§·² ¥¨ wu1y ®∏
º¬·«¬·¶¬¶²¨ ¯¨ ¦·µ¬¦³²¬±·¤·x1{x1 ≥¨ ∏´¨ ±¦¨ ¦²°³¤µ¬¶²±¤±¤¯¼¶¬¶¶«²º¨ §·«¤··«¨ ¶¨§²«¨ ³·∏¯²¶¨2t oz2¥¬¶³«²¶³«¤·¤¶¨ ©µ²° °∏¯¥¨µµ¼
k≥
°¤¶¨l «¤§«¬ª««²°²¯²ª¼·²≥
°¤¶¨¶©µ²° ²·«¨µ³¯¤±·¶q·º¤¶³µ²¶³¨¦·¨§·«¤··«¨ ¶·µ∏¦·∏µ¨ ²© ≥
°¤¶¨ º¤¶µ¬¦«¬± ¦²¬¯¶
¤±§«¨ ¬¯¬¨¶o¤±§º¤¶³²²µ¬±¶·µ¤±§¶q׫¨ ¦²§¬±ªµ¨ª¬²±²©·«¨ ΜΣΒΠασε º¤¶¬±¶¨µ·¨§¬±·²¤± ¬¨³µ¨¶¶¬²± √¨ ¦·²µo³∞×vs¤k n l o
¤±§·µ¤±¶©²µ°¨ §¬±·² Εσχηεριχηια χολι
u¯ q ׫¨ ©∏¶¬²± ³µ²·¨¬± º¤¶¶∏¦¦¨¶¶©∏¯¯ ¼ ¬¨³µ¨¶¶¨§ º¬·«°× ¬±§∏¦·¬²±q ׫¨ ³¯¤±·
¬¨³µ¨¶¶¬²± √¨ ¦·²µº¬·«·«¬¶©µ¤ª°¨ ±·∏±§¨µ·«¨ ¦²±·µ²¯ ²©vx≥ ³µ²°²·¨µº¤¶¦²±¶·µ∏¦·¨§q׫¨ ª¨ ±¨ ¦¯²±¨ §¬±·«¬¶¶·∏§¼ °¤¼ ¥¨ ¤±
¤¶¶¨·¬±·«¨ °∏¯¥¨µµ¼ ª¨ ±¨ ±¨ª¬±¨ µ¨¬±ª¤±§·«¨ µ¨¶∏¯·¶°¤¼ ¥¨ «¨ ³¯©∏¯ ·²©∏µ·«¨µ¶·∏§¼·«¨ µ¨ª∏¯¤·¬²± ²©≥
°¤¶¨ q
Κεψ ωορδσ} ∏¯¥¨µµ¼ k Μορυσ αλβα √¤µq µυλτιχαυλισl ~ ª¨ ±¨ ¦¯²±¬±ª~ ³µ²®¤µ¼²·¬¦ ¬¨³µ¨¶¶¬²±~ ³¯¤±· ¬¨³µ¨¶¶¬²± √¨ ¦·²µ~
¶¨§²«¨ ³·∏¯²¶¨2t oz2¥¬¶³«²¶³«¤·¤¶¨
增加绿色植物光合同化 ≤u 的能力 o对提高农作物产量和缓解大气环境中 ≤u 浓度日益升高的威胁有
重要意义 ∀因此 o提高光合效率一直是植物学 !农业 !林业等领域的学者和生产者努力的一个方向k马为民
等 oussvl ∀景天庚酮糖 p t oz p二磷酸酶k≥
°¤¶¨l是卡尔文循环过程中的关键酶 o它不可逆地催化景天庚酮
糖 p t oz p二磷酸去磷酸化 o生成景天庚酮糖 p z p磷酸 o景天庚酮糖 p z p磷酸经过一系列酶促反应转变为
≤u的受体核酮糖 p t ox p二磷酸k∏¥¬¶¦²lk±¤ ετ αλqoussul ∀≥
°¤¶¨ 活性轻微受抑制 o就会导致卡尔文循
环更新能力的减弱 !光合活性的下降 ∀因此 o≥
°¤¶¨ 是植物光合作用途径的主要限速酶之一 ∀ ¬¼¤ª¤º¤等
kusstl报道 o把聚球藻k Σψνεχηοχοχχυσ ¶³q °≤≤z|wul中的 ƒ
°Π≥
°¤¶¨ 基因转入烟草k Νιχοτιανα ταβαχυµ ¦√ q
÷¤±·«¬l 叶绿体中 o在大气中 ≤u 浓度为 vys Λ°²¯#°²¯ p t条件下 o光合效率和 ∏¥¬¶¦²活性升高 o明显提高了
转基因烟草光合固定 ≤u 的效率和糖类的累积 o同时也加速了其生长 ∀该研究首次表明了改变一个酶就能
显著地提高植物的光合作用 ∀ פ°²¬等kussyl也证明把 ≥
°¤¶¨ 基因转入烟草 o转基因植株的生长速度 !生长
量和光合能力明显高于野生植株 ∀因此 o≥
°¤¶¨ 是一个可以利用基因工程提高光合同化 ≤u 效率的酶 ∀
桑树k Μορυσl是一种重要的多年生经济林木 o桑叶是桑蚕k Βοµβψξ µοριl的主要食物来源 o桑叶的产量和
质量直接影响蚕茧的产量和质量k¤¬± ετ αλqousssl ∀依靠常规的育种方法和栽培措施的改善 o已很难使桑叶
的产量和质量明显地提高 o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良桑树品质是当今桑树育种的新方向k潘一乐 ousssl ∀目前
有关桑树 ≥
°¤¶¨ 基因的克隆还未见报道 ∀本研究以湖桑 vu号桑树k Μορυσ αλβα √¤µq µυλτιχαυλισl的叶片为材
料 o利用同源克隆方法和 ≤∞技术成功克隆出 ≥
°¤¶¨ 基因全长 ¦⁄ o命名为 ΜΣΒΠασε 并进行了序列分
析 o成功地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了该蛋白 ~同时构建了 ≥
°¤¶¨ 基因植物表达载体 o为利用基因工程提高桑叶
的产量和质量提供了有效的候选基因 o为深入研究其分子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 ∀
t 材料与方法
111 材料
叶片取自湖桑 vu号健康枝条梢部 w ∗ y位叶片 o液氮速冻后 p {s ε 保存备用 ∀质粒载体 ³⁄t{2× √¨ ¦·²µ
¶¼¶·¨° !פ´ ⁄ 聚合酶 !§×° !§≤×°和 ⁄凝胶回收试剂盒 !⁄ ƒµ¤ª°¨ ±·°∏µ¬©¬¦·¬²± ¬·∂ µ¨qu1s !反转录酶
2∂ !末端脱氧核糖核酸转移酶kק×l !÷2ª¤¯ 和 °×均购自大连宝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所有引物k表 tl均
由上海生物工程公司合成 o大肠杆菌k Εσχηεριχηια χολιl菌株 ⁄xΑ!
ut o原核表达载体 ³∞×vs¤k n l及植物表
达载体 ³
tut由山东农业大学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提供 ∀
表 1 χ∆ΝΑ克隆所用引物序列
Ταβ .1 Τηε πριµερσ υσεδ ιν τηε χ∆ΝΑ χλονινγ
引物名称
°µ¬°¨ µ±¤°¨
核苷酸序列
∏¦¯ ²¨·¬§¨ ¶¨ ∏´¨ ±¦¨¶
×tx ≤×≤×≤≤×≤k×ltx
≥× ≤×≤×≤≤×≤
≥
°2t ××≠≠ ≤ ≠×≤
≥
°2u × ××≤ ×≤≤≤×
v≥ • ×≤≤×≤××≤≤≤×
v≥ ≤××××≤≤×
ty ≤≤≤≤×≤≤××≤ klty
× ≤≤≤≤×≤≤××≤
x≥ • ≤≤≤≤××≤≤≤≤××
x≥ ≤××≤≤×≤≤≤
≥
×x ×≤××≤××≤≤×
≥
×v ≤≤≤≤×××≤≤≤×≤≤≤
≥
×x ××≤×≤××≤≤×
≥
×v ≤≤≤≤×≤≤≤×≤≤≤
112 方法
t1u1t 的提取及 ¦⁄ 的合成 取 t ª桑树叶片置于预冷的研钵中 o加液氮快速研磨成粉末状 o利用
≤×
法k刘洋等 oussyl提取 o以总 为模板 o以 ×tx为引物 o利用 2∂ 反转录酶合成 ¦⁄ 第一
链 o置 p {s ε 保存备用 ∀
t1u1u ΜΣΒΠασε中间片段的克隆 利用
≥×分析 ≤
已经登录的 ≥
°¤¶¨ 氨基酸序列的保守区域 o设计
一对兼并引物 ≥
°2t !≥
°2u用于扩增 ΜΣΒΠασε中间片段 ∀反应条件 }|w ε 预变性 x °¬± ψk|w ε 变性t °¬±o
xx ε 退火 t °¬±ozu ε 延伸 t °¬±l o共 vx个循环后再 zu ε 延伸 ts °¬±∀反应结束后用 t1u h的琼脂糖凝胶
电泳检查 °≤ 产物 o回收目的片段进行克隆测序 ∀
t1u1v ΜΣΒΠασε的 v. ≤∞ 根据所克隆到的中间片段测序结果 o设计特异引物 v≥• 和 v≥o分别与 ×tx和
≥×作嵌套 °≤ o扩增目的基因的 v.端 ∀取 t Λ¦⁄做模板 o反应条件为 }|w ε 预变性 x °¬± ψk|w ε 变性
t °¬±oxy ε 退火 t °¬±ozu ε 延伸 t °¬±l o共 vx个循环后再
zu ε 延伸 ts °¬±∀反应结束后用 t1u h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检
查 °≤ 产物 o回收目的片段进行克隆测序 ∀
t1u1w ΜΣΒΠασε的 x. ≤∞ 将 t1u1t得到的反转录产物 o采
用 ⁄ ƒµ¤ª°¨ ±·°∏µ¬©¬¦·¬²± ¬·∂ µ¨qu1s试剂盒纯化 o利用 ק×
进行加尾反应 o将反应产物 p us ε 贮存备用 ∀根据已知的中
间片段设计特异引物 x≥• 和 x≥与 ty和 × 作嵌套 °≤ o
扩增目的基因的 x.端 ∀反应条件为 }|w ε 预变性 x °¬± ψk|w
ε 变性 t °¬±ox{ ε 退火 t °¬±ozu ε 延伸 t °¬±l o共 vx个循环
后再 zu ε 延伸 ts °¬±∀反应结束后用 t1u h的琼脂糖凝胶电
泳检测 °≤ 产物 o回收目的片段进行克隆测序 ∀
t1u1x 扩增产物的克隆与序列测定 用 ⁄凝胶回收试剂
盒回收 °≤ 扩增产物 ∀回收产物与 ³⁄t{2×载体进行连接 o
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 ⁄xΑ∀在含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上
进行蓝白斑筛选 ∀随机挑取白色菌落 o进行菌落 °≤ 鉴定 ∀
vy 第 v期 冀宪领等 }桑树景天庚酮糖 p t oz p二磷酸酶基因的克隆 !原核表达与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由上海生物工程公司用测序仪
°≥× vzz ⁄ ≥¨ ∏´¨±¦¨µ进行序列测定 ∀
t1u1y ΜΣΒΠασε全长序列的获得与序列分析 根据已测定片段的序列及其重叠区域 o拼出目的基因的全长
¦⁄ o用 ⁄及 ⁄≤¯ ∏¥软件进行序列分析 ∀
图 u ΜΣΒΠασε植物表达载体构建示意图
ƒ¬ªqu ⁄¬¤ªµ¤° ²© ΜΣΒΠασε ³¯¤±·¨ ¬³µ¨¶¶¬²± √ ¦¨·²µ
}空载体 ³
tut °¯ ¤±· ¬¨³µ¨¶¶¬²± √¨ ¦·²µ³
tut ~
}插入
ΜΣΒΠασε 编码区的 ³⁄t{2× 载体 ׫¨ ³⁄t{2× º¬·« ·«¨
ΜΣΒΠασε ¦²§¬±ªµ¨ª¬²±¬±¶¨µ·¨§³²¶¬·¬√¨¯¼ ~≤ }在 Ξβα´和 Νοτ´位
点之间正向插入 ΜΣΒΠασε 编码区的植物表达载体 ³
tut
׫¨ ΜΣΒΠασε ¦²§¬±ª µ¨ª¬²± º¤¶¬±¶¨µ·¨§¬±·² ·«¨ ³¯¤±· ¬¨³µ¨¶¶¬²±
√ ¦¨·²µ³
tut ¤··«¨ Νοτ´ ¤±§ Ξβα´ ¶¬·¨¶³²¶¬·¬√¨ ¼¯ q
图 t 原核表达载体 ³∞×vs¤2≥
°构建图
ƒ¬ªqt ≤²±¶·µ∏¦·¬²± ²© Ε qχολι ¬¨³µ¨¶¶¬²±
√¨ ¦·²µ³∞×vs¤2≥
°
t1u1z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根据已克隆的
ΜΣΒΠασε核苷酸序列 o设计一对引物 ≥
×x和 ≥
×v o扩
增 ΜΣΒΠασε的编码区 o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 产
物 o回收目的片段与 ³⁄t{2× 载体进行连接 o连接产
物转化大肠杆菌 ⁄xΑ∀筛选阳性克隆测序验证后利
用 ∞q qq q× °¯¤¶°¬§ ¬±¬¬·´试剂盒提取重组质
粒 ∀利用 ΕΧο ∂ 和 Νοτ ´ 酶切重组质粒 o回收
ΜΣΒΠασε片段 o将之与同样酶切的载体 ³∞×vs¤k n l连
接 o转化 Ε qχολι
u¯ 感受态细胞 o对重组质粒进行酶
切鉴定 o选择阳性克隆 o命名为 ³∞×vs¤2≥
°k图 tl ∀
t1u1{ ≥
°¤¶¨ 融合蛋白诱导表达与 ≥⁄≥2°∞电泳
分析 含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
ut菌株接种于 x °
的
液体培养基中 ovz ε 培养过夜 o然后按 tΒux的
比例接种 s¯s °新鲜的
液体培养基培养 v ∗ w «o
至 ⁄值为 s1x左右 o加入终浓度 t °°²¯#pt的 °×
诱导表达 ∀vz ε 继续培养 w «o收集培养菌体经x sss
µ#°¬±pt离心后 o弃上清 o加入 u ≅ ≥⁄≥2°∞上样缓冲
液混匀 ∀ ≥⁄≥2°∞电泳检测kts h 分离胶 ox h 浓缩
胶l ∀
t1u1| ΜΣΒΠασε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根据
已知的 ΜΣΒΠασε核苷酸序列 o设计一对引物 ≥
×x和
≥
×v o扩增 ΜΣΒΠασε的编码区 o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 产物 o回收目的片段与 ³⁄t{2× 载体进行连接 o
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 ⁄xΑ∀筛选阳性克隆提取重
组质粒 ∀利用 Ξβα ´和 Νοτ ´酶切重组质粒 o回收
ΜΣΒΠασε 片段 o与经过同样双酶切的植物表达载体
³
tut相连 ∀连接产物转化 ⁄xΑ大肠杆菌感受态细
胞 o在含 xs °ª #pt的卡那霉素的
平板上进行筛
选 ∀随机挑取菌落 o进行 °≤ 扩增和酶切鉴定 o选择
阳性克隆 o命名为 ³
tut2≥
°k图 ul ∀
u 结果与分析
211 ΜΣΒΠασε的体外扩增与克隆
利用一对兼并引物 ≥
°2t和 ≥
°2u o进行 ×2°≤ o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到 t 条大小约 xts ¥³的条带
k图 vl o与所预测的片段大小基本一致 ∀将该片段进
行序列测定 !同源性比较 o发现它与其他植物 ≥
°¤¶¨ 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较高 o表明在桑树中成功分离
到 ≥
°¤¶¨ 基因的中间片段 ∀根据已分离到的桑树 ≥
°¤¶¨ 基因中间片段设计特异引物 v≥• 和 v≥o分别与
×tx和 ≥×作嵌套 °≤ o扩增目的基因的 vχ端 o扩增到 xws ¥³左右的片段k图 v
l ∀对其进行序列分析 o表明该
片段是目的基因的 vχ端的序列 ∀根据已分离到的桑树 ≥
°¤¶¨ 基因中间片段设计特异引物 x≥• 和 x≥分别
与 ty和 ×作嵌套 °≤ o进行 xχ ≤∞o扩增出 yws ¥³左右的片段k图 v≤l ∀进行序列分析表明该片段为目
的基因的 xχ端片段 ∀通过以上三步克隆测序 o拼接出桑树 ≥
°¤¶¨ 基因k ΜΣΒΠασεl的 ¦⁄全长序列 ∀
wy 林 业 科 学 ww卷
图 v 桑树 ≥
°¤¶¨ 基因 ΜΣΒΠασε的扩增
ƒ¬ªqv ¶²¯¤·¬²± ²© ΜΣΒΠασε ¥¼ ×2°≤ ©µ²° °∏¯¥¨µµ¼
kl ΜΣΒΠασε 中间片段的 °≤ 扩增 ¶²¯¤·¬²± ²© °¬§§¯¨
©µ¤ª° ±¨·²© ΜΣΒΠασε ~k
l ΜΣΒΠασε vχ端片段的 °≤ 扩增
¶²¯¤·¬²± ²©vχ ©µ¤ª°¨ ±·²© ΜΣΒΠασε ~k≤l ΜΣΒΠασε xχ端片段的
°≤ 扩增 ¶²¯¤·¬²± ²©xχ ©µ¤ª° ±¨·²© ΜΣΒΠασε ~t }tss ¥³ ⁄
¤¯§§¨µ°¤µ®¨µ~u }°≤ 产物 °≤ ³µ²§∏¦·q
212 ΜΣΒΠασε的序列分析
分离得到 ΜΣΒΠασε 全长为 t xuz ¥³o阅读框位于 tvv ∗
t vtt ¥³之间 o共编码 v|v个氨基酸k图 wl ∀将推测出的氨基
酸全序列与其他植物同源序列比较发现 o该序列与拟南芥
kΑραβιδοπσιστηαλιαναl !菠菜k Σπιναχια ολεραχεαl !小麦k Τριτιχυµ
αεστιϖυµl !水稻k Ορψζα σατιϖαl的 ≥
°¤¶¨ 序列高度同源 o同源性
分别为 {v1s h !{s1| h !zx1t h !yu1x h k图 wl o进一步证明本
试验克隆得到的基因为编码桑树 ≥
°¤¶¨ 的全长 ¦⁄ ∀由图
w可以看出 o在所有的 ≥
°¤¶¨ 氨基酸序列中 o有 x个 ≤¼¶是保
守的 o其中的 和 ≈ 形成 ≤×kΠ±l≤ 结构 o这一结构被认
为是很多酶的氧化还原活性位点 o参与光的调节反应kƒ²¬ ετ
αλqot|{v ~⁄∏±©²µ§ ετ αλqot||{l ∀由图 w还可以发现 o不同植
物的 ≥
°¤¶¨ 氨基酸序列的 p末端同源性较低 o但它们都具
有叶绿体蛋白转移肽的共同特征 o即含有较多的 ≥¨ µo较少的
¶³!¯ ∏ kƒ∏¬°²µ¬ ετ αλqot||{ ~√²± ¬¨±¨ ετ αλqot|{|l ∀因
此 o由全长 ¦⁄推演出的氨基酸的 p末端可能包含有引
导蛋白质由细胞质转移到叶绿体的转移肽序列 ∀利用
× ∞×°k«·³}ΠΠººº q¦¥¶q§·∏q§®Π¶¨µ√¬¦¨¶Π·¤µª¨·³l软件 p末端进行分析 o发现其存在一个具有 xx个氨基酸
残基的叶绿体转移肽序列 o转移肽的断裂位点应该在 ¼¶xx p ≥¨ µxy区域 ∀ ≥
°¤¶¨ 成熟蛋白应含有 vv{个氨
基酸残基 o分子量为 vx ∗ vy ®∏o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k¬¶«¬½¤º¤ ετ αλqot|{t ~≤¤§¨·ετ αλqot|{zl ∀
213 ΜΣΒΠασε所编码的蛋白质特性分析
用 ±·«¨ ³µ²·软件对 ΜΣΒΠασε编码的蛋白质的基本特性进行分析 ∀结果为 }相对分子质量是 wu1y ®∏o等
电点为 x1{x ∀经信号肽检测证明 ≥
°¤¶¨ 为非分泌性蛋白k±²±2¶¨¦µ¨·²µ¼ ³µ²·¨¬±lk«·³}ΠΠ³¶²µ·q«ª¦q³Π©²µ°q
«·°¯ l ∀对 ≥
°¤¶¨ 进行结构预测分析 o结果表明该蛋白富含无规卷曲k¦²¬¯l o高达 yw1u| h o其次是 Αp螺旋
k«¨ ¬¯¬l o为 uu1t| h o而 Βp折叠k¶·µ¤±§l只有 tv1xu h k图 xl ∀ ≥
°¤¶¨ 的 u个亚基配对形成一个功能二聚
体 o每个亚基都是由许多的 Αp螺旋和 Βp折叠通过无规卷曲联系在一起折叠形成的k图 ylk«·³}ΠΠ±³¶¤2³¥¬¯q
¬¥¦³q©µΠ¦ª¬2¥¬±Π±³¶¤p ¤∏·²°¤·q³¯ ³¤ª¨ Π°≥Π±³¶¤p ³µ¨§¤q«·°¯ l ∀
213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筛选出的阳性克隆的插入序列经测序证明为 ΜΣΒΠασε的编码区k数据未附l ∀利用 ΕΧο ∏和 Νοτ ´酶
切重组质粒 o回收 ΜΣΒΠασε片段 o将之与同样酶切的载体 ³∞×vs¤k n l连接 o转化 Ε qχολι
u¯ 感受态细胞 o选
择阳性克隆 o命名为 ³∞×vs¤2≥
°∀对 ³∞×vs¤2≥
°进行酶切鉴定和 °≤ 分析 o均可获得 t条 t uss ¥³左右的
片段 o长度与 ΜΣΒΠασε ¦⁄编码区片段相同k图 zl o经测序证实阅读框没有发生碱基突变和移码错位 ∀因
此可以确定目的基因已整合到 ³∞×vs¤k n l载体上 ∀
214 πΕΤ30α2ΣΒΠ融合蛋白的诱导表达分析
重组质粒 ³∞×vs¤2≥
°转入大肠杆菌
ut后 o用 °×诱导其表达 o≥⁄≥2°∞结果k图 {l显示 o诱导培养
后的菌体蛋白与未诱导的对照菌 !空载体转化菌相比 o有 t条非常明显的表达增强蛋白条带 o证实所构建的
基因重组菌经诱导能够表达外源蛋白 ∀参照相对分子量标准 o初步测定目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 xt ®∏o与
预期相符 ∀目的蛋白组分主要集中于菌体沉淀中 o破菌后电泳证实目的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表达 ∀
215 植物表达载体构建
筛选出的阳性克隆的插入序列经测序证明为 ΜΣΒΠασε编码区k数据未附l ∀利用 Ξβα´和 Νοτ´酶切重
组质粒 o回收 ΜΣΒΠασε片段 o将之与经过同样双酶切的植物表达载体 ³
tut相连 ∀连接产物转化 ⁄xΑ大肠
杆菌感受态细胞 o选择阳性克隆命名为 ³
tut2≥
°∀对 ³
tut2≥
°进行酶切和 °≤ 分析鉴定 o均可获得 t
条 t uss ¥³左右的片段 o长度与 ΜΣΒΠασε ¦⁄编码区片段相同k图 |l o经测序证实阅读框没有发生碱基突
变和移码错位 ∀因此 o可以确定目的基因已整合到 ³
tut载体上 ∀
xy 第 v期 冀宪领等 }桑树景天庚酮糖 p t oz p二磷酸酶基因的克隆 !原核表达与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图 w 不同植物来源的 ≥
°¤¶¨ 的同源性比较
ƒ¬ªqw ¯¬ª±° ±¨·²©¤°¬±²¤¦¬§¶¨ ∏´¨ ±¦¨ ²© ≥
°¤¶¨ º¬·«·«²¶¨ ²©²·«¨µ³¯¤±·≥
°¤¶¨¶
同源比较图用 ⁄分析软件完成 ∀相同的氨基酸序列用黑色框起 ~同源的氨基酸序列用灰色框起 ∀序列中
的原点代表缺少的氨基酸 o保守的半胱氨酸在其上方用数字标出 ∀ ≥
°¤¶¨ 的来源为 }拟南芥 k|ttvzl ~水稻
ksuuxx|l ~菠菜k
{ttswl ~小麦k≤wyxszl ∀ ¯¬ª±° ±¨·º¤¶³¨µ©²µ°¨ §∏¶¬±ª·«¨ ⁄³µ²ªµ¤° q§¨±·¬¦¤¯ ¤°¬±²
¤¦¬§¶º µ¨¨ ¥¯¤¦®¶«¤§¨§¤±§¶¬°¬¯¤µ¤°¬±² ¤¦¬§¶º µ¨¨ ªµ¤¼ ¶«¤§¨§q ׫¨ §²·¶¬ª±¶µ¨³µ¨¶¨±··«¨ ¤°¬±² ¤¦¬§ª¤³¶¬±·µ²§∏¦¨§·²
°¤¬¬°¬½¨ ¶¬°¬¯¤µ¬·¼q ׫¨ ¬§¨±·¬¦¤¯ ≤¼¶ µ¨¶¬§∏¨¶ º µ¨¨ ±∏°¥¨µ¨§ ¤¥²√¨ ·«¨ ° q ׫¨ ¤¯¬ª±¨ § ¶¨ ∏´¨ ±¦¨¶¬±¦¯∏§¨§ ·«²¶¨ ©µ²°
Αραβιδοπσισ τηαλιανα k |ttvzl o Ορψζα σατιϖα k suuxx|l o Σπιναχια ολεραχεα k
{ttswl o Τριτιχυµ αεστιϖυµ
k≤wyxszl q
图 x ≥
°¤¶¨ 的二级结构预测分析
ƒ¬ªqx ≥¨ ¦²±§¤µ¼ ¶·µ∏¦·∏µ¨ ³µ¨§¬¦·¬²± ²© ≥
°¤¶¨
«}Αp螺旋 ¨¯¬¬~¦}无规卷曲 ≤²¬¯~¨}Βp折叠 ≥·µ¤±§q
yy 林 业 科 学 ww卷
图 y ≥
°¤¶¨ 的三维结构预测
ƒ¬ªqy °µ¨§¬¦·¨§·µ¬§¬°¨ ±¶¬²±¤¯
¶·µ∏¦·∏µ¨ ²© ≥
°¤¶¨
图 z 原核表达载体 ³∞×vs¤2≥
°的酶切和 °≤ 鉴定
ƒ¬ªqz §¨±·¬©¬¦¤·¬²± ²© ¬¨³µ¨¶¶¬²± √ ¦¨·²µ²©
³∞×vs¤2 ≤× ¥¼ µ¨¶·µ¬¦·¬²± ±¨½¼°¨§¬ª¨¶·¬²± ¤±§°≤
}⁄分子标准 usss ⁄ °¤µ®¨µusss ~
}酶切产物 ¶¨·µ¬¦·¬²± ±¨½¼°¨ §¬ª¨¶·¬²± ³µ²§∏¦·~
}°≤ 产物 °≤ ³µ²§∏¦·q
图 { ≥⁄≥2°∞电泳分析融合蛋白 ≥
°¤¶¨
在大肠杆菌
ut中的表达
ƒ¬ªq{ ≥⁄≥2°∞ ¤±¤¯¼¶¬¶²©·«¨ ¬¨³µ¨¶¶¬²± ²©
µ¨¦²°¥¬±¤±·³µ²·¨¬± ≥
°¤¶¨ ¬± Ε qχολι
ut
t }°×诱导的含 ³∞×vs¤ k n l的
ut菌体 ³∞×vs¤k n l2·µ¤±¶©²µ°¨ §
ut º¬·«°×¬±§∏¦·¬²±~u }未经°×诱导的含 ³∞×vs¤k n l的
ut
菌体 ³∞×vs¤ k n l2·µ¤±¶©²µ°¨ §
utº¬·«²∏·°× ¬±§∏¦·¬²±~v }未诱导
的含 ³∞×vs¤2≥
°的
ut菌体 ³∞×vs¤2≥
° ·µ¤±¶©²µ°¨ §
ut º¬·«²∏·
°×¬±§∏¦·¬²±~w }°×诱导的含 ³∞×vs¤2≥
°的
ut菌体 ³∞×vs¤2
≥
°·µ¤±¶©²µ°¨ §
ut º¬·«°×¬±§∏¦·¬²±~ }标准分子量蛋白 °µ²·¨¬±
°¤µ®¨µ~箭头所示为表达的融合蛋白 ׫¨ ¤µµ²º ³²¬±··²·«¨ ¬¨³µ¨¶¶¬²±
µ¨¦²°¥¬±¤±·³µ²·¨¬±q
图 | 植物表达载体 ³
tut2≥
°的 °≤ 和酶切鉴定
ƒ¬ªq| §¨±·¬©¬¦¤·¬²± ²©³¯¤±·¨ ¬³µ¨¶¶¬²± √¨ ¦·²µ
²©³
tut2≥
° ¥¼ °≤ ¤±§µ¨¶·µ¬¦·¬²± ±¨½¼°¨ §¬ª¨¶·¬²±
}⁄分子标准 usss ⁄ °¤µ®¨µusss ~
}酶切产物 ¶¨·µ¬¦·¬²± ±¨½¼°¨ §¬ª¨¶·¬²± ³µ²§∏¦·~
}°≤ 产物 °≤ ³µ²§∏¦·q
v 讨论
目前已从小麦 !拟南芥和菠菜等多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
°¤¶¨ 基因及其¦⁄ o不同植物的 ΣΒΠασε包含了
不同数目和长度的外显子和内含子k¤¬±¨ ¶ ετ αλqot||u ~ • ¬¯¯¬±ª«¤° ετ αλqot||w ~ ¤«± ετ αλqot||{l ∀拟南芥
和衣藻的 ΣΒΠασε在基因组中都是单拷贝 o但由于存在基因复制 o在不同倍性的生物体基因组中 ΣΒΠασε 的拷
贝数较为复杂k¤¬±¨ ¶ετ αλqousssl ∀在对 ΣΒΠασε结构的研究中发现拟南芥 ΣΒΠασε的上游序列中含有 u个与
2¥²¬同源的 ×框 o这是一段存在于许多光调节基因启动子区域的保守 ⁄ 序列k • ¬¯¯¬±ª«¤° ετ αλqo
t||w ~¬¯°¤µ·¬± ετ αλqot||sl ~在小麦的 ΣΒΠασε的启动子内具有一个与核内 • ƒt ⁄结合蛋白作用的结合
zy 第 v期 冀宪领等 }桑树景天庚酮糖 p t oz p二磷酸酶基因的克隆 !原核表达与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位点k¤·¤ª¬µ¬ετ αλqot||ul ∀通过对该酶基因结构的研究 o有助于了解其表达调控机制 ∀≥
°¤¶¨ 基因的表达
调控与卡尔文循环中其他核基因编码的酶一样 o主要是在转录水平上进行的 o受到光 !植物生长发育和己糖
水平的调节k • ¬¯¯¬±ª«¤° ετ αλqot||w ~²±¨ ¶ ετ αλqot||yl ∀ ¤¬±¨ ¶等kt|||l认为可能存在一个共同的未知因
子 o控制着这些基因的转录 o但其具体的机制目前还不清楚 ∀利用转基因技术控制植株的 ≥
°¤¶¨ 活性 o可以
进一步研究该酶的作用及其催化活性与植物各种代谢的关系 o有助于阐明 ≥
°¤¶¨ 的作用机制 ∀本研究成功
克隆出 ≥
°¤¶¨ 基因全长 ¦⁄ o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 o成功地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了该蛋白 ~同时构建了
≥
°¤¶¨ 基因植物表达载体 o为深入研究该基因的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
ƒ
°¤¶¨ 是调控光合和 °wvp 循环的关键酶之一 o该酶催化一个不可逆的反应 o使果糖 p t oy p二磷酸
kƒ
°l转变成果糖 p y p磷酸和无机磷酸k°¬lk唐功利等 ousstl ∀ ƒ
°¤¶¨Π≥
°¤¶¨ 是从聚球藻k Σψνεχηοχοχχυσ¶³q
°≤≤z|wul 中分离出来的一种酶 o它能催化 ƒ
°或景天庚酮糖 p t oz p二磷酸k≥∏
°l去磷酸化反应 o该酶促反
应有助于 ≤¤¯√¬±循环中原碳受体 ) ) ) 核酮糖 p t ox p二磷酸k∏
°l的更新 ∀这一反应在高等植物中是被 u
个独立的酶 ƒ
°¤¶¨ 和 ≥
°¤¶¨ 所催化k马为民等 oussvl ∀对 ¨ ±
¤±®数据库中不同物种来源的 ≥
°¤¶¨ !ƒ
°¤¶¨
和 ƒ
°¤¶¨Π≥
°¤¶¨ 的蛋白质氨基酸序列进行
≥×k«·³}ΠΠººº q±¦¥¬q±¯ ° q±¬«qª²√Π
≥×Πl分析发现 o所有物种
的 ≥
°¤¶¨ 基因有一个共同的进化起源 ∀不同物种的 ≥
°¤¶¨ !ƒ
°¤¶¨ 和 ƒ
°¤¶¨Π≥
°¤¶¨ 蛋白氨基酸序列具有一
定的同源性ku{ h ∗ vu h lk图 tsl ∀这些保守的氨基酸序列可能反映出这 v种酶在功能或结构上的相似性 o
同时也表明这 v种酶可能具有共同的进化起源 o即 ≥
°¤¶¨ 和 ƒ
°¤¶¨ 可能是由兼有这 u种酶功能的 ƒ
°¤¶¨Π
≥
°¤¶¨ 经过长时间的进化分化而来k¤±±¤¨µ·ετ αλqoussvl o其具体的分化历程以及保守氨基酸残基在维持酶
的结构和功能上的作用值得探索和研究 ∀
图 ts ¨¬ª«¥²µ2²¬±¬±ª法构建的 ≥
°¤¶¨¶!ƒ
°¤¶¨¶!ƒ
°Π≥
°¤¶¨ 氨基酸序列系统进化树
ƒ¬ªqts ²¯ ¦¨∏¯¤µ³«¼¯²ª¨ ±¨ ·¬¦·µ¨¨²©·«¨ ¤°¬±²¤¦¬§¶¨ ∏´¨±¦¨¶²©≥
°¤¶¨¶oƒ
°¤¶¨¶¤±§ƒ
°Π≥
°¤¶¨¶¦²±¶·µ∏¦·¨§
¥¼ ±¨ ¬ª«¥²µ2²¬±¬±ª ° ·¨«²§
括号内为所引蛋白氨基酸序列的 ¨ ±
¤±®登录号 ∀ ׫¨ ¨ ±
¤±®¤¦¦¨¶¶¬²± ±∏°¥¨µ¶
©²µ±∏¦¯ ²¨·¬§¨ ¶¨ ∏´¨ ±¦¨ §¤·¤ º µ¨¨ ¶«²º±¬±·«¨ ¥µ¤¦®¨·¶q
参 考 文 献
刘 洋 o何心尧 o马红波 o等 qussy1 用 ≤×
p °∂°法提取棉花各组织总 的研究 q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ottktl }xv p xy q
马为民 o施定基 o王全喜 qussv1 用基因工程提高光合同化 ≤u效率的一个关键酶 ) ) ) 果糖 p t oy p二磷酸酶 q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ovskvl }
wwy q
{y 林 业 科 学 ww卷
潘一乐 qusss1桑种质资源和桑树育种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q蚕业科学 ouyk增刊l }t p x q
唐功利 o杨春松 o鲍建绍 o等 qusst1丙糖磷酸异构酶 !果糖 p t oy p二磷酸醛缩酶及果糖 p t oy p二磷酸酶的共表达 q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 o
vvktl }tvt p tvy q
±¤≥ o¤µ¦²
o |§¬ª¨µ q ussu1 √¨ µ¨¬³µ¨¶¶¬²± ²©·«¨ ³²·¨±·¬¤¯ «¨µ¥¬¦¬§¨ ·¤µª¨·¶¨§²«¨ ³·∏¯²¶¨2t oz2¥¬¶³«²¶³«¤·¤¶¨ ©µ²° Σπιναχια ολεραχεα ¬± ·µ¤±¶ª¨ ±¬¦
·²¥¤¦¦²q ²¯ ¦¨∏¯¤µ
µ¨ §¨¬±ªo| }xv p yt q
≤¤§¨·ƒ o ∏¨±¬¨µ≤ oƒ µ¨·¨ qt|{z1 ¶²¯¤·¬²± ¤±§³∏µ¬©¬¦¤·¬²± ²©¦«¯²µ²³¯¤¶·¬¦¶³¬±¤¦«k Σπιναχια ολεραχεαl ¶¨§²«¨ ³·∏¯²¶¨2t oz2¥¬¶³«²¶³«¤·¤¶¨ q
¬²¦«¨ ° ouwt }
zt p zw q
⁄∏±©²µ§ ° o≤¤·¯¨¼ o ¤¬±¨ ¶ ≤ oετ αλqt||{1 ∞¬³µ¨¶¶¬²± ²© º«¨ ¤·¶¨§²«¨ ³·∏¯²¶¨2t oz2¥¬¶³«²¶³«¤·¤¶¨ ¬± Ε qχολι ¤±§¤©©¬±¬·¼ ³∏µ¬©¬¦¤·¬²± ²©©∏±¦·¬²±¤¯
³µ²·¨¬±q°µ²·¨¬± ∞¬³µ¨¶¶¬²± ¤±§°∏µ¬©¬¦¤·¬²±otw }tv| p twx q
¬¯°¤µ·¬± ° o≥¤µ²®¬± o °¨¨¯¬±®oετ αλqt||s1 ²¯ ¦¨∏¯¤µ¯¬ª«·¶º¬·¦«¨¶©²µ³¯¤±·ª¨ ±¨ ¶q°¯ ¤±·≤¨¯¯ou }vy| p vz{ q
ƒ²¬
≥ o• ¤¯¶« ≤ × qt|{v1 µ¨¦∏µ¬¦µ¨§∏¦·¤¶¨ }«²°²¯²ª¼·² ª¯∏·¤·«¬²±¨ µ¨§∏¦·¤¶¨ ¤±§ ¬¯³²¤°¬§¨ §¨«¼§µ²ª¨ ±¤¶¨ q²§²¤¦¨·¤°¬§¨ ¤¯®¼¯¤·¬²± ¤±§¶¨ ∏´¨ ±¦¨ ²©·«¨
¤¦·¬√¨ ¶¬·¨ ³¨ ³·¬§¨ q
¬²¦«¨ °¬¶·µ¼ouu }ws{u p ws{{ q
ƒ∏¬°²µ¬≥ oפ§¤≥ o«·¤ ⁄qt||{1 ²¯ ¦¨∏¯¤µ¦¯²±¬±ª¤±§¦«¤µ¤¦·¨µ¬½¤·¬²± ²©·«¨ ª¨ ±¨ ±¨¦²§¬±ª χ2≈kxχ2³«²¶³«²µ¬¥²¶¼¯ l2©²µ°¬°¬±² 2x2¤°¬±²¬°¬§¤½²¯ 2¨w2
¦¤µ¥²¬¤°¬§¨ µ¬¥²±∏¦¯ ²¨·¬§¨ k
l ¬¶²° µ¨¤¶¨ ©µ²° Αραβιδοπσιστηαλιανα q ²¯ ¨ ± ¨ ±·oux| }uty p uuv q
¤±±¤¨µ·∂ o≥¤¤√¨ §µ¤ ∞o⁄∏©©¬¨∏¬ ƒ oετ αλqussv1 °¯ ¤±·2¯¬®¨ ·µ¤¬·¶¤¶¶²¦¬¤·¨§º¬·« ° ·¨¤¥²¯¬¶° ²© Τρψπανοσοµα ³¤µ¤¶¬·¨¶q°≥ otss }tsyz p tszt q
¤«± ⁄o¤¯·¨±¥¤¦« ≤ o∏¦® qt||{1 ׫¨ ≤¤¯√¬± ¦¼¦¯¨ ±¨½¼°¨ ¶¨§²«¨ ³·∏¯²¶¨2t oz2¥¬¶³«²¶³«¤·¤¶¨ ¬¶ ±¨¦²§¨§ ¥¼ ¤ ¬¯ª«·2µ¨ª∏¯¤·¨§ ª¨ ±¨ ¬± Χηλαµψδοµονασ
ρεινηαρδτιι q°¯ ¤±·²¯
¬²¯ ovy }|u| p |vw q
¤¬± o∂¬±¦¨±· o¨¶¶¯ µ¨≤ qusss1 ²¯ ¦¨∏¯¤µ¦«¤µ¤¦·¨µ¬½¤·¬²± ²©¤«¼§µ²¬¼°¨ ·«¼¯2ª¯∏·¤µ¼¯2≤² µ¨§∏¦·¤¶¨ ª¨ ±¨ ©µ²° °∏¯¥¨µµ¼ k Μορυσ αλβα ql q °¯ ¤±·
²¯ ¦¨∏¯¤µ
¬²¯²ª¼ owu }xx| p xy| q
²±¨ ¶° o¯²¼§≤ o¤¬±¨ ¶≤ qt||y1 ¯ ∏¦²¶¨ ©¨ §¨¬±ª²©¬±·¤¦·º«¨¤·³¯¤±·¶µ¨³µ¨¶¶¨¶·«¨ ¬¨³µ¨¶¶¬²± ²©¤±∏°¥¨µ²© ≤¤¯√¬± ¦¼¦¯¨ª¨ ±¨ ¶q°¯ ¤±·≤¨¯¯ ∞±√¬µ²±o
t| }uvt p uvy q
¤·¤ª¬µ¬ƒ o≤«∏¤ qt||u1 °¯ ¤±··µ¤±¶¦µ¬³·¬²±©¤¦·²µ¶) ³µ¨¶¨±·®±²º¯ §¨ª¨ ¤±§©∏·∏µ¨ ¦«¤¯¯¨ ±ª¨¶q×µ¨±§¶¬± ¨ ±¨ ·¬¦¶o{ }uu p uz q
¬¼¤ª¤º¤ ≠ oפ°²¬ o≥«¬ª¨²®¤≥ qusst1 √¨ µ¨¬³µ¨¶¶¬²± ²©¤¦¼¤±²¥¤¦·¨µ¬¤¯ ©µ∏¦·²¶¨2t oyΠ2 ¶¨§²«¨ ³·∏¯²¶¨2t oz2¥¬¶³«²¶³«¤·¤¶¨ ¬±·²¥¤¦¦² ±¨«¤±¦¨¶³«²·²¶¼±·«¨¶¬¶
¤±§ªµ²º·«q¤·∏µ¨
¬²·¨¦«ot| }|yx p |y| q
¬¶«¬½¤º¤ o
∏¦«¤±¤±
qt|{t1 ∞±½¼°¨ µ¨ª∏¯¤·¬²± ¬± ≤w ³«²·²¶¼±·«¨¶¬¶q °∏µ¬©¬¦¤·¬²± ¤±§³µ²³¨µ·¬¨¶²©·«¬²µ¨§²¬¬±2¯¬±®¨ §©µ∏¦·²¶¨ ¥¬¶³«²¶³«¤·¤¶¨ ¤±§
¶¨§²«¨ ³·∏¯²¶¨ ¥¬¶³«²¶³«¤·¤¶¨ ©µ²° ¦²µ± ¯¨ ¤√ ¶¨q
¬²¯ ≤«¨ ° ouxy }ytt| p ytuy q
¤¬±¨ ¶≤ o¯²¼§≤ o• ¬¯¯¬±ª«¤° oετ αλqt||u1 ¦⁄ ¤±§ª¨ ±¨ ¶¨ ∏´¨ ±¦¨¶²© º«¨ ¤·¦«¯²µ²³¯¤¶·¶¨§²«¨ ³·∏¯²¶¨2t oz2¥¬¶³«²¶³«¤·¤¶¨ µ¨√¨ ¤¯ «²°²¯²ª¼ º¬·«
©µ∏¦·²¶¨2t oy2¥¬¶³«²¶³«¤·¤¶¨¶q∞∏µ
¬²¦«¨ ° ousx }tsxv p tsx| q
¤¬±¨ ¶≤ o¤µµ¬¶²± ∞ ° o ; ·¯¨µ oετ αλq usss1 ±√ ¶¨·¬ª¤·¬±ª·«¨ µ²¯¨ ²©·«¨ ·«¬²¯2µ¨ª∏¯¤·¨§ ±¨½¼°¨ ¶¨§²«¨ ³·∏¯²¶¨2t oz2¥¬¶³«²¶³«¤·¤¶¨ ¬± ·«¨ ¦²±·µ²¯ ²©
³«²·²¶¼±·«¨¶¬¶q°«¼¶¬²¯²ª¬¤ °¯¤±·¤µ∏° otts }vsv p vs{ q
¤¬±¨ ¶≤ o¯²¼§≤ o⁄¼¨ µ× qt|||1 ¨ º ¬±¶¬ª«·¶¬±·²·«¨ ¶·µ∏¦·∏µ¨ ¤±§©∏±¦·¬²± ²©¶¨§²«¨ ³·∏¯²¶¨2t oz2 ¥¬¶³«²³«¤·¤¶¨ }¤±¬°³²µ·¤±·¥∏·±¨ ª¯ ¦¨·¨§≤¤¯√¬± ¦¼¦¯¨
±¨½¼°¨q²∏µ±¤¯ ²© ∞¬³¨µ¬° ±¨·¤¯
²·¤±¼oxs }t p { q
פ°²¬ o¤ª¤²®¤ o¬¼¤ª¤º¤ ≠ oετ αλqussy1 ≤²±·µ¬¥∏·¬²± ²©©µ∏¦·²¶¨2t oy2¥¬¶³«²¶³«¤·¤¶¨ ¤±§¶¨§²«¨ ³·∏¯²¶¨2t oz2¥¬¶³«²¶³«¤·¤¶¨ ·²·«¨ ³«²·²¶¼±·«¨·¬¦µ¤·¨ ¤±§
¦¤µ¥²± ©¯²º ¬±·«¨ ≤¤¯√¬± ¦¼¦¯¨¬±·µ¤±¶ª¨ ±¬¦³¯¤±·¶q°¯¤±·≤¨¯¯ °«¼¶¬²¯ owz }v{s p v|s q
√²± ¬¨±¨ o≥·¨³³∏«± o µ¨µ°¤±± qt|{|1 ⁄²°¤¬± ¶·µ∏¦·∏µ¨ ²© °¬·²¦«²±§µ¬¤¯ ¤±§¦«¯²µ²³¯¤¶··¤µª¨·¬±ª³¨ ³·¬§¨¶q∞∏µ
¬²¦«¨ ° ot{s }xvx p xwx q
• ¬¯¯¬±ª«¤° o¯²¼§≤ o¤¬±¨ ¶≤ qt||w1 ²¯ ¦¨∏¯¤µ¦¯²±¬±ª²©·«¨ Αραβιδοπσιστηαλιανα ¶¨§²«¨ ³·∏¯²¶¨2 t oz2¥¬¶³«²¶³«¤·¤¶¨ ª¨ ±¨ ¤±§ ¬¨³µ¨¶¶¬²± ¶·∏§¬¨¶¬±
º«¨¤·¤±§ Αραβιδοπσιστηαλιανα q°¯ ¤±·²¯
¬²¯ ouy }tt|t p tuss q
k责任编辑 徐 红l
|y 第 v期 冀宪领等 }桑树景天庚酮糖 p t oz p二磷酸酶基因的克隆 !原核表达与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