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Changes in russian Wildryegrass Seed During Seed Deterioration

新麦草种子劣变过程中生理生化变化



全 文 :文章编号: 1007-0435( 2005) 03-0180-05
新麦草种子劣变过程中生理生化变化
李玉荣,韩建国* ,孙 彦,任卫波,王小山
(中国农业大学草地研究所, 农业部牧草与草坪草种子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 100094)
摘要: 研究新麦草( Psathy r ostachy s j uncea Bozoisky )种子在自然老化和人工老化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结果表明:在自然
和人工老化过程中, 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脱氢酶和酸性磷酸酯酶活性降低; 发芽指数和酸性磷酸酯酶活性的变化先于发芽
率,这是种子质量的敏感指标;种子可溶性糖泄漏随着老化程度的增加而增加; 电导率与种子劣变程度的相关不显著。
关键词: 新麦草种子;种子劣变; 生理生化变化
中图分类号: S 812; S330. 2   文献标识码: A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Changes in russian Wildryegrass
Seed During Seed Deterioration
LI Yu-rong , HA N Jian-guo, SUN Yan, REN Wei-bo, WANG Xiao-shan
( Inst itute of Grass lan d S cience, CAU , Forage and T urfgrass S eed T es t ing Cent re, M inist ry of Agriculture, Beijing 100094, China)
Abstract: A study on the deteriorat ion of in russian w ildr yegrass seed w as conducted to analyze the phy-siologi-
cal and biochemical changes occur ring under natural or accelerated ageing conditions. T he results show ed that
the seed germinat ion percentag e, germinat ion index , dehydrogenase and acid pho sphoesterase act ivity decreased
in the pro cess of ageing. Decrease of germ inat ion index , and acid pho sphoesterase act iv ity sensit iv e parameters
in assessing seed quality, happened earl ier than that of g erminat ion percentage. Leaching of sugar increased
w ith seed ageing, w hile the conductance of leachate w as not corr elated w ith the seed deterior at ion.
Key words : Russian w ildry eg rass seed; Seed deteriorat ion; Phy siolog ical and bio chemical change
  种子劣变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变化[ 1] ,
包括膜的透性、酶活性、呼吸强度与三磷酸腺苷含量、生
物合成能力等方面。许多研究表明, 随着种子的老化,膜
透性增加[ 2, 3] , 总脱氢酶活性下降[ 3] , 酸性磷酸酯酶活性
降低[ 4]。研究这些变化,对探讨种子劣变的机理,寻找有
效减缓种子活力下降的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新麦草( P sathyr ostachy s j uncea Bozoisky )适于我
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放牧型禾草,具有返青早、寿命和
青绿期长、抗旱抗寒性强、叶量丰富、粗蛋白质含量高、
适口性好等优良特性。但新麦草种子贮藏性较差,原始
发芽率为 84% ,自然贮藏 2年后发芽率下降到 27%。
有关新麦草种子劣变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的研究较
少。王显国等( 2000) [ 5]对新麦草种子成熟过程中活力
的变化、云锦凤等( 1998) [ 6]对不同贮藏年限新麦草种
子活力进行过研究。
试验以新麦草种子为材料,探讨了自然和人工加
速老化过程中种子的生理生化变化, 以揭示种子衰老
的机制,为种质及种子的贮藏提供参考数据。同时, 还
可以更有效地探索适宜的种子活力测定方法,为研究
种子质量的评定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 1 试验材料 
试验于 2003年在中国农业大学牧草种子实验室
进行。供试材料是在自然条件下贮存 1年和 2年的新
麦草种子( Bozoisky 品种)。
1. 2 试验处理
1. 2. 1 自然老化 从自然贮藏 1和 2年的新麦草种
收稿日期: 2004-06-29;修回日期: 2005-01-18
基金项目:农业部“948”重大项目( 202099)资助;博士点基金( 2000001906)资助
作者简介:李玉荣( 1969- ) ,内蒙古赤峰市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牧草种子、牧草育种与生物技术; * 通讯作者: 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
 E-mail: gr as slab@ pbl ic3. bta. n et . cn
第 13卷 第 3期
 Vo l. 13  No . 3
草 地 学 报
ACT A AGRESTIA SIN ICA
  2005年  9 月
 Sept.   2005
子中, 选择籽粒饱满大小均匀一致的进行自然老化处
理,以贮藏 1年的为对照。
1. 2. 2 人工加速老化 在 45℃和 100%相对湿度下,
将贮藏 1年的种子加速老化处理 0、2、4、5 d 后, 取出
处理种子在室内摊晾使其恢复原重。
1. 3 发芽率和发芽指数测定
采取纸上发芽, 每处理各 100 粒, 重复 4 次, 在
5℃预冷 7 d后移入发芽箱,每日光照 8 h,温度 30 ℃
与黑暗 16 h,温度 20℃。从第 5 d计数至第14 d结束,
计算正常种苗的百分率。前 5 d 每天统计正常种苗数。
计算发芽指数
GI= ∑( Gt / Dt )
式中Gt 为 t日的发芽数, Dt 为相应的发芽日数。
1. 4 电导率测定
取种子 50粒称重, 重复 3次。用去离子水洗 5次,
吸干表面浮水后, 置于 100 m l的三角瓶中, 以未处理
种子为对照。加去离子水80 ml, 加盖后在 20℃恒温培
养箱中放置 24 h,用 DDS-307型电导仪测定浸出液的
电导率。
1. 5 可溶性糖含量测定
取种子 0. 4~0. 5 g 于 100 ml的三角瓶中,加 30
ml蒸馏水,加盖在 20℃恒温箱中放置 24 h。吸取浸出
液 1 m l, 放入干洁试管中, 重复 3 次(以蒸馏水为对
照)加入 5 ml蒽酮试剂,小心振荡使充分混合后,于沸
水浴中加热 10 min,取出冷却至室温,用 754 紫外可
见分光光度计 620 nm 处测定光密度值, 从标准曲线
上查相应的糖浓度,计算可溶性糖含量。
1. 6 酸性磷酸脂酶活性测定
取 0. 1 g 种子,重复3次,用蒸馏水 20℃恒温下浸
泡 24 h, 加 8 ml 0. 05 M Tris- HCl PH 7. 5缓冲溶液
于冰浴中充分研磨, 转移至离心管, 在 4℃下( 4000
rpm)离心 10 m in ,取上清液0. 1 l,加蒸馏水至1 m l,
再加 1 m l醋酸缓冲溶液和对硝基磷酸钠溶液(空白用
研磨缓冲液代替酶制剂) , 充分混匀后在 30℃恒温箱
中保温 10 min 后,再加入 2 ml 0. 5N NaOH 溶液充分
混合, 终止反应, 用 754型分光光度计 400 nm 处测定
光密度值,计算酶活性。
1. 7 脱氢酶活性测定
取完整、饱满种子 50粒,于 20 ℃恒温箱中浸泡
12 h,重复 3次。将种子 3/ 4纵切后剥去种皮, 放入具
塞试管,加入 5 ml 0. 1% 2, 3, 5—三苯基四唑( TT C)
溶液,置于 38℃恒温水浴中(加盖保持黑暗)染色 1 h;
将种子洗净吸干后放入另一干洁试管中,加 5 ml 80%
的丙酮,于 54℃中浸提 4 h,取出冷却至室温,摇匀后
用 754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在 490 nm 测定提取液的
吸光度值。
2 结果与分析
2. 1 种子发芽率与发芽指数
2. 1. 1 自然老化和人工老化种子发芽率的变化趋势
一致,均随着老化时间的延长而下降(图 1A)。在自然
条件下贮存 1年和 2年的种子,其发芽率之间差异显
著( P< 0. 05)。人工老化处理后,发芽率的下降并非等
速,在老化初期(前 2 d)发芽率无显著变化, 2 d 后, 随
着老化天数的延长而显著下降,下降幅度随着老化天
数的增加而增大。
2. 1. 2 种子在自然和人工老化过程中,发芽指数变化
趋势与发芽率一致(图 1B) , 但比发芽率变化更明显。
在老化初期, 发芽指数已显著下降。发芽指数方差分析
和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各老化处理与对照及处理之间
差异显著( P< 0. 05)。
2. 2 种子浸出液电导率
在自然条件下,不同贮存年限种子的电导率测定结
果表明:电导率并不与其发芽率相对应。随着贮存年限的
增加和发芽率的降低,电导率显著下降了(图2A )。
2. 2. 1 人工老化处理后,种子电导率测定结果与前人
的研究结果也不一致。多数人的研究表明, 种子老化
后膜系统可能受到破坏,从而引起种子内部各种离子
迅速外渗,导致电导率升高,因而,随着种子的老化, 电
导率值随之增加, 即电导率与种子的活力呈负相关。在
本试验中,老化前 4 d,种子电导率随着老化天数的增
加而下降,即电导率与活力呈正相关; 老化 4 d 后, 电
导率开始迅速反弹,在第 5 d 达到最大。
2. 2. 2 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结果表明, 对照、老化 2
d、老化 4 d的新麦草种子中任何两个相邻的处理之间
电导率的差异不显著,但老化 4 d的种子,与对照间电
导率的差异显著( P< 0. 05) ,老化5 d 与对照、老化2 d
及 4 d的种子间的电导率差异均显著( P< 0. 05)。种子
的电导率与发芽率和发芽指数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0. 491和-0. 153。说明种子活力及生活力与电导率之
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这可能是由于种皮的结构、化学
组成的不同而造成的。
181第 3期 李玉荣等:新麦草种子劣变过程中生理生化变化
图 1 自然老化和人工老化对种子发芽率( A )和发芽指数( B)的影响
F ig . 1 Effect s o f natural and accelerated ag ing on germination per cent age( A ) and germ ination
index ( B) of r ussian w ildry egr ass seed
图 2 自然老化和人工老化种子浸出液电导率( A )和可溶性糖( B)的变化
Fig . 2 Changes o f the conductiv ity ( A ) and soluble sugar ( B) in leakage o f russian
wildr yeg rass seed dur ing nat ur al and acceler ated aging
2. 3 种子浸出液中可溶性糖含量
2. 3. 1 自然条件下,随着贮存年限的增加,新麦草种
子浸出液中可溶性糖含量显著提高( P< 0. 05)。在人
工老化处理过程中, 可溶性糖泄漏随着老化时间的延
长呈增加趋势(图 2B)。老化 2 d, 种子浸出液可溶性
糖含量与对照间差异不明显; 2 d 后, 随着老化天数的
增加可溶性糖含量显著增高, 增加的幅度也随着老化
天数的延长而加高。
2. 4 种子脱氢酶活性
无论是自然老化还是人工加速老化, 种子的脱氢
酶活性均随着老化时间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图 3A)。
贮藏 1、2年的新麦草种子的脱氢酶活性之间差异显著
( P< 0. 05)。在人工加速老化过程中,新麦草种子的脱
氢酶活性在老化处理后的前 4 d比较稳定; 在老化 2 d
及 4 d时, 种子的脱氢酶活性比对照虽低,但差异不显
著;老化 5 d后与对照及老化 2 d、4 d的种子间脱氢酶
活性差异显著( P< 0. 05) , 说明脱氢酶活性只能在一
定程度上反映种子活力,不能准确评价种子的质量。
2. 5 种子酸性磷酸酯酶活性
随着贮藏年限和老化天数的增加, 种子酸性磷酸
酯酶的活性下降(图 3B)。
  在自然条件下, 两个不同贮存年限种子中的酸性
磷酸酯酶活性差异显著。人工老化处理之间以及老化
处理与对照之间差异显著( P< 0. 05)。
可见, 酸性磷酸酯酶活性可作为评价新麦草种子
质量的一个很好的指标。
182 草 地 学 报 第 13卷
图 3 自然老化和人工老化种子脱氢酶( A )和酸性磷酸酯酶( B)活性的变化
Fig . 3 Dehydrogenase( A ) and acid phosphoesterase( B) activ ity of r ussian w ildr yeg ra ss
seed during natura l and accelerat ed ag ing
3 讨 论
3. 1 Delouche 等 ( 1973) [ 7]建议用加速老化方法预测
种批贮藏性。后来该方法被用来研究种子贮藏期间的
老化机制( Perl等, 1978) [ 8]。本试验结果亦表明,自然
和人工老化种子在生理生化上的变化基本一致。
3. 2 种子老化过程是一种不可逆转生命衰老的积累,
这种积累一直到种子丧失发芽能力。在种子老化初期
有一个持续期,发芽率降低的速度很慢,持续期过后是
急速下降期。在持续期内, 发芽率变化不大,但种子内
部发生大量生化变化, 各生理指标、活力指标先于发芽
率即发生显著变化, 因此, 种子衰老可分为两个阶段,
首先是生化劣变, 其次是生理劣变。在本试验中,发芽
指数和酸性磷酸酯酶活性在发芽率变化之前就已经显
著变化,是反映新麦草种子质量的敏感指标。
3. 3 大量研究表明,质膜受损是种子劣变期间发生的
主要生理变化之一[ 3, 9]。电导率测定方法提供了一个
间接评定质膜完整性丧失的方法 [ 7]。在许多种子中, 电
导率被作为最普遍的方法测定种子膜的泄漏 [ 10, 11] , 后
来这种方法被发展为种子的活力测定方法。然而,王彦
荣等( 2002) [ 12]研究发现苏丹草和老芒麦等禾本科种
子在劣变过程中,电导率与生活力不相关。赵垦田等
( 2000)
[ 13]在对人工老化过程的红松种胚细胞物质外
渗的研究中发现,高活力的种子在老化 1 d、2 d 后, 生
活力变化不大,电导率与种子活力呈正相关,随着劣变
的加深, 种子种胚的电导率略有上升。在本研究中, 新
麦草种子在老化 4 d (发芽率与对照相比已下降了
32%) 之前,种子的电导率随着老化的延长略有下降,
老化 4 d后电导率开始迅速反弹,到第 5 d,电导率达
到最大。这可能是种皮的结构、化学组成造成的。
3. 4 可溶性糖的泄漏被一些研究者作为衡量种子活力
的一个指标,认为劣变的种子,膜的完整性丧失,从而导
致更多的可溶物泄漏到溶剂中[ 14]。然而, Agraw al
( 1977)
[ 15]对稻类品种的研究表明, 贮藏 22个月后种子
浸泡液的可溶性糖含量下降,但是当可溶性糖的泄漏按
总可溶性糖含量百分率计算, 表面上可溶性糖含量下
降, 而事实上却上升了。他认为种子可溶性糖泄漏应该
总是与在特定时间种子内总可溶性糖相联系,才能得出
有意义的结论,因而贮藏过程中种子可溶性糖的泄漏与
生活力丧失之间没有确定的关系。
参考文献:
[ 1] Abdul-Baki A A. Biochem ical aspects of seed vigor[ J ] . Hort sci-
ence, 1980, 15: 735-771
[ 2] Kalpana R , Rao K V M. On the agein g m echan ism in pigeonpea
( Caj anus caj an ( L. ) M ill sp. ) seeds [ J] . Seed S cience and T ech-
nology, 1995, 23: 1-9
[ 3] Basavarajappa B S, S het ty H S , Prakash H S. Membrane dete-ri-
or at ion and oth er b iochemical changes , as sociated with acceler -at-
ed ageing of maize seeds [ J ] . Seed S cience an d Tech nology, 1991,
19: 279-286
[ 4] 毛培胜,韩建国. 贮藏处理对老芒麦种子活力的影响[ J ] .草业科
学, 2003, 20( 4) : 16-19
[ 5] 王显国,韩建国, 陈志宏.新麦草种子成熟过程中活力变化的研究
[ J] . 草地学报, 2000, 8( 4) : 306-311
[ 6] 云锦凤,于 卓,郝新民.不同贮藏年限新麦草种子活力研究初报
[ J] . 内蒙古畜牧科学, 1998, 2: 22-46
[ 7] Delouche J C, Bask in C C . Accelerated ag ing techn iques for pre-
dict ing the relat ive s torabilit y of seed lots [ J ] . Seed Science and
Tech nology, 1973, 1: 427-452
[ 8]  Perl M , Lur ia I, Gelmond H. Biochem ical changes in sorgh um
seeds af fected by accelerated aging [ J ] . Journal of Ex perim ental
Botany, 1978, 29: 497-509
[ 9] Kalpana R, Rao K V M. On the agein g m ech anism in pigeonpea
(下转 189页)
183第 3期 李玉荣等:新麦草种子劣变过程中生理生化变化
分胁迫下苜蓿叶片的甜菜碱积累。
4. 3 本试验所选用的 4个苜蓿品种中,抗旱性最强的
是敖汉苜蓿, Vector 抗旱性中等, WL323和皇后苜蓿
抗旱性最弱。
参考文献
[ 1] 梁建生,张建华.根系逆境信号ABA 的产生和运输及其生理作用
[ J] .植物生理学通讯, 1998, 34( 5) : 329-338
[ 2]  于同全,谷见天. 逆境中植物体内甜菜碱的积累及其生物学意义
[ J] .北京农学院学报, 1994, 9( 2) : 161-167
[ 3 ] 李广敏,关军锋.作物抗旱生理与节水技术研究[ M ] .北京:气象
出版社, 2001. 9-13
[ 4 ] 张林钢,邓西平.小麦抗旱性生理生化研究进展[ J ] .干旱地区农
业研究, 2000, 18( 3) : 87-92
[ 5] Borowizka L J . Th e ph ysiology and biochemis tr y of drought resi s-
tance in plants[ M ] . Syd ne: Academic Pres s, 1981. 97
[ 6]  梁 峥,赵 原, 李浴春,等.菠菜甜菜碱醛脱氢酶对甜菜碱醛的
氧化[ J] .植物学报, 1991, 33: 680-684
[ 7] 黎 裕.作物抗旱鉴定方法与指标[ J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1993,
11( 1) : 91-99
[ 8] 张士功, 高吉寅, 宋景芝.甜菜碱对NaCl胁迫下小麦细胞保护酶
活性的影响[ J] . 植物学通报, 1999, 16( 4) : 429-432
[ 9] Atsushi Sak am oto, Alia, Norio M . M etabolic en gineering of rice
leading to biosynthesis of glycinebetaine and tolerance to s al t and
cold [ J ] . Plant Molecular Biology, 1998, 38: 1011-1019
[ 10] 刘家尧, 衣艳君, 赵可夫.盐分对碱蓬幼苗离子含量、甜菜碱水平
和 BADH 活性的效应[ J] .植物学报, 1994, 36( 8) : 622-626
[ 11] 陈 鹏,潘晓玲.干旱和NaCl胁迫下梭梭幼苗中甜菜碱含量和甜
菜碱醛脱氢酶活性的变化[ J] .植物生理学通讯, 2001, 37 ( 6) :
520-522
[ 12] Bahrun A, Jen sen C R, Asch F, et al. Drought-in duced changes
in x ylem pH, ion ic composit ion, and ABA concent rat ion act as
early sign als in f ield-Bgrow n maiz e ( Zea mays L. ) [ J] . Jour nal of
exp erimental b otany, 2002, 53( 367) : 251-263
[ 13] Leg aria J , Rajsb aum R, Munoz Clares R A. M olecular char ac-ter-
izat ion of tw o genes encodin g betaine aldehyde deh ydrogenase
f rom amaranth , expr ess ion in leaves u nder short-ter m exposure to
osmot ic st ress or ab scis ic acid[ J] . Gene, 1998, 218( 1) : 69-76
[ 14 ] 康俊梅,樊奋成, 杨青川. 41份紫花苜蓿抗旱鉴定试验研究[ J ] .
草地学报, 2004, 12( 1) : 21-23, 56
(上接 183页)
   ( Caj anus caj an ( L . ) M ills p. ) seeds [ J ] . S eed Science and Tech-
nology, 1995, 23: 1-9
[ 10] M at thews S, Whitbread R. An ass ociat ion betw een seed ex uda-
t ion and the incidence of the pre-emergence mortal it y in w rink le
s eeded peas [ J ] . Phant Pathology, 1968, 17: 11-17
[ 11] Hend ricks S B, T aylorson R B. Variat ion in germinat ion and ami-
no acid leak age of seeds w ith temperature related membrane phase
change[ J ] . Plant Ph ysiology, 1976, 58: 7-11
[ 12] 王彦荣,余 玲,刘友良,等. 数种牧草种子劣变的生活力与膜透
性的关系[ J] . 草业学报, 2002, 11( 3) : 85-91
[ 13] 赵垦田,李立华.人工老化过程红松种胚细胞物质外渗和超微结构
变化[ J ]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0, 28( 3) : 5-7
[ 14 ] Parris h D C , Leopold A C . On th e mech anism of ageing in s oy-
bean seeds [ J ] . Plant Physiology, 1978, 61: 365-368
[ 15 ] Agraw al P K. Ger mination , fat acidity an d leach ing of sugar s
fr om f ive cult ivars of paddy ( Oryz a sati v a) seeds during storage
[ J] . Seed Science and T echnology, 1977, 5: 489-498
[ 16] 钱俊芝, 韩建国, 倪小琴,等. 贮藏期对结缕草种子生理生化的影
响[ J] . 草地学报, 2000, ( 8) : 177-185
[ 17] 韩建国, 毛培胜, 牛中联, 等. 老芒麦种子发育过程中的生理生化
变化[ J] . 草地学报, 2000, 8(3) : 237-244
[ 18] 乌仁其木格, 易 津. 超干燥和低温贮藏对华北驼绒藜种子劣变
及同工酶的影响[ J ] . 草地学报, 2003, 11( 2) : 125-133
[ 19] 王彦荣, 刘友良, 沈益新. 种子劣变的生理学研究进展综述[ J ] .
草地学报, 2001, 9( 3) : 159-164
189第 3期 赵金梅等:水分胁迫下不同紫花苜蓿品种抗旱生理生化指标变化及相互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