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Genetic Diversity Analysis of Nelumbo Accessions Based on ESTSSR Markers

基于ESTSSR标记的莲属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全 文 :基于 EST ̄SSR标记的莲属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徐玉仙1ꎬ2ꎬ3ꎬ 张微微2ꎬ4ꎬ 莫海波2ꎬ 李  春2ꎬ3ꎬ 曹建国1ꎬ 田代科2ꎬ3∗∗
(1 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ꎬ 上海  200234ꎻ 2 上海辰山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上海辰山植物
科学研究中心ꎬ 上海  201602ꎻ 3 上海市资源植物功能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ꎬ 上海  201602ꎻ
4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ꎬ 上海  201600)
摘要: 利用 EST ̄SSR分子标记对 30个亚洲莲、 6个美洲莲及 14个亚美杂交莲品种 (野生居群) 进行遗传
多样性分析ꎬ 结果表明: 从 123对 EST ̄SSR引物中筛选出 52对 (42􀆰 3%) 扩增稳定、 具有多态性的引物ꎻ
利用这 52对引物对 50个不同类型代表的莲属品种进行扩增ꎬ 共获得 177条多态性条带ꎬ 引物的等位基因
数和多态性信息量 (PIC) 的范围分别为 2~8个和 0􀆰 63 (NNFB ̄1059) ̄ 0􀆰 91 (NNFB ̄750)ꎬ 平均为 3􀆰 4个和
0􀆰 79ꎮ 利用 NTSYS ̄pc2.11软件对扩增结果进行 Jaccard相似性系数分析ꎬ 50个荷花品种材料遗传相似系数
为 0􀆰 24~0􀆰 86ꎻ 通过 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ꎬ 在遗传相似系数 0􀆰 37处供试荷花材料可分为 4大类群: 亚
洲莲品种均聚类在 I、 II类群中ꎬ III类群绝大部分为亚美杂交莲品种ꎬ IV类群为美洲莲ꎬ 亚美杂交莲品种
与亚洲莲品种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近ꎬ 与传统分类及前人研究结果相一致ꎮ
关键词: 莲ꎻ EST ̄SSRꎻ 遗传多样性ꎻ 亲缘关系
中图分类号: Q 1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0845(2015)05-595-10
Genetic Diversity Analysis of Nelumbo Accessions
Based on EST ̄SSR Markers
Xu Yu ̄xian1ꎬ2ꎬ3ꎬ Zhang Wei ̄wei2ꎬ4ꎬ Mo Hai ̄bo2ꎬ Li Chun2ꎬ3ꎬ Cao Jian ̄guo1ꎬ Tian Dai ̄ke2ꎬ3∗∗
(1 College of Lif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ꎬ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ꎬ Shanghai 200234ꎬ Chinaꎻ 2 Shanghai Chenshan
Plant Science Research Centerꎬ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ꎬ Chenshan Botanical Gardenꎬ Shanghai 201602ꎬ Chinaꎻ
3 Shanghai Key Laboratory of Plant Functional Genomics and Resourcesꎬ Shanghai 201602ꎬ Chinaꎻ
4 Shanghai Vocational 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ꎬ Shanghai 201600ꎬ China)
Abstract: EST ̄SSR markers were applied to estimate the genetic diversity for 30 accessions of Nelumbo nuciferaꎬ 6
accessions of Nelumbo lutea and 14 hybrids between these two species. The 52 of 123 EST ̄SSR markers (42􀆰 3%)
were screened and then applied to amplify the 50 Nelumbo accessions. A total of 177 alleles were identifiedꎬ and the
number of alleles per locus and Polymorphic Information Content (PIC) value varied from 2 to 8 with an average of
3􀆰 4 alleles and from 0􀆰 63 (NNFB ̄1059) to 0􀆰 91 (NNFB ̄750) with an average value of 0􀆰 79ꎬ respectively. Jaccard
similarity coefficients of the amplification results were analyzed by NTSYS ̄pc2.11 software and the genetic similarity
coefficient was from 0􀆰 24 to 0􀆰 86. The clustering dendrogram constructed by UPGMA method indicated that 50 ac ̄
cessions of Nelumbo could be divided into four major groups at the similarity coefficient of 0􀆰 37. Group I and group
II included N􀆰 nuciferaꎻ group III included the majority of Asian ̄American lotus hybridsꎻ and group IV included
N􀆰 lutea. In additionꎬ the Asian ̄American hybrids were closer to N􀆰 nucifera based on genetic relationshipꎬ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traditional classification result and the previous reports.
Key words: Nelumboꎻ EST ̄SSRꎻ Genetic diversityꎻ Genetic relationship
植 物 分 类 与 资 源 学 报  2015ꎬ 37 (5): 595~604
Plant Diversity and Resources                                    DOI: 10.7677 / ynzwyj201515004

∗∗
基金项目: 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攻关项目 (F112421)、 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科学技术项目 (G142427)
通讯作者: 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ꎻ E ̄mail: dktian@sibs􀆰 ac􀆰 cn
收稿日期: 2015-01-06ꎬ 2015-03-16接受发表
作者简介: 徐玉仙 (1987-) 女ꎬ 硕士ꎬ 主要从事园艺植物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ꎮ
  莲ꎬ 又名荷花ꎬ 莲科 (Nelumbonaceae) 莲属
(Nelumbo) 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ꎬ 不仅是中国的
传统名花ꎬ 印度和越南的国花ꎬ 也是世界著名的
观赏、 食用和药用植物ꎬ 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经
济和文化价值 (王其超和张行言ꎬ 2005)ꎮ 莲属
植物仅两种: 分布于亚洲、 澳洲北部的亚洲莲
(Nelumbo nucifera Gaertn.) 和分布于北美、 中美洲、
南美的美洲莲 (Nelumbo lutea Willd.) ( John 等ꎬ
2014)ꎬ 两者虽然在地理上存在隔离ꎬ 但相互杂交
可孕ꎬ 不存在生殖隔离现象 (黄秀强等ꎬ 1992)ꎮ
荷花在中国栽培历史悠久ꎬ 产生了极其丰富
的品种ꎬ 目前全世界通过自然变异直接筛选、 人
工杂交、 离子注入和太空辐射等手段培育出的品
种接近 2 000个ꎮ 莲属ꎬ 特别是亚洲莲的遗传多
样性极为丰富ꎬ 但其种下分类及亲缘关系还不十
分明确ꎬ 甚至还存在一些混淆ꎻ 一些野生资源已
处于濒危处境ꎬ 亟待加强保护 (董玉琛和郑殿
升ꎬ 2005ꎻ Tian 等ꎬ 2008)ꎮ 此外ꎬ 传统的以花
色、 花型、 株型等形态学特征为标准的分类法很
难将所有资源准确分类和鉴定ꎮ 因此ꎬ 在形态学
特征观察的基础上以分子标记技术为补充可更好
地研究荷花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ꎬ
这将对莲属资源的分类、 鉴定、 育种和保护具有
重要意义ꎮ
近年来ꎬ 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ꎬ 利
用 RAPD、 SRAP、 AFLP、 ISSRꎬ 基因组 SSR 等
分子标记进行荷花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
系的研究报道较多 (彭欲率等ꎬ 2004ꎻ 汪岚等ꎬ
2004ꎻ 刘月光等ꎬ 2006ꎻ Xue 等ꎬ 2006ꎻ Guo 等ꎬ
2007ꎻ Han等ꎬ 2007ꎻ Chen等ꎬ 2008ꎻ Han等ꎬ 2009ꎻ
Kubo等ꎬ 2009aꎻ Na 等ꎬ 2009ꎻ Li 等ꎬ 2010ꎻ Fu
等ꎬ 2011ꎻ Pan等ꎬ 2011ꎻ 吴景栋等ꎬ 2011ꎻ Hu 等ꎬ
2012ꎻ Liu 等ꎬ 2012ꎻ 欧阳冬梅等ꎬ 2012ꎻ Yang
等ꎬ 2012aꎻ 刘艺平等ꎬ 2013ꎻ Yang 等ꎬ 2013)ꎮ
SSR (简单序列重复) 标记又称微卫星 DNAꎬ 是
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建立在 PCR 基础上的第二代
分子标记ꎬ 是指真核生物基因组中散在分布的由
1~6个碱基对组成的简单重复序列ꎬ 根据引物开
发序列来源不同ꎬ 可分为基因组 SSR标记 (来源
于基因组序列ꎬ gSSR) 和转录组 SSR标记 (来源
于转录组序列或 EST序列ꎬ EST ̄SSR)ꎮ EST ̄SSR
作为一种与基因表达相关的 SSR 分子标记ꎬ 不
仅具备传统基因组 SSR 标记的共显性、 多态性
高、 重复性好等特点ꎬ 而且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
的发展ꎬ 其开发经济、 通用性高及性状连锁等优
势已在很多植物研究中得到开发和应用 (姚利华
和滕元文ꎬ 2008ꎻ 杨春和刘爱忠ꎬ 2011)ꎮ 但是ꎬ
至今利用 EST ̄SSR 标记进行荷花种质资源的遗
传多样性方面的研究非常有限ꎬ 且标记数和分析
的品种数量均很少 (Kubo等ꎬ 2009bꎻ Pan等ꎬ 2010ꎻ
Yang等ꎬ 2013)ꎮ
本实验利用 52对 EST ̄SSR引物对 50个不同
类型代表性的荷花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ꎬ 旨
在了解其遗传背景及亲缘关系ꎬ 为今后荷花种质
资源分类、 保护利用、 品种鉴定及分子标记辅助
育种 (MAS) 等奠定理论基础和提供实践参考ꎮ
1  材料与方法
1􀆰 1  实验材料
选取 50个来自不同地区、 不同类型的代表性荷花
品种为材料ꎬ 包括 30 个亚洲莲、 6 个美洲莲及 14 个亚
美杂交莲 (表 1)ꎮ 所有材料均通过无性繁殖种植于上
海辰山植物园 “国际荷花资源圃”ꎬ 经作者之一田代
科博士鉴定ꎬ 所有材料均有腊叶标本或照相记录作为
凭证ꎮ
1􀆰 2  基因组 DNA的提取
取鲜样 (幼嫩叶) 100 mgꎬ 用液氮磨成粉状ꎬ 再用
DNA试剂盒 ( DP320ꎬ 北京天根) 提取基因组 DNAꎮ
DNA提取后于 0􀆰 8%琼脂糖凝胶电泳进行检测ꎬ 电泳缓
冲液为 1 × TAEꎬ 电压 100 Vꎻ DNA纯度和浓度测量利用
NanoDrop 2000紫外可见光谱仪 (Thermo) 进行测定ꎬ 稀
释至 50 ng􀅰μL-1的工作液ꎮ
1􀆰 3  SSR分析
PCR扩增反应总体积为 10 μLꎬ 其中反应混合液中
包括: 5 μL的 2 × ES Taq mix (北京康为)ꎬ DNA (50 ng
􀅰μL-1) 模板 1 μLꎬ 引物 0􀆰 5 μL (10 μM)ꎬ 3􀆰 5 μL 的
ddH2Oꎮ PCR扩增反应程序: 94 ℃预变性 3 minꎻ 94 ℃
变性 30 sꎬ 52 ℃退火 30 sꎬ 72 ℃延伸 30 sꎬ 共 30 个循
环ꎻ 最后 72 ℃延伸 5 minꎮ PCR产物中加入 6 μL变性剂
94 ℃变性 5 minꎬ 迅速放于冰上冷却ꎬ 6%聚丙烯酰胺凝
胶进行检测ꎬ 银染方法显色ꎮ 白炽灯下观察电泳结果ꎬ
进行数据统计和扫描照相ꎮ 实验所有 EST ̄SSR 引物均由
上海生工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合成ꎮ
1􀆰 4  数据分析
EST ̄SSR扩增产物以 0、 1统计建立数据库ꎮ 在相同迁
移率位置上ꎬ 有带记为 1ꎬ 无带记为 0ꎬ 缺失数据记为-ꎮ
695                                  植 物 分 类 与 资 源 学 报                            第 37卷
表 1  50个荷花品种材料信息
Table 1  Characteristics of 50 Nelumbo accessions
编号
No.
品种名 (缩写)
Accession name (ab.)
种源
Species
品种类型
Type
生态型
Habitat
株型
Plant size
花型
Flower form
花色
Flower color
1 黄莲 ̄1# (NL ̄1#) 美洲莲 野生型 温带型 大株 单瓣 黄色
2 黄莲 ̄3# (NL ̄3#) 美洲莲 野生型 温带型 大株 单瓣 黄色
3 黄莲 ̄4# (NL ̄4#) 美洲莲 野生型 温带型 大株 单瓣 黄色
4 黄莲 ̄8# (NL ̄8#) 美洲莲 野生型 温带型 大株 单瓣 黄色
5 黄鸟 (YB) 美洲莲 野生型 温带型 大株 单瓣 黄色
6 艾江南 (AJN) 美洲莲 栽培型 温带型 中小株 半重瓣 黄色
7 粉团 (FT) 亚洲莲 栽培型 温带型 大株 重瓣 粉色
8 粉青莲 (FQL) 亚洲莲 栽培型 温带型 中小株 单瓣 复色
9 湘韵 (XY) 亚洲莲 栽培型 热带型 中小株 单瓣 复色
10 粉凌云 (FLY) 亚洲莲 栽培型 温带型 大株 重瓣 粉色
11 冬红花 (DHH) 亚洲莲 栽培型 热带型 大株 单瓣 红色
12 傲霜 (AoS) 亚洲莲 栽培型 热带型 大株 单瓣 白色
13 雪里红花 (XLHH) 亚洲莲 栽培型 热带型 中小株 单瓣 红色
14 普兰店古莲 (PLDGL) 亚洲莲 野生型 温带型 大株 单瓣 红色
15 千瓣莲 (QBL) 亚洲莲 野生型 温带型 大株 千瓣 粉色
16 北孙各庄古莲 (BSGZGL) 亚洲莲 野生型 温带型 大株 单瓣 红色
17 鄂莲 3号 (EL ̄3) 亚洲莲 栽培型 温带型 大株 单瓣 白色
18 玉臂藕 (YBL) 亚洲莲 野生型 温带型 大株 单瓣 复色
19 白洋淀白莲 (BYDBL) 亚洲莲 野生型 温带型 大株 单瓣 白色
20 青菱红莲 (QLHL) 亚洲莲 野生型 温带型 大株 单瓣 红色
21 白洋淀红莲 (BYDHL) 亚洲莲 野生型 温带型 大株 单瓣 红色
22 黑龙江红莲 (HLJHL) 亚洲莲 野生型 温带型 大株 单瓣 红色
23 八一莲 (BYL) 亚洲莲 栽培型 温带型 中小株 单瓣 粉色
24 总统 (TP) 亚洲莲 栽培型 温带型 大株 单瓣 红色
25 小红十八 (XHSB) 亚洲莲 栽培型 热带型 中小株 单瓣 红色
26 粉红凌霄 (Thai ̄2#) 亚洲莲 野生型 热带型 大株 重瓣 红色
27 泰国莲 ̄8# (Thai ̄8#) 亚洲莲 野生型 热带型 大株 单瓣 白色
28 泰国莲 ̄10# (Thai ̄10#) 亚洲莲 野生型 热带型 大株 单瓣 白色
29 易建莲 (YJL) 亚洲莲 栽培型 温带型 大株 单瓣 红色
30 巨子 (JZ) 亚洲莲 栽培型 温带型 大株 单瓣 红色
31 一丈青 (YZQ) 亚洲莲 栽培型 温带型 大株 单瓣 白色
32 单洒锦 (DSJ) 亚洲莲 栽培型 温带型 大株 单瓣 复色
33 大洒锦 (DaSJ) 亚洲莲 栽培型 温带型 大株 重瓣 复色
34 艳阳天 (YYT) 亚洲莲 栽培型 温带型 中小株 单瓣 红色
35 至尊千瓣 (ZZQB) 亚洲莲 栽培型 温带型 大株 千瓣 红色
36 中山红莲 (ZSHT) 亚洲莲 栽培型 温带型 大株 重台 红色
37 杏黄 (XH) 亚美杂交莲 栽培型 温带型 中小株 单瓣 黄色
38 黄羚羊 (HLY) 亚美杂交莲 栽培型 温带型 中小株 重台 黄色
39 卡罗琳娜皇后 (CQ) 亚美杂交莲 栽培型 温带型 大株 单瓣 复色
40 伯里夫人 (SLCM) 亚美杂交莲 栽培型 温带型 大株 重瓣 复色
41 舞妃莲 (WFL) 亚美杂交莲 栽培型 温带型 大株 单瓣 复色
42 友谊牡丹莲 (YYMDL) 亚美杂交莲 栽培型 温带型 大株 重瓣 黄色
43 旭日耀芒 (GS) 亚美杂交莲 栽培型 温带型 大株 半重瓣 黄色
44 春晓 (CX) 亚美杂交莲 栽培型 温带型 中小株 半重瓣 复色
45 粉舞妃 (FWF) 亚美杂交莲 栽培型 温带型 中小株 单瓣 复色
46 黄舞妃 (HuWF) 亚美杂交莲 栽培型 温带型 大株 单瓣 黄色
47 美三色 (MSS) 亚美杂交莲 栽培型 温带型 中小株 单瓣 复色
48 茉莉莲 (MLL) 亚美杂交莲 栽培型 温带型 中小株 单瓣 黄色
49 小舞妃 (XWF) 亚美杂交莲 栽培型 温带型 中小株 单瓣 复色
50 黄牡丹 (HMD) 亚美杂交莲 栽培型 温带型 中小株 重瓣 黄色
注: 编号为 1-4ꎬ 26-28七个荷花材料为野生居群
7955期                    徐玉仙等: 基于 EST ̄SSR标记的莲属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数据分析采用 NTSYS ̄pc2.11 软件进行ꎬ 以 Jaccard 计算
遗传相似系数ꎬ 利用非加权组平均法 (UPGMA) 对 50
个供试荷花品种进行聚类分析ꎬ 构建分子系统树ꎮ 多态
性信息 (PIC) 值计算方法参照 Botstein等 (1980)ꎮ
2  结果与分析
2􀆰 1  EST ̄SSR引物筛选
从本课题组基于荷花转录组序列信息开发并
经过有效性检测的 123 对 EST ̄SSR 引物中筛选
出 52对扩增稳定、 具有多态性的引物 (图 1)ꎬ
多态性比率为 42􀆰 3%ꎮ 随后利用具多态性的 EST ̄
SSR引物对 50 个荷花品种进行扩增ꎬ 共扩增出
177条多态性条带ꎬ 每对引物的等位基因数范围
从 2到 8个ꎬ 平均为 3􀆰 4个 (表 2)ꎬ 这一结果与
Hu等 (2012) 研究结果相似ꎮ 多态性信息量
(PIC) 是用来评估引物多态性信息量水平 (高:
PIC > 0􀆰 5ꎻ 适中: 0􀆰 5 > PIC > 0􀆰 25ꎻ 低: PIC <
0􀆰 25) (Botstein等ꎬ 1980)ꎮ 在本实验所筛选的 52
对 EST ̄SSR引物中ꎬ 所得 PIC 值的范围从 0􀆰 63
(NNFB ̄1059) 到 0􀆰 91 (NNFB ̄750)ꎬ 平均为 0􀆰 79ꎬ
这表明本实验所筛选的引物具有较高的多态性ꎬ
可以有效地用于荷花遗传多样性分析ꎮ
图 1  引物 NNFB ̄2779对部分荷花品种扩增产物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图 (编号同表 1)
Fig􀆰 1  Amplification profiles of primer pair NNFB ̄2779 separated in PAGE (No. is same as Table 1)
表 2  52对 EST ̄SSR标记引物特征
Table 2  Characteristics of 52 EST ̄SSR primers
编号
No.
引物名称
Primer name
SSR基序
SSR motif
引物序列 F / R (5′-3′)
Primer sequence (5′-3′)
等位基因
Allele
多态性信息量
PIC
1 NNFB_28 (TC)8 F: GAAACGAACTTCAGCCAAGCR: AGCCGTGGTTTGTACGAGTT 3 0􀆰 79
2 NNFB_34 (AG)7 F: CGGGCAATAAATCCATCACTR: TTTCCCTACTGATGCCTGGT 2 0􀆰 74
3 NNFB_79 (TC)8 F: GAGAGGAGGGGTGGAGAATCR: GGGATGGGAGAAATGGAGAT 2 0􀆰 65
4 NNFB_83 (TCT)10 F: CAGCACCATTCTGTAATCGCR: GTGTGAGCGTATTTGGATCG 6 0􀆰 88
5 NNFB_86 (TC)6 F: TTGGTGGATTGGAATGTAAGGR: TCACCTCCACAGCACAGAAC 4 0􀆰 80
6 NNFB_125 (TC)15 F: AGAAGAACAGTGGAAGCCGAR: GGGAATTGAGGATTCGATGA 3 0􀆰 78
7 NNFB_184 (CT)8 F: AGAATGGTTGATGGGTAGCGR: CCATGACAACTTCATCTTCGAG 3 0􀆰 79
8 NNFB_186 (TC)14 F: TCTCTGTCCACAAACCGATGR: CAGATTCTGGGTTTCCTCCA 3 0􀆰 82
9 NNFB_404 (TC)9 F: AATTGCAAGGGAAGGTTGAAR: GCAGCTTTAAGGCCAAACTG 3 0􀆰 82
895                                  植 物 分 类 与 资 源 学 报                            第 37卷
续表 2  Table 2 continued
编号
No.
引物名称
Primer name
SSR基序
SSR motif
引物序列 F / R(5′-3′)
Primer sequence (5′-3′)
等位基因
Allele
多态性信息量
PIC
10 NNFB_455 (AG)12 F: AGCCAGGAGGAGATAGAGGGR: ATAAGGGTGAAATGGGAGGG 5 0􀆰 87
11 NNFB_457 (AG)13 F: ACAACCAACCCTCTTGCATCR: GAGAGCTTGTCAAAGGGTGC 3 0􀆰 80
12 NNFB_510 (GA)8 F: CCAGAGCCGTAAGCGTAGTCR: GCCCCGAACTCAATTACTCA 2 0􀆰 73
13 NNFB_572 (AG)13 F: CAACAGCGCAAAAGAAACAAR: TCGTCTTTGCAGAACCACTG 2 0􀆰 74
14 NNFB_596 (CGC)9 F: GCGGCAAACTCCAAACAAGR: TGGGAACGACATGAGCATTA 2 0􀆰 73
15 NNFB_625 (TC)7 F: TGTGATGAATGGTGGTGCTTR: AGAACGCCTTCAATTGGATT 4 0􀆰 84
16 NNFB_652 (GAT)8 F: GTGGAAGCACCGTTTCATCTR: TGAAGCAACAGGATGGACAA 3 0􀆰 82
17 NNFB_671 (TC)9 F: GCATCGCTGCAAACTGAATAR: GTGGAGCCTCCGACTATTTG 5 0􀆰 87
18 NNFB_730 (TCT)5 F: TGATTTCTCCCAGACCCATCR: TGTCGAAGAAAGGGAATTGG 2 0􀆰 74
19 NNFB_750 (CT)10 F: ACTTTGAGCTTGATCGGCACR: CAGCTGAACGGAACTGAGAA 8 0􀆰 91
20 NNFB_764 (TCC)7 F: CATTCCATCTTATGTATCCATTTCAR: GGTCGAGGAACCATGAGAAA 2 0􀆰 67
21 NNFB_797 (TA)7 F: CTTCCGTTTTCCTTTCCCTCR: GCCTGCTCTGACAGTAACCC 3 0􀆰 81
22 NNFB_829 (CTG)6 F: CCATCCAACCAAAATTCACCR: AGCAGGTCGAGAGAGAGTGG 3 0􀆰 82
23 NNFB_837 (GAA)5 F: TGACCAGAAAAGAAGCCCAGR: GATTGCCTTAGCCAGCAGTC 6 0􀆰 87
24 NNFB_871 (TC)13 F: CAGGTCCAGAGGCTGTTAGCR: GGTCCTCATCTTCTTGCAGC 2 0􀆰 75
25 NNFB_1059 (CT)7 F: GGAAAATGGAAGCGGAATTTR: CTTCTTGCCCTTCTCCTCCT 2 0􀆰 63
26 NNFB_1140 (CT)7 F: CCTGGGGTTTAAGTTGTGGAR: TTGGGATTTAGACCCAGCAG 5 0􀆰 87
27 NNFB_1167 (AGA)6 F: GGATGCGTGGAGATCAGAATR: ATAAATTGATCTGGCCGACG 3 0􀆰 78
28 NNFB_1211 (AG)8 F: TGGTCTCGACAGCATTGAAGR: GGTCAATCATCCCACTTGCT 2 0􀆰 74
29 NNFB_1375 (CT)8 F: TACCGTGCCTTCATCCTCTCR: ATGAAGAGCCCTGTCACCAG 4 0􀆰 85
30 NNFB_1390 (GGA)5 F: ACATGTTGCAAGTGAGCCTGR: CCAGCAGCTGTAGTCCCTTC 2 0􀆰 68
31 NNFB_1504 (GAA)6 F: CGGGAGGATTGAATCAGAAAR: CTTTCTCTGCGTCTGGCTTC 3 0􀆰 82
32 NNFB_1556 (GA)6 F: GTAGCACGATGACCTGCTGAR: TCGTTGACAAAAGGCTTTGC 2 0􀆰 67
33 NNFB_1601 (GA)6 F: AGGAAGAAGCAGTGCCAAAAR: TTGTTTGGTTGTTCCCTCGT 3 0􀆰 82
9955期                    徐玉仙等: 基于 EST ̄SSR标记的莲属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续表 2  Table 2 continued
编号
No.
引物名称
Primer name
SSR基序
SSR motif
引物序列 F / R(5′-3′)
Primer sequence (5′-3′)
等位基因
Allele
多态性信息量
PIC
34 NNFB_1635 (GAA)5 F: ACCACGTAACTCGAACCAGGR: CAGAGCAGAGGCACACGTTA 2 0􀆰 62
35 NNFB_1695 (AG)7 F: ATGGTGAGGGGAAAGGAATCR: AGCAGCAGGCATTCTGATTT 2 0􀆰 65
36 NNFB_1814 (CT)8 F: TGAACTGATGTTCATGGGGAR: GCAACCCTGCAACTACTGCT 4 0􀆰 84
37 NNFB_1817 (AG)8 F: AAGGTAGCAAGCAAAAGCCAR: CCAACCGGAACCTATGTTGT 3 0􀆰 80
38 NNFB_1930 (GGT)7 F: GCACTGAAGAGAGCAACGGTR: TAAAGTTGGCCTCCAACCAC 4 0􀆰 84
39 NNFB_2026 (TC)9 F: CCTATCATGCCAATGGGTCTR: AACTGCCCCTCTCTCTCTCC 4 0􀆰 87
40 NNFB_2084 (AG)8 F: AGCTTCCAAGTCCACGAAAAR: AAGTCGCCAAAGCGATAGAA 3 0􀆰 82
41 NNFB_2135 (GTG)9 F: ATGAGAGGGGAATTTTTGGGR: TAAGTGTCTTCGGCTTGCCT 3 0􀆰 81
42 NNFB_2332 (GAA)6 F: CATGGGAATGAAACAAACCAR: GGGACTAGGAGGGCGTTTAG 5 0􀆰 87
43 NNFB_2386 (CCT)5 F: ACTCAACTGAACCGTCGTCCR: TTAATGGTTACAGGGCCGAG 3 0􀆰 77
44 NNFB_2416 (TC)11 F: CGGCGATTAAGGCTCTGTAGR: GGAAGAAGAGCAGGCTGAGA 4 0􀆰 85
45 NNFB_2420 (TC)11 F: CGCTCAGTTCAACACAACCAR: TTGGCTTTCATGACTGTGA 5 0􀆰 87
46 NNFB_2504 (ATC)5 F: ATTCACCCAATGCCACCTAAR: TCGATCACATTGATCAAGCC 2 0􀆰 67
47 NNFB_2521 (AG)11 F: GAAGGAAGGGGTTTTCCTGAR: GTTAGCGACCCCCGTTTTTT 4 0􀆰 83
48 NNFB_2646 (GA)7 F: CTTTGCTGCTACTCCGAACCR: TCCTTCATGCATCTGGTGAG 6 0􀆰 89
49 NNFB_2698 (GA)8 F: TGGTTTCCCAACAATTGGATR: GGCTTTCTTCACCATCTTGC 7 0􀆰 90
50 NNFB_2779 (GAT)7 F: TTACGAGGCCAAGGTTCATCR: AACTCCTTGCAATCCATTCG 3 0􀆰 77
51 NNFB_2820 (AT)7 F: GGCATACATAACATAGCGTGCR: GGGTGCTTTCATTGGTGTTT 4 0􀆰 82
52 NNFB_3042 (CTT)7 F: TCTTAGCACCTCTCAACACCAAR: GGGTCTCAGCGTCAATGTTT 2 0􀆰 73
总计 Total 177 41􀆰 12 
平均 Mean 3􀆰 4 0􀆰 79
2􀆰 2  聚类分析
根据 52 对 EST ̄SSR 引物的扩增结果ꎬ 用
NTSYS ̄pc2.11软件进行聚类分析ꎬ 得出 50 个供
试荷花品种的聚类树图 (图 2)ꎮ 由图 2 可知供
试的荷花种质资源的遗传相似系数范围为 0􀆰 24~
0􀆰 86ꎬ 遗传相似系数小ꎬ 遗传距离大ꎬ 其亲缘关
系就越远ꎮ 由此表明本研究所选的供试荷花品种
间差异明显ꎬ 具有较为丰富的遗传变异ꎮ
在遗传相似系数为 0􀆰 37时ꎬ 可以将 50 个供
试荷花品种分为四大类群: Iꎬ IIꎬ III 和 IVꎮ 亚
洲莲品种均聚类在 I、 II 类群中ꎬ III 类群为亚美
杂交莲品种 (除 ‘友谊牡丹莲’、 ‘黄牡丹’ 外)ꎬ
006                                  植 物 分 类 与 资 源 学 报                            第 37卷
IV类群为美洲莲ꎮ 在亚洲莲品种聚集的第 I 大
类群中包含 ‘粉团’、 ‘冬红花’、 ‘傲霜’、 ‘雪里
红’、 ‘湘韵’ 和 ‘粉青莲’ 6个亚洲莲栽培品种ꎬ
其中ꎬ 重瓣型的 ‘粉团’ 与其他 5 个单瓣型的亚
洲莲栽培品种相比ꎬ 表现出较远的亲缘关系ꎮ 第
II大类群包括 24 个亚洲莲品种和 2 个亚美杂交
莲品种 (‘友谊牡丹莲’、 ‘黄牡丹’)ꎮ 在遗传相
似系数为 0􀆰 42 时ꎬ 又可以进一步分为 IIa、 IIb
两个亚群ꎮ IIa亚群包括 17 个野生型、 藕莲、 千
瓣型、 热带型的较原始的品种ꎬ 其中ꎬ 来自中国
部分地区较原始的亚洲莲大部分聚在一支上ꎬ 而
来自泰国境内的野生莲型 ( Thai ̄2#、 Thai ̄8 #、
Thai ̄10#) 聚在另一支上ꎬ 这可能与地理分化不
同有关ꎻ 此外ꎬ 红色、 大株型的 ‘中山红台’ 和
图 2  50个荷花品种遗传相似系数的非加权组平均法 (UPGMA) 聚类分析树状图
Fig􀆰 2  A dendrogram of 50 Nelumbo accessions using UPGMA method based on genetic similarity
1065期                    徐玉仙等: 基于 EST ̄SSR标记的莲属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至尊千瓣’ 聚在一起ꎬ 说明两者亲缘关系较近ꎻ
IIb亚群包含有 7 个亚洲莲栽培品种和 2 个亚美
杂交莲品种ꎬ 这 7个亚洲莲栽培品种大部分为大
株、 单瓣型品种ꎬ 如 ‘易建莲’、 ‘单洒锦’、 ‘一
丈青’、 ‘艳阳天’ 等ꎮ 第 III 大类群包含有 12 个
亚美杂交莲和 1个美洲莲 (‘艾江南’)ꎬ 这表明供
试的亚美杂交莲品种除 ‘友谊牡丹莲’、 ‘黄牡丹’
外均聚在一支上ꎮ 第 IV 大类群包含黄莲 1#、 黄
莲 3#、 黄莲 4#、 黄莲 8#和 ‘黄鸟’ 5个野生型美
洲莲居群ꎬ 其中ꎬ ‘黄鸟’ 与其他的 4个野生型美
洲莲居群相比ꎬ 表现出相对较远的亲缘关系ꎮ
由聚类图还可以看出ꎬ 在遗传相似系数为
0􀆰 37处ꎬ 包含绝大部分亚洲莲品种的第 II 大类
群与包含亚美杂交莲的第 III 大类群聚在一大支
上ꎬ 然后再与第 I大类群聚在一起ꎬ 最后才与包
含有美洲莲的第 IV 大类群聚在一起ꎬ 表明亚美
杂交莲品种与亚洲莲品种亲缘关系相对较近ꎮ
3  讨论
EST ̄SSR作为一种与基因表达相关的 SSR分
子标记ꎬ 不仅具备传统基因组 SSR 标记的共显
性、 多态性高、 重复性好等特点ꎬ 而且因开发经
济、 通用性高及性状连锁等优势已在很多植物研
究中得到开发和应用ꎮ 然而ꎬ 基于 EST ̄SSR 标
记进行荷花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较少且标
记数目有限 (Kubo等ꎬ 2009bꎻ Pan等ꎬ 2010ꎻ Yang
等ꎬ 2013)ꎮ 通常因转录组序列的保守性ꎬ EST ̄
SSR标记的多态性低于基因组 SSR 标记 (Eujayl
等ꎬ 2002ꎻ Liang 等ꎬ 2009)ꎬ 但是本实验筛选的
EST ̄SSR标记具有较高的多态性ꎮ 以前基于基因
组 SSR 标记的荷花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方面的
研究报道中ꎬ 平均每对引物的等位基因数为 3􀆰 3
~5􀆰 8ꎻ 平均每对引物的 PIC 值为 0􀆰 3~0􀆰 5 (Kubo
等ꎬ 2009bꎻ Pan等ꎬ 2010ꎬ 2011ꎻ Hu等ꎬ 2012ꎻ Liu
等ꎬ 2012ꎻ Yang 等ꎬ 2012a)ꎻ 基于 EST ̄SSR 标记
的平均每对引物的等位基因数和 PIC 值分别为
2􀆰 7、 0􀆰 3ꎮ 然而ꎬ 在本实验中ꎬ 平均每对 EST ̄SSR
引物的等位基因数与 PIC 值分别为 3􀆰 4、 0􀆰 79ꎬ
这表明本实验的 EST ̄SSR 引物具有更高的多态
性ꎬ 原因一方面可能是供试荷花材料的资源代表
性高、 基因型丰富ꎻ 另一方面可能是测序序列的
高覆盖率 (Eujayl等ꎬ 2002ꎻ Dutta等ꎬ 2011)ꎮ
本研究可将供试的荷花品种分为亚洲莲 (I、
II)、 亚美杂交莲 (III) 和美洲莲 (IV)ꎻ 并且聚
于第 Iꎬ II 大类群的亚洲莲品种明显与第 IV 类
群的美洲莲区分开ꎬ 这很大程度上与种间长期的
地理隔离有关ꎬ 所得结果与前人的研究相一致
(Chen等ꎬ 2008ꎻ Li 等ꎬ 2010ꎻ Pan 等ꎬ 2010ꎻ Fu
等ꎬ 2011ꎻ Hu 等ꎬ 2012ꎻ Yang 等ꎬ 2012b)ꎮ 另
外ꎬ 同属于亚洲莲ꎬ 分别来自中国和泰国的荷花
品种 (Thai ̄2#、 Thai ̄8#、 Thai ̄10#) 各自聚在不
同的亚支上ꎬ 表明它们之间也因地理隔离导致遗
传变异与分化ꎮ 聚类于 IIa 亚群的野生型较原始
的亚洲莲与第 I 大群类及 IIb 亚群内的栽培亚洲
莲品种区别开来ꎬ 表明由于人工选择、 现代农业
的发展与进步及生存环境变化的影响ꎬ 导致它们
之间各种性状及遗传背景出现了明显差异ꎮ 虽
然ꎬ 根据资源的地理分布差异、 野生型、 栽培品
种等传统分类标准ꎬ 本实验利用 EST ̄SSR 标记
将供试材料明显区分开ꎬ 但一些品种ꎬ 特别是栽
培型的亚洲莲品种ꎬ 基于性状分类如株型、 花
型、 花色等ꎬ 同一类型品种往往聚类于不同的群
或亚群内ꎬ 表明不同品种即使单一性状相同也不
一定能聚类到一起ꎮ 原因一方面可能是供试的荷
花品种数量不够大或可用标记数有限ꎬ 不足以形
成一个与形态学特征相一致的清晰的区分模式ꎻ
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供试的栽培亚洲莲品种因种内
或品种间频繁发生杂交从而产生了较高的遗传多
样性 (Liu等ꎬ 2012)ꎬ 而聚类结果又同时受到多
种形态学性状的影响ꎮ 此外ꎬ 也可能因荷花品种
繁多ꎬ 部分品种遗传背景复杂或不清ꎬ 前人根据
形态特征可能将其错误分类ꎮ
由聚类图可知ꎬ 原属亚美杂交莲的 ‘友谊牡
丹莲’ 和 ‘黄牡丹’ 却聚在了亚洲莲品种内ꎬ 这
与传统分类记载 (王其超和张行言ꎬ 2005) 有出
入ꎬ 可能因为 ‘友谊牡丹莲’ 是采用性状倾向于
亚洲莲的亚美杂交莲品种 ‘伯里夫人’ (‘Mrs.
Perry D. Slocum’)通过自交或同其他品种自然杂
交培育而来的 (培育者仅记载该品种来源于 ‘伯
里夫人’ 的种子)ꎻ ‘黄牡丹’ 的母本又是 ‘友谊
牡丹莲’ꎮ 杂交品种经多次杂交或自交后ꎬ 杂交
后代的遗传组成发生了显著变化ꎬ 表观性状通常
由来自亲本的遗传物质比例决定ꎬ 而这些比例在
荷花长期的人工或自然选育过程中表现是不均衡
206                                  植 物 分 类 与 资 源 学 报                            第 37卷
的 (黄国振ꎬ 1987ꎻ Chen 等ꎬ 2008ꎻ 刘艺平等ꎬ
2013)ꎬ 有关这方面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研
究ꎮ 原被归类为美洲莲栽培品种的 ‘艾江南’
(张行言和陈龙清ꎬ 2011) 没有聚在 IV (美洲莲
群) 内ꎬ 而与亚美杂交莲聚在一起ꎮ 经观察 ‘艾
江南’ 不同开花时期花被ꎬ 我们发现其花色虽为
黄色ꎬ 但瓣尖带红色ꎬ 而红色只能来源于亚洲
莲ꎬ 这表明 ‘艾江南’ 应该是亚美杂交莲后代ꎬ
之前可能被错误分类ꎮ
    本研究发现采自同一地方湖南汉寿县城郊的
‘玉臂藕’ 与 ‘鄂莲 3 号’ 聚在同一支上ꎬ 并且
遗传相似系数较大为 0􀆰 8ꎬ 两品种间的遗传差异
较小ꎬ 原因可能是: 供试采集的 ‘玉臂藕’ 与
‘湖南泡子’ 形态学性状相近ꎬ 可能就是 ‘湖南
泡子’ 或其近似种源ꎻ ‘鄂莲 3号’ 是由 ‘湖南泡
子’ 作为母本 (仅记载来自湖南ꎬ 具体产地不
详)ꎬ ‘竹节藕’ 为父本ꎬ 经过人工杂交选育的品
种 (周国林等ꎬ 2000)ꎮ 以前的研究推测 ‘至尊
千瓣’ 可能来自与之花色、 花型、 株型等均相近
的 ‘中山红台’(Tian和 Tiltꎬ 2011ꎻ 黄秀等ꎬ 2014)ꎬ
从本实验聚类结果来看ꎬ 两者在遗传相似系数大
约为 0􀆰 60 时聚在一起ꎬ 表明两者遗传差异小ꎬ
亲缘关系较近ꎬ 从分子方面支持验证了这一推
测ꎮ 这些结果也说明本研究开发的 EST ̄SSR 引
物对疑难荷花资源的亲缘关系推断和辅助鉴定起
到了很好的效果ꎮ
    本研究利用 EST ̄SSR 引物将供试的荷花品
种资源清晰地分为亚洲莲、 美洲莲、 亚美杂交莲
三大类群ꎬ 再次证明了 EST ̄SSR 标记用于荷花
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研究的有效性和重要性ꎮ 由
于荷花种质资源繁多ꎬ 栽培历史悠久ꎬ 品种分类
混乱ꎬ 单方面依靠形态学或分子标记研究荷花的
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是不够科学的ꎬ 也很难保
证结果准确ꎬ 只有两者相互结合ꎬ 相互佐证才能
更好地解决莲属的部分种质资源混乱、 遗传背景
不清和亲缘关系等问题ꎬ 为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莲
属资源提供科学的决策和实践指导ꎮ
致谢  感谢南京艺莲苑丁跃生先生、 中科院北京植物园
张会金高工、 北京莲花池公园李鹏飞工程师、 三水荷花
世界梁常娥女士、 美国奥本大学 Ken Tilt 教授等协助采
集部分实验材料ꎮ
〔参  考  文  献〕
董玉琛ꎬ 郑殿升ꎬ 2005. 国家重点保护农业野生植物要略 [M].
北京: 中国气象出版社
王其超ꎬ 张行言ꎬ 2005. 中国荷花品种图志 [M]. 北京: 中国林
业出版社
张行言ꎬ 陈龙清ꎬ 2011. 中国荷花新品种图志 [M]. 北京: 中国
林业出版社
周国林ꎬ 柯卫东ꎬ 傅新发等ꎬ 2000. 莲藕杂种优势的利用 [J] . 长
江蔬菜ꎬ (3): 31—33
Botstein Dꎬ White RLꎬ Skolnick M et al.ꎬ 1980. Construction of a ge ̄
netic linkage map in man using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 ̄
morphisms [J] .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ꎬ 32 (3):
314—331
Chen Yꎬ Zhou RCꎬ Lin XD et al.ꎬ 2008. ISSR analysis of genetic di ̄
versity in sacred lotus cultivars [ J] . Aquatic Botanyꎬ 89 (3):
311—316
Dutta Sꎬ Kumawat Gꎬ Singh BP et al.ꎬ 2011. Development of genic ̄
SSR markers by deep transcriptome sequencing in pigeonpea [Ca ̄
janus cajan (L.) Millspaugh] [J] . BMC Plant Biologyꎬ 11: 17
Eujayl Iꎬ Sorrells MEꎬ Baum M et al.ꎬ 2002. Isolation of EST ̄derived
microsatellite markers for genotyping the A and B genomes of
wheat [J] .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ꎬ 104: 399—407
Fu Jꎬ Xiang QYꎬ Zeng XB et al.ꎬ 2011. Assessment of the genetic di ̄
versity and population structure of lotus cultivars grown in China
by 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 J] .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Horticultural Scienceꎬ 136 (5): 339—349
Guo HBꎬ Li SMꎬ Peng J et al.ꎬ 2007. Genetic diversity of Nelumbo
accessions revealed by RAPD [ J] . Genetic Resources and Crop
Evolutionꎬ 54 (4): 741—748
Han YCꎬ Teng ZCꎬ Chang FH et al.ꎬ 2007. Analyses of genetic rela ̄
tionships in Nelumbo nucifera using nuclear ribosomal ITS se ̄
quence dataꎬ ISSR and RAPD markers [ J] . Aquatic Botanyꎬ
87: 141—146
Han YCꎬ Teng ZCꎬ Robert W et al.ꎬ 2009. Mating system and genetic
diversity in natural populations of Nelumbo nucifera ( Nelum ̄
bonaceae) detected by ISSR markers [J] . Plant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ꎬ 277 (1 ̄2): 13—20
Hu JHꎬ Pan Lꎬ Liu HG et al.ꎬ 2012.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genetic
diversity in sacred lotus (Nelumbo nucifera Gaertn.) using AFLP
and SSR markers [ J] . Molecular Biology Reportsꎬ 39 ( 4):
3637—3647
Huang GZ (黄国振)ꎬ 1987. Breeding a new cultivar of yellow lotus
Nelumbo × nucifera cv. Friendship Peony [ J] . Acta Horticultu ̄
rae Sinica (园艺学报)ꎬ 14 (2): 129—132
Huang X (黄秀)ꎬ Tian DK (田代科)ꎬ Zhang WW (张微微) et
al.ꎬ 2014. Comparison of floral organ morphological development
between single and double flowers in Nelumbo nucifera [ J] .
Plant Diversity and Resources (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ꎬ 36
3065期                    徐玉仙等: 基于 EST ̄SSR标记的莲属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3): 303—309
Huang XQ (黄秀强)ꎬ Chen JY (陈俊愉)ꎬ Huang GZ (黄国振)ꎬ
1992. Preliminary studies on biosystema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Nelumbo species [ J] . Acta Horticulturae Sinica (园艺
学报)ꎬ 19 (2): 164—170
John HWꎬ 2014. Flora of North America [OL]. http: / / www.efloras.
org / florataxon.aspx? flora_id = 1&taxon_id = 10608.3
Kubo Nꎬ Hirai Mꎬ Kaneko A et al.ꎬ 2009a. Development and charac ̄
terization of simple sequence repeat (SSR) markers in the water lo ̄
tus (Nelumbo nucifera) [J]. Aquatic Botanyꎬ 90 (2): 191—194
Kubo Nꎬ Hirai Mꎬ Kaneko A et al.ꎬ 2009b. Classification and diversi ̄
ty of sacred and American Nelumbo species: the genetic rela ̄
tionships of flowering lotus cultivars in Japan using SSR markers
[J] . Plant Genetic Resourcesꎬ 7 (03): 260—270
Li Zꎬ Liu XQꎬ Robert W et al.ꎬ 2010. Genetic diversity and classifi ̄
cation of Nelumbo germplasm of different origins by RAPD and
ISSR analysis [J] . Scientia Horticulturaeꎬ 125 (4): 724—732
Liang XQꎬ Chen XPꎬ Hong YB et al.ꎬ 2009. Utility of EST ̄derived
SSR in cultivated peanut (Arachis hypogaea L.) and Arachis wild
species [J] . BMC Plant Biologyꎬ 9 (1): 35
Liu YLꎬ Yang Mꎬ Xiang QY et al.ꎬ 2012. Characterization of microsa ̄
tellite markers and their application for the assessment of genetic
diversity among lotus accessions [J] .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 ̄
ciety for Horticultural Scienceꎬ 137 (3): 180—188
Liu YG (刘月光)ꎬ Teng YY (滕永勇)ꎬ Pan C (潘辰) et al.ꎬ
2006. Cluster analysis of Nelumbo based on SRAP markers [ J] .
Amino Acids & Biotic Resources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ꎬ 28 (1):
29—32
Liu YP (刘艺平)ꎬ Li C (李创)ꎬ Li N (李娜) et al.ꎬ 2013. ISSR
markers based on genetic diversity analysis of Nelumbo nucifera
Gaertn [J] . Journal of Northwest A & F University (Natural Sci ̄
ence Edition)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ꎬ 41
(4): 139—146
Na ANꎬ Guo HBꎬ Ke WDꎬ 2009. Genetic variation in rhizome lotus
(Nelumbo nucifera Gaertn. ssp. nucifera) germplasms from China
assessed by RAPD markers [J] .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ꎬ
8 (1): 31—39
Ouyang DM (欧阳冬梅)ꎬ Liu H (刘凰)ꎬ Xu JX (徐金星) et al.ꎬ
2012. Genetic diversity analysis of Nelumbo accessions based on
SRAP markers [J] . Journal of Changjiang Vegetables (长江蔬
菜)ꎬ (16): 35—38
Pan Lꎬ Xia QJꎬ Quan ZW et al.ꎬ 2010. Development of novel EST ̄
SSRs from sacred lotus (Nelumbo nucifera Gaertn) and their uti ̄
lization for the genetic diversity analysis of N􀆰 nucifera [J] . Jour ̄
nal Heredityꎬ 101 (1): 71—82
Pan Lꎬ Quan ZWꎬ Hu JH et al.ꎬ 2011. Genetic diversity and differen ̄
tiation of lotus (Nelumbo nucifera) accessions assessed by simple
sequence repeats [ J] . Annals of Applied Biologyꎬ 159 ( 3):
428—441
Peng YL (彭欲率)ꎬ Han YC (韩延闯)ꎬ Wang L (汪岚) et al.ꎬ
2004. Genetic diversity in lotus (Nelumbo) accessions revealed
by AFLP technique [J] . Molecular Plant Breeding (分子植物
育种)ꎬ 2 (6): 823—827
Tian DKꎬ Tilt Kꎬ 2011. ‘Zhizun Qianban’: A recognition of an ob ̄
scure lotus (Nelumbo) cultivar with an interesting legend [ J] .
Hortscienceꎬ 46 (7): 1044—1045
Tian HLꎬ Chen XQꎬ Wang JX et al.ꎬ 2008. Development and charac ̄
terization of microsatellite loci for lotus (Nelumbo nucifera) [J] .
Conservation Geneticsꎬ 9 (5): 1385—1388
Wang L (汪岚)ꎬ Han YC (韩延闯)ꎬ Peng YL (彭欲率) et al.ꎬ
2004. Application of ISSR technique to genetic research of lotus
root [J] . Amino Acids & Biotic Resources (氨基酸和生物资
源)ꎬ 26 (3): 20—22
Wu JD (吴景栋)ꎬ Liu SC (刘生财)ꎬ Yang SC (杨盛春) et al.ꎬ
2011. Analysis on genetic diversity of 30 lotus (Nelumbo nucifera
Gaertn.) germplasm resources by RAPD marker [J] . Journal of
Changjiang Vegetables (长江蔬菜)ꎬ (16): 42—45
Xue JHꎬ Zhuo LHꎬ Zhou SLꎬ 2006. Genetic diversity and geographic
pattern of wild lotus (Nelumbo nucifera)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J] .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ꎬ 51 (4): 421—432
Yang Mꎬ Han YNꎬ Xu LM et al.ꎬ 2012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ge ̄
netic diversity of lotus (Nelumbo) using SSR and SRAP markers
[J] . Scientia Horticulturaeꎬ 142: 185—195
Yang Mꎬ Han YNꎬ Robert VB et al.ꎬ 2012b. Genetic linkage maps for
Asian and American lotus constructed using novel SSR markers
derived from the genome of sequenced cultivar [ J] . BMC Ge ̄
nomicsꎬ 13: 653
Yang Mꎬ Liu Fꎬ Han YN et al.ꎬ 2013. Genetic diversity and structure
in populations of Nelumbo from Americaꎬ Thailand and China:
Implications for conservation and breeding [ J] . Aquatic Bota ̄
nyꎬ 107: 1—7
Yang C (杨春)ꎬ Liu AZ (刘爱忠)ꎬ 2011. Development of EST ̄SSR
markers from Jatropha curcas (Euphorbiaceae) and their appli ̄
cation in genetic diversity analysis among germplasms [ J ] .
Plant Diversity and Resources (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ꎬ 33
(5): 529—534
Yao LH (姚利华)ꎬ Teng YW (滕元文)ꎬ 2008. A brief introduction
on EST ̄ SSR marker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research of fruit
trees [J] . Journal of Fruit Science (果树学报)ꎬ 25 ( 2):
219—224
406                                  植 物 分 类 与 资 源 学 报                            第 37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