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Genetic Diversity of Hazel Populations in Shanxi Province Based on SSR Markers

山西省榛属植物居群的SSR遗传多样性研究



全 文 :植物科学学报  2014ꎬ 32(2): 131 ~ 138
Plant Science Journal
    DOI:10􀆰 3724 / SP􀆰 J􀆰 1142􀆰 2014􀆰 20131
山西省榛属植物居群的 SSR遗传多样性研究
张鹏飞1ꎬ 张福花2ꎬ 张 茹2ꎬ 刘亚令2∗ꎬ 王志广2
(1􀆰 山西农业大学园艺学院ꎬ 山西太谷 030801ꎻ 2􀆰 山西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ꎬ 山西太谷 030801)
摘  要: 利用 9 对 SSR 引物对山西省平榛(Corylus heterophylla Fisch)和毛榛(C􀆰 mandshurica Maxim􀆰 et
Rupr􀆰 )野生居群、 欧榛(C􀆰 avellana L􀆰 )和平欧杂种榛(C􀆰 heterophylla Fisch􀆰 × C􀆰 avellana L􀆰 )的人工栽培居
群ꎬ 共 205个样本进行 PCR扩增ꎬ 共扩增出 172个等位基因ꎮ 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为 5~18 个ꎬ 平均等位基
因数为 12􀆰 5个ꎮ 居群观测杂合度(Ho)和预期杂合度(He)的变化范围分别为 0􀆰 395~0􀆰 665 和 0􀆰 778~0􀆰 906ꎬ
表明榛属植物遗传多样性较高ꎬ 其中平欧杂种榛的遗传多样性最高(He=0􀆰 867ꎬ I=2􀆰 271)ꎬ 毛榛遗传多样性最
低(He=0􀆰 825ꎬ I=2􀆰 006)ꎮ 不同物种居群间遗传分化系数 FST = 0􀆰 106ꎬ 平均基因流 Nm=2􀆰 609ꎬ 表明居群间
的遗传分化水平较低ꎮ 各居群在大多数位点上偏离 Hardy ̄Weinberg平衡ꎬ 主要原因是人工选择或近交所致ꎮ 分
子方差分析(AMOVA)表明ꎬ 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物种居群内ꎮ NJ 聚类结果显示毛榛和平榛多数个体聚在各自
居群内ꎬ 平欧杂种榛和欧榛个体交互混合组成一小支后再与平榛聚在一起ꎬ 表明平欧杂种榛与欧榛、 平榛的亲
缘关系较近ꎬ 而毛榛与其它 3种榛属植物的亲缘关系较远ꎮ 本研究还分析讨论了山西省榛属植物居群具有较高
遗传多样性的原因ꎬ 并提出了野生榛子的保护利用策略ꎮ
关键词: 榛属植物ꎻ 居群ꎻ 遗传多样性ꎻ SSR
中图分类号: Q347ꎻ S664􀆰 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 ̄0837(2014)02 ̄0131 ̄08
      收稿日期: 2013 ̄08 ̄22ꎬ 修回日期: 2013 ̄09 ̄25ꎮ
  基金项目: 山西省科技攻关项目(20130311022 ̄6)ꎻ 山西农业大学科技创新基金项目(2010003)ꎻ 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0031076)ꎮ
  作者简介: 张鹏飞(1979-)ꎬ 男ꎬ 硕士研究生ꎬ 讲师ꎬ 研究方向为果树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E ̄mail: zpflyl@ qq􀆰 com)ꎮ
  ∗ 通讯作者(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 E ̄mail: lylzpf@ 126􀆰 com)ꎮ
Genetic Diversity of Hazel Populations in Shanxi
Province Based on SSR Markers
ZHANG Peng ̄Fei1ꎬ ZHANG Fu ̄Hua2ꎬ ZHANG Ru2ꎬ LIU Ya ̄Ling2∗ꎬ WANG Zhi ̄Guang2
(1􀆰 College of Horticultureꎬ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ꎬ Taiguꎬ Shanxi 030801ꎬ Chinaꎻ
2􀆰 College of Life Scienceꎬ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ꎬ Taiguꎬ Shanxi 030801ꎬ China)
Abstract: Hazelꎬ an endemic tree widely distributed in northern Chinaꎬ has great value for
hazel breeding and natural forest ecosystems􀆰 The genetic diversity of the natural distribution
species Corylus heterophylla Fischꎬ Corylus mandshurica Maxim􀆰 et Rupr􀆰 and cultivated
species Corylus avellana L􀆰 and Corylus heterophylla Fisch􀆰 × Corylus avellana L􀆰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nine SSR primer pairsꎬ with a total of 172 alleles scored in 205 samples and
the number of alleles per locus ranging from 5 to 18 (average 12􀆰 5)􀆰 Observed heterozygosity
(Ho) and expected heterozygosity (He) ranged from 0􀆰 395 -0􀆰 665 and 0􀆰 778 -0􀆰 906ꎬ
respectivelyꎬ indicating that the genetic diversity of hazel was highꎬ with C􀆰 heterophylla
Fisch􀆰 × C􀆰 avellana L􀆰 the highest (He =0􀆰 867ꎬ I=2􀆰 271) and C􀆰 mandshurica Maxim􀆰 et
Rupr􀆰 the lowest (He = 0􀆰 825ꎬ I = 2􀆰 006) 􀆰 The different populations had lower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FST =0􀆰 106)ꎬ strong gene flow (Nm=2􀆰 609)ꎬ and the most locus deviation
from the Hardy ̄Weinberg equilibriumꎬ mainly caused by artificial selection or inbreeding􀆰 The
AMOVA analysis revealed low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among populations􀆰 NJ clustering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jority units congregated in their own population groupꎬ C􀆰 heterophylla
Fisch􀆰 × C􀆰 avellana L􀆰 and C􀆰 avellana L􀆰 were mixed togetherꎬ and then clustered with C􀆰
heterophylla Fischꎬ indicating that the gene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C􀆰 heterophylla Fisch􀆰 ×
C􀆰 avellana L􀆰 and C􀆰 avellana L􀆰 and C􀆰 heterophylla Fisch was closeꎬ but distant with C􀆰
mandshurica Maxim􀆰 et Rupr􀆰 Based on these resultsꎬ the possible formation of genetic
diversity and low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were discussedꎬ and further strategies and
suggestions for utilization and conservation of these resources proposed.
Key words: Corylusꎻ Populationꎻ Genetic diversityꎻ SSR
榛子ꎬ 为桦木科 (Betulaceae)榛属 (Corylus
L􀆰 )植物[1]ꎬ 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树种ꎬ 与扁桃、 胡
桃、 腰果并称为“四大坚果”ꎮ 榛属植物约 20 种ꎬ
分布于亚洲、 欧洲及北美洲ꎬ 原产中国的榛属植物
有 8种 2变种ꎬ 分布于东北、 华北、 西北及西南地
区[2]ꎮ 我国虽有丰富的野生资源ꎬ 但最具有商品
开发价值的仅有平榛(C􀆰 heterophylla Fisch􀆰 )和
毛榛(C􀆰 mandshurica Maxim􀆰 )两种[3]ꎮ 平榛适
应性强ꎬ 分布广且种群数量多ꎬ 结果早ꎻ 毛榛抗寒
能力强且坚果果皮薄ꎬ 出仁率高ꎬ 果仁纯香可口ꎮ
山西省分布的榛子野生居群也主要以这两个种为
主ꎬ 而生产中作为商品流通的是平欧杂种榛(C􀆰
heterophylla Fisch􀆰 × C􀆰 avellana L􀆰 )和从国外引
种的欧榛(C􀆰 avellana L􀆰 )ꎮ 欧榛在其原产地地中
海式气候的环境下表现良好ꎬ 却不适应我国多数地
区的气候ꎬ 造成其只能在局部区域发展的局面ꎮ 国
内培育出的平欧杂种榛ꎬ 集中了欧榛与平榛的优良
遗传性状ꎬ 既具有平榛抗寒性强、 风味优良的特
点ꎬ 又具有欧榛大果、 丰产、 出仁率高的特点ꎬ 为
榛子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材料基础ꎮ 但在山
西省的榛子引种栽培过程中ꎬ 遇到其易受晚霜危
害、 冬季抽条、 缺少适宜山西栽植的本土品种等不
少问题ꎬ 目前推广面积还较小[4]ꎮ 因此ꎬ 立足于
山西省的榛子资源优势ꎬ 研究其遗传多样性ꎬ 了解
其遗传背景并进行资源评价ꎬ 可为开发利用山西省
榛子资源ꎬ 开展杂交育种与遗传改良ꎬ 推进榛子的
产业化发展提供理论依据ꎮ
近年来ꎬ 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为植
物资源鉴定、 遗传多样性评价、 分子辅助育种等研
究开辟了新途径ꎬ 己被广泛应用于农作物、 园艺和
林木中ꎮ DNA 分子标记不受植物生长发育时期、
生理状态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ꎬ 能直接反映 DNA
水平的变异情况ꎬ 是目前研究群体遗传变异最为有
效的方法ꎮ SSR 标记具有共显性、 重复性好、 多
态性丰富等优点ꎬ 而且 SSR 的侧翼部分在相近种
间具有高度保守性和转移通用性特点ꎬ 被认为是目
前居群遗传结构分析或种质资源鉴定和评价最为有
效的工具之一ꎮ 前人已在欧榛中分离了大量 SSR
位点并设计了相关引物[6 ̄10]ꎬ 根据微卫星标记在同
科属之间的通用性ꎬ 本研究选择了 9 对欧榛 SSR
引物对有开发利用价值的平榛和毛榛野生种质资源
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ꎬ 并与欧榛及我国培育出的平
欧杂种榛人工居群相比较ꎬ 探讨不同物种间及居群
间的遗传差异ꎮ 这有助于榛子优异种质资源的利用
和新品种选育ꎬ 推动我国榛属植物的保育研究工作ꎮ
1  材料与方法
1􀆰 1  材料
试验材料为毛榛和平榛的自然居群、 欧榛和平
欧杂种榛的人工栽培居群ꎮ 毛榛居群(共 64 个样
本)采自山西省关帝山庞泉沟(北纬 37°50′ꎬ 东经
111°26′ꎬ 海拔 2000 m)ꎬ 依据地形将其划分为
PQGD亚居群(43个样本)和 PQGX 亚居群(21 个
样本)ꎬ 两者相距约 1000 mꎮ 平榛居群(共 62 个
样本)采自山西省沁水县(北纬 35°26′ꎬ 东经 112°
01′ꎬ 海拔 1605 m)ꎬ 以路为界划分为 QSXB 亚居
群(30个样本)和 QSXN 亚居群(32 个样本)ꎬ 两
者相距约 200 mꎮ 不同品种或品系的栽培种欧榛
(22 个样本)和平欧杂种榛(57 个样本)采自山西
农业大学园艺站榛子资源圃(北纬 37°42′ꎬ 东经
112°58′ꎬ 海拔 800 m)ꎮ 随机采样ꎬ 株距不少于
5 mꎮ 采集榛子嫩叶放入硅胶内快速干燥ꎬ 常温保
存备用ꎮ
1􀆰 2  DNA提取与检测
选取适量(约 0􀆰 2 g)榛子干燥幼叶ꎬ 采用改良
231 植 物 科 学 学 报 第 32卷 
CTAB 法提取基因组总 DNA[5]ꎮ 然后用 0􀆰 8%琼脂
糖凝胶电泳检测 DNA质量ꎬ 并在凝胶成像系统下观
察、 拍照ꎮ 同时用紫外分光核酸测定仪(Eppendorf
Biophotometer)检测DNA浓度ꎬ 并稀释至50 ng / μLꎮ
1􀆰 3  SSR引物的选择
按照 Bassil等[6 ̄10]报道的微卫星位点ꎬ 经过筛
选预实验ꎬ 选取其中多态性较好的 9 对 SSR 引物
(由上海生工有限公司合成)用于榛属植物居群样
品间的 PCR扩增ꎮ 9 对 SSR 引物的序列及其退火
温度见表 1ꎮ
表 1  引物序列及退火温度
Table 1  Sequences and annealing temperature
of the primers
序号
No􀆰
位点 
Locus 
引物序列 (5′-3′)
Primer sequence
退火温度(℃)
Annealing
temperature
1 CaDCAT11 GGGTCAAGATTTGATAAAGTGGGA
GCACTCCACTTGTGCGTTTTC
52
2 CAC ̄B005 CAAACTTATGATAGGCATGCAA
TGTCACTTTGGAAGACAAGAGA
53
3 CaDCAT6 GGTCTCCTTCGCTAACATAACCAA
GTTGCCCTCGAGTTGTAGTA
54
4 CAC ̄B105 AAAGGAGCAAGCATGTTAGG
GTTTGTACGGATGATCCACTGAG
57
5 CACC28 CTACCCCATCGCTTGACAC
GGAGACTTGTTTGCCACAGA
55
6 CaT ̄B106 CCAATCGCCAATGAATCATC
CCCTTTCCAAACTGGGCAT
57
7 CaT ̄B503 CTCAATTCACTCGAACGGATAC
AGCCGATACCAGCCTCTCGC
61
8 CaT ̄B504 CGCCATCTCCATTTCCCAAC
CGGAATGGTTTTCTGCTTCAG
63
9 CaDCAT28 GTAGGTGCACTTGATGTGCTTTAC
AACACCATATTGAGTCTTTCAAAGC
56
1􀆰 4  PCR扩增及产物检测
PCR 反应扩增体系为 10 μLꎬ 其中包含 0􀆰 2
mmol / L dNTPꎬ 0􀆰 2 μmol / L 引物ꎬ 1􀆰 0 U Taq DNA
聚合酶ꎬ 1 μL 10 ×Bufferꎬ 50 ng 模板 DNAꎮ PCR
扩增反应程序为: 95℃预变性 5 minꎬ 94℃变性
50 sꎬ 52~63℃(依引物而定)退火 50 sꎬ 72℃延
伸 40 sꎬ 共 35个循环ꎬ 72℃再延伸 8 minꎬ 4℃保
存ꎮ 扩增产物经 6%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
后ꎬ 采用银染法进行显色反应ꎮ 凝胶于室温下自然
干燥ꎬ 统计扩增出的条带数ꎬ 并拍照留存ꎮ
1􀆰 5  数据分析
读带时参照标准 DNA Marker判读每个位点的
等位基因片段大小ꎬ 等位基因的统计则采用“0”和
“1”的记录方式ꎬ 若样本有此等位基因赋值为“1”ꎬ
反之为“0”ꎮ 采用 GenALEx V5 软件ꎬ 计算不同位
点的 Hardy ̄Weinberg 平衡ꎬ 并分别计算以下遗传
多样性参数: 每个位点的平均等位基因数 Na 和有
效等位基因数 Neꎻ 期望杂合度 He 和观察杂合度
Hoꎻ F ̄统计量中的 FIT、 FIS和 FSTꎬ 其中 FIT为基因
型的实际频率与理论期望频率在所有群体中的偏离
程度ꎬ FIS是基因型的实际频率与理论期望频率在
亚群体(居群间或物种间)中的偏离程度ꎬ 而 FST则
表示亚群体之间的遗传分化程度ꎮ 根据公式 Nm=
0􀆰 25(1-FST) / FST计算基因流强度(Nm) [11]ꎮ 采用
软件 ARLEQUIN Version 2􀆰 000对自然居群进行遗
传结构的分子方差分析(AMOVA) [12]ꎮ
1􀆰 6  NJ聚类分析
遗传聚类(genetic clustering)是反映居群间
相似性的一种有效方法ꎮ 利用 Excel 2003 和 NT ̄
SYSpc 2􀆰 0e软件进行 UPGMA 聚类分析ꎬ 获得相
似系数( I)ꎬ 再根据公式 D=1-I计算个体间的遗传
距离(D)ꎬ 最后采用 Mega 3􀆰1 软件绘制出不同居
群个体间的邻接 ( Neighbor ̄Joiningꎬ NJ) 聚类
图[13]ꎮ
2  结果与分析
2􀆰 1  SSR引物扩增多态性
采用 9 对 SSR 引物对榛属植物 205 个样本进
行 DNA 扩增ꎬ 全部样本中均扩增出了清晰的谱带
(140~494 bp)ꎬ 并且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和多态
性ꎮ 9对 SSR 引物共扩增出 172 个等位基因ꎬ 每
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为 5~18个ꎬ 平均等位基因数
为 12􀆰 5个ꎮ 其中毛榛居群共扩增出 126 个等位基
因ꎬ 平榛居群扩增出 101 个等位基因ꎬ 欧榛和平
欧杂种榛人工居群分别扩增出 97 个和 125 个等位
基因ꎮ 毛榛、 平榛、 欧榛和平欧杂种榛在同一位点
上扩增出的条带数具有一定的差异ꎬ 表明不同遗传
材料串联重复单元的可变性、 重复基序的样式和大
小也不同ꎬ 体现了片段长度和数目在 SSR 标记上
的高度变异性ꎮ
2􀆰 2  榛属植物居群的遗传多样性
平均等位基因数 Na 和期望杂合度 He 是衡量
331  第 2期                        张鹏飞等: 山西省榛属植物居群的 SSR遗传多样性研究
居群遗传多样性的主要指标ꎮ 由表 2可知ꎬ 就位点
平均等位基因数而言ꎬ 在居群水平上平榛最高
(Na=14􀆰 000)ꎬ 依次为平欧杂种榛(Na =13􀆰 889)
和毛榛(Na=11􀆰 222)ꎬ 欧榛最低(Na =10􀆰 778)ꎻ
从期望杂合度(He)和 Shannon􀆳s 信息指数( I )来
看ꎬ 平欧杂种榛(He =0􀆰 867ꎬ I = 2􀆰 271)最高ꎬ
其次为平榛(He=0􀆰 855ꎬ I = 2􀆰 233)和欧榛(He=
0􀆰 838ꎬ I = 2􀆰 088)ꎬ 毛榛最低(He =0􀆰 825ꎬ I =
2􀆰 006)ꎬ 表明这 4 个物种均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
性ꎬ 并且平榛和平欧杂种榛的遗传多样性高于欧榛
和毛榛ꎮ 这可能是因为平欧杂种榛是平榛和欧榛的
杂交种ꎬ 且遗传了平榛的大部分遗传特性ꎬ 而平榛
又符合高遗传多样性植物的生活史特征ꎬ 因而遗传
多样性较高ꎮ 就人工居群和野生居群平均等位基因
数 Na 和期望杂合度 He 比较ꎬ 人工居群(欧榛与
平欧杂种榛平均 Na =12􀆰 333ꎬ He =0􀆰 853ꎬ I =
2􀆰 180)略高于野生居群 (毛榛和平榛平均 Na =
12􀆰 611ꎬ He =0􀆰 840ꎬ I = 2􀆰 120)ꎬ 可能与人为
对多种优良性状的累积选择或对各种榛属植物资源
的收集保育有关ꎮ 毛榛两亚居群的平均遗传多样性
(Na=8􀆰 500ꎬ He =0􀆰 757ꎬ I = 1􀆰 739)低于平榛
两亚居群(Na=10􀆰 056ꎬ He=0􀆰 803ꎬ I=1􀆰 908)ꎬ
符合分布广的物种一般具有高遗传多样性的特点ꎮ
榛属植物各居群 Hardy ̄Weinberg 平衡检验的
结果如表 3所示ꎮ 平欧杂种榛人工居群各个位点均
显著偏离 Hardy ̄Weinberg 平衡ꎻ 其余三个物种居
群的所有位点中ꎬ 除欧榛人工居群的 CACC28 和
CaT ̄B504位点、 毛榛亚居群(PQGX)CAC ̄B105
位点、 平榛亚居群 (QSXB) CaDCAT11 和 CaD ̄
CAT6位点处于平衡外ꎬ 其余位点均偏离 Hardy ̄
Weinberg平衡ꎮ 整体来看ꎬ 榛属植物各居群(4 个
亚居群和 2 个人工居群)位点除 CaDCAT11 和
CaDCAT6 外ꎬ 其余 7 个位点的 Hardy ̄Weinberg
平衡检验值均具有极显著性ꎮ
表 2  榛属植物居群的遗传多样性
Table 2  Genetic diversity of the populations of Corylus
居群 Population N Na Ne I Ho He P
毛榛 C􀆰 mandshurica 64 11􀆰 222 6􀆰 651 2􀆰 006 0􀆰 439 0􀆰 825 100
PQGX 21 7􀆰 444 4􀆰 834 1􀆰 608 0􀆰 392 0􀆰 706 100
PQGD 43 9􀆰 556 5􀆰 867 1􀆰 869 0􀆰 463 0􀆰 807 100
平榛 C􀆰 heterophylla 62 14􀆰 000 7􀆰 988 2􀆰 233 0􀆰 504 0􀆰 855 100
QSXB 30 10􀆰 111 5􀆰 719 1􀆰 883 0􀆰 470 0􀆰 787 100
QSXN 32 10􀆰 000 5􀆰 998 1􀆰 932 0􀆰 535 0􀆰 819 100
欧榛 C􀆰 avellana 22 10􀆰 778 7􀆰 131 2􀆰 088 0􀆰 495 0􀆰 838 100
平欧杂种榛 C􀆰 heterophylla × C􀆰 avellana 57 13􀆰 889 8􀆰 226 2􀆰 271 0􀆰 491 0􀆰 867 100
平均 Mean 51 12􀆰 472 7􀆰 499 2􀆰 150 0􀆰 482 0􀆰 846 100
    注: Nꎬ 样本量ꎻ Naꎬ 平均等位基因数ꎻ Neꎬ 有效等位基因数ꎻ Iꎬ Shannon􀆳s 信息指数ꎻ Hoꎬ 观察杂合度ꎻ Heꎬ 预期杂合度ꎻ Pꎬ 多
态位点百分率ꎮ
    Notes: Nꎬ Number of samplesꎻ Naꎬ Average number of allelesꎻ Neꎬ Number of effective allelesꎻ Iꎬ Shannon􀆳s information indexꎻ
Hoꎬ Observed heterozygosityꎻ Heꎬ Expected heterozygosityꎻ Pꎬ Percentage of polymorphic loci.
表 3  Hardy ̄Weinberg平衡检验
Table 3  Hardy ̄Weinberg equilibrium test
位点   
Locus   
毛榛 C􀆰 mandshurica 平榛 C􀆰 heterophylla
PQGX PQGD QSXB QSXN
欧榛
C􀆰 avellana
平欧杂种榛
C􀆰 heterophylla × C􀆰 avellana
CaDCAT11 ∗ ∗∗∗ ns ∗∗∗ ∗∗∗ ∗∗∗
CAC ̄B005 ∗∗∗ ∗ ∗∗∗ ∗∗∗ ∗∗∗ ∗∗∗
CaDCAT6 ∗∗∗ ∗∗∗ ns ∗∗∗ ∗∗ ∗∗∗
CAC ̄B105 ns ∗∗∗ ∗∗∗ ∗∗ ∗∗∗ ∗∗∗
CACC28 ∗∗∗ ∗∗∗ ∗∗∗ ∗∗∗ ns ∗∗∗
CaT ̄B106 ∗∗ ∗∗∗ ∗∗∗ ∗∗ ∗∗∗ ∗∗∗
CaT ̄B503 ∗∗∗ ∗∗∗ ∗∗∗ ∗∗∗ ∗∗ ∗∗∗
CaT ̄B504 ∗∗∗ ∗ ∗∗∗ ∗∗∗ ns ∗∗∗
CaDCAT28 ∗ ∗∗∗ ∗∗∗ ∗ ∗∗∗ ∗∗∗
    注: nsꎬ 差异不显著ꎻ ∗ 表示在 p < 0􀆰 05水平上差异显著ꎬ ∗∗ 表示在 p < 0􀆰 01水平上差异显著ꎬ ∗∗∗ 表示在 p < 0􀆰 001水平上差异显著ꎮ
    Notes: nsꎬ No significanceꎻ ∗ꎬ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p < 0􀆰 05ꎻ ∗∗ꎬ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p < 0􀆰 01ꎻ ∗∗∗ꎬ Significant differ ̄
ence at p < 0􀆰 001.
431 植 物 科 学 学 报 第 32卷 
2􀆰 3  榛属植物居群的遗传分化
运用 GenALEx软件[14]分别计算榛属植物居群
内基因多样性(FIS)、 居群间的总基因多样性(FIT)
和居群间遗传分化系数(FST)ꎬ 推算居群间的平均
基因流 Nm=0􀆰 25(1-FST) / FST(表 4)ꎮ 结果表明ꎬ
榛属植物居群间总基因多样性(FIS)为 0􀆰 411ꎬ 居
群内基因多样性(FIT)为 0􀆰 473ꎬ 居群间遗传分化
系数 FST =0􀆰 106ꎬ 即榛属植物中 89􀆰 4%的遗传变
异存在于居群内ꎬ 居群间的遗传变异为 10􀆰 6%ꎬ
居群间的基因流 Nm=2􀆰 108ꎮ 毛榛亚居群居群间
总基因多样性(FIS)为 0􀆰 462ꎬ 居群内基因多样性
(FIT)为 0􀆰 488ꎬ 居群间遗传分化系数 FST =0􀆰 080ꎬ
即毛榛植物中 92􀆰 0%的遗传变异存在于居群内ꎬ
居群间的遗传变异为 8􀆰 0%ꎬ 基因流为 2􀆰 865ꎮ 平
榛亚居群居群间总基因多样性(FIS)为 0􀆰 371ꎬ 居
群内基因多样性(FIT)为 0􀆰 409ꎬ 居群间遗传分化
系数 FST =0􀆰 061ꎬ 即平榛植物中 93􀆰 7%的遗传变
异存在于居群内ꎬ 居群间的遗传变异为 6􀆰1%ꎬ 基
因流为 3􀆰 838ꎮ
平榛和毛榛的野生居群ꎬ 因为地理位置或人为
干扰的原因分为两亚居群来分析ꎮ 根据 SSR 扩增
的表型谱带ꎬ 构建居群二态数据矩阵进行 AMOVA
分析(表 5)ꎬ 结果表明平榛两亚居群间遗传变异为
1􀆰 66%ꎬ 居群内遗传变异为 10􀆰 17%ꎻ 毛榛亚居群
间遗传变异为 0􀆰 91%ꎬ 居群内遗传变异为 9􀆰 69%ꎬ
说明平榛和毛榛野生居群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物种
的居群内ꎮ
2􀆰 4  榛属植物居群个体间聚类分析
对平榛、 毛榛、 平欧杂种榛和欧榛居群 205
个个体的 NJ聚类结果分析表明(图 1)ꎬ 除极少数
个体外ꎬ 同一物种居群的个体大多聚在一起ꎮ 首先
庞泉沟的两个毛榛亚居群个体聚成一支(见图 1 中
绿色与粉色方形图例)ꎻ 沁水县的平榛两个亚居群
个体各自聚集成支(蓝色与深绿色三角形图例)ꎻ
栽培种欧榛和平欧杂种榛人工居群的大多个体交互
混合聚为一支(红色与紫色圆形图例)ꎬ 而平欧杂
种榛的部分个体和 3个欧榛个体聚为一小支ꎬ 并与
平榛居群聚在一起ꎬ 说明平欧杂种榛和平榛具有较
高的遗传相似性ꎬ 两者的亲缘关系较近ꎮ
3  讨论
3􀆰 1  榛属植物的遗传多样性
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遗传多样性指数ꎬ 是以检
测到的有效等位基因数 Ne和期望杂合度 He为衡
表 4  榛属各物种间的遗传分化
Table 4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among Corylus species
居群
Population
居群内基因多样性
FIS
居群间总基因多样性
FIT
居群间遗传分化系数
FST
基因流
Nm
所有居群
All populations 0􀆰 411 0􀆰 473 0􀆰 106 2􀆰 108
毛榛庞泉沟居群
Pangquangou populations of C􀆰 mandshurica 0􀆰 462 0􀆰 488 0􀆰 080 2􀆰 865
平榛沁水居群
Qinshui populations of C􀆰 heterophylla 0􀆰 371 0􀆰 409 0􀆰 061 3􀆰 838
表 5  平榛和毛榛居群的分子方差分析(AMOVA)
Table 5  Analysis of molecular variance (AMOVA) for C􀆰 heterophylla and C􀆰 mandshurica
变异来源
Source of variation
自由度
d􀆰 f􀆰
离差平方(SSD)
Sum of squares
deviations
方差分量
Variance
components
方差分量比率(%)
Percentage of
variation
显著度

平榛 C􀆰 heterophylla
居群间 Between populations 1 61􀆰 588 1􀆰 66019 14􀆰 03 < 0􀆰 001
居群内 Within population 60 610􀆰 525 10􀆰 17542 85􀆰 97 < 0􀆰 001
总计 Total 61 672􀆰 113 11􀆰 83561
毛榛 C􀆰 mandshurica
居群间 Between populations 1 37􀆰 887 0􀆰 91060 8􀆰 59 < 0􀆰 001
居群内 Within population 62 581􀆰 258 9􀆰 68764 91􀆰 41 < 0􀆰 001
总计 Total 63 619􀆰 145 10􀆰 59824
531  第 2期                        张鹏飞等: 山西省榛属植物居群的 SSR遗传多样性研究
0.02
ꎬ 平欧杂种榛ꎻ ꎬ 欧榛ꎻ ꎬ 毛榛(PQGD)ꎻ ꎬ 毛榛(PQGX)ꎻ ꎬ 平榛(QSXB)ꎻ ꎬ 平榛(QSXN)ꎮ
ꎬ C􀆰 heterophylla ×C􀆰 avellanaꎻ ꎬ C􀆰 avellanaꎻ ꎬ 毛榛ꎬ PQGD subpopulation of C􀆰 mandshuricaꎻ ꎬ PQGX subpopulation of
C􀆰 mandshuricaꎻ ꎬ QSXB subpopulation of C􀆰 heterophyllaꎻ ꎬ QSXN subpopulation of C􀆰 heterophylla.
图 1  基于 9个 SSR位点的平榛、 毛榛、 欧榛及平欧杂种榛居群的个体 NJ聚类图
Fig􀆰 1  NJ tree of individuals of C􀆰 heterophylla Fischꎬ C􀆰 mandshurica Maxim􀆰 et Ruprꎬ C􀆰 avellana L􀆰 and
C􀆰 heterophylla Fisch􀆰 × C􀆰 avellana L􀆰 based on nine SSR loci
 
量标准的ꎮ 本研究对榛属植物 4 个物种的 SSR 遗
传多样性研究表明ꎬ 平欧杂种榛的遗传多样性最
高ꎬ 平榛和欧榛次之ꎬ 毛榛最低ꎮ 遗传多样性的高
低与物种寿命、 地理分布范围的大小、 繁殖特性、
传播媒介及分化时间等有较为密切的关系ꎮ 平欧杂
种榛遗传多样性最高ꎬ 与其为种间杂交种且杂合度
比较高有关ꎬ 而平榛的野生居群遗传多样性高于毛
榛ꎬ 推测与平榛本身生物学特性有关ꎮ 平榛作为北
方地区广泛分布的物种ꎬ 种群数量较大ꎬ 天然更新
能力强ꎬ 使得平榛在总体上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
性ꎻ 而毛榛分布在海拔 2000 m 左右ꎬ 海拔升高常
导致降雨量的增加和温度的下降ꎬ 并引起毛榛生活
期的缩短和开花、 传粉物候期的延迟等ꎬ 从而影响
基因交流ꎬ 导致其遗传多样性水平降低ꎮ 平榛野生
居群虽然遭到人为的干扰使得群体被分隔成两亚居
群ꎬ 但其群体的更新能力较强ꎬ 种群密度也较大ꎮ
毛榛即使地处自然保护区ꎬ 但作为一种灌木种ꎬ 在
高大乔木作为优势种的森林里ꎬ 其竞争能力和更新
能力相对较弱ꎬ 造成其遗传多样性相对较低ꎮ 本实
验榛属植物相同物种的遗传多样性指标略高于前人
研究[15ꎬ16]ꎬ 原因可能是: SSR 引物是从已报道的
榛属植物多态性引物中筛选出来的ꎬ 故用于本研究
的 SSR引物多态性较高ꎻ 与榛属植物自身繁殖特
性有关ꎬ 榛子结实性较好ꎬ 其野生居群基本以实生
繁殖为主ꎬ 且植株抗逆性强、 寿命长ꎬ 居群结构稳
定ꎬ 有利于遗传变异在居群中保存ꎮ 欧榛是榛属植
物的主要经济树种ꎬ 本实验中栽培种欧榛人工居群
的遗传多样性指数 Na(10􀆰 78)和 He(0􀆰 84)也略
高于前人研究[17 ̄19]ꎮ 如 Bassil等[17]选用 8对 SSR
引物对 20 个欧榛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ꎬ
遗传多样性指数 Na、 Ho和 He分别为 7􀆰 25、 0􀆰 67
和 0􀆰 68ꎻ Gokirmak等[18]利用 21对 SSR引物对欧
榛 270个品种进行扩增ꎬ 遗传多样性指数 Na=9􀆰 81、
Ho = 0􀆰 67 和 He = 0􀆰 72ꎻ Boccacci 等[19]采用 16
631 植 物 科 学 学 报 第 32卷 
对 SSR引物对 4个不同生长区的 215 份欧榛品种
进行了微卫星分析和遗传结构研究ꎬ 发现每个位点
的平均 Na、 Ho和 He分别为 10􀆰 6、 0􀆰 8和 0􀆰 76ꎮ
栽培种平欧杂种榛和欧榛人工居群中绝大多数微卫
星位点都偏离 Hardy ̄Weinberg 平衡ꎬ 可能是引种
驯化中对优良性状的人为选择造成的ꎮ 而毛榛和平
榛野生居群中很多微卫星位点也偏离 Hardy ̄Wein ̄
berg平衡则是由于其自然居群因人为干扰形成斑
块分布ꎬ 种群减小造成的近交所致ꎮ
3􀆰 2  榛属植物的遗传分化
同工酶研究表明[20]ꎬ 林木群体内一般具有很
高的变异水平ꎬ 相应的居群间遗传分化低ꎬ 而且居
群内变异程度要远远高于居群间ꎮ 遗传变异的高低
受到繁殖方式、 基因流大小等因素的影响ꎮ Slat ̄
kin[21]认为当基因流大于 1 时ꎬ 能发挥其均质化作
用ꎬ 维持遗传变异的多样性ꎻ 基因流小于 1 时ꎬ
遗传漂变就能引起遗传分化ꎬ 从而影响居群遗传结
构ꎮ 本研究平榛和毛榛的野生居群分别位于自然保
护区和林区内ꎬ 推测花粉为风媒近距离传播ꎬ 而榛
子果实的鸟兽远距离传播是其基因交流的主要方
式ꎻ 榛属植物居群的基因流 Nm的平均值为 2􀆰108ꎬ
也证明风媒近距离传播(花粉)和鸟兽远距离传播
(果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维持榛子居群间的基因
交流ꎮ
榛属植物个体间的 NJ 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图
1)ꎬ 平欧杂种榛的部分个体和欧榛的 3 个个体聚
成一小支后又与平榛个体聚在一起ꎬ 表明杂交榛在
遗传上更偏向于平榛ꎻ 平榛与欧榛的遗传距离较
近ꎬ 也部分解释了平榛和欧榛之间易于杂交或成功
培育平欧杂种榛几率较高的原因ꎮ 毛榛和平榛作为
我国本土具有开发潜力的榛属植物ꎬ 在调查中发
现ꎬ 自然居群中毛榛和平榛的结果植株数量较多ꎬ
若能对这两种榛子野生居群进行规范的人工管理
(野生抚育)或优良种质筛选与选育ꎬ 可以增加榛
子栽培范围ꎬ 提高产量ꎬ 避免欧榛对我国很多引种
区域气候的不适应性ꎬ 同时也可增加杂交选育过程
中优良亲本的选择ꎮ
3􀆰 3  榛属植物保护利用策略
遗传多样性分析是研究物种起源进化、 发现新
的优异基因、 改良现有育种材料的基础工作ꎮ 已有
研究表明ꎬ 利用 SSR 分子标记(具有共显性遗传、
丰富多态性等特点)可以成功的鉴定与评价植物种
质资源ꎮ 野生榛属植物经济价值较低ꎬ 且其栖息地
被破坏严重ꎬ 一些野生种质正在消失ꎬ 如华榛(C􀆰
chinensis Franch)已被列入国家三级植物渐危种ꎮ
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已建立了榛属植物种质资源保
护区、 基因库、 资源圃等[22ꎬ23]ꎬ 为一些榛属植物
物种的保育奠定了基础ꎮ 本研究结果显示ꎬ 平欧杂
种榛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ꎬ 且与平榛遗传距离较
近ꎬ 说明在遗传上平欧杂种榛更偏向于育种亲本平
榛ꎬ 这与其在我国北方地区有较大范围的分布有密
切关系ꎮ 在对榛属植物野生资源的调查中发现ꎬ 平
榛和毛榛的野生居群ꎬ 虽受到人为干扰ꎬ 但结果情
况良好ꎬ 如沁水县野生榛林ꎬ 方圆 5 km 内均有平
榛分布ꎻ 随着道路建设和荒山开垦ꎬ 平榛的种群面
积不断缩小并呈现斑块分布ꎬ 故应加强野生榛属植
物的就地保护或对野生榛林垦复建园ꎮ 平榛是我国
的一个特有物种ꎬ 其产量虽不高ꎬ 但营养成分却显
著优于欧榛ꎻ 平榛在其历史进化过程中ꎬ 由于受到
多种环境条件的长期影响ꎬ 形成了不同的生态类
型ꎬ 如圆形榛、 圆锥榛等[24]ꎮ 因此ꎬ 在对榛属植
物野生居群、 由不同品种或品系构成的人工居群进
行遗传多样性评价的基础上ꎬ 可进一步构建其核心
种质ꎬ 为榛子优良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ꎮ
4  结论
本研究中榛属植物的遗传多样性都较高ꎬ 其中
平欧杂种榛的遗传多样性最高ꎬ 这可能与其是种间
杂交种且杂合度较高有关ꎻ 野生居群毛榛的遗传多
样性相对较低ꎬ 与其生态环境及其物种更新能力有
关ꎮ 榛属植物居群多数位点偏离 Hardy ̄Weinberg
平衡检验ꎬ 是由自然居群内个体间的近交或人工栽
培居群内对优良性状的人为选择造成的ꎮ 榛属植物
遗传变异大部分存在于居群内ꎬ 因此应充分重视居
群内不同个体的保存ꎬ 防止因原生栖息地的进一步
破坏而导致其遗传多样性的丧失ꎮ
参考文献:
[ 1 ]   郑万均. 中国树木志[M] .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ꎬ
1998: 2149-2160.
[ 2 ]   王艳梅ꎬ 马天晓ꎬ 瞿明普. 榛子遗传多样性研究进
731  第 2期                        张鹏飞等: 山西省榛属植物居群的 SSR遗传多样性研究
展[J] . 北方园艺ꎬ 2008(4): 91-95.
[ 3 ]   邓贵义ꎬ 张丹ꎬ 张春燕. 自然条件下平榛丰产栽培
技术的研究 [ J] .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ꎬ 2010ꎬ 29
(3): 66-67.
[ 4 ]   刘亚令ꎬ 聂磊云ꎬ 张鹏飞ꎬ 张福花ꎬ 段良骅. 山西
省发展大果榛子需要注意的问题[ J] . 山西果树ꎬ
2012(1): 35-36.
[ 5 ]   Rogers SOꎬ Bendich AJ. Extraction of DNA from
milligram amounts of freshꎬ herbarium and mum ̄
mified plant tissues[ J] . Plant Mol Biolꎬ 1985ꎬ 5
(2): 69-76.
[ 6 ]   Botta Rꎬ Mehlenbacher SAꎬ Bassil NV. Additional
Microsatellite Markers of the European Hazelnut
[C]∥VI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Hazelnut 686.
2004: 105-110.
[ 7 ]   Bassil NVꎬ Gökirmak Tꎬ Mehlenbacher SA. Inves ̄
tigation of Genetic Diversity among European Ha ̄
zelnut ( Corylus avellana ) Cultivars Using SSR
Markers[C]∥VI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Hazel ̄
nut 686. 2004: 141-149.
[ 8 ]   Ghanbari Aꎬ Akkak Aꎬ Boccacci Pꎬ Talaie Aꎬ
Vezvaie Aꎬ Botta R. Characterization of Iranian
Hazelnut (Corylus avellana L.) Cultivars Using Mi ̄
crosatellite Markers[C]∥VI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Hazelnut 686. 2004: 111-116.
[ 9 ]   Botta Rꎬ Akkak Aꎬ Boccacci P. DNA ̄typing of Ha ̄
zelnut: a Universal Methodology for Describing Culti ̄
vars and Evaluating Genetic Relatedness[C]∥VI In ̄
ternational Congress on Hazelnut 686. 2004: 117-124.
[10]   Boccacci Pꎬ Akkak Aꎬ Bassil NVꎬ Mehlenbacher
SA. Botta R. Characterization and evaluation of mi ̄
crosatellite loci in European hazelnut (Corylus avella ̄
na L.) and their transferability to other Corylus spe ̄
cies[J]. Mol Ecol Notesꎬ 2005ꎬ 5(4): 934-937.
[11]   Slatkin Mꎬ Barton NH. A comparison of three indi ̄
rect methods for estimating average levels of gene
flow[J] . Evolutionꎬ 1989: 1349-1368.
[12]   Schneider Sꎬ Roessli Dꎬ Excoffier L. Arlequin: a
software for population genetics data analysis[J] .
User Manual Verꎬ 2000ꎬ 2: 2496-2497.
[13]   Kumar Sꎬ Tamura Kꎬ Nei M. MEGA3: Integrated
software for molecular evolutionary genetics analy ̄
sis and sequence alignment[ J] . Brief Bioinformꎬ
2004ꎬ 5(2): 150-163.
[14]   Peakall Rꎬ Smouse PE. GenALEx V5: Genetic Anal ̄
ysis in Excelꎬ Population Genetic Software for
Teaching and Research [M] . Canberraꎬ Austra ̄
lia: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ꎬ 2001.
[15]   程丽莉ꎬ 黄武刚ꎬ 周志军ꎬ 刘建立ꎬ 王艳梅ꎬ 苏淑
钗ꎬ 翟明普. 欧洲榛微卫星对我国榛属种质资源的
分析[J] . 林业科学ꎬ 2009ꎬ 45(2): 22-26.
[16]   李修平ꎬ 李秀霞ꎬ 王仲ꎬ 薛春梅ꎬ 张丽敏ꎬ 郭勇. 利
用欧榛 SSR标记分析榛属亲缘关系的研究[J] . 东
北农业大学学报ꎬ 2011ꎬ 42(4): 129-136.
[17]   Bassil Nꎬ Botta Rꎬ Mehlenbacher S. Microsatellite
markers of the European hazelnut[J]. HortScienceꎬ
2003ꎬ 38(5): 740-741.
[18]   Gökirmak Tꎬ Mehlenbacher SAꎬ Bassil NV. Charac ̄
terization of European hazelnut (Corylus avellana)
cultivars using SSR markers[J]. Genet Resour Crop
Evꎬ 2009ꎬ 56(2): 147-172.
[19]   Boccacci Pꎬ Botta R. Microsatellite variability and
genetic structure in hazelnut (Corylus avellana L.)
cultivars from different growing regions [ J] . Sci
Horticꎬ 2010ꎬ 124(1): 128-133.
[20]   Ei ̄Kassaby YA. Genetic variation within and among
conifer populations: review and evaluation of
methods[M]∥Fineschi Sꎬ Malvolti MEꎬ Cannata
Fꎬ Hattemer HHꎬ eds. Biochemical Markers in the
Population Genetics of Forest Trees. Hagueꎬ
Netherland: SPB Academic Publishing bvꎬ 1991:
61-76.
[21]   Slatkin M. Rare alleles as indicators of gene flow
[J] . Evolutionꎬ 1985: 53-65.
[22]   Bettencourt EJꎬ Konopka J. Directory of Germ ̄
plasm Collections. 6. II Temperate Fruits and Tree
nuts[M] . Rome: International Board for Plant Ge ̄
netic Resourcesꎬ 1989: 296.
[23]   Hummer K. The mystical powers and culinary de ̄
lights of the hazelnut: a globally important Mediter ̄
ranean crop [J]. Diversityꎬ 1995ꎬ 11(1-2): 130.
[24]   龙作义ꎬ 李红莉ꎬ 逄宏扬ꎬ 李雪ꎬ 杨燕超. 平榛种
质资源性状的描述与评价研究[J] . 中国林副特产ꎬ
2010ꎬ 106(3): 76-78.
(责任编辑: 刘艳玲)
831 植 物 科 学 学 报 第 32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