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了10年生连香树人工群落8种营养元素的含量、积累分配和循环。主要结论是:(1)连香树营养器官中各种元素的平均含量顺序为Ca>N >Al>K>Mg>P>Fe>Mn。(2)元素量在各营养器官的分配顺序为根>叶>去皮干>皮>枝,各元素含量顺序为Ca>N>K>Al>Mg>P>Fe>Mn。(3)连香树群落8种元素的吸收量、存留量和归还量分别是729.82kg·hm-2 a-1、206.72kg·hm-2a-1和523.10kg·hm-2a-1 。(4)51.2%的归还总K量靠降水淋溶归还,其余元素总归还量的55.7%~96.5%靠凋落物归还。Fe、Al归还量的41.3%和44.3%通过死根归还。( 5) 8种元素的利用系数、归还比和周转期分别为0.23~0.54、0.57~0.82和2.26~7.63。文中改进了降水淋溶归还的算法,提出了群落归还系数、积累系数和吸收系数,讨论了落叶树种元素生物循环的算法
The distribution and circulation of 8 nutrient element contents and accumulation in the 10a artificial Cercidiphyllum japonicum community were studied.The results indicate:(1)The order of average content of elements in organs is Ca>N>Al>K>Mg>P>Fe>Mn.(2)The order of different organs for element accumulation is roots>leaves>stems without barks>barks>branches,and the order of elements accumulation is Ca>N>K>Al>Mg>P>Fe>Mn.(3)The amount of uptake,retention and return of 8 elements in the community is 729 82 kg·hm-2a-1、206.72kg·hm-2a-1 and 523.10kg·hm-2a-1,respectively.(4)51.2% of total return for K is returned through rainfall leaching,55.7%~96.5% of the rests through litter.However,41.3% of total return for Fe and 44.3% for Al is still returned through dead roots,respectively.(5)Utilization coefficient,ratio of return to uptake,circulation period were 0.23~0.54、0.57~0.82 and 2.26~7.63.Meanwhile,the calculating method of nutrient elements returning through leaching was amended,and the uptake coefficient(annual element uptake/annual available element in soil),accumulation coefficient(annual element accumulation/annual available element in soil)and return coefficient(annual element return/annual available element in soil)were put forward.Finally,the calculating method of element circulation for deciduous forest was discussed.
全 文 : 第 vz卷 第 u期u s s t年 v 月
林 业 科 学
≥≤∞× ≥∂ ∞ ≥≤∞
∂²¯1vz o²1u
¤µqou s s t
连香树人工幼林群落营养元素含量 !
积累分配和循环 3
潘开文 刘照光
k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成都 ytsswtl
摘 要 } 研究了 ts年生连香树人工群落 {种营养元素的含量 !积累分配和循环 ∀主要结论是 }ktl连香树营
养器官中各种元素的平均含量顺序为 ≤¤ ¯ ª ° ƒ¨ ±∀kul元素量在各营养器官的分配顺
序为根 叶 去皮干 皮 枝 o各元素含量顺序为 ≤¤ ¯ ª ° ƒ¨ ±∀kvl连香树群落 {种元
素的吸收量 !存留量和归还量分别是 zu|1{u ®ª#«°pu¤pt !usy1zu ®ª#«°pu¤p t和 xuv1ts ®ª#«°pu¤pt ∀kwlxt1u h
的归还总 量靠降水淋溶归还 o其余元素总归还量的 xx1z h ∗ |y1x h靠凋落物归还 ∀ ƒ¨!¯ 归还量的 wt1v h
和 ww1v h通过死根归还 ∀kxl{种元素的利用系数 !归还比和周转期分别为 s1uv ∗ s1xw !s1xz ∗ s1{u和 u1uy ∗
z1yv ∀文中改进了降水淋溶归还的算法 o提出了群落归还系数 !积累系数和吸收系数 o讨论了落叶树种元素生
物循环的算法 ∀
关键词 } 连香树 o营养元素 o含量 o积累 o循环
收稿日期 }t|||2sy2uv ∀
基金项目 }中国科学院/ |1x0重大基金资助项目k|xt2
t2ttsl !中国科学院成都地奥科学基金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茂县生
态站和瓦屋山常绿阔叶林生态站资助 ∀
3 本文的内容承蒙中国科学院应用生态研究所王 战研究员审阅 o并提出了宝贵意见 o谨致谢忱 ∀
ΤΗΕ ∆ΙΣΤΡΙΒΥΤΙΟΝ ΑΝ∆ ΧΙΡΧΥΛΑΤΙΟΝ ΟΦ ΝΥΤΡΙΕΝΤ ΕΛΕΜΕΝΤ
ΧΟΝΤΕΝΤΣ ΑΝ∆ ΑΧΧΥΜΥΛΑΤΙΟΝ ΙΝ ΤΗΕ ΨΟΥΝΓ ΑΡΤΙΦΙΧΙΑΛ
ΧΕΡΧΙ∆ΙΠΗΨΛΛΥΜ ϑΑΠΟΝΙΧΥΜ ΧΟΜΜΥΝΙΤΨ
°¤± ¤¬º¨ ± ¬∏«¤²ª∏¤±ª
k Χηενγδυ Ινστιτυτε οφ ΒιολογψoΧηινεσε Αχαδεµψοφ Σχιενχε Χηενγδυ ytsswtl
Αβστραχτ} ׫¨ §¬¶·µ¬¥∏·¬²± ¤±§¦¬µ¦∏¯¤·¬²± ²©{ ±∏·µ¬¨±·¨ ¯¨ °¨ ±·¦²±·¨±·¶¤±§¤¦¦∏°∏¯¤·¬²±¬±·«¨ ts¤¤µ·¬©¬¦¬¤¯ Χερχι2
διπηψλλυµ ϕαπονιχυµ ¦²°°∏±¬·¼ º¨ µ¨ ¶·∏§¬¨§q׫¨ µ¨¶∏¯·¶¬±§¬¦¤·¨}ktl׫¨ ²µ§¨µ²©¤√¨ µ¤ª¨ ¦²±·¨±·²©¨¯ °¨¨ ±·¶¬±²µª¤±¶¬¶
≤¤ ¯ ª ° ƒ¨ ±qkul׫¨ ²µ§¨µ²©§¬©©¨µ¨±·²µª¤±¶©²µ¨¯ °¨¨ ±·¤¦¦∏°∏¯¤·¬²±¬¶µ²²·¶ ¯¨ ¤√¨ ¶ ¶·¨°¶
º¬·«²∏·¥¤µ®¶ ¥¤µ®¶ ¥µ¤±¦«¨¶o¤±§·«¨ ²µ§¨µ²©¨¯ °¨¨ ±·¶¤¦¦∏°∏¯¤·¬²±¬¶≤¤ ¯ ª ° ƒ¨ ±qkvl׫¨
¤°²∏±·²©∏³·¤®¨ oµ¨·¨±·¬²± ¤±§µ¨·∏µ± ²©{ ¨¯ °¨¨ ±·¶¬±·«¨ ¦²°°∏±¬·¼¬¶zu|1{u ®ª#«°pu¤p t !usy1zu ®ª#«°pu¤pt ¤±§
xuv1ts ®ª#«°pu¤p t oµ¨¶³¨¦·¬√¨ ¼¯ qkwlxt1u h ²©·²·¤¯ µ¨·∏µ±©²µ¬¶µ¨·∏µ±¨ §·«µ²∏ª«µ¤¬±©¤¯¯¯¨ ¤¦«¬±ªoxx1z h ∗ |y1x h
²©·«¨ µ¨¶·¶·«µ²∏ª« ¬¯·¨µq²º¨ √¨ µowt1v h ²©·²·¤¯ µ¨·∏µ±©²µƒ¨¤±§ww1v h ©²µ¯ ¬¶¶·¬¯¯ µ¨·∏µ±¨ §·«µ²∏ª«§¨¤§µ²²·¶oµ¨2
¶³¨¦·¬√¨ ¼¯qkxl·¬¯¬½¤·¬²±¦²¨©©¬¦¬¨±·oµ¤·¬²²©µ¨·∏µ±·²∏³·¤®¨ o¦¬µ¦∏¯¤·¬²± ³¨µ¬²§ º¨ µ¨ s1uv ∗ s1xw !s1xz ∗ s1{u ¤±§u1uy
∗ z1yv q ¤¨±º«¬¯¨ o·«¨ ¦¤¯¦∏¯¤·¬±ª °¨ ·«²§²©±∏·µ¬¨±·¨ ¯¨ °¨ ±·¶µ¨·∏µ±¬±ª·«µ²∏ª«¯¨ ¤¦«¬±ª º¤¶¤°¨ ±§¨§o¤±§·«¨ ∏³·¤®¨
¦²¨©©¬¦¬¨±·k¤±±∏¤¯ ¨¯ °¨¨ ±·∏³·¤®¨Π¤±±∏¤¯ ¤√¤¬¯¤¥¯¨¨¯ °¨¨ ±·¬±¶²¬¯l o¤¦¦∏°∏¯¤·¬²±¦²¨©©¬¦¬¨±·k¤±±∏¤¯ ¨¯ °¨¨ ±·¤¦¦∏°∏¯¤·¬²±Π
¤±±∏¤¯ ¤√¤¬¯¤¥¯¨¨¯ °¨¨ ±·¬±¶²¬¯l¤±§µ¨·∏µ±¦²¨©©¬¦¬¨±·k¤±±∏¤¯ ¨¯ °¨¨ ±·µ¨·∏µ±Π¤±±∏¤¯ ¤√¤¬¯¤¥¯¨¨¯ °¨¨ ±·¬±¶²¬¯lº¨ µ¨ ³∏·©²µ2
º¤µ§qƒ¬±¤¯ ¼¯ o·«¨ ¦¤¯¦∏¯¤·¬±ª °¨ ·«²§²©¨¯ °¨¨ ±·¦¬µ¦∏¯¤·¬²±©²µ§¨¦¬§∏²∏¶©²µ¨¶·º¤¶§¬¶¦∏¶¶¨§q
Κεψ ωορδσ} Χερχιδιπηψλλυµ ϕαπονιχυµ o∏·µ¬¨±·¨ ¯¨ °¨ ±·¶o≤²±·¨±·o¦¦∏°∏¯¤·¬²±o≤¬µ¦∏¯¤·¬²±
连香树k Χερχιδιπηψλλυµ ϕαπονιχυµl为国家二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k宋朝枢等 ot|{|l o属于连香树科连
香树属 o是东亚植物区系的特有种 o产于日本和中国 ∀连香树在我国残遗分布在暖温带及亚热带山地的
杂木林中 o常与水青树k Τετραχεντρον σινενσεl !珙桐k ∆αϖιδια ινϖολυχραταl !银雀树k Ταπισχια σινενσισl等古老树
种伴生 ∀由于连香树为白垩纪残遗树种 o在植物分类系统上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o所以 o前期有关连香树
的研究报道主要集中于其系统演化问题的探讨k≥º¤°¼ ετ αλqot|w| ~ ·¨¦¤¯©¨ ετ αλqot|xz ~∞µ§·°¤±ot|yy ~
⁄¤√¬¶ot|yy ~¤·¨µετ αλqot|zv ~王 东 ot||s¤ot||t¥l ∀近年来 o人们发现连香树是速生优良的用材和观赏
树种 o又是重要的中药材和香料工业植物k宋朝枢等 ot|{|l o进而逐渐被世界各国作为庭院绿化树种广
泛引种栽培k¬¥¥²±¶ot||xl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于/七五0期间在山地常绿 !落叶阔叶混交林和
针阔混交林区域营建大面积连香树林 o并研究报道了其生物量特征和与土壤活性铝的关系k潘开文等 o
t|||¤ot|||¥l ∀本文主要探讨连香树幼林群落营养元素的含量 !分配和循环特征 o为进一步将连香树作
为其分布区域的造林树种以恢复退化的森林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借鉴 ∀
t 试验区概况
试验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四川省境内的中国科学院茂县生态站 o地理位置 tsvβxwχswδ ∗ tsvβxyχ
xuδ∞和 vtβvzχusδ ∗ vtβwwχxvδ~地貌为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深切割 o海拔 txxw1| ∗ wuss1s ° o气候复杂多
样 o植被 !土壤垂直带谱明显 ∀成土母岩为志留系千枚岩 !泥盆系灰岩 !千枚岩夹薄层石英岩和寒武系变
质岩等 ∀
试验点在海拔 utss ∗ uvss °之间 o土壤为棕壤 ∀年降水量 |ss ∗ ttss °°∀自然次生植被主要为辽
东栎k Θυερχυσλιαοτυνγενσισl !虎榛k Οστριοπσιξ ¶³³ql !小果蔷薇k Ροσα χψµοσαl等落叶灌丛 o人工种植的林木
主要有油松k Πινυσταβυλαεφορµισl !华山松k Πινυσ αρµανδιιl !落叶松kΛαρι󶳳ql !云杉k Πιχεα ¶³³ql和连香
树等 ∀
u 研究方法
2 .1 生物量调查及植物样品的收集
在环境条件基本一致的 ts年生k含苗期l连香树人工群落中 o随机每木检尺 ys株 o统计其平均胸径
和树高 ∀采取标准木法 o选取 v株标准木进行树干解析 ∀同时 o采用收获法 o地上部分按水平 s1x ¦° !垂
直 t1s °为长度单位 o地下部分按水平 s1ws ° !垂直 s1ts °为长度单位分层分器官收获 ~地下部分用土
壤筛和游标卡尺分径级称重 o然后分器官分层取少量样品烘干折算其干重 ∀另分别选择 u株最大和最
小株 o并随机取不同径级的连香树 {株 o采用收获法分器官分层测其生物量 ∀
连香树生长的主要季节在 y ∗ |月 o本研究取植物活性样品供室内化学分析的时间在 {月和 |月 o
分两次进行 o第 t次 o与生物量调查同步进行 o分器官分层次分别从上述 tx株连香树中获取 o从样株中
取的每一器官尽量均匀 o以能代表该样株该器官的特性 o如树干取样部位包括树基 !胸径处和树梢等 v
处的混合 o大径级的树根和侧枝分别包括各径级根和枝的样品的混合等 ~第 u次 o在样地中随机取 vs
处 o每处包括上述不同器官层次和根与枝级的样品 ∀为了尽可能节省费用 o在室内 o将每次取回的样品
按器官 !径级和层次等分类 o每类等量均匀混合组建供室内化学分析的样品 ∀
在上述连香树群落中 o随机布设 ts个 t ° ≅ t °的木框架尼龙纱漏斗式收集器 o逐月收集枯落叶 o以
烘干重累计k温肇穆等 ot||tl ∀并按比例取逐月收集的样品供室内化学分析 ∀在叶凋落完后 o清理地上
残存的枯落物 o称重并分枯枝和落叶取混合样烘干称重以折算其干重和养分 ∀
2 .2 土壤调查及其样品的收集
在上述连香树群落中 o随机布设 w个土壤剖面 o调查其土壤剖面的特征 o取少量土壤ks ∗ ws ¦°l供
室内化学分析 ∀
2 .3 连香树群落内外降雨测定
在上述样地中 o按每径级选 t ∗ u株树 o用聚乙烯管一端固定在树干上k约离树干基部 t °l o然后在
树干上螺旋式围绕 v ∗ w圈 o用沥青粘牢 o最下面一端放入靠近树干基部的接收筒中测定茎流k冯宗炜
等 ot|{xl ∀在林内随机布设 ts个标准雨量筒收集穿透林冠水 o林外随机布设 v个标准雨量筒收集林外
降水 ∀每次下雨后即量测 o并取样迅速带入室内 o放入冰箱中冷藏 ∀无论下雨否 o只要有样品 o每隔 t个
月即进行水化学测试 o在测试时 o将该月收集的雨水按每次收集量的多少 o按比例取样混合进行化学分
u 林 业 科 学 vz卷
析 ∀观测时间 u ¤∀
2 .4 样品化学测定
u qw qt 土壤 有效 用扩散吸收法 o全 用半微量开氏法 ~有效 °用碳酸氢钠浸提钼锑抗比色法 o全 °
用钼锑抗比色法 ~有效 用乙酸铵浸提火焰光度法 o全 用氢氟酸2高氯酸消煮2火焰光度法 ~有效和全
量 ≤¤!ª!ƒ¨!±都用原子吸收光谱法 o活性和全 ¯ 用氟化钾取代 ∞⁄×容量法k刘光崧 ot||yl ∀
u qw qu 植株全量 用重铬酸钾硫酸消化法 o°用钒钼黄比色法 o用火焰光度法 o≤¤!ª!ƒ¨!±都用
原子吸收光谱法 o¯ 用氟化钾取代 ∞⁄×容量法k刘光崧 ot||yl
u qw qv 水样 全 用半微量开氏法 o全 °用钼锑抗比色法 o全 用火焰光度法 o≤¤!ª!ƒ¨!±都用原
子吸收光谱法 o全 ¯ 用氟化钾取代 ∞⁄×容量法k张宏陶 ot|{|l ∀
v 结果与分析
3 .1 植物器官营养元素含量分布
连香树群落各营养器官中 元素的平均含量分别为叶ktv1tz ª#®ªpt o单位下同l 皮ky1zsl 根
ky1uul 枝kw1ysl 去皮干ku1sslk表 tl o其极差为 tt1tz o叶中 含量是去皮干的 x1y倍 ∀侧枝和根的
径级越小 o其 含量越小 o反之则相反 ~如在 t ¦° !s1x ∗ t1s ¦° !s1t ∗ s1x ¦°和 s1t ¦°的根中 o其
含量分别为 v1ts !v1us !v1|s !{1ws ~在 ∴t¦°和 t¦°的侧枝中的 含量分别为 v1{s和 x1wsk表 tl ∀植
物器官的取样部位的不同也影响器官中的 含量 o如在 w ° !w ∗ y °和 y °高度的叶中 含量分别
为 tv1ss !tv1ts和 tv1tzk表 ul o这种结果和 进入植物体结合成氨基酸和合成蛋白质的生理功能有关
k拉夏埃尔 ot|{xl ∀
表 1 连香树各器官营养元素含量 (干重 ªΠ®ª)
Ταβ .1 Τηε χονχεντρατιον οφ νυτριεντ ελεµεντσιν εϖερψ οργαν οφτηε Χ .ϕαπονιχυµ χοµ µυνιτψ (⁄µ¼ º¨ ¬ª«·ªΠ®ª)
器官 µª¤± ° ≤¤ ª ƒ¨ ± ¯ 6
去皮干 ≥·¨° º¬·«²∏·¥¤µ®¶ u1ss s1vv s1{w y1zt s1ss s1tu s1ss t1sw tt1sw
皮
¤µ®¶ y1zs s1z{ v1uw uw1wv s1z{ s1uu s1st t1tz vz1vv
侧枝
µ¤±¦«¨¶
5 t¦° v1{s s1xz t1w| z1zw s1xs s1s| s1ss s1|u tx1tt
5 t¦° x1ws s1xz v1|s tt1|v s1yv s1tw s1st s1xv uv1us
平均 √ µ¨¤ª¨¶ w1ys s1xz u1zs |1{w s1xz s1tu s1st s1zv t|1tw
叶 ¨¤√¨ ¶ tv1tz s1|z z1yw u{1zt u1xx s1uv s1sv t1ut xw1xt
根 ²²·¶
5 t¦° v1ts s1wv u1xz z1zy s1xt s1uy s1sx t1uy tx1|w
5 s1x ∗ t1s¦° v1us s1ww u1|| z1{w s1zs t1sw s1us x1xy ut1|z
5 s1t ∗ s1x¦° v1|s s1xt v1tx {1uz t1tt t1|s s1xs |1wv u{1zz
5 s1t¦° {1ws s1{| z1vs {1wt v1sx y1zu s1vs v|1ty zw1vv
平均 √ µ¨¤ª¨¶ w1yx s1xz w1ss {1sz t1vw u1w{ s1uy tv1{x vx1uv
平均 √ µ¨¤ª¨¶ y1uu s1yw v1y{ tx1xx t1sx s1yv s1sy v1ys vt1wv
表 2 连香树群落不同高度叶营养元素含量 k干重 ªΠ®ªl
Ταβ qu Τηε χονχεντ οφ νυτριεντ ελεµεντσιν λεαϖεσ οφ διφφερεντ ηειγητσ οφτηε Χqϕαπονιχυµ χοµ µ q k⁄µ¼ º¨ ¬ª«·ªΠ®ªl
群落高度 ¬¨ª«·²©¦²°°q ° ≤¤ ª ƒ¨ ± ¯ 6
w ° tv1ss s1|{ z1tw uy1ws u1xu s1vu s1sv t1uw xt1yv
w ∗ y ° tv1ts s1|t z1uu u|1ss u1xv s1us s1sv t1t| xw1t{
y ° tv1ws t1sv {1xx vs1zu u1ys s1tz s1sv t1t| xz1y|
平均 √ µ¨¤ª¨¶ tv1tz s1|z z1yw u{1zt u1xx s1uv s1sv t1ut xw1xt
°元素的平均含量规律为叶ks1|zl 皮ks1z{l 侧枝ks1xzl !根ks1xzl 去皮干ks1vvl o其极差为
s1yw o叶中 °的含量是去皮干的 t1|倍 ∀在 t¦° !s1x ∗ t1s¦° !s1t ∗ s1x¦°和 s1t ¦°级的根中 o°含
量分别为 s1wv !s1ww !s1xt和 s1{| ~在 w ° !w ∗ y °和 y °高度范围内的叶中 o°含量分别为 s1|{ !s1|t
和 t1sv ~反映了根级越大 o叶的光合代谢越弱 o含 °量越少 o反之则相反 o只不过其变幅不及 元素更明
v 第 u期 潘开文等 }连香树人工幼林群落营养元素含量 !积累分配和循环
显k表 t !ul ∀
元素的平均含量规律为叶kz1ywl皮kv1uwl 根kv1y{l 侧枝ku1zsl 去皮干ks1{wl o叶中 元素
的含量是去皮干的 |1t倍 o其极差为 y1{s ∀在不同径级侧枝中 o t¦°的侧枝含 量kt1w|l仅是小于 t
¦°侧枝kv1|sl的 s1v{倍 ~在 t¦° !s1x ∗ t1s¦° !s1t ∗ s1x¦°和 s1t ¦°的径级根系中 o含量分别为
u1xz !u1|| !v1tx !z1vs ~在 w ° !w ∗ y °和 y °高度的叶中 含量分别为 z1tw !z1uu和 {1xx o表明营养
器官代谢越强的部位 o含量越高k表 t !ul ∀
≤¤元素的平均含量规律为叶ku{1ztl 皮kuw1wvl 根ktx1xxl 侧枝k|1{wl 去皮干ky1ztl o叶中
≤¤含量是去皮干的 w1v倍 o其极差为 uu1ss ∀在侧枝中 o t ¦°和 t ¦°的侧枝含 ≤¤量分别为 z1zw和
tt1|v ~在 t¦° !s1x ∗ t1s¦° !s1t ∗ s1x¦°和 s1t¦°径级的根系中 o≤¤含量分别为 z1zy !z1{w !{1uz和
{1w ~在 w ° !w ∗ y °和 y °高度范围内的叶中 ≤¤含量分别为 uy1ws !u|1ss和 vs1zu ∀表明 ≤¤含量在
代谢旺盛的部位高k表 t和 ul ∀
ª元素的含量分布规律为叶ku1xxl 根kt1vwl 皮ks1z{l 侧枝ks1xzl 去皮干ks1ssl oª是叶
绿素的构成元素 o因而叶中含 ª量高 ∀在 t¦°和 t¦°的侧枝中 oª含量分别为 s1xs和 s1yv ~在
t¦° !s1x ∗ t1s¦° !s1t ∗ s1x ¦°和 s1t ¦°级的根系中 oª含量分别为 s1xt !s1zt !t1tt和 v1sx ~在 w
° !w ∗ y °和 y °高度范围内的叶中 oª含量分别为 u1xu !u1xv和 u1ys ∀可见 oª在代谢活动越旺盛
的部位 o其含量越高k表 t !ul ∀
ƒ¨元素的含量分布规律为根ku1w{l 叶ks1uvl 皮ks1uul 侧枝和去皮干ks1tul ∀根中 ƒ¨平均含
量是枝干的 us1z倍 o其极差为 u1vy ∀ ƒ¨元素含量在植物体内的分布不同于 !° !!≤¤和 ª∀代谢活
动越弱的叶 oƒ¨含量越高 o反之则相反 o如在 w ° !w ∗ y °和 y °高度范围内连香树叶的 ƒ¨含量分别
为 s1vu !s1us和 s1tzk表 ul ∀在侧枝和根中 o代谢活动越强 oƒ¨含量越高 o反之则相反 o这尤其在不同径
级根系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如 t¦° !s1x ∗ t1s¦° !s1t ∗ s1x¦°和 s1t¦°的根中 ƒ¨含量分别为 s1uy !
t1sw !t1|s和 y1zu o其极差为 y1wy o s1t¦°的根中 ƒ¨含量是大于 t¦°根的 ux1{倍 ∀ ƒ¨的这种含量分
布规律和其在植物体中的功能相吻合 ∀如根系中 o由于越细的根系吸收活动越频繁 oƒ¨运载体配合物
越多 o故其平均含 ƒ¨量越高 ~而在叶中 o越下面的叶 o光合作用越弱 o呼吸作用越强 o磁性氧化铁和磷酸
铁等含量越高 o故植物叶片代谢活动越强 o其含量越高 o反之则相反k王 夔 ot||ul ∀
±元素平均含量分布规律为根ks1uyl 叶ks1svl 皮 !枝ks1stl 干ks1ssl o其极差为 s1uy ∀叶中
±含量与叶的部位关系不明显k表 ul ~侧枝和根中的 ±则有在越细的器官中含量越高的态势 o如 t
¦° !s1x ∗ t1s¦° !s1t ∗ s1x¦°和 s1t¦°的根中其 ±含量分别为 s1sx !s1us !s1xs和 s1vs o总体反映出
代谢功能强的部位 o±的含量高 ∀
¯ 元素平均含量分布规律为根ktv1{xl 叶kt1utl 皮kt1tzl 干kt1swl 枝ks1zvl o其极差为
tv1tu o根中 ¯ 的含量是枝中的 t{1|z倍 ∀在叶中 o光合作用越弱的部位 o含 ¯ 量越低 ~在侧枝中 o越粗
的侧枝含 ¯ 量越高 ~而在根系中 o则器官越细 o¯ 含量越高 o如 t ¦° !s1x ∗ t1s ¦° !s1t ∗ s1x ¦°和
s1t¦°的根系中其 ¯ 元素含量分别是 t1uy !x1xy !|1wv和 v|1ty ∀
各元素在植物各器官中的平均含量规律为 ≤¤ktx1xxl ky1uul ¯ kv1ysl kv1y{l ªkt1sxl °
ks1ywl ƒ k¨s1yvl ±ks1sylk表 ul o明显有别于油茶群落中油茶各器官元素平均含量呈现出 ª
≤¤ °的趋势的结论k谭云峰等 ot|{|l o这说明连香树对 ≤¤!¯ 的需求更高于对 °和 的需求 ∀大多数植
物含 ¯ 量仅 s1ss ∗ s1xªΠ®ªo而连香树植物群落平均含 ¯ 达 v1ysªΠ®ªo反映了其富 ¯ o这和其原始生境亚
热带中山酸性棕壤常绿阔叶与落叶混交林类型的优势植物富 ¯ 的结论一致k侯学煜 ot|{ul o但不富 ±∀
由于其含 ¯ 量高 o因而是酸性指标植物k侯学煜 ot|{ul∀{种元素在各器官中的总含量表现为叶kxw1xtl
皮kvz1vvl 根kvx1uvl 枝kt|1szl 干ktt1swl o而在根系中又表现出k t1s¦°l侧根ktx1|wl ks1sx ∗ t1s
¦°l侧根kut1|zl ks1t ∗ s1x¦°l侧根ku{1zzl k s1t¦°l侧根kzw1uvl∀表明器官代谢越旺盛 o各元素的浓
度越大 o反之则相反 ~但是 o各器官中的不同元素因其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 o故其含量规律又有特殊性 o如
干中 ¯ 含量高 !代谢活动弱的叶中 ƒ¨含量高等k表 t !ul∀
w 林 业 科 学 vz卷
3 .2 连香树群落营养元素的分配
元素在各营养器官的分配规律为 }根ktyw1wx ®ªΠ«°u o单位下同l 叶ktuy1zyl 去皮干k{v1{|l
枝kzs1yvl 皮kyt1uyl ~° }根kuu1stl 去皮干ktv1{wl 叶k|1vwl 枝k{1zxl 皮kz1tvl ~的为根
kvtz1z|l 叶kzv1xwl 枝kwt1wyl 去皮干kvx1uvl 皮ku|1yvl ~≤¤}根kvzw1yzl 去皮干ku{t1wxl 叶
kuzy1vvl 皮kuuv1v|l 枝ktxt1s{l ~ª}根kvv1vxl 叶kuw1xwl 枝k{1zxl 皮kz1tvl 去皮干
ks1ssl ~ƒ¨}根kvy1wxl 去皮干kx1svl 叶ku1utl 皮ku1stl 枝kt1{wl ~±}根kx1sxl 叶ks1u|l 枝
ks1txl 皮ks1s|l 去皮干ks1ssl ~¯ }根kt|x1txl 去皮干kwv1yul 叶ktt1yxl 枝ktt1utl 皮
kts1zslk表 vl ∀可见 o°和 ¯ !≤¤和 ƒ¨在各营养器官中的分配趋势一致 o即分别表现为根 去皮干 叶
枝 皮和根 去皮干 叶 皮 枝 ~ª和 ±的分配趋势一致 o即根 叶 枝 皮 去皮干 ~和
在各营养器官的分配趋势相近 o即根 叶 枝 Ξ去皮干 Ξ皮 o表明上述各组元素间彼此有着更紧密的相
关性 ∀
就 {种元素在各营养器官中的总量而言 o根k|y{1|ul 叶kxuw1yyl 去皮干kwyv1syl 皮kvwt1vwl
枝ku|v1{zl o根系中的元素占总量的 vz1v{ h ∀就植物体中分配的各元素而言 o则表现出 ≤¤ktvsy1|ul
kxsy1||l kvtz1yxl ¯ kuzu1vvl ªkzv1zzl °kyt1szl ƒ k¨wz1xwl ±kx1x{l o≤¤是 的
u1x{倍 !的 w1tt倍 !°的 ut1ws倍 o表明该植物是富 ≤¤植物 ~¯ 是 °和 !的 w1w !s1xw和 s1{y倍 o也
表明其是富 ¯ 植物 o只不过不及富 ≤¤强烈 ∀植物体中 ≤¤和 ¯ 等有拮抗作用k孙 羲 ot|{sl o连香树对
≤¤的高度富积可能与其富 ¯ 而消去过多的 ¯ 离子的毒害有关k表 vl ∀
3 .3 生物循环特征
v qv qt 存留 由于连香树为落叶树种 o每年长出的树叶在当年 tu月前全部凋落 o所以 o按国内外普遍
采用的算法 o连香树的存留是指该树种中除叶以外的器官中的元素总量之和 o即各器官生物量乘以相应
元素的浓度 o结果见表 w ∀连香树幼林对 {种元素的积累量为 usyz1t| ®ªΠ«°u o年均存留量为 usy1zu ®ªΠ
k«°u#¤l ∀连香树群落对 ≤¤的存留最多 o为 tsv1sy ®ªΠk«°u #¤lk单位下同l o占 { 种元素存留量的
w|1{x h o其次分别为 kv{1svl ¯ kuy1szl kuw1wtl °kx1tzl ªkw1|ul ƒ k¨w1xvl ±ks1xvl ∀
因此 o连香树群落对 ≤¤的富集作用最强 o对 °和 ±的富集作用较小 o而对 ¯ 的富集作用相对较强 o大
于植物生长的一些大量元素 ∀这种富积特性和其所处的原始植被类型中优势植物的富积特性一致k侯
学煜 ot|{ul o表明富积作用是植物 !气候和土壤三相的统一 ∀
表 3 连香树群落营养元素分配
Ταβ .3 Τηε διστριβυτιον οφ νυτριεντ ελεµεντσιν εϖερψ οργαν οφτηε Χ .ϕαπονιχυµ χοµ µ . (®ªΠ«°2 )
器官 µª¤± ° ≤¤ ª ƒ¨ ± ¯ 6
叶 ¨¤√¨ ¶ tuy1zy |1vw zv1xw uzy1vv uw1xw u1ut s1u| tt1yx xuw1yy
去皮干 ≥·¨° º¬·«²∏·¥¤µ®¶ {v1{| tv1{w vx1uv u{t1wx s1ss x1sv s1ss wv1yu wyv1sy
皮
¤µ®¶ yt1uy z1tv u|1yv uuv1v| z1tv u1st s1s| ts1zs vwt1vw
侧枝
µ¤±¦«¨¶ zs1yv {1zx wt1wy txt1s{ {1zx t1{w s1tx tt1ut u|v1{z
根 ²²·¶
t¦° tus1{v ty1zy tss1t{ vsu1w{ t|1{{ ts1tv t1|x w|1tt yut1vu
s1x ∗ t1s¦° {1zt t1us {1tw ut1vw t1|t u1{v s1xw tx1tw x|1{t
s1t ∗ s1x¦° tw1us t1{y tt1wz vs1tt w1sw y1|u t1{u vw1vv tsw1zx
s1t¦° us1zt u1t| t{1ss us1zw z1xu ty1xz s1zw |y1xz t{v1sw
合计 ײ·¤¯ tyw1wx uu1st tvz1z| vzw1yz vv1vx vy1wx x1sx t|x1tx |y{1|u
合计 ײ·¤¯ xsy1|| yt1sz vtz1yx tvsy1|u zv1zz wz1xw x1x{ uzu1vv ux|t1{x
百分数 °¨ µ¦¨±·¤ª¨ k h l t|1xy u1vy tu1uy xs1wu u1{x t1{v s1uu ts1xt tss1st
v qv qu 归还 归还含 v种 }凋落物归还 o降水淋溶归还 o死根归还 ∀
ktl凋落物归还 由于连香树为 ts年生 o且为落叶树种 o所以 o其归还的凋落物主要为树叶 ∀凋落物
量乘以相应元素的含量即为凋落物归还的元素量k表 wl∀{种元素通过凋落叶归还量为 wt{1{|·Πk«°u#¤l o
占年归还量的 {s1t h o表明凋落叶是养分元素归还于土壤的主要归还途径 ~然而对 元素而言 o通过凋落
叶归还的量仅占 归还总量的 wt1u h o表明凋落物对 而言不是最主要的归还途径k表 wl∀
x 第 u期 潘开文等 }连香树人工幼林群落营养元素含量 !积累分配和循环
kul降水淋溶归还 根据以下三式计算降水淋溶归还量k表 wl ∀
ΛΑΣ k ΧΝΕΣ p ΧΝΕΠl ≅ Σ ktl
ΛΑΤ k ΧΝΕΤ p ΧΝΕΠl ≅ Τ kul
ΛΑ ΛΑΣ n ΛΑΤ kvl
式中 oΛΑΣ 和 ΛΑΤ 分别为茎流k¨¤¦«¬±ª ¤°²∏±··«µ²∏ª« ¶·¨°l和冠流淋溶量k¨¤¦«¬±ª ¤°²∏±··«µ²∏ª«
·«µ²∏ª«©¤¯ l¯ ~ΧΝΕΣ和 ΧΝΕΠ分别为茎流养分浓度k≤²±¦¨±·µ¤·¬²± ²©±∏·µ¬¨±·¨ ¯¨ °¨ ±·¶¬±¶·¨°©¯²ºl和空旷雨养
分浓度k≤²±¦¨±·µ¤·¬²± ²© ±∏·µ¬¨±·¨ ¯¨ °¨ ±·¶¬± ³µ¨¦¬³¬·¤·¬²±l ~ΧΝΕΤ为冠流养分浓度k≤²±¦¨±·µ¤·¬²± ²© ±∏·µ¬¨±·
¨¯ °¨¨ ±·¶¬±·«µ²∏ª©¤¯ l¯ ~ΛΑ!Σ和 Τ分别表述淋溶量k¨¤¦«¬±ª¤°²∏±·l !茎流k≥·¨°©¯²ºl和冠流k׫µ²∏ª«©¤¯ l¯ ∀
降水茎流和冠流归还量分别为 s1uy 和 wx1w{ ·Πk«°u #¤l o分别占降水淋溶归还量的 s1xz h 和
||1wv h k表 wl o表明在降水归还途径中 o主要是冠流归还 o而茎流归还量小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降水
淋溶归还量为 wx1w{·Πk«°u#¤l o占总归还量的 {1z h o与叶占年归还量的 {s1t h相比k表 wl o降水淋溶归
还是极次要的途径 ∀ ¯ 几乎不通过淋溶归还 o° !≤¤!ª!ƒ¨等淋溶量少 o但淋溶归还的 !分别占其对
应元素总归还量的 xs1| h和 z1w h ~表明淋溶归还的 占一定比例 o而对 而言 o淋溶归还是主要的归
还途径 o这与 以离子存在于植物体有关 ∀降水淋溶损失可能主要来自细胞壁的蒸腾液 o而细胞原生
质只是选择性地从液流中吸取了当时所需的营养元素 o其余的营养物质聚结在细胞壁和角质层内 o当降
水时它们被氢离子k n l所交换出来而随降水归还于土壤k冯宗炜等 ot|{xl ∀
kvl死根归还 假定在 u °°级的细根中 o每年归还的细根占总细根生物量的 ux h k哈默特等 o
t|{|l o根据其归还的生物量乘以对应元素的浓度得其通过死根归还于土壤的养分为 x{1wz ®ªΠk«°u#¤l o
占总归还量的 tt1u h o因而是极次要的归还途径 ∀但对 ƒ¨!¯ 而言 o其归还量分别占对应元素总归还量
的 wt1v h和 ww1v h o故对 ƒ¨!¯ 而言仍是重要的归还途径k表 wl ∀
v qv qv 循环特征 表 x显示 ots年生连香树群落积累了 !° !!≤¤!ª!ƒ¨!± !¯ 等 {种元素 uys1y{
®ªΠ«°u o且 ≤¤ktsvs1x| ®ªΠ«°u o单位下同l kv{s1uvl ¯ kuys1y{l kuww1ttl °kxt1zvl ª
kw|1uvl ƒ k¨wx1vvl ±kx1u|l ~年存留总量为 usy1zu ®ªΠk«°u#¤l o其中 o≤¤≈tsv1sy ®ªΠk«°u#¤l o单位下
同 kv{1svl ¯ kuy1szl kuw1wtl °kx1tzl ªkw1|ul ƒ k¨w1xvl ±ks1xvl ∀年归还量为
xuv1ts ®ªΠk«°u#¤l o是存留量的 u1xv倍 ∀各元素归还量表现为 ≤¤≈uvw1w{ ®ªΠk«°u#¤l o单位下同
ktsz1wxl kzv1x|l ¯ kyx1zul ªkut1{sl ƒ k¨tt1||l °ky1z{l ±kt1u|l o与元素存留量的大小
顺序基本一致 ∀年吸收量为年存留量与年归还量之和k׺¬¯¯ ¼¨ ετ αλqot|{yl o连香树群落年吸收量为
zu|1{u ®ªΠk«°u #¤l o其中有吸收量的 u{1vu h存留在立木上 oxz1ws h通过凋落 !y1uz h通过降水淋溶 !
{1st h通过死根等途径归还 o归还量为吸收量的 zt1y{ h ∀各元素年吸收量表现为 ≤¤kvvz1xwl
ktwx1w{l k|{1ssl ¯ k|t1z|l ªkuy1zul ƒ k¨ty1xul °ktt1|xl ±kt1{ul o其吸收量大小顺序
和归还量大小顺序完全一致 o与存留量的基本一致k表 wl ∀植物对其结构组成物质 ≤¤的吸收量最大 o
分别是 的 u1v倍 !的 v1w倍 !¯ 的 v1z倍 !ª的 tu1y倍 !ƒ¨的 us1w倍 !°的 u{1u倍 !±的 t{x1x倍 ∀
对植物生长的大量元素 !° !而言 o群落对 °的吸收极少 o仅分别为 和 的 s1s{及 s1tu倍 o且远低
于对 ¯ !ª!ƒ¨的吸收量 ~吸收最少的是 ±∀植物本身的选择吸收与气候 !土壤和物种有关 o连香树群
落对 °吸收较少的原因可能与土壤中有效 °较缺乏有关k表 wl ∀土壤中其余有效元素都相对较充足 o
故连香树群落对上述各元素的吸收与富集特性是其本身的物种选择吸收特性 ∀连香树群落中各元素有
自己的循环特征 o可通过周转期 !利用系数和循环系数表示k林 鹏等 ot|{xl ∀
元素归还量与吸收量的比值称为归还比 o表征元素的循环强度k⁄∏√¬ª±¨ ¤∏§ot|{ul o有人亦称为循环
系数k林 鹏等 ot|{xl ∀某元素的归还比越大 o循环强度越大 o林木生长对土壤库存元素的耗费越小 o越
有利于该元素在土壤中的积累k温肇穆等 ot||tl ∀ts年生连香树群落平均归还比为 s1zu ~其中 ª的归
还比最大 o为 s1{u ~最小为 °元素 o归还比为 s1xz ∀各元素归还比大小顺序为 ªks1{ul ks1zxl
ks1zwl ƒ k¨s1zvl ¯ ks1zul ±ks1ztl ≤¤ks1y|l °ks1xzlk表 wl ∀表明 o最有利于土壤中 ª的积
累 ~其次是 !!ƒ¨!¯ !±~最不利于在土壤中积累的元素是 °∀
y 林 业 科 学 vz卷
元素吸收量与积累量的比值 o称为利用系数k·¬¯¬½¤·¬²± ¦²¨©©¬¦¬¨±·lk陈灵芝 ot|{vl ∀林木对元素的吸
收量是维持其生长所需要的元素量 o但是 o吸收进入植物体中的元素并非全部被利用而积累 o因此元素
利用系数越小 o林木对该元素的利用效率越高 o反之则相反 ∀连香树群落对 {种元素的利用效率都较
高 o平均利用系数为 s1vx ∀利用效率最高的是 ° o其利用系数为 s1uv ~其次是 ≤¤!± !¯ !ƒ¨!!o利用系
数为 s1vv ∗ s1ws ~利用效率最低的是 ªo其利用系数为 s1xwk表 wl ∀元素的积累量与归还量的比值为元
素的周转期k≤¬µ¦∏¯¤·¬²± ³¨µ¬²§lkƒµ¤±® ετ αλqot|{ul ∀元素周转期与元素利用效率相辅相存 o周转期越长 o
元素的利用效率越高 o反之则相反 ∀{种元素的平均周转期为 w ¤左右 ∀ °为周转期最长 o为 z ¤左右 o
其利用效率最高 ~其次是 ≤¤o为 w1x ¤左右 ~再次是 ± !¯ !ƒ¨!!o为 v ∗ w ¤左右 ~ª的周转期最短 o不
足 v ¤o其利用率相对最低 ~周转期分析结果与循环强度的分析结果一致 ∀
表 4 连香树群落营养元素的生物循环 ≠
Ταβ .4 Τηε βιολογιχαλ χιρχυλατιον οφ νυτριεντ ελεµεντσιν τηε Χ .ϕαπονιχυµ χοµ µ .
项目 ·¨° ° ≤¤ ª ƒ¨ ± ¯ 6
积累 ¦¦∏°∏¯¤·¬²±k®ª#«°pul v{s1uv xt1zv uww1tt tsvs1x| w|1uv wx1vv x1u| uys1y{ usyz1t|
存留 ·¨¨±·¬²±k®ª#«°pu#¤ptl v{1sv x1tz uw1wt tsv1sy w1|u w1xv s1xv uy1sz usy1zu
归还
·¨∏µ±
k®ª#«°pu#¤ptl
凋落 |u1ws x1|z vs1vu uuy1u{ t|1ww z1sv s1{z vy1x{ wt{1{|
¬·¨µ©¤¯¯ k{y1sl k{{1tl kwt1ul k|y1xl k{|1ul kx{1yl kyz1wl kxx1zl k{s1tl
茎流 s1sv s1ss s1uv s1ss s1ss s1ss s1ss s1ss s1uy
≥·¨°©¯²º ks1sl ks1sl ks1vl ks1sl ks1sl ks1sl ks1sl ks1sl ks1sl
冠流 z1|s s1st vz1wz s1st s1su s1st s1sy s1ss wx1w{
׫µ²∏ª©¤¯¯ kz1wl ks1tl kxs1|l ks1sl ks1tl ks1tl kw1zl ks1sl k{1zl
死根 z1tu s1{s x1xz {1t| u1vw w1|x s1vy u|1tw x{1wz
⁄¨ ¤§µ²²· ky1yl ktt1{l kz1yl kv1xl kts1zl kwt1vl kuz1|l kww1vl ktt1ul
合计 tsz1wx y1z{ zv1x| uvw1w{ ut1{s tt1|| t1u| yx1zu xuv1ts
ײ·¤¯ ktss1sl ktss1sl ktss1sl ktss1sl ktss1sl ktss1sl ktss1sl ktss1sl ktss1sl
吸收 ³·¤®¨ k®ª#«°pu#¤ptl twx1w{ tt1|x |{1ss vvz1xw uy1zu ty1xu t1{u |t1z| zu|1{u
归还Π吸收 ·¨∏µ±Π³·¤®¨ s1zw s1xz s1zx s1y| s1{u s1zv s1zt s1zu s1zu
吸收Π积累 ³·¤®¨Π¦¦∏°∏¯¤·¬²± s1v{ s1uv s1ws s1vv s1xw s1vy s1vw s1vx s1vx
积累Π归还 ¦¦∏°∏¯¤·¬²±Π ·¨µ∏± v1xw z1yv v1vu w1ws u1uy v1z{ w1ts v1|z v1|x
土壤养分含量ks ∗ ws¦°l
∏·µ¬¨±·¦²±·¨±·¬± ¶²¬¯k°ª#®ªptl
t{s1ss
t1yy
yw1tz
tz{z1ss
uwz1us
twv1x{
uyu1uz
u|{s1ss
xyyx1{{
土壤有效元素贮量ks ∗ ws¦°l
√¤¬¯¤¥¯¨¨¯ °¨ ±¨·¶¬± ¶²¬¯k∞l
k®ª#«°pul
zuu1vs y1yy uxz1xs ztzs1{z ||t1|y xzw1vt tsxu1ww tt|x{1tw uuzvw1t{
³·¤®¨Π∞k h l us1tw tz|1wv v{1sy w1zt u1y| u1{{ s1tz s1zz v1ut
¦¦∏°∏¯¤·¬²±Π∞k h l xu1yw zzy1zv |w1{s tw1vz w1|y z1{| s1xs u1t{ |1s|
·¨∏µ±Π∞k h l tw1{{ tst1{s u{1x{ v1uz u1us u1s| s1tu s1xx u1vs
≠括号内为百分数 }°¨ µ¦¨±·¤ª¨ ¬± ¥µ¤¦®¨·¶q
土壤中的有效元素贮量表现为 ¯ ktt|x{1tw ®ªΠ«°u o单位下同l ≤¤kztzs1{zl ±ktsxu1wwl ª
k||t1|yl ƒ k¨xzw1vtl kzuu1vsl kuxz1xsl °ky1yylk表 wl o表明土壤中 !° !有效贮存量较低 o
这是由于酸性土壤中 ¯ !±有效浓度极高 o不仅将 !°元素淋溶掉 o而且 °与 ƒ¨!¯ 结合形成不溶性的
磷酸铁kƒ °¨wl和磷酸铝k¯ °wl ∀此外 o酸性土壤过酸对硝化细菌 !共生和非共生的固氮细菌生长的不
适宜 o亦使土壤中含 !°量较低 ∀°和 含量低 o≤¤!ª!ƒ¨!¯ 等元素有效含量较高 o这与成土母岩为
志留系千枚岩夹灰岩 !泥盆系灰岩 !千枚岩夹薄层石英岩 !寒武系变质岩等成土母岩和上述母岩风化的
残坡积物以及第四纪更新世次生黄土的成土母质有关 ~还与 ³值和氧化还原电位有关 ∀显然这种含
高 ≤¤!ª等的酸性土不同于含低 ≤¤!ª的亚热带酸性土k侯学煜 ot|{ul ∀
循环强度 !利用系数和周转期都是从植物体中的元素的角度来表征元素的生物循环特征 o缺乏与土
壤有效元素的联系 o也难以说明对土壤中有效元素的利用状况 ∀为此提出群落吸收系数 !群落归还系数
和群落积累系数 ∀群落吸收系数指群落年吸收某元素量与土壤对应有效元素库存量的百分数 o因而它
z 第 u期 潘开文等 }连香树人工幼林群落营养元素含量 !积累分配和循环
实际上反映了群落利用土壤中有效元素的效率以及土壤库存有效元素的相对数量多少 ∀吸收系数越
大 o说明群落利用土壤库存有效元素的效率高 o土壤库存有效元素相对数量越小 o反之则相反 ∀吸收系
数一般小于 tss h o若 tss h o则表明土壤中的某有效元素已不能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而成为限制因
子 ∀连香树群落吸收系数可分为四个等级 }± !¯ 的吸收系数很低 o为 s1tz h ∗ s1zz h o说明连香树群
落对土壤库中的有效 ± !¯ 的利用率很低 o最低的是 ±~≤¤!ª!ƒ¨的吸收系数为 u1y| h ∗ w1zt h o表
明连香树群落对土壤库中的 ≤¤!ª和 ƒ¨的利用率较低 ~吸收利用率较高的是土壤中的 !o吸收系数
为 us h ∗ v| h ~吸收利用率最高的是 ° o吸收系数为 zzy1zv h k表 wl o表明土壤库中现有有效库存 °尚不
能满足连香树群落的吸收量 o而成为影响该群落发育的障碍因子 o因而要使其高产 o必须人工施用 °肥 ∀
值得注意的是 o连香树群落对 °的吸收量为 tt1|x ®ªΠk«°u#¤l o而土壤库中能供其直接吸收利用的 °仅
是 y1y ®ªΠk«°ul ~表明该群落对于改良土壤 o调节酸碱平衡 o促进矿物分解和 °的活化有积极的贡献 ∀
群落归还系数指群落年归还量与土壤对应有效元素库存量的百分数 o因而其反映了群落归还量对土壤
有效元素库存量的影响大小 ∀群落归还系数越大 o则表明群落对土壤库中某有效元素的库存影响越大 o
反之则相反 ∀表 w表明 o°的归还系数最大 o因而群落归还对土壤库中 °的有效库存量影响最大 ~其次 o
群落归还对土壤库中 !的有效库存量影响较大 o归还系数为 tw h ∗ u| h ~群落归还对土壤库存其余
有效元素量的影响大小表现为 }≤¤kv1uz h l ªku1us h l ƒ k¨u1s| h l ¯ ks1xx h l ±ks1tu h l o因
而群落归还对土壤库存有效 ≤¤!ª!ƒ¨!¯ !±元素影响较小 o影响最小的是 ±∀群落积累系数指群落
积累量与土壤对应有效元素库存量的百分数 o其反映了群落利用土壤中有效元素的效率 ~积累系数越
大 o则表明群落利用土壤中有效元素的效率越高 o反之则相反 ∀其和利用系数不同 o利用系数指群落对
吸收后的元素的利用效率 o而不是指直接利用土壤库存有效元素的效率 ∀表 w显示 o群落直接积累利用
土壤库中有效元素的效率为 °kzzy1zv h l k|w1{s h l kxu1yw h l ≤¤ktw1vz h l ƒ k¨z1{| h l ª
kw1|y h l ¯ ku1t{ h l ±ks1xs h l ∀可见 o群落对土壤库中有效 °的积累利用效率最高 o其次为 !
~再次为 ≤¤!ƒ¨!ª!¯ ~对土壤中有效 ±的积累利用最低 ∀显然 o群落积累系数与利用系数的分析结
论不一致 o但与群落吸收系数的分析结论一致 ∀
w 讨论与结论
4 .1 降水淋溶归还的算法
有的学者通过穿透林冠水和树干茎流水带下的元素量与空旷地降水元素量的差额来估算通过降水
淋溶归还给土壤的元素量k׶∏·¶∏°¬ot|{u ~冯宗炜等 ot|{x ~温肇穆等 ot||tl o据此计算出降水淋溶归还量
如表 x所示 ∀由于降水淋溶归还对连香树而言主要发生于其生长期kx ∗ tt月l o故以生长期降水量计
算通过降雨淋溶归还量 ∀表 x显示 ° !!≤¤!ª!±通过降水淋溶而损失 ~但 则通过降水 o使大气中的
含 物质被吸附于叶表面而逐渐被叶吸收存留下来 o因而使 淋溶损失表现为负值 o这有悖于实际淋
溶损失 ∀该种方法估算的结果不符合连香树林的客观实际的原因在于忽略了叶吸收林冠截留的降水中
所包含的营养物质 ∀为避免上述方法的误差 o列出了本文中的计算方法 ∀计算结果符合现实情况 o表明
该计算方法既可行又合理 ∀
4 .2 几个系数的比较
利用系数指元素吸收量与积累量的比值 o循环系数指元素归还量与吸收量的比值 o周转期指元素的
积累量与归还量的比值 ov个系数都是描述群落对吸收后的元素的利用情况的指标 ∀群落吸收系数指
群落年吸收某元素量与土壤对应年有效元素库存量的百分数 o群落归还系数指群落年归还量与土壤年
对应有效元素库存量的百分数 o群落积累系数指群落积累量与土壤年对应有效元素库存量的百分数 o因
而它实际上反映了群落利用土壤中有效元素的效率和土壤库存有效元素的相对数量多少以及对土壤中
某有效元素的库存的影响 ∀可见 o利用系数 !循环系数 !周转期和群落归还系数 !积累系数 !吸收系数的
显著区别在于 }前三者描述群落吸收后的元素的循环特征 o着重强调植物对已吸收的元素的利用情况 ~
后三者描述元素在植物与土壤之间的循环特征 o重点描述群落吸收 !利用土壤中有效元素以及对土壤中
{ 林 业 科 学 vz卷
对应元素的影响的特征 ∀
通常 o在利用系数 !循环系数和周转期三个指标中 o周转期与循环系数的分析结果是一致的 o而与利
用系数的分析结果无共同的可比性 ~同样 o在群落归还系数 !积累系数和吸收系数中 o群落积累系数与吸
收系数的分析结果一致 o而与群落归还系数的分析结果无共同的可比性k表 wl ∀
表 5 降水淋溶归还的元素量
Ταβ .5 Αννυαλ ρετυρνσ οφ νυτριεντ ελεµεντστηρουγη ραινφαλλλεαχηινγ (®ª#«°− 2 #¤− 1 )
项目
·¨°
降水量
¤¬±©¤¯ k¯°°l
° ≤¤ ª ƒ¨ ± ¯ 6
林内雨
¨·2°µ¨¦¬³¬·¤·¬²±
茎流 us1v t1uw s1ss s1{x s1ss s1ss s1ss s1ss s1ss u1s|
≥·¨°©¯²º
冠流 xyw1v wt1w{ s1tz xx1su s1st s1su s1ss s1sy s1ss |y1zy
׫µ²∏ª«©¤¯¯
合计 x{w1y wu1zu s1tz xx1{z s1st s1su s1ss s1sy s1ss |{1{x
ײ·¤¯
空旷雨 °µ¨¦¬³¬·¤·¬²± z{y1s wy1zz s1s{ uw1ww s1ss s1ss s1ss s1ss s1ss zt1u|
淋溶量 ¨¤¦«¬±ª¤°²∏±· p w1sx s1s| vt1wv s1st s1su s1ss s1sy s1ss uz1xy
4 .3 落叶树种存留的算法
w qv qt 叶的元素迁移 虽然连香树叶在不同生长季节 !不同部位和不同器官中时刻都存在元素的体内
迁移 o但本文由于仅为了计算吸收 !归还和存留 o因而只研究叶凋落前后元素的迁移变化 ∀凋落前用生
长期叶元素平均含量k Χtl !凋落后用凋落物叶中元素平均含量k Χul参与下式计算 o结果见表 y ∀
迁移率 k Χt p Χul # Χptt # tss h
不同的元素迁移率不同k ¯·«∏µ ετ αλqot||ul ∀ { 种元素的迁移率表现为 ƒ k¨utz1v| h l ¯
kutw1sx h l ±kuss1ss h l kx{1zz h l °kvy1s{ h l kuz1tt h l ªkt|1yt h l ≤¤kt{1tt h l ∀
通常 ƒ¨在植物体中难转移 o而凋落前 ƒ¨的高度转移与其促进生理成熟有关 o¯ !±对植物的毒寒机理
相近 o其高度转移主要是加快叶的死亡和脱落 ∀ !° !都是植物体中移动性较大的元素 o然而 o与 ° !
不同 o在植物体中 o主要以离子形态或可溶性盐类吸附在原生质的表面上 o而不是象 ° !以有机化
合物的形态存在 o因而其迁移率高于 ° !∀钙主要是细胞壁的结构成份 o它与中胶层果胶质形成钙盐而
被固定下来 o不易转移和再利用 o因而其迁移率最低 ∀不同的元素迁移方向也不同 o叶中的 !° !!≤¤!
ª等营养元素向其它器官迁移 o以减少其损失 o而 ƒ¨!± !¯ 则由其它器官向叶迁移 o以促成叶生理成
熟而凋落归还林地 ∀向体内迁移的元素往往是积累较多 !需求量大的元素 o而向体外迁移的元素多数属
积累和需求量较少的元素或是土壤库存有效量大的元素k表 v !yl o这种以损失需求量少或土壤库存量
多的元素来换取需求量大或者土壤供应紧缺的元素的累积和再利用也是植物长期进化而适应环境的生
理生存对策k¬¯¯¬±ª¥¨¦® ετ αλqot|{tl ∀凋落物中氮素含量的高低不仅影响到凋落物的矿化速度 o而且也
反映出归还土壤的肥力效应和森林生态系统食物链中微生物的营养状况k卢俊培 ot||wl ∀在连香树凋
落物营养元素组成中 o≤¤kuv1x ªΠ®ªo单位下同l k|1ys ¯ kv1{sl kv1txl ªku1sul ƒ k¨s1zvl
°ks1yul ±ks1s|lk表 yl o表明凋落物中 素含量高 o有利于微生物活动和矿化分解 o促进系统生物良
性循环 ∀
表 6 叶中营养元素凋落前后浓度变化 (干重 :ªΠ®ª)
Ταβ .6 Τηε χηανγε οφ χονχεντρατιον οφ νυτριεντ ελεµεντσιν λεαϖεσ βεφορε ανδ αφτερ λεαφ2φαλλ (⁄µ¼ º¨ ¬ª«·:ªΠ®ª)
阶段 ≥·¤ª¨ ° ≤¤ ª ƒ¨ ± ¯
凋落前 ≠ tv1zs s1|z z1yw u{1zt u1xx s1uv s1sv t1ut
¨ ©²µ¨ ¯¨ ¤©2©¤¯¯ tv1y| ∗ tv1zt s1|w ∗ s1|| z1yt ∗ z1y{ u{1yy ∗ u{1z{ u1xw ∗ u1xz s1uv ∗ s1uv s1sv ∗ s1sv t1us ∗ t1uu
凋落后 ≠ |1ys s1yu v1tx uv1xt u1su s1zv s1s| v1{s
©·¨µ¯ ¤¨©2©¤¯¯ |1xy ∗ |1yx s1yt ∗ s1yv v1tw ∗ v1ty uv1vv ∗ uv1zz u1ss ∗ u1sv s1zu ∗ s1zw s1s| ∗ s1s| v1z{ ∗ v1{u
迁移率 ≤«¤±ª¨ uz1ts vy1s{ x{1zz t{1tt us1z{ p utz1v| p uss1ss p utw1sx
³¨µ¦¨±·¤ª¨ k h l
≠平均值 √ µ¨¤ª¨ ~浓度范围 ≤²±·¨±·¯¬°¬·q
| 第 u期 潘开文等 }连香树人工幼林群落营养元素含量 !积累分配和循环
w qv qu 存留 由于连香树为落叶树种 o每年长出的树叶在当年 tu月前全部凋落 o毫无疑问 o连香树的
存留是指该树种中除叶以外的器官中的元素总量之和 o其算法是各器官生物量乘以相应元素的浓度 ∀
但是 o表 y已显示出 o连香树树叶在凋落前其养分已发生明显的转移 o虽然 o我们不能确切知道各元素转
移到哪个具体部位 o但却知道各元素在体内和体外之间的转移 o向体外转移的即属于归还部分 o向体内
转移的即属于积累和存留部分 ∀所以 o在逻辑推理上 o存留应是在上述算法的基础上再加或减去因元素
在叶与其它器官内外迁移而损失或增加的对应元素量 ∀按此思路 o算出的元素循环特征如表 z所示 ∀
将表 z和表 w的数据进行对照 o发现两种算法所得到的基本趋势较为一致 o如两表中的群落吸收系
数 !积累系数和归还系数从大到小排列顺序分别都为 ° ≤¤ ƒ¨ ª ¯ ± !° ≤¤
ƒ¨ ª ¯ ±和 ° ≤¤ ª ƒ¨ ± ¯ o排列顺序完全一致 ∀但两种算法所算出的系
数排列顺序也有不尽一致的地方 o如表 z中各元素存留量排列顺序为 ≤¤ ¯ ° ª ƒ¨
±o而表 w中各元素存留量排列顺序为 ≤¤ ¯ ° ƒ¨ ª ±∀两表中个别具体数据也有差
异 o如表 w与表 z中 {种元素积累的总量分别为 usyz1t| ®ªΠ«°u 和 utzv1sz ®ªΠ«°u o相对误差为 x h ∀
总体而言 o两种算法的结果多数较为接近 ∀前种算法为国内外普遍采用 o但本文的研究也发现了落
叶树种叶养分的转移对此算法的影响 o如果落叶树种养分转移率更大 o那么误差可能就更大 ∀所以 o作
者倾向于后者的算法 ∀
表 7 连香树群落营养元素的生物循环 ≠
Ταβ .7 Τηε βιολογιχαλ χιρχυλατιον οφ νυτριεντ ελεµεντσιν τηε Χ .ϕαπονιχυµ χοµ µ .
项目 ·¨° ° ≤¤ ª ƒ¨ ± ¯ 6
积累 ¦¦∏°∏¯¤·¬²±k®ª#«°pul wtw1x{ xx1ts u{z1vv ts{s1yv xw1vv ws1xv w1zt uvx1{y utzv1sz
存留 ·¨¨±·¬²±k®ª#«°pu#¤ptl wt1wy x1xt u{1zv ts{1sy x1wv w1sx s1wz uv1x| utz1vt
归还
·¨∏µ±
k®ª#«°pu#¤ptl
凋落 |u1ws x1|z vs1vu uuy1u{ t|1ww z1sv s1{z vy1x{ wt{1{|
¬·¨µ©¤¯¯ k{y1sl k{{1tl kwt1ul k|y1xl k{|1ul kx{1yl kyz1wl kxx1zl k{s1tl
茎流 s1sv s1ss s1uv s1ss s1ss s1ss s1ss s1ss s1uy
≥·¨°©¯²º ks1sl ks1sl ks1vl ks1sl ks1sl ks1sl ks1sl ks1sl ks1sl
冠流 z1|s s1st vz1wz s1st s1su s1st s1sy s1ss wx1w{
׫µ²∏ª«©¤¯¯ kz1wl ks1tl kxs1|l ks1sl ks1tl ks1tl kw1zl ks1sl k{1zl
死根 z1tu s1{s x1xz {1t| u1vw w1|x s1vy u|1tw x{1wz
⁄¨ ¤§µ²²· ky1yl ktt1{l kz1yl kv1xl kts1zl kwt1vl kuz1|l kww1vl ktt1ul
合计 tsz1wx y1z{ zv1x| uvw1w{ ut1{s tt1|| t1u| yx1zu xuv1ts
ײ·¤¯ ktss1sl ktss1sl ktss1sl ktss1sl ktss1sl ktss1sl ktss1sl ktss1sl ktss1sl
吸收 ³·¤®¨ k®ª#«°pu#¤ptl tw{1|t tu1u| tsu1vu vwu1xw uz1uv ty1sw t1zy {|1vt zws1wt
归还Π吸收 ·¨∏µ±Π³·¤®¨ s1zu s1xx s1zu s1y{ s1{s s1zx s1zv s1zw s1zt
吸收Π积累 ³·¤®¨Π¦¦∏°∏¯¤·¬²± s1vy s1uu s1vy s1vu s1xs s1ws s1vz s1v{ s1vw
积累Π归还 ¦¦∏°∏¯¤·¬²±Π ·¨µ∏± v1{y {1tv v1|s w1yt u1w| v1v{ v1yx v1x| w1tx
土壤养分含量ks ∗ ws¦°l
∏·µ¬¨±·¦²±·¨±·¬± ¶²¬¯k°ª#®ªptl
t{s1ss
t1yy
yw1tz
tz{z1ss
uwz1us
twv1x{
uyu1uz
u|{s1ss
xyyx1{{
土壤有效元素贮量ks ∗ ws¦°l
√¤¬¯¤¥¯¨¨¯ °¨ ±¨·¶¬± ¶²¬¯k∞l
k®ª#«°pul
zuu1vs y1yy uxz1xs ztzs1{z ||t1|y xzw1vt tsxu1ww tt|x{1tw uuzvw1t{
³·¤®¨Π∞k h l us1yu t{w1xv v|1zw w1z{ u1zx u1z| s1tz s1zx v1uy
¦¦∏°∏¯¤·¬²±Π∞k h l xz1ws {uz1vv ttt1x{ tx1sz x1w{ z1sy s1wx t1|z |1xy
·¨∏µ±Π∞k h l tw1{{ tst1{s u{1x{ v1uz u1us u1s| s1tu s1xx u1vs
≠括号内为百分数 }°¨ µ¦¨±·¤ª¨ ¬± ¥µ¤¦®¨·¶q
4 .4 连香树群落的一些生理生态特性
在 {种元素中 o除 ƒ¨和 ¯ 外的其余元素在连香树各营养器官中的含量规律都表现为 }代谢越旺盛
的部位 o其含量越高 ∀°和 ¯ !≤¤和 ƒ¨在各营养器官中的积累趋势一致 oª和 ±的积累趋势一致 o
和 的积累趋势相近 o表明上述各组元素间彼此有着更紧密的相关性k表 vl ∀{种元素中 o连香树对 ≤¤
的积累量最多 o这一方面是土壤中活性 ≤¤含量高 o另一方面也是连香树对 ≤¤的需求多 o因 ≤¤和 ¯ 有
st 林 业 科 学 vz卷
拮抗作用 o这正好能消去过多的 ¯ 离子的毒害k表 vl ~连香树对 ¯ 的大量富集与土壤中含大量活性 ¯
有关 o因大量活性 ¯ 对植物有毒害作用 o因此 o连香树对 ¯ 的大量富集是否是其固有的生态生理特性
尚值得进一步研究 o但连香树因 ≤¤和 ¯ 的相克作用 o使连香树具有耐 ¯ 性 ∀这个结论从理论上验证
了连香树分布于亚热带富铝的酸性土上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
连香树群落中 {种元素的主要归还途径因不同的元素而有所不同 o的主要归还途径是降水淋溶 o
占归还总量的 xt1u h ~其余元素主要的归还途径是凋落物 o占总归还量的 xx1z h ∗ |y1x h ~¯ 几乎不通
过淋溶归还 o° !≤¤!ª!ƒ¨等淋溶量少 o淋溶归还占总的 z1w h ~ƒ¨!¯ 通过死根的归还量分别占总的
wt1v h和 ww1v h k表 wl ∀这些结论与元素的特性以及其在植物中的积累分布和移动的特点相吻合 ∀
在 {种元素中 o连香树群落利用效率最高的是 ° o其次是 ≤¤!ƒ¨!¯ !± !!o最低的是 ª~周转期
最长的是 ° o其次是 ≤¤!¯ !!ƒ¨!± !o最短的是 ª∀显然 o周转期分析结果与循环强度的分析结果一
致k表 wl ∀连香树群落吸收系数最小的是 ± !¯ o较小的是 ≤¤!ª!ƒ¨o较大的是 !o最大的是 °∀归还
系数最大的是 ° o较大的是 !∀积累系数最大的是 ° o其次为 !~再次为 ≤¤!ª!ƒ¨!¯ o最小的是
±∀显然 o群落积累系数与利用系数的分析结论不一致 o但与群落吸收系数的分析结论一致 ∀
上述结果之间可互相佐证和解释 o比如土壤中 °较缺乏 o群落积累系数与归还系数都大 ~植物吸收
°后 o对 °的利用效率高 o周转期长 ~为更高效地利用好植物体内的 ° o°的迁移再利用率高k表 yl o因而 o
衰老器官含 °低 o植物通过淋溶丢失的 °也少 ∀
参 考 文 献
陈灵芝 q英国 ¤°³¶·¨¯¯的蕨菜草地生态系统的营养元素循环 q植物学报 ot|{v ouxktl }tx ∗ uv
冯宗炜 !陈楚莹 !王开平等 q亚热带杉木纯林生态系统中营养元素的积累 !分配和循环的研究 q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 ot|{x o|kwl }
uwx ∗ uxx
侯学煜 q中国植物地理及优势植物化学成分 q北京 }科学出版社 ot|{u
哈默特 q布塞尔 o汉纳 q斯可夫 o王铸豪等 q华南大叶相思林的碳 !氮动态的系统分析与模拟 q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集刊 ot|{| ow }uvx
∗ uxt
林 鹏 o林光辉 q九龙江口红树林研究 · p秋茄群落的氮 !磷积累和循环 q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 ot|{x o|kwl }ut ∗ u|
卢俊培 q海南岛尖峰岭热带林凋落物研究初报 q生态学杂志 ot||w otvktl }uy ∗ u|
刘光崧主编 q土壤理化分析与剖面描述 q重庆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 ot||y
拉夏埃尔k李 博等译 ot|{xl q植物生理生态学 q北京 }科学出版社 ot|{x
潘开文 o刘照光 qts年生连香树人工群落生物量研究 q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ot|||¤oxkul }tut ∗ tvs
潘开文 q四川大沟流域土壤活性铝含量及其对连香树群落的影响 q山地学报 ot||| otzkul }twz ∗ txt
孙 羲主编 q农业化学 q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ot|{s
宋朝枢 o徐荣章 o张清华编 q中国珍稀频危保护植物 q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ot|{|
谭云峰 o黄建旗 o陈新媛等 q油茶林生态系统中营养元素循环的研究 q生态学报 ot|{| o|kvl }utv ∗ ut|
王 东 o高淑贞 q中国连香树科的系统研究 ´ q叶的宏观结构及叶柄维管束变化 q西北植物学报 ot||s otsktl }vz ∗ wt
王 东 o高淑贞 q中国连香树科的系统研究 µ q次生木质部的显微和超微结构 q西北植物学报 ot||t ottkwl }u{z ∗ u{|
温肇穆 o梁宏温 o黎 跃 q杉木成熟林乔木层营养元素生物循环的研究 q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 ot||t otxktl }vy ∗ wx
余宁旺主编 q应用数学 q北京 }农业出版社 ot|z|
王 夔主编 q生命科学中的微量元素 q北京 }中国计量出版社 ot||u
张宏陶主编 q水质分析大全 q重庆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 ot|{|
¯·«∏µ oƒ¤«¨ ¼ q
¬²°¤¶¶¤±§∏·µ¬¨±·¶¬± ¤± ∞±ª¨¯°¤±± ¶³µ∏¦¨¶¶∏¥¤¯³¬±¨ ©¬µ©²µ¨¶·¬± ±²µ·«¦¨±·µ¤¯ ≤²¯²µ¤§²}³²²¯ o¤±±∏¯ ³µ²§∏¦·¬²±o¤±§¬±·¨µ±¤¯
¦¼¦¯¬±ªq≤¤± qƒ²µq ¶¨qot||u ouu }vtx ∗ vux
²¥ ¬¥¥²±¶q×µ¨ ¶¨²©
µ¬·¤¬± ¤±§∞∏µ²³¨ q²±§²±}≤«¤±¦¨µ³µ¨¶¶ot||x
⁄¤√¬¶ q≥¼¶·¨°¤·¬¦ °¨¥µ¼²¯²ª¼ ²©¤±ª¬²¶³¨µ°¶q¨º ≠²µ®}²µ± º¬¯¨ ¼ i ≥²±¶ot||y
∞µ§·°¤± q°²¯¯¨ ± °²µ³«²¯²ª¼ ¤±§³¯¤±··¤¬²±²°¼ ¤±ª¬²¶³¨µ°¶ok¦²µµ¨¦·¨§µ¨³µ¬±·²©·«¨ §¨¬·¬²± ²©t|xul q¨ º ≠²µ®¤±§²±§²±}¤©±¨ µ³∏¥¯¬¶«¬±ª≤²qo
t|yy
ƒµ¤±®
o²¯¯¨ ¼ q热带森林的生产量和矿物循环 q植物生态学译丛 otvu ∗ tvv q北京 }科学出版社 ot|{u ow
¬¯¯¬±ª¥¨¦® × i ≤²¶·¬ª¤± ≥ q∞¯ °¨¨ ±·µ¨¶²µ³·¬²±¬±¤ª∏¬¯§²©∏±§¨µ¶·²µ¼¶«µ∏¥¶³¨¦¬¨¶}±¬¦«¨ §¬©©¨µ¨±·¬¤·¬²± ¤±§µ¨¶²µ³·¬²±·«µ¨¶«²¯§¶qΟικοσqt|{{ oxv }
vyy ∗ vzw
tt 第 u期 潘开文等 }连香树人工幼林群落营养元素含量 !积累分配和循环
·¨¦¤¯©¨ ≤ i ≤«¯ ® q±¤·²°¼ ²©·«¨ §¬¦²·¼¯ §¨²±¶o¬©²µ§}t|xz o∂²¯ qtvs ∗ vt
° ⁄∏√¬ª±¨ ¤∏§o≥ ⁄¨ ±¤¨ ¼¨ µo⁄¨ ≥°¨ ·q陆地生态系统矿质循环 q植物生态学译丛 q北京 }科学出版社 ot|{u ow }tww ∗ tzz
¤·¨µ i ¬¯±¨ ≤ q≤«µ²°²¶²°¨¬± °µ¬°¬·¬√¨ ±ª¬²¶³¨µ° ¶¨ ´ oµ o±²·¨¶ q
q q∞§¬±¥qt|zv ot|zy ovu
≥º¤°¼
i
¤¬¯¨ ¼ º q׫¨ °²µ³«²¯²ª¼ ¤±§µ¨ ¤¯·¬²±¶«¬³¶²© ≤ µ¨¦¬§¬³«¼¯ ∏¯° qqµ±²¯§ µ¥qt|w| ovs }t{z ∗ uts
׶∏·¶∏°¬o× q森林生态系统中营养元素的积累和循环 q植物生态学译丛 o北京 }科学出版社 ot|{u ow }tzz ∗ tz|
׺¬¯¯ ¼¨ ετ αλq¬·¨µ³µ²§∏¦·¬²± ¤±§·∏µ±²√ µ¨¬± ¥¤¶¬± °¤±ªµ²√¨ ©²µ¨¶·¬±¶²∏·«º ¶¨·ƒ¯ ²µ¬§¤q∞¦²¯²ª¼ ot|{y oyzkvl }yzs ∗ y{v
评5中国森林6一书
k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冯宗炜l
5中国森林6这部系列专著由中国林业出版社于 usst年全部出版完成了 ∀这部专著的问世是在党
的/改革开放0路线指引下 o我国林业战线取得的一大丰硕成果 ∀编写这部专著历经十余载 o是在原林业
部的直接领导和组织下 o在各省k市l !自治区林业厅k局l以及各5森林6编委的全力支持下 o由 uss多位
专家 !学者参与编写 o并经数百位专家讨论 !审议后成书的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o这是一部建国以来我国
森林科学在长期实践中科学总结的巨著 ∀
众所周知 o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组成结构最复杂 !生物种类最丰富 !适应性最强 !稳定性最大 !功
能最完善的生态系统 ∀森林不仅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o提供各种生物资源 o而且对改善和保护生态环
境 o维护全球和区域生态平衡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 5中国森林6这部专著就是根据现代生态学的
原理 o从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角度 o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编写的 ∀在总论中系统地阐述了中国森林形成
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 !森林的变迁历史 !现代森林地理分布规律 !森林动植物区系 !森林病虫害 !森林资
源的现状和消长变化以及森林的分区和分类等特点 ∀在各论中 o进而根据/志学结合 o寓学于志0的指导
思想 o在分篇介绍各种森林类型的同时 o探讨其地理分布 !生态环境 !组成结构 !林木生长发育和更新演
替等规律 o并根据这些自然规律 o对各种森林类型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o作出了客观的评价 o提出了
经营管理的意见 ∀这是5中国森林6这部专著不同于5中国植被6等其他专著的显著特点 ∀
当前我国经济建设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 ∀中国是拥有 tu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 o也是一个
少林的国家 ∀森林面积只占世界森林面积的 v h ∗ w h o而且质量不高 o森林资源十分缺乏 o供需矛盾日
益紧张 ∀全国生态环境虽局部有所改善 o但整体恶化的趋势 o尚未得到扭转 o北方的沙漠化 !南方的酸化
k酸雨l !喀斯特地区的石化 !山区水土流失 !城市空气污染和水资源短缺 !水质恶化等等状况 o尚未得到
根本的改善 o加上全球环境的变化 o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o导致人类生存的空间日益缩小 ∀森林生态
系统既受到生态环境恶化的影响 o又能对改善生态环境起到其他生态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 ∀ 5中国森
林6这部专著将对我国生态环境和改善和林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 ∀
在迎接新世纪第一个春天之际 o作为林业科学战线中的一员 o拜读5中国森林6一书 o不禁浮想连翩 o
5中国森林6的主编吴中伦 !副主编王战 !李治基 !张正昆 !吴志曾等老一辈林学家已经不在人世了 o但他
们为祖国林业建设呕心沥血 o兢兢业业 o奋斗终身的敬业精神 o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我对为5中国森
林6出版付出辛勤劳动的编委会的领导 !专家和学者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o感谢他们为祖国林业建设出版
了这样一部好书 ∀
面对新世纪我国生态环境的各种挑战 o我们的任务还非常艰巨 ∀我深信这部书将对我国林业生产 !
教学 !科研和管理部门的人员和读者们会有所启迪和帮助 ∀
ut 林 业 科 学 vz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