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Age Specific Life Table of Chinese White Wax Scale (Ericerus pela)Natural Population and Analysis of Death key Factors

白蜡虫自然种群年龄特征生命表及主要死亡因素分析


白蜡虫自然种群生命表研究表明:白蜡虫繁殖力强,怀卵量为8 000~12 000粒·♀-1,死亡率高,世代死亡率高达99%以上,高繁殖力和高死亡率是白蜡虫种的特征,白蜡虫以高繁殖力补偿高死亡率,使种群延续。白蜡虫阶段死亡差异较大,卵期死亡率为9.58%,1龄若虫死亡率为85.25%,死亡高峰期在新孵1龄若虫寻找寄主植物叶片上定叶的过程中;2龄若虫的死亡率为45.50%,死亡高峰期在2龄若虫初期从叶片上转移到枝条上定杆的过程中;成虫期死亡率94.64%。1龄若虫死亡率最高,占总死亡率的70%左右;2龄若虫死亡率占总死亡的10%~15%;成虫期死亡率占总死亡率的2%~5%。平均种群增长趋势指数为32。气象条件和天敌是影响白蜡虫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因素。

Ericerus pela is an important resource insect with great economic value. The white wax excreted by this insect is an important chemical raw materials which is widely applied in some of chemical industries. The 6 generation agespecific life table showed that the fecundity of Ericerus pela was very high, with 8 000~12 000 egg·♀ -1. However, its death rate was high, female mortality was about 99% and male mortality was more than 96%. The high fecundity and the high death were unique characters of E. pela natural population. The mortality at egg average was 9.58%, and the mortality of the 1st instar nymph was 85.25%,about 70% of total mortality in a generation. About 80% of new hatched larvae died during the period when these nymph crawl and seek suitable leaf of host tree to live on. The mortality of the 2nd instar nymph was 45.50%, 10%~15% of a generation mortality, and death peak occured in the period when they moved from leave to branch to live on. The mortality at adult stage was average 94.64%, which was 2%~5% of total mortality. In one generation, average index of population increase trend were 32Weather and natural enemy are were major death factors which affected natural population size. Before E. pela live on branch, weather was the key factor of nymph death. Most of nymph were blew away by wind or washed out by rain, because the nymph had poor defense capability. After the insect lived on branch, wax excreted by 2ndinstar male larvae covered on themselves body, female body gradually became big and keratinized, so that their protective capability became stronger. After then natural enemy, such as parasite wasps and preyed beetles, became the main death factors.


全 文 :第 ww卷 第 |期
u s s {年 | 月
林 业 科 学
≥≤Œ∞‘׌„ ≥Œ∂ „∞ ≥Œ‘Œ≤„∞
∂²¯1ww o‘²1|
≥ ³¨qou s s {
白蜡虫自然种群年龄特征生命表及主要死亡因素分析
陈晓鸣 王自力 陈 勇 赵杰军 叶寿德 王绍云
k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昆虫研究所 国家林业局资源昆虫培育与利用重点实验室 昆明 yxsuuwl
摘 要 } 白蜡虫自然种群生命表研究表明 }白蜡虫繁殖力强 o怀卵量为 { sss ∗ tu sss粒# α p t o死亡率高 o世代死
亡率高达 || h以上 o高繁殖力和高死亡率是白蜡虫种的特征 o白蜡虫以高繁殖力补偿高死亡率 o使种群延续 ∀白蜡
虫阶段死亡差异较大 o卵期死亡率为 |1x{ h ot龄若虫死亡率为 {x1ux h o死亡高峰期在新孵 t龄若虫寻找寄主植物
叶片上定叶的过程中 ~u龄若虫的死亡率为 wx1xs h o死亡高峰期在 u龄若虫初期从叶片上转移到枝条上定杆的过
程中 ~成虫期死亡率 |w1yw h ∀t龄若虫死亡率最高 o占总死亡率的 zs h左右 ~u龄若虫死亡率占总死亡率的 ts h
∗ tx h ~成虫期死亡率占总死亡率的 u h ∗ x h ∀平均种群增长趋势指数为 vu ∀气象条件和天敌是影响白蜡虫种
群数量变动的主要因素 ∀
关键词 } 白蜡虫 ~年龄特征生命表 ~繁殖能力 ~死亡率 ~种群趋势指数 ~死亡因子分析
中图分类号 }≥zt{1z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tsst p zw{{kuss{ls| p ss{z p s{
收稿日期 }ussy p tu p sx ∀
基金项目 }国家攻关项目kussw…„xsu…swl !云南省攻关项目kusst‘Štyl和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k|{≤s{vl部分研究内容 ∀
Αγε2Σπεχιφιχ Λιφε Ταβλε οφ Χηινεσε Ωηιτε Ωαξ Σχαλεk Εριχερυσ πελαl
Νατυραλ Ποπυλατιον ανδ Αναλψσισ οφ ∆εατη κεψ Φαχτορσ
≤«¨ ± ÷¬¤²°¬±ª • ¤±ª¬¯¬ ≤«¨ ± ≠²±ª «¤²¬¨­∏± ≠¨≥«²∏§¨ • ¤±ª≥«¤²¼∏±
k ΚεψΛαβορατορψοφ Βρεεδινγ ανδ Υτιλιζατιον οφ Ρεσουρχε Ινσεχτσ οφ Στατε Φορεστρψ Αδµινιστρατιον Ρεσεαρχη Ινστιτυτε οφ Ρεσουρχε Ινσεχτσo ΧΑΦ Κυνµινγ yxsuuwl
Αβστραχτ } Εριχερυσ πελᬶ¤±¬°³²µ·¤±·µ¨¶²∏µ¦¨ ¬±¶¨¦·º¬·«ªµ¨¤·¨¦²±²°¬¦√¤¯∏¨ q׫¨ º«¬·¨ º¤¬ ¬¨¦µ¨·¨§¥¼·«¬¶¬±¶¨¦·¬¶¤±
¬°³²µ·¤±·¦«¨ °¬¦¤¯ µ¤º °¤·¨µ¬¤¯¶º«¬¦«¬¶º¬§¨ ¼¯ ¤³³¯¬¨§¬±¶²°¨ ²©¦«¨ °¬¦¤¯ ¬±§∏¶·µ¬¨¶q׫¨ y ª¨ ±¨ µ¤·¬²±¤ª¨2¶³¨¦¬©¬¦¯¬©¨ ·¤¥¯¨
¶«²º¨ §·«¤··«¨ ©¨¦∏±§¬·¼ ²© Εριχερυσ πελα º¤¶√¨ µ¼ «¬ª«oº¬·«{ sss ∗ tu sss ª¨ª# α p t q ‹²º¨ √¨ µo¬·¶§¨¤·«µ¤·¨ º¤¶«¬ª«o
©¨ °¤¯¨ °²µ·¤¯¬·¼ º¤¶¤¥²∏·|| h ¤±§ °¤¯¨ °²µ·¤¯¬·¼ º¤¶°²µ¨ ·«¤± |y h q׫¨ «¬ª«©¨¦∏±§¬·¼ ¤±§·«¨ «¬ª« §¨¤·« º¨ µ¨ ∏±¬´∏¨
¦«¤µ¤¦·¨µ¶²© Ε q πελα ±¤·∏µ¤¯ ³²³∏¯¤·¬²±q׫¨ °²µ·¤¯¬·¼¤·¨ªª¤√¨ µ¤ª¨ º¤¶|1x{ h o¤±§·«¨ °²µ·¤¯¬·¼²©·«¨ t¶·¬±¶·¤µ±¼°³«º¤¶
{x1ux h o¤¥²∏·zs h ²©·²·¤¯ °²µ·¤¯¬·¼¬± ¤ ª¨ ±¨ µ¤·¬²±q „¥²∏·{s h ²© ±¨ º «¤·¦«¨§ ¤¯µ√¤¨ §¬¨§§∏µ¬±ª·«¨ ³¨µ¬²§º«¨ ±·«¨¶¨
±¼°³«¦µ¤º¯ ¤±§¶¨ ®¨¶∏¬·¤¥¯¨¯¨ ¤©²©«²¶··µ¨¨·² ¬¯√¨ ²±q׫¨ °²µ·¤¯¬·¼ ²©·«¨ u±§¬±¶·¤µ±¼°³«º¤¶wx1xs h ots h ∗ tx h ²©
¤ª¨ ±¨ µ¤·¬²± °²µ·¤¯¬·¼o¤±§§¨¤·«³¨¤®²¦¦∏µ¨§¬±·«¨ ³¨µ¬²§º«¨ ±·«¨¼ °²√¨ §©µ²° ¯¨ ¤√¨ ·²¥µ¤±¦«·² ¬¯√¨ ²±q׫¨ °²µ·¤¯¬·¼ ¤·
¤§∏¯·¶·¤ª¨ º¤¶¤√¨ µ¤ª¨ |w1yw h o º«¬¦« º¤¶u h ∗ x h ²©·²·¤¯ °²µ·¤¯¬·¼qŒ± ²±¨ ª¨ ±¨ µ¤·¬²±o¤√¨ µ¤ª¨ ¬±§¨¬ ²© ³²³∏¯¤·¬²±
¬±¦µ¨¤¶¨ ·µ¨±§º¨ µ¨ vu1 • ¤¨·«¨µ¤±§±¤·∏µ¤¯ ±¨¨ °¼ ¤µ¨ º¨ µ¨ °¤­²µ§¨¤·«©¤¦·²µ¶º«¬¦«¤©©¨¦·¨§±¤·∏µ¤¯ ³²³∏¯¤·¬²± ¶¬½¨ q …¨ ©²µ¨
Ε q πελα ¬¯√¨ ²± ¥µ¤±¦«oº¨ ¤·«¨µº¤¶·«¨ ®¨ ¼©¤¦·²µ²©±¼°³«§¨¤·«q ²¶·²©±¼°³« º¨ µ¨ ¥¯ º¨ ¤º¤¼ ¥¼ º¬±§²µº¤¶«¨§²∏·¥¼
µ¤¬±o¥¨¦¤∏¶¨ ·«¨ ±¼°³««¤§³²²µ§¨©¨ ±¶¨ ¦¤³¤¥¬¯¬·¼q„©·¨µ·«¨ ¬±¶¨¦·¯¬√¨ §²± ¥µ¤±¦«oº¤¬ ¬¨¦µ¨·¨§¥¼ u±§¬±¶·¤µ°¤¯¨ ¤¯µ√¤¨
¦²√¨ µ¨§²± ·«¨ °¶¨ √¯¨ ¶¥²§¼o©¨ °¤¯¨ ¥²§¼ ªµ¤§∏¤¯ ¼¯ ¥¨¦¤°¨ ¥¬ª ¤±§ ®¨µ¤·¬±¬½¨ §o¶²·«¤··«¨¬µ³µ²·¨¦·¬√¨ ¦¤³¤¥¬¯¬·¼ ¥¨¦¤°¨
¶·µ²±ª¨µq„©·¨µ·«¨ ± ±¤·∏µ¤¯ ±¨¨ °¼o¶∏¦«¤¶³¤µ¤¶¬·¨ º¤¶³¶¤±§³µ¨¼¨ §¥¨ ·¯¨¨¶o¥¨¦¤°¨ ·«¨ °¤¬± §¨¤·«©¤¦·²µ¶q
Κεψ ωορδσ} Εριχερυσ πελα~¤ª¨2¶³¨¦¬©¬¦¬¯©¨ ·¤¥¯¨~©¨¦∏±§¬·¼~°²µ·¤¯¬·¼~³²³∏¯¤·¬²±·µ¨±§¬±§¨¬~§¨¤·«®¨ ¼©¤¦·²µ¶¤±¤¯¼¶¬¶
白蜡虫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昆虫 o其 u龄雄若虫分泌的白蜡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 o具有重要的经济价
值 o广泛应用于化工 !医药 !食品 !化妆品等行业 ∀我国白蜡虫的培育和利用已有上千年的历史k王辅 ot|yv¤~
周尧 ot|{t ~邹树文 ot|{ul o在云南 !四川 !湖南 !贵州 !陕西等省形成了昆虫产业 ∀
白蜡虫 t年发生 t代 o雌虫经 t龄若虫 !u龄若虫到成虫 o为不完全变态 ~雄虫经 t龄若虫 !u龄若虫 !前
蛹 !蛹到成虫 o为完全变态 ∀白蜡虫一生中在寄主植物上有 u次爬行游动和转移 o第 t次爬行游动是卵孵化
出 t龄若虫在寄主上爬行 o寻找适宜的叶片固定下来 o生活一段时间 o这段时间在白蜡生产上称为定叶 ~第 u
次转移发生在定杆期 ot龄若虫脱皮后进入 u龄 ou龄若虫从叶片上转移到枝杆上生活 o在白蜡生产上称为定
杆 ∀定杆后白蜡虫不再移动 o雄虫交配后死亡 o雌虫发育成熟产生下一代 ∀白蜡虫生殖方式为卵胎生 o种群
发育整齐 o无世代重叠 ∀
前人在白蜡虫分类学k≤«¤√¤±±¨ ¶ot{t| ~Ž∏º¤±¤ot|vul !生物学 !生态适应性 !泌蜡研究 !泌蜡机理及生产
技术k王辅 ot|yv¥~t|{y ~柯志国 ot|{t ~吴次彬 ot|{s ~t|{| ~吴次彬等 ot|{z ~t||t ~张长海 ot||t ~张子有
等 ot|{x ~t||v ~陈晓鸣等 ot||z¤~t||z¥~ussz¤~ussz¥~陈勇等 ot||{l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 ∀由于白蜡虫
的种群数量大 o取样和调查的难度很大 o白蜡虫生命表的研究还未涉及 o对白蜡虫自然种群的变动规律 !繁殖
能力 !死亡因素等重大的生态学因素尚不十分清楚 ∀生命表技术是从 us世纪 us年代提出的人口增长模型
发展起来的 o²µµ¬¶等kt|xwl将生命表技术应用在昆虫自然研究上 o此后 o生命表技术应用广泛 o并成为分析
和研究昆虫种群动态的重要手段k丁岩钦 ot||w ~徐汝梅等 oussxl ∀研究白蜡虫自然种群生命表对揭示白蜡
虫自然种群动态 !数量变动规律 !死亡因素 !种群繁殖能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 o对白蜡生产技术
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本文通过对白蜡虫自然种群 t||x ) usss年 y个世代从卵 !t龄若虫k定叶l !u龄若虫k定
杆l !羽化 !成虫和怀卵量等的系统研究和观察 o组建了白蜡虫 y个世代的平均生命表 o分析了影响白蜡虫种
群数量变动主要原因 ∀
t 材料与方法
111 材料
白蜡虫k Εριχερυσ πελαl采自云南昆明晋城白蜡园 o寄主植物为女贞kΛιγυστρυµ λυχιδυµl ∀生命表观察在昆
明晋城白蜡园内进行 ∀
112 方法
t1u1t 放养方式 选择发育正常 o无天敌危害的白蜡虫种虫k孕卵成熟的雌成虫l o雌成虫孵化时放养在寄
主植物枝条上 o每头种虫放养 t根枝条 o枝条经修剪后 o互不相交 o每个枝条上只放养 t头种虫 o枝条基部涂
凡士林 o以防白蜡虫逃逸 ∀放养每个世代白蜡虫 xs头 o在发育的各个阶段采用生命表技术跟踪调查种群数
量变动 ∀
t1u1u 生命表调查 生命表编制按照传统的年龄特征生命表方法k丁岩钦 ot||w ~徐汝梅等 oussxl o具体方
法如下 ∀
tl 卵 }白蜡虫为卵胎生 o雌成虫发育成熟后 o将卵产于虫囊中 ∀随机抽取 xs头发育成熟的白蜡虫雌虫 o
解剖镜下实测白蜡虫产卵量 ∀
ul 孵化率 }随机抽取 xs头发育成熟的白蜡虫雌虫 o在 xss °烧杯置于 t头雌虫 o用纱布扎紧烧杯口 o置
于 us ε !zs h相对湿度条件下孵化 o统计孵化幼虫 o采用孵化率 €孵化若虫Π怀卵量 ≅ tss h计算孵化率 ∀
vl t龄若虫 }t龄若虫孵化后经过爬行在寄主植物叶片上固定下来k定叶l o白蜡虫雌虫在叶正面上定
叶 o雄虫在叶背面定叶 ∀若虫定叶后 o在蜕皮进入 u龄若虫期前 o按放养每头种虫的枝条调查每一片叶片上
的若虫数量 o实际统计出白蜡虫 t龄若虫的存活数量 o按存活率 € t龄若虫存活数量Π孵化若虫数量 ≅ tss h
计算 t龄若虫存活率 ∀
wl u龄若虫 }t龄若虫在叶片上蜕皮 o蜕皮后 u龄若虫从叶片上爬行到寄主植物枝条上固定下来终生不
再移动k定杆l o雄虫以群居方式定杆 o定杆后很快分泌蜡丝 o在雄虫化蛹前调查群体数量 o调查方法为先测定
白蜡虫群体定杆单位面积密度 o然后调查白蜡虫泌蜡的面积 o采用雄虫数 €单位面积雄虫密度 ≅泌蜡面积计
算雄虫定杆数量 ~u龄雌虫在寄主植物的中上部枝条上定杆 o散生分布 o在 u龄末期调查直接调查枝条上 u
龄雌若虫数量 ∀
xl 蛹及羽化 }白蜡虫雄虫为完全变态 o经 u龄若虫化蛹 ∀按 u龄雄若虫调查方法调查统计蛹数 ~随机抽
样 o采集白腊虫雄虫蛹的蜡块置于烧杯中用纱布扎紧烧杯口 o在 us ε !zs h相对湿度条件下 o统计羽化和未
羽化蛹 o计算羽化率和成虫数量 ∀
yl 成虫 }白蜡虫雌成虫为不完全变态 ou龄若虫蜕皮进入成虫期后 o每月固定跟踪调查白蜡虫存活数量 ∀
雌成虫孕卵成熟后 o随机抽取雌虫 o剖开虫囊 o将虫卵置于解剖镜下 o根据雌雄卵具有不同颜色的特征 o计数
和统计性比 ∀
zl 种群增殖能力 }采用种群趋势指数 Ι € Νsk初始种群数量lΠΝtk下一代开始时种群数量l 来描述白蜡
{{ 林 业 科 学 ww卷
虫种群增殖状况 ∀
{l 样本数 }在白蜡虫的各个龄期调查种群数量 o每个世代调查枝条样本 xs个 ∀生命表编制依据 t||x )
usss年 y个世代调查数据的平均数 ∀
t1u1v 天敌及危害调查 在白蜡虫发育的各个阶段调查白蜡虫天敌种类及危害 o寄生蜂危害按采样的白蜡
虫总数与被寄生数量统计寄生率 ~蜡象按抽样数量与危害数统计危害率 ~瓢虫对白蜡虫 u龄雄若虫的危害 o
室内用白蜡虫 u龄雄若虫饲养瓢虫 o计算瓢虫对白蜡虫 u龄雄若虫的取食量 o蜡被受害状况按受害蜡被面Π
调查积蜡被面积 ≅ tss h统计 ∀寄生蜂种群动态调查采用黄色粘胶纸诱集小蜂成虫 o在白蜡园内均匀挂置 o
每 us天统计 t次小蜂混合种群数量 ∀
t1u1w 关键因子分析 利用 t||x ) usss年 y个世代生命表数据 o采用公式 κ€ ª¯λξι p ª¯λξι n t计算出各龄期的
Κ值 o用致死力的分析方法作图 o采用 Κ值分析法中的 Κ与 κι 回归系数分析法k°²§²¯ µ¨ετ αλqot|zxl判断影
响白蜡虫种群数量变动的关键因子 ∀
u 结果与分析
211 自然种群生命表组建
根据白蜡虫的生物学特征 o从卵开始组建特定年龄生命表k表 tl ∀从白蜡虫生命表分析 o白蜡虫自然种
群在整个世代中 o死亡率高达 || h以上 o其中 o雌虫死亡率 || h以上 o雄虫死亡率 |y h以上 ∀卵孵化占总死
亡率的 |1x{ h ~若虫阶段在种群数量损失最大 o阶段死亡率为 {x1ux h o其中 ot龄若虫阶段死亡率最高 o为
{v1{w h o达整个世代的 zs h左右 ou龄幼虫的阶段死亡率 wx1xs h o约占总死亡率的 ts h ∗ tx h ~成虫期阶
段死亡率为 |w1yw h o占总死亡率的 v h左右 ∀高繁殖力k{ sss ∗ tu sss头# α p tl和高死亡率k  || h l是白蜡
虫种群的显著特征 o若虫 u次爬行过程是种群数量损失的高峰期 ∀
表 1 白蜡虫自然种群平均年龄特征生命表(1995 ) 2000)
Ταβ .1 Τηε αγελιφε ταβλε οφ Χηινεσε ωηιτε ωαξ σχαλε ποπυλατιον (1995 ) 2000)
虫期
Œ±¶·¤µ¶k¬l
÷ 期开始时存活数
≥∏µ√¬√¤¯ ±∏°¥¨µ¬± ¤¨µ¯¼
÷k¬¯¬lkc¬? ≥⁄l
死亡因素
⁄¬¨§©¤¦·²µk§¬ƒl
÷ 期内死亡数
⁄¨ ¤·«±∏°¥¨µ
¬± ÷ k§¬l
÷ 期内死亡率
²µ·¤¯¬·¼
¬± ÷ k ¬´lΠh
÷ 期内存活率
¬√¤¥¬¯¬·¼
¬± ÷ k¶¬lΠh
卵期
즦
α

合计 Ε
v zuz ? t s|x
z {uy ? u utx
tt xxv ? u |ww
未孵化
˜±«¤·¦« t tsz |1x{ |s1wu
若虫期
‘¼°³«
t龄若虫
t¶·¬±¶·¤µ
u龄若虫
u±§¬±¶·¤µ
爬行期
≤µ¤º¯
³¨µ¬²§
α

Ε
v vzs ? u||
z szy ? zus
ts wwy ? {zt
风 !雨
•¬±§oµ¤¬±
u xwz
x sxs
z syt
zx1x{
zt1vz
zu1z
uw1wu
u{1yv
uz1uz
定叶期
’± ¯¨ ¤©
α

Ε
{uv ? uxw
u suy ? wwy
u {w| ? yu|
天敌 o风雨
‘¤·∏µ¤¯ ±¨¨ °¼ o
º¬±§ i µ¤¬±
w|y
yyx
t tyt
ys1uz
vu1{u
ws1zx
v|1zv
yz1t{
x|1ux
定杆期
’± ¥µ¤±¦«
α

Ε
vuz ? t|x
t vyt ? vuu
t y{{ ? wtu
天敌
‘¤·∏µ¤¯ ±¨¨ °¼
tz{
x|s
zy{
xw1wv
wv1vx
wx1xs
wx1xz
xy1yx
xw1xs
蛹期 °∏³¤¨ k ⎯ l zzt ? tyt 天敌‘¤·∏µ¤¯ ±¨¨ °¼ vuv wt1{| x{1tt
成虫期
„§∏¯·
α tw| ? {w 天敌‘¤·∏µ¤¯ ±¨¨ °¼ ttz z{1xu ut1w{
⎯ ww{ ? tzt 交配后死亡⁄¬¨§¤©·¨µ°¤·¦« ww{ tss1ss s1ss
合计 Ε x|z ? uvz xyx |w1yw x1vy
世代总计 Š¨ ±¨ µ¤·¬²± Ε vu ? uv tt xut ||1zu s1u{
从白蜡虫自然种群存活状况来分析k图 tl o白蜡虫自然种群具有繁殖率高 o死亡率高 o体型小等类似于µ
类有机体的特征 ∀在生态适应性上 o白蜡虫自然种群遵循µ生存策略 ∀白蜡虫一生中有 u次若虫迁移 o种群
迁移能力较低 o不能作长距离的迁移k一般在 x °以内l o只能沿寄主枝条爬行寻找适合叶片定叶和枝条定
杆 o定杆后不能移动 o后代保护机制较弱 ∀白蜡虫以高繁殖率来补偿高死亡率 o使种群得以生存和繁衍 ∀
|{ 第 |期 陈晓鸣等 }白蜡虫自然种群年龄特征生命表及主要死亡因素分析
图 t 白蜡虫自然种群存活率
ƒ¬ªqt ׫¨ ¬¯√¤¥¯¬·¼ ²© ≤«¬±¨ ¶¨ º«¬·¨ º¤¬¶¦¤¯¨±¤·∏µ¤¯ ³²³∏¯¤·¬²±
212 白蜡虫种群动态及主要死亡因子分析
u1u1t 卵和性比 白蜡虫的怀卵量很大 o昆明种
虫平均怀卵量为 tt xxv粒# α p t o最高可达 us sss
粒# α p t以上 o最低 w sss粒# α p t o白蜡虫在卵成熟
期就能从卵的颜色来判别雌雄 o雌卵的颜色为深红
色 o雄卵颜色为黄色 ∀测定表明 o白蜡虫的雌雄性
比一般在 tΒu左右 o最高可达 tΒw o最低在 tΒt左
右 ∀雄虫比例高于雌虫k表 ul ∀调查发现 o在白蜡
虫雌成虫孕卵成熟期 o除部分白蜡虫卵发育较差不
孵化外 o白蜡蚧长角象k Αντηριβυσ λαϕιεϖορυσl取食和
小蜂寄生是影响白蜡虫孵化率的主要因素 ∀在传
统的白蜡虫种虫产区 o白蜡蚧长角象取食卵和小蜂
寄生卵 o严重时受害率高达 |s h以上 ∀
u1u1u 孵化 白蜡虫为卵胎生 o雌成虫发育成熟
后 o虫体膨大 o形成球囊状 o将卵产于虫囊中 o卵孵
表 2 白蜡虫怀卵量和性比
Ταβ .2 Τηε εγγ αµ ουντ ανδ σεξ ρατιο οφ Χηινεσε ωηιτε ωαξ σχαλε
种虫产地 °¯ ¤¦¨ 样本数 ≥¤°³¯¨±∏°¥¨µ 怀卵量 ∞ªª¤°²∏±· 标准差 ≥⁄ 雌卵 ƒ °¨¤¯¨ ª¨ª 雄卵 ¤¯¨ ª¨ª 性比 ≥ ¬¨µ¤·¬²k α Β ⎯ l
昆明
Ž∏±°¬±ª xs
平均  ¤¨± tt xxv u |ww v zxw z z|z tΒu1t
最高 ¤¬q us {zy y uyy tw yts tΒw1s
最低 ¬±q x {x| t {s| v zv{ tΒt1u
化后从虫囊中爬出 ∀卵平均孵化率为 |s1wu h o通常孵化率一般在 {x h ∗ |x h 之间 ∀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卵
发育不全 o未孵化 ∀白蜡虫卵期天敌危害十分严重 o常见的有白蜡蚧长角象和黑缘红瓢虫k Χηιλοχορυσρυβιδυσl
等 o严重时 o一头白蜡虫雌成虫囊中发现数十头白蜡蚧长角象取食虫卵 o使白蜡虫种虫质量下降 o对白蜡生产
造成巨大的影响 o严重时造成绝收 ∀
图 u 白蜡虫雌成虫存活曲线
ƒ¬ªqu ׫¨ ¶∏µ¬√¤¯ ¦∏µ√¨²©©¨ °¤¯¨¤§∏¯·
²© ≤«¬±¨ ¶¨ º«¬·¨ º¤¬¶¦¤¯¨
u1u1v 若虫 tl t龄若虫 }白蜡虫孵化后 ot龄若虫在寄主植物枝条上爬行和游走 o选择适合的叶片定叶 ∀
在定叶过程中 o由于新孵若虫自身的保护机制差 ot龄若虫数量从平均 ts wwy头左右下降到平均 u {w|头 o平
均阶段死亡率为 zu1uy h o占整个世代死亡率的 ys h左右 ∀定叶过程是白蜡虫自然种群体数量损失最大的
阶段 o风 !雨是若虫死亡的主要影响因子 o风和雨将白蜡虫若虫中较弱的个体被淘汰 o尤其是大风和暴雨将若
虫吹走和冲刷 o使白蜡虫种群数量受到很大的损失 ∀
ul u龄若虫 }白蜡虫定叶大约 t周后蜕皮进入 u龄若虫 o从叶片上迁移到寄主枝条上定杆 ∀u龄若虫平
均阶段死亡率为 wx1xs h o约占总死亡率的 ts h ∗ tx h左右 ∀u龄若虫死亡高峰发生在若虫蜕皮后定杆过程
中 o种群数量从平均 u {w|头下降到平均 t y{{头 o大约 ws h的 u龄若虫在迁移的过程中死亡 ∀风 !雨等气候
因素是死亡的主要原因 ∀定杆后 ou龄雄若虫种群数量从
平均 t y{{头下降到化蛹时平均 zzt头 o平均阶段死亡率为
xw1vu h ~u龄雌若虫数量从平均 vuz头下降到进入成虫初
期平均 tw|头 o死亡率为 xw1wv h ∀定杆后白蜡虫 u龄雄若
虫开始分泌白蜡覆盖和保护虫体 o雌虫体壁逐渐角质化 o形
成较完善的保护机制 ∀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成为主要死亡
原因 ∀
u1u1w 蛹及雄成虫 白蜡虫雄虫为完全变态 o平均 zzt头
u龄若虫化蛹 o孵化为成虫 ww{头 o有一半以上的蛹可以羽
化为成虫 o平均孵化率为 yv1u| h o阶段死亡率为 wt1{| h o
占总死亡率的 u1{s h ∀雄成虫在 z ) {月羽化 o羽化后就近
寻找雌成虫交配 o交配后死亡 ∀一头雄成虫可以与多头雌
s| 林 业 科 学 ww卷
成虫交配 o雄成虫可以存活 { ∗ ts §∀
u1u1x 雌成虫 进入成虫后 o雄成虫交配后自然死亡 o雌成虫则要经历长达近 { ∗ |个月k|月 ) 翌年 x月l
的生长发育 o孕卵 o产生后代 ∀在成虫初期 o种群数量在平均 x|z头 o到成虫末期时只剩下平均 vu头 o雌成虫
阶段的平均死亡率在 |w1yw h o占整个世代死亡率的 w1{| h ∀雌成虫初期死亡率较高 ott月前的死亡率占整
个雌成虫期的 {s h以上 ott月后 o雌成虫死亡较少 o种群数量变动较为平稳k图 ul o这与 { ) tt月的小蜂高发
时期相吻合k图 vl ∀白蜡虫雌成虫主要死亡原因是小蜂寄生 !蜡象和瓢虫取食等天敌危害 ∀
图 v 寄生蜂混合种群的数量动态曲线
ƒ¬ªqv ׫¨ °¬¬³²³∏¯¤·¬²±¶§¼±¤°¬¦²©³¤µ¤¶¬·¬¦º¤¶³¶
u1u1y 繁殖力 从白蜡虫自然种群的存
活率和种群趋势指数来分析k表 vl o种群
最低存活率为 s1ts h o最高存活率为
s1yv h o雌虫死亡率达 || h以上 o雄虫死
亡率在 |y h 左右k扣除交配后的自然死
亡l ∀白蜡虫的卵量大 o但种群的死亡率
也很高 o不到 t h的雌成虫存活下来 ∀调
查结果表明k表 vl o种群趋势指数平均为
vu o最高为 zv o最低为 tt o在每个时代调
查的 xs个样本中 o最高种群趋势指数可
达 tss ∗ uss o最高繁殖倍数是最低繁殖倍
数的 ts ∗ tx倍 o甚至更高 ∀说明白蜡虫的种群增殖能力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o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 o白蜡虫
种群具有较大的增殖空间 ∀
表 3 白蜡虫自然种群存活率和种群增长趋势
Ταβ .3 Τηε συρϖιϖαλ ρατε(σξ)ανδ ποπυλατιον τρενδ ινδεξ(Ι)οφ Χηινεσε ωηιτε ωαξ σχαλε
t||x t||y t||z t||{ t||| usss 平均数 ? 标准差 cξ ? ≥⁄
存活率 ¬√¤¥¬¯¬·¼ α k¶¬lΠh s1us s1vt s1u| s1tt s1yv s1ts s qvx ? s1t|x w
⎯ k¶¬lΠh u1xv y1xu w1xw u1y{ u1z| v1v{ v qzx ? t1xw{ w
种群趋势指数 °²³∏¯¤·¬²±·µ¨±§¬±§¨¬kΙl uv vy vw tv zv tt vt qyz ? uu1zv
213 影响白蜡虫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因素分析
u1v1t 风和雨 白蜡虫若虫的死亡高峰发生在定叶和定杆的过程中 ozs h ∗ {s h的若虫在 u次爬行和迁移
中死亡 ∀由于白蜡虫若虫的保护机制较弱 o大风和大雨会导致若虫大量死亡 ∀试验证明k张子有等 ot|{xl o
新孵化的 t龄若虫在风速 w °#¶pt以上 oxs h以上的若虫被吹走 ou龄若虫的抗风力大于 t龄若虫 ∀在昆明地
区 o白蜡虫定杆过程中风较大 o观察发现 o体弱的白蜡虫个体在爬行和转杆的过程中被风吹走 ∀雨水对白蜡
虫死亡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o大雨会注入白蜡虫虫囊中 o雨水浸泡虫卵 o使卵不能孵化而死亡 ~在若
虫定叶 !定杆转移过程中 o雨水冲刷 o特别是大暴雨 o会使白蜡虫若虫有较大的损失 o而且叶面部分积水 o也会
使定叶的白蜡虫若虫死亡 ~白蜡虫进入成虫后 o长时期的高湿度对白蜡虫的存活不利 o导致死亡率较高 o种
群不能正常延续k陈晓鸣等 oussz¤~ussz¥l o岑明等kt||vl在广西的调查也说明雨量较大的地区不适于白蜡
虫生存 ∀
u1v1u 天敌 白蜡虫一生都受到天敌的危害 o在若虫期 o瓢虫类天敌取食若虫 ~u龄若虫定杆后 o雄虫开始
泌蜡 o瓢虫破坏蜡被 o取食 u龄雄若虫 o寄生蜂对白蜡虫 u龄若虫危害十分严重 o多种寄生蜂寄生雌雄若虫 ~
在成虫阶段 o白蜡虫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瓢虫取食 !小蜂寄生 !蜡象取食卵等 ∀通过对白蜡虫产区调查 o主要天
敌有 ty种 o分属于膜翅目和鞘翅目k表 wl ∀
tl寄生类天敌 }白蜡虫的寄生性天敌主要是小蜂类 o白蜡虫寄生蜂有 us多种 o常见的有 tt种 o白蜡虫花
翅跳小蜂主要寄生白蜡虫雄虫 o中华花翅跳小蜂主要寄生白蜡虫卵 o白蜡虫花翅跳小蜂 !白蜡虫阔柄跳小蜂 !
白蜡虫蓝绿跳小蜂 !白蜡虫啮小蜂 !白蜡虫纹翅跳小蜂 !日本食蚧蚜小蜂 !黑褐纹翅跳小蜂等寄生于白蜡虫的
幼虫和成虫体内 ∀
在昆明白蜡园内 o中华花翅跳小蜂对卵囊k孕卵成熟的雌成虫l平均寄生率为 vx h o平均每虫囊寄生 t1u
头 o最高可达 uz头 ∀t||| ) usss年在昆明白蜡园内诱集到 v ut|头小蜂 o其中白蜡虫花翅跳小蜂占 wx1|s h o
t| 第 |期 陈晓鸣等 }白蜡虫自然种群年龄特征生命表及主要死亡因素分析
表 4 白蜡虫主要天敌种类及危害虫期
Ταβ . 4 Τηε µαιν νατυραλ ενεµιεσ ανδ ατταχκεδ ινσταρσ οφ Χηινεσε ωηιτε ωαξ σχαλε
序号 ‘²q 天敌种类 ‘¤·∏µ¤¯ ¶³¨¦¬¨¶ 危害虫期 ⁄¤°¤ª¨§¬±¶·¤µ
t 白蜡虫花翅跳小蜂 Μιχροτερψσ εριχερι u龄若虫 o雌成虫 u±§¬±¶·¤µ±¼°³«¤±§©¨ °¤¯¨¤§∏¯·¶
u 中华花翅跳小蜂 Μq σινιχυσ 卵 ∞ªª
v 白蜡虫阔柄跳小蜂 Μεταπηψχυσ εριχερι u龄雌若虫 o雌成虫 u±§©¨ °¤¯¨±¼°³«¤±§©¨ °¤¯¨¤§∏¯·¶
w 白蜡虫蓝绿跳小蜂 Βλαστοτηριξ εριχερι 雌成虫 ƒ °¨¤¯¨¤§∏¯·¶
x 白蜡虫纹翅跳小蜂 Χερατεροχεροιδεσ εριχερι u龄雌若虫 o雌成虫 u±§©¨ °¤¯¨±¼°³«¤±§©¨ °¤¯¨¤§∏¯·¶
y 黑褐纹翅跳小蜂 Χq σιµιλισ u龄雌若虫 o雌成虫 u±§©¨ °¤¯¨±¼°³«¤±§©¨ °¤¯¨¤§∏¯·¶
z 长缘刷盾跳小蜂 Χηειλονευρυσ χλαριγερ u龄雌若虫 o雌成虫 u±§©¨ °¤¯¨±¼°³«¤±§©¨ °¤¯¨¤§∏¯·¶
{ 日本食蚧蚜小蜂 Χοχχοπηαγυσϕαπονιχυσ 雌成虫 ƒ °¨¤¯¨¤§∏¯·¶
| 瘦柄花翅蚜小蜂 Μαριεττα χαρνεσι 雌成虫 ƒ °¨¤¯¨¤§∏¯·¶
ts 广肩小蜂 Ευρψτοµα ροβυστα u龄雌若虫 o雌成虫 u±§©¨ °¤¯¨±¼°³«¤±§©¨ °¤¯¨¤§∏¯·¶
tt 白蜡蚧长角象 Αντηριβυσλαϕιεϖορυσ 卵 ∞ªª
tu 红点唇瓢虫 Χηιλοχορυσ κυωαναε u龄雄若虫 u±§ °¤¯¨±¼°³«
tv 黑缘红瓢虫 Χq ρυβιδυσ 各种虫态 „¯ ¯¶·¤ª¨¶
tw 二双斑唇瓢虫 Χq βιϕυγυσ u龄雄若虫 u±§ °¤¯¨±¼°³«
tx 异色瓢虫 Λεξισ αξψριδισ t龄若虫 ou龄雄虫 t¶·±¼°³«¤±§u±§ °¤¯¨ ¤¯µ√¤¨
ty 七星瓢虫 Χοχχινελλα σεπτεµπυνχτατα t龄若虫 t¶·±¼°³«
白蜡虫阔柄跳小蜂占 vz1vy h o中华花翅跳小蜂占 tt1v| h o黑褐纹翅跳小蜂占 t1|y h o白蜡虫啮小蜂占
t1sv h o其余 y种蜂仅占 u1vy h ∀白蜡虫花翅跳小蜂 !白蜡虫阔柄跳小蜂和中华花翅跳小蜂为优势种群 ∀
在昆明地区 o寄生蜂种群呈现出 v个高峰期 o分别发生在 { ) |月 !tt ) tu月和 w ) x月k图 vl ow ) x月是
白蜡虫卵发育成熟期 o主要是中华花翅跳小蜂寄生 ~{ ) |月是白蜡虫泌蜡后期 o主要是白蜡虫花翅跳小蜂 !
白蜡虫阔柄跳小蜂和中华花翅跳小蜂 ~tt ) tu月是成虫初期 o优势寄生蜂为白蜡虫花翅跳小蜂和中华花翅
跳小蜂 o优势种群的寄生率都在 vs h以上k表 xl ∀
表 5 3 种主要寄生蜂的寄生率
Ταβ .5 Τηε παρασιτιχαλ ρατε οφ τηρεε µαιν σπεχιεσ οφ παρασιτε ωασπσ
寄生蜂种类
• ¤¶³¶³¨¦¬¨¶
调查虫数量
‘∏°¥¨µ²© ≤«¬±¨ ¶¨ º¤¬
¶¦¤¯¨ ¬¨¤°¬±¨ §
被寄生种虫数
‘∏°¥¨µ²© ≤«¬±¨ ¶¨ º¤¬
¶¦¤¯¨³¤µ¤¶¬·¬½¨ §
寄生率
°¤µ¤¶¬·¬¦¤¯ µ¤·¨Πh
寄生虫态
°¤µ¤¶¬·¬½¬±ª¬±¶·¤µ¶
中华花翅跳小蜂 Μιχροτερψσσινιχυσ tss vx vx 卵 ∞ªª
白蜡虫花翅跳小蜂 Μq εριχερι vtt |{ vt1xt u龄雄若虫 u±§ ¤¯¨±¼°³«
白蜡虫阔柄跳小蜂 Μεταπηψχυσ εριχερι vyx tvz vz1xv u龄雄若虫 u±§ ¤¯¨±¼°³«
ul 捕食类天敌 }捕食白蜡虫的主要天敌是蜡象和瓢虫 o危害白蜡虫各个虫态 ∀常见的主要种类有白蜡
虫长角象k蜡象l !红点唇瓢虫 !黑缘红瓢虫 !二双斑唇瓢虫 !异色瓢虫和七星瓢虫 ∀蜡象主要取食白蜡虫卵 o
瓢虫取食白蜡虫各个虫态的组织 ∀根据对云南 !四川等地产虫区调查 o种虫老产区蜡象危害率较高 o四川金
口河 !四川喜德的危害率在 |s h以上 o云南昭通的危害率在 ys h左右 o每头种虫中最少的有 v头 o最多的有
w{头蜡象 o严重地影响白蜡虫种虫的质量和产量 ∀瓢虫对白蜡生产的危害主要是咬开蜡被取食白蜡虫幼
虫 o造成白蜡生产损失 ∀黑缘红瓢虫 !二双斑唇瓢虫是白蜡虫 u龄雄幼虫主要天敌 ot头黑缘红瓢虫一生可
以取食 t sss头以上的白蜡虫 u龄雄若虫 o损坏蜡被 tu ∗ tx ¦°u o二双斑唇瓢虫 t头虫一生取食 yss头以上
的白蜡虫 u龄雄若虫 o损坏蜡被 { ∗ ts ¦°u ou种瓢虫使白蜡产量损失 us h以上k表 yl ∀
u1v1v 关键因素分析 根据白蜡虫的生物学特征和生命表调查数据 o用致死力的分析方法作图k图 wl o对影
响白蜡虫种群动态的关键因子进行分析 ∀从图 w中可以看出 oκukt龄若虫死亡l和 κyk雌成虫死亡l数量变
动对 Κk世代总致死力l的波动影响较大 o是影响全年种群动态变动的关键因素 ∀按照 °²§²¯ µ¨等kt|zxl判断
生命表关键因子的方法 o采用回归方法对 κu 和 κy 与 Κ进行回归 o得到 }Κ € s1ts| n v1vy{κu ~ Κ € u1t|s n
s1zxxκy ∀根据这个判断方法 o回归方程中回归系数 β值大的为关键因子 o从 u个回归方程中 β值比较得出 o
κu 的 β值为 v1vy{  κy 的 β 值ks1zxxl o所以 κu 是影响种群动态的关键因素 ∀进一步分析 κu 和 κy 变动的
原因 ot龄若虫大量失踪主要是风 !雨等气候因子导致 o成虫死亡原因主要是天敌危害所致 ∀分析表明 o风雨
对白蜡虫种群变动的影响大于天敌危害 ∀
u| 林 业 科 学 ww卷
表 6 2 种瓢虫取食白蜡虫 2 龄雄若虫和蜡被损害调查
Ταβ .6 Ινϖεστιγατιον οφ 2νδ µ αλε νψµ πη πρεψεδ βψ 2 λαδψβυγσ ανδ ωαξ δαµαγε εστιµατε
龄期
Œ±¶·¤µ¶
黑缘红瓢虫 Χηιλοχορυσρυβιδυσ 二双斑唇瓢虫 Χq βιϕυγυσ
捕食量
°µ¨¼ ±∏°¥¨µ
蜡被损失面积
⁄¤°¤ª¨§º¤¬¤µ¨¤Π¦°u
捕食量
°µ¨¼ ±∏°¥¨µ
蜡被损失面积
⁄¤°¤ª¨§º¤¬¤µ¨¤Π¦°u
t龄 t¶·¬±¶·¤µ {1ys s1tt z1ys s1ts
u龄 u±§¬±¶·¤µ v{1|s s1xs us1ws s1uy
v龄 vµ§¬±¶·¤µ uxu1zs v1ux tuu1vs t1x|
w龄 w·«¬±¶·¤µ vt{1{s w1ts uwy1{s v1ut
成 虫 „§∏¯· v{u1xs w1yx uyz1ws v1wz
合 计 ײ·¤¯ t sst1ws tu1{{ yyw1xs {1yv
图 w 白蜡虫自然种群动态关键因素分析
ƒ¬ªqw ׫¨ ®¨ ¼ ©¤¦·²µ¤±¤¯¼¶¬¶²©±¤·∏µ¤¯ ³²³∏¯¤·¬²± §¼±¤°¬¦
²© ≤«¬±¨ ¶¨ º«¬·¨ º¤¬¶¦¤¯¨
v 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揭示了白蜡虫自然种群特征
和动态规律 o白蜡虫具有高繁殖力 !高死
亡率的种的显著特征 ∀由于若虫保护机
制较弱 o种群逃避风险能力较差 o若虫期
是种群死亡率最高的时期 o主要死亡原因
是气候因子 ~成虫期是阶段死亡率最高
的时期 o主要死亡原因是天敌 ~在无灾变
性气候和天敌严重的条件下 o白蜡虫种群
的世代趋向指数在 vs以上 ∀白蜡虫以高
繁殖力来补偿高死亡率 o使种群生存和延
续 ∀
若虫 u次迁移是白蜡虫种的特征 o白
蜡虫种群一生中的 u次迁移过程是白蜡
虫种群自身保护机制最薄弱的时期 o也是
白蜡虫死亡最高的阶段 o这个阶段的死亡
率占种群总的死亡率的 {s h以上 ∀一般
认为k张长海等 ot|||l白蜡虫死亡的主要
原因是天敌 o实际上 o白蜡虫在 u次迁移
中的损失对白蜡虫种群影响最大 o是白蜡虫生产的关键时期 o风 !雨等气象因子是白蜡虫死亡的关键因素 ∀
在 u次迁移中 o风 !雨淘汰了白蜡虫自然种群中体质较弱的个体 ∀{s h以上的若虫死亡 o这是由于白蜡虫种
的遗传特征所决定的 o即便在无大风 !大雨的理想状况下 o在定叶过程中 o也有相当数量 t龄若虫在爬行过程
中死亡 o不能定叶 ∀
白蜡虫定杆后 o雄若虫分泌白蜡被覆盖虫体 o雌虫进入成虫后 o体壁逐渐角质化 o形成较完善的保护机
制 o风雨等气候因子对白蜡虫的影响降低 o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成为白蜡虫死亡的重要原因 ∀白蜡虫雄虫定
杆后 o在适宜的泌蜡区域 o影响白蜡生产的主要原因是天敌 o寄生和捕食害率可高达 ws h以上 o控制天敌是
提高白蜡产量的重要途径 ∀此外 o白蜡虫雄虫定杆后 o还受到密度制约的影响 o白蜡虫雄虫以群居方式定杆 o
定杆初始密度为 tts ∗ tvs头#¦°pu o到羽化前密度为 {s ∗ |s头#¦°pu o在没有天敌的情况下 o随着若虫体增
长 o由于定杆后若虫不能迁移 o为了争夺有限的空间和食物资源 o竞争力较弱的个体在竞争中死亡 ∀
白蜡虫雌成虫阶段的死亡死亡率为 |x h以上 o死亡主要原因是天敌 o天敌危害率在 vs h ∗ ys h o高可达
|s h以上 ∀白蜡虫的种群时代倾向值在 ts ∗ ws之间 o最高的繁殖倍数可到 tss倍以上 o说明雌成虫具有较
大的增殖空间 o有效地控制天敌可以使白蜡虫自然种群数量增值 o从而获得种虫高产 ∀除天敌危害外 o雌成
虫的生长发育同样存在密度制约效应 o白蜡虫雌虫定杆时 o虫体直径只有约 s1t ¦°大小 o到发育成熟时 o虫
体直径在 s1x ∗ t1u ¦°之间 o由于不能迁移 o如果定杆密度过大 o会造成雌成虫为争夺有限的空间和食物资
源而导致大量死亡或发育为相互挤压 o畸形的种虫 o使种虫质量下降 o同样影响白蜡生产 ∀因此 o合理的放养
v| 第 |期 陈晓鸣等 }白蜡虫自然种群年龄特征生命表及主要死亡因素分析
密度也是提高白蜡虫种虫产量和质量的重要措施 ∀
参 考 文 献
岑 明 o计鸿贤 o林发源 qt||v q人降雨量对广西白蜡虫死亡及其种虫 !白蜡产量的影响 q林业科学研究 oykul }t|w p t|| q
陈晓鸣 o陈 勇 o叶寿德 o等 qt||z¤q白蜡虫孵化行为研究 q林业科学研究 otskul }tw| p txv q
陈晓鸣 o陈 勇 o叶寿德 o等 qt||z¥q白蜡虫在寄主植物上的分布特征研究 q林业科学研究 otskwl }wtx p wt| q
陈晓鸣 o王自力 o周朝鸿 o等 qt||{ q白蜡虫泌蜡研究 Œq不同地理种源泌蜡比较 q林业科学研究 ottktl }vx p v{ q
陈 勇 o陈晓鸣 o王自力 o等 qt||{ q白蜡虫泌蜡研究 ŒŒq不同寄主植物上泌蜡比较 q林业科学研究 ottkvl }u{x p u{{ q
陈晓鸣 o王自力 o陈 勇 o等 qussz¤q影响白蜡虫泌蜡主要气候因子及白蜡虫生态适应性分析 q昆虫学报 oxskul }ttvy p ttwv q
陈晓鸣 o王自力 o陈 勇 o等 qussz¥q环境因子对白蜡虫泌蜡的影响 o生态学报 ouzktl }tsv p tt| q
丁岩钦 qt||w q昆虫数学生态学 q北京 }科学出版社 otxv p utw q
柯治国 qt|{t q白蜡虫的分布与生态因子的分析 q昆虫知识 ot{kyl }uxz p ux| q
王 辅 qt|yv¤q我国古代繁殖白蜡虫的记载 q昆虫知识 o|k|l }tz{ q
王 辅 qt|yv¥q白蜡虫雌雄群体的生态适应性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 q林业科学 o{kul }tzt p tzx q
王 辅 qt|{y q发展白蜡生产的途径问题 ) ) ) 兼与吴次彬同志商榷 q动物世界 ovku p vl }zv p {w q
吴次彬 qt|{s q对/白蜡虫雌雄群体的生态适应性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0一文商榷 q林业科学 otykwl }u|y p vst q
吴次彬 o王一丁 o林一中 o等 qt|{z q白蜡虫几个地方种虫经济性状的比较研究 q动物学研究 o{kvl }vuu p vuz q
吴次彬 qt|{| q白蜡虫及白蜡生产 q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ot p ttx q
吴次彬 o朱 伟 o冉江红 qt||t q对白蜡虫种虫和白蜡生产布局问题的探讨 q四川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ou{kvl }vwx p vxu q
张长海 qt||t q白蜡虫在我国的地理分布 q林业科学研究 owkul }t|u p t|x q
张长海 o刘化琴 o李 力 o等 qt||| q白蜡虫种虫生产中三红三黑原因研究 q林业科学研究 otuktl }vz p wt q
张子有 o邵孟明 o马继明 o等 qt|{x q不同生态环境下繁育白蜡虫k Εριχερυσ πελα ≤«¤√¤±±¨ ¶l研究 q动物世界 oukv p wl }uuz p uvu q
张子有 o齐胜利 o张良玉 qt||v q白蜡虫生活在不同生态环境下繁殖力观察研究 q昆虫知识 ovskxl }u|z p u|| q
邹树文 qt|{u q中国昆虫学史 q北京 }科学出版社 ottu p ttz q
周 尧 qt|{t q中国昆虫学史 q西安 }昆虫分类学报社 owt p wu q
徐汝梅 o成新跃 qussx q昆虫种群生态学 q北京 }科学出版社 ov{ p yw q
≤«¤√¤±±¨ ¶  „ qt{t| q‘²·¬¦¨ ≥∏µ§¨∏¬ Χοχχυσ χεριφερεσ §∏…µ¨¶¬¯q „±±∏¤¯ ≥²¦¬¨·¼ ∞±·²°²¯²ª¼ ƒµ¤±¦¨ oykul }tv| p twx q
Ž∏º¤±¤Œqt|vu q׫¨ ≤«¬±¨ ¶¨ º«¬·¨ º¤¬¶¦¤¯¨q°«¬¯¬³³¬±¨ ²∏µ±¤¯ ²©≥¦¬¨±¦¨ ouukwl }v|v p wsx q
²µµ¬¶• ƒ o¬¯¯ µ¨≤ „ qt|xw q׫¨ §¨√¨¯²³° ±¨·²© ¬¯©¨ ·¤¥¯ ¶¨©²µ·«¨ ¶³µ∏¦¨ ¥∏§º²µ° q≤¤±¤§¤²∏µ±¤¯ ²©²²¯²ª¼ovu }u{v p vst q
°²§²¯ µ¨‹ o •²ª¯ µ¨¶⁄qt|zx q„ ±¨ º ° ·¨«²§©²µ·«¨ ¬§¨±·¬©¬¦¤·¬²± ²©®¨ ¼©¤¦·²µ©µ²° ¬¯©¨ ·¤¥¯¨§¤·¤q²∏µ±¤¯ ²© „±¬°¤¯ ∞¦²¯²ª¼oww }{x p ttw q
k责任编辑 朱乾坤l
w| 林 业 科 学 ww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