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PTERIDOFLORA IN XISHUANGBANNA LIMESTONE FOREST

西双版纳石灰岩山地森林蕨类区系的初步研究



全 文 :武汉植物学研究    ,  ! ∀# ∃ %
& ∋ ( ) ∗ + , ∋− . ( /+ ∗
 0  1  ! 2
3 日4 叮口56 /
西双版纳石灰岩山地森林
蔗类区系的初步研究 ‘
李保贵 朱华 王洪 许再富
∀中国科学 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 园 云南劫腊 0 20∃
提 要 西双版纳位于云南南部 , 与老挝及缅 甸接壤 。根据调查 , 现 已知西双版纳石灰岩山地
森林中蔽类区系有截类植物  #7 种 ∀包括变种 ∃ , 隶属于 #! 个科 , 8! 个属 。 在该蔽类区系中 ,
最大的科分别是水龙骨科 、凤尾蔗科 、铁角蔗科 、铁线蔗科及三叉蔽科 9 最大的属分别为凤尾
蔗属 、铁角蔗属 、铁线蔗属 、石韦属及毛蔗属 。该地蔗类区系具有东南亚热带的性质 , 其分布 区
类型的组成是 % 热带分布或主产热带的科占总科数的 72 :以上 9热带分布的属 占总属数的
;。:以上 , 而在热带分布的属中 , 有 0 0 < 0 :的属为热带亚洲分布属 。 在其种的 区系成分上 , 它
们虽与我国相近纬度的广东 、广西石灰岩山地区有一 定的联系 , 但根据地区植物区系成分相
似性的关系式得出 %本地石 灰岩山蔗类植物种类与广东 、广西两地 石灰岩山地 区相似性系数
均仅为 2 < 0# , 且 种类大多是产于我 国西南 、华南或热带亚洲东南亚热带的成分 , 没有特有的
科 、属或种 。
关键词 西双版纳 , 石灰岩山 , 森林 , 蔗类区系
我国有着较广阔的石灰岩山地 , 它们主要分布在广东 ∀约 7 # ∗ => ? ∃〔’∃ 、 广西 ∀约  < #
万 => ? ∃〔#〕、贵州及云南 。 在云南 又主要分布于滇东南 、滇南及滇西南 。 滇南西双版纳的石
灰岩山地面积约 0 叨 = > ? , 占土地面积的  : , 其中石灰岩山地森林面积至 ;2 年代约为
8 72 => ? , 占西双版纳森林面积的 写 。 早在 !2 年代 , 侯学煌教授就对我国贵州地区的石
灰 岩山地 区的藏类植物进行 了调 查研究川 。 近年来 , 我国广东 、 广西也开展 了一些研
究〔‘ · 8〕 , 但对云南石灰岩山地区旅类植物的研究 , 至今报道不多 。
石灰岩山虽在西双版纳的 0 个县均有分布 , 但它们主要集中分布在勋腊县的励远 、勋
醒 、 易武 、动仑及景洪县 的基诺 、 亚诺 、 巴卡银厂等地 , 位于北纬 #  2 2 ‘一 # # 2 0 ‘ , 东经  。
8; ‘ 1  2  “ 82 ‘之间 。 分布的海拔高度为 82 2一  2 ∋ > 。 其气候具有山原岩溶地貌和季风气
候的特点 。由于地理位置及特殊的地势 、地貌对水 、 热条件的调节与补偿 , 在这些石灰岩山
收稿 日 %    !一 2 一 0  , 修回 日 %    8一 2 ;一 # 0 。 第一作者 % 男 , 07 岁 , 实验师 。
案 中国科学院植物分类区系特 别支持费项目 。
武 汉 植 物 学 研 究 第 工! 卷
地上有东南亚热带森林北缘的植被类型 。
在石灰岩山森林中 ,林下有大量岩石露头 , 形成 了上有森林 , 下有石林 , 特殊的西双版
纳石灰岩山森林类型 。 在这样的生境中 , 繁育着大量石山岩溶地区的威类植物 , 这是研究
滇南岩溶地区蔗类植物较理想的地方 。 我们    年开始对西双版纳石灰岩山森林 ∀后多
简称石山 ∃中的藏类植物进行调查 , 至今共采集旅类植物标本 # ;8 号 , 2 2 余份 。 标本分别
藏于广州中山大学标本馆及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标本馆 。 目前已知该地区石
山森林 中有藏类植物 #! 科 , 8! 属 ,  #7 种 ∀包括变种 ∃ , 其中有 # 个属为西双版纳地区地理
分布新记录属 ∀粉叶蔽属 八≅Α )∋ Β )+ > > + 、假钻毛蔗属 Χ+) + Δ+ Ε+ “∋Δ Φ、∃ , 有 2 余个种为西
双版纳地区地理分布新记录种 ∀如翅柄铁线蔗 Γ Δ, +∗ ≅( > 、∋Η ∋, −Φ ) ( > 、猪镶凤尾蔗 Χ≅ Φ) ,Ι
+ ϑ ≅ Κ∗ Κ∋Λ ≅ Φ)∋ ΚΔ Φ % 、 毛叶风尾藏 Χ ≅ Φ ) Κ% 人∋ = ∋ ( Φ , % 8 8 、粉叶藏 Λ Κ≅Α ) ∋ Β ) + > > + ‘+ ,∋ > Φ ,+ ∗ Φ Ι 、假钻毛
藏 Λ ∋ )+ Δ ∋ Ε ∋ , ∋ ΔΦ % > ( ,≅Κ ΔΦ ∗ ≅+ ≅( > 等 ∃ , 有 一种是 中国地理分 布新记录种 ∀滇越泰刺旅
Μ ΒΦ ,∋ ,− + ≅∋ 欣沁∗Ι ,Ι∃ 。通过本文 , 基本上可以看出西双版纳石山森林蔗类植物群的轮廓及
一些特点 , 有助于对它们的进一步研究 。
石山森林蔗类植物的种类组成
西双版纳石山森林蔗类植物的种类组成 , 尤以株型小 、耐旱的种类占优势 , 并以石上
或石缝生的种类居多 , 还有一些小型或叶分裂度细小的喜钙或好钙蔗类植物 , 其属 内种系
丰富 , 如铁线蔗属 、凤尾族属 、铁角截属 、海金沙属 、石韦属等 , 详见表  。
Ν + Η,Φ
表  西双版纳石灰岩山地森林旅类植物种类组成及分布
4 Λ Φ Φ ΚΦ Ι Φ ∋ > Λ ∋ ΙΚ)Κ∋ ∗ Ι + ∗ Δ Δ ΚΙ≅ )ΚΗ( ≅Κ∋ ∗ ∋ − Χ≅Φ ) ΚΔ ∋ Λ / Α≅ Φ Ι ∋ ∗ ,Κ> Φ Ι ≅ ∋ ∗ Φ −∋ ) Φ Ι ≅ ∋ − Ο ΚΙ / ( + ∗ Β Η + ∗ ∗ +

∗ + ∗ ,Φ
生活习性
Π + Η Κ≅ Ι 分布地点
4 Λ Φ Φ ΚΦ Ι 土生
82  Β )∋ Θ 4 )∋ ∗ Φ Β )∋ Θ
附生 ∀树上 ∃
Μ Λ ΚΛ /丫 ≅Φ
∀∋ ∗ ) ) Φ Φ Ι ∃
海拔 ∀∗ 9 ∃
Μ ,Φ Ε + ≅ Κ∋ ∗
Χ ,+ Φ Φ缝
生石

石上

团叶铁线旅 Γ Δ 9 + , % )( ∗ %
‘+ Χ泛, ( Ι 一 Ρ ( 护矛。, 里 8
铁线蔗 Γ < ϑ + 户Κ,,( Ι 一二Φ , %尸 , 8
鞭叶铁线蔗 Γ < 。+ ( Δ +≅ ( >
普通铁线蔗 Γ < 。Δ Β 。洲≅/Κ Κ
扇叶铁线蔗 凡< −, + 占Φ ΡΡ( Ρ+ )( ∗ %
假鞭叶铁线蔗 凡< ,∃ % + ΡΦ Ι 9 + , , ( , , %
72 2 1  2 2 2
Σ Σ
Σ 十 Σ
2 2 1 7 2 2
2 2 1   2 2
Σ
Σ
Σ Σ
7 2 2
2 2 1 7 8 2
Σ 十 Σ 2 2 1 ; 2 2
半月铁线蔗 Γ < Χ/, ,之ΧΧ∋ , Ι’
翅柄铁线蔗 Γ < 、砚洒。打斤)( >
粉背 蔗 Γ Τ亡( , 」 9 )叻 )亡 ) % ΙΛ , 尸 ( Δ 口−+ ) % , % ∋ Ι +
棕鳞粉背蔗 Γ < 。。−+
8 2 1 ; 8 2
78 2 1 ; 8 2
#2 2 1  0 2 2
#2 2 1  0 2 2
狭翅 短肠蔗 月,,+ , % ≅ ∋ Δ ‘“ + ,( ≅+
膨大 短肠蔗 Γ < Δ 9 ,( ,( ≅ (
短肠蔗一种 Γ ,,∋ ∗ ∋ Δ, “ ”Λ ·
披针叶观 音莲座蔗 南 % Β, 叻即。 ,
。( ( Δ ( , 9 Υ万, ∗ % 9 Ι
2 2 1 7 2 2
2 2 1 8 2
2 2
2 2 一 7 2 2
劫醒 、 劫远
动仑 、 动醒
励仑 、动醒 、 劫远 、
回凹 、巴 卡银厂
动仑 、励醒
劫仑 、助醒 、 易武
励仑 、励醒 、 翻远 、
易武 、回凹
励仑 、 动醒 、 回 凹 、
励远
励仑 、励醒 、 易武
励远 、巴 卡银厂
励远 、基诺
劫仑 、劫醒 、 劫远
易武
动仑 、劫醒
劫仑
劫仑 、劫醒 、 易武
Σ十十

第 # 期 李保贵等 % 西双 版纳石灰岩山地森林蔗类区系的初步研究  0 0
续表 
名 称
生活习性
Π + Η 一≅ Ι 海拔 ∀∗ Κ ∃
Μ ,Φ Ε + )Κ∋ ∗
分布地点

生石

上石4ΧΦ Φ ΚΦ Ι ∗ + ∗ ,Φ 土生
82  Β ) ∋ Θ
Χ ,+ Φ Φ
4 6ς Χ
∋ ∗ Φ Β ) 2 Θ
附生 ∀树上 ∃
Μ Λ ΚΛ /Α ≅ Φ
∀∋ ∗ ≅ ) Φ Φ Ι ∃
石4≅
水芋叶车前蔗 Γ, “八功勺“>
‘+ ,,Κ−∋ ?Κ( ∗ %
滇南车前蔗 Γ < /Φ , %)Α %
爬树蔗 Γ )≅ / )叻 )。“ % 户+ ΡΚΙ∋ ≅ΚΚ
华南铁角蔗 月Ι户Ρ。, Κ( ∗ %
“ ( Ι ≅) ∋ϑ / , , 尸”‘矛‘
齿果铁角蔗 Γ < % /尸Κ,∋ Ι ∋ )( 。‘
细裂铁角蔗 凡 < 。∋Φ , % ∋ ΗΚ+ ,£
切边铁角蔗 Γ < Φ二。Ι( 川
芬 氏铁角蔗 Γ < −, , , ,( 夕、∋ , , Κ+ , % ( >
居 ,可铁角蔽 月 < ‘,% ) )甲。)。 , , %
长生铁角蔗 Γ < Χ耐。, , Β + )( ∗ %
半边铁角蔗 Γ < ( , , % ,+ )∋ )+ ,,<
石生铁角族 Γ < 、+ , 。。 ,+
都匀铁 角蔗 Γ < )∋ ) ( ∗ % ( , % ( , , %
变异铁 角蔗 Γ < ∋ ) , +, 。
长叶实蔗 右∋ ,Η 9 )9 、 丙。)− ) ∋“ 9 ≅‘#
菜蔗 6 + ,,9 Χ )刃) % 、 ,」 9 。( Ρ‘, , , ≅ 口
薄 ΩΞ≅ 碎米蔗 6力‘· % Ρ‘,Ι ‘, , 一Κ+ ,一之( 小 , #“
曲边线截 6 ∋ ,Α 、、 刀。二法9 ≅+
Ε + ) < ( , ,Δ “ ,( )∋ ) ΦΧ 己 , ,Δ “
宽羽线蔗 ∀一户。, 儿9 八Ρ % &
风 丫威一种 价 , , % Κ∋ Β ) ( ∗ % ∗ % ) , Λ <
毛叶轴脉蔗 6介 ∗ “ ∋娜 9 、 Δ 。。二“
Σ Σ Σ 8 2 1  #2 2
Σ Σ 7 2 2 1  2 2
Σ Σ 7 2 2 1 7 82
Σ Σ   2 2 1  0 8 2
十 十
Σ Σ
Σ Σ Σ
Σ
Σ
Σ
Σ Σ
Σ Σ
一卜
8 2 2 1  2 2 2
 82
2 2 1 7 2 2
72 2 1 即 2
2 2 2 1  0 2 2
 #2 2
2 2 1 7 22
Σ Σ  2 2 1  #2 2
Σ
Σ Σ

Σ Σ
Σ Σ
丰 Σ
 8 2
7 2 2 1  2 2 2
2 2 1 8 2
2 2 1 7 2 2
; 2 2
Σ上。!
∀# # 一∀ ∃ #
∀# # % ∀ ∃ #
& ∋ # #
  (# # % ) # #
黑鳞轴脉蔗 ∗ 几、小。
尖叶毛蔗 +沙“。 ∃# ,二、 , ∗ , − . / , . 0 1, ,
干旱毛蔗 2 01 3 4 , ,
齿牙毛蔗 + 、 4 ‘, , . , 。 1 , 、
毛蔗一种 〔沙“+/5 61 , 、 、 7
蝶羽毛蔗 2 户“83 3 。
华南毛蔗 9 ’ 户, 6 5 . 1 . 〔, 5
无腺毛蔗 ∗ 8, 、,1 二。
阔镰状贯众 心1 1。。. :, 。 .30 1/为 3‘。 ; , − .
云南骨碎补 加 二 0 3< . , 卿∋& , .己1 : ∗ ,
大羽双盖蔗 = / 8 30 二 :, − , > 6 , . . 0 , . , − .
戟叶黑心蔗 = 6即叻 ;1 1 , 、 <, 己1 , , ,
团叶懈蔽 = , ? , . 0 1 : 0 加 , , / /
懈蔗 = 为 1 1 , , . 尸:
硬叶斟蔗 = . , ) &己, <0
介藏 = 6 6 0 1勺 / , , 。 . 加 ,汉“ , , , , , .
二型鳞毛蔗 =理68 扮1 , 、 ‘# # & ∋ 才‘, 1 0
鳞毛蔗一种 = 1≅ 68 ;, 1 / 、 5 7
中华刺蔗 Α Β 。 , , # ∋刀“ , / ?3。, , ∃ &、
滇越泰刺旅 Α 16 , .走/ , . 。 , , 尸、/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 & &# #
∀ # #
Χ# # % Χ ∃ #

 ⋯一上。十 
  ( # # % & ∋ # #
Χ # # % ) # #
) # #
∀ ∃ #
& ∋ # #
& & # #

 
十Δ

 
( # # % & & # #
∀ + ? Ε一 ( # #
励仑 、 翻醒 、动远 、
易武 、巴 卡银 厂
动远 、 易武
励仑 、 动醒 、 易武
劫远 、 亚诺
劫远 、 易武 、景洪
动远
劫仑 、动醒 、 易武
景洪
劫远 、 巴 卡银厂
巴 卡银厂
动仑 、劫醒 、 易武
励远 、 易武 、 景洪
+基诺 ?
劫远
动远 、 巴卡银 >Δ
劫远 、 易武
翻仑 、 励醒 、劫远 、
易武 、 回凹
动腊 、 景洪
劫仑
动仑 、 劫醒 、易武
巴 卡银厂
动仑 、动醒 、励远 、
回 凹 、 易武
劫仑 、动远 、回 凹 、
巴 卡银 厂
动仑
易武
动仑
励仑
励仑
动仑 、 动远 、 易武 、
巴 卡银厂
劫仑 、 易武
劫仑 、 动醒 、 回凹 、
易武 、 巴卡银厂
动腊 、 景洪
动仑
易武
动仑 、 劫远 、 易武 、
回凹 、 巴卡银厂
助远 、基诺
励远
动仑
巴 卡银厂
巴卡银厂
励醒 、 易武 、
巴 卡银厂
动醒 、 易武

0 ! 武 汉 植 物 学 研 究 第 议 卷
续表 
名 称
生活习性
Π + Η Κ≅ Ι 分布地点
4 ΧΦ Φ 、Φ Ι ∗ + > Φ 土生
8 2  Β ) ∋ Θ
附生Μ Λ Ξ∀树上 ∃Χ/Α ≅Φ
海拔 ∀∗ 、∃
Μ ,Φ Ε + )Κ∋ ∗
Χ ,+ Φ Φ
4 ≅∋ ∗ Φ Β ) ∋ Θ ∀∋ ∗ ≅ )Φ Φ Ι ∃ 4 6ς ΧΦ缝
生石

石上

Σ Σ
; 8 2
2 2 1 8 2
7 2 2 1 ;2 2
Σ
舌燕一种 Μ ,+ Χ人叹Ρ ∋ Ι Ι ( > Ι Λ <
沙皮蔗 刀Φ 舰Κ君) + > > + 己Φ ∋ ( ) ) ) , <8
半盖阴石蔗 月( 、 + ) + Χ,+ 勺 ,ΦΧ ΚΙ
肿足蔗 石加户∋ Δ 己 ∗ % + )Κ( > % ) Φ , % + ) ( >
小叶伏石蔗 肠刀 % > + Χ勺,,( 。 %
∗ Κ % ϑ ) 门Χ勺,,( >
倒卵叶伏石蔗 Ψ < 、 Κ,) ∋Χ勺“脚
Ε + ) < ∋Η ‘叹夕+ , ( 脚
骨牌蔗 ‘沪ΚΥ ∋ Β ) + > 用 Κ)9 , % ∋ Ι) ) + )+
两色瓦韦 ‘沪ΚΙ∋ ) ( 9 沉Φ ∋ Ρ∋ )
海南海金沙 <8  2 成( > % 。,−∋ ) 舰亡
曲轴海金沙 Ψ < 刀。Ζ “∋Ι ( 、
海金沙 Ψ < Τ+ Χ∋, ,Κϑ ( >
柳 叶海金沙 Ψ < Ι+ ,, ϑ 9介ΡΚ( ∗ %
小叶海金沙 Ψ < Ιϑ 。心。。
普通针毛蔗 [+ ϑ ) ∋ ≅人Φ ,ΑΧ ≅Φ ) ΚΙ
≅ 口) 刃万左&口护之口
鳞盖蔗 [ Κϑ ) ∋ Ρ学 9 。 % + Ρ二Φ Ιϑ Φ , % Ι
华南鳞盖蔗 [ < 彻”“ Κ
膜叶星蔗 [ Κϑ )∋Ι ∋ ) Κ( > > Φ 。 % Η) + , %+ Φ Φ ( >
星蔗 [ < Χ ( , ,ϑ ,+ ≅ ( >
狭基 巢蔗 ∴ 亡∋ ))∋ Χ≅Φ ) ΚΙ
+ , % ≅ ) ∋Χ 勺。 ΚΔ Φ Ι
巢蔗 ∴ < , % 9 Δ ( Ι
肾蔗 ∴ < + ( ∋ Κϑ ( Ρ( ) +
瓶尔小草 ςΧ / 9 ∋ Β ,∋ ΙΙ ( > 户Φ ≅Κ耐 + )( ∗ %
假钻毛蔗 Χ + ) ( Δ + Ε + ,,∋Δ £Ι
∗ 之( Κ) ΚΔ ‘< , 互,+ ≅ ( ∗ Κ
拟薄唇蔗 Λ + , 二 Ρ尸户) ∋ Φ 人ΚΡΡ( Ι
Δ Φ Φ ( ) ) 尸, 于8
顶育蔗 Λ / 9 )Κ , , ∋Χ ) Φ ) % 8 ΙΧ Φ Φ Κ∋ Ι+
光亮瘤蔗 Λ 勺刀 % ( ) ∋己Φ、 。( Ι户沼 + ≅+
粉叶蔗 Λ Κ,夕) 〔, Β ) + , ? ∗ % + 。+ ,∋ ∗ % 己Ρ+ , % 。 Ι
黄腺羽蔗 Χ Ρ尸∋ ϑ , %巴 > Κ+ % 。Κ , , % )ΚΚ
耳蔗一种 Λ ∋ Ρ夕Ι )9 。, ( 、 Ι Λ <
多羽新月蔗 Λ ) 。, , ,’Χ / ) 9 ( 刀 % , % ( 己+ )( ∗ ,
红新 月蔗 Χ < ,+ = / 9 ∗ % ( ) 尸 , % Ι 。
崖姜蔗 Λ , Φ ( Δ ∋ Δ ,∃ , % + ) % + % 。 ) , %+ , % Ι
毛蔗菜 Χ )扩) 9 Δ Κ( ∗ % )。。,( ≅ ( 刀%
Ε + ) < 护一门。 ,+ ≅ ( ∃ ,王
云南牙蔗 Λ ) ) ) % &卿、 % , % 尸∗ % 9 己+ ) % (
猪袱凤尾蔗 Λ ≅已 ) 9 Ι + ϑ ≅ % , % 9 ∋ 户)Φ ) 。,己Φ Ι
红杆凤尾藏 尸< + 。 % ∋ ‘, % +
狭眼凤尾蔗 Χ < ΗΚ + “ ), ≅+
凤尾蔗 Χ < ‘) 己) 9 ϑ + Ε + ) < , % Φ。。 Ι +
多羽凤尾蔽 Χ < Δ Φ’∋ <−’。。
剑叶凤尾蔽 Χ < 尸, % Ι, −∋ ) ∗ % % 、 Ε + ) <
己, % , % 介 ·”% % Ι
十 Σ 72 2 1  #2 2
动仑
励仑 、 易武
动仑 、动远 、 易武
动仑 、动远 、 易武 、
巴卡银厂
7 2 2 1  2 2 2 动仑 、 动远 、 易武
 2 2 1  # 2 2
Σ Σ Σ
Σ Σ
 2 2 1  # 2 2
 02 2
8 2 1 7 8 2
72 2
 2 2
82 1 7 2 2
7 2 2
Σ
Σ Σ 2 2 1 7 2 2
7 2 2
72 2 1  # 2 2
Σ
Σ
十 Σ
 #2 2
7 2 2 1  2 2
Σ Σ Σ 7 2 2 1  0 2 2
Σ
Σ
22 1 7 2 2
2 2 1 7 2 2
; 82
动远 、 巴 卡银厂
动仑 、 巴卡银厂
巴卡银厂
动仑 、 动醒 、 易武
励仑
巴 卡银厂
动仑 、 动远 、易武
动仑
动醒 、 回凹 、 易武
动仑
动仑 、巴 卡银厂
基诺
劫醒 、 易武 、 动远
动醒 、动远 、 回凹 、
易武 、 巴卡银厂
劫仑 、动醒 、 动远 、
易武
动醒 、 回凹
励远
巴 卡银厂
Σ
Σ
Σ
Σ Σ
 #2 2
2 2 1 7 22
 8 2 2
2 2 1  # 82
Σ Σ
7 8 2
2 2 1 7 2 2
 # 2 2
7 2 2
2 2 1  2 82
Σ
7 2 2
72 2 1  # 22
Σ Σ 十
Σ Σ
2 2 1 7 2 2
‘7罗
2 2 1 7 2 2
  22
8 2 1 7 82
8 2
动仑 、动醒 、易武
动醒 、景洪
动仑 、动醒 、 动远 、
易武 、 巴卡银厂
动腊
动仑 、动醒 、易武
巴卡银厂
回 凹
劫醒 、 易武 、
巴卡银厂
励仑 、动远
劫远 、动仑 、 易武 、
巴卡银厂
动仑 、动醒 、 回凹
动远
易武
劫仑 、动醒 、 励远
巴卡银厂
劫远 、易武
励仑
Σ
Σ
第 # 期 李保 贵等 % 西双版纳石灰岩 山地森林蔽类区系的初步研究  0 8
续表 
名 称
生活 习性
Π + Η Κ≅Ι 分布地点
4ΧΦ Φ一Φ Ι ∗ + ∗ Κ Φ 土生
4 ∋ ΨΤ Β ) ∋ Θ
石 生
∀石上或石缝 ∃
4 ≅ ∋ ∗ Φ Β ) ∋ Θ
附生 ∀树上 ∃
Μ Λ ΚΛ /Α ≅Φ
∀∋ ∗ ≅ ) Φ Φ Ι ∃
海拔 ∀∗ , ∃
Μ ,Φ Ε + ≅ ,∋ 一
Χ ,+ Φ Φ
4 6 ς Χ
傅氏凤尾蔗 尸 < −+ () 洒 Ε+) < −+ () 。
毛叶凤尾蔗 Χ < / Φ = ∋ ( ) , % 8 8
全缘凤尾蔗 Λ < 9 , %8  , % , Ι
线羽凤尾蔗 尸 < , %Φ+ )Κ 、
半边旗 Λ < 、。 > 沪Κ , , , % + ) +
爪哇凤尾蔗 Χ < 二− , % ( Ι) +
72 2 1   2 2
8 2
 2 2
2 2 1  # 22
7 2 2 1  22
7 2 2 1  2 2
娱松草 Λ · ] Κ≅≅ + ≅+
凤尾蔗一种 Χ≅ Φ用 Ι Λ ·
凤尾蔗一种 Χ≅ Φ) 八 ΙΧ<
贴生石韦 ΧΑ ) ∋ ΙΚ+ + Δ , , + Ιϑ Φ , , Ι
相似石韦 尸 < + Ι Ι ,加 ,
柔软石韦 Λ < ∗ % 2 ‘Ι
裸叶石韦 尸 < , % “Δ +
钱 币石韦 尸 < , , ( > > ( ,+ ),−Η ,Κ+
绒毛石韦 尸 < Ι( Η−( )−( 二“
越南石韦 Λ · ≅ “, , = ‘, , 尸, ,“Ι
石韦一种 巧) ∋Ι 旧 Ι Λ ·
石韦一种 巧八盯Τ+ ” Λ ·
地耳蔗 ⊥ , ‘尸) ϑ 9 −, ,9 二 二勺,( , ,““
阴地蔗 Ι 。护 )Φ ) % Δ 9 ( ∗ % Δ + ( ϑ,−∋ , , ( ∗ ,
深绿卷柏 4 尹Ρ+ Β 9 , % Φ ,,+ Δ ∋ ) Δ 尸) ,‘ , , , Κ‘
充 州卷柏 4 · Κ, % “ ∋ ,Ε Φ , , Ι
江南卷柏 8 < , % , ,,) , %Δ ∋ )−, 9
黑顶卷柏 8 < 声ϑ≅ +
垫状卷柏 8 < Χ ( ,”Κ , , + ≅ +
水鳌蔗 8  , %学/ )叻 ≅尸 ) ΚΙ Δ ‘,( ( + 夕‘
大齿叉蔗 了<Φ ϑ )+ ) Κ+ Φ ∋ + Δ , , + ≅ ( ∗ ‘
多形叉蔗 Ν < Λ ∋勿> ∋ )Χ / “
思茅叉蔗 了’ · , ‘∗ ‘+ ∋ Φ , , “Ι
燕尾叉蔗 了’ < 8 9 ∗ ‘“ , , , 8
变异叉 蔗 Ν < 、 )Κ ∋, ∋Ι “
Σ 十 2 2 1 7 2 2
Σ
Σ 十
Σ Σ
Σ
Σ Σ
#2 2 1  0 82
8 2 1 7 2 2
7 2 2
7 82
; 2 2 1  2 2 2
8 8 2 1 ; 2 2
  22
Σ十
Σ Σ  2 2 1  02 2
Σ 十
Σ Σ
十 Σ
Σ
Σ
Σ
Σ Σ
Σ
十 十
Σ
十 Σ
  2 2
7 8 2
; 8 2
2 2 1 7 2 2
 2 2
2 2 1 7 2 2
;2 2 1  # 8 2
2 2 1 7 2 2
2 2 一 7 2 2
#2 2 1  0 22
 2
8 2
2 2 1 7 2 2
Σ Σ 2 2 1 ; 2 2
Σ
Σ Σ
Σ Σ
7 8 2
22 1 7 2 2
动仑 、 巴卡银厂
劫仑
巴卡银厂
动仑 、 动醒 、动远 、易武 、 巴卡银厂
动腊 、景 洪
动远 、 回凹 、
巴卡银厂
动仑 、动醒 、 动远 、
易武 、回凹
巴卡银厂
劫仑 、劫醒 、 回凹
易武 、动远
劫醒
劫醒 、 易武
易武 、劫腊
动远
励远 、 易武 、
巴卡银厂
劫远
易武
动醒
动腊 、景洪
励远
励仑 、劫醒 、 易武
动仑 、 巴卡银厂‘
劫仑 、动醒 、 易武
动仑 、励醒 、 易武
巴卡银厂
动远
劫仑
助仑 、劫醒 、 易武
劫仑 、励醒 、 动远 、
易武
易武
劫仑 、励醒 、劫远 、
易 武
备注 % Σ 表示有生长 9 Σ Σ —表示生长较多 9 Σ Σ Σ —表示 生长最多∴ ∋ ≅ Φ % Σ— ∀∃Φ Φ ( ) Φ ∗ Φ Φ 9 Σ Σ Ξ一 [ ∋ ) Φ 9 Σ Σ Σ Ν / Φ ∗ ,∋ Ι )
# 石山森林蔗类植物区系的地理成分分析
#门 科 、属 、种的概况
经过统计 , 现已知西双版纳石山森林中旅类植物的科 、属 、种分别占西双版纳旅类植
物科的 ! : , 属的 !8 : , 种的 0# : 。 从表 # 可见 , 含 8 种以上的科有 2 个 , 其中含 2 种以
上的科 8 个 。 种类最多的科是水龙骨科 、凤尾旅科 、铁角蔗科 、三叉旅科 、金星藏科 。 种类
较多的科是铁线藏科 、 蹄盖蔗科 、 卷柏科及海金沙科 。 含种类 ! 种的科是中国蔗科 、 鳞毛藏
科 。含种类 0 种的科是实蔗科 、骨碎补科 。含种类 # 种的科是碗旅科 、裸子蔗科 、车前藤科 、
武 汉 植 物 学 研 究 第 川 卷
肾蔗科 。 其余 科仅有  种 。
表 # 含 8 种以上科的统计
Ν + Η ,Φ # 5+ > Κ,ΚΦ Ι ∋ − > ∋ ) Φ ≅/+ ∗ 8 Ι Λ ΦΦ ΚΦ Ι
属 种
∴ ( ∗ ,Η Φ ) Ι ∋ − Β Φ ∗ Φ ) + ∴ ( > Η Φ ) Ι ∋ − Ι Λ Φ Φ 一Φ Ι
5+ ∗ 飞Κ,ΨΦ Ι
石 山
 Κ> Φ Ι
西双版纳 ’
Ο 一Ι / ( + ∗ Β Ξ
Η+ ∗ ),+
石 山占西双版纳
该科属数:
Τ Κ∗ ,Φ Ι ≅∋ ∗ Φ
Χ ) ∋ Χ 2 ) ≅,∋ ∗ ≅∋
ΧΦ ) ϑ Φ ∗ ≅+ Β Φ Ι 孟∗
≅ ∋ ≅+ , Β Φ ∗ Φ ) +
石 山
 Κ∗ 一Φ Ι
<西双版纳 ’
Ο 一Ι / ( + ∗ Β Ξ
Η + ∗ ∗ +
石山占西双版纳
该 科种数:
_ Κ> Φ Ι ≅∋ ∗ Φ
Χ ) ς Χς ) ≅ ,∋ ∗ ≅ ∋
Χ ϑ ) ϑ Φ ∗ ≅+ Β Φ Ι Τ∗
≅∋ ≅ + , Ι ΛΦ Φ ΚΦ Ι
!乃尸0叮‘口曰八Φ−门ΕΓ日组 ⋯Η>,曰Ι了−只气−∀>今&&‘络内ϑ坟>Ε,Κ−乙!匀&且&士门了
、 生
&口曰!卜−西夕ΛΜ4>嗯尸>3孟门了&几,曰,>‘法)Ν)Γ山任户口一勺!0Ο污Γ卜八Π>语门Θ>
止&止,卫几门##内了∃ ⋯
#2Κ>八Π&冲门日尸Ε乃八Φ!匕内Ρ6毛 工&, 3>Κ五&3Σ乙八门乃,4Ι了>Σ
&
,上&&,395Κ>洛Σ>ΤΓϑ−己八」卷 柏 科 Υ 9 30 Β :− 9 330 9 9 0 9
海金沙科 3 ≅Β 6 4 :0 9 9 0 ∗
风尾蔗科 8 ; 9 1 Η4 0 9 9 0 9
铁线蔗科 ς 4 :0 − ; 0 9 9 0 。
蹄盖蔗科 ς ; Ρ ≅ 1 :0 9 9 0 9
金星蔗科 Ω Ρ 9 3≅ 7 ; 9 1 :4 0 9 9 0 9
铁 角蔗科 ς Υ 7 39 − :0 9 9 0 9
三 叉蔗 科 ς 5 7 Η4 . 0 9 9 0 9
水 龙骨科 8 6 3≅ 7 6 4 :0 9 9 0 9
裕 蔗 科 Ξ? 1 ≅ − 0 1 Η0 9 9 0 9
, 根据《西双版纳植物名录》和近年调查掌握材料 ‘
釜 ς 9 9 6 1 4 :− Β / # ; Ρ 9 “ Κ :5 1 6 Ψ 7 30 − ;5 :− Ζ :5 Ρ , 0 − Β ϑ 0 − − 0 ” 0 − 4 ; Ρ 9 4 0 ; 0 Ψ1 6 [ Ψ:9 34 :− ∴ 9 5 ;3Β 0 ; :6 − 6 Ψ 1 Ρ 9 1 9 Β :6 −
从表 ] 石山森林旅类植物科的不同气候带
分布统计看 , 尤以热带为分布中心的科最多 , 共
有 &⊥ 个 , 占总科数的 ∃Χ ] _ , 以下依次是世界
分 布的科 、 亚热带分布中心的科和以温带为分
布中心的科 。 由此可见 , 西双版纳石山森林藏类
植物科的热带性较强 , 它基本上反映了热带蔗
类植物气候带的特征 。
∋ ∋ 属的分布区类型
根据蔗类植物 的实际分布情况 , 并参照吴
征锰 的分类方法〔∃〕 , 我 们对 已知的石 山森林中
蔗类植物 ∃⊥ 属进行了分布区类型统计 。 从表 ⊥
的统计可见 , 有 &# 个分布区类型 , 尤以热带成
分占绝对优势 。其中以泛热带分布型的最多 , 有
∋ # 个属 , 占石山总属数的 ]( # _ , 如海金沙属 、
凤尾蔗属 、粉背藏属 、 毛蔗属 、 叉蔗属 、 瓦 韦属
等 。 而在这些属中 , 粉背藤属为热带亚洲 、非洲
及美洲的墨西哥间断分布 , 粉叶蔗为热带亚洲 、
非洲和南美洲间断分布 , 瓦韦属则为旧世界热
表 ] 西双版纳石山森林蔗类植物科
在不同气候带的分布统计
Ω 0 ϑ 39 ] = :5 ; 1 : ϑ, ; :6 − 6 Ψ 8; 9 1 : 4 6 8 Ρ ≅; 9 5
Ψ0 [ :3:9 5 − , [ ϑ 9 1 5 ⎯ : ; Ρ :− 4 :ΨΨ9 1 9 − ; 9 3: [ 0 ;9
< 6 − 9 5 :− Ζ : 5 Ρ , 0 − Β ϑ0 − − 0 3: [ 9 5 ; 6 − 9 Ψ6 1 9 5 ;
气候带
2 &&万− 0 ; :9 < 6 − 9
科 数
α 6 6 Ψ
β 0 [ : 3:9 5
热带
Ω 16 8 :9 5
热带至亚热带
Ω 16 7 :9 5 ;6 5 , ϑ ; 16 7 39 5
热带 、亚热带至温带
+ 以热带为分布中心 ?
Ω 1 6 8:9 5 , 5 , ϑ ; 1 6 7 :9 5
; 6 ; 9 − & 89 10 ; 9 < 6 − 9
亚热带至温带
Υ , ϑ 1 1 6 8:9 5 16
;9 − &89 1 0 ;9 < 6 − 9
温带 、亚热带至热带
+ 以 温带为分布中心 ?
Ω 9 − : 7 9 1 0 19 , 5 , ϑ 11 6 7 :9 5
; 6 ;1 # 8一9 5
世界分布
2 6 5 [ 6

3? # 3:1 0 −
Ω 6 ; 0 3
∋ ) ∋
&# #
亚热带山地直到温带北至俄罗斯的远东地 区分布 。 其次是热带亚洲分布型的属有 &∃
占石山总属数的 ∋ ( ( _ , 如凤 丫蔗属 、介藏属 、巢旅属 、轴脉旅属 、黄腺羽旅属 、 地耳蔗
牙藏属 、刺旅属 、顶育旅属等 。 世界广布型的有 ∀ 个属 , 占石山总属数的 & # _ , 如卷
带个属
第 艺期 李保贵等 % 西双 版纳石灰岩山地森林蔽 类区系的初步研究
柏属 、 旅属 、 铁线蔽属 、 铁 角蔽
属等 。 旧世界热带分布型有 !
个属 , 占石山总属数的 7 < ! 写 ,
如车前旅属 、 线藏属等 , 其中车
前藤属则为热带亚洲 、非洲 、大
洋洲间断分布 。 热带亚洲至大
洋洲分布的也有 ! 个属 , 也占
石 山总属数 的 7 < ! : , 如新月
藏属 、菜藏属 、 沙皮蔗属 、观音
莲座蔗属 。其余 , 热带亚洲至热
带非洲分布型有  属 , 占石山
旅类总属数 的  <  : , 如肿足
旅属 9热带亚洲和热带 美洲间
断分布型有  属 , 如舌藤属 9 北
温带和 南温 带 间断分 布 型 
属 , 如阴地旅属 9 温带亚洲至非
洲间断分布型  属 , 如贯众属 ,
该属主要以 温带亚洲分布 , 但
表 ! 西双版纳石山森林蔽类植物属分布区类型
‘Ν + Η ,Φ ! ’) / Φ + ) Φ + , ≅Α Λ Φ Ι ∋ − Β Φ ∗ Φ ) + ∋ − Χ≅ Φ ) ΚΔ ∋ Λ / Α≅Φ Ι
∋ ∗ > Φ Ι ≅∋ ∗ Φ −∋ ) Φ Ι ≅ Κ∗ Ο , Ι/ ( + ∗ Β Η+ ∗ ∗ +
分布区类型
Γ ) Φ + , ≅ ΑΧΦ Ι
属 数
∴ ∋ < ∋ −
Β 6 ∗ Φ ) +
占石山总属数环
ΧΦ ) Φ Φ ∗ ≅+ Β 〔, Κ∗
≅∋ )+ , Β Φ ∗ ϑ )+
∋ − ,Κ> Φ Ι ≅ ∋ ∗ 〔
7!<
ς&月⊥&口⎯5! ⋯&了,&几二&)一
& 世界广布属
2 6 5 [ 6 7 6 3:; 0 −
∋ 泛热带分布
80 − ;1 6 8:9
] 热带亚洲和热带美洲间断分布Ω 1 6 7 ς 5 :0 χ Ω 1 6 7 ς − 39 1 4 :5 Φ, − 9 ; 9 4
⊥ 旧世界热带分布+ ? 34 δ 6 1 34 Ω 1 6 8:9 5
∃ 热带亚洲至大洋洲分布
Ω 16 7 ς 5 :。 各 ς , 5 ; 1 0 30 5 :0
∀ 热带亚洲和热带非洲分布
Ω 1 6 7 ς 5 :0 乙 Ω 1 6 7 ς Ψ1 一9 0
( 热带亚洲分 布
Ω 1 6 7 ς 5 :0 + Κ− 4 6 ε 0 39 5 一0 ?
Χ 北温带和南温带间断分布
α Ω 9 − 3 7 乙 ∃ Ω 9 [ 7 4 一5一, − 9 1 9 4
) 温带亚洲和非洲间断分布
&’。 − 3 7 ς 5 Η0 吕一 ς Ψ1 :9 0 4 :5 Φ, − 9 ; 6 4
&# 东亚分布
Α ς 5 :0

∋ #
:


3
3∃
&
3
3
有 & 种分布至非洲东部及南部 / 东亚分布型 & 属 , 如伏石蔗属 。
表 ∃ 含 ∃ 种以上属的统计
Ω 0 ϑ 39 ∃ φ 9 − 9 1 0 6 Ψ [ 6 1 9 1 Ρ 0 − ∃ 5 7 9 9 :9 5

Υ 89 9 :9 5
φ 9 − 9 1 0
石山种数
α 6 6 Ψ
西双版纳种数 ‘
α 6 6 Ψ
Υ 8 9 2 39 5 Κ −
&. − 39 5 1 6 − 9
卷 柏 属 Υ 9 330 Β : , , , ∋∋。 ∃
海金沙属 勿 Β 6 4: , 。, ∃
凤尾蔗属 8 16 1 : . & ∃
铁线蔗属 ς 4 < 0 , . 1, , , . Χ
毛 威 属 心. 36 5 6 1 , 、 (
铁角蔗属 魂劝31 , . :, 6 > & &
叉 蔗 属 了’。‘1 0 1 / 0 5
石 韦 属 巧1? 一。、 , 5
Υ 89 2 39 Υ Κ −
Ζ :5 Ρ , 0 − Β ϑ 0 − − 0
石山占西双版纳该属种的 _Κ :− : 9 5 ; 6 − 9 8 1 6 8 6 1 1旧−
89 1 ∗ 9 − ;0 Β 9 5 Κ − Β 9 − 9 1 0
# & Ζ :5 Ρ , 0 − Β ϑ 0 − − 0
3 3
Χ
&∀
Χ
& Χ
3∀
& ]
& ∋
⊥ ∃ ∃
∀ ∋ ∃
∃ ( (
& # # #
] Χ )
∀ Χ Χ
] Χ γ ∃
∀ ∀ (
“ 根据代西双 版纳 植物名录》和近年 掌握 的材料 。
η ς 9 9 6 1 4 一− Β
Ψ一9 34 ,− 、℃ 5 ;
1 6 ; 339 ’‘ & & ∃ Ξ 6 Ψ 730 − ;5 < ι : Ζ 一∃ &飞, 0 − Β ϑ 0 3<− 0 ” 0 − 4 1ϕ一9 4 0 ; 0 Ψ1 6 13 Δ
3只苦生1 36 − 6 Ψ ;33∗ 1 9 Β :6 −
石山都有分布 / 凤尾藏属西双版纳种类的 ∃ ( ( _ 分布在石山 / 卷柏属
∋ ] 属 、种的分布
特点
在巳知石山森
林 藏类 植 物 的 ∃⊥
个 属里 , 含 ∃ 种以
上 的属 仅有 息个 ,
见表 ∃ 。 其 中铁线
蔗属在西双版纳地
区的所有种 , 在 石
山都有 分布 / 在西
双版纳 夕 布的海金
沙属 、铁 肩蔗属 、石
韦 属 ] 个 属 中
∀ # _ 以上的种类在
、毛旅属 、叉藏属等 ,
也有西双版纳旅种的 ] Χ _ 以上分布在石山 。 另外 , 一些属虽在石山森林 中的种类仅占 ∃
种以下 , 但它们几乎都 +或仅 ?分布在石山 , 如肿 足旅属 、 水鳖藏属 、粉背旅 属等属中的种 。
总的来看 , 西双版纳的石山森林中 , 仍以 含种类较少的属居多 , 特别是仅有 & 个种的属有
] 个 , 占 ∀& & _ , 其余含 ∋ 个种的有 & 属 , 含 ] 个种的有 ∋ 属 。 这里可以看出 , 在西双版
武 汉 植 物 学 研 究 第 ! 卷
纳石山森林中蔗类植物的所有属里 , 虽有一些属有着属内种系丰富的现象 , 但其大多数的
属在石山都存在属 内种系贫乏现象 。
从 已知的  #7 种区系成分的构成看 , 尤以热带 、亚热带成分占优势 。 约有 2 :的种类
在西双版纳的非石灰岩山森林中有分布 , 且大部分种类是产于我国西南及华南的种 , 几乎
没有特有种现象 。
此外 , 扇叶铁线蔗 、二型鳞毛蔗 、柳 叶海金沙 、半边旗等 , 在其他地区一般只生于酸性
土壤中 , 而在西双版纳由于石灰岩山常与土山呈复杂的镶嵌分布 , 所以这些常生长在酸性
土壤中的族种 , 在西双版纳的石山谷地或山脚也可以见到 。
# < ! 与广西 、广东一些石灰岩山地区的比较
西双版纳 、广西 、 广东三地的石灰岩山地区 , 在植物地理分布区上有以下特点 % 西双版
纳属古热带植物区 , 马来西亚森林植物亚区的滇 、缅 、泰地区 9 广西 ∀龙州 、宁明 、弄岗等地∃
虽也属马来西亚森林植物亚 区 , 但处于北部湾地区 9而广东 ∀阳山 、英德 、肇庆 、 阳春等地 ∃
却属泛北极植物区 , 中国 一 日本森林植物亚区的华南地区 。
西双版纳的石山几乎都与土 山呈复杂的罐嵌分布 , 即石山森林与其它热带森林或亚
热带森林交错分布 , 从而形成了滇南西双版纳独特的石灰岩山地森林 ,造成其间蔗类植物
的种类组成与别地石山有一定的区别 。
此外 , 0 个石灰岩山地 区的经度 、纬度及海拔高度等有一定的差异 , 但年均温相差不
大 , 见表 。
表 西双版纳与广西弄岗及广东北部 、 中部等一些石灰岩山地区族类植物科 、属 、种的比较
Ν + Η ,Φ 6 ∋ > Λ + ) ΚΙ ∋ ∗ ∋ − −+ > Κ,ΚΦ Ι , Β Φ ∗ Φ ) + + ∗ Δ Ι Λ Φ Φ ΚΦ Ι ∋ −Χ ≅Φ ) ΚΔ ∋ Λ/Α ≅Φ Ι Κ∗ ,Κ> Φ Ι ≅ ∋ ∗ Φ
/ 8 ∋ − Ο ΚΙ / ( + ∗ Β Η+ ∗ ∗ + ≅ ∋ ≅/ ∋ Ι Φ Κ∗ α ( + ∗ Β Δ ∋ ∗ Β + ∗ Δ α ( + ∗ Β Ζ Κ
地 区
3 Φ Β Κ∋ ∗ Ι
经 度
Τ一∋ ∗ Β Κ≅ ( Δ Φ
∀Μ ∃
纬 度
Τ + ≅ Κ≅ ( Δ Φ
∀∴ ∃
气 候
6,Κ∗ ,+ )Φ
年均 温
Ν Φ > ΧΦ ) + ≅ ( ) Φ
∋ − Α Φ + )
+ Ε Φ ) + Β Φ∀℃ ∃
海 拔
Γ ,) Κ≅ ( ΔΦ
∀∗ 、∃
蔗类植物
Χ ≅Φ ) 一Δ ∋ Λ/Α ≅ Φ Ι
科数 属数 种数∴ ∋ < ∋ − ∴ ∋ < ∋ − ∴ ∋ < ∋ −
−+ > Κ,ΚΦ Ι Β Φ ∗ Φ ) + Ι Λ Φ Φ ΚΦ Ι
西双版纳
Ο ΚΙ /( + ∗ Β Η + ∗ ∗ +
2  2 2 2 ‘
一 2  2 ! 2 ,
#  2 ! 2 ,
1 # # 2 8 ‘
热带北缘和南
亚热带气候
∴ < ∗ ,+ )Β Κ∗
∋ − Ν )∋ Λ < + ∗ Δ
4 ( Η ≅ ) ∋ ΧΚΦ
# # 以 上 8 2 2 1  2 2 # ! 8 !  # 7
广 东 〔‘〕∀阳 Κ,& 、英 德 、
肇庆 、 阳春等 ∃
α ( + ∗ Β Δ ∋ ∗ Β
∀β + ∗ Β Ι /+ ∗ 、
β Κ∗ Β Δ Φ 、
?/ + ∋ ⎯ 一∗ Β 、
β + ∗ Β Φ/ ( ∗ ∃
   2 0 2 ‘
1   ! 2 # 8
#  2 8 ,
一 # ! 2 8 ‘
亚热带气候
6 ,Κ∗ Κ + ≅ Φ ∋ − # 2 < 0 1 # # < 2   # ; 8 !
4 Δ Η ≅ ) ∋ ΧΚΦ
α ( + ∗ Β Ζ Ξ
∀Τ ∋ ∗ Β Β + ∗ Β ∃
2 2 ! )
1 2 7 2 2 !
# # 2  0尸
1 # # 2 0 0
热带季风气候[ ∋ ∗ Ι ∋ ∋ ∗
Φ ,Κ> + ≅Φ ∋ −
Ν ) ∋ Λ ΚΦ + ,
# # 以上 0 2 2一 8 2 # 8 ! 0  2
西κ冈

广+
从表 ∀ 的统计看 , 西双版纳石灰岩山 , 蔗类植物科的数量虽 比广西少 & 个 , 但属 、种的
数量均较多 。 广东的石灰岩山分布面积虽最大 , 但科 、属 、种的数量均最少 , 仅有 &) 科 , ∋Χ
属 , ∃⊥ 种 , 就种的数量看 , 它还不足西双版纳的一半 。
第 # 期 李保贵等 % 西双版纳石灰岩山地森林蔗类区系的初步研究  0
从 0 个 山地 区威类植物科 、属 、种的共有成分上看 , 在西双版纳和广西的石灰岩山中 ,
总共有 0 个科 ∀不重复 ∃ , 7 个属 ,  7 个种 , 其中两地共有科 7 个 , 共有属 # 个 , 共有种
仅 08 个 。 在西双版纳与广东石灰岩山中 , 总共有 #7 个科 ,  个属 , !; 个种 , 其中两地共
有科  个 , 共有属 # 个 , 共有种仅 # 个 。
表 7 西双版纳与广西 、广东石灰岩山地区 根据地区植物区系成分的相似性
蔗类植物属 、种的相似性系数
Ν + Η ,Φ 7 4 Κ> Κ,+ )Κ≅Α Φ∋ Φ −−ΚΦ ΚΦ ∗ ≅ Ι ∋ − Β Φ ∗ Φ ) +
+ ∗ Δ Ι Λ Φ Φ ΚΦ Ι ∋ − Χ ≅Φ ) ΚΔ ∋ Χ/ Α≅Φ + > ∋ ∗ Β
Ο ΚΙ / ( + ∗ Β Η+ ∗ ∗ + , α ( + ∗ Β Δ ∋ ∗ Β + ∗ Δ α ( + ∗ Β Ζ Κ
相比较地区
属 、种相似性系数
4 Κ> Κ,+ ) Κ≅ Α Φ ∋Φ −−ΚΦ ΚΦ ∗ ≅Ι
∋ − Β Φ ∗ Φ ) + + ∗ Δ Ι Λ Φ ΦΚΦ Ι
3 Φ Β Κ∋ ∗ ∋ − ϑ ∋ > Λ+ ) ΚΙ ∋ ∗ 属相似性系数4Κ> Κ,+ ) Κ≅ Α
Φ ∋ Φ −−ΚΦ ΚΦ ∗ ≅
∋ − Β Φ ∗ Φ ) +
种相似性系数
4Κ> Κ,+ ) Κ≅ Α
Φ ∋ Φ −−ΚΦ ΚΦ ∗ ≅
∋ − Ι ΧΦ Φ ΚΦ Ι
广 西 ∀弄 岗 ∃
α ( + ∗ Β Ζ Κ∀Τ ∋ ∗ Β Β + ∗ Β ∃
广 东∀阳 山 、英德 、肇庆 、 阳春 ∃
α ( + ∗ Β Δ ∋ ∗ Β
∀β + ∗ Β Ι/ + ∗ 、 β 一∗ Β Δ Φ 、
?/ + ∋ ⎯ Κ∗ Β 、 β + ∗ Β Φ / ( ∗
2 < !
2 < 8  2 < 0 #
, 相似性系数采用 “4 ∋) Φ∗ ΙΦ ∗ 的植物区系相似 系数统计方法 ” 。
, Ν  Φ Ι Κ∗ ,,,+ ) Κ)Α Φ ∋ Φ −−ΚΦ ΚΦ ∗ ≅ Φ + ,Φ ( ,+ ≅Φ Δ ( Ι Κ∗ Β Ι ≅+ ≅ ΚΙ ≅ ΚΦ > Φ ≅/ ∋ Δ
∋ − “ 4 ∋ ) Φ ∗ Ι Φ ∗ ” <
系数 与面积无关‘7〕的相似性 系数 为
。< 8 以上时 , 则两个植物 区系为近亲
区系的原则及其计算式 , 我们求算了
西双版纳与广西 、广东石灰岩山地 区
蔗类植物属 、种的相似性系数 , 并列于
表 7 。
由表 7 可见 , 西双版纳与两地属
的相似性系数都在 2 < 8 以上 , 但种的
相似性系数都为 2 < 0# , 小于 2 < 8 , 即西
双版纳石山藏类植物种的区系成分与
两地相差较远 。 而广东与广西两地石
灰岩山藏类植物的相似性系数却高达
2< ! 〔8 〕 , 这些正吻合了在地理位置上 ,
广东更接近于广西 , 几乎同属华南区 ,
而西双版纳则属于西南区这一现象 。
参 考 文 献
 张祝平 , 何道泉 , 敖惠修 < 粤北石灰岩 山地 区主要造林树种的生理 生态学特性 <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 ,    0 ,
 7 ∀# ∃ %  00
# 广西植物研究所 < 广西石灰岩 山植物图谱 < 广西 % 广西人民出版社 ,   ;#
0 侯学 煌 < 贵州省及其邻近地区的蔗类植物生 态环境的初步观察 < 植物 生态学 与地植物学资料丛刊 , 第 ! 号 < 北京 %
科学 出版社 ,  8 7
! 岑庆雅 , 暨淑仪 , 陈业林等< 广东石灰岩山地区旅类植物的种类及生态的研 究 < 生态科学 ,   2 ∀# ∃ % ; 1 
8 梁畴芬 , 梁键英 , 刘兰芬等< 广西弄岗 自然保护 区植物 区系考察报告 < 广西植物 , ,  ; ;∀ 增刊  ∃ %  2# 一 。
吴征锚 , 王荷生 < 中国 自然地理— 植物地理 < 上册 <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   ; 07 沙菲尔 , . < 傅子 祯译< 普通植物地理学原理 < 北京 % 高等教育 出版社 ,   8 ;
 !2 武 汉 植 物 学 研 究 第 ! 卷
Γ Χ 3 Μ Ψ Τ[ Τ∴ Γ 3 β 4Ν ] Ω β ς ∴ Ν Π Μ Χ Ν Μ 3 ΤΩ ς 5 Ψ ς 3 Γ
Τ∴ Ο Τ4Π ] Γ ∴ α χ Γ ∴ ∴ Γ Ψ Τ[ Μ 4Ν ς ∴ Μ 5ς 3 Μ 4Ν
Ψ  χ + ∋ Β ( Κ ? / ( Π ( + . + ∗ Β Π ∋ ∗ Β Ο ( ? + Κ−(
∀Ο ,Ι / ( + , % Β 占‘ , % , , + 了’)∋ Χ介+ , χ ∋ ≅+ , % 9ϑ + , α + )山 , , 了, ) 以Κ, , ) Ι 尸 Γ ϑ + Δ 尸>ΞΕ ∋− Ι % 9 尸 , %ϑ , 8 [ Φ ∗ Β ,+ < β ( ∗ ∗ + ∗ 02 0 ∃
Γ Η Ι≅) +Φ ≅ Ο ΚΙ / ( + ∗ Β Η + ∗ ∗ + 8 Ι Κ≅ ( + ≅ Φ Δ Κ∗ ≅/Φ Ι ∋ ( ≅/Φ ) ∗ Λ + ) ≅ ∋ − β ( ∗ ∗ + ∗ Χ) ∋ Ε Κ∗ Φ Φ + ∗ Δ 8
Φ ∋ ∗ ≅ ΚΒ ( ∋ ( Ι ) ∋ Ψ ∋ + Ι + ∗ Δ χ ( ) > + < Γ Φ Φ ∋ Δ Κ∗ Β ≅∋ ≅ / Φ Κ∗ Ε Φ Ι ≅ ΚΒ + ≅ Κ∋ ∗ + ∗ Δ Β ) + Ι Λ Φ Δ Δ + ≅+ , ( Λ ≅ ∋
∗ ∋ Θ , # ! −+ > Κ,ΚΦ Ι , 8 # Β Φ ∗ Φ ) + + ∗ Δ # 7 Ι Λ Φ Φ ΚΦ Ι ∀访Φ ,( Δ Φ Ε + ) ΚΦ ≅ ΚΦ Ι ∃ ∋ − Χ ≅Φ ) ΚΔ ∋ Λ /Α≅ Φ Ι / + Ε Φ
Η Φ Φ ∗ ) Φ Φ ∋ )Δ Φ Δ Κ∗ Ο ΚΙ/ ( + ∗ Β Η + ∗ ∗ + ,Κ> Φ Ι ≅ ∋ ∗ Φ −∋ ) Φ Ι ≅ < Τ∗ Θ / ΚΦ/ , ≅/ Φ ,+ ) Β Φ Ι ≅ −+ > Κ,ΚΦ Ι + ∗ Δ Β Φ Ξ
∗ Φ ) + + ) Φ Χ∋ ,ΑΛ ∋ Δ Κ+ Φ Φ + Φ , Χ≅ Φ ) ΚΔ + Φ Φ + Φ , Γ Ι Λ ,Φ ∗ Κ+ Φ Φ + Φ , Γ Δ Κ+ ∗ ≅ + Φ Φ + Φ , Γ Ι ΧΚΔ Κ+ Φ Φ + Φ + ∗ Δ Χ ≅Φ ) ΚΙ ,
Γ ΙΧ,Φ ∗ Κ( > , Γ Δ Κ+ ∗ ≅ ( > , ΧΑ )∋ ΙΚ+ , ⎯ ‘,∋ Ι ∋ ) ( Ι < Γ Φ ∋ ) Δ Κ∗ Β ≅∋ ≅/ Φ )Φ Ι ( ,≅ Ι ∋ − −,∋ ) ΚΙ ≅ ΚΦ + ∗ + ,Α Ι ΚΙ ,
≅/ ΚΙ Χ≅ Φ ) ΚΔ ∋ −,∋ ) + / + Ι ≅/Φ ≅ ) ∋ Λ ΚΦ + ,Φ / + )+ Φ ≅Φ ) ∋ − 4 Μ Γ Ι Κ+ < Τ∗ )/ Φ −,∋ )ΚΙ ≅ΚΦ Φ ∋ > Λ ∋ Ι Κ≅ Κ∋ ∗ ∋ − ≅/ ΚΙ
−∋ ) Φ Ι ≅ ≅ /Φ −+ > Κ,ΚΦ Ι ∋ − ≅ ) ∋ Λ ΚΦ Ι + ∗ Δ > + Κ∗ ,Α ≅ ) ∋ ΧΚΦ Ι Δ ΚΙ ≅) ΚΗ ( ≅ Κ∋ ∗ > + = Φ ( Λ 7 2 : ∋ − ≅/ Φ ≅ ∋ ≅ + ,
−+ > Κ,ΚΦ Ι 9 ≅/Φ Β Φ ∗ Φ ) + ∋ − ≅ ) ∋ Λ ΚΦ Ι Δ ΚΙ ≅) ΚΗ ( ≅ Κ∋ ∗ > + = Φ ( Λ ; 2 : ∋ − ≅ /Φ ≅∋ ≅ + ,, + ∗ Δ ≅/Φ Β Φ ∗ Φ ) + ∋ −
) ) ∋ Λ % Φ Ι Γ Ι Κ+ > + = Φ ( Λ 0 0 < 0 写 ∋ − ≅ / Φ ≅∋ ≅+ ,< Ν /∋ ( Β / ≅ /Φ Χ )Φ ) ΚΔ ∋ −,∋ ) + Κ∗ Ο ΚΙ / ( + ∗ Β Η + ∗ ∗ +
Κ> Φ Ι ≅ ∋ ∗ Φ /Κ,,Ι 卜% + Ε Φ Φ Φ ) ≅+ Κ∗ ) Φ ,+ )Κ∋ ∗ Ι/ ΚΛ Θ Κ≅ / ≅ / ∋ Ι Φ ∋ − α ( + ∗ Β Δ ∋ ∗ Β + ∗ Δ α ( + ∗ Β Ζ Κ , )/ Φ Φ ∋ Φ −Ξ
−ΚΦ ΚΦ ∗ ≅ ∋ − Ι Κ> Κ,+ ) Κ≅Α 一8 ∋ ∗ ,Α 2 < 0 # ∋ ∗ Ι Λ Φ Φ ΚΦ Ι 9 + ∗ Δ > + ∗ Α Χ≅ Φ ) ΚΔ ∋ −,∋ ) + Φ ∋ > Λ ∋ ∗ Φ ∗ ≅ Ι + ) Φ ∋ Φ Ξ
Φ ( ) Φ Δ Κ∗ Ι ∋ ( ≅ / Θ Φ Ι ≅Φ ) ∗ 6 / Κ∗ 。 , Ι ∋ ( )/ Φ ) ∗ 6 /Κ∗ + ∋ ) 4 Μ Γ Ι Κ+ ∋ − ≅ ) ∋ ΧΚΦ + , Γ Ι Κ+ < Ν /Φ ) Φ + ) Φ ∗ ∋
Φ ∗ Δ Φ > ΚΦ −+ > Κ,ΚΦ Ι , Β Φ ∗ Φ ) + + ∗ Δ Ι Λ Φ Φ ΚΦ Ι Κ∗ ,Κ> Φ Ι ) ∋ ∗ Φ / Κ,,Ι ∋ − Ο 一Ι/ ( + ∗ Β Η + ∗ ∗ + <
δ Φ Α Θ ∋ ) Δ Ι Ο ΚΙ / ( + ∗ Β Η + ∗ ∗ + , Ψ Κ> Φ Ι ≅ ∋ ∗ Φ , 5∋ ) Φ Ι ≅ , Χ≅Φ ) Κ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