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杏梅栽培管理技术要点



全 文 :2008年第1期 宁夏农林科技
杏梅是一种生食品种,味浓、品质佳、适应性强、易管理、经济
效益高。目前在杏梅栽培生产中,普通存在花而不实,落花落果严
重,产量不稳定的问题。为此,通过多年的栽培试验并总结出有效
的栽培管理技术,供果农参考。
1 品种特性
1.1 物候期
在银川地区,杏梅 3月下旬~4月上旬萌芽,4月中下旬开
花,7月下旬~8月上旬果实成熟,果实生育期120天左右。10月
下旬~11月上旬开始落叶。
1.2 枝叶、花果的外部表现
开花呈花棒状,色洁白,果实接近成熟时转为金黄色。叶片为
深绿色,深秋季节树叶变为紫红色,树姿比较开张,且喜阳光,结
果后枝条呈“果瓣”状,枝条受压弯曲,树姿开张呈伞状。
1.3 结果习性
花芽易形成,果枝类型比较好,有徒长枝果枝,长果枝、中果
枝、短果枝、花束状球型果枝等。自花授粉坐果率较高,如能配置
授粉品种或花期养蜂坐果会更好。在管理正常情况下,栽植第二
年就可见花见果,6年以上就能达到盛果期,667m2产量可稳定在
1500kg左右。
1.4 果实的经济性状
果实较大,圆球形,平均单果重 55g,最大 70g,直径 5~7cm,
果皮呈金黄色,阳面红晕,外观光洁鲜艳,果肉浓黄,肉硬质细,风
味浓甜、清香,品质极上。
1.5 耐贮运性
杏梅刚采下时,果实很硬,需经 1周时间的后熟才能达到最
佳食用口味。采后在常温下可贮藏20天,在冷藏条件下,可保鲜
2~3个月。
1.6 抗逆性
杏梅抗旱、抗寒、抗病虫。自引进20多年当中,经历过几次低
温,在-28℃仍能安全过冬,正常开花、结果。
2 主要栽培技术
2.1 栽培株行距
在平原灌区,株行距以 4m×5m较为合适,在干旱山区株行
距以4m×3m比较合适。
2.2 定植要求
定植坑以树龄大小来确定,干旱地区栽植时可适当深些(约
5~8cm);坑底施0.25kg饼肥或其它优质基肥 1~1.5kg,并用少量
的原土与肥料掺匀;树栽上后应及时浇水,地面封平后铺上 1m2
的农膜,以利提温保湿,提高成活,促进生长。
2.3 合理修剪,适量留枝
杏梅喜光,树形主要采用自然开心形。修剪技术主要以疏枝、
清理内膛为主。树冠一般留 4~6个主枝,加大主枝角度,主枝上
每隔 30~50cm培养小侧枝或紧围树干留枝,注意疏截结合,减少
花量和开花消耗养分,改善树体光照,注意冠内小枝组的培养复
壮,抑制结果部位外枝,开张主枝角度,疏缩密挤枝、衰弱枝,控制
旺长枝,可明显提高坐果率。
2.4 早春注意防寒、防冻花
杏梅由于萌芽开花早,易遭晚霜危害,除秋季控长促壮花芽,
加强肥水管理等增强抗寒力外,还应做好以下几点:①早春浇水
2~3次降低地温,可推迟花期 2周左右;②花芽初期喷 1次 300
倍 PBO促控剂防止冻花,可提高坐果率 50%左右;③初花期喷
0.1%~0.3%食盐水加 300~400倍硼砂,可增强抗冻性,促进花粉
发芽;④当最低气温-2℃时,园内熏烟,在有霜冻的夜晚,当温度
降至-5℃时即点火熏烟,可防止冻花现象发生。
2.5 病虫害防治
杏梅新发展地区病虫害特别少,它主要的病虫害就是蚜虫,
每年喷1~2次敌杀死乳剂3000倍液即可。
2.6 水肥管理
杏梅虽然耐干旱、耐瘠薄,但在主要生育期,如开花坐果和果
实膨大期需要人工浇水增补水分,并结合浇水施少许复合肥料即
可保证树体的正常生长、结果。
收稿日期:2007-11-20
责任编辑:褚庆芳
杏梅栽培管理技术要点
李惠宁,陈银保
(银川市唐徕公园管理处,宁夏 银川 750001)
中图分类号:S66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04X(2008)01-0088-01
(上接第28页)
[4] 刘天霞,宋彦彦,张鹏.嗜单宁管囊酵母木糖酒精发酵的研究[J].纤维
素科学与技术,2005,(13)1:11~15
[5] 谢勇,刘晓宇.气相色谱法测定饮料中乙醇含量[J].分析测试技术与
仪器,2002,8(3):56~58
[6] 张龙翔.生化试验方法和技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22~
[7]S.Harikrishna,K.Prasanthi,G.V.ChowdaryandC.Ayyanna.
Simultaneoussaccharificationandfermentationofpretreatedsugarcane
leavestoethanol[J].ProcesBiochemistry,1998,(8):825~830.
[8] 尤新.木糖醇的生产和应用[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84:
135~136
[9]Hahn-agerdalB,JeppsonH,SkoogK.Biochemistryandphysiologyof
xylosefermentatingyeasts[J].EnzymeMicrob.Technol.,1994,16:
933~943
责任编辑:李晓瑞
!!!!!!!!!!!!!!!!!!!!!!!!!!!!!!!!!!!!!!!!!!!!!!!!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