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Development and Function of the Strumae on the Adaxial Sides of the Inner Petals of Oncodostigma hainanense

蕉木(Oncodostigma hainanense)内轮花瓣近轴面瘤状突起发育及功能



全 文 :植物科学学报  2015ꎬ 33(5): 595~601
Plant Science Journal
    DOI:10􀆰 11913 / PSJ􀆰 2095-0837􀆰 2015􀆰 50595
蕉木(Oncodostigma hainanense)内轮花瓣近轴面
瘤状突起发育及功能
邵云云1ꎬ2ꎬ 徐凤霞1∗
(1.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ꎬ 中国科学院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ꎬ 广州 510650ꎻ 2. 中国科学院大学ꎬ 北京 10049)
摘  要: 为正确认识蕉木(Oncodostigma hainanense)内轮花瓣近轴面突起的发育和作用ꎬ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观察蕉木内轮花瓣近轴面瘤状突起的形成过程ꎬ 并采用光学显微镜(LM)观察经 PAS 染色反应的蕉木内
轮花瓣半薄切片的结构ꎮ SEM观察发现ꎬ 蕉木花蕾在发育Ⅰ期和Ⅱ期其内轮花瓣近轴面无明显瘤状突起形成ꎬ
Ⅲ期有明显的瘤状突起形成ꎬ Ⅳ期瘤状突起发育成熟并布满整个内轮花瓣近轴面ꎻ LM观察发现ꎬ 多糖类物质随
蕉木内轮花瓣近轴面瘤状突起的发育而增多ꎬ 并向瘤状突起周边细胞集中ꎻ 体视显微镜下观察到有蓟马的幼虫
在开放的花瓣瘤状突起间活动ꎬ 但并没有发现瘤状突起表面有泌蜜孔及多糖类物质ꎮ 推测蕉木内轮花瓣近轴面
瘤状突起为访花者提供了繁殖、 产卵和孵卵的场所并为它们提供了一定的食物来源(多糖物质)ꎮ
关键词: 蕉木ꎻ 瘤状突起ꎻ 发育ꎻ 多糖ꎻ 繁殖场所
中图分类号: Q9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 ̄0837(2015)05 ̄0595 ̄07
      收稿日期: 2015 ̄05 ̄26ꎬ 退修日期: 2015 ̄06 ̄28ꎮ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Y211091001)ꎻ 中国科学院植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基金资助项目(201216ZS)ꎮ
  作者简介: 邵云云(1988-)ꎬ 女ꎬ 博士研究生ꎬ 研究方向为植物结构与发育生物学(E ̄mail: yyshao@scbg.ac.cn)ꎮ
  ∗通讯作者(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 E ̄mail: xfx@ scib.ac.cn)ꎮ
Development and Function of the Strumae on the Adaxial Sides of
the Inner Petals of Oncodostigma hainanense
SHAO Yun ̄Yun1ꎬ2ꎬ XU Feng ̄Xia1∗
(1. Key Laboratory of Plant 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Sustainable Utilizationꎬ South China Botanical Gardenꎬ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ꎬ Guangzhou 510650ꎬ Chinaꎻ 2.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ꎬ Beijing 100049ꎬ China)
Abstract: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and light microscope (LM) were used to
examine the development and function of the strumae on the adaxial sides of the inner petals of
Oncodostigma hainanense. We found that no struma formed at stage Ⅰ and Ⅱ of bud
development. Howeverꎬ obvious strumae were formed at stage Ⅲꎬ which protruded outwards
from the plane of tissue. Strumae were fully developed at stage Ⅳ. The periodic acid ̄schiff
(PAC) reaction indicated that polysaccharides increased with the formation of strumae and
we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cells around the strumae at stage Ⅳ. We have observed some thrip
larvae among mature strumaeꎬ but no secretive opening or secretion on the surface of the
strumae was found. We speculated that the strumae on the adaxial sides of the inner petals
provided flower visitors a nutritious and safe place for matingꎬ ovipositionꎬ brooding and
perhaps some food such as polysaccharides.
Key words: Oncodostigma hainanenseꎻ Strumaeꎻ Developmentꎻ Polysaccharidesꎻ Mating site
    番荔枝科(Annonaceae)是木兰目(Magnolia ̄
les)中最大、 最进化的一个科ꎬ 并与木兰科(Mag ̄
noliaceae)和肉豆蔻科(Myristicaceae)的亲缘关
系较近[1]ꎮ 番荔枝科约有 108属 2400余种ꎬ 主要
为泛热带分布的乔木、 灌木和藤本[2]ꎮ 中国约有
24属 120 余种[3]ꎬ 主要分布于华南及云南南部地
区ꎮ 该科植物花瓣多为 6 片ꎬ 分内外 2 轮[4]ꎻ 多
数种类的花为黄绿色ꎬ 成熟时变为橘黄色ꎬ 最后变
为黄白色ꎬ 少数种类为红色、 紫红色或白色花[5]ꎮ
花瓣多为肉质ꎬ 少数为膜质和纸质ꎮ 肉质花瓣变干
后常为革质、 纸质或少数为木质[5]ꎮ
番荔枝科蕉木属 (Oncodostigma)包含 4 个
种ꎬ 主要分布于马来西亚、 印度尼西亚ꎬ 中国、 越
南也有少量分布ꎮ 我国仅有蕉木(Oncodostigma
hainanense)1种ꎬ 为常绿乔木ꎬ 高达 15 mꎬ 胸径
约 50 cmꎬ 分布于海南和广西部分地区ꎬ 常散生
于山地热带雨林低海拔的沟谷两侧ꎮ 其小枝、 小
苞片、 花梗、 萼片外面、 外轮花瓣两面、 内轮花
瓣外面和果实均被锈色柔毛ꎮ 该物种为濒危种ꎬ
因森林砍伐和农垦开发的影响使其分布区域急剧
缩小ꎬ 植株极为稀少ꎬ 若不加以保护将有灭绝的
危险ꎮ
目前对蕉木的研究较少ꎬ 主要开展了生物多样
性调查[6]、 叶片形态观察[7]以及生物化学活性[8]
等方面的研究ꎮ 刘永等对蕉木花粉形态观察发现ꎬ
其为单花粉、 花粉小型、 覆盖层无穿孔ꎬ 覆盖下层
为过渡层[9]ꎮ 有研究发现ꎬ 蕉木的内轮花瓣较外
轮花瓣略厚而短ꎬ 外被锈色柔毛ꎬ 内凹呈瓢状ꎬ 并
有多数瘤状突起[3]ꎬ 但对蕉木内轮花瓣近轴面瘤
状突起的发育及其作用的研究尚无报道ꎮ 本研究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光学显微镜(LM)
首次对蕉木内轮花瓣瘤状突起的形态和结构进行
观察ꎬ 通过认识内轮花瓣上瘤状突起的发育过程
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探讨ꎬ 以期为蕉木花的发育
研究提供基础资料ꎮ
1  材料与方法
1􀆰 1  实验材料
从海南霸王岭自然保护区采集蕉木 (Onco ̄
dostigma hainanense)不同发育阶段的花蕾ꎬ 储存
于 70% FAA (70% 酒精 ∶ 甲醛 ∶ 冰醋酸 = 90 ∶ 5
∶ 5) 中ꎮ 蕉木凭证标本 (阳桂芳 ( Yang G􀆰F.)
2012051704)保存于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标本馆
( IBSC)ꎮ
1􀆰 2  实验方法
1􀆰 2􀆰 1  扫描电镜观察
从 FAA中取出不同发育阶段的蕉木花蕾ꎬ 剥
离出内轮花瓣ꎬ 并将不同发育时期的内轮花瓣切成
2 mm × 2 mm的小块ꎮ 将切好的小块内轮花瓣材
料放入 2􀆰 5%戊二醛中固定 3 次ꎬ 每次约 6~8 hꎬ
置换出材料中的 FAA(将离心管中的 FAA 吸取干
净ꎬ 然后加入戊二醛ꎬ 6~8 h后将离心管中的戊二
醛吸出ꎻ 再次加入新的戊二醛ꎬ 并放入真空泵中抽
气ꎬ 目的是抽出材料中的空气ꎬ 使戊二醛固定液进
入到材料内部ꎻ 6~8 h后再次吸出戊二醛ꎬ 加入新
的戊二醛固定液ꎬ 以保证实验材料完全由戊二醛固
定液固定)ꎮ 取出经戊二醛固定后的材料ꎬ 用
0􀆰 1 mol / L 磷酸缓冲液冲洗 3次ꎬ 每次 40 minꎻ 经
系列酒精脱水ꎻ 置入叔丁醇冷冻干燥ꎻ 粘台ꎬ 用真
空喷镀仪喷金镀膜ꎬ 最后于 JSM ̄6360LV 扫描电
镜下观察并拍照ꎮ
1􀆰 2􀆰 2  半薄切片法
从 FAA中取出不同发育阶段的蕉木花蕾ꎬ 剥
离出内轮花瓣ꎬ 于不同发育阶段花瓣的中心位置切
取 1 mm × 1 mm 的小块ꎮ 将切好的材料置于
2􀆰 5%戊二醛溶液固定 24 h以上并抽气ꎻ 取出后用
0􀆰 1 mol / L磷酸缓冲液浸泡 2 h(期间取出冲洗 6
次ꎬ 20 min /次)ꎻ 经不同浓度酒精(30%、 50%、
70%、 80%、 90%各停留 20 minꎻ 100%停留 2次ꎬ
每次 30 min)梯度脱水、 环氧丙烷过渡、 Spurr 树
脂包埋ꎬ 置入 70℃烘箱热聚合ꎻ 最后在半薄切片
机上用玻璃刀切成厚度为 1~2 μm的半薄切片ꎬ 用
0􀆰 1%甲苯胺蓝染色ꎬ 于徕卡 MB5500 光学显微镜
下观察、 拍照ꎮ
1􀆰 2􀆰 3  组织化学染色
参照胡适宜等[10]的方法ꎬ 采用 PAS 染色来检
测蕉木内轮花瓣组织中的多糖(检测出红色颗粒表示
含多糖ꎬ 红色颗粒的多少反映多糖含量的高低)ꎬ 采
用徕卡MB5500光学显微镜进行观察、 拍照ꎮ
2  结果
根据蕉木不同发育阶段花蕾的大小ꎬ 大致可分
为 4个时期ꎮ Ⅰ期: 花蕾直径约 1 mmꎻ Ⅱ期: 花
蕾直径约 2􀆰 5 mmꎻ Ⅲ期: 花蕾直径约 4 mmꎻ Ⅳ
期: 花蕾直径约 10 mmꎬ 即将开放(图版Ⅰ: B)ꎮ
植株上盛开花的外轮花瓣平展ꎬ 内轮花瓣呈竖直状
(图版Ⅰ: A)ꎮ
695 植 物 科 学 学 报 第 33卷 
在花蕾Ⅰ期ꎬ 内轮花瓣表面无瘤状突起形成ꎬ
表皮细胞较为平滑ꎬ 无突起(图版Ⅰ: F、 J)ꎻ 在
Ⅱ期ꎬ 内轮花瓣表面部分区域开始出现轻微隆起ꎬ
表皮细胞仍较平滑ꎬ 无突起(图版Ⅰ: G、 K)ꎮ 在
Ⅲ期ꎬ 内轮花瓣表面出现明显的小瘤状突起ꎬ 表皮
细胞开始向外突起(图版Ⅰ: H、 L)ꎮ 在Ⅳ期ꎬ 内
轮花瓣瘤状突起大小不规则ꎬ 彼此紧密靠拢ꎬ 布满
整个近轴面ꎬ 表皮细胞呈乳突状(图版Ⅰ: I、 M)ꎻ
同时观察到在刚开放的花朵中有蓟马(Thripidae)
等访花昆虫在瘤状突起上活动(图版Ⅰ: C)ꎻ 在开
花过程中ꎬ 内轮花瓣瘤状突起由乳白色渐变为深褐
色(图版Ⅰ: D)ꎬ 并在深褐色的瘤状突起之间有多
数昆虫幼虫活动(图版Ⅰ: E)ꎮ 对发育成熟的瘤状
突起的纵切面观察发现ꎬ 瘤状突起中分布有多支仅
由筛分子组成的维管束ꎬ 表皮细胞长柱形ꎬ 下有一
层排列整齐、 紧密的细胞ꎬ 表皮细胞及皮下多层细
胞内含物非常丰富(图版Ⅰ: N、 O)ꎮ
对蕉木内轮花瓣横切面半薄切片观察结果可
见ꎬ 成熟的内轮花瓣厚度达 2 mmꎬ 可分为: 上表
皮、 下表皮和中层组织 3 部分ꎮ 上表皮细胞较小ꎬ
排列紧密、 规则ꎻ 中层组织细胞排列较疏松ꎬ 形状
不规则ꎬ 体积大小不一致(图版Ⅱ: A~D)ꎮ 在花
蕾发育Ⅰ期ꎬ 内轮花瓣表面仅有一层细胞ꎬ 近正方
形ꎬ 较薄壁细胞小ꎬ 整齐、 紧密排列在最外层(图
版Ⅱ: A)ꎮ 在Ⅱ期ꎬ 内轮花瓣表皮细胞开始进行
垂周分裂ꎬ 表皮细胞数目增加ꎬ 同时表皮细胞下层
细胞开始进行多次平周分裂ꎬ 尤其是在即将形成瘤
状突起的区域分裂更加旺盛ꎬ 当这些新细胞积累到
3层至更多层时ꎬ 即形成丘状突起(图版Ⅱ: B)ꎮ
在Ⅲ期ꎬ 当内轮花瓣表皮细胞下层细胞平周分裂产
生的细胞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开始向外突出ꎬ 把上表
皮向外顶起ꎬ 使上表皮细胞由原来的近正方形变为
近柱形ꎬ 瘤状突起开始形成并增大(图版Ⅱ: C)ꎮ
在Ⅳ期ꎬ 瘤状突起进一步变大ꎬ 整个瘤状突起由一
层表皮细胞和下层细胞以及只有韧皮部的维管组织
构成(图版Ⅱ: D)ꎬ 此时表皮细胞的细胞核大ꎬ 原
生质浓厚ꎬ 许多细胞具有双核现象ꎻ 下层细胞呈现
出细胞核较大、 原生质浓厚、 液泡小而分散的特点
(图版Ⅱ: H)ꎮ 表皮细胞由近正方形变为长柱形ꎬ
发育成熟的瘤状突起紧密相接(图版Ⅱ: E~H)ꎮ
PAS染色反应后的蕉木内轮花瓣经半薄切片
观察可见ꎬ 除细胞壁被染成红色外ꎬ 蕉木内轮花瓣
上表皮细胞及下层细胞内的颗粒状物质为樱红色ꎬ
呈 PAS阳性反应ꎬ 说明这些细胞中含有多糖类物
质ꎮ 不同发育时期蕉木内轮花瓣表皮颗粒状物质的
数量差异较大ꎬ 在Ⅰ期ꎬ 无樱红色颗粒状物质出现
(图版Ⅱ: E)ꎻ Ⅱ期时ꎬ 樱红色颗粒状物质主要出
现在表皮细胞及下层细胞中ꎬ 数量较少(图版Ⅱ:
Ⅰ)ꎻ Ⅲ期时ꎬ 樱红色颗粒状物质主要分布在刚形
成的瘤状突起中ꎬ 数量较少(图版Ⅱ: J)ꎮ 在瘤状
突起完全成熟的Ⅳ期ꎬ 颗粒状物质分布在瘤状突起
的外层细胞中ꎬ 并集中位于上表皮细胞及下层细胞
中(图版Ⅱ: K)ꎮ 基本薄壁组织中未见樱红色颗粒
状物质存在ꎮ
3  讨论
花瓣结构与叶片相似ꎬ 也可分为表皮、 基本薄
壁组织和维管束 3部分ꎬ 但花瓣的构造较叶片更为
简单ꎮ 一般花瓣的上下表面覆有表皮层ꎬ 表皮层细
胞的细胞壁都比较薄ꎬ 表皮层内由数层排列疏松或
紧密的薄壁组织细胞构成(不同于叶片的叶肉组织
有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之分) [11]ꎮ 而蕉木的内轮花
瓣比其他植物花瓣要厚(图版Ⅰ: A)ꎬ 近轴面内有
多数瘤状突起(图版Ⅰ: D)ꎬ 较为坚硬ꎮ
经 PAS组织化学显色反应ꎬ 蕉木花瓣表皮细
胞壁被染成红色ꎬ 说明含有多糖类物质ꎬ 其内轮花
瓣瘤状突起的多数细胞内具有樱红色颗粒状物质ꎬ
可以推测这些颗粒物内含有多糖类物质ꎮ 在花瓣不
同发育时期ꎬ 瘤状突起呈樱红色的颗粒数量会发生
变化ꎬ 说明多糖类物质含量有所不同ꎬ 随着花瓣进
一步发育ꎬ 多糖类物质增多ꎬ 且当发育完全成熟
时ꎬ 瘤状突起中形成由韧皮部构成的维管组织(图
版Ⅱ: K)ꎬ 而韧皮部一般是维管植物中运输光合
产物蔗糖的组织ꎮ 前人研究发现植物蜜腺中的蜜汁
来源途径之一是: 维管组织韧皮部的液汁运输到泌
蜜组织中并经过加工形成蜜汁后再泌出体外ꎬ 蜜汁
中的多糖类物质可先以淀粉粒的方式存储于泌蜜组
织中ꎬ 在开花之前再分解泌出[12]ꎮ 我们观察发现ꎬ
蕉木内轮花瓣瘤状突起中具有发达的、 只具韧皮部
筛分子的维管组织ꎬ 且表皮及下层细胞在花期前后
795  第 5期            邵云云等: 蕉木(Oncodostigma hainanense)内轮花瓣近轴面瘤状突起发育及功能
含有大量多糖类物质ꎬ 同时表皮细胞核较大且存在
双核现象(类似于绒毡层细胞)ꎻ 表皮下层细胞具
有细胞核较大、 胞质浓厚、 液泡小而分散的特点ꎬ
这与蜜腺中的泌蜜组织细胞特点相似ꎬ 但在突起的
表皮细胞外并没发现有分泌的蜜汁及分泌孔存在ꎮ
前人研究发现在被子植物基部类群中ꎬ 蜜腺并不常
见ꎬ 即使存在也不能产生大量花蜜[13ꎬ14]ꎮ 我们认
为蕉木内轮花瓣上的瘤状突起在结构上虽然具有蜜
腺的结构特点ꎬ 但并不具有蜜腺的功能ꎮ 实验表明
花瓣或与花瓣类似结构(如花被片等)的基本薄壁
组织或一些特殊的腺状表皮细胞内可以产生具挥发
性香气成分的、 不溶性的多糖类物质或其他储藏物
质[15ꎬ16]ꎮ 蕉木的花苞在开花前并不散发出花气味ꎬ
只在内轮花瓣打开后有微弱的清香味ꎬ 且多糖类物
质主要分布在瘤状突起的表皮细胞及下层细胞中ꎬ
基本薄壁组织细胞中几乎没有ꎬ 因此这些多糖类物
质并不是构成蕉木花香味的物质基础ꎮ 进一步进行
PAS显色反应可见ꎬ 蕉木内轮花瓣瘤状突起中含
有丰富的多糖类物质ꎬ 虽然无明显的蜜汁分泌ꎬ 但
可为访花昆虫提供一定的食物ꎬ 尤其是在雌性花期
开始阶段ꎬ 因没有花粉散出(蕉木为雌蕊先熟ꎬ 柱
头在花粉散出之前就具有可授性)ꎬ 这些糖类营养
物质成为访花昆虫的主要食源[17]ꎮ 肉眼及体视显
微镜下观察到多数访花昆虫及其幼虫在蕉木内轮花
瓣瘤状突起上活动ꎬ 肉质、 肥厚的瘤状突起成为访
花昆虫交配、 产卵和孵卵的场所ꎮ 有研究认为ꎬ 花
瓣除了具有保护雌、 雄蕊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外ꎬ
还具有吸引昆虫传粉的功能ꎬ 鲜艳的色泽或释放的
香气是花瓣吸引昆虫传粉的两种主要的信息表达方
式[18ꎬ19]ꎮ 蕉木的花瓣无鲜艳的颜色ꎬ 当花朵开放
时ꎬ 外轮花瓣水平展开ꎬ 内轮花瓣近乎垂直于外轮
花瓣ꎬ 在雌雄蕊周围形成一个半封闭的传粉室ꎬ 厚
重的内轮花瓣使得花部具有一定的保温作用ꎬ 这个
半封闭的传粉室不仅为访花昆虫提供了一个温暖的
环境ꎬ 而且使花气味在花部周围浓度提升ꎬ 起到类
似于“气味向导” [20]的作用ꎬ 吸引更多昆虫到来ꎮ
同时ꎬ 这些瘤状突起增加了内轮花瓣的厚度ꎬ 使花
部生殖器官免受机械损伤和来访昆虫的破坏ꎬ 同时
为来访昆虫提供一个稳定的落脚点ꎮ
致谢: 感谢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公共实验室胡晓颖
和邓汝芳工程师在制片和拍照工作中的耐心指导ꎮ
参考文献:
[ 1 ]   The 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 An update of
the 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 classification for
the orders and families of flowering plants: APGⅢ
[J] . Bot J Linn Socꎬ 2009ꎬ 161(2): 105-121.
[ 2 ]   Chatrou LWꎬ Pirie MDꎬ Erkens RHꎬ Couvreur TLꎬ
Neubig KMꎬ Abbott JRꎬ Mols JBꎬ Mass JWꎬ Saun ̄
ders RMKꎬ Chase MW. A new subfamilial and tribal
classification of the pantropical flowering plant fami ̄
ly Annonaceae informed by molecular phylogene ̄
tics[J]. Bot J Linn Socꎬ 2012ꎬ 169 (1): 5-40.
[ 3 ]   蒋英ꎬ 李秉滔ꎬ 李延辉. 中国植物志: 第 30 卷ꎬ 第
2分册[M] . 北京: 科学出版社ꎬ 1979: 10-174.
[ 4 ]   van Heusden ECH. Flowers of Annonaceae:
Morphologyꎬ Classificationꎬ and Evolution [ M ] .
Blumea Supplement 7. Leidenꎬ Netherlands: Ri ̄
jksherbarium / Hortus Botanicus Leiden Universityꎬ
1992: 1-218.
[ 5 ]   侯学良. 中国番荔枝科植物分类学研究[D] . 广州:
华南农业大学ꎬ 2003.
[ 6 ]   黄波. 蕉木群落在崇左发现[ J] . 广西林业ꎬ 1996
(6): 21.
[ 7 ]   孙同兴ꎬ 陈新芳. 中国番荔枝科 8属植物叶的扫描电
镜观察[J]. 电子显微学报ꎬ 2002ꎬ 21 (2): 146-152.
[ 8 ]   Wang T. Effec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herbal extracts on HIV ̄1 replication[D] . Faculty of
the University Graduate School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Master of Scie ̄
nce in the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and Immu ̄
nologyꎬ Indiana Universityꎬ 2010.
[ 9 ]   刘永ꎬ 徐凤霞. 四种番荔枝科植物花粉形态[J] . 植
物分类与资源学报ꎬ 2012ꎬ 34 (5): 443-452.
[10]   胡适宜ꎬ 徐丽云. 显示环氧树脂厚切片中多糖、 蛋
白质和脂类的细胞化学方法[J] . 植物学报ꎬ 1990ꎬ
32 (11): 841-846.
[11]   刘穆. 种子植物形态解剖学导论[M] . 第 5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ꎬ 2010: 298-299.
[12]   宁熙平ꎬ 吴鸿ꎬ 罗诗ꎬ 赖永超. 龙眼花蜜腺的形态
结构和发育[J] . 园艺学报ꎬ 2007ꎬ 34(1): 11-16.
[13]   Thien LBꎬ Azuma Hꎬ Kawano S. New perspectives
on the pollination biology of basal angiosperms[J].
Int J Plant Sciꎬ 2000ꎬ 161 (Suppl): 225-235.
[14]   Sakai S. A review of brood ̄site pollination mutua ̄
895 植 物 科 学 学 报 第 33卷 
lism: plants providing breeding sites for their polli ̄
nators [J]. Plant Resꎬ 2002ꎬ 115(1119): 161-168.
[15]   Effmert Uꎬ Große Jꎬ Röse USꎬ Ehrig Fꎬ Kägi Rꎬ
Piechulla B. Volatile compositionꎬ emission pat ̄
ternꎬ and localization of floral scent emission in
Mirabilis jalapa (Nyctaginaceae) [J] . Am J Botꎬ
2005ꎬ 92(1): 2-12.
[16]   Kolosova Nꎬ Sherman Dꎬ Karlson Dꎬ Dudareva N.
Cellular and subcellular localization of S ̄adenosyl ̄
L ̄methionine: Benzoic acid carboxyl methyltrans ̄
feraseꎬ the enzyme responsible for biosynthesis of
the volatile ester methylbenzoate in snapdragon
flowers[J]. Plant Physiolꎬ 2001ꎬ 126 (3): 956-964.
[17]   Silberbauer ̄Gottsberger Ⅰꎬ Gottsberger Gꎬ Web ̄
ber AC. Morphological and functional flower cha ̄
racteristics of New and Old World Annonaceae
with respect to their mode of pollination [ J] . Ta ̄
xonꎬ 2003ꎬ 52(4): 701-718.
[18]   李正理ꎬ 张新英. 植物解剖学[M] . 北京: 高等教育
出版社ꎬ 1984: 282.
[19]   周仪ꎬ 王慧ꎬ 张述祖. 植物学[M] . 北京: 北京师范
大学出版社ꎬ 1987: 110.
[20]   Fahn A. Plant Anatomy[M] . 3rd ed. Oxford: Per ̄
gamon Pressꎬ 1982: 434-443.
图 版 说 明
图版 Ⅰ: 花部形态及扫描电子显微镜下不同发育时期内轮花瓣近轴面形态ꎮ A: 蕉木花朵外观ꎻ B: 不同时期的花朵ꎻ C:
功能性雌花阶段访花昆虫在瘤状突起上活动ꎻ D: 功能性雌花阶段瘤状突起呈乳白色ꎻ E: 雄蕊后期瘤状突起呈深褐色ꎬ 有
幼虫活动ꎮ F~I: 扫描电镜下的内轮花瓣近轴面表面观ꎬ F: 示Ⅰ期ꎬ 无瘤状突起ꎻ G: 示Ⅱ期ꎬ 表面有轻微隆起ꎻ H: 示
Ⅲ期ꎬ 瘤状突起出现ꎻ I: 示Ⅳ期ꎬ 瘤状突起发育成熟ꎮ J~M: 示不同发育时期白色方框(Fꎬ Gꎬ Hꎬ I)内的放大结构ꎬ 即瘤
状突起表面观ꎮ J: 示Ⅰ期ꎬ 表皮细胞不突出ꎻ K: 示Ⅱ期ꎬ 表皮隆起ꎬ 细胞不突出ꎻ L: 示Ⅲ期ꎬ 表皮细胞开始突出ꎻ M:
示Ⅳ期ꎬ 表皮细胞乳突状ꎮ Nꎬ O: 示Ⅳ期ꎬ 瘤状突起纵切面ꎬ N: 瘤状突起中分布有维管束ꎻ O: 表皮细胞柱状ꎬ 细胞质
浓厚ꎮ
图版 Ⅱ: 不同发育时期内轮花瓣横切面ꎮ A~D: 用甲苯胺蓝染色的半薄切片ꎻ E~H: 示不同发育时期黑色方框内的放大结
构ꎮ Eꎬ I~K: PAS反应染色的半薄切片ꎮ A: 示Ⅰ期上表皮仅一层细胞ꎻ B: 示Ⅱ期上表皮下层开始积累细胞ꎻ C: 示Ⅲ期
瘤状突起形成ꎻ D: 示Ⅳ期瘤状突起发育成熟ꎻ E: 示Ⅰ期无樱红色颗粒及表皮细胞具大的细胞核ꎻ F: 示Ⅱ期多层表皮细
胞具有大的细胞核和浓厚的细胞质ꎻ G: 示Ⅲ期构成瘤状突起的细胞具有大的细胞核和浓厚的细胞质ꎻ H: 示Ⅳ期成熟的
瘤状突起表皮细胞及下层细胞ꎬ 表皮细胞出现双核现象(黑色箭头)ꎮ I: 示Ⅱ期有少量樱红色颗粒(黑色箭头)ꎻ G: 示Ⅲ期
樱红色颗粒分布在瘤状突起中(黑色箭头)ꎻ K: 示Ⅳ期樱红色颗粒大量分布在成熟瘤状突起中(黑色箭头)ꎮ
Explanation of plate
PlateⅠ: The flower morphology and the adaxial side of the inner petal under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A: The
flowers of Oncodostigma hainanenseꎻ B: The flowers at different stagesꎻ C: Insects were found on the strumae during
the initialꎬ female flowering stageꎻ D: The colour of strumae is cream in the pistillate phaseꎻ E: The colour of strumae is
dark brown at the staminate phase and some larvae were found on the strumaeꎻ F- I: SEM views of the adaxial sides of
the inner petals. F: No strumae at stage Ⅰꎻ G: Slight bulges at stage Ⅱꎻ H: The strumae appeared at stage Ⅲꎻ I: The
mature strumae at stage Ⅳ. J -M: SEM views of the surface of the strumaeꎬ and magnified image show the area
indicated by the white box in Fꎬ Gꎬ Hꎬ I. Jꎬ K: No papillate cells form at stage Ⅰ and Ⅱꎻ L: The papillate cells start to
form at stage Ⅲꎻ M: The adaxial surface cells of the strumae are papillate. Nꎬ O: SEM views of the longitudinal section of
the strumae at stage Ⅳ. N: Vascular tissue containing only phloem elements in the strumaeꎻ O: The adaxial surface cells
are columnar with dense cytoplasm.
PlateⅡ: The cross sections of the inner petals under light microscope. A-D: Stained with toluidine blueꎻ E-H: The details
of every stageꎬ magnified image in the black boxꎻ Eꎬ I-K: Stained with periodic acid ̄schiff. A: Only one layer cells of
adaxial surface at stage Ⅰꎻ B: Cells accumulated under adaxial surface at stage Ⅱꎻ C: Little strumae form at stage Ⅲꎻ
D: The mature strumae form at stage Ⅳꎻ E: No cherry red particle at stage Ⅰ and the adaxial surface cells with big
nucleusꎻ F: More than one layer of adaxial surface cells with big nucleus and dense cytoplasm at stageⅡꎻ G: The cells
that constituted the strumae with big nucleus and dense cytoplasm at stageⅢꎻ H: The cells that constituted the epidermis
of the matured strumae with big nucleus and dense cytoplasm at stage Ⅳꎬ even two nucleus in one adaxial surface cell
(black arrow)ꎻ I: Few cherry red particles at stageⅡ (black arrow)ꎻ J: Cherry red particles mainly distribute in the
strumae at stageⅢ (black arrow)ꎻ K: Cherry red particles mainly distribute around the strumae at stageⅣ (black arrow).
995  第 5期            邵云云等: 蕉木(Oncodostigma hainanense)内轮花瓣近轴面瘤状突起发育及功能
邵云云等: 图版 Ⅰ SHAO Yun ̄Yun et al.: Plate Ⅰ
A5 mm B C2 mm
D500 μm E200 μm F50 μm
G50 μm H50 μm I100 μm
J5 μm K5 μm L5 μm
M5 μm N100 μm O10 μm
See explanation at the end of text
006 植 物 科 学 学 报 第 33卷 
邵云云等: 图版 Ⅱ SHAO Yun ̄Yun et al.: Plate Ⅱ
50 μm A 50 μm B
50 mμ
10 mμ
5 mμ
C
F
I
50 mμ
10 mμ
20 mμ
D
G
J
5 mμ
10 mμ
50 mμ
E
H
K
See explanation at the end of text
(责任编辑: 张 平)
106  第 5期            邵云云等: 蕉木(Oncodostigma hainanense)内轮花瓣近轴面瘤状突起发育及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