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Variation of Microbial Biomass in Different Culture Media of Gerbera jamesoni at Different Growth and Developmental Periods

非洲菊不同生育期配方栽培基质中微生物的变化



全 文 :园  艺  学  报  2010, 37 (1) : 89 - 96
Acta Horticulturae Sinica
收稿日期 : 2009 - 05 - 25; 修回日期 : 2009 - 11 - 27
基金项目 :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2007BAD57B03; 2006BAD07B02)3 通讯作者 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 ( E2mail: chengzh@ nwsuaf1edu1cn)
非洲菊不同生育期配方栽培基质中微生物的变化
谢芝春 , 程智慧 3 , 孟焕文 , 于艳辉 , 薛书浩 , 刘晓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 , 陕西杨凌 712100)
摘  要 : 在塑料大棚条件下 , 以腐熟的稻壳、玉米秸秆、玉米芯、泥炭、珍珠岩为材料 , 组成 6种栽
培基质 , 研究了非洲菊不同生育期不同配方基质中微生物种类及数量的变化。结果表明 : 不同配方基质中 ,
非洲菊不同生育期微生物数量都以细菌最多 , 其次是放线菌 , 真菌最少。处理 T1 (基质质量比 , 稻壳 ∶泥
炭 ∶粗砂 = 3∶1∶1)、T2 (稻壳 ∶玉米秸秆 ∶泥炭 ∶粗砂 = 3∶2∶1∶1) 和 CK1 (泥炭 ∶珍珠岩 = 2∶1) 的细菌和放
线菌数量在叶生长盛期达到峰值 , 以后下降 , 开花期有所回升 , 谢花期急剧下降。在叶生长盛期 , T2、T1
和 CK1的细菌与放线菌数量分别为每 g干样 1016 ×106和 8712 ×105个、9153 ×106和 3514 ×105个、2187 ×
106和 2152 ×105个。T3 (稻壳 ∶玉米芯 ∶泥炭 ∶粗砂 = 3∶2∶1∶1)、T4 (稻壳 ∶玉米秸秆 ∶玉米芯 ∶泥炭 ∶粗砂 =
2∶1∶1∶1∶1) 和 CK2 (土壤 ) 的细菌和放线菌在叶生长盛期和现蕾期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 , 开花期达到峰
值 , 谢花期迅速下降。在开花期 , T4、T3和 CK2细菌和放线菌分别为每 g干样 12131 ×106和 48169 ×105个、
10174 ×106和 38164 ×105个、2191 ×106和 7175 ×105个。叶生长盛期各配方的真菌数量都有较大幅度增长 ,
以后下降 , 开花期回升 , 谢花期达到峰值。峰值时各处理的真菌数量以 T2最多 , 每 g干样为 4116 ×104个 ;
其次是 T3 , 为 2192 ×104个 ; CK2最少 , 仅为 0115 ×104个。基质配方中 , 稻壳比例相对大的 , 细菌数量一
般较少 ; 基质种类较多 , 稻壳比例较小的 , 细菌则较多 ; 玉米秸秆比例大的 , 放线菌数量较多 ; 玉米秸秆
或玉米芯比例大的 , 真菌数量相对较多。
关键词 : 非洲菊 ; 栽培基质 ; 生育期 ; 微生物
中图分类号 : S 68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05132353X (2010) 0120089208
Var ia tion of M icrob ia l B ioma ss in D ifferen t Culture M ed ia of Gerbera jam e2
son i a t D ifferen t Growth and D evelopm en ta l Per iods
X IE Zhi2chun, CHENG Zhi2hui3 , MENG Huan2wen, YU Yan2hui, XUE Shu2hao, and L IU Xiao2yun
(College of Horticu lture, N orthw est A & F U niversity, Yangling, Shaanxi 712100, Ch ina)
Abstract: The variation of the kinds and the number of m icrobial biomass in 6 culture media with
different p roportion of fermented rice husk, corn straw, corn cob, peat and perlite grown with Gerbera jam eson i
at different developmental periods was investigated under p lastic tunnel condition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biomass of bacteria ranked the first in different medium formulas at different developmental periods of Gerbera
jam eson i. The quantity of actinomycetes was the second, and fungus ranked the last. The quantity of bacteria
and actinomycetes in the culture medium T1 ( the portion of rice husk, peat and sand was 3∶1∶1) , T2 ( the
portion of rice husk, corn straw, peat and sand was 3∶2∶1∶1) and CK1 ( the portion of peat and perlite was
2∶1) reached a peak at leaf flourishing growing stage, and then decreased, rose again at flowering stage, and
decreased again remarkably at flower withering stage. The quantity of bacteria and actinomycetes in the culture
medium T2 , T1 and CK1 were 1016 ×106 and 8712 ×105 , 9153 ×106 and 3514 ×105 , 2187 ×106 and 2152 ×
105 ·g- 1 dry media (DM ) , respectively at leaf flourishing growing stage. The quantity of bacteria and
园   艺   学   报 37卷
actinomycetes appeared the increasing trend in the culture medium T3 ( the portion of rice husk, corn cob,
peat and sand was 3∶2∶1∶1) , T4 ( the portion of rice husk, corn straw, corn cob, peat and sand was 2∶1∶
1∶1∶1) and CK2 ( soil) at leaf flourishing growing stage and flower budding stage, and reached a peak at
flowering stage, but decreased rap idly at flower withering stage. The quantity of bacteria and actinomycetes in
the culture medium T4 , T3 and CK2 were 12131 ×106 and 48169 ×105 , 10174 ×106 and 38164 ×105 ,
2191 ×106 and 7175 ×105 ·g- 1 DM , respectively at flowering stage. The fungal quantity in different culture
medium formulas increased sharp ly at leaf flourishing growing stage, then decreased, and rose again at flower2
ing stage, and reached a peak at flower withering stage. The fungal quantity at the peak stage in formula T2
was 4116 ×104 ·g- 1 DM which ranked the first; the next was 2192 ×104 ·g- 1 DM in formula T3 , and the
least was 0115 ×104 ·g- 1 DM in CK2. Among all the culture media, there appeared less bacteria generally in
the culture media with relatively large p roportion of rice husk, more bacteria in media with more components
and small p roportion of rice husk, more actinomycetes in media with large p roportion of corn straw, and more
fungi in media with large p roportion of corn straw or corn cob.
Key words: Gerbera jam eson i; culture media; developmental periods; m icroorganism s
近年来 , 随着基质栽培的应用 (蒋卫杰 等 , 2000; 傅松玲 等 , 2001) , 基质中微生物多样性研
究成为热点。微生物是基质活性的基础 , 也是基质中最活跃的部分 (佟小刚 等 , 2005)。作为有机基
质 , 如秸秆、稻壳等 , 从开始发酵到用于植物栽培 , 自身会繁殖大量的微生物 , 再加上灌水、施肥等
生产管理带来的微生物 , 使基质中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就更丰富。丰富的微生物可加快有机质的分
解 , 提供植物可吸收的硝态氮和铵态氮 ( Elliott, 1986; Carlile & W ilson, 1991; 李天林 等 , 1999;
朱世东 等 , 2002) , 以及微生物代谢产物。同时 , 植物代谢产物 , 如根系分泌物为基质微生物可提
供一定量的能源和碳源 , 使植物根系与基质微生物形成稳定的相互作用的动态系统 , 从而促进了植物
的生长 (吴建峰和林先贵 , 2003)。基质微生物不仅参与养分形态的转化 , 在增强植物抗病力和抗逆
性方面也有着积极作用 (Clark, 1997; 王曙光和林先贵 , 2001)。
不同类型基质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差异很大 ( Given & D ickninson, 1975; Slobraa, 1986; Me2
nzies & Ehret, 1997) , 研究不同栽培基质中微生物的变化 , 对于揭示有机基质无土栽培体系中作物与
根际微生物的相互作用 , 并进一步研究调控技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如栽培过程中 , 采用物
理方法或运用生物接种技术改良基质微生物区系 ; 增施有机物料或应用有机无机生物活性肥料来改善
植物的根系生长环境 , 提高微生物的数量和养分利用的有效性 (蒋卫杰 等 , 1998; 倪治华和马国
瑞 , 2002; 刘卫群 等 , 2003) ; 或者接种有益微生物来增强植物抑制病原菌的能力 (Van et al. ,
1990) 等。作者以非洲菊为栽培对象 , 分析不同生育期不同配方有机基质中微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变
化 , 旨在为非洲菊有机基质栽培中基质管理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1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
试验于 2008年 1—12月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场塑料大棚中进行。供试非洲菊 ( Gerbera
jam eson i) 品种为 ‘阳光海岸 ’, 购自云南王氏花卉公司 , 花为黄色黑心。采用槽式基质栽培 , 槽宽
018 m , 长 312 m, 深 013 m, 底部铺塑料薄膜 , 其上填铺栽培基质 , 每槽种植 2行非洲菊 , 株行距各
为 30 cm, 每个小区栽植 20株。铺设滴灌定时浇水。
以稻壳为主要基质原料 , 添加玉米秸秆、玉米芯、泥炭、珍珠岩、粗砂等辅助成分。有机基质原
料使用前经过发酵腐熟。试验设 6个基质配方处理 (表 1) , 3次重复 , 共 18个小区。
CK1作为有机生态型对照 (王新颖 等 , 2006) , CK2为土壤 , 作为常规对照。除对照外 , 其它处
09
 1期 谢芝春等 : 非洲菊不同生育期配方栽培基质中微生物的变化  
理都加入商品消毒膨化鸡粪 (河北省恒昌有机肥生产 ) 10 kg·m - 3。种植前 , 6个处理统一加复合肥
1 kg·m - 3 , 在非洲菊生长期间 6种不同基质配方采取统一的施肥制度。
5月 30日将基质配好填入槽中 , 取样 1次。6月 1日定植。将非洲菊的生育时期分为叶生长盛期
(6月上旬至 8月上旬 )、现蕾期 (8月中旬至 9月上旬 )、开花期 (9月上旬至 11月下旬 ) 和谢花期
(12月上旬至中旬 )。定植后分别在 8月 1日、8月 30日、10月 10日和 12月 5日取基质样 , 每次随
机选取 5株 , 在距离 10 cm处选定 1点 , 共 5点 , 取表层深 5 cm处的基质 , 把 5点样品混匀后用四分
法取舍 , 样品装入无菌塑封袋带回实验室分析。
表 1 不同配方基质质量组成比例
Table 1 W eight proportion of m ed ia in d ifferen t form ula s
处理 Treatment 稻壳 R ice husk 玉米秸秆 Corn straw 玉米芯 Corn cob 泥炭 Peat 珍珠岩 Perlite 粗砂 Sand 土壤 Soil
T1 3 0 0 1 0 1 0
T2 3 2 0 1 0 1 0
T3 3 0 2 1 0 1 0
T4 2 1 1 1 0 1 0
CK1 0 0 0 2 1 0 0
CK2 0 0 0 0 0 0 1
112 微生物测定方法
基质微生物的计数采用平板法 , 细菌、放线菌和真菌分别采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改良高氏 1
号培养基和 PDA培养基 (许光辉和郑洪元 , 1988)。接种后置于 28 ℃温箱中培养 , 每个处理重复 3
次。分别在培养第 2天、第 3天和第 6天测定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菌落数 (李阜棣 等 , 1996)。
试验数据采用软件 DPS ( v7105版 ) 及 M 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1 栽培基质中细菌数量在非洲菊不同生育期的变化
不同配方栽培基质中细菌数量在非洲菊生育期内有较大的变化 , 而且达到峰值的时期不同。T1、
T2和 CK1在叶生长盛期达到高峰值后下降 , 开花期有所回升 , 在谢花期急剧下降 ; T3、T4和 CK2在叶
生长盛期和现蕾期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 , 在开花期达到最高值 , 在谢花期迅速下降 (图 1)。
图 1 非洲菊不同生育期不同配方栽培基质中细菌数量的变化
不同的大、小写字母代表用 Duncanpis新复极差法测验 , 在 P = 0101和 P = 0105水平上有显著差异。下同。
F ig. 1 The changes of bacter ia quan tity in d ifferen t culture m ed ia a t d ifferen t developm en ta l stages of Gerbera jam eson i
D ifferent cap ital and small letters indicat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determ ined by Duncanpis multip le range
at P = 0101 and P = 0105 level. The same below.
19
园   艺   学   报 37卷
在栽培前 , 不同配方基质中的细菌数量存在显著差异 , T3细菌数量最多 , 每 g干样为 2136 ×106
个 , 比 CK1高出 844% , 比 CK2高出 133166%。其次为 T4和 T2 , 分别比 CK1高出 784%和 740% , 比
CK2高出 118181%和 107192%。CK1细菌数量最少 , 每 g干样为 0125 ×106个。
在叶生长盛期 , 不同配方基质中细菌数量急剧增加 , T1和 CK1增长最快 , 比栽培前高出 10倍多。
T2与栽培前相比高出 4倍多 , T3也增长较快 , 比栽培前高出 116152% , 而 T4和 CK2仅有 32158%、
45154%的增长。其中 , T2细菌数量最多 , 达到每 g干样 1016 ×106个 , 比 T1、 T3和 T4分别高出
11123%、107144%和 261177% , 比 CK1和 CK2分别高出 269134%和 621109%。
在现蕾期 , T1、T2和 CK1细菌数量大幅度降低 , T3、T4和 CK2继续处于逐渐增加的趋势。与叶生
长盛期相比 , T1、 T2和 CK1分别降低了 75124%、30175%和 46110%。 T3、 T4和 CK2分别增加了
29194%、42132%和 39146%。T2的细菌数量仍然最多 , 达到每 g干样 7134 ×106个 , 比 T3和 CK1分别
高出 10154%和 373155%。CK1细菌数量最少 , 每 g干样为 1155 ×106个。
在开花期 , T1、T2和 CK1细菌数量有一定的回升 , 但没有超过叶生长盛期所到达的值 , T3、T4和
CK2细菌数量继续保持增长的趋势 , 分别比现蕾期高出 61175% , 195120%和 41195%。不同配方基质
的细菌数量为 : T4 > T3 > T2 > T1 > CK2 > CK1。T4细菌数量达到每 g干样 12131 ×106个 , 比 T3、T2和
T1分别高出 14162%、41101%和 196163% , 比 CK2和 CK1分别高出 323102%和 537182%。
在谢花期 , 不同配方基质的细菌数量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 和开花期相比 , CK1降低了 70198% ,
幅度最大 , T1、T2、T4和 CK2都降低了 60%左右 , T3降低了 47167% , 幅度最小。不同配方基质的细
菌数量在谢花期为 : T3 > T4 > T2 > T1 > CK2 > CK1 , 其中 T3细菌数量最多 , 达到每 g干样 5162 ×106
个 , CK1细菌数量最少 , 每 g干样为 0156 ×106个。
由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 , 在非洲菊整个生育期中 , 基质种类较单一、稻壳比例大的配方 , 细菌
数量一般较少 ; 基质种类较丰富、稻壳比例较小的配方 , 细菌数量较多 ; CK1和 CK2细菌数量一直较
少。
212 栽培基质中放线菌数量在非洲菊不同生育期的变化
由图 2可以看出 : 不同配方基质中放线菌的数量在非洲菊生育期内的活动和变化规律与细菌基本
相同。T1、T2和 CK1在叶生长盛期大幅度增长 , 并达到最高值 , 在现蕾期显著下降 , 到开花期又有所
回升 ; T3、T4和 CK2在叶生长盛期和现蕾期处于逐步增长的趋势 , 在开花期达到最高值 ; 不同配方基
质的放线菌数量在谢花期迅速下降 , 但放线菌数量仍然多于栽培前。
图 2 非洲菊不同生育期不同配方栽培基质中放线菌数量的变化
F ig. 2 The changes of actinom ycete quan tity in d ifferen t culture m ed ia a t
d ifferen t developm en ta l stages of Gerbera jam eson i
29
 1期 谢芝春等 : 非洲菊不同生育期配方栽培基质中微生物的变化  
在栽培前 , 不同配方基质在栽培前的放线菌数量为 T4 > T2 > T3 > T1 > CK2 > CK1 , 其中 T4放线菌
的数量最多 , 达到每 g干样 10131 ×105个 , 比 T2高出 24197% , 比放线菌数量最少的 CK1高出 40多
倍。
在叶生长盛期 , 各配方基质中放线菌数量迅速增加 , T2和 T1的放线菌数量增长最为显著 , 比栽
培前高出近 10倍。T3、T4、CK1和 CK2增长幅度较小 , 比栽培前分别高出 219倍、113倍、9108倍和
211倍。 T2放线菌数量最多 , 达到每 g干样 8712 ×105个 , 比 T1、 T4和 T3分别高出 146133%、
266139%和 325137% , 比 CK2和 CK1分别高出 2518倍和 3316倍。
在现蕾期 , 不同配方基质中的放线菌数量与叶生长盛期相比 , T1、T2和 CK1分别降低了 75%、
57178%和 40148% , T3、T4和 CK2分别增加了 27122%、36164%和 88104%。各配方基质的放线菌数
量为 T2 > T4 > T3 > T1 > CK2 > CK1。T2仍然最多 , 达到每 g干样 36182 ×105个 , 比 T4高出 13122% , 比
CK2和 CK1分别高出 510倍和 2316倍。
在开花期 , T1、T2和 CK1放线菌数量有一定的回升 , 但没有超过叶生长盛期所到达的值 , T3、T4
和 CK2放线菌数量呈现继续增加的趋势 , 与现蕾期相比 , 分别增加了 48116%、39145%和 26143%。
T2放线菌数量达到每 g干样 48169 ×105个 , 分别比 T4、T3高出 7136%、26101% , 比 CK2和 CK1分别
高出 513倍和 2318倍。
在谢花期 , 不同配方基质的放线菌数量都大幅度的下降 , 各配方基质的放线菌数量为 T3 > T4 >
T2 > T1 > CK2 > CK1 , 与开花期相比 , 放线菌的数量分别降低了 51179%、 62169%、 78113%、
68133%、80139%和 70192% , 其中 , CK2降低幅度最大 , T3降低幅度最小。T3放线菌数量最多 , 达
到每 g干样 18163 ×105个 , CK1最少 , 每 g干样为 0157 ×105个。
由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 , 在非洲菊整个生育期中 , 各配方基质中玉米秸秆比例较大的 , 放线菌
数量相对较多。CK1和 CK2放线菌数量一直较少。
213 栽培基质中真菌数量在非洲菊不同生育期的变化
由图 3可以看出 , 不同配方基质的真菌数量在非洲菊整个生育期内处在不断增长的趋势 , 现蕾期
有所下降 , 花期开始回升 , 并且在谢花期达到最高值。谢花期 T2真菌数量最多 , 其次是 T3。在非洲
菊生育期中 , CK2的真菌数量一直都最少。
图 3 非洲菊不同生育期不同配方栽培基质中真菌数量的变化
F ig. 3 The changes of fung i quan tity in d ifferen t culture m ed ia a t d ifferen t
developm en ta l stages of Gerbera jam eson i
39
园   艺   学   报 37卷
在栽培前 , 不同配方基质的真菌数量为 T4 > T1 > T2 > T3 > CK1 > CK2 , T4真菌数量最多 , 达到每 g
干样 1105 ×104个 , 比 CK1高 4125倍 , 比 CK2高 20倍。
在叶生长盛期 , 各配方基质的真菌数量都有一定量的增长 , CK1和 T3增长最快 , 分别比栽培前高
3175倍和 2164倍 ; 其次为 T1、T2和 CK2 , 分别比栽培前高 126188%、101118%和 100% ; T4真菌数
量增长最慢 , 仅比栽培前高 31143%。T3真菌数量最多 , 达到每 g干样 2173 ×104个 , 分别比 CK1和
CK2高 1187倍和 2613倍。
在现蕾期 , 不同配方基质的真菌数量都有一定幅度的降低 , 真菌数量为 T1 > T3 > T4 > T2 > CK1 >
CK2 , 分别比叶生长盛期降低了 39134%、58124%、21101%、39118%、36163%和 20%。T1真菌数
量达到每 g干样 1128 ×104个 , 分别比 T3、T4和 T2高 12129%、17143%和 23108% , 比 CK1和 CK2高 1
倍和 15倍。
在开花期 , 各配方基质的真菌数量都有所回升 , 但回升幅度不大 , 真菌数量为 T3 > T1 > T2 > T4 >
CK1 > CK2 , 分别比现蕾期高出 86184%、26156%、20119%、12184%、28113%和 1215%。T3真菌数
量达到每 g干样 2113 ×104个 , 分别比 CK1和 CK2高 116倍和 2217倍。
在谢花期 , 不同配方基质的真菌数量继续处于增长的趋势 , 并且达到最高值。T2的真菌数量比花
期高出 23218% , 增长幅度最大 ; 其次是 CK1 , 真菌数量比花期高出 98178% ; CK2、T4、T1和 T3的真
菌数量比花期分别高出 66167%、52103%、49138%和 37109%。不同配方基质的真菌数量在谢花期
为 : T2 > T3 > T1 > T4 > CK1 > CK2 , 其中 T2真菌数量最多 , 达到每 g干样 4116 ×104个 , 比 T3、T1和 T4
分别高出 42147%、7119%和 122146% , 比 CK1和 CK2分别高出 116倍和 2617倍。
由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 , 在非洲菊不同生育期中 , 不同基质组分对真菌数量的影响不同。从总
体来看 , 玉米秸秆或玉米芯比例大的配方 , 真菌数量较多 ; 其次 , 稻壳比例大的 , 真菌数量也较多。
可见 , 稻壳、玉米秸秆和玉米芯对非洲菊整个生育期中真菌的数量均有较大的影响。CK2真菌数量一
直较少。
3 讨论
不同配方基质中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随着非洲菊生长发育阶段和基质配方的不同而变化。本研究
表明 , 非洲菊不同配方基质中微生物数量以细菌最多 , 其次为放线菌 , 真菌最少。栽培基质或土壤中
微生物数量主要与基质类型、微生物性质及栽培植物种类有关 (姚槐应和黄昌勇 , 2006)。
非洲菊生育期不同配方基质中微生物种类和数量有不同变化。在非洲菊整个生育期中 , 基质种类
较单一、稻壳比例大的配方 , 细菌数量相对较少。如 T1 (稻壳 ∶泥炭 ∶粗砂 = 3 ∶1 ∶1) 中基质组分
少 , 稻壳比例大 , 除叶生长盛期外 , 其它时期细菌的数量都较少 ; 基质种类较丰富、玉米秸秆或玉米
芯比例大的配方 , 细菌数量相对较多。如 T2 (稻壳 ∶玉米秸秆 ∶泥炭 ∶粗砂 = 3 ∶2 ∶1 ∶1)、T3 (稻壳 ∶玉
米芯 ∶泥炭 ∶粗砂 = 3 ∶2 ∶1 ∶1) 和 T4 (稻壳 ∶玉米秸秆 ∶玉米芯 ∶泥炭 ∶粗砂 = 2 ∶1 ∶1 ∶1 ∶1) 中 , 细
菌数量都较多 ; T4 (稻壳 ∶玉米秸秆 ∶玉米芯 ∶泥炭 ∶粗砂 = 2 ∶1 ∶1 ∶1 ∶1) 基质种类最丰富 , 其细菌
数量出现峰值时期最多。由于大多数学者认为土壤细菌化是土质改善的重要标志之一 (徐瑞富和任
永信 , 2003) , 所以 , 细菌含量多的基质配方对于非洲菊的生长也相对有利。在各配方基质中 , 玉米
秸秆比例较大的 , 放线菌数量相对较多。如 T2 (稻壳 ∶玉米秸秆 ∶泥炭 ∶粗砂 = 3 ∶2 ∶1 ∶1) 玉米秸秆
比例大 , 放线菌数量也较多。在非洲菊不同生育期 , 不同基质组分对真菌数量的影响不同 , 从峰值时
期来看 , 玉米秸秆或玉米芯比例大的配方 , 真菌数量较多 , 如 T2 (稻壳 ∶玉米秸秆 ∶泥炭 ∶粗砂 =
3 ∶2 ∶1 ∶1) 和 T3 (稻壳 ∶玉米芯 ∶泥炭 ∶粗砂 = 3 ∶2 ∶1 ∶1) ; 其次 , 稻壳比例大的 , 真菌数量也较
多 , 如 T1 (稻壳 ∶泥炭 ∶粗砂 = 3 ∶1 ∶1) ; T4 (稻壳 ∶玉米秸秆 ∶玉米芯 ∶泥炭 ∶粗砂 = 2 ∶1 ∶1 ∶1 ∶1)
49
 1期 谢芝春等 : 非洲菊不同生育期配方栽培基质中微生物的变化  
基质种类多 , 真菌数量较少。可见 , 基质多样性及稻壳、秸秆和玉米芯的比例对非洲菊整个生育期微
生物数量有较大影响。
CK1 (泥炭 ∶珍珠岩 = 2 ∶1) 和 CK2 (土壤 ) 的微生物数量在非洲菊整个生育期中最少 , 这可能
由于泥炭本身所含有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较少 , 大部分的微生物还处在休眠状态 ( Given & D icknin2
son, 1975)。而土壤与添加微生物菌剂发酵过的基质相比 , 有机质少 , 微生物数量少 , 这一结果与
Landgraf和 Klose (2002) 认为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高的 , 微生物数量更多的观点一致。此外 , 本试验
两个对照中未添加鸡粪 , 也可能是其微生物数量较少的原因。
不同基质中微生物数量不同 , 可能与稻壳、玉米秸秆和玉米芯自身的理化性质及组成基质配方的
pH、容重、孔隙度和氮磷钾营养等含量有关 , 基质种类和理化性状影响微生物种类与数量的机理还
有待进一步研究。
微生物通过固定氮素、提高植物抗逆性、促进腐殖酸的形成及产生植物激素等多种方式来促进植
物的生长 (吴建峰和林先贵 , 2003)。本试验中 , 微生物数量多的基质 , 有利于非洲菊的生长发育 ,
非洲菊的生长状况和花质好 (有关数据和结果另文报道 )。
4 结论
在非洲菊生长期间 , 栽培基质中的微生物数量以细菌最多 , 放线菌次之 , 真菌最少。基质配方不
同 , 在非洲菊生育期不同微生物的数量峰值时期也不同。细菌和放线菌类群 , T1 (稻壳 ∶泥炭 ∶粗
砂 = 3 ∶1 ∶1)、T2 (稻壳 ∶玉米秸秆 ∶泥炭 ∶粗砂 = 3 ∶2 ∶1 ∶1) 和 CK1 (泥炭 ∶珍珠岩 = 2 ∶1) 都在叶
生长盛期达到峰值 , T3 (稻壳 ∶玉米芯 ∶泥炭 ∶粗砂 = 3 ∶2 ∶1 ∶1)、T4 (稻壳 ∶玉米秸秆 ∶玉米芯 ∶泥
炭 ∶粗砂 = 2 ∶1 ∶1 ∶1 ∶1) 和 CK2 (土壤 ) 都在开花期达到峰值。其中 , T4 (稻壳 ∶玉米秸秆 ∶玉米
芯 ∶泥炭 ∶粗砂 = 2 ∶1 ∶1 ∶1 ∶1) 的细菌数量最多 , T2 (稻壳 ∶玉米秸秆 ∶泥炭 ∶粗砂 = 3 ∶2 ∶1 ∶1) 的
放线菌最多 ; 不同配方基质中真菌数量都在谢花期达到最高值 , 以 T2 (稻壳 ∶玉米秸秆 ∶泥炭 ∶粗砂
= 3 ∶2 ∶1 ∶1) 基质配方中真菌最多。
在非洲菊整个生育期中 , 各处理的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的数量均显著多于 CK1 (泥炭 ∶珍珠岩 =
2 ∶1) 和 CK2 (土壤 )。
References
Carlile W R, W ilson D P. 1991. M icrobial activity in growing media - a brief review. Acta Horticulturae, 294: 197 - 206.
Clark R B. 1997. A rbuscular mycorrhizal adap tation, spore germ ination, root colonization, and host p lant growth and m ineral acquisition at low
pH. Plant Soil, 192 (1) : 15 - 22.
Elliott G C. 1986. U rea hydrolysis in potting media.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Horticultural Science, 111 (6) : 862 - 866.
Fu Song2ling, Fu Yu2lan, Gao Zheng2hui. 2001. Selection of organic ecotype soilless culture media for Gerbera jam esonii. Acta Horticulturae Sini2
ca, 28 (6) : 538 - 543. ( in Chinese)
傅松玲 , 傅玉兰 , 高正辉. 2001. 非洲菊无机生态型无土栽培基质的筛选. 园艺学报 , 28 (6) : 538 - 543.
Given P H, D ickninson C H. 1975. B iochem istry and m icrobiology of peats. Soil B iochem istry, 3 (1) : 56 - 61.
J iang W ei2jie, L iu W ei, Yu Hong2jun. 2000. Eco2organic type soilless culture technique in China. Eco2Agriculture Research, 8 (3) : 17 - 21.
( in Chinese)
蒋卫杰 , 刘 伟 , 余宏军. 2000. 我国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研究.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8 (3) : 17 - 21.
J iang W ei2jie, L iu W ei, Yu Hong2jun. 1998. App lication of various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agriculture wastes as substitutes of peat in soilless
culture. Transactions of the CASE, 14: 177 - 180. ( in Chinese)
蒋卫杰 , 刘 伟 , 余宏军. 1998. 几种农产废弃物作为草炭替代物在无土栽培中的应用. 农业工程学报 , 14: 177 - 180.
Landgraf D, Klose S. 2002. Mobile and readily available C and N fraction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m icrobial biomass and selected enzyme activi2
ties in a sandy soil under different management system s. J Plant Nutr Soil Sci, 165: 9 - 16.
59
园   艺   学   报 37卷
L i Fu2di, Yu Zi2niu, He Shao2jiang. 1996. Agr2m icrobiology experimental technology. Beijing: China Agriculture Press. ( in Chinese)
李阜棣 , 喻子牛 , 何绍江. 1996. 农业微生物学实验技术. 北京 : 中国农业出版社.
L i Tian2lin, Sheng B ing, L i Hong2xia. 1999. Reference factors for selecting substrate components and their future trends. Journal of Shihezi Uni2
versity: Natural Science, 3 (3) : 250 - 258. ( in Chinese)
李天林 , 沈 兵 , 李红霞. 1999. 无土栽培中基质培选料的参考因素与发展趋势. 石河子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3 ( 3 ) :
250 - 258.
L iu W ei2qun, J iang Zhan2sheng, Guo Hong2xiang, Guan L i2xia. 2003. Effects of sesame cake fertilizer on soil biological activity in the rhizo2
sphere of fluecured tobacco. Tobacco Science, 191 (6) : 31 - 34. ( in Chinese)
刘卫群 , 姜占省 , 郭红祥 , 关利霞. 2003. 芝麻饼肥用量对烤烟根际土壤生物活性的影响. 烟草科技 , 191 (6) : 31 - 34.
Menzies J G, Ehret D L. 1997. Root fungi increase the growth and yield and decrease the severity of Fusarium crown and root rot of tomato p lants
grown in soilless culture. Acta Horticulturae, 450: 457 - 463.
N i Zhi2hua, Ma Guo2rui. 2002. Effect of bio2activated organo2inorgano2m ixed fertilizer on growth of cabbage and soil biological activity. Chinese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33 (3) : 212 - 215. ( in Chinese)
倪治华 , 马国瑞. 2002. 有机无机生物活性肥料对蔬菜作物生长及土壤生物活性的影响. 土壤通报 , 33 (3) : 212 - 215.
Slobraa K. 1986. Bark as growth medium. Acta Horticulturae, 178: 129 - 135.
Tong Xiao2gang, J iangW ei2jie, Yin M ing2an, Yu Hong2jun. 2005. M icroorganism in soilless substrates and its effects on crop growth. Acta Hor2
ticulturae Sinica, 32 (3) : 544 - 550. ( in Chinese)
佟小刚 , 蒋卫杰 , 尹明安 , 余宏军. 2005. 无土栽培基质中的微生物及其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园艺学报 , 32 ( 3) : 544 -
550.
Van P R, Van Kuik A J, Rattink H, Schipper B. 1990. Control of Fusarium wilt in carnation grown in rock wool by Pseudom onas spp. strain
WCS417 r and by Fe2EDDHA. Netherlands Journal of Plant Pathology, 96: 119 - 132.
W ang Shu2guang, L in Xian2gui. 2001. VA mycorrhizal fungi and stress resistance of p lant.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3) : 56 - 59. ( in Chi2
nese)
王曙光 , 林先贵. 2001. VA菌根与植物的抗逆性. 生态学杂志 , (3) : 56 - 59.
W ang Xin2ying, L i Zhi2hui, Zhou Guang2zhu, W ang Ping, Zhao Xin2hua. 2006. Effect of differentmedium s on survival rate and growing situation
of Gerbera jam esonii tissue culture seedling after transp lanting. L iaoni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3) : 27 - 29. ( in Chinese)
王新颖 , 李智辉 , 周广柱 , 王 平 , 赵新华. 2006. 不同栽培基质对非洲菊组培幼苗移栽成活率和生长的影响. 辽宁农业科学 ,
(3) : 27 - 29.
W u J ian2feng, L in Xian2gui. 2003. Effects of soil m icrobes on p lant growth. Soil, (3) : 18 - 21. ( in Chinese)
吴建峰 , 林先贵. 2003. 土壤微生物在促进植物生长方面的作用. 土壤 , (3) : 18 - 21.
Xu Guang2hui, Zheng Hong2yuan. 1988. Handbook on analysis methods of soil m icroorganism. Beijing: Agriculture Press. ( in Chinese)
许光辉 , 郑洪元. 1988. 土壤微生物分析方法手册. 北京 : 农业出版社.
Xu Rui2fu, Ren Yong2xin. 2003. Effect of peanut continuous cropp ing on soil m icrobiological population. System Sciences and Comp rehensive
Studies in Agriculture, 19 (1) : 33 - 38. ( in Chinese)
徐瑞富 , 任永信. 2003. 连作花生田土壤微生物群落动态与减产因素分析.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 19 (1) : 33 - 38.
Yao Huai2ying, Huang Chang2yong. 2006. Edaphon ecology and experimental technology. Beijing: Science Press. ( in Chinese)
姚槐应 , 黄昌勇. 2006. 土壤微生物生态学及其实验技术.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Zhu Shi2dong, Xu W en2juan, Zhao Guo2rong. 2002. Characteristics of functional and nutritious soilless culture substrate for vegetables. Chinese
Journal of App lied Ecology, 13 (4) : 425 - 428. ( in Chinese)
朱世东 , 徐文娟 , 赵国荣. 2002. 多功能营养型无土栽培基质的特性研究. 应用生态学报 , 13 (4) : 425 - 428.
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