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Regeneration of the Endangered Tree Fern Alsophila spinulosa in Huagaoxi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Southwestern China

画稿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珍稀植物桫椤种群结构与更新



全 文 :植物科学学报  2014ꎬ 32(2): 113 ~ 121
Plant Science Journal
    DOI:10􀆰 3724 / SP􀆰 J􀆰 1142􀆰 2014􀆰 20113
画稿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珍稀植物桫椤种群结构与更新
鞠文彬ꎬ 高信芬∗ꎬ 包维楷
(中国科学院山地生态恢复与生物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ꎬ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ꎬ 成都 610041)
摘  要: 根据四川画稿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种群分布特点ꎬ 设立 4 个样地 1 个样带共
44个样方(20 m × 20 m)ꎬ 从种群密度、 生命表和生境关联(草本层郁闭度和林分受干扰强度)等方面研究了保
护区桫椤种群的结构特征ꎮ 结果表明ꎬ 每个桫椤种群样方的平均密度为 0􀆰 088株 / m2ꎬ 幼苗密度为 0􀆰 049株 / m2ꎻ
桫椤种群的死亡率和消失率曲线变化基本一致ꎬ 发育过程中出现 3个死亡高峰值ꎬ 分别在第 1龄级(H < 0􀆰 01 m)、
第 7龄级(3􀆰 90 m ≤ H < 4􀆰 80 m)和第 10龄级(H ≥ 6􀆰 60 m)阶段ꎻ 种群生存率单调下降ꎬ 累计死亡率单调上
升ꎬ 第 7龄级以后ꎬ 种群生存率小于 1%ꎻ 根据种群生存率函数 Si、 累计死亡率函数 Fti、 死亡密度函数 fti和危险
率函数 λ ti 4个生存函数曲线表明ꎬ 画稿溪桫椤种群具有前期锐减、 中期稳定、 后期衰退的特点ꎮ 桫椤各龄级阶
段密度与草本层郁闭度均无显著相关(p ≥ 0􀆰 18)ꎬ 然而桫椤幼苗(第 1龄级)以上的个体密度、 第 7龄级密度与
干扰度之间呈显著负相关(p < 0􀆰 05)ꎮ 综合分析表明ꎬ 画稿溪桫椤种群具有一定的自然更新能力ꎬ 但人为活动
的干扰可能是限制桫椤种群的因素之一ꎮ
关键词: 桫椤ꎻ 种群更新ꎻ 静态生命表ꎻ 生存分析ꎻ 画稿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中图分类号: Q948􀆰 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 ̄0837(2014)02 ̄0113 ̄09
      收稿日期: 2013 ̄08 ̄01ꎬ 修回日期: 2013 ̄12 ̄10ꎮ
  基金项目: 画稿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调查项目(Y2D2071100)ꎮ
  作者简介: 鞠文彬(1987-)ꎬ 男ꎬ 硕士研究生ꎬ 研究方向为植物生态学(E ̄mail: jwbd2012@ sina􀆰 cn)ꎮ
  ∗ 通讯作者(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 E ̄mail: xfgao@ cib􀆰 ac􀆰 cn)ꎮ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Regeneration of the Endangered Tree Fern
Alsophila spinulosa in Huagaoxi National Nature Reserveꎬ
Southwestern China
JU Wen ̄Binꎬ GAO Xin ̄Fen∗ꎬ BAO Wei ̄Kai
(CAS Key Laboratory of Mountain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Bioresource Utilizationꎬ Chengdu Institute of Biologyꎬ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ꎬ Chengdu 610041ꎬ China)
Abstract: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regeneration of the endangered tree fern Alsophila
spinulosa in Huagaoxi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were examined by life tableꎬ survival analysis
and habitat (ground cover and disturbance intensity) associations􀆰 We established 44 plots
(20 m × 20 m)ꎬ recorded the height (H) of each tree within each plot and grouped them into
ten age class: 1ꎬ H < 0􀆰 01 mꎻ 2ꎬ 0􀆰 01 m ≤ H < 0􀆰 60 mꎻ 3ꎬ 0􀆰 60 m ≤ H < 1􀆰 20 mꎻ 4ꎬ 1􀆰 20 m ≤
H < 2􀆰 10 mꎻ 5ꎬ 2􀆰 10 m ≤ H < 3􀆰 00 mꎬ and so on􀆰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mean density of
the A􀆰 spinulosa plots was 0􀆰 088 plants / m2ꎬ with a seedling density (class 1) of 0􀆰 049 plants / m2 .
There were three peaks in mortality occurring in the firstꎬ seventh and tenth age classesꎬ
successively􀆰 After the seventh size classꎬ the survival rate declined to less than 1%. Four
survival function curves showed that A􀆰 spinulosa was characterized by sharp shrinkage in the
early agesꎬ stationarity in the intermediate ages and decline in the late ages􀆰 Stem density of
A􀆰 spinulosa was not correlated with ground cover for any size class (p ≥ 0􀆰 18)ꎬ while densities
of all non ̄seedling individuals and the seventh size class showed a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disturbance intensity (p < 0􀆰 05) 􀆰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A􀆰 spinulosa population
had the capacity for natural regenerationꎬ but human interference might limit its population
density.
Key words: Alsophila spinulosaꎻ Population regenerationꎻ Static life tableꎻ Survival analysisꎻ
Huagaoxi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种群动态是植物种群在环境条件下长期适应和
选择的结果[1]ꎬ 是种群生态学研究中的核心问
题[2]ꎮ 种群调查与统计(demography)是种群数量
动态研究的基本方法ꎬ 其核心是构建一个按照种群
各年龄组排列的存活率和生殖率的一览表ꎬ 即生命
表( life table) [3]ꎮ 通过生命表分析ꎬ 揭示种群结构
与更新现状[4]ꎮ 生存分析是指根据试验或调查得
到的数据对生物或人的生存时间进行分析和推断ꎬ
研究生存时间和结局与众多影响因素间的关系及其
程度大小的方法[5]ꎮ 利用种群生存率函数 S i、 累
计死亡率函数 Fti、 死亡密度函数 fti和危险率函数
λ ti 4个生存函数辅助分析种群生命表ꎬ 从而能更好
地阐明种群在生活史阶段的生存变化规律[6]ꎮ 重
要的是可以通过死亡密度函数甄别出高危生活史阶
段ꎬ 并将其作为分析种群更新瓶颈的参照点ꎮ
桫椤 ( Alsophila spinulosa ) 隶属于桫椤科
(Cyatheaceae)桫椤属(Alsophila R􀆰 Br􀆰 )ꎬ 又名
刺桫椤ꎬ 是真蕨中较古老的类群ꎬ 植株通常为树
状ꎮ 其化石记录可追溯到三叠纪时期(Triassic)ꎬ
在侏罗纪至白垩纪时期广泛分布ꎬ 之后由于中生代
和新生代的地壳运动以及第四纪冰期的反复影响ꎬ
种群大量灭绝ꎬ 分布区大幅收缩ꎬ 最后仅残存于热
带和亚热带的“避难所”里ꎬ 成为一种典型的孑遗
物种ꎬ 也被誉为“活化石” [7]ꎬ 故桫椤是研究古气
候和物种形成及植物地理分布的理想对象ꎮ 桫椤孢
子萌发以及配子体发育和受精过程对环境条件的要
求甚高[8ꎬ9]ꎮ 因此ꎬ 桫椤在 1984 年被列入我国首
批重点保护植物ꎬ 现为我国二级保护植物[10]ꎮ 敖
光辉[11]、 周志琼等[12]和秦建荣等[13]对桫椤的研
究进展进行了较全面的总结ꎬ 包括桫椤濒危原因、
群落学、 种群生态学、 生物学特性、 形态解剖学、
细胞学、 遗传生态学、 组培、 繁殖与栽培技术等方
面ꎬ 为拯救和保护这一珍稀濒危物种提供了有价值
的信息ꎮ
四川省叙永县画稿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桫椤种
群不仅分布面积大ꎬ 而且分布相对集中ꎬ 但其生长
状况和数量特征及其自然更新与持续生存的能力如
何ꎬ 一直缺乏必要的研究ꎬ 是否需要采取特别的保
育措施促进其种群发展也缺乏科学依据ꎮ 有研究表
明ꎬ 郁闭度的大小会对种群幼苗更新的光环境形成
直接影响ꎬ 从而影响植物种群幼苗的更新[14ꎬ15]ꎻ
人为干扰导致种群生境的破碎化是种群走向衰退的
主要原因[16ꎬ17]ꎮ 笔者在野外调查时发现ꎬ 画稿溪
桫椤种群中草本层郁闭度高ꎬ 人为干扰和破坏比较
严重(种群中出现人工竹林和杉木林等)ꎬ 这些因
素是否会影响桫椤种群的生长和幼苗更新呢? 鉴于
此ꎬ 本研究通过调查画稿溪桫椤种群ꎬ 编制生命
表ꎬ 开展生存分析ꎬ 希望明确画稿溪桫椤种群生存
与发育状态ꎬ 为这一重要桫椤种群的保育提供理论
依据ꎮ
1  研究区自然概况
画稿溪国家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叙永县城东
北部 (28° 11′ 37″ ~ 28° 18′ 41″ Nꎬ 105° 26′ 24″ ~
105°39′58″E)ꎬ 处于云贵高原黔山地北缘与四川盆
地中部低山丘陵的过渡地带ꎬ 总面积达 238􀆰 27 km2ꎬ
海拔 332~1787 mꎮ 由于造山运动以及从南向北流
向的画稿溪河、 墩子河的长年冲刷ꎬ 保护区内形成
许多河谷陡坡ꎬ 坡度多在 30°以上ꎮ 本区属中亚热
带湿润季风气候ꎬ 具有温暖湿润、 雨量充沛、 云雾
雨日多的特点ꎮ 年均降雨 1172􀆰 6 mmꎬ 年均温度
17􀆰 9℃左右ꎬ 年均日照时数达 1170􀆰 3 hꎬ 有霜日
仅 2􀆰 5 d[18]ꎮ 画稿溪保护区土壤成土母质以中生
代侏罗纪和白垩纪紫红色砂岩、 泥岩为主[19]ꎮ 砂
泥岩风化后ꎬ 在该地区特定的生物气候条件下形成
了砂质紫色土ꎮ 保护区内原生植被主要为常绿阔叶
林和竹林ꎬ 由于保护区在成立之前该区域有大量的
村民居住ꎬ 因此原生植被大多遭受破坏ꎬ 天然的常
绿阔叶林仅分布于交通不便的陡坡地带ꎻ 而地势平
缓、 靠近公路和村寨附近的植被已被各类人工林取
代ꎬ 包括大叶慈林、 慈竹林、 杉木林、 旱地、 水
田、 果园等类型ꎮ
411 植 物 科 学 学 报 第 32卷 
保护区内桫椤数量丰富ꎬ 主要以斑块状散布
于保护区各溪流沟谷中ꎬ 集中分布在东西走向的
桫椤沟和南北走向的画稿溪沟谷两侧ꎬ 分布海拔为
425~800 mꎮ 笔者调查发现ꎬ 与桫椤伴生的乔木
层物种主要有银毛叶山黄麻(Trema nitida)、 大叶
慈(Dendrocalamus farinosus)、 慈竹(Neosinoca ̄
lamus affinis)、 八角枫(Alangium chinense)、 赤
杨叶(Alniphyllum fortunei)、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 尖叶榕(Ficus henryi)、 罗伞(Bras ̄
saiopsis glomerulata)等ꎻ 灌木层植物主要有湖北
杜茎山 (Maesa hupehensis)、 紫麻 (Oreocnide
frutescens)、 柔毛绣球 (Hydrangea villosa)等ꎻ
草本层植物主要有刚莠竹 (Microstegium cilia ̄
tum)、 福建观音座莲蕨(Angiopteris fokiensis)、
大型短肠蕨 (Allantodia gigantea)、 毛柄短肠蕨
(Allantodia dilatatum)、 四川鳞盖蕨 (Microlepia
szechuanica)、 中华里白(Hicriopteris chinensis)、
芒萁 (Dicranopteris dichotoma)、 浆果薹草(Carex
baccans)、 四川山姜 (Alpinia sichuanensis)等ꎻ
层间植物主要有黑果菝葜(Smilax glaucochina)、
锈毛崖豆藤(Millettia sericosema)、 绞股蓝(Gym ̄
nostemma pentaphyllum)等ꎮ
2  研究方法
2􀆰 1  调查与样地设置
以国家林业局第二次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
查实施细则为指导ꎬ 在对画稿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桫椤分布区的全面踏查基础上ꎬ 发现桫椤在桫椤沟
有集中分布ꎬ 沿着画稿溪呈带状分布ꎬ 另外在墩子
河和灵官梯有零星分布(图 1)ꎮ 根据桫椤自然分布
特点ꎬ 在桫椤沟选择 4 个有代表性的样地(编号为
Ⅰ、 Ⅱ、 Ⅲ、 Ⅳꎬ 下同)ꎬ 并沿画稿溪选择一条样
带(代号 HGXꎬ 下同) (图 1)ꎬ 分别在样地和样带
中设置样方进行详细调查ꎮ
在样地Ⅰ中选取 8 个 20 m × 20 m 的样方ꎬ
样地Ⅱ、 Ⅲ分别选取 4 个 20 m × 20 m 的样方ꎬ
样地Ⅳ选取 3 个 20 m × 20 m 的样方ꎻ 将样带
(HGX)的起始点设置在距离保护区大门 200 m处ꎬ
沿着画稿溪公路每隔 200 m 取 1 个 20 m × 20 m
的样方ꎬ 共取 25个ꎮ 总样方数为 44个ꎮ 每个样方
再划分为 4个 10 m × 10 m的亚样方进行调查ꎬ 分
别记录桫椤的株干高(H)ꎮ 调查中发现地径小于
0􀆰 01 m的植株大多数株干不明显ꎬ 即使有株干ꎬ
直径也都小于 0􀆰 01 mꎬ 因此将这些植株计作幼苗ꎬ
!
"
#
$
%
&

()

ⅡⅢ

*
+
,
HGX
2 km
深色区域表示桫椤集中分布区ꎬ 黑点区域表示零星分布区ꎬⅠ、Ⅱ、 Ⅲ、 Ⅳ表示样地ꎬ HGX表示样带ꎮ
The dark regions show the concentrated distribution areasꎬ and dark spots for scatter distribution
areas􀆰 Ⅰꎬ Ⅱꎬ Ⅲ and Ⅳ show the sample plotꎬ and HGX show belt transect.
图 1  画稿溪桫椤分布及样方调查分布图
Fig􀆰 1  Sampling sites and distribution in Huagaoxi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511  第 2期                  鞠文彬等: 画稿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珍稀植物桫椤种群结构与更新
只记株数ꎬ 地径大于 0􀆰 01 m的可测定株干高ꎬ 同时
记录每个样地的海拔、 坡度、 群落类型等生境指标ꎮ
2􀆰 2  草本层郁闭度、 干扰度的划分
对草本层郁闭度采用样点法[15]进行计算ꎮ 具
体方法是ꎬ 在Ⅰ、 Ⅱ、 Ⅲ、 Ⅳ 4 个样地和 1 个样
带(HGX)的每个样方中ꎬ 按对角线法选取 4 个草
本层小样方ꎬ 根据郁闭度公式[郁闭度=(被草本层
遮盖的草本样方数 /草本样方总数)×100%]计算出
每个样地的平均郁闭度(表 1)ꎮ
根据调查中获得的桫椤种群特征划分林分干扰
度ꎮ 在乔木层的优势物种中ꎬ Ⅰ、 Ⅱ样地主要为演
替先锋物种八角枫ꎬ 样地Ⅲ主要为八角枫和人工种
植的杉木ꎬ 样带(HGX)中的优势物种为人工种植
的大叶慈ꎬ 样地Ⅳ的优势物种为赤杨叶、 青榨槭
(Acer davidii)等(表 1)ꎮ 结合李迈等[20]对干扰度
等级的划分方法ꎬ 得出调查样地Ⅰ ~ Ⅳ和样带
(HGX)的干扰度ꎬ 为便于后面的分析ꎬ 将干扰度
划分为 5个(1~5)等级(表 1)ꎮ
为了分析桫椤密度与草本层郁闭度、 林分干扰
度之间的关系ꎬ 在样地内的桫椤密度与草本层郁闭
度、 林分干扰度之间进行斯皮尔曼秩相关性分析ꎬ
并对相关系数 r和可信度进行 t检验ꎮ
2􀆰 3  龄级的划分
桫椤年龄的划分有直接测定和间接测定两种方
法ꎮ 目前大多采用间接测定方法ꎬ 采用此方法测定
中ꎬ 不同学者采用了不同的划分标准[21 ̄23]ꎮ 值得
注意的是ꎬ 桫椤内部有维管束和机械组织ꎬ 但无形
成层ꎬ 不能形成次生结构并使茎随着生长加粗[24]ꎮ
为此ꎬ 以胸径作为年龄级别的划分标准欠妥ꎮ 前人
在研究哥斯达黎加的 Alsophila erinacea[25]以及巴
西南部的 Cyatheaa trovirens[26]时指出ꎬ 桫椤这类
植物植株茎干的生长率与其生境有关ꎮ 因此ꎬ 不同
区域的桫椤种群因其茎干的生长率不同ꎬ 龄级的划
分也有差别ꎮ 有学者通过获得叶的年均生长数目和
茎干的年均生长高度ꎬ 来测定种群个体的年龄ꎮ 如
国内学者张家贤等[27]和梁盛等[28]通过对赤水桫椤
进行实地观察ꎬ 在获得叶片和茎干年均数据的基础
上ꎬ 得到赤水桫椤的生长规律是ꎬ 茎干高在 1􀆰 2 m
时出现孢子叶ꎬ 在 1 m之前年平均增高为 9􀆰 8 cmꎬ
之后年平均增高 17􀆰 5 cmꎮ
因赤水保护区和本研究区域叙永县画稿溪保护
区毗邻ꎬ 处于同一个植被区中ꎮ 综上分析ꎬ 本研究
参考张家贤等[27]和梁盛等[28]对赤水保护区的测定
方法ꎬ 将叙永县画稿溪自然保护区内的桫椤划分成
10个龄级(表 2)ꎮ 即: 株干高H < 0􀆰 01 m 为第 1
龄级ꎬ 0􀆰 01 ≤ H < 0􀆰 60 m为第 2龄级ꎬ 0􀆰 60 ≤
H < 1􀆰 20为第 3龄级ꎬ 之后高度每隔 0􀆰 9 m 划作
一个龄级ꎬ 第 10龄级的高度为 H ≥ 6􀆰 60 mꎮ
2􀆰 4  生命表的编制
静态生命表包含以下内容: axꎬ 龄级内现有植
株存活数ꎻ lxꎬ 标准化存活数ꎻ dxꎬ 标准化死亡
数ꎻ qxꎬ 死亡率ꎻ Lxꎬ 存活的个体数或区间寿命ꎻ
Txꎬ 从 x龄级到超过 x 龄级的个体总数或总寿命ꎻ
exꎬ 生命期望值ꎻ Kxꎬ 消失率ꎮ 其中 x 均为龄级ꎮ
其计算公式[4]如下:
lx =
ax
a0
× 1000 ꎻ
dx = lx- lx+1ꎻ
qx =
dx
lx
× 100% ꎻ
Lx =
( lx+ lx+1)


表 1  画稿溪桫椤种群特征及草本层郁闭度、 林分干扰度划分
Table 1  Propertiesꎬ ground cover and disturbance intensity of Alsophila spinulosa plots in Huagaoxi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样地 /样带编号
Plot No􀆰
海拔(m)
Altitude
坡度(°)
Slope
草本层郁闭度(%)
Groundcover
干扰度
Disturbance intensity
群落类型
Community type
Ⅰ 480 60 95 2(少干扰) 桫椤—银毛叶山黄麻—八角枫群落
Ⅱ 621 35 98 3(轻度干扰) 桫椤—八角枫—尖叶榕群落
Ⅲ 684 45 80 4(中等干扰) 桫椤—八角枫—杉木群落
Ⅳ 742 75 90 1(几无干扰) 桫椤—赤杨叶群落
HGX 425~580 45 85 5(强度干扰) 桫椤—大叶慈—罗伞群落
    注: 桫椤—银毛叶山黄麻—八角枫(Comm􀆰 Alsophila spinulosa-Trema nitida-Alangium chinense)ꎻ 桫椤—八角枫—尖叶榕群落
(Comm􀆰 Alsophila spinulosa-Alangium chinense-Ficus henryi)ꎻ 桫椤—八角枫—杉木群落 (Comm􀆰 Alsophila spinulosa-Alan ̄
gium chinense-Cunninghamia lanceolata)ꎻ 桫椤—赤杨叶群落(Comm􀆰 Alsophila spinulosa-Alniphyllum fortunei)ꎻ 桫椤—大叶
慈—罗伞群落(Comm􀆰 Alsophila spinulosa-Dendrocalamus farinosus-Brassaiopsis glomerulata)ꎮ
611 植 物 科 学 学 报 第 32卷 
Tx =∑
¥

Lx ꎻ
ex =
Tx
lx

Kx = lnlx- lnlx+1 ꎮ
由于静态生命表是反映多个世代重叠的年龄动
态历程中的一个特定时间ꎬ 而不是对研究种群全部
生活史的追踪ꎬ 且调查中存在系统误差ꎬ 所以在生
命表中会出现死亡率为负值的情况ꎮ 对此ꎬ 江洪
等[4]认为ꎬ 生命表分析中产生的一些负值ꎬ 与数
学假设不符ꎬ 但仍能提供有用的生态学记录ꎬ 表
明种群并非静止不动ꎬ 而是迅速发展或处于衰落
之中ꎮ 因此ꎬ 本研究采用匀滑技术[4]对数据进行
处理ꎮ
从桫椤的调查资料中ꎬ 我们发现从第 2龄级到
第 6龄级之间的数据存在波动ꎬ 根据特定生命表ꎬ
假设龄级组合是最稳定的ꎬ 各年龄的比例不变ꎬ 据
此计算第 2~第 6 龄级区段存活数的累积值(T )ꎬ
即:
T=∑

i =2
axi = 617ꎮ
上式中ꎬ axi为龄级内现有植株存活数ꎬ i 为龄
级ꎬ 平均值 ax =T / n=617 / 5 ≈ 123ꎬ n 为龄级数ꎮ
平均值 ax作为第 2 ~第 6 龄级区段的组中值ꎮ 另
外ꎬ 根据龄级区段中存活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
数(即 75)及龄级区段间的龄级数(n=5)ꎬ 确定该
区段相邻龄级之间差为 15 左右ꎮ 经匀滑修正后ꎬ
得到龄级内的现存个体数(ax′)ꎬ 然后据此编制出
桫椤种群的静态生命表(表 2)ꎮ
2􀆰 5  生存分析方法
本研究在生存分析中引入了种群生存率函数 Si、
累计死亡率函数 Fti、 死亡密度函数 fti和危险率函数
λti等 4个生存分析函数[29 ̄31]ꎬ 其计算公式如下:
S i =S1× S2× S3􀆺ꎬ × S i ꎻ
Fti =1- S i ꎻ
fti =(S i-1- S i) / h i ꎻ
λ ti =2qx / [h i (1+1-qx)] ꎮ
上式中ꎬ i为龄级ꎻ ti为累计龄级数ꎻ h i 为龄级
宽度ꎻ qx为死亡率ꎮ 根据上述 4个生存函数的估算
值ꎬ 绘制出生存曲线和累计死亡率曲线、 死亡密度
曲线和危险率曲线ꎮ
3  结果与分析
3􀆰 1  龄级结构
桫椤种群静态生命表各函数值见表 2ꎮ 桫椤种
群处于幼苗期(第 1龄级)的数量最多ꎬ 占画稿溪桫
椤样本总量的 55􀆰 35%ꎻ 株干高从 0􀆰 01 ~1􀆰 20 m(第
2到第 3 龄级)的幼株占种群所有样本总量的
14􀆰 28%ꎬ 这两级占所有样本的总量从 8􀆰 50%减少
到 5􀆰 78%ꎻ 株干高从 1􀆰 20 ~4􀆰 80 m(第 4 到第 7
龄级)的中龄植株占种群所有龄级样本总量的
29􀆰 07%ꎬ 这四级占所有样本总量的百分率各自从
10􀆰 64%逐渐降到 3􀆰 31%ꎻ 株干高 4􀆰 80 m 以上
(第 8到第 10龄级)的大龄植株仅占种群样本总量
的 1􀆰 30%(图 2)ꎮ 可知ꎬ 画稿溪桫椤种群年龄结构
中ꎬ 幼苗比例大ꎬ 中龄、 幼龄和大龄植株比例次之ꎬ
呈金字塔型结构ꎮ
表 2  桫椤种群静态生命表
Table 2  Static life table of Alsophila spinulosa population in Huagaoxi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龄级
Age class
高度级(m)
Height class
ax ax ′ lx ln( lx) dx qx Lx Tx ex Kx
1 H < 0􀆰 01(幼苗) 853 853 1000 6􀆰 908 821 0􀆰 821 590 1307 1􀆰 307 1􀆰 718
2 0􀆰 01 ≤ H < 0􀆰 60 (幼株) 131 153 179 5􀆰 189 16 0􀆰 092 171 717 3􀆰 997 0􀆰 096
3 0􀆰 60 ≤ H < 1􀆰 20(幼株) 89 139 163 5􀆰 093 19 0􀆰 115 154 546 3􀆰 349 0􀆰 122
4 1􀆰 20 ≤ H < 2􀆰 10(中龄株) 164 123 144 4􀆰 971 18 0􀆰 122 135 392 2􀆰 720 0􀆰 130
5 2􀆰 10 ≤ H < 3􀆰 00(中龄株) 137 108 127 4􀆰 841 16 0􀆰 130 118 257 2􀆰 028 0􀆰 139
6 3􀆰 00 ≤ H < 3􀆰 90(中龄株) 96 94 110 4􀆰 702 50 0􀆰 457 85 138 1􀆰 255 0􀆰 611
7 3􀆰 90 ≤ H < 4􀆰 80(中龄株) 51 51 60 4􀆰 091 48 0􀆰 804 36 53 0􀆰 892 1􀆰 629
8 4􀆰 80 ≤ H < 5􀆰 70(大龄株) 10 10 12 2􀆰 462 4 0􀆰 300 10 18 1􀆰 500 0􀆰 357
9 5􀆰 70 ≤ H < 6􀆰 60(大龄株) 7 7 8 2􀆰 105 5 0􀆰 571 6 8 0􀆰 929 0􀆰 847
10 H ≥ 6􀆰 60(大龄株) 3 3 4 1􀆰 258 4 1􀆰 000 2 2 0􀆰 500 1􀆰 258
    注: ax—存活数(Survival number)ꎻ ax ′—匀滑后的存活数(Smoothed value of ax)ꎻ lx—存活量(Survival quantity)ꎻ dx—死亡量(Death
number)ꎻ qx—死亡率(Mortality rate)ꎻ Lx—区间寿命(Span life)ꎻ Tx—总寿命(Total life)ꎻ ex—期望寿命(Life expectancy)ꎻ Kx—消失
率(Vanish rate)ꎮ
711  第 2期                  鞠文彬等: 画稿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珍稀植物桫椤种群结构与更新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0
10
9
8
7
6
5
4
3
2
1
Survivorship number
Ag
e
C
la
ss
图 2  画稿溪桫椤种群龄级结构
Fig􀆰 2  Age class structure of Alsophila spinulosa
population in Huagaoxi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3􀆰 2  静态生命表分析
桫椤种群静态生命表各函数值见表 2ꎮ 以死亡
率和消失率为纵坐标ꎬ 高度级相对应的龄级为横坐
标ꎬ 作出死亡率和消失率曲线如图 3ꎮ 从图中可以
看出ꎬ 死亡率(qx)和消失率(Kx)存在 3 个一致的
峰值ꎮ 第一个峰值最高ꎬ 表明从第 1 龄级(幼苗)
到第 2龄级(幼株)的生长过程中ꎬ 有大量桫椤幼
苗死亡ꎬ 死亡率高达 82􀆰 1%ꎬ 消失率为 1􀆰 718ꎻ
第二个峰值出现在第 7龄级(中龄)ꎬ 可见ꎬ 从第 2
到第 7龄级之间的死亡率和消失率也为上升趋势ꎬ
死亡率从 9􀆰 2%上升到 80􀆰 4%ꎬ 消失率从 0􀆰 096
上升到 1􀆰 629ꎻ 在经过第 8 龄级(大龄株)的回落
之后ꎬ 从第 9到第 10龄级(均为大龄株)ꎬ 死亡率
和消失率又开始稳步上升ꎬ 第三个峰值显然出现在
第 10龄级(即最后一个龄级)ꎮ
Age class
!"
1 2 3 4 5 6 7 8 9 10
1.848
1.680
1.512
1.344
1.176
1.008
0.840
0.672
0.504
0.336
0.168
0.000
qx
Kx
#
$
%
(
&

%
(
q
K
x
x
)
)
1~10十个龄级的划分详见表 2ꎬ 下同ꎮ
Details of ten age levels in all figures listed in Table 2.
图 3  桫椤种群死亡率(qx)和消失率(Kx)曲线
Fig􀆰 3  Mortality rate (qx) and vanish rate (Kx) value
curve of Alsophila spinulosa population in Huagaoxi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3􀆰 3  种群生存分析
桫椤种群的 4个生存函数值见表 3ꎮ 以株干高
相对应的龄级为横坐标ꎬ 分别以 4个函数值为纵坐
标ꎬ 绘制生存率、 累计死亡率和死亡密度、 危险率
曲线(图 4和图 5)ꎮ 从图 4中可看出ꎬ 画稿溪桫椤
种群生存率(S i)单调下降ꎬ 累计死亡率(Fti)单调
上升ꎬ 二者互补ꎻ 桫椤在第 1龄级即出现较低的生
存率(0􀆰 179)和较高的死亡率(0􀆰 821)ꎬ 表明桫椤
种群在幼苗时期死亡率较高ꎬ 随后种群的生存率和
累计死亡率的上升都有所减缓ꎮ 到第 7 龄级以后ꎬ
种群生存率小于 1%ꎬ 说明桫椤种群在此龄级后逐
渐进入生理衰老期ꎬ 呈现衰退现象ꎮ
表 3  画稿溪桫椤的生存函数估算值
Table 3  Survival functions of Alsophila spinulosa population in Huagaoxi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龄级
Age class
高度级
Height class(m)
S i Fti fti λ ti
1 H < 0􀆰 01(幼苗) 0􀆰 179 0􀆰 821 1􀆰 641 139􀆰 165
2 0􀆰 01 ≤ H < 0􀆰 60(幼株) 0􀆰 163 0􀆰 837 0􀆰 031 0􀆰 160
3 0􀆰 60 ≤ H < 1􀆰 20(幼株) 0􀆰 144 0􀆰 856 0􀆰 029 0􀆰 204
4 1􀆰 20 ≤ H < 2􀆰 10(中龄株) 0􀆰 127 0􀆰 873 0􀆰 018 0􀆰 144
5 2􀆰 10 ≤ H < 3􀆰 00(中龄株) 0􀆰 110 0􀆰 890 0􀆰 056 0􀆰 154
6 3􀆰 00 ≤ H < 3􀆰 90(中龄株) 0􀆰 060 0􀆰 940 0􀆰 053 0􀆰 659
7 3􀆰 90 ≤ H < 4􀆰 80(中龄株) 0􀆰 012 0􀆰 988 0􀆰 004 1􀆰 494
8 4􀆰 80 ≤ H < 5􀆰 70(大龄株) 0􀆰 008 0􀆰 992 0􀆰 005 0􀆰 392
9 5􀆰 70 ≤ H < 6􀆰 60(大龄株) 0􀆰 004 0􀆰 996 0􀆰 004 0􀆰 889
10 H ≥ 6􀆰 60(大龄株) 0􀆰 000 1􀆰 000 0􀆰 000 2􀆰 222
    注: S i —生存率(Survival rate)ꎻ Fti —累计死亡率 (Cumulative mortality rate)ꎻ fti —死亡密度(Mortality density)ꎻ λ ti —危险率
(Hazard rate)ꎮ
811 植 物 科 学 学 报 第 32卷 
Age class
!"
#
$
%
(
&

(
)
%
(
S
F
i
ti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0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0.0
Si
Fti
图 4  桫椤种群生存率(Si)和累计死亡率(Fti)曲线
Fig􀆰 4  Survival rate (Si) and cumulative mortality
rate (Fti) functional curve of Alsophila spinulosa
population in Huagaoxi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
"
#
$
(
%
&

(
f ti)
)
λ ti
Age class
()
1 2 3 4 5 6 7 8 9 10
λti
fti
1.804
1.640
1.476
1.312
1.148
0.984
0.820
0.656
0.492
0.328
0.164
0.000
139.2
139.0
138.8
图 5  桫椤种群死亡密度( fti)和危险率(λti)曲线
Fig􀆰 5  Mortality density ( fti) and hazard rate (λ ti)
functional curve of Alsophila spinulosa population
in Huagaoxi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从图 5 中可看出ꎬ 桫椤种群的死亡密度( fti)
和危险率(λ ti)在第 1 至第 5 龄级的变化趋势基本
一致ꎬ 都在第 1 龄级时出现最大峰值ꎮ 在第 6 龄
级之后ꎬ 桫椤种群逐渐进入林层演替及生理衰老
期阶段ꎬ 桫椤个体数目减少ꎬ 虽然危险率进一步
上升ꎬ 但死亡密度却进一步降低ꎮ 其中危险率曲
线和图 3 中死亡率曲线、 消失率曲线的变化趋势
基本一致ꎬ 都在第 1、 第 7 和第 10 龄级出现波动
峰值ꎮ
分析 4个生存函数曲线可看出ꎬ 桫椤具有前期
锐减、 中期稳定、 后期衰退的特点ꎬ 这与种群存活
率、 死亡率和消失率的分析结果一致ꎮ
3􀆰 4  桫椤密度与草本层郁闭度、 林分干扰度的相
关性分析
根据对画稿溪保护区桫椤种群调查获得的 44
个样方资料进行分析ꎬ 可见种群幼苗平均密度为
0􀆰 0485株 / m2ꎬ 幼株和成体的平均密度为 0􀆰 0391株 /
m2(表 4)ꎮ 不同样地幼苗平均密度变化表现为: Ⅳ >
Ⅲ > HGX > Ⅰ > Ⅱꎬ 最大值为0􀆰 1800株 / m2ꎬ 最
小值为 0􀆰 0019 株 / m2ꎻ 不同样方幼株和成体桫椤
平均密度变化表现为: Ⅰ > Ⅳ > Ⅱ > Ⅲ > HGXꎬ
最大值为 0􀆰 0531株 / m2ꎬ 最小值为 0􀆰 0391 株 / m2
(表 4)ꎮ 而草本层的郁闭度变化表现为: Ⅱ > Ⅰ >
Ⅳ > HGX > Ⅲꎻ 林分干扰程度变化表现为: Ⅳ <
Ⅰ < Ⅱ < Ⅲ < HGX (表 1)ꎮ 通过桫椤密度与草本
层郁闭度、 林分干扰度的相关性分析可见(表 5)ꎬ
桫椤幼苗密度与草本层郁闭度、 林分干扰度呈现负
相关ꎬ 但是相关性不显著ꎬ 说明草本层郁闭度和林
分干扰度均对桫椤幼苗密度无影响ꎻ 桫椤幼株、 成
体密度以及第 7龄级密度与林分干扰度呈现显著负
相关(p < 0􀆰 05)ꎬ 表明林分干扰度显著影响了桫
椤种群幼苗以上各阶段的密度ꎬ 这可能是限制桫椤
种群发展的因素ꎮ
表 4  画稿溪桫椤种群密度
Table 4  Population density of Alsophila spinulosa plots in Huagaoxi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样地 /样带编号
Plot No􀆰
桫椤数目
Number
桫椤密度  Density  (plants / m2)
幼苗密度(第 1龄级)
Seedling density (1st age class)
幼株和成体密度(>第 1龄级)
Shoot and adult density(>1st age class)
第 7龄龄级密度
Density of 7th age class
Ⅰ 222  0􀆰 0163 0􀆰 0531 0􀆰 0050
Ⅱ 64 0􀆰 0019 0􀆰 0381 0􀆰 0050
Ⅲ 185 0􀆰 0806 0􀆰 0350 0􀆰 0050
Ⅳ 270 0􀆰 1800 0􀆰 0450 0􀆰 0067
HGX 800 0􀆰 0453 0􀆰 0347 0􀆰 0008
1541(Total) 0􀆰 0485(Mean) 0􀆰 0391(Mean) 0􀆰 0036(Mean)
911  第 2期                  鞠文彬等: 画稿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珍稀植物桫椤种群结构与更新
表 5  桫椤密度和草本层郁闭度、 林分干扰度的关系
Table 5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density of Alsophila spinulosa population and its environmental factors
项目
Item
幼苗密度(第 1龄级)
Seedling density (1st age class)
幼株与成体密度(>第 1龄级)
Shoot and adult (> 1st age class)
第 7龄级密度
Density of 7th age class
草本层郁闭度
Coverage of herb layer
r / p = -0􀆰 700 / 0􀆰 188 r / p = 0􀆰 600 / 0􀆰 285 r / p = 0􀆰 224 / 0􀆰 718
干扰度
Degree of hemeroby
r / p = -0􀆰 200 / 0􀆰 747 r / p = -0􀆰 900∗ / 0􀆰 037 r / p = -0􀆰 894∗ / 0􀆰 041
    注: r表示相关系数ꎬ p表示显著性水平ꎮ ∗ p < 0􀆰 05ꎮ
    Notes: r — Correlation coefficientꎬ p — Significance level.
4  讨论
综上对画稿溪桫椤种群 44 个样方数据的分
析ꎬ 发现每个样方平均密度为 0􀆰 0876 株 / m2ꎬ 幼
苗占整个桫椤植株数量的 55􀆰 35%ꎮ 画稿溪桫椤种
群表现为幼苗个体数量相对丰富ꎬ 中龄、 幼龄和大
龄株比例次之的金字塔形结构ꎮ 表明画稿溪桫椤种
群具有良好的自然繁殖更新能力ꎮ 但是ꎬ 通过生命
表发现ꎬ 画稿溪保护区桫椤种群早期死亡率高ꎬ 中
期存活值波动不大ꎬ 后期存活值波动较大ꎮ 种群在
第 1、 第 7和第 10龄级以后存在 3个死亡高峰期ꎮ
生存分析表明ꎬ 画稿溪保护区桫椤种群具有前期锐
减、 中期稳定、 后期衰退的种群结构和动态特点ꎬ
这和生命表的分析相吻合ꎮ
根据表 5的相关性分析看来ꎬ 草本层郁闭度对
桫椤各阶段密度均无影响ꎮ 在野外调查中发现画稿
溪桫椤种群具有较丰富的幼苗ꎬ 说明该保护区能够
提供桫椤孢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所需的环境条件ꎮ 而
在生命表分析中发现桫椤种群在幼苗阶段(第 1 龄
龄级)出现最大的死亡峰值(qx =0􀆰 821)ꎮ 结合以
往对桫椤的研究[8ꎬ9ꎬ22ꎬ24]ꎬ 推测幼苗出现死亡峰值
的原因ꎬ 可能是桫椤自身生物学特性的限制和其受
环境因素的影响造成的ꎮ 桫椤幼株、 成体以及第 7
龄级的数量和密度受林分干扰度的显著影响ꎮ 在调
查中发现ꎬ 样带(HGX)中出现大量的人工竹林(如
大叶慈、 慈竹林等)ꎬ 样地Ⅲ中有杉木出现ꎬ 人类
栽种、 砍伐、 采笋等经营活动频繁ꎬ 对桫椤植株造
成了践踏和破坏ꎬ 也限制了它的更新繁育ꎮ 此外ꎬ
竹林本身也能影响桫椤的生境[22ꎬ23]ꎬ 改变桫椤种
群的空间分布格局[32]ꎬ 限制桫椤生长、 发育和繁
殖ꎬ 使得该区域桫椤因生存条件变差而密度下降ꎻ
加之桫椤自身生物学特性导致了 3个死亡高峰的出
现ꎬ 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ꎬ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
画稿溪桫椤种群的更新与扩散ꎮ
5  小结
以上研究表明ꎬ 桫椤种群大小及其更新受到林
分及其经营的显著影响ꎮ 应摸清画稿溪桫椤种群局
部区域人类活动导致桫椤生境条件退化的情况ꎬ 结
合桫椤种群濒危的生物学特征(出现的 3 个死亡峰
值)ꎬ 有针对性地进行保护ꎮ 桫椤生长的几个重要
阶段(第 1龄级、 第 7龄级和第 10 龄龄级)是其更
新瓶颈ꎬ 应该充分了解这些阶段的情况并重点进行
保护ꎻ 人为干扰是限制桫椤关键阶段(幼株以上发
育阶段)密度的重要因素ꎬ 必须进行限制ꎮ 幼苗数
量相对丰富ꎬ 虽然很少受草本层和人为干扰的影
响ꎬ 但如何保证幼苗存活与生长也需要深入研究ꎮ
总之ꎬ 桫椤有较长的生命周期、 能产生大量的
孢子和幼苗ꎬ 桫椤沟和画稿溪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合
桫椤种群生长繁殖ꎬ 只要有科学的管理措施ꎬ 画稿
溪国家自然保护区的桫椤完全有可能在长时间内维
持其适度的种群规模ꎮ
致谢: 感谢画稿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巡护员魏小飞、
陶玉芬和吕小林在野外调查中的全力协助ꎮ
参考文献:
[ 1 ]   彭少麟. 南亚热带森林群落动态学[M] . 北京: 科
学出版社ꎬ 1996.
[ 2 ]   张钦弟ꎬ 张金屯ꎬ 苏日古嘎ꎬ 张斌ꎬ 程佳佳. 庞泉
沟自然保护区华北落叶松种群生命表与谱分析[J] .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ꎬ 2010ꎬ 16(1): 1-6.
[ 3 ]   周纪伦ꎬ 郑师章ꎬ 杨持. 植物种群生态学[M] . 北
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ꎬ 1992: 31-41.
[ 4 ]   江洪. 云杉种群生态学研究[M] . 北京: 中国林业
出版社ꎬ 1992: 8-11.
021 植 物 科 学 学 报 第 32卷 
[ 5 ]   陈家鼎. 生存分析与可靠性[M] . 北京: 北京大学
出版社ꎬ 2005: 1-8.
[ 6 ]   张志祥ꎬ 刘鹏ꎬ 蔡妙珍ꎬ 康华靖ꎬ 廖承川ꎬ 刘春
生ꎬ 楼中华. 九龙山珍稀濒危植物南方铁杉种群数
量动态[J] . 植物生态学报ꎬ 2008ꎬ 32(5): 1146-
1156.
[ 7 ]   郝云庆ꎬ 江洪ꎬ 余树全ꎬ 金静ꎬ 马元丹. 桫椤植物
群落区系进化保守性 [ J] . 生态学报ꎬ 2009ꎬ 29
(8): 4102-4111.
[ 8 ]   程志英ꎬ 陶国达ꎬ 许再富. 桫椤濒危原因的探讨
[J] . 云南植物研究ꎬ 1990ꎬ 12(2): 186-190.
[ 9 ]   王金娟ꎬ 张宪春ꎬ 刘保东ꎬ 成晓. 桫椤科三种植物
配子体发育的研究 [ J] .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ꎬ
2007ꎬ 15(2): 115-120.
[10]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中国珍稀濒危植物图鉴
[M] .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ꎬ 2013.
[11]   敖光辉. 我国桫椤研究进展[J] . 内江师范学院学
报ꎬ 2004ꎬ 19(6): 79-82.
[12]   周志琼ꎬ 苏智先ꎬ 廖咏梅ꎬ 苏瑞军ꎬ 黎云祥. 桫椤
的生物学研究进展[J] .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ꎬ 2004ꎬ
22(3): 100-103.
[13]   秦建荣ꎬ 蓝艳红ꎬ 肖小君ꎬ 王辉. 桫椤生物学研究现
状分析[J]. 黑龙江农业科学ꎬ 2012(9): 136-138.
[14]   王永杰ꎬ 张首军. 不同郁闭度下天然白皮松林更新
的研究 [ J] .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ꎬ
2008ꎬ 22(4): 83-85.
[15]   李永宁ꎬ 张宾兰ꎬ 秦淑英ꎬ 李帅英ꎬ 黄选瑞. 郁闭
度及其测定方法研究与应用[ J] . 世界林业研究ꎬ
2008ꎬ 21(1): 40-46.
[16]   陈国科ꎬ 彭华. 不同人为干扰条件下毒药树种群数
量特征的比较[J] . 植物生态学报ꎬ 2006ꎬ 30(3):
426-431.
[17]   尚进ꎬ 李旭光. 人为干扰对桫椤群落植物种间协变
影响的研究[J] .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ꎬ
2003ꎬ 28(6): 947-951.
[18]   叙永县志编纂委员会. 叙永县志[M] . 北京: 方志
出版社ꎬ 1998.
[19]   赵友年ꎬ 李春生ꎬ 赖祥符. 四川省大地构造及其演
化[J] . 中国区域地质ꎬ 1984(1): 1-21.
[20]   李迈ꎬ Norbert Kr uchiꎬ 杨健. 生态干扰度: 一种评
价植被天然性程度的方法 [ J] . 地理科学进展ꎬ
2002ꎬ 21(5): 450-458.
[21]   周崇军. 赤水桫椤保护区桫椤种群特征[J] . 贵州师
范大学学报ꎬ 2005ꎬ 23(2): 10-14.
[22]   宋萍ꎬ 洪伟ꎬ 吴承祯ꎬ 封磊ꎬ 范美兰. 珍稀濒危植
物桫椤种群生命过程及谱分析[J] . 应用生态学报ꎬ
2008ꎬ 19(12): 2577-2582.
[23]   陈金英. 福建永春县刺桫椤种群结构与生命表分析
[J] . 西南林院学报ꎬ 2010ꎬ 30(1): 11-15.
[24]   施利祥. 树形蕨类桫椤生物学特征初探[J] . 宁德师
专学报ꎬ 2007ꎬ 19(3): 364-366.
[25]   Bittner Jꎬ Breckle SW. The growth rate and age of
tree trunks in relation to habitats[J] . Am Fern Jꎬ
1995ꎬ 58(2): 37-42.
[26]   Schmitt JLꎬ Windisch PG. Caudex growth and
phenology of Cyathea atrovirens (Langsd. & Fisch.)
Domin (Cyatheaceae) in secondary forestꎬ southern
Brazil [J] . Braz J Biolꎬ 2012ꎬ 72(2): 397-405.
[27]   张家贤ꎬ 周伟. 桫椤物候研究[ J] . 生态学杂志ꎬ
1992ꎬ 11(3): 62-64.
[28]   梁盛ꎬ 金方梅. 赤水桫椤物候初探[J] . 环保科技ꎬ
2010ꎬ 16(2): 46-48.
[29]   冯士雍. 生存分析(Ⅰ、 Ⅲ)[J] . 数学的实践与认
识ꎬ 1982(4): 72-80ꎬ 20-76.
[30]   杨凤翔ꎬ 王顺庆ꎬ 徐海根ꎬ 李邦庆. 生存分析理论
及其在研究生命表中的应用[J] . 生态学报ꎬ 1991ꎬ
11(2): 153-158.
[31]   袁志忠ꎬ 包维楷ꎬ 何丙辉. 岷江柏 4 个地理种群年
龄结构动态比较分析[J] .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ꎬ
2004ꎬ 13(3): 25-30.
[32]   黄茹ꎬ 齐代华ꎬ 陶建平ꎬ 江洪ꎬ 郝云庆ꎬ 何裕刚.
竹类入侵干扰对桫椤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J]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ꎬ 2009ꎬ 32(1):
106-111.
(责任编辑: 张 平)
121  第 2期                  鞠文彬等: 画稿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珍稀植物桫椤种群结构与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