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Molecular Biology 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Biosynthesis and Genetic Manipulation of Plant Cuticular Wax

植物角质层蜡质合成与调控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全 文 :武汉植物学研究 2007,25(4):377—380
Journal Wuhan Botanical Research
植物角质层蜡质合成与调控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胡晓敏,张志飞,饶力群 ,黄 卫
(湖南农业大学生物科学技术学院,长沙 410128)
摘 要:角质层覆盖于陆生植物的地上部分。沉积于其表面的外角质层蜡质组成了植物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屏障。
蜡质的合成是由大量酶类协同作用的结果,又是一个积极可调控的过程。综述了近年来角质层蜡质合成与调控的
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包括突变体筛选、基因克隆和鉴定 ,以及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等三方面,并对植物蜡质代谢基
因克隆鉴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角质层蜡质;突变体;基因;微阵列
中图分类号:Q7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0-470x(2007)04.0377·04
M olecular Biology 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Biosynthesis
and Genetic M anipulation of Plant Cuticular W ax
HU Xiao-Min,ZHANG Zhi-Fei,RA0 Li-Qun’,HUANG Wei
(Colege ofBia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Hunan Agriculture Unitersity,Changsha 410128,China)
Abstract:The cuticle covers the aerial organs of land plants.Epicuticular wax,deposited on the surface,
constitutes a barrier between the plant and its environment.Wax biosynthesis requires the coordinated
activity of a large number of enzymes with genetic manipulation.The recent progress in the mutant
screening,cloning,functional characterization and expression regulation of genes involved in Wax meta-
blizm was reviewed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were discussed.
Key words:Cuticular wax;Mutant;Gene;Microarray
所有植物的地上部分表皮细胞外都覆盖着角质
层。角质层的主要功能是防止植物水分损失,同时
也是外源物质渗入和微生物入侵的有效屏障。作为
植物角质膜的表面部分,植物角质层结构由外到内
依次为外角质层蜡质(epicuticular wax)、包埋蜡质
(intracuticular Wax)和角质层基质 (cutin matrix)。
即角质膜由外层的高度亲脂的角质层,向内逐渐过
渡到亲水的纤维素、果胶质。
植物角质层蜡 质主要 由饱和极长链脂肪酸
(very long chain faty acid,VLCFA)及其衍生物组
成,还包括萜类和其它微量的次级代谢物如固醇和
类黄酮类物质 J¨。外角质层蜡质是由长链 (C20.
C37,少数的长可达 C50)的烷烃、伯醇、仲醇、醛、酮
组成;包埋蜡质则是由垂直于叶面的中等长链的脂
肪酸(C16一C18)和长链碳氢化合物组成。作为一个
复杂的过程,植物角质层蜡质的合成以极长链脂肪
酸为前体,分为两个主要合成途径:一是乙酰还原途
收稿日期 :2006·12-30,修回日期:2007-04-02。
作者简介 :胡晓敏(1982一),男 ,硕士,研究方向为分子生物学。
· 通讯作者(E-mail:raoliqun@163.con1)。
径(the acyl—reduction pathway),主要生成伯醇和酯;
二是脂肪酸脱羧途径(the decarbonylation pathway),
主要生成醛、仲醇、烷烃和酮类。合成 的产物 由
ABC transporter(ATP binding cassete transporter)输
送出细胞质膜,最终由脂转运蛋白(1ipid transfer
proteins,LTP)运至植物角质层。
一 般来讲,更多的蜡质位于外角质层蜡质,多呈
现出绿灰色或灰白色。角质层蜡质的物理化学性质
决定了其功能对植物生命活动的重要性。它限制了
非气孔性的水分散失,降低紫外线辐射损伤 ,3 J,还
通过降低植物表皮的水分含量减少了灰尘、花粉和
大气污染物的沉积 J。此外,表皮蜡质还被认为
在抵抗细菌和真菌病原体的侵害方面起到重要作
用‘。 ,并且还参与了植物与昆虫的相互作用【 。鉴于
角质层蜡质在植物抗逆境方面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多
的研究开始关注这一领域,并在蜡质突变体的筛选、
蜡质基因克隆与功能鉴定等方面取得众多进展。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378 武 汉 植 物 学 研 究 第25卷
1 蜡质突变体的筛选
Delaert等 于 1979年报道了第一个拟南芥角
质层蜡质突变体,并取名为 eceriferum(cer)。通过
识别植株是否有白色粉状或外表是否光泽,Koorn.
neef等 鉴定了一共位于 21个拟南芥突变位点的
89个蜡质突变体,这些位点包括 CER1至 CER20
(、ECERIFERUM、)。及rrs(TRANSPARENT TESTA5、)
由于拟南芥基因组测序的完成和近年来 T.DNA插
入突变技术的不断完善,目前根据拟南芥茎表面白
色粉状蜡质层缺失突变已筛选出 120多个上表皮层
突变体,代表 32个突变位点 ,而另一被广泛研究
的作物大麦(Hordeum vuZgare)也已被筛选出 85个
突变位点之多 J¨。其它物种包括玉米(Zea mays)、
高粱(Sorghum bicolor)和油菜(Brassica napus)中已
经鉴定出有蜡质缺失突变体 J,其中拟南芥和大麦
中的突变位点被命名为 eceriferum(cer),玉米、高粱
和油菜中的突变位点被称为glosy。
然而,大部分蜡质突变体并未表现出蜡质代谢
中间产物的积累,相反多表现为合成前体转向另一
分支代谢途 径,因而导致 了蜡质组分 的复杂变
化 ¨ ]。只有表皮蜡质含量变化达到一定量时,才
可以通过目测法筛选突变体,比如调控基因突变体
和影响表皮发育的基因突变体。而单个合成酶类的
突变体则难以发现。事实上,许多酶促反应步骤的
基因仍未获得。对于传统的目测法来说,需要突变
体的蜡质晶体密度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才能使肉眼
观察到,而达不到这一阈值时则将不可避免地遗漏
可能的突变体。这些遗漏的也许是占相当比例甚至
是大部分的蜡质突变体。
有鉴于此,Aaron M.Rashote等 ¨认为目测法
难以胜任对大量突变体的筛选工作。他们建立了一
种更为严格的方法,即对用 甲基磺酸乙酯 (ethyl
methane sulfonate,EMS)诱变的拟南芥,采用气相色
谱检测花序茎的角质层蜡质主要组分的变化 ,为提
高染色体定位的效率,他们采用了PCR.简单序列长
度多态性分析(simple sequence length polymorphism,
SSLP)进行基因作图。通过这一方法,Aaron M.Ra-
shote等 3¨J从 1229个样品中得到 75个可能的突变
体,并进一步筛选得到了3个新的拟南芥蜡质突变
体:cer22、cer23和 cer24。cer22和 cer23具有光泽的
外表,而 cer24与野生型外表无异。其中 cer22突变
体可能阻碍了C30醛向C29烷烃的转化,其茎的蜡
质组分中C30醛的含量相对野生型上升了204%,
而 C29烷烃、C29仲醇和 C29酮含量都有着不同程
度的下降。在cer23突变体的茎中,C26和 C28伯醇
的含量有极显著的上升(167%和 194%),C30醛、
C29烷烃、C29仲醇和 C29酮则普遍下降。cer24突
变体的茎较野生型相比,仅有 C28和 C30伯醇含量
有显著下降,CER24基因产物被认为与 C28和 C30
脂肪酸的还原有关。
2 蜡质合成与调控基因的克隆和鉴定
经过多年的研究,虽然人们已初步了解植物角
质层蜡质合成途径代谢,但是对参与植物角质层组
分代谢的基因及基因调控过程却知之甚少。现在,
大量的序列信息和基因组序列数据库无疑成为现今
鉴定新基因有力工具。而不断克隆得到的新基因为
阐明蜡质合成的遗传机制带来了新的突破。
Kunst和 Samuels 综述 了植物角质层蜡质的
合成与分泌过程,对已知的35个编码蜡质合成酶的
基因做了一个归纳,Patrieia Costaglioli等 ¨以此为
基础从公共数据库(TIGR,TAIR,Arabidopsis Mem·
brane Protein Library,The Arabidopsls Lipid Gene Da—
tabase)中检索得到 147个相似序列作为蜡质合成基
因候选基因。
2004年,Broun等L】 克隆了乙烯反应因子型转
录因子基因 删 。在转基 因拟南芥 中超强表达
WIN1,其叶片中的蜡质含量达到对照组 4.5倍 以
上,茎中蜡质含量也有显著增长。而许多与蜡质合
成相关的基因如 CER1、KCS1和 CER2均受到 WIN1
诱导,这可能是由于 M 增强了某些蜡质合成途
径基因表达水平。
2004年,Pighin等 ¨发现 ABC transporter在蜡
质穿过上皮细胞膜到植物表面的过程中起关键作
用,而 CER5基因编码一个位于细胞质膜的WBC12
transporter。与其它突变体不同,cer5突变体细胞质
脂内含物具有一种独特结构,而这一结构竟与遗传
疾病肾上腺白细胞营养不 良症(adrenoleukodystro.
phy。ALD)病人出现的情况极为相似。ALD是由一
种 ABC transporter缺陷导致的。
2005年,Sturaro等L】 ]从玉米中克隆得到
GLOSSY/基因。glosyl突变体无论在蜡质含量还
是蜡质组成均较野生型有较大差异。 DSS 基因
预测蛋白质产物含有 3个富含组氨酸区域,且与从
拟南芥得到的 WAX2在氨基酸顺序上具有较高的同
源性(62%)。
2005年,Zhang等 】副从豆科模式植物蒺藜状苜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 4期 胡晓敏等:植物角质层蜡质合成与调控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379
蓿(Medicago truncatula)中克隆得到认为编码转录
因子的基因 WXP1并将其转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中过量表达。该基因具有一个保守的 AP2
区域,与拟南芥的 AtRAP 2.4相似性较高,达到
48.8%。转 WXP1的紫花苜蓿叶片中主要增加了伯
醇含量,而烷烃等其它蜡质成分没有显著变化,说明
WXP1主要参与蜡质合成途径中的乙酰还原途径。
2006年,Rowland等 ¨从拟南芥中克隆得到编
码脂酰 CoA还原酶的 CER4基因。在酵母 中表达
CER4的eDNA,导致 C24和 C26伯醇的累积。通过
RT.PCR对该基因的表达进行分析,发现 CER4在
叶、茎、花、角果和根中均有表达,并专一于角质层蜡
质合成。
3 拟南芥蜡质合成功能基因组学研究
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模式植物拟南芥和重要
单子叶农作物模式植物水稻的基因组测序完成后,
植物生物学的研究热点已转向功能基因组学。确定
大量基因的功能,并进而从整体水平研究基因及其
产物在不同时间、空间和内外部条件下形成的控制
生物体代谢和发育的调节网络及活动规律是功能基
因组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虽然新的蜡质合成基因被不断克隆得到并鉴
定,但是就目前为止,人们从不同植物中得到的蜡质
基因数目还非常有限。为了进一步阐明蜡质合成途
径,Patrieia Costaglioli等 ¨首先从拟南芥基因组中
选取 147个蜡质合成基因相似序列和 135个编码
ABC transporter的基因作为候选基因,以生长 15 d
的拟南芥幼苗为材料,运用微阵列技术(mieroaray)
对这282个基因在植株地上部分的表达水平分类进
行分析,其中204个基因的表达被检测到,包括 18
个酮脂酰 CoA合成酶(beta—keto acyl—CoA synthase,
KCS)、2个酮脂酰 CoA还原酶(beta.keto acy1.CoA
reductase,KCR)、5个反烯酰 CoA还原酶(~ans-2一
enoyl—CoA reduetase,ECR)、6个脂酰 CoA还原酶
(faty acyl—CoA reduetase,FAR)、1O个蜡质合成酶
(wax synthase,ws)、3个蜡质合成酶/甘油二酯酰基
转移酶 双 功 能酶 (bifunetional wax synthase/dia.
eylgyeerol acyltransferase,WS/DGAT)、37个脂质转
运蛋 白 (1ipid transfer protein,LTP)、113个 ABC
transporter和 1O个 CER相关基因。这204个候选
基因中只有25%的表达量达到显著水平,这大大缩
小了拟南芥蜡质基因研究的范围。值得注意的是,
被认为参与乙酰还原途径的 8个 FAR基因同源序
列和 12个 WS基因同源序列要么表达量很低,要么
根本检测不到。也就是说在拟南芥中,乙酰还原途
径中的FAR和 WS基因还未被鉴定出来,或者伯醇
和酯有另外的合成途径。而拟南芥共 135个被鉴定
为ABC transporter的编码序列中,113个基因的表
达量要低于背景值,只有 3个高度表达,28个为中
等程度,22个为较低程度,其中 CER5基因编码的
WBC12 transporter表达程度为低水平。这一结果证
实了 Pighin等 ¨认为在蜡质转运过程中还具有其
它转运体的观点。
4 回顾与展望
植物角质层蜡质对植物生命活动的重要性促成
人们对蜡质合成与调控研究的巨大关注。Kolatu—
kudy[加’
,yon Wetstein—Knowles[ 等研究先驱为
我们揭示了蜡质合成的基本途径。对拟南芥和其它
物种突变体的分离,结合对突变体表型的生物化学
分析,为蜡质合成基因产物的分析鉴定和对大量蜡
质合成基因的克隆创造了条件。然而,这些传统的
遗传学方法具有较大的随机性,需要筛选大量的突
变体,工作量大。到目前为止,仍有大量与蜡质合成
途径有关的合成、调控和转运途径的基因尚未获得,
对蜡质转运和合成调控的分子机理的了解依然不甚
清楚。
要获得更多蜡质合成相关基因、了解它们在植
物蜡质合成中的具体作用和地位,一方面需要对蜡
质突变体筛选、基因克隆与功能分析鉴定等的传统
方法加以改进;另一方面,利用基因组学工具如转录
后基因沉默(post transcribed gene silencing,PTGS)
或 RNA干扰(RNAi)技术创造突变体,病毒诱导基
因沉默(vires—induced gene silencing,VIGS)技术鉴
定基因功能等都已展现出良好的前景。随着这些新
技术的逐渐成熟和广泛应用,将为植物角质层蜡质
合成机理的深入研究带来新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Kunst L,Samuels A L.Biosynthesis and secretion of plant cuticular
wax[J]. g却 Res,2003,42:51—8O.
[2] Kersteins G.Cuticular water permeability and its physiological
signifcance[J].JExp Bot,1996,47:1813—1832.
[3] Riederer M,schreiber L.Protecting against water los:analysis of
the barier properties of plant cuticles[J].J Exp Bot,2001,52:
2023—2032.
[4] Kerstiens G.Signaling across the divide:A wider perspective of
cuticular stmcmre—function relationship[J].Trends Plant Sci,
1996。1:125—12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380 武 汉 植 物 学 研 究 第 25卷
[5]
[6]
[7]
[8]
[9]
[10]
[12]
[13]
Barthlot,Nienhuis W.Purity of scared lotus or escape from
contamination in biological surfaces[J].Planta,1997,7.02:1—8.
Jenks M A,Joly R J.Chemically induced cuticle mutation afecting
epidermal conductance to water vapor and disease susceptibility in
Sorghum bicolor(L.)Moeneh[J].Plant Physiol,1994,105:
1239—1245.
Eigenbrode S D,Espelie K E.Efects of plant epieutieular lipids
on insect herbivores[J].AnnRevEntomol,1995,40:171—194.
Delaert L M W ,varI Es J Y P,Koomneef M.Eeerifcrum mutants
in Arabidopsis thaliana(L.)Heynh:II.Phenotypie and genetic
analysis[J].Arabid .s ,1979,16:10—26.
Koomneef M,Hanhart C J.Thiel F.A genetic and phenotypie
description of eeeriferum(eer)mutants in Arabidops~thaliana
[J].J Hered,1989,80:118—122.
向建华,陈信波,周小云,植物角质层蜡质基因研究进展[J].
生物技术通讯,2005。16:224—227.
Post·Beittenmiller D.The cloned Eeeriferum genes of Arabidopsis
and the corresponding Glosy genes in maize[J].Plant Physlol
Bioch,1998,36:157—166.
yon Wetstein—Knowles P.Genetics and biosynthesis of plant
epieutieular waxes[A].In:Appelqvist L A,Liljenberg L eds.
Advances in th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 of Plant Lipids
[c].Amsterdam:Elsevier/North Holand Biomedical Press,
1979.1—26.
Rashote A M,Jenks M A,Ross A S,Feldmann K A.Novel Gel-
iferum mutants in Arabidopsis thaliana[J].Planta,2004,219:
5—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Costaglioli P,Joub~s J.Profiling candidate genes involved in wax
biosynthesis in Arabidopsis thaliana by microaray analysis[J].
Biochim Biophys Acta,2005,1734:247—258.
Broun P,Poindexter P,Osborne E,Jiang C Z,Riechmann J L.
WIN1,a transcriptional activator of epidermal wax accumulation
in Arabidopsis[J].Proc Natl Acad Sci USA,2004,13:4706—
47l1.
Pighin J A,Zheng H,Balakshin L J,Goodman I P,Western T L,
Jerter R,Kunst L,Samuels A L.Plant eutieular lipid export
quires arI ABC transporter[J].&/ence,2004,306:702—704.
Sturaro M,Hartings H.Clo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GLOSSY1,
a maize gene involved in cuticle membrale and wax production
[J].Plant Physiol,2005,138:478—89.
Zhan g J Y,Broeckling C D.Overexpression of WxP1.a putative
Medicago truncatuga AP2 domain—containing transcription factor
gene,increases eutieular wax accumulation and enhances drought
tolerance in transgenie alfalfa(Medicago sativa)[J].Plant J,
2005,42:689—707.
Rowland O,Zheng H.CER4 Encodes an Alcohol—Forming Fatty
Acyl—CoA Reduetase[J].PlantPhysiol,2006,142:866—877.
Kolatukudy P E.Biopolyesters of plants:Cutin and suberin[J].
Sc/ence,1980,208:990—1000.
Kolattukudy P E.Structure,biosynthesis and biedegradation of eu—
tin and suberin[J].Annu Rev Plant Physiol,1981,32:539—
567.
yon Wettstein—Knowles P.Elongase and epieutieular wax biosyn —
thesis[J].Physiol ,1982,20:797—80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