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根钻法对以上6种森林类型细根现存量进行动态研究。对0~30cm土层的细根(≤5mm)现存生物量和死亡量的动态变化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不同林分的细根现存量差别很大,6种林分中细根现存量为水曲柳林(1030.0g·m-2)>蒙古栎林(973.4g·m-2)>红松林(780.9g·m-2)>落叶松林(718.2g·m-2)>山杨林(709.1g·m-2)>樟子松林(470.4g·m-2);2)除落叶松外,其他林分活细根现存量与总细根现存量变化趋势相一致。红松林、落叶松林活细根现存量最大值出现在5月,其余4种均出现在6月,水曲柳林最小值出现在9月,其他5种林分均出现在7月或8月;3)不同林分死细根所占的比率不同;4)从细根的垂直分布来看,由于温度、水分、养分等在不同土壤层中分配比率不同,细根的现存量主要集中在0~10cm土层中,在各林分中占细根总现存量的比率都超过40%,其中水曲柳林最高,达到60.3%。由此可见,不同森林类型的细根时空动态具有种的特殊性,在进行整个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研究时,应考虑不同森林类型的特性。
Maoershan forestry centre lies in Zhangguangcai Mountain of Changbai Mountain range. Main forest types are plantation (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 Pinus koraiensis and Larix gmelinii )and natural secondary forests(Fraxinus mandshurica, Quercus mongolica and Populus davidiana) in Maoershan region. Fine roots have enormous surface, growing and turning over quickly,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terms of substance cycle and energy flow in forestry ecosystem. This experiment was studied on dynamics of live, dead and total fine roots (≤5mm) biomass of 0~30cm soil layer by soil core method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ix stands in Maoershan region. The results showed: 1) The fine roots biomass in different stands had obvious differences. Total fine roots biomass of six stands from high to low were F.mandshurica(1030.0g·m-2)>Q.mongolica(973.4g·m-2)>P.koraiensis(780.9g·m-2)>L.gmelinii(718.2g·m-2)>P.davidiana(709.1g·m-2 )> P.sylvestris var. mongolica (470.4g·m-2);2) Except L.gmelinii, the trend of live fine roots biomass was in accord with the trend of total fine roots biomass. The maximum biomass of live fine roots in P.koraiensis or L.gmelinii‘ stand appeared in May, others in June; In F.mandshurica stand, the minimum biomass of live fine roots appeared in September, others in July or August; 3) The proportions of dead fine roots biomass were different in different stands; 4) Fine roots vertical distribution was affected by temperature, water and nutrient, the proportion of fine roots biomass centralized in 0~10cm soil layer. Fine roots biomass of six sands in 0~10 cm soil layer was over 40% of the total fine roots biomass, the proportion of F.mandshurica was 60.3%. Space-time dynamics of different stands had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When researching on substance cycle and energy flow of all forest ecosystems, we should consid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stands in order to improve estimative precision.
全 文 :第 wu卷 第 y期
u s s y年 y 月
林 业 科 学
≥≤∞× ≥∂ ∞ ≥≤∞
∂²¯1wu o²1y
∏±qou s s y
帽儿山林区 y种林分细根生物量的时空动态
朱胜英 周 彪 毛子军 王秀伟 孙元发
k东北林业大学 森林植物生态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哈尔滨 txsswsl
摘 要 } 采用根钻法对以上 y种森林类型细根现存量进行动态研究 ∀对 s ∗ vs ¦°土层的细根 k [ x °° l现存生
物量和死亡量的动态变化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 }tl不同林分的细根现存量差别很大 oy种林分中细根现存量为水曲
柳林kt svs1sª#°pul 蒙古栎林k|zv1wª#°pul 红松林kz{s1|ª#°pul 落叶松林kzt{1uª#°pul 山杨林kzs|1tª
#°pul 樟子松林kwzs1w ª#°pul ~ul除落叶松外 o其他林分活细根现存量与总细根现存量变化趋势相一致 ∀红松
林 !落叶松林活细根现存量最大值出现在 x月 o其余 w种均出现在 y月 o水曲柳林最小值出现在 |月 o其他 x种林分
均出现在 z月或 {月 ~vl不同林分死细根所占的比率不同 ~wl从细根的垂直分布来看 o由于温度 !水分 !养分等在不
同土壤层中分配比率不同 o细根的现存量主要集中在 s ∗ ts ¦°土层中 o在各林分中占细根总现存量的比率都超过
ws h o其中水曲柳林最高 o达到 ys1v h ∀由此可见 o不同森林类型的细根时空动态具有种的特殊性 o在进行整个地
区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研究时 o应考虑不同森林类型的特性 ∀
关键词 } 帽儿山 ~细根 ~生物量 ~人工林 ~天然次生林
中图分类号 }±|w{1tt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tsst p zw{{kussylsy p sstv p sz
收稿日期 }ussx p ts p tz ∀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kvswztvzul资助 ∀
ΣπαχεpΤιµε ∆ψναµιχσ οφ Φινε Ροοτ Βιοµασσ οφ Σιξ Φορεστσιν Μαοερσηαν Φορεστ Ρεγιον
«∏≥«¨ ±ª¼¬±ª «²∏
¬¤² ¤² ¬∏± • ¤±ª÷¬∏º¨ ¬ ≥∏± ≠∏¤±©¤
k ΚεψΛαβορατορψοφ Φορεστ Πλαντ Εχολογψo τηε Μινιστρψοφ Εδυχατιον οφ Χηιναo Νορτηεαστ Φορεστρψ Υνιϖερσιτψ Ηαρβιν txsswsl
Αβστραχτ} ¤²¨µ¶«¤± ©²µ¨¶·µ¼ ¦¨±·µ¨ ¬¯¨¶¬± «¤±ªª∏¤±ª¦¤¬ ²∏±·¤¬± ²© ≤«¤±ª¥¤¬ ²∏±·¤¬± µ¤±ª¨ q ¤¬± ©²µ¨¶··¼³¨¶¤µ¨
³¯¤±·¤·¬²± k Πινυσ σψλϖεστρισ √¤µq µονγολιχαo Πινυσ κοραιενσισ ¤±§ Λαριξ γ µελινιι l¤±§ ±¤·∏µ¤¯ ¶¨¦²±§¤µ¼ ©²µ¨¶·¶k Φραξινυσ
µανδσηυριχαo Θυερχυσ µονγολιχα ¤±§ Ποπυλυσ δαϖιδιαναl ¬± ¤²¨µ¶«¤±µ¨ª¬²±qƒ¬±¨ µ²²·¶«¤√¨ ±¨²µ°²∏¶¶∏µ©¤¦¨ oªµ²º¬±ª¤±§
·∏µ±¬±ª²√¨ µ´ ∏¬¦®¯¼o³¯¤¼¬±ª¤±¬°³²µ·¤±·µ²¯¨¬±·¨µ°¶²©¶∏¥¶·¤±¦¨ ¦¼¦¯¨ ¤±§ ±¨¨ µª¼©¯²º¬±©²µ¨¶·µ¼ ¦¨²¶¼¶·¨°q׫¬¶ ¬¨³¨µ¬°¨ ±·
º¤¶¶·∏§¬¨§²± §¼±¤°¬¦¶²© ¬¯√¨ o§¨¤§¤±§·²·¤¯ ©¬±¨ µ²²·¶k [ x °°l ¥¬²°¤¶¶²©s ∗ vs¦°¶²¬¯ ¤¯¼¨ µ¥¼¶²¬¯¦²µ¨ °¨ ·«²§¤±§·«¨
§¬©©¨µ¨±¦¨¶¥¨·º¨ ±¨·«¨ ¶¬¬¶·¤±§¶¬± ¤²¨µ¶«¤± µ¨ª¬²±q׫¨ µ¨¶∏¯·¶¶«²º¨ §}tl ׫¨ ©¬±¨ µ²²·¶¥¬²°¤¶¶¬± §¬©©¨µ¨±·¶·¤±§¶«¤§
²¥√¬²∏¶§¬©©¨µ¨±¦¨¶qײ·¤¯ ©¬±¨ µ²²·¶¥¬²°¤¶¶²©¶¬¬ ¶·¤±§¶©µ²° «¬ª«·² ²¯º º¨ µ¨ Φqµανδσηυριχαkt svs1s ª# °pul Θq
µονγολιχαk|zv1w ª#°pul Πqκοραιενσισkz{s1| ª#°pul Λqγ µελινιιkzt{1u ª#°pul Πqδαϖιδιαναkzs|1t ª#°pul Πq
σψλϖεστρισ√¤µq µονγολιχα kwzs1w ª#°pul ~ul ∞¬¦¨³·Λqγ µελινιι o·«¨ ·µ¨±§²© ¬¯√¨ ©¬±¨ µ²²·¶¥¬²°¤¶¶º¤¶¬± ¤¦¦²µ§º¬·«·«¨
·µ¨±§²©·²·¤¯ ©¬±¨ µ²²·¶¥¬²°¤¶¶q׫¨ °¤¬¬°∏° ¥¬²°¤¶¶²© ¬¯√¨ ©¬±¨ µ²²·¶¬± Πqκοραιενσισ²µΛqγ µελινιι. ¶·¤±§¤³³¨¤µ¨§¬± ¤¼o
²·«¨µ¶¬± ∏±¨ ~± Φqµανδσηυριχα ¶·¤±§o·«¨ °¬±¬°∏° ¥¬²°¤¶¶²© ¬¯√¨ ©¬±¨ µ²²·¶¤³³¨¤µ¨§¬± ≥¨ ³·¨°¥¨µo²·«¨µ¶¬± ∏¯¼ ²µ
∏ª∏¶·~vl ׫¨ ³µ²³²µ·¬²±¶²©§¨¤§©¬±¨ µ²²·¶¥¬²°¤¶¶º¨ µ¨ §¬©©¨µ¨±·¬± §¬©©¨µ¨±·¶·¤±§¶~wl ƒ¬±¨ µ²²·¶√¨ µ·¬¦¤¯ §¬¶·µ¬¥∏·¬²± º¤¶
¤©©¨¦·¨§¥¼·¨°³¨µ¤·∏µ¨ oº¤·¨µ¤±§±∏·µ¬¨±·o·«¨ ³µ²³²µ·¬²± ²©©¬±¨ µ²²·¶¥¬²°¤¶¶¦¨±·µ¤¯¬½¨ §¬± s ∗ ts ¦° ¶²¬¯ ¤¯¼¨ µqƒ¬±¨ µ²²·¶
¥¬²°¤¶¶²©¶¬¬¶¤±§¶¬±s ∗ ts ¦°¶²¬¯ ¤¯¼¨ µº¤¶²√¨ µws h ²©·«¨ ·²·¤¯ ©¬±¨ µ²²·¶¥¬²°¤¶¶o·«¨ ³µ²³²µ·¬²±²© Φqµανδσηυριχα º¤¶
ys1v h q≥³¤¦¨p·¬°¨ §¼±¤°¬¦¶²©§¬©©¨µ¨±·¶·¤±§¶«¤§§¬©©¨µ¨±·¦«¤µ¤¦·¨µ¬¶·¬¦¶q • «¨ ± µ¨¶¨¤µ¦«¬±ª²±¶∏¥¶·¤±¦¨ ¦¼¦¯¨ ¤±§ ±¨¨ µª¼
©¯²º ²©¤¯¯©²µ¨¶·¨ ¦²¶¼¶·¨°¶oº¨ ¶«²∏¯§¦²±¶¬§¨µ·«¨ ¦«¤µ¤¦·¨µ¬¶·¬¦¶²©§¬©©¨µ¨±·¶·¤±§¶¬± ²µ§¨µ·²¬°³µ²√¨ ¶¨·¬°¤·¬√¨ ³µ¨¦¬¶¬²±q
Κεψ ωορδσ} ¤²¨µ¶«¤±~©¬±¨ µ²²·¶~¥¬²°¤¶¶~³¯¤±·¤·¬²±~±¤·∏µ¤¯ ¶¨¦²±§¤µ¼©²µ¨¶·
细根直径通常小于 x °° o通常分为 u ∗ x及 [ u °° u个等级 ∀细根生物量虽然仅占根系总生物量的 v h
∗ vs h k∂²ª·ετ αλqot||yl o但其生长量可占森林初级生产力的 xs h ∗ zx h k ±¨§µ¬¦® ετ αλqot||u ~¤§¨ «¯²©©¨µ
ετ αλqot||ul ∀细根具有巨大的吸收表面积 o是林木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主要器官 ∀其生长和周转迅速 o对森
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k∂²ª·ετ αλqot|{y ~ ∏¨¶¶ ετ αλqot||y ~²µ§²± ετ αλqo
usss ~≤«¨ ± ετ αλqoussul ∀通过细根周转进入土壤的有机物是地上凋落量的数倍k∂²ª·ετ αλqot|{y ~
¨ µ¬¶« ετ
¤¯ qot|{{ ~²¶¯¬± ετ αλqot|{zl ~归还到土壤中的氮素超过地上凋落物 t{ h ∗ x{ h k ∂²ª· ετ αλqot|{y ~
¦≤¯ ¤∏ª«¨µ·¼ ετ αλqot|{ul ~归还到土壤中的碳和其他养分也超过地上凋落物k¤¬¦« ετ αλqot|{| ~黄建辉等 o
t||| ~张小全等 ousssl ∀us世纪 zs年代以来 o细根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和养分循环的贡献逐渐受到重视 o相关
研究逐年增加 o已成为国际性研究热点 k∂²ª·ετ αλqot|{y ~¦≤¯ ¤∏ª«¨µ·¼ ετ αλqot|{u ~°¨ µ¶¶²±ot|{v ~≥¤±·¤±·²±¬²
ετ αλqot|{zl ∀我国的细根研究工作始于 us世纪 |s年代 o但此后十年 o仅有少量相关报道k温达志等 ot||{ ~
陈金林等 ot||| ~张国盛等 ot||| ~廖利平等 ot||x ~李凌浩等 ot||{l ~近五年来 o我国对细根的研究逐渐增多k张
小全等 ousss ~张小全等 ousst ~陈光水等 oussw ~杨玉盛等 oussv ~梅莉等 oussw ~张小全 ousstl o但东北地区的相
关研究较少k程云环等 oussx ~• ¤±ª ±¬±ª¦«¨ ±ªoussul ∀
东北帽儿山地区主要的天然次生林有蒙古栎k Θυερχυσ µονγολιχαl林 !水曲柳k Φραξινυσ µανδσηυριχαl林 !山
杨k Ποπυλυσ δαϖιδιαναl林等 o主要的人工林有红松k Πινυσ κοραιενσισl林 !兴安落叶松kΛαριξ γ µελινιιl林 !樟子松
k Πινυσσψλϖεστρισ √¤µqµονγολιχαl林等 ∀不同树种生物学特性不同 o其根系类型 !细根生物量的时空动态也可能
存在差异 ∀研究以上 y个林分的细根现存量分布 !季节动态变化 o旨在揭示不同森林类型细根生物学及生态
学的特性差异 o及其与温度 !降水量等因子的关系 ∀
t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老山人工林实验站k wxβusχ ) wxβuxχotuzβvsχ ) tuzβvwχ∞l o属
长白山系张广才岭余脉 o是东北东部山区较典型的天然次生林区 ∀平均海拔 vss ° o最高海拔 {sx °∀坡度
ts ∗ txβ ∀属温带季风气候 ∀年均温度 u1{ ε ot月平均温度 p t|1y ε oz月平均气温 us1| ε o∴ts ε 积温
u {{v1z ε o年均湿度 zs h o年均降水量 zuv1{ °° o年蒸发量 t s|v1| °° o年日照时数 u wzt1v «o无霜期 tus ∗
tws §∀土壤多为暗棕色森林土 ∀
u 研究方法
211 样地调查
在 y个样地做 t个临时样方kus ° ≅ us °l o用 °≥定位仪对各样地定位 ∀对各样方乔木层的树种 !树
高 !胸径和林分郁闭度 o以及草本层及灌木层盖度等进行了调查研究k表 tl ∀
212 现存量调查方法
采用根钻法 o土钻内径 x¦°∀于 ussv年 x ) |月的每个月末取样 oy个样地分 v层ks ∗ ts !tt ∗ us和 ut ∗
vs¦°l分别取样 o在每个样地每层随机钻取土芯 ts个 ∀用流动水浸泡 !漂洗 !过筛 o拣出木本植物根系并分
成 [ u °°和 u ∗ x °° u个径级 ∀根据根系外形 !颜色和弹性区分死活根 o称取鲜质量 o然后置于 {s ε 烘箱
中烘干至恒重后称重 o计算干质量比率k黄建辉等 ot|||l ∀计算现存量采用的公式k ¦≤¯ ¤∏ª«¨µ·¼ ετ αλqo
t|{ul为 }细根生物量 平均每根土芯细根干质量ΠΠk δΠulu oδ为土钻内径 ∀
v 结果与分析
311 细根现存量
表 u为 ussv年 x月末到 |月末连续 x个月现存生物量的平均值 ∀y种林分中细根现存量为水曲柳林
t svs1s ª#°pu 蒙古栎林 |zv1wª#°pu 红松林 z{s1|ª#°pu 落叶松林 zt{1uª#°pu 山杨林 zs|1tª#°pu
樟子松林 wzs1wª#°pu ~活细根现存量为水曲柳林 {tx1z ª#°pu 蒙古栎林 {st1{ ª#°pu 红松林 yss1x ª#°pu
山杨林 x{v1| ª#°pu 落叶松林 wu{1| ª#°pu 樟子松林 u{{1t ª#°pu ∀这种差别主要由树种生物学特性
和环境因子决定k∂²ª·ετ αλqot||y ~§²¯ ετ αλqousssl ∀水曲柳和蒙古栎林细根现存量较大 o可能是环境胁迫
的结果 ∀水曲柳林地势低洼 o含水量高 o蒙古栎林地势较高 o土层较浅 o土壤瘠薄k表 tl o为了从土壤中吸取
足够的水分和养分 o必须增加细根生物量 ∀ [ u °°的死细根现存量为落叶松林 usy1{ ª#°pu 蒙古栎林
tw{1x ª#°pu 红松林 twu1z ª#°pu 樟子松林 ttt1s ª#°pu 水曲柳林 tst1z ª#°pu 山杨林 zx1s ª#°pu ~死
细根总现存量为落叶松最高 u{|1u ª#°pu o山杨林最低 tux1w ª#°pu ∀除山杨林和樟子松林外 o其他林分 [ u
°°的细根总现存量都大于 u ∗ x °°的细根总现存量 o这说明细根生物量主要集中在 [ u °°的细根上 ∀
wt 林 业 科 学 wu卷
表 1 不同森林类型基本概况
Ταβ .1 Βασιχ ινφορµ ατιον ιν διφφερεντ στανδσ
项目
·¨°
森林类型 ƒ²µ¨¶··¼³¨
红松
Πq κοραιενσισ
樟子松
Πq σψλϖεστρισ
落叶松
Λq γ µελινιι
蒙古栎
Θq µονγολιχα
水曲柳
Φq µανδσηυριχα
山杨
Πq δαϖιδιανα
东经 ∞¤¶·¯²±ª¬·∏§¨ tuzβvwχwsδ tuzβvwχvwδ tuzβvwχwtδ tuzβvwχvyδ tuzβvwχvzδ tuzβvwχvvδ
北纬 ²µ·« ¤¯·¬·∏§¨ wxβusχwtδ wxβusχuuδ wxβusχwxδ wxβusχxuδ wxβusχuuδ wxβusχxsδ
坡向 ≥¯ ²³¨ ¤¶³¨¦· 南 ≥²∏·« 东南 ≥²∏·«¨¤¶· 南 ≥²∏·« 东南 ≥²∏·«¨¤¶· 南 ≥²∏·« 东南 ≥²∏·«¨¤¶·
坡度 ≥¯ ²³¨Πkβl |1s w1s z1s ux1s u1x tu1x
海拔 ¯·¬·∏§¨Π° vwx v{| vz| wux vsy wsx
林龄 ª¨Π¤ w| wx v{ wt xs wt
密度 ⁄¨ ±¶¬·¼Πk¬±§¬√¬§∏¤¯#«°pul t uxs t tts t txs t xux |xs t uux
郁闭度 ≤¤±²³¼ ¦²√¨ µ¤ª¨ s1| s1z s1z s1y s1z s1|
平均胸径 ¤¨± §¬¤°¨ ·¨µ¤·¥µ¨¤¶·«¨¬ª«·Π¦° tz1y t|1t tx1w tw1| us1x tx1s
平均树高 ¤¨± «¨¬ª«·Π° tx1v tz1z t{1u tz1s tz1w ty1|
土层厚度 ≥²¬¯ §¨³·«Π¦° ws ws xs vs ys xs
土壤含水量 ≥²¬¯ º¤·¨µ¦²±·¨±·Πh uy1x u{1v u|1s uz1x vu1v u{1x
草本层盖度 ≤²√ µ¨¤ª¨ ²©«¨µ¥ ¤¯¼¨ µΠh x xs ys ws |x {s
表 2 0 ∗ 30 χµ 土层中死 !活细根的现存量
Ταβ .2 Βιοµασσεσ οφ τηελιϖε ανδ δεαδ φινε ροοτσιν τηε 0 ∗ 30 χµ σοιλλαψερ
森林类型
ƒ²µ¨¶··¼³¨
根直径 ²²·
§¬¤°¨ ·¨µΠ°°
平均现存量 √ µ¨¤ª¨ ¥¬²°¤¶¶Πkª#°pul
活细根
¬√¨©¬±¨ µ²²·
死细根
⁄¨ ¤§©¬±¨ µ²²·
总量
ײ·¤¯
红松 [ u uyv1s twu1z wsx1z
Πq κοραιενσισ u ∗ x vvz1y vz1z vzx1v
樟子松 [ u tt{1y ttt1s uu|1y
Πq σψλϖεστρισ u ∗ x ty|1x zt1w uws1|
落叶松 [ u uvt1y usy1{ wv{1w
Λq γ µελινιι u ∗ x t|z1w {u1w uz|1{
蒙古栎 [ u w{t1u tw{1x yu|1z
Θq µονγολιχα u ∗ x vus1y uv1v vwv1|
水曲柳 [ u w{z1{ tst1z x{|1x
Φq µανδσηυριχα u ∗ x vuz1| tsx1u wvv1t
山杨 [ u uz|1x zx1s vxw1x
Πq δαϖιδιανα u ∗ x vsw1w xs1w vxw1{
312 细根现存量月动态变化
从图 t可见 o山杨和蒙古栎林 y
月现存量最高 o其他林分都出现在 x
月 ~红松林和水曲柳林的现存量最低
值出现在 |月 o其他林分都出现在 z
月 ∀x !y月是春季 o枝叶开始萌发 o地
上部分迅速生长 o为了满足地上部分
迅速生长的养分需求 o植物以最大量
的根系参与养分吸收 o因此细根生物
量最大k陈金林等 ot|||l ~到生长季后
期 o树木生长减慢 o逐渐进入休眠期 o
因此 o活细根现存量最低值通常出现
在 |月 ∀但本试验有 w个林分最低值
出现在 z月 o这可能是由于 z月降水
量过大kut|1ux °°l o土壤含水量过
高 o温度较高k图 vl o抑制了细根的生长 o同时促进了细根分解 ∀根系生物量与水分状况密切相关k单建平 o
t||ul ∀春季根系生长加快是由土温升高 o降水量增加引起的 o而夏末细根量减少与分配给根系的碳水化合
物的减少有关k«²¯½ot|{yl ∀从图 u中可看出 u ∗ x °°活细根现存量最高值都出现在春季 o而最低值都出现
在 {或 |月 o同一林分 u ∗ x °°活细根现存量与 [ u °°活细根现存量相比 ou ∗ x °°径级的月动态变化幅度
较大 ∀
313 细根垂直分布
树木根系的垂直分布受树种 !年龄 !地下水位和土壤水分 !养分和物理性质k通气 !机械阻力等l等的影响
k张小全 ousstl ∀本试验中林分细根生物量随土层加深而减少k表 vl o除山杨林和落叶松林第 u层土层细根
现存量小于第 v层外 o其他林分均是第 t层 第 u层 第 v层 o各林分第 t层细根生物量均大于总细根生物
量的 ws h o水曲柳林第 t层含量最高 ys1v h ∀有研究报道k∂²ª·ετ αλqot||y ~≥·¨¨ ¯¨ ετ αλqot||zl o林地表层土
壤养分和水分充足 !土壤温度从地表向下迅速下降等是细根多集中分布于土壤表层的重要原因 ∀从本实验
结果可以看出 o树种的生物学特性也影响着细根的分布 ∀
314 6种林分细根现存量差异显著性比较
不同林分间的活细根现存量与细根总现存量的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o结果k表 w !xl表明 }山杨
xt 第 y期 朱胜英等 }帽儿山林区 y种林分细根生物量的时空动态
图 t 小于 u °°活细根现存量变化
ƒ¬ªqt ¨¶¶·«¤± u °° ¬¯√¨ ©¬±¨ µ²²·¥¬²°¤¶¶
图 u u ∗ x °°活细根现存量变化
ƒ¬ªqu u ∗ x °° ¬¯√¨ ©¬±¨ µ²²·¥¬²°¤¶¶
表 3 0 ∗ 30 χµ 土层中细根的分布
Ταβ .3 ∆ιστριβυτιον οφ τηε φινε ροοτσιν τηε 0 ∗ 30 χµ σοιλλαψερ
森林类型
ƒ²µ¨¶··¼³¨
土层
≥²¬¯
¤¯¼¨ µΠ¦°
平均现存量 √ µ¨¤ª¨ ¥¬²°¤¶¶Πkª#°pul
活细根 [ u °°
¬√¨ ©¬±¨ µ²²·[ u °°
死细根 [ u °°
⁄¨ ¤§©¬±¨ µ²²·[ u °°
活细根 u ∗ x °°
¬√¨©¬±¨ µ²²·u ∗ x °°
死细根 u ∗ x °°
⁄¨ ¤§©¬±¨ µ²²·u ∗ x °°
总量
ײ·¤¯
s ∗ ts tvu1u ? wt1v xz1| ? vx1w tty1w ? {{1v uy1x ? tz1t vvv1s
红松
Πqκοραιενσισ tt ∗ us {u1x ? wt1u xw1u ? vu1y |y1t ? xw1y y1| ? w1w uv|1zut ∗ vs w{1v ? uu1| vs1y ? tx1| tux1s ? wy1w w1v ? v1z us{1u
s ∗ ts zt1| ? uw1v zy1s ? {1{ yx1s ? wu1x w{1x ? t{1z uyt1w
樟子松
Πqσψλϖεστρισ tt ∗ us vt1u ? t|1u uu1| ? x1u zv1{ ? u{1t ts1x ? {1v tv{1wut ∗ vs tx1x ? |1y tu1t ? w1{ vs1z ? uv1t tu1v ? tu1v zs1y
s ∗ ts tt|1w ? zt1u twv1s ? zs1t xt1u ? ux1s wz1{ ? ww1t vyt1w
兴安落叶松
Λqγ µελινιι tt ∗ us yw1v ? u|1w vx1s ? t|1t w{1{ ? wt1| u{1u ? {1| tzy1vut ∗ vs wz1| ? tz1u u{1{ ? tz1u |z1v ? |t1u y1x ? y1s t{s1x
s ∗ ts uw{1x ? yw1z |z1t ? t{1z vt1{ ? {1{ x1u ? x1t v{u1y
蒙古栎
Θqµονγολιχα tt ∗ us twu1t ? t{1w vu1{ ? z1| tyv1w ? t{1w v1y ? u1u vwt1|ut ∗ vs |s1y ? uw1t t{1x ? v1{ tux1w ? tu1z tw1w ? tu1| uw{1|
s ∗ ts u|{1u ? yt1s zt1{ ? zs1x tyy1u ? tz1v {w1w ? ts1v yus1y
水曲柳
Φqµανδσηυριχα tt ∗ us |s1x ? uz1w us1w ? ty1| |x1t ? w{1| v1z ? u1w us|1zut ∗ vs ||1t ? z|1y ty1| ? w1z yy1y ? uv1u tz1t ? y1w t||1z
s ∗ ts txs1{ ? u|1w ws1t ? ut1| tss1| ? yx1u ty1| ? w1v vs{1z
山杨
Πqδαϖιδιανα tt ∗ us zu1z ? tt1s uv1z ? |1x yx1w ? u{1t tv1s ? ts1y tzw1{ut ∗ vs xy1s ? t|1v tt1t ? |1| tv{1t ? {t1y us1w ? tw1u uux1y
与红松 !落叶松差异性不显著 o与其他 v种林分差异性显著 o可能与山杨林 !红松林和落叶松林的环境条件
k土壤含水率 !养分状况 !土层厚度l相似有关 o故 v个林分的活细根现存量与总细根现存量相似 ~水曲柳与蒙
古栎差异性不显著 o与其他 w种林分差异性显著 ~蒙古栎与水曲柳 !红松差异性不显著 o与其他 v种林分差异
性显著 o红松林所处的立地条件虽然不象蒙古栎和水曲柳那样恶劣 o但它们林龄相似 o密度相似 o可能是差异
不显著的原因 ~樟子松林的活细根现存量除与落叶松差异性不显著外 o与其他 w种林分差异性显著 o而总细
根现存量与 x种林分差异性都显著 o这主要是由于樟子松林所处的立地条件比较适合生长 o样地草本和灌木
相对覆盖率较大 o可能是樟子松林细根现存量较少的主要原因 ~红松林活细根现存量与落叶松 !水曲柳 !樟子
松差异性显著 o而总细根现存量与樟子松 !水曲柳差异性显著 ∀差异性的出现除与外界环境相关外 o可能主
要受树种生物学特性及化学组成的影响 o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究竟有多大 o还需深入研究 ∀
315 温度和降水量对细根现存量的影响
温度和降水量是影响细根现存量的重要因素 o春季根系生长加快是由土温升高 o降水量增加引起的
k«²¯½ot|{yl ∀在北方 ox !y月是春季 o此时的温度和湿度最适于细根的生长 ∀所调查的 y个林分活细根现
yt 林 业 科 学 wu卷
表 4 6 个林分活细根现存量差异显著性分析 ≠
Ταβ .4 Αναλψσισ οφλιϖεφινε ροοτ βιοµασσ διφφερενχε βετωεεν τηε σιξ στανδσ
活细根现存量
¬√¨©¬±¨ µ²²·¥¬²°¤¶¶
山杨
Πq δαϖιδιανα
水曲柳
Φq µανδσηυριχα
蒙古栎
Θq µονγολιχα
樟子松
Πq σψλϖεστρισ
红松
Πq κοραιενσισ
落叶松
Λq γ µελινιι
山杨 Πq δαϖιδιανα s1sst 3 s1swt 3 s1sss 3 s1ywz s1sy|
水曲柳 Φq µανδσηυριχα s1uyy s1sss 3 s1ssy 3 s1sss 3
蒙古栎 Θq µονγολιχα s1sss 3 s1ttt s1sss 3
樟子松 Πq σψλϖεστρισ s1sss 3 s1s|w
红松 Πq κοραιενσισ s1suv 3
≠ 3 }Π s1sx q下同 ∀ ׫¨ ¶¤°¨ ¥¨ ²¯º q
表 5 6 个林分细根总现存量差异显著性分析
Ταβ .5 Αναλψσισ οφ φινε ροοτ βιοµασσ διφφερενχε βετωεεν τηε σιξ στανδσ
细根总现存量
ײ·¤¯ ©¬±¨ µ²²·¥¬²°¤¶¶
山杨
Πq δαϖιδιανα
水曲柳
Φq µανδσηυριχα
蒙古栎
Θq µονγολιχα
樟子松
Πq σψλϖεστρισ
红松
Πq κοραιενσισ
落叶松
Λq γ µελινιι
山杨 Πq δαϖιδιανα s1sss 3 s1swv 3 s1ssu 3 s1uzx s1v|{
水曲柳 Φq µανδσηυριχα s1ts| s1sss 3 s1sts 3 s1sss 3
蒙古栎 Θq µονγολιχα s1sss 3 s1vwu s1ssw 3
樟子松 Πq σψλϖεστρισ s1sss 3 s1suz 3
红松 Πq κοραιενσισ s1sxv
存量和细根总现存量的高峰均出现在 x !y月 ∀其中红松林活细根与细根总现存量最大值都出现在 x月 ~山
杨和水曲柳林细根总现存量最高值出现在 x月 o而活细根现存量最高值出现在 y月 ~蒙古栎和樟子松林活细
根和细根总现存量 y月最高 o说明 y月的温 !湿度最适于蒙古栎和樟子松细根的生长 ~落叶松林比较特别 o活
细根现存量在 x月达到最高 o但细根总现存量最大值却出现在 |月kzyv1tª#°pul o这可能与树种自身的生物
学特性有关 o细根寿命相对较短 ∀因为活细根现存量在 |月相对很少kwt{1x ª#°pul ∀总体上看 oz !{月活细
根与细根总现存量较低 o可能与这段时间温度高 o湿度大 o细根分解量增加有关 ∀水曲柳活细根现存量在 |
月最低 o这可能与立地条件有关 o水曲柳林地势低洼 oz !{月雨季土壤含水量达过饱和状态 o土壤呼吸受阻 o
细根生长与呼吸处于胁迫状态 o大量细根死亡 o直接影响了 |月细根的存活与生长 ∀
图 v 活细根现存量与温度及降雨量间的关系
ƒ¬ªqv ¬√¨ ©¬±¨ µ²²·µ¨ ¤¯·¨·²·¨°³¨µ¤·∏µ¨ ¤±§µ¤¬±©¤¯¯
图 w 细根现存量与温度及降雨量间的关系
ƒ¬ªqw ƒ¬±¨ µ²²·µ¨ ¤¯·¨·²·¨°³¨µ¤·∏µ¨ ¤±§µ¤¬±©¤¯¯
w 结论与讨论
林分细根现存量与立地条件 !气候 !土壤类型 !群落结构 !树种 !树龄等因素有关 o不同林分在同一气候 o
土壤类型条件下 o细根现存量也不同 ∀本研究表明 oy种林分细根现存量为水曲柳林 t svs1s ª#°pu 蒙古栎
林 |zv1wª#°pu 红松林 z{s1|ª#°pu 落叶松林 zt{1uª#°pu 山杨林 zs|1tª#°pu 樟子松林 wzs1wª#°pu ~
差异显著性分析表明 o山杨与红松 !落叶松差异性不显著 o与其他 v种林分差异性显著 ∀除山杨林的细根现
zt 第 y期 朱胜英等 }帽儿山林区 y种林分细根生物量的时空动态
存量比红松林和落叶松林的低之外 o其他两种阔叶林都比针叶林高 o这与一般阔叶树人工林细根生物量高于
针叶林的报道一致k∂²ª·ετ αλqot||y ~≥·¨¨ ¯¨ ετ αλqot||zl ∀
不同林分死细根占相同径级的细根现存量比率也不同 ∀樟子松林 [ u °°死细根所占比率最高为
w{1v h o水曲柳林 [ u °°死细根所占比率最低为 tz1v h o其他分别为山杨林 ut1t h o蒙古栎林 uv1y h o红松
林 vx1u h o落叶松林 wz1u h ~u ∗ x °°死细根所占比率为 }樟子松林最高为 u|1y h o蒙古栎林最低为 y1{ h ∀
这意味着不同林分类型细根的周转速率可能不同 o有待于深入研究 ∀
活细根现存量最大值除红松林 !落叶松林出现在 x月 o其余 w种林分均出现在 y月 ~最小值除水曲柳出
现在 |月 o其他 x种均出现在 z !{月 ∀降水量 !温度等环境因子 o影响了细根生长量和死亡量 ∀
细根现存量随着土层深度加深而下降 o不同土层中温度 !水分 !养分条件等不同 o细根主要集中在 s ∗ ts
¦°土层中 o占总细根生物量的比率都超过了 ws h o其中水曲柳林最高 o达到了 ys1v h ∀
不同森林类型的细根时空动态具有种的特殊性 o在进行整个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研
究时 o应考虑不同森林类型的特性 o以提高估测精度 ∀
参 考 文 献
陈光水 o杨玉盛 o何宗明 o等 qussw1 福建柏和杉木人工林细根生产力 !分布及周转的比较 q林业科学 owskwl }tx p ut
陈金林 o许新键 o姜志林 o等 qt|||1 空青山次生栎林周转 q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ouvktl }y p ts
程云环 o韩有志 o王庆成 o等 qussx1 落叶松人工林细根动态与土壤资源有效性关系研究 q植物生态学报 ou|kvl }wsv p wts
单建平 qt||u1 国外对树木细根的研究动态 q生态学杂志 ottkwl }wy p w|
黄建辉 o韩兴国 o陈灵芝 qt|||1 森林生态系统根系生物量研究进展 q生态学报 ot|kul }uzs p uzz
李凌浩 o林 鹏 o邢雪荣 qt||{1 武夷山甜槠林细根生物量和生长量研究 q应用生态学报 o|kwl }vvz p vws
梅 莉 o王政权 o程云环 o等 qussw1 林木细根寿命及其影响因子研究进展 q植物生态学报 ou{kwl }zsw p zts
廖利平 o陈楚莹 o张家武 o等 qt||x1 杉木 !火力楠林及混交林细根周转的研究 q应用生态学报 oyktl }z p ts
温达志 o魏 平 o张佑昌 o等 qt||{1 鼎湖山南亚热带森林细根分解干物质损失和元素动态 q生态学杂志 otzkul }t p y
杨玉盛 o陈光水 o林 鹏 o等 qussv1 格氏栲天然林与人工林细根生物量 !季节动态及净生产力 q生态学报 ouvk|l }tzt| p tzvs
张国盛 o王林和 o李玉灵 o等 qt|||1 毛乌素沙地臭柏根系分布及根量 q中国沙漠 ot|kwl }vz{ p v{v
张小全 o吴可红 o ∏µ¤¦« ⁄qusss1 树木细根生产与周转研究方法评述 q生态学报 ouskxl }{zx p {{v
张小全 qusst1 环境因子对树木细根生物量 !生产与周转的影响 q林业科学研究 otwkxl }xyy p xzv
张小全 o吴可红 qusst1 森林细根生产和周转研究 q林业科学 ovzkvl }tuy p tvz
¨ µ¬¶« ≤ • o∞º¨¯ qt|{{1 ²²·§¨ √¨ ²¯³° ±¨·¬± ¶¬°³¯¨¤±§¦²°³¯ ¬¨·µ²³¬¦¤¯ ¶∏¦¦¨¶¶¬²±¤¯ ¦¨²¶¼¶·¨°¶q°¯ ¤±·¤±§≥²¬¯otsy }zv p {w
≤«¨ ± o¤µ°²± ∞o≥¨ ¬·²±o ετ αλ qussu1 ƒ¬±¨ µ²²·§¨¦²°³²¶¬·¬²± ¤±§§¼±¤°¬¦¶¬±¦²±¬©¨µ²∏¶©²µ¨¶·¶²©·«¨ °¤¦¬©¬¦²µ·«º ¶¨·qƒ²µ¨¶·µ¼ ¶¨¨¤µ¦«ovu }vus
p vvt
²µ§²± • ≥ o¤¦®¶²±
qusss1∏·µ¬¨±·¦²±¦¨±·µ¤·¬²±¶¬±©¬±¨ µ²²·¶q∞¦²¯²ª¼ o{tktl }uzx p u{s
«²¯½ qt|{y1 µª¤±¬¦°¤·¨µ§¼±¤°¬¦¶²©©¬±¨ µ²²·¶¬± ³¯¤±·¤·¬²±¶²©¶¯¤¶«³¬±¨ ¬± ±²µ·« ƒ¯ ²µ¬§¤qƒ²µ¨¶·µ¼ ¶¨¨¤µ¦«oty }xu| p xv{
±¨§µ¬¦® o°µ¨ª¬·½¨ µ≥ qt||u1׫¨ §¨ °²ªµ¤³«¼ ²©©¬±¨ µ²²·¬±·«¨ ±²µ·«¨µ± «¤µ§º²²§©²µ¨¶·q∞¦²¯²ª¼ ozv }ts|w p ttsw
§²¯ × • o°²³¨ ° ∞o°²±§¨µƒ qusss1 ƒ¬±¨ µ²²·§¼±¤°¬¦¶¤¦µ²¶¶¤¦«µ²±² ¶¨ ∏´¨ ±¦¨ ²©∏³ ¤¯±§·¨°³¨µ¤·¨ §¨¦¬§∏²∏¶©²µ¨¶·qƒ²µ¨¶·∞¦²¯²ª¼ ¤±§ ¤±¤ª¨ ° ±¨·o
tuz }txv p tyz
²¶¯¬± ⁄o ±¨§¨µ¶²± ≥ qt|{z1µª¤±¬¦°¤·¨µ¤±§±∏·µ¬¨±·¶¤¶¶²¦¬¤·¨§º¬·«©¬±¨ µ²²··∏µ±²√¨ µ¬± ¤ º«¬·¨ ²¤®¶·¤±§qƒ²µ¨±¶¬¦≥¦¬¨±¦¨ ¬±·¨µ±¤·¬²±¤¯ ovv }vvs p
vwy
¦≤¯ ¤∏ª«¨µ·¼ ≤ o¥¨µ⁄o¨¯¬¯¯² qt|{u1 ׫¨ µ²¯¨²©©¬±¨ µ²²·¬±·«¨ ²µª¤±¬¦°¤·¨µ¤±§±¬·µ²ª¨ ± ¥∏§ª¨·¶²©·º²©²µ¨¶·¨§ ¦¨²¶¼¶·¨°¶q∞¦²¯²ª¼ oyv }tw{t
p tw|s
¤§¨ «¯²©©¨µo¤¬¦« • qt||u1 ƒ¬±¨ µ²²·³µ²§∏¦·¬²± ¶¨·¬°¤·¨¶¤±§¥¨ ²¯ºpªµ²∏±§¦¤µ¥²± ¤¯ ²¯¦¤·¬²±¬±©²µ¨¶·µ¼ ¦¨²¶¼¶·¨°¶q∞¦²¯²ª¼ ozv }ttv| p ttwz
°¨ µ¶¶²± qt|{v1 ׫¨ §¬¶·µ¬¥∏·¬²± ¤±§³µ²§∏¦·¬√¬·¼ ²©©¬±¨ µ²²·¶¬± ¥²µ¨¤¯ ©²µ¨¶·¶q°¯¤±·¤±§≥²¬¯ozt }{z p tst
¤¬¦« • o¤§¨ «¯²©©¨µqt|{|1
¨ ²¯º ªµ²∏±§¦¤µ¥²± ¤¯ ²¯¦¤·¬²±¬±©²µ¨¶·¨ ¦²¶¼¶·¨°¶qª¯²¥¤¯ ·µ¨±§¶∞¦²¯²ª¼ozs }tvwy p tvxw
∏¨¶¶ • o≤¯ √¨¨∂ o≠¤µ¬¨ o ετ αλ qt||y1 ≤²±·µ¬¥∏·¬²±¶²©©¬±¨ µ²²·³µ²§∏¦·¬²± ¤±§·∏µ±²√¨ µ·²·«¨ ¦¤µ¥²± ¤±§±¬·µ²ª¨ ± ¦¼¦¯¬±ª¬±·¤¬ª¤©²µ¨¶·¶²©·«¨ ¯ ¤¶®¤±
¬±·¨µ¬²µqƒ²µ¨¶·µ¼ ¶¨¨¤µ¦«ouy }tvuy p tvvy
≥¤±·¤±·²±¬² ⁄oµ¤¦¨ ≤ qt|{z1 ∞¶·¬°¤·¬±ª©¬±¨ µ²²·³µ²§∏¦·¬²± ¤±§·∏µ±²√¨ µ©µ²° ¥¬²°¤¶¶¤±§§¨¦²°³²¶¬·¬²± §¤·¤}¤¦²°³¤µ·° ±¨·©¯²º °²§¨¯qƒ²µ¨¶·µ¼ ¶¨¨¤µ¦«o
tz }|ss p |s{
≥·¨¨¯¨≥ o²º µ¨≥ × o ∂²ª¨¯ o ετ αλ qt||z1 ²²·°¤¶¶o±¨ ·³µ¬°¤µ¼ ³µ²§∏¦·¬²± ¤±§·∏µ±²√¨ µ¬± ¶³¨ ± o¤¦®³¬±¨ ¤±§
¯¤¦®¶³µ∏¦¨ ©²µ¨¶·¶¬± ≥¤¶®¤·¦«¨ º¤±
¤±§ ¤±¬·²¥¤o≤¤±¤§¤q×µ¨¨°«¼¶¬²¯²ª¼otz }xzz p x{z
∂²ª· oµ¬¨µ≤ ≤ o∂²ª·⁄ qt|{y1°µ²§∏¦·¬²±o·∏µ±²√¨ µ¤±§±∏·µ¬¨±·§¼±¤°¬¦¶²©¤¥²√¨ p¤±§ ¥¨ ²¯ºpªµ²∏±§ §¨·µ¬·∏¶²© º²µ¯§©²µ¨¶·¶q §√¤±¦¨¶¬± ∞¦²¯²ª¬¦¤¯
¶¨¨¤µ¦«otx }vsv p vzz
{t 林 业 科 学 wu卷
∂²ª· o∂²ª·⁄o°¤¯°¬²·²° o ετ αλqt||y1 √¨¬¨º ²©µ²²·§¼±¤°¬¦¶¬±©²µ¨¶·¨¦²¶¼¶·¨°¶ªµ²∏³¨ §¥¼ ¦¯¬°¤·¨o¦¯¬°¤·¬¦©²µ¨¶··¼³¨ ¤±§¶³¨¦¬¨¶q°¯ ¤±·¤±§≥²¬¯o
t{z }tx| p ut|
• ¤±ª ±¬±ª≤«¨ ±ªqussu1 ≥³¤·¬¤¯ §¬¶·µ¬¥∏·¬²± ²©©¬±¨ µ²²·¶²© ¤¯µ¦«¤±§¤¶«¬±·«¨ °¬¬¨ §³¯¤±·¤·¬²± ¶·¤±§q²∏µ±¤¯ ²©ƒ²µ¨¶·µ¼ ¶¨¨¤µ¦«otvkwl }uyx p uy{
k责任编辑 于静娴 张君颖l
5中国长白山观赏植物彩色图志6书评
我国有着十分丰富的植物资源 o仅高等植物k苔藓 !蕨类 !裸子植物及被子植物l就约 v万种 ∀这些植物
很大一部分既是构成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o发挥着重要的生态与景观功能 o又是我国重要的森林资
源 o包括木材资源与非木质资源 o具有重要的经济功能 ∀迄今为止 o我国虽然在森林植物分类 !森林的结构及
生态功能上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o但在野生植物经济功能方面的研究开发十分薄弱 ∀我国许多山区 !林区常
常有着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 o包括一些珍稀的植物资源 o却未能成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o不能为山区林区
的经济发展和农民富裕发挥应有的作用 ∀这是我作为一个老林业科技工作者一直感到十分遗憾的 ∀当我看
到周繇等 w位有志于野生植物研究开发的专家所著的5中国长白山观赏植物彩色图志6一书时 o我为之高兴 o
是他们的不懈努力 o为生长在长白山深山老林中长期不为人重视的野生观赏植物的研究与开发提供了必不
可少的科技基础 ∀
长白山是我国东北重要的林区 o有着复杂多样的森林生态系统 o也有着十分丰富的植物资源 o是北半球
同纬度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和森林植物保存较完整的地区 ∀t|ys年 o长白山自然保护区设立 o并于 t|{s年加
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 ∀据该书记载 o长白山观赏植物繁多 o野生观赏植物就多达 {sw种 !观花类有
xws种 !观景类 tyu种 !观叶类有 ttw种 !观形类 {v种 !观干类 uu种 o这些观赏植物无论在城乡绿化 !园林旅
游建设上 o还是在开拓市场方面均有很好的开发前景 o同时作为观赏植物种质资源 o在保护驯化 !遗传育种 !
园林景观及栽培上也均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
5中国长白山观赏植物彩色图志6是一部大型志书 o也是一部科学著作 ∀共有 xxs个页码 ∀该书编辑 !印
刷 !装帧质量精良 ∀书中选配有 t uw{张生态照片 o张张色彩鲜艳 o形态逼真 o生动自然 ∀照片与文字编排得
当 o具有可读性和观赏性 o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
该书作者周繇 !朱俊义 !于俊林 v位教授与徐克学研究员 o均是精力充沛的中青年高级科技专家 o他们在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工作 o坚持 us余载 o兢兢业业 o深入林区 o实地调研观察 ∀书中每一种植物都经他们亲自
调查描述 o每一张照片均是他们亲自拍摄和制作 o他们为该书的出版花费了大量的精力 o可以说书中每一个
字 o每一张照片都浸透了他们的汗水和心血 o是他们辛勤劳动和智慧的结晶 ∀
该书内容丰富 o素材真实 o文字流畅 o图文并茂 o既适合于专业k林业 !农业 !园林及植物等l工作者作参考
书 o也适合于非专业人们的阅读 !观赏 ∀
k国务院参事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 盛炜彤l
|t 第 y期 朱胜英等 }帽儿山林区 y种林分细根生物量的时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