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Comparison of Active Constituents at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in Salvia miltiorrhiza Bge. and Salvia miltiorrhiza Bge. f. alba

白花丹参与丹参活性成分积累比较研究



全 文 :植物科学学报  2013ꎬ 31(6): 596~ 602
Plant Science Journal
    DOI:10􀆰 3724 / SP􀆰 J􀆰 1142􀆰 2013􀆰 60596
白花丹参与丹参活性成分积累比较研究
刘 伟ꎬ 张 琳ꎬ 周 洁ꎬ 史国玉ꎬ 刘建华ꎬ 王 晓∗
(山东省科学院中药过程控制研究中心 /山东省分析测试中心ꎬ 济南 250014)
摘  要: 研究了山东产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 白花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 f. alba)不同生育阶段
脂溶性与水溶性成分含量的动态变化ꎬ 对活性成分积累过程进行数学模拟ꎮ 结果表明: 白花丹参脂溶性成分积
累有两个高峰期ꎬ 分别在 7月底和 10月底ꎬ 丹参脂溶性成分的积累高峰在 7月底ꎻ 白花丹参和丹参水溶性成分
的积累高峰期均出现在 6-7月份ꎮ 两年生白花丹参活性成分高于丹参ꎻ 两种丹参的迷迭香酸含量均以地上部为
高ꎬ 其他活性成分均以地下部为高ꎻ 白花丹参与丹参根中丹酚酸 B的含量积累方程分别为 Y=-8􀆰 105X+81􀆰 047
和 Y=-13􀆰 777X+117􀆰 917ꎬ 即随着植株的不断发育ꎬ 丹参根部丹酚酸 B的含量呈下降趋势ꎮ 该研究结果可为丹
参栽培及其质量控制提供理论依据ꎮ
关键词: 丹参ꎻ 生育期ꎻ 活性成分
中图分类号: S567ꎻ Q949􀆰 777􀆰 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 ̄0837(2013)06 ̄0596 ̄07
      收稿日期: 2013 ̄03 ̄20ꎬ 修回日期: 2013 ̄07 ̄17ꎮ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81102749)ꎻ 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2012GSF11908)ꎻ 山东省科学院科技发展计划(科基合字(2011)
第 3号)ꎮ
  作者简介: 刘伟(1981-)ꎬ 男ꎬ 博士ꎬ 副研究员ꎬ 主要从事中药资源及栽培研究ꎮ
  ∗通讯作者(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 E ̄mail: wxjn1998@126􀆰 com)ꎮ
Comparison of Active Constituents at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in
Salvia miltiorrhiza Bge. and Salvia miltiorrhiza Bge. f. alba
LIU Weiꎬ ZHANG Linꎬ ZHOU Jieꎬ SHI Guo ̄Yuꎬ LIU Jian ̄Huaꎬ WANG Xiao∗
(Process Control Research Center of TCMꎬ SDAS / Shandong Analysis and Test Centerꎬ Jinan 250014ꎬ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d the differences in liposoluble and water ̄soluble constituents in
Salvia miltiorrhiza Bge. and S. miltiorrhiza Bge. f. alba collected at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and areas. The equation model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accumulative process of active
constituents with growth stage. The research determined theories for cultivation and quality
control in S. miltiorrhiza.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iposoluble content in S. miltiorrhiza bge. f.
alba had two maximums values at the end of July and Octoberꎬ respectivelyꎬ while the
liposoluble content in S. miltiorrhiza Bge. reached a maximum value at the end of July. The
water ̄soluble contents in S. miltiorrhiza Bge. and S. miltiorrhiza Bge. f. alba reached
maximum values in June to July. The contents of active constituents in S. miltiorrhiza Bge. f.
alba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S. miltiorrhiza Bge. cultivated for two years. Content of
rosmarinic acid aboveground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root in both S. miltiorrhiza. The
content of salvianolic acid B in the roots was simulated with the first ̄order equation Y =
-8􀆰 105X+81􀆰 047 and Y=-13􀆰 777X+117􀆰 917ꎬ respectively. The content of salvianolic acid B
decreased with the growth of plants.
Key words: Salvia miltiorrhiza Bge.ꎻ Growth stagesꎻ Active constituents
    中药丹参为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的干燥根及根茎ꎬ 一般为春秋二
季采挖收获ꎬ 其有效成分为脂溶性的菲醌类衍生物
和水溶性的酚酸类成分ꎮ 前者具有抗菌、 抗炎、 抗
肿瘤、 抗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ꎬ 而后者主要作用为
抗氧化、 抗肝损伤、 保护心肌等[1]ꎮ 根据开花颜
色丹参分为紫花和白花两类ꎬ 一般常用中药丹参为
紫花ꎬ 而白花丹参(S. miltiorrhiza Bge. f. alba C.
Y. Wu et H. W. Li)为其变型ꎬ 其花为白色ꎬ 区别
于普通丹参的紫红色ꎬ 野生白花丹参主要分布在山
东泰沂山脉ꎬ 为山东道地药材[2]ꎮ 研究表明ꎬ 白
花丹参中丹参酮ⅡA、 丹酚素含量较高[3]ꎬ 其药理
作用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有独特疗效[4]ꎮ 丹参的
成分除丹参酮和丹酚酸 B 外ꎬ 还含有隐丹参酮、
丹参新酮、 二氢丹参酮、 迷迭香酸等物质ꎬ 且其含
量均较高[5]ꎮ
研究表明ꎬ 不同产地、 采收期对丹参的某些成
分含量影响较大[6-8]ꎬ 如 9、 10 月份丹参酮 Ⅱ A
的含量最高[9]ꎻ 而丹酚酸 B 含量以 9、 10 月份最
高ꎬ 4、 5 月份次之[10]ꎮ 李正国[11]的研究结果表
明ꎬ 白花丹参和丹参的脂溶性成分总含量在 8月份
最高ꎮ 我们收集了山东不同产地的白花丹参和丹
参ꎬ 对其不同生育期脂溶性成分及水溶性成分的积
累进行研究ꎬ 并对积累过程进行方程模拟ꎬ 其研究
结果可为丹参的规范化种植、 采收及其质量控制提
供理论依据ꎮ
1  仪器与材料
Agilent 1200 高效液相色谱仪ꎻ Agilent DAD
检测器ꎻ Agilent Chemstation 工作站ꎮ 对照品:
二氢丹参酮、 隐丹参酮、 丹参酮Ⅰ、 丹参酮ⅡA、
丹酚酸 B(本室分离制备ꎬ 纯度≥98%)、 迷迭香
酸(批号: MUST ̄12020702ꎬ 纯度≥98%ꎬ 购自成
都曼思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ꎮ 色谱纯甲醇ꎬ 其余
试剂均为分析纯ꎮ
丹参样品、 白花丹参采集于山东莱芜苗山镇莱
芜紫光生态园白花丹参种植基地ꎬ 丹参采集于山东
济南禾宝中药材基地ꎬ 丹参植株分别为两年生ꎬ 采
集时间从 2011年 6月份开始ꎬ 每月 1 次ꎬ 到收获
时结束ꎬ 采集时在同一地块选择生长正常的植株ꎬ
每次取样时选择 3株作为 3个重复ꎮ 原植物经山东
中医药大学李佳博士鉴定ꎬ 分别为唇形科植物丹参
(Salvia miltiorrhiza Bge.)和白花丹参(S. miltior ̄
rhiza Bge. f. alba C. Y. Wu et H. W. Li)ꎮ 采集
的样品分地上和地下两部分ꎬ 阴干后磨碎ꎬ 装入封
口袋中密封冷藏ꎮ
2  方法
2􀆰 1  色谱条件
Inertsil ̄1色谱柱 C18(250×4􀆰 6 mmꎬ 5 mm)ꎬ 脂
溶性成分测定条件: 流动相为乙腈 ∶ 0􀆰 2%乙酸=55 ∶
45(V / V)ꎬ 检测波长为 270 nmꎬ 流速 1􀆰 0 mL/ minꎬ
柱温 20℃ꎬ 进样体积 20 mLꎻ 水溶性成分测定条件:
梯度洗脱ꎬ 流动相初始比例为 0􀆰 1%磷酸 ∶ 乙腈 =
95 ∶ 5(V / V)ꎬ 测定时间为40 minꎬ 流动相变为 0􀆰 1%
磷酸 ∶ 乙腈=55 ∶ 45(V / V)ꎬ 检测波长为 280 nmꎬ 流
速 1􀆰 0 mL/ minꎬ 柱温 20℃ꎬ 进样体积 20 mLꎮ
2􀆰 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分别精密称取经减压干燥 24 h 后的二氢丹参
酮 0􀆰 5 mg、 隐丹参酮 3􀆰 0 mg、 丹参酮Ⅰ3􀆰 9 mg、
丹参酮ⅡA 3􀆰 3 mgꎬ 溶于甲醇后定容至 10 mLꎬ
稀释 5 倍作为标准液ꎮ 称取丹酚酸 B 3􀆰 2 mgꎬ 溶
于甲醇后定容至 10 mLꎻ 称取迷迭香酸 3􀆰 7 mgꎬ
溶于甲醇后定容至 10 mLꎮ
2􀆰 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丹参脂溶性成分提取: 取丹参粉末 1􀆰 000 gꎬ
置磨口锥形瓶中ꎬ 加入甲醇 50 mLꎬ 精密称定重量ꎬ
加热回流 1 hꎬ 放冷后称重ꎬ 用甲醇补足减损的重
量ꎬ 摇匀后过滤ꎬ 过 0􀆰 45 mm滤膜ꎬ HPLC测定ꎮ
丹参水溶性成分提取: 取丹参粉末 1􀆰 000 gꎬ
置磨口锥形瓶中ꎬ 加入 60%甲醇 50 mLꎬ 超声
30 minꎬ 过 0􀆰 45 mm滤膜ꎬ HPLC测定ꎮ
3  结果与分析
3􀆰 1  线性关系考察
取上述混合标准液ꎬ 分别进样 0、 5、 10、 15、
20 mLꎬ 按方法 2􀆰 1 中的条件测定峰面积ꎮ 以进样
标准物质量为横坐标(X)ꎬ 千分之一峰面积为纵坐
标(Y)ꎬ 绘制标准曲线(见表 1)ꎮ
3􀆰 2  精密度试验
精密吸取标准溶液 20 mLꎬ 连续进样 5次ꎬ 测
795  第 6期                        刘 伟等: 白花丹参与丹参活性成分积累比较研究
表 1  丹参活性成分标准曲线
Table 1  Stand curve of active constituents in
Salvia miltiorrhiza Bge.
名称
Constituents
标准曲线
Stand curve R
2 线性范围(mg)
Content range
二氢丹参酮
Dihydrotanshinone Y
=78588X+28􀆰 428 0􀆰 9999 0 ~0􀆰 20
隐丹参酮
Cryptotanshinone Y
=132434X+87􀆰 957 0􀆰 9999 0 ~1􀆰 20
丹参酮Ⅰ
TanshinoneⅠ Y
=24795X+132􀆰 83 0􀆰 9999 0 ~1􀆰 56
丹参酮ⅡA
TanshinoneⅡA Y
=47894X+156􀆰 01 0􀆰 9999 0 ~1􀆰 32
丹酚酸 B
Salvianolic acid Y
=17313X+176􀆰 55 0􀆰 9998 0 ~7􀆰 40
迷迭香酸
Rosmarinic acid Y
=35725X+295􀆰 33 0􀆰 9999 0 ~2􀆰 80
定二氢丹参酮、 隐丹参酮、 丹参酮Ⅰ、 丹参酮Ⅱ
A、 丹酚酸 B、 迷迭香酸 6 种成分的峰面积ꎬ 平均
峰面积分别为 11185×103、 62409×103、 13247×
103、 98356 × 103、 194127 × 103、 15535 × 103ꎮ
RSD 分 别 为 0􀆰 5%、 0􀆰 8%、 6􀆰 3%、 0􀆰 7%、
0􀆰 3%、 0􀆰 8%ꎬ 表明仪器精密度良好ꎮ
3􀆰 3  稳定性考察
取同一批丹参样品 5 份ꎬ 按方法 2􀆰 1 中色谱
条件进行测定ꎬ 测定时间分别为 0、 2、 4、 6、
8 hꎬ 结果二氢丹参酮、 隐丹参酮、 丹参酮Ⅰ、 丹
参酮ⅡA、 丹酚酸 B、 迷迭香酸峰面积平均值分别
为 10590×103、 61450×103、 12602×103、 95653×
103、 203861 × 103、 15728 × 103ꎮ RSD 分别为
3􀆰 3%、 5􀆰 2%、 3􀆰 9%、 3􀆰 1%、 3􀆰 7%、 1􀆰 0%ꎬ 表
明样品溶液在 8 h内稳定ꎮ
3􀆰 4  重复性试验
取同一批丹参样品 5 份ꎬ 按方法 2􀆰 1 中色谱
条件进行测定ꎬ 结果二氢丹参酮、 隐丹参酮、 丹参
酮Ⅰ、 丹参酮ⅡA、 丹酚酸 B、 迷迭香酸峰面积平
均值分别为 10379 ×103、 61146 ×103、 13677 ×
103、 96462 × 103、 189961 × 103、 15222 × 103ꎮ
RSD分别为 3􀆰 9%、 3􀆰 0%、 2􀆰 8%、 2􀆰 5%、 2􀆰 2%、
1􀆰 8%ꎬ 表明方法重复性良好ꎮ
3􀆰 5  回收率测定
根据 2􀆰 1的测定方法称取 1 g已知含量丹参样
品(水溶性物质测定称取 0􀆰 1 g)ꎬ 二氢丹参酮、 隐
丹参酮、 丹参酮Ⅰ、 丹参酮ⅡA、 丹酚酸 B、 迷迭
香酸 含 量 分 别 为 0􀆰 30、 1􀆰 16、 1􀆰 37、 5􀆰 13、
35􀆰 26、 1􀆰 12 mg / gꎬ 分别加入 0􀆰 3、 1􀆰 2、 1􀆰 4、
5􀆰 0、 3􀆰 5、 0􀆰 1 mg标准样品ꎬ 然后按照方法 2􀆰 1
进行提取测定ꎬ 测得峰面积平均值分别为 19661×
103、 123624 ×103、 29364 ×103、 201633 ×103、
201120×103、 16320×103ꎬ 回收率分别为 108%、
97􀆰 7%、 113%、 108%、 90􀆰 9%、 91%ꎬ 表明本方
法回收率良好ꎮ
3􀆰 6  样品测定
分别取不同月份的样品ꎬ 按方法 2􀆰 1 测定二
氢丹参酮、 隐丹参酮、 丹参酮Ⅰ、 丹参酮ⅡA、 丹
酚酸 B、 迷迭香酸的峰面积ꎬ 标样及样品指纹图谱
分别见图 1和图 2ꎬ 按干燥品计算含量ꎮ
a: 溶性成分标准样品ꎬ 其中Ⅰ为二氢丹参酮、 Ⅱ为隐丹参酮、 Ⅲ为丹参酮Ⅰ、 Ⅳ为丹参酮ⅡAꎻ b: 丹参样品ꎮ
a: Standard samples of liposoluble constituentsꎬ Ⅰ stands for Dihydrotanshinoneꎬ Ⅱ stands for Cryptotanshinoneꎬ Ⅲ
stands for Tanshinoneꎬ Ⅳ stands for Tanshinone Ⅱ Aꎻ b: Samples of Salvia miltiorrhiza Bge.
图 1  丹参脂溶性成分 HPLC分析图谱
Fig􀆰 1  HPLC of liposoluble constituents in S􀆰 miltiorrhiza Bge.
895 植 物 科 学 学 报 第 31卷 
3􀆰 6􀆰 1  不同来源丹参根中脂溶性成分含量的测定
研究结果表明ꎬ 白花丹参中 4种脂溶性成分含量
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ꎬ 在整个发育过程中出现 2个含
量积累高峰ꎬ 第一个阶段是 7月底ꎬ 4种脂溶性成分
的含量比 6月中旬分别高出 54􀆰 7%、 34􀆰 9%、 18􀆰 5%
和 5􀆰 1%ꎻ 第二个积累高峰期是 10月底ꎬ 其中以隐丹
参酮和丹参酮ⅡA变化最大ꎮ 10月底各脂溶性成分的
含量相比较为: 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丹参酮Ⅰ>
二氢丹参酮ꎬ 丹参酮ⅡA含量为 8􀆰 645 mg / gꎬ 采
收期成分总含量达 16􀆰 083 mg / g(表 2)ꎮ
a: 迷迭香酸标准样品ꎻ b: 丹酚酸 B标准样品ꎻ c: 丹参样品ꎮ
a: Standard sample of Rosmarinic acidꎻ b: Standard sample of Salvianolic acidꎻ c: Samples of S. miltiorrhiza Bge.
图 2  丹参水溶性成分 HPLC分析图谱
Fig􀆰 2  HPLC of water ̄soluble constituents in S. miltiorrhiza Bge.
表 2  不同来源丹参根中脂溶性成分含量
Table 2  Content of liposoluble constituents in S. miltiorrhiza Bge. root (mg / g)  
样品
Samples
取样时间
Time
二氢丹参酮
Dihydrotanshinone
隐丹参酮
Cryptotanshinone
丹参酮Ⅰ
TanshinoneⅠ
丹参酮ⅡA
Tanshinone ⅡA
白花丹参
S. miltiorrhiza Bge.
f. alba
2011-06-16 0􀆰 587 ±0􀆰 047c 1􀆰 395 ±0􀆰 120c 2􀆰 462 ±0􀆰 239b 4􀆰 788 ±0􀆰 568cb
2011-07-26 0􀆰 908 ±0􀆰 014a 1􀆰 882 ±0􀆰 053b 2􀆰 917 ±0􀆰 102a 5􀆰 030 ±0􀆰 042b
2011-08-23 0􀆰 528 ±0􀆰 022c 1􀆰 150 ±0􀆰 007d 1􀆰 469 ±0􀆰 010c 3􀆰 227 ±0􀆰 044c
2011-09-28 0􀆰 800 ±0􀆰 014b 1􀆰 785 ±0􀆰 057b 1􀆰 664 ±0􀆰 058c 3􀆰 567 ±0􀆰 090c
2011-10-27 0􀆰 849 ±0􀆰 031ab 3􀆰 793 ±0􀆰 110a 2􀆰 796 ±0􀆰 09a 8􀆰 645 ±0􀆰 438a
丹参
S􀆰 miltiorrhiza Bge.
2011-06-16 0􀆰 217 ±0􀆰 007c 0􀆰 327 ±0􀆰 017c 1􀆰 088 ±0􀆰 045c 2􀆰 068 ±0􀆰 189c 
2011-07-26 0􀆰 412 ±0􀆰 008a 0􀆰 924 ±0􀆰 028a 1􀆰 670 ±0􀆰 020a 3􀆰 353 ±0􀆰 075a
2011-08-23 0􀆰 352 ±0􀆰 014b 0􀆰 836 ±0􀆰 038ab 0􀆰 907 ±0􀆰 017d 3􀆰 160 ±0􀆰 160a
2011-09-28 0􀆰 284 ±0􀆰 018a 0􀆰 541 ±0􀆰 104b 1􀆰 074 ±0􀆰 067b 1􀆰 727 ±0􀆰 147b
2011-10-27 0􀆰 241 ±0􀆰 017c 0􀆰 411 ±0􀆰 057c 0􀆰 826 ±0􀆰 009d 2􀆰 135 ±0􀆰 138c
注: 采用最小差异显著法进行多重比较分析ꎻ aꎬ bꎬ c表示 5%显著性差异ꎬ 下同ꎮ
Notes: Multiple comparisons were by lea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ꎬ and aꎬ bꎬ c represent significance of 5%.
995  第 6期                        刘 伟等: 白花丹参与丹参活性成分积累比较研究
    丹参脂溶性成分的含量变化与白花丹参不一
致ꎮ 其脂溶性成分积累最高峰出现在 7月底ꎬ 以后
便呈下降趋势ꎬ 不会出现第二个积累高峰ꎮ 丹参酮
ⅡA含量为 3􀆰 353 mg / gꎬ 采收期成分总含量为
3􀆰 613 mg / g(表 2)ꎮ
3􀆰 6􀆰 2  不同丹参根中水溶性成分含量的测定
白花丹参中丹酚酸 B 的含量积累最高峰出现
在 6月中旬ꎬ 为 75􀆰 75 mg / gꎬ 之后逐渐降低ꎬ 到
9月下旬含量最低ꎬ 为 37􀆰 94 mg / gꎬ 10月底时含
量又略有回升ꎻ 丹参中丹酚酸 B 的最高积累期也
出现在 6 月中旬ꎬ 到 10 月底一直呈现降低趋势ꎻ
收获前期丹参中丹酚酸 B 的含量高于白花丹参ꎬ
但到 10月底接近收获时白花丹参中丹酚酸 B 的含
量略高于丹参(表 3)ꎮ
白花丹参中迷迭香酸的含量最高值出现在 7月
下旬ꎬ 以后随着生育进程呈逐渐下降趋势ꎬ 含量最
高值为 3􀆰 31 mg / gꎬ 最低值为 2􀆰 14 mg / gꎻ 丹参
中迷迭香酸含量最高值也出现在 6 月中旬ꎬ 为
7􀆰 37 mg / gꎬ 之后其含量逐渐下降ꎬ 到 10 月底时
降为 1􀆰 33 mg / gꎬ 低于同期白花丹参中迷迭香酸
的含量(表 3)ꎮ
表 3  不同来源丹参根中水溶性成分含量
Table 3  Content of water ̄soluble constituents in
S. miltiorrhiza Bge. root (mg / g)
样品
Samples
取样时间
Time
丹酚酸 B
Salvianolic
acid B
迷迭香酸
Rosmarinic
acid
白花丹参
S􀆰 miltiorrhiza
Bge. f. alba
2011-06-16 75􀆰 75 ±0􀆰 81a 3􀆰 31 ±0􀆰 04b
2011-07-26 60􀆰 75 ±0􀆰 16b 3􀆰 63 ±0􀆰 04a
2011-08-23 62􀆰 59 ±0􀆰 98b 3􀆰 44 ±0􀆰 01b
2011-09-28 37􀆰 94 ±1􀆰 94d 2􀆰 36 ±0􀆰 11c
2011-10-27 46􀆰 63 ±0􀆰 86c 2􀆰 14 ±0􀆰 02d
丹参
S􀆰 miltiorrhiza
Bge.
2011-06-16 98􀆰 28 ±0􀆰 50a 7􀆰 37 ±0􀆰 06a
2011-07-26 90􀆰 34 ±1􀆰 65b 6􀆰 19 ±0􀆰 25b
2011-08-23 87􀆰 80 ±0􀆰 42b 5􀆰 03 ±0􀆰 06c
2011-09-28 63􀆰 89 ±2􀆰 92c 3􀆰 25 ±0􀆰 02d
2011-10-27 42􀆰 62 ±0􀆰 18d 1􀆰 33 ±0􀆰 08e
    白花丹参地上部分丹酚酸 B 的含量在 6 月中
旬时为 11􀆰 98 mg / gꎬ 7 月份无明显变化ꎬ 8 月中
旬升至 15􀆰 93 mg / gꎬ 之后逐渐下降ꎬ 到 10 月底
时降为 5􀆰 26 mg / gꎻ 而丹参地上部分丹酚酸 B 的
含量最高值出现在 6月中旬ꎬ 为 17􀆰 17 mg / gꎬ 最
后收获期时的含量为 14􀆰 43 mg / gꎬ 明显高于同时
期白花丹参地上部分丹酚酸 B的含量(表 4)ꎮ
表 4  不同来源丹参地上部分水溶性成分含量
Table 4  Content of water ̄soluble constituents in
S. miltiorrhiza Bge. leaves and stems (mg / g)
样品
Samples
取样时间
Time
丹酚酸 B
Salvianolic
acid B
迷迭香酸
Rosmarinic
acid
白花丹参
S􀆰 miltiorrhiza
Bge􀆰 f􀆰 alba
2011-06-16 11􀆰 98 ±0􀆰 00c 6􀆰 29 ±0􀆰 09e
2011-07-26 10􀆰 62 ±0􀆰 30c 9􀆰 18 ±0􀆰 03c
2011-08-23 15􀆰 93 ±0􀆰 75a 11􀆰 74 ±0􀆰 18b
2011-09-28 9􀆰 96 ±0􀆰 16c 6􀆰 86 ±0􀆰 02d
2011-10-27 5􀆰 26 ±0􀆰 13d 18􀆰 06 ±0􀆰 24a
丹参
S􀆰 miltiorrhiza
Bge􀆰
2011-06-16 17􀆰 17 ±0􀆰 78a 6􀆰 54 ±0􀆰 28b
2011-07-26 12􀆰 25 ±0􀆰 01cd 7􀆰 84 ±0􀆰 03a
2011-08-23 13􀆰 32 ±0􀆰 59bc 6􀆰 23 ±0􀆰 50bc
2011-09-28 12􀆰 02 ±0􀆰 01d 7􀆰 31 ±0􀆰 25a
2011-10-27 14􀆰 43 ±0􀆰 23b 5􀆰 61 ±0􀆰 18c
    白花丹参地上部分迷迭香酸的含量有两个高峰
积累期ꎬ 第一个为 8月中旬ꎬ 含量为 11􀆰 74 mg / gꎬ
第二个高峰期为 10 月底ꎬ 含量为 18􀆰 06 mg / gꎻ
丹参地上部分迷迭香酸的含量也有两个高峰期ꎬ
为 7 月中旬和 9 月中旬ꎬ 分别为 7􀆰 84 mg / g 和
7􀆰 31 mg / gꎬ 收获期时丹参地上部分迷迭香酸的
含量为 5􀆰 61 mg / gꎬ 明显低于白花丹参中的
18􀆰 06 mg / g(表 4)ꎮ
3􀆰 6􀆰 3  丹参不同活性成分动态积累方程
以时间为自变量ꎬ 活性成分含量为因变量ꎬ 分
别利用 SAS多项式回归程序进行丹参发育时间与
其内部活性成分含量的回归分析ꎮ 结果表明ꎬ 相同
活性成分在不同区域的积累模式存在很大的差别ꎬ
某些活性成分的积累不能以相关的直线或曲线进行
模拟ꎬ 例如: 二氢丹参酮的含量在整个生育期的积
累不遵循直线或者二次、 三次方程ꎬ 而丹参酮ⅡA
的积累可以用三次方程进行模拟ꎬ 即在整个生育期
先上升后下降ꎬ 然后再上升的变化趋势ꎮ 而丹参根
中丹酚酸 B 的含量可以用一次方程进行模拟ꎬ 而
且随着植株的发育ꎬ 丹酚酸 B 的含量呈下降趋势
(表 5)ꎮ
4  讨论
丹参中脂溶性的丹参酮类、 水溶性的酚酸类物
质属于次生代谢产物ꎬ 而植物体内次生代谢产物的
合成积累是一个动态的过程ꎬ 受到植物体不同部
位、 植物生存环境等条件的影响ꎬ 次生代谢产物本
身合成后也存在位置的转移、 代谢或降解ꎮ
006 植 物 科 学 学 报 第 31卷 
表 5  发育时间对丹参根部活性物质含量的影响回归分析(n=5)
Table 5  Regression analysis of developmental effect on active constituent content in roots of S. miltiorrhiza Bge. (n=5)
样品
Samples
活性成分
Constituents
回归方程
Regression R

白花丹参
S􀆰 miltiorrhiza
Bge f. alba
丹参
S􀆰 miltiorrhiza
Bge.
二氢丹参酮
Dihydrotanshinone
隐丹参酮
Cryptotanshinone
丹参酮Ⅰ
TanshinoneⅠ
丹参酮 ⅡA
Tanshinone ⅡA
丹酚酸 B
Salvianolic acid B
迷迭香酸
Rosmarinic acid
二氢丹参酮
Dihydrotanshinone
隐丹参酮
Cryptotanshinone
丹参酮 Ⅰ
Tanshinone Ⅰ
丹参酮 Ⅱ
ATanshinone ⅡA
丹酚酸 B
Salvianolic acid B
迷迭香酸
Rosmarinic acid
Y = 0􀆰 042X +0􀆰 610 0􀆰 1547
Y = 0􀆰 008X 2 -0􀆰 005X +0􀆰 664 0􀆰 1621
Y = 0􀆰 040X 3 -0􀆰 351X 2 +0􀆰 935X -0􀆰 006 0􀆰 3663
Y = 0􀆰 467X +0􀆰 591 0􀆰 506
Y = 0􀆰 315X 2 -1􀆰 420X +2􀆰 796 0􀆰 824
Y = 0􀆰 216X 3 -1􀆰 629X 2 +3􀆰 678X -0􀆰 833 0􀆰 9782
Y = -0􀆰 059X +2􀆰 437 0􀆰 0197
Y = 0􀆰 2141X 2 -1􀆰 343X +3􀆰 936 0􀆰 3882
Y = 0􀆰 237X 3 -1􀆰 916X 2 +4􀆰 242X -0􀆰 040 0􀆰 8516
Y = 0􀆰 625X +3􀆰 176 0􀆰 2110
Y = 0􀆰 844X 2 -4􀆰 438X +9􀆰 084 0􀆰 7496
Y = 0􀆰 565X 3 -4􀆰 243X 2 +8􀆰 901X -0􀆰 413 0􀆰 9980∗
Y = -8􀆰 105X +81􀆰 047 0􀆰 7574∗
Y = 1􀆰 492X 2 -17􀆰 058X +91􀆰 492 0􀆰 7933
Y = 1􀆰 375X 3 -10􀆰 883X 2 +15􀆰 392X +68􀆰 392 0􀆰 8247
Y = -0􀆰 361X +4􀆰 059 0􀆰 7110
Y = -0􀆰 141X 2 +0􀆰 483X +3􀆰 074 0􀆰 8622
Y = 0􀆰 114X 3 -1􀆰 168X 2 +3􀆰 178X +1􀆰 156 0􀆰 9646
Y = -0􀆰 008X +0􀆰 325 0􀆰 0247
Y = -0􀆰 035X 2 +0􀆰 199X +0􀆰 083 0􀆰 6716
Y = 0􀆰 023X 3 -0􀆰 245X 2 +0􀆰 750X -0􀆰 309 0􀆰 9747
Y = -0􀆰 022X +0􀆰 672 0􀆰 0169
Y = -0􀆰 119X 2 +0􀆰 690X -0􀆰 158 0􀆰 7358
Y = 0􀆰 071X 3 -0􀆰 756X 2 +2􀆰 362X -1􀆰 348 0􀆰 9994∗
Y = -0􀆰 112X +1􀆰 449 0􀆰 2869
Y = -0􀆰 052X 2 -0􀆰 201X +1􀆰 084 0􀆰 3740
Y = 0􀆰 078X 3 -0􀆰 750X 2 +2􀆰 030X -0􀆰 218 0􀆰 5718
Y = -0􀆰 149X +2􀆰 936 0􀆰 1070
Y = -0􀆰 214X 2 +1􀆰 339X +1􀆰 439 0􀆰 4149
Y = 0􀆰 277X 3 -2􀆰 703X 2 +7􀆰 661X -3􀆰 207 0􀆰 9445
Y = -13􀆰 777X +117􀆰 917 0􀆰 9037∗∗
Y = -3􀆰 431X 2 +6􀆰 807X +93􀆰 902 0􀆰 9821∗
Y = -0􀆰 23X 3 -1􀆰 361X 2 +1􀆰 379X +97􀆰 266 0􀆰 9825
Y = -1􀆰 502X +9􀆰 140 0􀆰 9853∗∗
Y = -0􀆰 150X 2 -0􀆰 602X +8􀆰 090 0􀆰 9991∗∗
Y = -0􀆰 013X 3 -0􀆰 03X 2 -9􀆰 167X +8􀆰 314 0􀆰 9920∗
4􀆰 1  不同丹参收获期品质比较
丹参一般为春秋二季采挖收获ꎬ 主要药用部位
为其根部ꎬ 本研究中的丹参材料均在 2011年11月
2日取样ꎬ 对山东两个不同来源的丹参收获后的质
量进行分析ꎬ 结果表明ꎬ 无论脂溶性成分还是水溶
性成分都是以两年生白花丹参为高ꎬ 其二氢丹参酮
的含量为丹参的 3􀆰 52倍ꎬ 隐丹参酮为丹参的 9􀆰 23
倍ꎬ 丹参酮Ⅰ为 3􀆰 38 倍ꎬ 丹参酮ⅡA 为 4􀆰 05 倍ꎬ
迷迭香酸为 1􀆰 61 倍ꎬ 丹酚酸 B 含量差异不明显ꎮ
活性成分含量比较说明白花丹参与目前常用的丹参
一样也是比较好的药材ꎮ
4􀆰 2  不同生育期活性成分含量变化研究
不同生长季节丹参水溶性成分丹酚素、 咖啡
酸、 原儿茶醛和丹酚酸 Bꎬ 以及脂溶性成分丹参酮
106  第 6期                        刘 伟等: 白花丹参与丹参活性成分积累比较研究
ⅡA、 丹参酮Ⅰ的积累规律已经有过报道ꎬ 生长年
限、 采收季节等因素对其含量都有较大影响[12-14]ꎮ
本研究对山东两个不同来源的丹参的活性成分积累
规律进行比较研究ꎬ 结果表明ꎬ 白花丹参根中脂溶
性成分主要有两个积累高峰ꎬ 分别为 7 月底和
10月底ꎬ 脂溶性总成分含量以 10月底接近收获期
时为最大积累期ꎻ 而丹参脂溶性成分只有一个积累
高峰期ꎬ 即在 7月下旬ꎮ
4􀆰 3  不同部位活性成分比较
丹参植株不同部位均含有一定量的活性成
分[15ꎬ16]ꎬ 本研究对两种丹参不同部位的脂溶性和
水溶性成分进行比较ꎬ 结果表明ꎬ 两种丹参的脂溶
性成分和丹酚酸 B 均以根中含量为高ꎬ 而迷迭香
酸的含量以地上部含量为高ꎬ 白花丹参和丹参地上
部迷迭香酸的含量分别是地下部的 8􀆰 44 和
4􀆰 22倍ꎮ
参考文献:
[ 1 ]   李文喆ꎬ 王勇. 丹参药用成分研究进展[J] . 人民军
报ꎬ 2008ꎬ 51(3): 180.
[ 2 ]   王峰祥ꎬ 闫永亮ꎬ 毛淑敏ꎬ 李奉举. 白花丹参野生
资源濒危保护和开发利用研究[J] . 中国现代中药ꎬ
2009ꎬ 11(8): 17-18.
[ 3 ]   李志田ꎬ 杨保津ꎬ 马广恩. 白花丹参化学成分的研
究[J] . 药学学报ꎬ 1991ꎬ 2(3): 209-213.
[ 4 ]   闫永亮ꎬ 毛淑敏ꎬ 王峰祥ꎬ 李奉举ꎬ 魏凯效. 人工
种植白花丹参最佳采收期的初步研究[J] . 中国现
代中药ꎬ 2009ꎬ 1197: 12-14.
[ 5 ]   王维婷ꎬ 单成钢ꎬ 倪大鹏ꎬ 王志芬. 丹参有效成分
代谢生理生化及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 . 中药材ꎬ
2009ꎬ 32(9): 1472-1476.
[ 6 ]   邵林ꎬ 郭庆梅ꎬ 李明娟ꎬ 刘洪超ꎬ 周凤琴. 不同产
地丹参指标性成分和浸出物的含量测定[J] . 中华
中医药学刊ꎬ 2010ꎬ 28(1): 85-87.
[ 7 ]   孙磊ꎬ 陈靖ꎬ 王晶ꎬ 张立明ꎬ 权洪峰ꎬ 张彩芳. 不
同品种丹参中丹酚酸 B 含量比较[J] . 宁夏医科大
学学报ꎬ 2010ꎬ 32(6): 733-735.
[ 8 ]   徐翠红ꎬ 舒志明ꎬ 王研ꎬ 苗芳ꎬ 周乐. 丹参和白花
丹参不同器官主要药用成分积累规律研究[J] . 时
珍国医国药ꎬ 2010ꎬ 21(9): 2129-2132.
[ 9 ]   赵群ꎬ 赵成. 不同采收期丹参中丹参酮ⅡA 的含量
测定[J] .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ꎬ 2009ꎬ 14: 7-8.
[10]   赵群. 不同采收期丹参中丹酚酸 B的含量测定[J] .
安徽农业科学ꎬ 2009ꎬ 37(24): 11537ꎬ 11546.
[11]   李正国ꎬ 于立佐. 不同采收期山东产丹参脂溶性成
分含量变化的研究[J] . 齐鲁药事ꎬ 2007ꎬ 26(7):
401-402.
[12]   张红瑞ꎬ 李志敏ꎬ 高致明. 丹参生长发育特性研究
[J] . 安徽农业科学ꎬ 2007ꎬ 35(19): 5783-5785.
[13]   秦海燕ꎬ 索志荣ꎬ 刘文哲. 丹参营养器官中酚酸含
量的动态变化[J] . 中药材ꎬ 2009ꎬ 32(8): 1199-
1201
[14]   邓乔华ꎬ 潘永存ꎬ 彭云ꎬ 曹云斌ꎬ 高致明. 丹参生
长期产量与质量的动态变化及最佳采收期研究[J] .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ꎬ 2009ꎬ 23(4): 3-5.
[15]   徐辉ꎬ 李艳ꎬ 李猛ꎬ 边清泉ꎬ 罗娅君ꎬ 顾冰. HPLC
法测定中江丹参植株不同部位丹参酮Ⅰ、 丹参酮Ⅱ
的含量 [ J] .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ꎬ 2011ꎬ 26 (4):
92-94.
[16]   刘芬ꎬ 崔浪军ꎬ 何刚ꎬ 杨章民. 不同生长季节丹参
营养器官中有效成分的动态变化[J] . 植物科学学
报ꎬ 2011ꎬ 29(1): 93-98.
(责任编辑: 王豫鄂)
206 植 物 科 学 学 报 第 31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