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第 27 卷 第 6 期 作 物 学 报 V o l. 27, N o. 6
2001 年 11 月 A CTA A GRONOM ICA S IN ICA N ov. , 2001
优质蛋白玉米自交系产量的特殊配合力及其杂种优势模式的
初步分析Ξ
番兴明1 谭 静1 黄必华2 刘 峰3
(1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云南昆明 650205; 2云南省德宏州农业科学研究所, 云南潞西 678400; 3 云南省保山
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云南保山 678000)
提 要 对从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 (C IMM YT )引入的及省内自育的 10 个优质蛋白玉米 (Q PM )优良
系进行了配合力分析及杂模式的初步研究。通过部分双列杂交获得 45 个杂交组合, 并种植在云南省的
3 种不同生态条件下进行观察鉴定。产量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品种之间、环境之间的差异达到极显
著水平, 而重复之间不显著; 产量的一般配合力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而特殊配合力的差异不显著。杂
交组合CM L 147×YM L 23 具有最高产量 (8512. 95 kgöhm 2) , 杂交组合 YM L 102×YM L 12 具有最低产
量 (1486. 05 kgöhm 2)。自交系 YM L 23 产量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最高 (90. 90) , 自交系 CM L 149 (35.
19)和CM L 147 (30. 57)产量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也较高; 而自交系CM L 174 产量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
最低 (- 66. 23)。自交系 CM L 140 与 YM L 102 具有最高的产量特殊配合力效应值 (95. 95) , 自交系
CM L 140 与 YM L 29 产量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值也较高 (86. 31) ; 而自交系 YM L 12 与 YM L 102 产量的特
殊配合力效应值最低 (- 178. 19)。根据杂交组合产量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可初步将这 10 个优质蛋白玉
米自交系划分为 4 个杂种优势群和 4 种杂种优势模式。
关键词 优质蛋白玉米; 自交系; 配合力; 杂种优势群; 杂优模式
Ana lyses of Com bin ing Abil ity and Heterotic Pa ttern s of Qua l ity
Prote in M a ize Inbreeds
FAN X ing2m ing1 TAN J ing1 HUAN G B i2hua2 L IU Feng3
(1 Y unnan A cad emy of A g ricu ltu ra l S cience, K unm ing 650205; 2D ehong Institu te of A g ricu ltu ra l S cience, L ux i 678400;
3B aoshan Institu te of A g ricu ltu ra l S cience, B aoshan 678000, Ch ina)
Abstract Info rm at ion on the com b in ing ab ility and hetero t ic pa t tern s of m aize germ p lasm
is of grea t va lue to m aize b reeders. T he ob ject ive of th is study is to determ ine the hetero sis
and com b in ing ab ility of 10 w h ite Q uality P ro tein M aize (Q PM ) inb reeds. T hese 10 Q PM
inb reeds, w ere u sed to m ake a 102paren t d ia llel and these 45 cro sses w ere tested in th ree
environm en ts in Yunnan p rovince. H igh ly sign if ican t d ifference w as ob served am ong 45
en tries and 3 environm en ts fo r gra in yield, w h ile non2sign if ican t d ifference am ong 3
rep lica t ion s. Genera l com b in ing ab ility (GCA ) w as h igh ly sign if ican t fo r gra in yield, w h ile
specif ic com b in ing ab ility (SCA ) w ere non2sign if ican t. T he h ighest2yield ing cro sses w as
CM L 147 ×YM L 23 ( 8512. 95 kgöhm 2 ) and the low est2yield ing cro sses w as YM L 102 ×Ξ 本研究为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批准号: 98C006Z)
收稿日期: 2000204213, 接受日期: 2000210226
Received on: 2000204213, A ccep ted on: 2000210226
YM L 12 (1486. 05 kgöhm 2). T he h ighest va lue of GCA fo r gra in yield is YM L 23 (90. 90) ,
CM L 149 (35. 19) and CM L 147 (30. 57) , w h ile the low est va lue is CM L 174 (- 66. 23). T he
h ighest va lue of SCA fo r gra in yield is CM L 140×YM L 102 (95. 95) and CM L 140×YM L 29
( 86. 31) , w h ile the low est va lue is YM L 12 ×YM L 102 ( - 178. 19). A cco rd ing to the
perfo rm ance of gra in yield, these 10 Q PM inb reeds cou ld be divided in to 4 hetero t ic group s.
Key words Q uality p ro tein m aize; Inb red lines; Com b in ing ab ility; H etero t ic group s;
H etero t ic pa t tern s
王懿波等人曾将我国的普通玉米自交系划分为五大优势群[ 1 ] , 迄今为止, 国内还未有人
对优质蛋白玉米骨干系进行过杂种优势群划分, C IMM YT 的优质蛋白玉米自交系与我国自
育成的优质蛋白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关系怎样, 至今尚无报道。本研究通过对一组部分双列杂
交组合的比较, 对 6 个C IMM YT Q PM 自交系和 4 个云南省自育Q PM 自交系进行产量性状
的配合力分析, 并对这 10 个自交系进行初步的优势群划分, 建立杂种优势模式, 为选育优
质、高产、多抗杂交种新组合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研究材料是近几年从 C IMM YT 引入, 经适应性鉴定和改良的 6 个热带、亚热带白粒
Q PM 自交系和 4 个省内自育的白粒Q PM 骨干系 (表 1) , 其中CM L 为C IMM YT 的热带、亚
热带系; YM L 为省内的自育系, YM L 29 和 YM L 23 为适应云南省生态条件的热带系导入温
带种质选育出来的自交系, YM L 12 和 YM L 102 属温带系。
表 1 10 个 QPM 自交系的种质来源及特性
Table 1 Germplasm resource and characters of 10 QPM inbred l ines
自交系
Inbred lines
种质来源
Germp lasm
resource
粒色
Grain co lo r
粒型
Grain tex ture
蛋白质含量%
% p ro tein in
grain
色氨酸含量%
% tryp tophan
in p ro tein
CM L 149 P24Q PM 白 马 9. 5 0. 83
CM L 140 Pop62 白 硬 10. 8 1. 06
CM L 147 Pop63 白 马 10. 8 1. 01
CM L 154 Pop62 白 硬 9. 5 0. 85
CM L 174 Pop68 白 马 9. 1 1. 01
CM L 185 Pop68 白 马 11. 0 0. 83
YM L 23
南非温热互导
Q PM 种质 (HL 23) 白 马 9. 1 0. 93
YM L 29
南非温热互导
Q PM 种质 (HL 29)
白 马 9. 8 0. 95
YM L 12 Poo l 31 Q PM 白 硬 10 0. 97
YM L 102 Poo l 31 Q PM 白 硬 9. 0 0. 98
试验于 1998 年夏季按部分双列杂交配制杂交组合共 45 个, 1999 年在云南省的昆明 (亚
热带、高海拔地区)、保山 (亚热带、低海拔地区)、德宏 (热带、低海拔地区) 3 种不同生态条
件下分别进行杂交组合鉴定试验。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 3 次重复, 一行区。每小区行长
3m , 行距 0. 6m , 株距 0. 25m , 每行 13 株, 每公顷约 66667 株。
收集各试点的产量、株高、穗行数、行粒数和千粒重数据。用M STA TC 软件对这些性状
7896 期 番兴明等: 优质蛋白玉米自交系产量的特殊配合力及其杂种优势模式的初步分析
的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只有当某一性状的差异检验为显著时, 才能进一步对该性状进行配合
力分析。采用 C IMM YT 的 SA GA 对 10 个亲本进行配合力分析, 其一般配合力 (GCA ) 和特
殊配合力 (SCA )的效应值由程序自动得出。
根据杂种优势群间产量的杂种优势一般高于杂种优势群内产量的杂种优势, 即不同优势
群的亲本间的产量特殊配合力要高, 而同一优势群的亲本间的产量特殊配合力要低这一原
理, 对这 10 个优质蛋白玉米优良系进行杂种优势群的初步划分, 并分析其杂种优势模式。
2 结果与分析
综合 3 个试点的表现, 组合CM L 147×YM L 23 产量最高, 为每公顷 8512. 95 kg; 其次是
组合CM L 149×YM L 23, 为每公顷 8299. 05 kg; 接下来是组合 CM L 154×YM L 23、YM L 23
×YM L 102 和 CM L 149×CM L 147, 分别为每公顷 8284. 05 kg、7776. 45 kg 和 7228. 50 kg。
其中在昆明点, 组合 CM L 140×YM L 102 产量最高, 为每公顷 8386. 50 kg; 其次是组合
CM L 147×YM L 23 为每公顷 8254. 50 kg、组合CM L 149×CM L 147 为每公顷 7632. 00 kg、组
合CM L 149×YM L 23 为每公顷 7122. 00 kg。在保山点, 组合 YM L 23×YM L 102 和CM L 154
×YM L 23 却表现一般, 分别位居 13 和 28 位。在保山点, 组合CM L 140×YM L 23 产量最高,
每公顷为 10861. 50 kg; 其次是组合 CM L 149×CM L 154, YM L 23×YM L 102、CM L 154×
YM L 23 和 CM L 149×YM L 23, 分别为每公顷 10676. 00 kg、10446. 00 kg、9967. 50 kg 和
9652. 50 kg。在德宏点, 组合CM L 154×YM L 23 产量最高, 为每公顷 10767. 00 kg; 其次是组
合CM L 149×YM L 23、CM L 147×CM L 154 和 CM L 147×YM L 23, 产量分别为每公顷 8122.
50 kg、7744. 50 kg 和 7744. 50 kg; 组合CM L 149×CM L 147 产量居第 7 位, 组合 YM L 23×
YM L 102 表现一般, 产量位居第 13 位。
由表 2 的方差分析结果可看出, 环境间及杂交组合之间的产量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而重复之间的差异不显著, 说明这 45 个杂交组合基因型之间在产量上存在着显著差异。对于
株高、穗行数和行粒数这三个性状, 组合之间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说明这 45 个组合表达这
3 个性状的基因型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而对于千粒重, 品种之间的差异不显著, 即这 45 个组
合表达千粒重的基因型之间的差异不显著。这 10 个优质蛋白玉米优良系产量、株高、穗行数
和行粒数 GCA 和 SCA 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各性状一般配合力的差异达显著水平, 而特殊
配合力的差异不显著, 说明产量、株高、穗行数和行粒数的变异主要是由一般配合力效应不
同引起的。
由于组合之间千粒重的差异不显著, 故我们仅对产量、株高、穗行数和行粒数作配合力
效应分析。各性状一般配合力效应分析结果见表 3, 产量 GCA 效应分析见图 1, 自交系
YM L 23 具有最高的产量一般配合力效应值 (90. 90) , 其次是自交系 CM L 149、CM L 147 和
CM L 154, 产量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分别为 35. 19、30. 57 和 14. 87, 而三点产量的综合分析
居前三位的均是由自交系 YM L 23 配制的杂交组合 CM L 147×YM L 23、CM L 149×YM L 23
和 CM L 154×YM L 23; 产量一般配合力的效应值较低的自交系有 CM L 174 (- 66. 23) 和
YM L 12 (- 60. 16) , 由这两个亲本配制的杂交组合表现普遍较差, 产量倒数前 9 位的均是与
这两个亲本有关的杂交组合。由此可见, 亲本产量的一般配合力对其杂交后代的产量表现起
着决定性的作用, 用自交系 YM L 23、CM L 149、CM L 147 和CM L 154 做亲本较容易配制出高
产组合, 在今后的育种工作中应加强对它们的利用。自交系 YM L 102、YM L 12、CM L 185 株
889 作 物 学 报 27 卷
表 2 参试组合产量、株高、穗行数、行粒数、千粒重的方差分析表
Table 2 Analyses of var iance of dia llel crosses among 10 QPM inbred l ines for y ield, plan t he ight
(PH)、numbers of row per ear (RöE)、numbers of kernel per row (KöR) and thousand- seed we ight (TSW )
方差来源
Sources
自由度
D. F.
均方 (M S)
产量
(Y)
株高
(PH )
穗行数
(R öE) 行粒数(KöR ) 千粒重(T SW )
环境 2 536481. 8083 3 4931. 9953 3 0. 432 309. 3103 3 85084. 8503 3
Environm ent
组合 44 1257. 1333 3 1832. 9803 3 1. 8533 3 60. 2133 3 1220. 215
C ro sses
GCA 9 17986. 7183 2396. 2193 3 1. 6583 3 55. 4953 3
SCA 35 3879. 2959 151. 936 0. 349 10. 971
误差 268 8328. 263 196. 197 0. 698 21. 484 1057. 551
E rro r
3 3 表示 F= 0. 01 水平下差异极显著, 3 表示 F= 0. 05 水平下差异显著。
3 3 Significan t at F= 0. 01 levels, 3 Significan t at F= 0. 05 levels.
表 3 10 个优质蛋白玉米优良系产量、
株高、穗行数和行粒数的 GCA
Table 3 Estimates of GCA among 10 QPM inbred l ines
for y ield, plan t he ight, numbers of row per ear,
numbers of kernel per row
自交系亲本
Inbreed
GCA
产量
yield
株高
PH
穗行数
R öE 行粒数KöR
CM L 149 35. 19 15. 10 - 0. 81 - 3. 49
CM L 140 - 28. 26 26. 04 0. 35 2. 67
CM L 147 30. 57 8. 73 0. 65 2. 40
CM L 154 14. 87 10. 29 0. 09 - 0. 81
CM L 174 - 66. 23 - 4. 89 0. 14 - 0. 42
CM L 185 - 24. 36 - 13. 61 0. 18 - 1. 08
YM L 12 90. 90 - 23. 07 - 0. 38 - 3. 59
YM L 23 - 60. 16 13. 26 - 0. 27 4. 47
YM L 29 12. 52 - 6. 36 - 0. 42 1. 03
YM L 102 - 5. 05 - 25. 50 0. 46 - 1. 18
高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分别为- 25. 50、-
23. 07 和- 13. 61, 由它们组配的杂交组合
株高有降低的趋势, 故这 3 个自交系可作为
改 善 株 型 的 种 质 加 以 利 用; 自 交 系
CM L 147、YM L 102、CM L 149 穗行数的一
般配合力效应值分别为 0. 65、0. 46 和 0. 35,
故自交系CM L 147、YM L 102 和CM L 149 可
作为培育粗穗玉米的种质利用; 自交系
YM L 23、CM L 149、CM L 147 行粒数的一般
配合力效应值分别为 4. 47、2. 67 和 2. 40,
故自交系 YM L 23、CM L 149 和 CM L 147 可
作为培育长穗玉米的种质利用。
分析表 4 可得, 这 45 个杂交组合中产
量特殊配合力效应值最高的前 3 位组合分别
为CM L 140×YM L 102 (95. 95)、CM L 140×
YM L 29 ( 86. 31 ) 和 YM L 12 × YM L 29
(76. 67) , 而它们的产量表现分别位居第 9、8 和 16 位, 说明杂交组合特殊配合力效应值的高
低并非与杂交组合产量一致; 特殊配合力效应值最低的 3 个组合分别是 YM L 12×YM L 102
(
- 178. 19)、YM L 23×YM L 29 (- 106. 72) 和CM L 147×CM L 174 (- 95. 64) , 它们的产量位
次分别是第 45、26 和 44 位, 虽然它们的亲本中 YM L 23 和CM L 147 的一般配合力较高, 但
由于特殊配合力为较大的负值, 导致配合力的总效应也为负值。所以杂交组合 F 1 代产量的高
低主要取决于亲本的一般配合力和双亲间的特殊配合力这两个因素。因此, 选择高产组合应
同时对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进行选择。
根据这 45 个组合的产量表现, 主要根据双亲间的产量特殊配合力表现 (表 4) , 即双亲间
的产量特殊配合力高则这两个自交系可能属于不同优势群, 相反则可能属于同一优势群。
9896 期 番兴明等: 优质蛋白玉米自交系产量的特殊配合力及其杂种优势模式的初步分析
图 1 10 个优质蛋白玉米优良系产量 GCA 的效应值
F ig. 1 E stim ates of GCA among 10 Q PM inbred lines fo r yield
YM L 102×CM L 140 是云南省生产上大面
积推广的组合, 其杂种优势明显, 将
YM L 102 和CM L 140 设定为不同的杂种优
势群, 在此基础上, 将这 10 个自交系初步
划分为 4 个优势群: 其中 YM L 12 与
YM L 102 为 一 个 优 势 群, 用 A 表 示;
YM L 23 和 YM L 29 为一个优势群, 用B 表
示; CM L 147、CM L 174 和 CM L 185 为一
个优势群, 用 C 表示; CM L 149、CM L 140
和 CM L 154 为一个优势群, 用D 表示 (表
5)。由于 YM L 12 与 YM L 102 均属温带系,
故优势群A 属温带系; YM L 23 和 YM L 29 均是由适应型热带系通过温热互导选育出来的,
故优势群B 属温热互导系; 优势群C 属热带、亚热带系; 优势群D 属热带系。进一步对这 45
个组合的产量进行分析 (见附表) , 可初步得出杂交模式A ×D、B×D、A ×B、A ×C 杂种优
势较强。
表 4 10 个优质蛋白玉米优良系产量的 SCA 效应值
Table 4 Estimates of SCA among 10 QPM inbred l ines for y ield
自交系亲本
Inbred line
SCA
CM L 149 CM L 140 CM L 147 CM L 154 CM L 174 CM L 185 YM L 23 YM L 12 YM L 29 YM L 102
CM L 149
CM L 140 - 56. 40
CM L 147 24. 14 - 56. 40
CM L 154 - 10. 13 - 33. 56 27. 27
CM L 174 46. 23 18. 59 - 95. 64 2. 76
CM L 185 14. 03 9. 85 - 27. 11 9. 16 9. 65
YM L 23 35. 18 - 2. 94 54. 07 54. 50 - 33. 84 - 92. 87
YM L 12 62. 00 - 61. 38 60. 29 - 49. 11 28. 68 9. 01 52. 03
YM L 29 - 91. 71 86. 31 - 6. 92 - 2. 52 23. 14 23. 67 - 106. 72 76. 67
YM L 102 - 23. 34 95. 95 20. 29 1. 62 0. 41 44. 61 40. 59 - 178. 19 - 1. 93
表 5 10 个 QPM 自交系杂种优势群划分
Table 5 Classif ication of heterotic
groups for 10 QPM inbred l ines
优势群
H etero tic group s
所属自交系
Inbred lines in the group s
A YM L 12 YM L 102
B YM L 23 YM L 29
C CM L 147 CM L 174 CM L 185
D CM L 149 CM L 140 CM L 154
将本文利用双列杂交组合的产量杂种优势划
分杂种优势群的结果与来自 C IMM YT 的 CM L
系列的系谱进行对照, 结果基本吻合; 即来自同
一群体的自交系均属同一优势群。系谱中自交系
CM L 174 和CM L 185 均来源于 Pop 68, 在本文优
势群的划分结果中它们均属于C 优势群; 自交系
CM L 140 和CM L 154 均来源于 Pop 62, 在本文优
势群的划分结果中它们均属于D 优势群。唯有不
同的是, 自交系 CM L 149 来源于 P24Q PM , CM L 147 来源于 Pop 63, 虽然 Pop 63 又是从
P24Q PM 中选育出来的, 但在本文中它们并不属于同一优势群。这是因为C IMM YT 当初在
组群时, 主要是依据其农艺性状的一致性, 并未考虑其杂种优势群情况, 因此即使来源于同
一基因库或群体的自交系之间的遗传背景差异仍很大, 故也可能属于不同的优势群。
099 作 物 学 报 27 卷
附表: 10 个 QPM 自交系双列杂交所得 45 个杂交组合在三点的产量数据
Table: y ield of 45 crosses from 10 QPM inbred l ines at three site
杂交组合
C ro sses
产量 Yield (kgöhm 2)
昆明
Kunm ing
保山
Bao shan
德宏
D ehong
平均
M ean
CM L 149×CM L 140 1644. 00 8292. 00 5478. 00 5137. 95
CM L 149×CM L 147 7632. 00 7065. 00 6988. 50 7228. 50
CM L 149×CM L 154 1887. 00 10676. 00 5610. 00 6057. 67
CM L 149×CM L 174 5592. 00 7443. 00 5289. 00 6108. 00
CM L 149×CM L 185 5572. 50 6385. 50 6801. 00 6253. 05
CM L 149×YM L 23 7122. 00 9652. 50 8122. 50 8299. 05
CM L 149×YM L 12 6819. 00 8520. 00 3967. 50 6435. 45
CM L 149×YM L 29 3985. 50 6196. 50 5478. 00 5220. 00
CM L 149×YM L 102 5893. 50 8274. 00 3778. 50 5982. 00
CM L 140×CM L 147 3306. 00 7177. 50 4722. 00 5068. 50
CM L 140×CM L 154 1190. 10 7348. 50 6988. 50 5175. 75
CM L 140×CM L 174 3249. 00 7197. 00 3778. 50 4741. 50
CM L 140×CM L 185 4930. 50 6063. 00 4722. 00 5238. 45
CM L 140×YM L 23 3042. 00 10861. 50 6423. 00 6775. 50
CM L 140×YM L 12 2418. 00 6214. 50 2266. 50 3633. 00
CM L 140×YM L 29 7083. 00 7876. 50 5856. 00 6938. 55
CM L 140×YM L 102 8386. 50 7915. 50 4156. 50 6819. 45
CM L 147×CM L 154 5251. 50 7915. 50 7744. 50 6970. 50
CM L 147×CM L 174 2097. 00 5724. 00 3910. 50 3910. 50
CM L 147×CM L 185 6196. 50 5781. 00 4722. 00 5566. 50
CM L 147×YM L 23 8254. 50 9540. 00 7744. 50 8512. 95
CM L 147×YM L 12 5515. 50 8973. 00 4533. 00 6340. 50
CM L 147×YM L 29 7065. 00 6724. 50 5478. 00 6422. 55
CM L 147×YM L 102 8103. 00 7254. 00 4344. 00 6567. 00
CM L 154×CM L 174 2758. 50 7216. 50 5478. 00 5151. 00
CM L 154×CM L 185 6649. 50 7008. 00 3967. 50 5875. 05
CM L 154×YM L 23 4117. 50 9967. 50 10767. 00 8284. 05
CM L 154×YM L 12 2512. 50 5968. 50 4911. 00 4464. 00
CM L 154×YM L 29 4005. 00 8331. 00 6423. 00 6253. 05
CM L 154×YM L 102 4194. 00 7159. 50 6801. 00 6051. 45
CM L 174×CM L 185 3022. 50 7197. 00 3778. 50 4666. 05
CM L 174×YM L 23 2739. 00 8065. 50 6423. 00 5742. 45
CM L 174×YM L 12 3079. 50 6196. 50 3967. 50 4414. 50
CM L 174×YM L 29 4873. 50 7416. 00 3967. 50 5421. 45
CM L 174×YM L 102 2833. 50 8028. 00 3589. 50 4816. 95
CM L 185×YM L 23 4572. 00 7726. 50 4156. 50 5485. 05
CM L 185×YM L 12 4156. 50 5553. 00 4533. 00 4747. 50
CM L 185×YM L 29 6291. 00 5742. 00 6139. 50 6057. 45
CM L 185×YM L 102 6649. 50 7518. 00 4156. 50 6108. 00
YM L 23×YM L 12 6478. 50 8652. 00 6234. 00 7121. 55
YM L 23×YM L 29 5950. 50 6441. 00 5100. 00 5830. 50
YM L 23×YM L 102 6460. 50 10446. 00 6423. 00 7776. 45
YM L 12×YM L 29 6366. 00 7669. 50 4911. 00 6315. 45
YM L 12×YM L 102 2266. 50 2191. 50 2229. 00 2229. 00
YM L 102×YM L 29 6933. 00 6423. 00 4533. 00 5962. 95
1996 期 番兴明等: 优质蛋白玉米自交系产量的特殊配合力及其杂种优势模式的初步分析
3 讨论
由于本文计算一般配合力的方法是由试验中某一自交系与其它自交系组配的杂交组合的
性状表现与试验所包括的所有杂交组合的性状表现的差值计算出来的, 故其准确性与试验所
包括自交系的广泛性与代表性有直接关系。例如自交系 YM L 102 在我省近几年育种中的利
用情况表明其一般配合力普遍较高, 但在本试验中仅为- 5. 05, 所以本文所计算出的这 10 个
自交系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是一个相对值。
由试验可知, YM L 23, CM L 149, CM L 147 和CM L 154 具有较高的 GCA 效应值, 是较理
想的亲本材料。本试验还表明 F 1 代产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亲本的一般配合力和双亲间的特
殊配合力这两个因素。因此, 选择高产组合应同时对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进行选择。通
过本试验的研究可初步筛选出三个强优势杂交组合: CM L 147×YM L 23、CM L 149×YM L 23
和 CM L 154×YM L 23, 分别较统一对照中单 9409 增产 16. 24%、13. 33% 和 13. 13% ,
CM L 147×YM L 23 在昆明较普通玉米对照种云单 13 号增产 6. 06% , 较保山当地大面积推广
的普通玉米保玉 7 号增产 24. 10% ; CM L 149×YM L 23 较保玉 7 号增产 25. 56% ; CM L 154×
YM L 23 较保玉 7 号增产 29. 66% , 这三个组合均属于硬质胚乳, 可作为进一步开发的苗头组
合。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初步得出杂交模式A ×D、B×D、A ×B 和A ×C 的杂种优势较强,
这 4 个强优势杂交模式中有 3 个属于“温带Q PM 系×热带、亚热带Q PM 系”模式。这在理论
上已得到国内外许多研究的证实。1992 年V asal 的研究证明, 温带种质与热带、亚热带种质
由于地理边缘和热带种质具有较强的光温反应, 长期以来交流较少, 遗传差异大, 温热种质
杂交有可能产生出杂种优势更强的杂交种[ 2 ]; M o ll 等 1965 年研究表明, 温带种质与热带、亚
热带种质杂交, F 1 代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 而且地理关系越远, 杂交种优势越强[ 3 ]; Ho lland
和 Goodm an 1995 年研究表明, 改良过的热带种质群体具有相当高的有利基因频率, 与温带
种质杂交可能出现温带种质间难以比拟的高配合力[ 4 ]; Beck et a l. 1991 年关于中熟的
C IMM YT 亚热带玉米种质与温带玉米种质杂种优势与配合力的研究中, 强调了热带玉米种
质在温带地区长期利用的潜力, 尽管热带玉米种质在温带地区的产量不够理想[ 5 ]。
参 考 文 献
1 王懿波, 王振华, 王永普等. 北京: 中国种子工程.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7, 404~ 408
2 S K V asal, G Srin ivasan, S Pandey et al. M ay d ica. 1992, 37: 259~ 270
3 M o ll R H , J H L inquist, J V eiez Fo rtuno, et al. Genetics. 1965, 52: 139~ 144
4 J B Ho lland, M M Goodm an. C rop S ci. 1995, 35: 767~ 773
5 Beck D L , S K V asal, J C ro ssa. C rop S ci. 1991, 31: 68~ 73
299 作 物 学 报 27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