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STUDY ON CHROMOSOME NUMBERS OF 6 SPECIES AND 1 VARIETY IN ACTINIDIA LINDL

6种1变种猕猴桃植物染色体数目的研究



全 文 :武汉植物学研究    ,  ! ∀# ∃ % &   ∋ ( ) 
∗+ , −. / 0 +1 2 , 3 / . 4 + 5 / . 67/ 0 8 7 97 / −: 3
! 种  变种称猴桃植物染色体
数目的研究 ’
何子灿 王圣梅 黄宏文 黄汉全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 武汉 # ( ) ) ; #∃
提 要 报道了称猴桃属 ! 种  变种体细胞染色体数 目 , 表明湖北称猴桃 、浙江称猴桃 、黄毛
称猴桃为二倍体 , & , % ∋ <= 一 > ?大花称猴桃为四倍体 , ≅. 一 # = 一   ! ?绿果称猴桃∀美味称猴桃
的  个变种 ∃为四倍体 , 染色体数目 <. 一 # = 一   ! , 以上均为首次报道 。 并再次证实 = ∋ & 应
是本属染色体数目的基数 , 狗枣称猴桃和 阔叶称猴桃二倍体类型 &. 一 > 。
关键词 称猴桃属 , 染色体数 目 , 基数
称猴桃属 Α :5 八% 6Β6 / Χ6 . Β0 植物种质资源丰富 , 共约 > 种 , 我国有 > 种 , 且绝大多数
起源于我国〔’〕 。其染色体的资料最早见于   # ) 年 4+ Δ Β 7 . 的报道 〔幻 , 迄今为止 , 约有  种
称猴桃植物染色体数 目被观测〔(〕 。 本文报道了来自自然分布区的 ! 种  变种称猴桃植物
染色体数 目 , 其中湖北称猴桃 、黄毛称猴桃 、浙江称猴桃 、大花称猴桃 、 绿果称猴桃染色体
数 目为首次报道 。 这为称猴桃属植物资源的收集和开发以及系统演化研究提供必要的染
色体资料 。
 材料和方法
; 种供试材料均是来自于其自然
分布区的原始野生类型 , 种名和 来源
见表  。
取供试材料茎尖生长点于 ) Ε & Φ
秋水仙碱溶液预处理 & Ε 9 3 , 卡诺氏
液固定 , 酶法去壁 , 经低渗 , 火焰 干燥
制 片 , Γ 67 Η 9 / 染色 , Ι 0ϑΗ Κ , 9 一4Λ 显
表  材料种名和来源
Μ / Ν 07  Ι − 6Ο 6. + 1 53 7 Η / 57 − 6/ 09 , 9 7 Β 6. 5 3 69 Δ + − Π
种名 9 Κ 7 7 67 9
湖北称猴桃 Α Ε 3 , Ν 7 6。, % > >
浙江称猴桃 Α Ε 二3勺6。 , , Ο 。 % >>
黄 毛称猴桃 月 Ε 1, ≅Θ 67 + . % /
大 花称猴桃 Α Ε Ο −/ , , Β价Ε ,−/
绿果殊猴桃 Α Ε Β + 06+ 6+ 9/ Θ / − Ε 1人0+ −+ % / , /
阔叶称猴桃 Α Ε 0以61+ 06/
狗枣称猴桃 月 Ε 汤) &。, , % 6乏5,
来源 ∀∃− 6Ο 6.
湖北宜昌
浙江西南山区
云南河 口
云南镇雄
云南会泽
云南河 口
贵州麻栗坡
微镜观察 , 选取好的细胞分裂中期相拍摄 、计数 。 每株至少观察 &) 个分裂相 。
收稿 日 % 工  ; 一。 一&> Ε 修回日 %    ;一 ) 一) 。 第一作者 % 女 , ># 岁 Ε 研究员 , 从事植物遗传育种方 面研究 。
Ε 中国科学院生物分类区系特别支持项 目 。
武 汉 植 物 学 研 究 第 ! 卷
& 结果
湖北称猴桃为星毛组不完全星毛系成员 , 与中华称猴桃近缘 , 为    # 年发现的  个
新种 〔‘, , 经染色体鉴定 , <. Ρ <= 一 > ∀图版 Σ% 0 ∃ 。
浙江称猴桃 ∀星毛组成员 ∃与毛花称猴桃近缘 , 染色体数 目为 <. 一 < = 一 > ∀图版 Σ%
& ∃ 。
黄毛称猴桃 ∀星毛组成员 ∃ , &. ∋ <= 一 > ∀图版 Σ% ( ∃ ,该种  个变种绵毛称猴桃染色体
数 目曾报道为 > 〔> , , 与此原种相 同 。
大花称猴桃 ∀星毛组成员 ∃为四倍体 , &. ∋ # = 一  ! ∀图版 Σ% # ∃ 。
绿果称猴桃 ∀星毛组成员∃ , 为美味称猴桃的  个变种 , 经染色体鉴定为四倍体 , &. Τ
#= Ρ   ! ∀图版 Σ% > ∃ 。
阔叶称猴桃 ∀星毛组成员∃ , 非我国特有种 , 染色体数目 &. 一 <= 一 > ∀图版 Σ% !∃ , 与熊
治廷等曾报道 〔>〕的一致 。
狗枣称猴桃 ∀净果组成员 ∃ , Υ /Π / ς6Η / ∀  # & ∃测得 <. Ρ   & 〔‘, , Ω 3/ 9 3 Π6. ∀  #  ∃ 报道
&. 一 <= 一 # 川 , 熊治廷等原测得有 &. ∋ > 和 &. 一  ! 两种类型‘> , , 现对引自于其自然分
布区原始类型观察的结果是 &. 一 <= 一> ∀图版 Σ% ; ∃ 。
( 讨论
笔者研究的 ! 种  变种的称猴桃地理分布具有一定的区系特点 , 所取样品来自于其
自然分布区原始野生类型 , 它们的染色体数 目除阔叶称猴桃和狗枣称猴桃外 ,均为首次报
道 。 染色体数 目观察结果表明 = 一 & 应是本属植物染色体数 目基数〔>〕 ,还表明所观察材料
之间有明显的倍性差异 。湖北称猴桃 、黄毛称猴桃 、浙江称猴桃为二倍体类型 , 黄毛称猴桃
的  个变种绵毛称猴桃也 曾被证实为二倍体类型 , 它们是否有种内多倍体类型还有待于
进一步的收集和研究 。大花称猴桃为四倍体 , 是否为四倍体物种和有否其它倍性也还有待
于今后的鉴别 。 绿果称猴桃为四倍体 , 它所属的物种美味称猴桃是 已公认的六倍体物
种〔, 〕 , 多倍体化是该属物种形成的一个重要原 因 。 我们观察的原始型阔叶淋猴桃和狗枣称
猴桃均为二倍体 , 但都曾报道还有四倍体类型 〔>〕。 #) 年代所测狗枣称猴桃的染色体数 目
与目前有一定的差异 , 可能与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造成的人为误差有关 , 但也能说明这
两个物种存在种内多倍体现象 。 种内多倍体无疑来源于原始二倍体类型 。
现在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称猴桃种间易杂交成功 , 有的物种存在种 内多倍体系列 , 是
一个正在分化的复杂大群体 , 一些新物种可能正在分化和形成之中 。 按细胞分类学观点 ,
杂交和异源多倍体的形成是物种起源的一个重要途径 。 李瑞高通过对绿果称猴桃的生物
形态学特征和地理分布特点研究 , 认为它可能是美味称猴桃和中华称猴桃的自然杂交后
代 , 且正处于分化之中‘的 。美味称猴桃是六倍体植物 , 中华称猴桃有二倍体 、四倍体和非整
倍体类型的报道〔;〕。通过对绿果称猴桃染色体数 目的初步观察 , 我们认为它的四倍性可能
来源于不同倍性的种间杂种 , 大概是六倍体美味称猴桃和二倍体中华称猴桃的自然杂交
后代 。但仅从染色体数 目研究物种的形成和起源具有极大的局限性和主观臆断性 , 它并不
能反映出物种染色体组 ∀基因组 ∃的真实 内涵 , 还有待于更深层次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
第 # 期 何子灿等 % ! 种  变种称猴桃植物染色体数 目的研 究 ( ) 
参 考 文 献
赵运林 , 刘享平 Ε 湖南称猴桃 属植物地理分布及 区系特点研究 Ε 广西植物 ,   ! , 0‘∀0 ∃ %  ∋ !
4Ι Δ Β 7 . 2 Ξ Ε Μ 3 7 7 3 − + . 6+ 9 + . 、7 7 + . 6Κ 07 . 07 . 5 / . Β 6−9 − 7 0/ 5 6+ . 9 0飞6Κ 5 + 7 + 0Β − 7 9 69 5 / . 7 7 6. 5 3 7 066Ο 3 7 − Κ 0/ . 5 9 Ε Ψ 3−+ . 6 4 + 5 ,
  #) , ! % & ( ∋  & >
朱道好 Ε 称猴桃遗传育种研究现状与展望 Ε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  > , & ∀ # ∃ % ( & ∋ ((>
孙华美 , 黄仁煌 Ε 称猴桃属一新种— 湖北称猴桃 Ε 武汉植物学 研究 ,   # ,  & ∀# ∃ % (& ∋ ( &(熊治廷 , 黄仁煌 Ε 称猴桃属十种三变种的染色体数目 Ε 植物分类学报 ,  # , &‘∀(∃ % &#> 一 &#;
Υ / Π /ς6Η / Γ Ε Ψ ϑ 5 + 0+ Ο 67 / 0 9 5 , Β 67 9 6. 、+ Η 7 10+ Δ 7 − 6. Ο Β 6+ 7 7 6+ , 9 Κ 0/ . 5 9 , Δ 6−3 9 Κ 7 7 6/ 0 − 7 17 − 7 . 7 7 5 + 53 7 9 7 = 73 − + Η + 9 + Η 7 9 Ε
仰−+0 + Ο 6/ ,  # & , & % & ! &一 &; )
Ξ 7 Υ 7 60/ Ο 7 Ξ Α , Ψ + . 9 6Β 6. 7 ∗ Α Ε Ψ3 − + Η + 9 + Η 7 9 5, Β 67 9 6. 9 + . 6 7 Α : 56 , , 6Β 6/ 5/ = / / . Β 6. 、Κ 0+ 7 / 5 6+ . 9 1+ − Ν − 7 7 Β 6. Ο Ε Υ 7Δ
< 巴/ 0 ∗ 4 + 5 ,   , & ; % ; 一 
李瑞高 , 梁木源 , 李洁维等 Ε 殊猴桃属植物生物学特征特性观察 Ε 广西植物 ,   ! , ! ∀( ∃ % &! > ∋ & ;&
ΩΜ Ζ [ ∴ Ι Υ Ψ Λ 8 Ι Ξ Ι ΩΙ Ξ ] Υ Ζ Ξ 4 ] 8 Ω
Ι ⊥ ! Ω_ ] Ψ Σ] Ω Α Υ [  ⎯ Α 8 Σ] Μ ∴ ΣΥ
Α ΨΜ ΣΥ Σ[ ΣΑ Χ ΣΥ [ Χ
Λ 7 < 67 / . 2 / . Ο Ω 3 7 . Ο Η 7 6 Λ , / . Ο Λ + . Ο Δ 7 . Λ , / . Ο Λ / . α , / .
∀2 , 3 / , % Σ, % 9 56−, −− 可 4耐/ ,口 , 了’加以6, , 尸9 , Α ‘, Β 尸。少 衫 Ω : 67 , %7 , > 2 , 3 / . # ( ) ) ; # ∃
Α Ν 95− / 75 Σ5 > − 7 Κ + − 5 7 Β 6. 5369 _/ _7 − 537 7 3− + Η + 9 + Η 7 . , Η Ν 7 − + 1 ! 9_7 7 67 9 / . Β  Θ / − 67 5ϑ
6. Α : 5 6、6Β 6/ Χ 6. Β 0 , 9 3+ Δ 6. Ο 5 3 / 5 Α Ε 3 , Ν 7 67 . 9 69 , Α Ε ≅ 37ς 6/ . Ο 7 . 9 69 / . Β Α Ε 1, 0Θ 67 + Η / / − 7
Β 6Κ 0+ 6Β , <. Ρ <= Ρ > ? Α Ε Ο − / , %Β 6ς了+ − / > / 57 5 − / Κ 0+ 6Β , & , , ∋ #= Ρ   ! ? Α Ε Β 706: 6+ 9/ Θ / − Ε : 3 0+ −+ Τ
7 / −_ / > / 5 7 5 − / Κ 0+ 6Β , & , , Ρ #= Ρ   ! Ε Μ 3 7 / Ν+ Θ 7 − 7 9 , 05 9 / − 7 / 00 − 7 Κ + − 57 Β 1+ − 537 16− 9 5 5 6Η 7 ,
Δ 3 67 3 3/ 9 Θ 7 −6167 Β / Ο / 6. 5 3/ 5 = Ρ &  93+ , 0Β Ν 7 5 3 7 Ν / 9 67 . , Η Ν 7 − + 1 7 3 − + Η + 9 + Η 7 9 6. 5 369
Ο 7 . , 9 , / . Β 537 Β 6_0+ 6Β 5 ϑ_ 7 + 1 Α Ε 0/ 50’1Ι 06/ / . Β Α Ε Π + 0+ Η 6Π −/ > & , ,一 <= Ρ > Ε
β 7ϑ Δ + − Β 9 Α 7 56. 6Β 6/ , Ψ 3 − + Η + 9 + Η 7 . , Η Ν 7 − , 4 / 9 67 . , Η Ν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