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Vigna angularis var. nipponensis in China

野赤豆在我国的地理分布



全 文 :     
第 27 卷 第 6 期 作 物 学 报 V o l. 27, N o. 6
2001 年 11 月 A CTA A GRONOM ICA S IN ICA N ov. , 2001
野赤豆在我国的地理分布Ξ
杨人俊
(沈阳农业大学, 辽宁沈阳 110161)
提 要 以往在我国, 有的学者将野赤豆不合法命名为裂叶贼小豆和滇绿豆, 或将其错误地鉴定为贼
小豆, 因之在中国无野赤豆的记载。通过作者的研究, 赤豆起源于我国, 并野赤豆不仅分布于辽宁, 而
且隔离分布于云南及广西。
关键词 野赤豆; 地理分布
The Geograph ica l D istr ibution of V igna angu la r is var. n ipp onens is
in Ch ina
YAN G R en2Jun
(S heny ang A g ricu ltu ra l U niversity , L iaon ing S hengy ang 110161, Ch ina)
Abstract   In the past, w ild adzuk i bean (Vig na ang u la ris var. n ipp onensis O hw i et
O hash i) w as illeg it im ately nam ed as P haseolus nakash im ae O hw i f . loba tus K it. and P h.
y unnanensis W ang et T ang, and it w as often erroneou sly iden t if ied as P h. m in im us Roxb. in
Ch ina. A fter studying these specim en s, the au tho r found tha t the popu la t ion of w ild adzuk i
bean is iso la ted ly d ist ribu ted in the P rovines of L iaon ing, Yunnan and Guangx i in Ch ina.
Key words  V ig na ang u la ris var. n ipp onensis; Geograph ica l d ist ribu t ion
赤豆 (小豆)原产我国, 其野生种 (野赤豆)在我国有分布的报告, 始于大井次三郎的著作
《日本植物志》, 但为多数学者所忽视。1994 年, 作者等, 于东北通过对有关标本的采集和研
究, 确认野赤豆分布于辽宁省境内, 同时指出我国东北文献中缺乏野赤豆的记载, 是由于北
川政夫将其错误地命名为裂叶贼小豆 (P haseolus nakash im ae O hw i f. loba tus K it. )所致。近年
来作者又研究了国内一些标本室内豇豆属及菜豆属标本, 发现野赤豆不仅分布于辽宁, 而且
隔离分布于云南及广西, 鉴于《中国植物志》41 卷作者称: “惟作者未见标本”(即野赤豆)“且
1976 年出版的《东北草本植物志》亦未收载”, 从而仅引用国外文献的简短引述。因之作者对
野赤豆在我国的分布, 加以补充和说明。
早在 1903 年, 俄国植物学家科马洛夫 (V. L. Kom arov) 在其著作《满洲植物志》中记载
了贼小豆 (P haseolus m in im us Roxb. )。在描述中指出三出复叶中央的小叶在二侧各有尖锐的Ξ 收稿日期: 2000204213, 接受日期: 2001202205
Received on: 2000204213, A ccep ted on: 2001202205

裂片, 据其描述, 这个标本应属于野赤豆。1937 年, 大井次三郎发表了野赤豆 (P haseolus
n ipp onensis O hw i. ) 新种的报告, 模式标本产于日本。至 1939 年北川政夫根据他在辽宁凤城
鸡冠山所采标本 (三出复叶顶端及二侧的小叶具有裂片) 命名为裂叶贼小豆 (P h. nakash im ae
O hw i f. loba tus K itagaw a)。至 1971 年野田光藏在《中国东北区 (满洲)植物志》中仍延用此名。
经本文作者等研究后, 确认该变型应为野赤豆的异名。建国以来, 由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
究所 (今称应用生态研究所)李书心和付沛云等分别主编的《东北植物检索表》等三书中, 均将
北川政夫命名的裂叶贼小豆作为贼小豆 (P haseolus m in im us Roxb. ) 的异名处理, 如在《东北
草本植物志》第五卷内, 其图版 74 中的图 7, 实系贼小豆, 而图版 74 中的图 8, 则系野赤豆,
以上三书均将贼小豆及野小豆二个种混淆为同一种。作者研究了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标本室
( IFP) 内鉴定为贼小豆 (P haseolus m in im us) 的标本后, 发现其中大部分为野赤豆。在全国范
围而言, 1956 年唐进及汪发缵教授在《中国主要植物图说2豆科》一书中, 发表了滇绿豆 (P h.
y unnanensisW ang et T ang)一新种, 因该新种系一裸名, 既无拉丁文描述, 也未指定模式, 根
据中文描述与野赤豆极为相似, 经作者研究了汪、唐二位鉴定的标本 (保存于 PE, 由王启无
采自云南南部及东南部的材料, NO. 81190、80315、80007、80230、82386 及 81861)发现该种
标本, 除毛茸较密、形状较粗壮外, 其他性状与东北产的野赤豆无异, 因之作者将其作为野
赤豆的异名处理。该书称滇绿豆也分布于广西, 据《广西植物名录》记载, 该种分布于广西的
西北部。
根据现有研究资料, 野赤豆在我国, 不仅分布于辽宁, 而且隔离分布于云南及广西; 加
上根据我国文献记载, 赤豆已有 2000 年以上的栽培史, 因之赤豆无疑地起源于我国。以下将
野赤豆的合法名称 (用黑体字表示)和异名 (用斜体字表示) 简要列举如下, 并附一野赤豆与贼
小豆区别性状的对照表 (表 1) , 以供参考。
表 1  野赤豆和贼小豆在性状上的区别
Table 1  D ifferen tiating characters of V igna angula r is var. n ipp onens is from those of V. m in im a
野赤豆 (V ig na ang u laris var. n ipp onensis) 贼小豆 (V . m in im a)
1. 通常在中央小叶的两侧, 和两侧小叶的外侧有裂片。 1. 小叶全缘。
T he m iddle leaflet usually lobo se on bo th sides and the
lateral ones lobo se on the outer side.
L eaflets en tire.
2. 小苞片比花 长 2 倍, 4 或 5 脉。 2. 小苞片短于或等长于花 , 1 脉。
B ractlets tw ice longer than the calyx, 4 o r 5 nerved. B ractlets sho rter than o r equal to the calyx, 12nerved.
3. 种脐平, 有时微凹或微凸。 3. 种脐凸出, 于中央具一纵长的沟。
H ilum p lane, som etim es sligh tly concave o r convex. H ilum p ro truding w ith a longitudinal channel.
  V igna angu la r is  (W illd) O hw i et O hash i var. n ipp onens is (O hw i) O hw i et O hash i(1969)
P haseolus n ipp onensis O hw i(1937)
P h. ang u la ris (W illd. ) W. F. W righ t var. n ipp onensis (O hw i)O hw i(1953)
A z uk ia ang u la ris (W illd. ) O hw i et O hash i var. n ipp onensis (O hw i)O hw i (1953)
P h. nakash im ae O hw i f. loba tus K itagaw a (1939)
P h. m in im us Roxb. f. loba tus (K itagaw a) K itagaw a (1979)
P h. y unnanensis W ang et T ang (1955) nom. nud. syn. nov.
V ig na y unnanensis (W ang et T ang)C. Y. W u (1984) syn. nov.
609                 作  物   学  报                 27 卷

参 考 文 献
1 大井次三郎. 日本植物志. 东京: 至文堂, 1953. 190~ 191
2 杨人俊, 韩亚光. 作物学报, 1994, 20 (5) : 607~ 613
3 Kitagaw a M. L ineam en ta F lorae M anshu ricae. Changchun: Inst. Sci. Res. M anch. , 1939. 292~ 293
4 Kitagaw a M. N eo2L ineam en ta F lorae M anshu ricae. V aduz: A. R. Gantner V erlag, 1979. 412
5 中国植物志编委会. 中国植物志.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5. 41: 288
6 Kom arov V L. A ct. H ort. P otrop. , 1903, 22: 636
7 O hw i J. J ou rn J ap B ot. , 1937, 13 (6) : 435
8 野田光藏. 中国东北区 (满洲)植物志. 东京: 风间书店, 1971. 711~ 712
9 辽宁省林业土壤研究所. 东北草本植物志.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76. 5: 165~ 167
10 李书心. 辽宁植物志 (上册). 沈阳: 辽宁科技出版社, 1988. 986~ 988
11 付沛云. 东北植物检索表.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5. 365~ 366
12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中国主要植物图说2豆科.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56. 716
13 吴征缢. 云南种子植物名录 (上册). 昆明: 云南科技出版社, 1984. 637
14 O hw i J. J ou rn. J ap. B ot. , 1969, 44 (1) : 29~ 31
15 V erdcout B. K ew B u ll. , 1970, 24 (3) : 507~ 569
7096 期             杨人俊: 野赤豆在我国的地理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