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Importance and Urgency of the Strategic Research of China‘s Forage Industry

中国草业战略研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全 文 :文章编号: 1007-0435( 2005) 01-0001-04
中国草业战略研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洪绂曾
(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 北京 100011)
摘要: 针对中国草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阐述了中国草业在自然、经济和社会中的资源特点和战略地位以及面临的机遇与
挑战, 提出了草业战略研究在国家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同时也提出了战略研究的方式方法及其执行原
则。
关键词: 草业; 战略研究;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S 812; X22;   文献标识码: A
Importance and Urgency of the Strategic Research of Chinas Forage Industry
HONG Fu-zeng
( Central Commit tee o f the September -T hird Academ ic Society , Beijing 100011,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main problems in Chinas fo rage indust ry ,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har acteristics and
importance of Chinas g rassland resour ces to the environment , economy , and society, as w ell as the
oppor tunit ies and challenges confronted. The importance and ur gency o f speeding up the forage indust ry to the
nat 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and the methods and principles of st rategic research are also accentuated.
Key words : Forage indust ry ; St rategic research;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国草业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在国家经济、社
会及生态领域中的地位得到了初步的揭示。草业作为
一个产业的发展, 应有其特定的内涵和战略思考。胡锦
涛主席重申“农业是安天下的战略产业”, 作为占有农
业特殊地位的中国草业,肩负着重要使命。在可持续发
展理论指导下,为了实现中国草业在现代化发展中的
历史性转变和实现跨越式发展,草业发展的战略研究
势在必行。
1 中国草业战略研究的意义
发展是硬道理,要使草业真正得到较快的发展,首先
必须制定出正确的发展方向与发展战略, 而战略研究是
发展研究的重要前提,也是宏观研究的基础。战略研究是
研究全局性问题, 草业战略研究就是要将草业置于经济
和社会全局中研究其定位、功能, 以充分发挥其在国家现
代化与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中应有的作用。
进入 21世纪,由于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
生活水平不断改善, 中国的草业也进入了新的历史阶
段,草业被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但是我国广袤的草地
资源尚存在着局部好转、整体恶化的严重问题[ 1] ,仍然
制约着草原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进程。由
于受几千年农耕文化传统思维的影响, 使草业科学家
对研究成果理论提升的不足, 以及社会对草业的关注
不足, 这两个不足使中国草业的发展得不到应有的环
境。时至今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实事求是地对
草、草地、草业做出客观公正的界定, 不但要在学术界
而且力求在全社会达到共识,要为草业在国家“十一·
五”乃至未来的战略规划、区域布局上提供决策框架与
理论依据,对国家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草业战略研究的必要性及迫切性
2. 1 中国草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2. 1. 1 经济方面
  投资与产出不平衡 草原出现“点上进,面上退”,
收稿日期: 2004-11-11; 修回日期: 2004-12-21
基金项目:国家“十五”攻关项目和农业科技平台项目“中国草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作者简介:洪绂曾( 1932-) ,男,安徽省人,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草地农业及宏观战略研究
第 13卷 第 1期
 Vo l. 13  No. 1
草 地 学 报
ACT A AGRESTIA SIN ICA
  2005年  3 月
 M arch  2005
整体退化,基础建设滞后的现象,究其根源还是投入的
不足。据统计, 50年来, 中国草地每年投入不到 0. 45
元/ hm 2, 投入和产出比例严重失调。
  经营管理体制落后,市场流通不畅 市场需求的
刚性已经成为牧民增加牲畜数量的外动力,加之产业
结构单一,剩余劳动力增加,所以对草原的索取几乎成
为牧民发展经济的唯一选择。而且牧民在市场中始终
处于弱势地位,不能享受市场分工所带来的好处,边缘
化、贫困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草地畜牧业地区的经济综合实力不强 目前, 中
国草地畜牧业地区的经济仍然十分脆弱, 很难承受自
然灾害和市场的风险,由此导致牧民的绝对收入水平
和生活质量低而不稳,相当一部分牧民生活仍处于贫
困状态。受“边际效益递减规律”的影响,草地畜牧业成
本不断增加, 严重制约和影响了牧民收入和区域经济
综合实力的增强。全国贫困县为 592 个, 其中牧区为
266个,其贫困人口占全国贫困人口的 29. 9% [ 2]。
生产力水平低 中国草地畜牧业大部分地区仍然
沿袭传统粗放生产方式,其原始的经济属性没有从根
本上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主要还是依赖于天然草原自
然生产力和家畜数量的增加。由于牧草产量下降,家畜
品种退化, 畜产品品质降低, 导致草地生产力水平低
下。数十年来,我国牧区家畜约增长了 6倍 [ 4] , 而我国
牧区草地每公顷平均年产肉 3. 68 kg ,毛 0. 45 kg , 奶
4. 04 kg, 共计 7. 02个畜产品单位。草地承载能力为每
个羊单位 1. 33 hm 2草地, 理论载畜量仅为实际载畜量
的 20%以上[ 3] ,但草地畜牧业生产的肉类仅占全国肉
类总生产量的 7%。
草业发展尚处幼年期, 产业系统缺乏稳定性 由
于社会对草业的定位和认识方面存在着一定的误区,
长期以来视草业为畜产业的附属或称之为“副业”, 简
单的将草地当作提供饲草饲料的场地, 而忽视其相对
独立的生态和社会经济功能。虽然近年来我国草种业、
草坪业和草地畜牧业有了明显发展, 甚至还有一些草
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但与真正培植成为一个较为完善
的草产业还有相当的距离。同时市场运作尚缺乏正确
政策的引导, 投机性、盲目性以及由此带来的损失, 这
也是前进中遇到的困难。
2. 1. 2 生态方面
生态环境恶化, 抗灾能力减弱 目前,我国草地
“三化”面积约为9000万hm 2,占草地总面积的 1/ 3, 并
每年仍以 66. 7万 hm 2的速度发展。不仅如此, 草原畜
牧业地区的水土流失也在加剧,多样性锐减程度大于
其他任何自然生态系统 [ 5]。草原畜牧业地区的生态危
机,使这些地区的生态弹性下降,抗灾能力减弱。目前,
华北、东北、西北地区有 1333. 3万 hm2农田也受到来
自草原地区风沙的侵袭。
草地资源危机 我国草原退化面积已占可利用面
积的 1/ 3以上,而且同 20世纪 50年代相比,产草量下
降 30%~50% ,同时牧草质量变劣,毒害草组分增多。
草地已成为荒漠化土地的主体和沙尘暴的主要发源
地。长期的过度利用,植被中优良牧草的比例急剧下
降。全国荒漠化总面积 262. 2万 km2 ,其中表现为退化
草地的 10523. 7万 hm2 [ 6]。自 20世纪50年代起,四次
草原大开荒, 使中国草地 1930 万 hm2 优质草原被开
垦,使全国草地 2010万 hm2 沙化[ 7]。滥挖、滥搂、滥采
破坏草地 1267 万 hm2 , 其中 200 万 hm 2 已全部沙
化[ 8] ,草地水土流失面积为 1230万 hm 2[ 1]。全国几十
年累计保留的人工草地和改良草地面积仅为草原总面
积的 3% , 所以草原还是长期处于超负荷的严重“透
支”状态。
鼠虫害已成为草地之患 鼠害每年发生达到防治
指标的 1700 万 hm 2, 虫害达到防治指标的 550 万
hm
2。中国 170多种啮齿动物, 80 余种在草地上为害
鼠。在北方, 鼠害每年发生 2400万 hm 2, 1. 50×1010亿
kg/ a 被吃掉。青藏高原草地害鼠 1000~2000只/ hm2 ,
每年鼠害损失的载畜量大于 2000万个羊单位。
2. 1. 3 社会方面
科技普及率低, 劳动力文化素质低下 草地畜牧
业的基层生产者对草地资源认识的局限性,多数还是
以家畜数量论“英雄”。在全国人口普查中, 五大牧区的
文盲比率仍名列前茅,这是严重制约牧区生产发展的
重要方面。
科技服务缺乏与时俱进, 科技成果转化慢 改革
开放以来我国草地科学研究取得了飞速发展,不同区
域均有一定科技理论来支撑。但科学技术的推广和成
果的转化仍远滞后于科学研究的发展, 大部分地区仍
依据于十几年前的科研数据来制定规划和政策( 1985
年的草普资料至今仍在沿用)。
牧区缺乏基础建设 由于人口的分散居住特性,
各方面的投入非常有限,牧民要自备发电、通信、交通
等基础设施, 无力对草地进行必要投入。
政策支持和法律规范滞后 牧区是我国最为落后
地区,而草地畜牧业是我国最为落后的产业之一,国家
在财政支出、税收、收入、价格、信贷、外汇等各项经济
政策的支持力度还不够,《草原法》虽已修改,但一些相
关法律配套不够完善,这样使草地畜牧业仍处于一种
低级的发展阶段, 不适现代产业的发展要求。
2. 1. 4 科技方面
从草业科学近几年的研究现状中可以看出, 所发
表的文献及所鉴定的科研成果基本上涵盖了草业科学
的各个方面。虽说论文数量占全国文献总报道量的比
例很小,但各年度发表论文的数量随着时间的变化基
本上逐年增加。但从研究领域上重微观、轻宏观,重技
2 草 地 学 报 第 13卷
术、轻经济,致使对国家宏观决策的影响偏弱。
2. 2 中国草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2. 2. 1 时代机遇
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知识经济的悄然兴起可以
说是一场无声的革命, 它对我们草业的现有的生产方
式及人们的思维方式都将产生重大影响。知识经济的
到来,对方兴未艾的中国草业,既是一个机遇又是一个
挑战。抓住这个机遇, 我们可以超越发达国家已走过
的老路, 缩短与他们的差距。应该看到,在草业领域
内,我们和发达国家并不处在同一起跑线上,这就要求
我们必须提高认识, 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推动草业科
技的发展。草业知识的不断创新,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和
发展动向是草业发展不竭的动力。草业科学教育滞后
经济发展的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草业发展进程中的
关键问题。
科学发展观为中国草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
遇 科学发展观是对传统发展观的扬弃和超越, 草与
其他领域的协调统筹将会得到人们的重视,在新一轮
经济发展中将会在资源分配、政策投入上给予必要的
支持与补偿, 提供平等的发展环境,给予更多的发展机
会,促进其发展能力的提高。
2. 2. 2 目标的机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审时度势的战略抉择。
但当前突出的农牧民增收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
重要因素,其结果就是直接导致农村市场相对萎缩。国
家已把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努力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和重中之重。
草地畜牧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是新阶段保持
农牧民持续稳定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退耕退牧还草
等措施要科学把握,可带动畜牧业的大力发展, 不仅能
够改善生态环境,还是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一
条好路子。
现代化是多层次、多角度、涵义广泛的概念。现代
化意义上的草业是与草地畜牧业、草地农业以及草原
相关学科紧密联系,是从传统农业基础上发展、具有强
大生命力的知识密集型新兴产业。现代化草业有助于
缓解人口增长、区域差别、环境恶化、能源危机等全球
性的矛盾对人类生存构成的现实威胁。
草业经营体制从粗放向集约化的转变,将提高草
业系统的整体效益,挖掘潜能。提高生态效益与经济效
益是草业发展的双赢战略, 草原生态建设兼顾经济效
益,使土壤改良、农牧民增收、经济结构改善同时实现,
则更利于形成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草业产业化是我国草业经济的发展与提升, 这是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兴
产业组织为载体,将草业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
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 实现生产的专业
化、区域化、社会化、规模化、集约化。近年来,草业产业
化在我国许多地区已经积累了良好的经验和可观的经
济效益,不仅引导分散了的农牧民参与整个系统的分
工和协作,还降低了自然和市场风险以及交易成本, 提
高农牧民的专业化水平。所以,产业化的发展为草业发
展提供了新的动力,营造了环境。
2. 2. 3 政策与环境的机遇
近年来草业的发展在党中央、国务院及各级领导
的重视与支持下, 草地畜牧业的发展态势良好, 取得了
世人瞩目的成就。《国务院关于加强草原保护与建设的
若干意见》及新《草原法》等文件与法律法规的出台[ 8] ,
在加强天然草原保护与建设同时,深化了内涵, 扩大了
外延,也为建立草地农业系统提供了良好契机。
草业的特殊地位及重要的生态功能, 已超越了国
家的界限,成为世界乃至全球的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
的发展,草业资源的全球共享变得异常活跃,这也给我
国草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由于我国草
产品的潜力巨大, 品质上乘,也倍受国际市场的青睐。
2. 3 中国草业面临的任务
2. 3. 1 发展是社会前进的不辩的真理, 中国草业的健
康发展, 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要切实加强系统及系
统之间的协调与相互配合, 在统一战略思路、战略目标、
战略任务的框架下,加强现有政策的评估和创新政策的
研究,发挥草业领域各方面的优势和积极性,整合各方
面的力量,加强合作形成共同发展的合力, 这无疑是对
草学界整体性的一次挑战。而且, 草业由于较长的产业
链条将会对农业增效、推进新的绿色革命发挥作用。
2. 3. 2 今后 20年, 我国将迈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
样一个关键性历史阶段,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看, 这
个阶段是一个对资源、生态消耗大幅度增加的阶段, 是
一个对资源环境易于造成破坏的阶段。所以我们草业
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过程中仍然面临严峻的资源
环境各方面的挑战。诸如:  退耕退牧还草必要性问
题;  “三元”结构的合理性问题;  草与农牧、林、水、
沙等关系问题;草的生态公益功能问题;  草业生态
与社会文明的相关问题;草业决策问题(如宜林则
林,宜草则草问题;乔灌草、草灌乔等问题) ,等等。
2. 3. 3 草与人, 草与文化的关系无所不在,就景观文
化、生活文化、生态文化以及产业文化而言,草的文化
贯穿始终。在草原牧区草文化有着丰富内涵和多样化
表现形式。在现代城市或社区当中,以草为主体的绿地
和林地结合是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重要组成,对大幅
度提升文化氛围起着重要作用。但随着人们现代文化
生活品位的提高, 草地作为文化评价的指标,是一个很
值得探究的问题。
3第 1期 洪绂曾:中国草业战略研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3 草业战略研究方式方法与成果目标
3. 1 战略课题研究路线
研究路线应立足于从实际出发, 对长期以来草业
与之相关产业及学科在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上的成果
与资料进行整合。大范围、宽领域地搜集分散在基层、
不同系统单位的论据与资料, 以搜集、归纳、分析、演
绎、推理、提升,最后形成符合逻辑要求,符合科学规律
的建议。因此也可以说这个课题的整个过程实质上是
一个广泛的、开放的论坛。以这一技术路线为主,辅以
必要的调查研究及与国际的相关研究做对比分析。
3. 2 战略课题执行的原则
3. 2. 1 科学求实原则 科学家及研究者由于来自不
同领域,对草业科学的具体问题会有不同视角, 乃至不
同观点与评价。学术的争论是科学发展的动力, 要欢迎
并尊重不同学派的见解,充分交流与沟通。
3. 2. 2 服务实践原则 宏观战略研究要有全局性、前
瞻性,但更要具有实践性。我们力求在不到两年的时间
里将几十年来草业技术与理论上的成果整合,目的是
推进国家在新时期谋求草业有一个符合客观规律的新
的发展,因此,研究成果应该具有实践性和可行性。
3. 2. 3 创新立论原则 在着手整合的过程中要力求
把散在的资料、理念及成果归纳和提升,力求对目前存
在的一般性歧见有一个科学而有新义的诠释。
3. 2. 4 资源整合原则 以收集整理历史资料为基础,
实地考察、研讨和座谈相结合。要通过多层次研讨、论
坛以及广泛征文等途径,力求在广视野中探讨草业发
展问题。不仅是资料、成果、理念的整合,也更是各有优
势的科学家智慧的整合,各个相关行业间的整合。
3. 2. 5 广泛参与原则 课题的组织与运作要充分依
赖全国草学界的整体, 锻炼和培养草学界的各种团队,
提高整体素质并培养宏观与微观研究结合的人才。同
时,主动争取并接受经济、社会、资源及国情等相关学
科专家的指导,以提高成果的科技质量。
3. 2. 6 区域研讨与专题调研相结合原则 课题拟在
全国按行政区划,分省(市、自治区)开展研究,按统一
调研方案探讨战略发展相关内容, 在此基础上归纳、
汇总。
3. 2. 7 总体战略与专题战略相结合原则 在总体战
略研究的同时,就目前和未来中国草业有关重大战略
内容分设若干子课题深入开展研究, 统分结合, 协调进
行;总课题集中若干次活动;启动前制订全面方案, 中
期进行集中汇报检查交流, 末期进行全课题汇总。
3. 3 课题的成果与目标
课题成果与目标坚持从实际出发,力求做到完善。
最关键的是提交一份预期质量比较高及具有科学性、
咨询有权威性、理论有创新性、产业有前瞻性的高度浓
缩的政策建议。这也是草业界同仁共同的愿望, 希望这
次研究能为国家重大科学决策起到有益的助推作用。
但是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 对课题预期目标过高也是
不现实的。
3. 3. 1 草业在中国发展的历史短,科学积累相对有限
而又分散;
3. 3. 2 直到目前为止体现在国家数字统计中草业还
缺乏应有的地位, 一些基础的数据不够完备,近二十年
前开展的一次规模性草原全面普查至今已发生较大的
动态变化;
3. 3. 3 宏观研究草业问题还刚起步, 缺乏必要的经
验,加之时间紧以及开展搜集研究的现代手段与物质
支持力度的有限。
参考文献
[ 1] 石元春. 走出治沙与退耕中的误区 [ J] . 草地学报, 2004, 12 ( 2) :
83-86
[ 2] 修长柏. 试论牧区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 J] . 农业经济, 2002,
( 7) : 31-35
[ 3 ] 王 ,韩建国, 周禾.中国草业现状及发展战略[ J ] .草地学报,
2002, 10( 4) : 293-297
[ 4] 姜恕.中国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J ] .草地学报, 1997, 5( 2) : 73-
79
[ 5] 许志信.草地建设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J ] .中国农村经济, 2000,
( 3) : 32-34
[ 6] 赵雪,赵爱芬.我国草地生态建设与荒漠化防治[ J] . 草业科学,
2000, 17( 6) : 1-3
[ 7] 杨汝荣.我国西部草地退化的原因及可持续发展分析[ J] .草业科
学, 2002, 19( 1) : 23-27
[ 8] 苏吉安.内蒙古草地生态问题及其对策探讨 [ J] . 内蒙古林业科
技, 2003, 25( 6) : 68-71
[ 9] 洪绂曾. 努力将我国草学事业推向新阶段[ J] .草地学报, 2003, 11
( 1) : 1-2
[ 10] 施大钊.钟文勤. 2000年我国草原鼠害发生状况及防治对策( J ) .
草地学报, 2001, 9( 4) : 248
[ 11] 介冬梅, 祝廷成,周守标,等. 中国草原与东亚沙尘暴[ J ] .草地学
报, 2003, 11( 1) : 3-9
4 草 地 学 报 第 13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