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A Consideration of Forage Breeding in the Future in China

对今后我国牧草育种工作的思考



全 文 :第 5 卷
V o l
.
5 N o
第 1 期
l
草 地 学 报
ACT A A G R ES T IA S IN CA
199 7 年
199 7
对今后我国牧草育种工作的思考
马鹤林
(内蒙古农牧学院草原科学系 , 呼和浩特 01 001 8)
摘要 : 本文在总结我国牧草育种工作成就和分析牧草育种中存在间题的基础上 , 提出了本世纪
末 、 下个世纪初 , 我国牧草育种工作目标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扭词 : 牧草育种 ; 区域试验 ; 良种萦育
1 引言
优良品种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生产资料 , 是获得高产 、优质的内在因素 , 不论采取先进工具
或应用现代化技术 , 都必须通过良种才能发挥作用 , 所以 , 国内外将培育良种作为增产和改善
品质的重要手段 。 据报道 , 目前我国选育的优良牧草品种比一般品种增产 20 一 40 % 。 农作物
品种的更新换代占粮棉增产份额的 30 一 40 % , 因此 , 在 2 0 0 年我国农业科技工作战略布局和
基本思路的六大研究项目中 , 将植物生产力放在第二位 , 在 14 个优先发展的重要项目中 , 主要
农作物良种选育放在首位(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管理局 , 1 9 9 6 年 )绝不是偶然的 。
农业增产靠科技 , 科技的重点在于选育优良品种 。 虽然 良种选育如此重要 , 但我国牧草育
种工作起步较晚 , 与先进国家相比 , 差距很大 , 也远远落后于国内农作物品种选育工作 。
我国牧草选育工作始于 40 年代初 , 甘肃天水水土保持试验站巨王亘亘}、莫世熬 、阎文光等
首先育成叶氏狼尾草和天水白花草木栖(M七lilot u : al bu : De a r . Cv . “Ti an sh ul ” )和天水黄花草
木择(几介zilo tu : q厂f笼c in a li: (L . )D e s r . 。v . “ T ia ns h u i, , )等新品种 。 1 9 5 5 年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畜
牧研究所通过系统选育 , 培育出高产 、抗寒 、适应性广的“公农一号 ” 、 “公农二号 ”两个首楷新品
种(加及J ica go sa ri 、 L . 。v . Go n g no n g N o . 1 & N o . 2 )。 70 年代末 , 内蒙古农牧学院采用杂交
方法 , 培育出“草原一号 ” 、 “草原二号 ”两个杂花首楷(M . 、 ; ia M a r tin . C v . e a o yu a n N o . 1 &
加0 . 2 )品种 。
国内广泛开展牧草育种工作 , 始于 80 年代初 。 1 980 年中国草原学会成立 。 19 8 1 年末第
一次召开全国牧草育种 、引种 、 良种繁育学术会议 。 为适应牧草育种工作发展的需要 , 1 9 8 6 年
成立全国牧草育种委员会和全国牧草 , 饲料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 , 着手进行牧草品种的审定登
记和注册工作 。 上述举措 , 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牧草品种的选育 , 地方良种的整理 , 国外优良牧
草品种的引进以及野生牧草的驯化工作 , 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 。
2 成果
2
.
1 选育优 良牡草品种
198 9 年中国草原学会牧草育种委员会第三次学术讨论会召开时的统计结果 , 我国选育的
牧草品种 19 个 , 整理地方品种 9 个 , 引进牧草品种 12 个 , 野生栽培草种 6 个 , 合计 46 个 。 时
隔六年 , 至 1 9 9 5 年统计结果 , 包括上述牧草品种在内经全国牧草 、饲料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
定和登记的牧草品种已达 16 3 个 , 其中选育牧草新品种 5 个 , 地方牧草品种 37 个 , 引进牧草
草 地 学 报 1, , , 年
品种 4 2 个 , 野生栽培牧草 29 个 。
据不完全统计 , 各类牧草品种在全国推广面积已达 l犯 多万公顷 , 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
和社会效益 , 如内蒙古农牧学院选育的“草原一号” 、“草原二号 ”杂花曹箱 , 在高寒地区比一般
紫花首箱增产 30 一 4 0 % , 从 19 78 一 19 5 年已在内蒙古 、黑龙江 、河北(北部 )等省区推广 1 万
多公顷 , 每年增收 4 0 0 多万元 。 内蒙古图木吉草地所选育的 “图牧一号”紫花首落(M . 州i二
L
.
c v
.
T u m u N o
.
l) 已推广 0 . 8 万公顷 , “图牧二号 ”首猎(M . 川£二 L . cv . T~ No
.
2) 已推
广 1 万公顷。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整理的地方良种“晋南首箱, (M . 双i二 L . cv .
Ji n n an) 和新疆八一农学院整理的“北爱首着 ”(M . 二ti 、 L . cv . 反匀皿堪 )已在当地推广 7 万
多公顷 , “新牧一号 ” (M耐 ica go 、 r记 Mar ti n . c v . ‘ Xi nl u
.
N o
.
1

)
、 “甘农一号” (M . 二血
M a rt in
. 。v . ‘G an ~
9 N o
.
1

)等杂花首箱 。 均 已取得较大面积的推广应用 。
衰 1 1”, 一 1”s 年收草品种登记粗况
T ab l
e 1 A S u rv e y of lic en , 刁 以ti v晚 of f侧rag e f~ 198 7 to 199 5
年度
Y e a r s
1987
198 8
198 9
1 990
199 1
199 2
1 99 3
199 4
199 5
育成品种
B red
eul tiva
地方品种
b 义 a l eul tiv a
引进品种
In tn月u e司 c u ltiv a
野生栽培品种
〔七m es ti ca t曰 c ul ti va
合计
T o tal
12
18
l8
28
29
1 5
l9
1 1
13
巴 ,. , 55 3 7 4 2 2 9 16 3
I O tai曰 .
-一一. . . .一 ~ .一. .- . -一 . ~ 侧一一 . . .- . ~ . -- 曰 . ~- . ~ .一- 曰~- ~ . . - 曰 .-从“七五 ”以后 , 我国牧草育种工作的显著变化之一 , 就是育成品种逐年增多 , 如 19 9 3 年 ,经全国牧草 、饲料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野生栽培牧草品种 2 个 , 地方牧草品种 2
个 , 引进牧草品种 6 个 , 育成的牧草品种 9 个 , 这是我国牧草品种选育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 也是
发展中的必然趋势 。
2
.
2 收集 、保存 、鉴定状草种质 资源
牧草种质资源是选育新品种的物质基础 。 科学家们认为 “未来农业的发展 , 在很大程度上
将取决于掌握和利用种质资源的程度 。 前苏联学者 、全苏作物栽培研究所创始人 H · N ·瓦维
洛夫曾这样写道 : “育种工作的胜利取决于原始材料的选择 ” 。 这充分说明广泛收集用于育种
基因材料的重要性 。
我国从 19 51 一 19 9 3 年先后组织中央和省级规模的草地勘查和植物资源调查 30 余次(马
鹤林 , 19 9 0 ) , 其中 , 从野生牧草资源中采集到有保护和引种价值的优良牧草种质 29 科 184 属
5 6 7 种 , 共 3 2% 份材料 。 另外从 31 个国家收集到 21 科 123 属 30 6 种 , 共 叨9 3 份材料(蒋尤
泉 , 1 9 9 5 )。
第 1 期 马鹤林 :对今后我国牧草育种工作的思考
为了长期保存上述珍贵种质材料 , 19 9 0 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建成总面积 634
平方米 , 可容纳四万份牧草种子 , 保存期 20 一 25 年的基因库一座 , 并在呼和浩特 、北京 、武汉 、
昆明 、南宁等市建成多年生牧草品种资源圃五个 。 应用统一的方法和标准在五个气候生态区 ,
用 田间实验与实验室相结合的方法 , 以生物学特性和农艺性状为主 , 完成 3 18 6 份材料的鉴定 ,
对其中的 81 7 份材料进行了抗逆性和细胞学的研究 , 筛选出可直接用于生产的优良草种 26 个
(蒋尤泉 , 19 95 ) , 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
2
.
3 育种方法和手段的改进
1 9 8 9 年以前审定和登记的牧草育成品种多采用选择育种。 近年来开展以杂交优势利用
为 目的的育种手段 。 此外 , 还采用综合品种育种法 , 如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选育的根
孽首楷综合品种已开始区域试验 , 此外轮回选择法以及复合育种法(系统选育~ 有性杂交~ 低
剂量 6 0 c一下射线辐照 )亦开始应用 。 在进行常规育种的同时 , 利用外源 D N A 导入 , 首蓓原生质体融合 , 牧草抗病毒基因工程一首楷花叶病毒复制酶基因克隆正在实施中 , 表明我国牧草育
种已开始进入一个新阶段 。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 , 在远缘杂交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 , 如华南农业大学应用甜玉米 (及口
m ays
.
va r
.
ru go sa )同大当草(E u th lae na m ex ica na )进行属间杂交所获得的“华农一号”甜茎玉
米 。 先将两个亲本分别自交 6 代 , 选出优良自交系 、再配制 124 个优良组合 , 并从中选出一个
高产 、抗真菌 、耐高温的优 良组合 。 其优点是将远缘杂交同自交相结合 , 克服了远缘杂交中高
度分离的难题 。 如杂交狼尾草宁牧 26 一 2( Pe n ni se tu m a m er ica n u m ) 、苇状羊茅(凡stu ca a ru n -
己in a cea )与黑麦草(幼ziu m 加re n n e )、苏丹草(So 限h u m s u d a n e n se )与拟高梁(5 . p rO Pin卯 u m )
的远缘杂交均 已获得阶段研究成果 。
牧草育种手段亦有所改进 , 不仅依靠 田间的测定 , 还广泛进行生理生化分析 , 细胞超微结
构 、亚微结构的观察与分析及少数草种的性状遗传分析 , 在培育新品种的同时 , 也使育种的机
理有了较深入的理解 。
2
.
4 牡草育种队伍在扩大
19 9 5 年召开中国草原学会牧草育种委员会第五次学术讨论会时 , 参与牧草育种工作 , 已
有 6 6 个单位 、4 48 人 、包括 24 个省 、市 、 自治区(表 2 )。 中国科学院 、中国农业科学院所属院所
以及一些省 、市 、 自治区从事农作物的育种者开始转入牧草育种工作 。 更可喜的是一批才华横
溢 、朝气蓬勃 、敢想敢干的青年人已成为当前牧草育种工作的骨干 , 可谓后继有人 。 而 1 9 7 9 年
在编撰牧草与饲料作物育种学时 , 全国从事该项工作的仅百余人 。
3 问题
3
.
1 育成的牡草品种较少
在已登记的 163 个各类草种(或品种 )中 , 育成品种仅 5 个 , 占总数 3 . 7 % , 而地方品种 ,
引进品种和野 生栽培品种相对较多。 分析其原因 , 一则我国牧草育种工作的基础差 , 起步晚 ,
时间短 , 从事该项工作的人员相对较少 , 对牧草育种基础理论的掌握与应用 , 对育种方法的实
践以及集中有限人力物力组织协作攻关等均有待进一步提高 。 二则牧草育种工作本身难度
大 、周期长 , 如国外培育一个优良综合牧草品种约需 巧 一 20 年 。 三则有关部门对牧草育种工
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认识不足 , 缺少跨世纪长远的科技规划 , 主要集中反映在科研立项和经费
投入方面 , 牧草育种不仅立项难 , 而且投入有限 , 难以适应廿一世纪我国大农业生产形势的发
草 地 学 报 1 997 年
展 。 此外 , 育种工作者的水平以及协作攻关不够 , 使有限的人力物力分散的现象也不容忽视 。
表 2 全国牧草育种概况
T a ble 2 A s u rv ey o f fo r a g e b re e d in g in C h in a
省区和单位
Prov
in ees & r egi
o n
育种的单位数 参加人数吻 . of 俪鲍g b川幼飞 uni ts Nb of 详时Ia 户川ts 培育
品种数
N o
.
of eu ltira rs
21323-051461
‘U哎甘,几
4气”
‘U护O
中国科学院系统
(Ch i
n
es Ac
a d e m y o f 段i e n e es s ys t e m )
中国农业科学院系统
( C h in es A
e a dem y
o f 八召ri c讨tura l Sc ie n e es
s”tem )
水利部系统
( S邓t e m of W a t e r C冶n s e rv a n e y M i ni s t耳)
内蒙古 ( N e i M e昭 励 )
新 疆 ( X in Jj a n g )
青 海 (Qin g H a i )
甘 肃 ( G an sh u)
宁 夏 (N ilg x ia )
黑龙江 (H e i Lo n g Ji a n g )
吉 林 (Ji L in )
辽 宁 (Li ao Ni ng )
四 川 ( SI Ch u a n )
云 南 ( Y u n N a n )
贵 州 ( Gu i Z ho u )
陕 西 ( Sha n x i)
江 西 ( Jia吃 x i )
广 东 ( G u s n g 伪ng )
广 西 ( Gu a呀 X i )
湖 北 ( Hu Be i )
海 南 ( Ha i N an )
江 苏 ( Jian g S u )
福 建 ( Fu jia n )
山 东 ( Sha n L的n g )
山 西 ( Sha n X i)
河 北 ( H e Be i )
北 京 (Be i Ji n g )
上 海 ( Sh a n g H a i )
合 计 ( T o tal )
55
5
5 7
3 4
5
3 1
5
20
2 5
22
36
5
5
4
1 l
16
1 5
5
9
20
6
5
15
15
5
5
44 8 16 3
3
.
2 良种推广面积较 小
已审定通过的各类牧草品种 , 除野生栽培品种外 , 其余的推广面积相对较小。 据估算 , 我
国已建成 60 多万公顷人工草地 , 其中应用审定登记的牧草品种仅为 10 万公顷 , 约占人工草
地总数的 16 . 6 % , 此外 , 我国首蓓种植面积约 13 0 多万公顷 , 其中审定的 首蓓品种播种面积约
第 1 期 马鹤林 :对今后我国牧草育种工作的思考
30 多万公顷 , 仅占首稽草地的 23 % , 其中 90 % 以上都是地方首楷品种 , 育成的首楷品种约为
2
.
6 万公顷 。 究其原因 , ¹ 对选育的牧草新品种在 良种繁育方面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 。
º 目前建立的人工草地大多分布在土壤瘩薄 、无灌溉条件的土地 , 经营管理粗放 , 因此未能充
分显示牧草良种的优越性 。 同时也影响了农牧民购买牧草良种的积极性 。
3
.
3 良种覆盖面较小
目前育成的牧草品种覆盖面较小 , 多分布在某些局部地区 , 而且在同一地区还时常出现同
一草种 , 同时推广几个品种的现象 (起不到互补作用 ) 。 这与国内外农作物或牧草在类似地区
只播种 1一 2 个优良品种和每经过 10 年左右更换一次品种的作法差距甚大 。 为此 , 建议国家
拟定长远规划 , 有针对性地培育优良品种 , 有计划地以新的优良品种逐渐更换原有的品种 。
3
.
4 牡草育种基拙理论薄弱
牧草育种理论研究基础薄弱 , 尤其是我国特有草种的性状遗传 、群体遗传 、无融合生殖等 ,
基本属于空白。 育种方法和手段亦待进一步提高 。 由于牧草良种繁殖体系不健全 , 隔离条件
差 , 加工设备简陋 , 因此时常发生生物学混杂和机械混杂现象 , 导致优良牧草品种加速退化 。
4 思考
我国已开始执行 “九五”计划 , 再过三年即将进入崭新的 21 世纪。 在这历史性转折时期 ,
怎样迎接新世纪的来临 , 将是有关部门和牧草育种工作者所必须思考的问题 。
4
.
1 育成具有地方特 色的独特牡草品种
以国家级研究单位和高等院校为主 , 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 , 集中力量 , 争取在本世纪末 , 下
个世纪初 , 培育出 5 一10 个高产 、优质 、多抗的独特牧草品种。 这些 良种不仅能在我国大面积
应用 , 并且还应争取打入国际市场 。 在草种选择方面 , 应以栽培面积大 , 应用前景广阔的首稽 、
红三叶、 白三叶 、红豆草、草木择 、沙打旺 、羊草 、无芒雀麦 、老芒麦 、披碱草 、黑麦草和柱花草等
为主 , 其中尤以誉为“牧草之王”的首楷应列入重中之重 。
我国草地资源丰富 , 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 40 % , 但能建立人工草地的面积尚不足 1/ 10 。
我国以占全世界 7 % 的耕地养活占世界 22 % 的人 口 , 所承受人均耕地资源不足的压力 , 比任何
国家都更加沉重 。 而我国可种植牧草的土地面积并不多 , 因此必须着手培育高投入 , 高产出集
约型的优良牧草品种 。
我国栽培牧草的区域广阔 , 生态条件复杂 , 建议省级研究单位应根据地方特点 , 立足本地 ,
选育独特牧草品种 。 特别是从野生草种中培育防风 、固沙 、抗旱 、抗寒 、抗热能力强的野生牧草
品种 。 野生种具有多种优 良特性 , 其中有些不良特性亦需通过选育加以改造 。 从我国国情着
眼 , 这是具有长远意义的工作 , 因此绝不能忽视 。
我国有相当面积的盐碱地 , 沿海地区有大面积的滩涂地 , 向这些地区要草 、要粮势在必行 、
重要的途径之一是选育耐盐碱的牧草新品种 。
4
.
2 状草的育种途径
在充分收集用于育种目标原始材料的基础上 , 应以常规育种为主 , 常规育种与生物工程技
术相结合的方法 , 其中应以杂交育种作为主要育种手段 。 众所周知 , 我国农作物育种初期 , 整
理并应用农家品种仅仅 3一 5 年 , 不久就进入了杂交育种和杂种优势利用为主的轨道 。 而牧草
育种至少已有 15 年以上的历史 , 审定登记品种已有 10 年 。 目前应该进入以杂交育种和杂种
优势利用为主的新时期 , 特别是一些重要的栽培牧草如首箱 、三叶草等 。
草 地 学 报 19 97 年
4
.
3 成立国家状草区域试验委 员会
为了确保国家登记牧草品种的质量 , 做到严格把关 , 申报者 , 除递交有关材料外 , 必须持有
国家牧草区试委员会委托和指定有关单位所进行的区试鉴定材料 。 这是国内外农作物和牧草
品种登记注册所必不可少的内容 。 区试点可委托各地区高校和研究所承担 , 并根据任务情况
为承担单位提供经费资助 。 在牧草栽培面积大的省 、市 、 自治区可设立省级牧草区试委员会 、
进而逐步形成全国性牧草区试网 。
4
.
4 重视牡草 良种繁育工作
包括新育成的牧草品种在 内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 大约为 20 一30 % , 这个
问题值得进一步分析研究 , 并着手解决 。
通常选育出一个新的牧草优良品种需经过 10 多年的研究 , 而在面临推广时 , 有时根本卖
不出去 。 优良品种在牧草种子生产和经营中大起大落的问题时常发生 , 直接影响人工草地的
建设 , 应该引起有类部门高度重视 , 及早建立良种繁育体系。
牧草良种繁育工作应由国家或省 、市 、 自治区建立牧草 良种繁育专项资金 , 根据本地 区人
工草地建设的需要 , 向牧草品种培育者预购种子 , 以便育种者委托县 、 乡两级良种繁殖场或种
子公司繁殖所需种子 , 加快育 、繁 、推一体化牧草种子产业集团建设的进程 。 突破部门界限 , 由
育种者 、经营者(种子公司 )、推广者(县 、乡二级科技人员 )自愿联合 , 充分发挥育种者的成果优
势 , 经营者的市场优势 , 推广者的技术优势 。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 , 科技为依托 ;增
收为 目标 , 尽快把优良牧草品种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 力争在本世纪末 , 下个世纪初把优良牧草
品种普及率由 16 . 6 %提高到 30 % 的目标 。
4
.
5 协作攻关
育种工作从收集 、鉴定原始材料开始 , 选育 、区试 、生产示范 、直至推广 , 是一项周期长、难
度大的系统工程 , 涉及遗传学 , 育种学 、栽培学 、分类学 、生理学 、解剖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 。 因
此 , 必须聚集各学科的精兵强将 , 才能选育出高质量的优良品种 。
中国草原学会下属的牧草育种委员会 , 牧草资源委员会以及牧草种子科技委员会 , 都是与
牧草育种密切相联的学术组织 , 建议中国草原学会将上述三个委员会合并成一个委员会 , 对于
互通情报 、交流信息 、集思广益 , 将牧草育种工作推向一个新阶段起到重要作用。 如果某些原
因暂时难以合并时 , 则建议三个委员会协商定期共同召开学术讨论会 。
我国牧草育种工作正在 由起步向起飞的阶段转化 , 尽管将面临许多前进中的困难 , 只要广
大育种工作者努力 , 主管部门给予足够的重视 , 牧草育种必会迎来光辉灿烂的明天 。
参 考 文 献
将尤泉 , 19 9 5 , 我国牧草种质资源的成就和展望 , 中国草地 , 1 : 4 一 45
马鹤林 , 19 90 , 我国牧草育种工作的现状 , 问题和建议 , 中国草地 , l : 1 一 4
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管理局 , 19 96 , “九五 ”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基本思路与建议 , 中国农业科学 , 4 一 5
(下转 6 6 页)
6 6 草 地 学 报 1997 年
8 T er e n e e G
. ,
T
.
G
.
Bid w e ll a n d D
.
M
.
E眼le , 1 9 9 2 , R ela tio ns h iP of fir e le h av io r to ta l1g r a S pra iri e he th a g e p ro -
d u etion
.
J
.
R a n g e M
a n a g e
. ,
4 5 : 5 7 9 一 5 8 4
E fe
c t o f B ur 璐n g o n th e Y ield a n d Qu a lity o f A c h n a theru m sP le n den s
Z ho u H e
(I
n s titu te o f G r aSl
a n d Sc i
e n ee , C h in a Ag ri
c u ltu r a lU n iv ers ity
,
Be iji咚 1000 9 4 )
Z ha n g Z u to ng
(D即ar tm en t o f G ras la n d , In n er M o n , lia Co ll眼e of Ag ri c u ltu r e a nd An im a lH us ba n d ry , H u h eho t 0 100 18 )
A bs tra e t
:
In this e x p eri m e n t
,
th e a u tho
r s s t u d ied the effe e t o f bu m i呀 o n the yie ld an d q ua l-
ity o f A ch n a th e r u m sP le n d e n s
.
T he res u lt s sho w a s fo llo w s
: th e y ie ld in e r eas ed b y 6 2
.
2 % in the
fl o w in g s ta g e
,
p ro te in a n d a sh e o n t e n t in e r e a s e d o b r io ns ly
,
N

fr e e e x t ra e t a n d c ellu fo se eon t
e n t
d e e r e ase d slig h tly fro m b u rn ed tha n tho s e o f u n b u r n ed
.
T he g ro w i飞 s t眼e s la s te d abo u t 1 5 d ays ,
q u a n t ity o f le a f in e r e a s e d fro m bu rn ed tha n thos e o f u n b u r n ed
.
T h e e ffe e t s o f bu rn in g w as he a v y
o n a
bo
v e 一g r o u n d th a n u n d e r

g ro w n d
.
K ey W
o
rd
s : B u r n in g ; A ch n a the ru m
sPle n de
n s ; Prod
u e tiv ity
(上接 7 2 页)
A C o n s id e r a tio n o f F o r a g e B r ee d in g in th e Fu tu re in C hin a
M a H e lin
(D e p a r tm e n t o f G r a s la n d Sc i
e n e e , In n e r M o n即lia In s tit u t e o fAg rie u lt u r e a n d
A n im a lH u sb a n d r y
,
H u he ho t 0 10 0 1 8 )
A b str ae t : O n the b a s is o f th e a eh ie v em e n t s in ehin a a n d the e x is t in g Pro blem s on th
e fo rag
e
b r e e d in g
,
the a u tho r Pro po
s e d so m e s u g g e s tio n s fo r th e n e a r fu tn re
.
the fo r a g e br e ed i雌 a im a n d
th e p r o blem s th a t n e e d to b e r eso lv e d fo r the e n d o f th is e e n t u r y a n d th e be g in n i飞 o f n e x t e e乓t u珍
w e r e Pro Po se d in th is Pa Pe r
.
K ey w
o rd s
:
Fo ra g e b r e e d in g ; Co
n v e n t io n al b re e d i眼 ; R e g io n a l t r ia l n e tw o r 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