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Plants among Yi People’s Traditional Folk Customs and Their Cultural Significance in Liangshan Yi Autonomous Prefecture, Sichuan

四川凉山彝族传统民俗中的植物及其文化意义



全 文 :四川凉山彝族传统民俗中的植物及其文化意义∗
王  静
(成都大学城乡建设学院ꎬ 四川 成都  610106)
摘要: 凉山彝族传统民俗植物文化在当地彝社会中广泛存在ꎬ 表现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多样性ꎬ 集中反映在
法术仪式、 礼仪、 节日庆典等方面ꎮ 采用关键人物访谈、 半结构访谈、 参与式观察等方法研究了凉山彝族
传统民俗中使用的植物ꎬ 共调查到 102种ꎬ 其中ꎬ 跟婚礼相关的植物 21种ꎬ 葬礼植物 24种ꎬ 成人礼植物
11种ꎬ 日常礼仪植物 3种ꎻ 火把节植物 14种ꎬ 彝族年植物 15种ꎻ 法术仪式植物 91种ꎮ 这些民俗植物的
文化含义主要表现在驱鬼、 生殖崇拜和祖先崇拜三个方面ꎬ 这与当地彝族崇信鬼神和其崇拜万物有灵的原
始宗教有关ꎬ 是其自然原始宗教和毕摩文化的重要组成ꎮ
关键词: 民族植物学ꎻ 传统民俗ꎻ 毕摩文化ꎻ 彝族ꎻ 凉山州
中图分类号: Q 948􀆰 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845(2014)04-537-08
Plants among Yi People’s Traditional Folk Customs and
Their Cultural Significance in Liangshan Yi
Autonomous Prefectureꎬ Sichuan
WANG Jing
(College of 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ionꎬ Chengdu Universityꎬ Chengdu 610106ꎬ China)
Abstract: The culture of plants used in Liangshan Yi people’s traditional folk customs is widespread. These plants
represented rich cultural diversityꎬ mainly existing in witchcraftsꎬ rites and festivals. A community ̄based study and
an extensive field surveys had been carried out. The methods including Key Informant Interviewsꎬ Semi ̄structured
Interviews and Participatory Observation were adopted in the study. The plants in traditional folk customs used by the
Yi people in Liangshan Yi Autonomous Prefecture and their cultural contexts were documented and inventor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102 plant species used in Yi people’s traditional folk customs and expressed diversity
and richness in terms of cultural meanings. The plants were used for witchcrafts and ritesꎬ social ritualsꎬ festive e ̄
ventsꎬ including 21 species used in weddingꎬ 24 in funeralꎬ 11 in the adult ceremonyꎬ 3 in daily lifeꎻ 14 in the
Torch Festivalꎬ 15 in the Yi National new yearꎬ 91 in witchcrafts and rites. The folk plants’ cultural meanings are
mainly reflected in exorcismꎬ reproductive worship and ancestor worship. The main reasons are that the Yi people ad ̄
vocate ghosts and believe the animism of primitive religion in Lianshan region. The cultures of folk plants are an im ̄
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natural primary religion and Bimo culture. It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the traditional cul ̄
ture of the Yi people.
Key words: Ethnobotanyꎻ Traditional folk customsꎻ Bimo cultureꎻ Yi nationalityꎻ Liangshan Yi Autonomous Prefecture
1  研究背景
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是密不可分的整体
(刘爱忠等ꎬ 2000a)ꎬ 位于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
的四川西南部凉山地区保存了典型、 完整且丰富
植 物 分 类 与 资 源 学 报  2014ꎬ 36 (4): 537~544
Plant Diversity and Resources                                    DOI: 10.7677 / ynzwyj201413195
∗ 基金项目: 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彝族文化研究中心资助科研项目 (YZWH1115)
收稿日期: 2013-09-30ꎬ 2014-02-28接受发表
作者简介: 王  静 (1981-) 女ꎬ 博士ꎬ 讲师ꎬ 主要从事民族植物学、 环境与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研究ꎮ E ̄mail: blueforest33@163􀆰 com
多样的彝族民俗文化ꎬ 且不同于深受汉族文化及
佛道思想之影响的滇、 黔彝族文化ꎬ 有明显的地
域特征ꎮ 在当地彝族的日常生活礼仪、 婚礼、 葬
礼、 节日庆典和宗教仪式中均有大量的不同植物
种类被利用ꎬ 部分种类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ꎮ
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 居住地城镇化、 交通
条件的改善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ꎬ 使凉山彝族
(尤其是年轻一代) 思想观念不断改变ꎬ 民族服
饰、 语言、 生活方式等逐渐与外界趋同ꎬ 传统民
俗也在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渐衰退、
消失ꎬ 同样与这些传统民俗紧密相连的民族植物
学知识也在逐渐消失ꎬ 传统民俗中很多内容都是
通过 “口授手传” 的方式代代相传ꎬ 随着老一
代的故去ꎬ 许多重要信息也逐渐被人们遗忘或丢
失ꎮ 同样ꎬ 民俗植物文化被保存在记忆和实践中
而不是用文字记录ꎬ 与这些传统文化相关的民族
植物学知识也在逐渐消失ꎮ
关于彝族民俗植物研究的报道多为云南的彝
族 (龙春林等ꎬ 1999ꎻ 刘爱忠等ꎬ 2000aꎬbꎻ 赖毅
和严火其ꎬ 2010ꎻ 李金发ꎬ 2012)ꎬ 而关于凉山彝
族民俗植物的研究主要见于凉山彝族传统宗教文
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及生态意义 (薛达元等ꎬ
2009)ꎬ 其他相关信息则零星记载于以主要介绍
凉山彝族宗教文化和传统民俗事项的文献中ꎬ 且
其中提及的植物名称多为地方名、 俗名及彝语名
称ꎮ 因此ꎬ 在该地区进行民族植物学研究ꎬ 把传
统文化和民俗中利用植物的信息和其代表的意义
及文化内涵在丧失之前记录下来ꎬ 弄清民俗事项
中使用的植物的科学名ꎬ 这对抢救非物质文化遗
产具有重要意义ꎮ 此外ꎬ 应用民族植物学方法对
彝族民俗中植物文化中的种种现象进行识别与研
究ꎬ 对研究、 继承和发展本民族传统文化可起到
积极作用ꎬ 对探讨自然环境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相
互作用和相互关系具有一定的价值ꎬ 也可为研究
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变迁提供一些参考ꎮ
1􀆰 1  研究地区概况
凉山彝族自治州 (以下简称凉山州) 是我
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ꎬ 位于四川省西南部ꎬ 东北
分别与宜宾、 乐山两市接壤ꎬ 北连雅安、 甘孜两
地区ꎬ 南与攀枝花市毗邻ꎬ 东、 南、 西还与云南
省相连接ꎬ 全州幅员面积 6􀆰 04 万平方公里ꎮ 凉
山州历史悠久ꎬ 远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ꎬ 中
央王朝就在这里设置郡县ꎬ 委派官吏进行管理ꎮ
由于历史原因ꎬ 直到 1956 年民主改革前ꎬ 凉山
境内家支林立ꎬ 没有形成统一的地方政权ꎬ 仍然
完整地保留着奴隶社会ꎮ
凉山州位于横断山脉北段ꎬ 其东、 西、 南三
面被金沙江环绕ꎬ 北以大渡河为界ꎬ 形成相对封
闭的地理单元ꎬ 地貌复杂多样ꎬ 地势西北高ꎬ 东
南低ꎬ 海拔高度最高为 5 958 mꎬ 最低为 305 mꎻ
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ꎬ 年均气温 14 ~ 17 ℃ꎬ
干湿分明ꎬ 冬半年日照充足ꎬ 少雨干暖ꎬ 夏半年
云雨较多ꎬ 气候凉爽ꎬ 年均降雨量 1 000 ~ 1 100
mmꎻ 全州年均日照时数 2 000 ~ 2 400 hꎬ 无霜期
达 230 ~ 306 d (凉山州人民政府网站ꎬ 2013)ꎮ
凉山州植物种类丰富ꎬ 包括多种珍稀、 濒危和孑
遗物种ꎬ 是我国种子植物起源中心和系统发育中
心之一 (王荷生ꎬ 1992)ꎬ 也是近代形成的温带
和高山植物区系的起源、 发展和分化中心 (孙
航ꎬ 2002)ꎮ
1􀆰 2  凉山彝族简介
凉山彝族是指说六种方言的彝族人中讲北部
方言的一个族群ꎬ 是自称 “诺苏” 的彝族支系ꎮ
其直系祖先为距今两千年前居住于兹兹蒲武的地
方 (今云南昭通一带) 的古侯、 曲涅两个原始
部落ꎬ 后迁入凉山ꎮ 历经两千多年的不断迁徙融
合ꎬ 这两支彝族先民子孙繁衍ꎬ 人口覆盖凉山大
部份地区ꎬ 逐步形成现今凉山彝族的主体 (凉
山州人民政府网站ꎬ 2013)ꎮ
2  研究方法
2􀆰 1  民族植物学研究方法
除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广泛收集关于凉山彝
族文化的书籍、 期刊杂志、 相关研究报告、 地方
志、 内部文献、 政府统计资料等获取其中记载的
关于凉山彝族民俗中民族植物学知识外ꎬ 还进行
了野外调查ꎮ
笔者于 2010-2013 年的每年 7-10 月ꎬ 2013
年 1- 3 月在凉山州美姑、 普格、 雷波、 布拖、
昭觉、 金阳、 冕宁、 西昌、 盐源、 盐边等地ꎬ 采
用人类学、 生态学和植物学的部分方法ꎬ 进行了
广泛的野外调查、 民间访谈和室内的分析整理ꎮ
主要采用关键人物访谈 (Key Informant Interviews)、
半结构访谈 ( Semi ̄structured Interviews)、 参与
835                                  植 物 分 类 与 资 源 学 报                            第 36卷
式观察 (Participatory Observation)、 民俗植物的
现状考察、 凭证标本和实物的收集等方法ꎬ 调查
凉山彝族民俗植物文化ꎬ 如礼仪植物、 宗教仪
式、 节日庆典等民俗活动中利用的植物种类及其
文化意义ꎮ
3  结果与分析
3􀆰 1  凉山彝族民俗植物及其文化多样性表现
作者通过广泛的文献研究、 社会访谈、 野外
调查ꎬ 发现凉山彝族民俗中使用到的植物约 102
种 (表 1)ꎬ 按其使用的民俗事项不同可分为:
1) 礼仪植物 (婚礼、 葬礼、 成人礼和日常礼
仪)ꎬ 其中跟婚礼相关的植物 21 种ꎬ 葬礼植物
24种ꎬ 成人礼植物 11 种ꎬ 日常礼仪植物 3 种ꎻ
2) 节日庆典植物 (火把节和彝族年)ꎬ 火把节
植物 14种ꎬ 彝族年植物 15 种ꎻ 3) 法术仪式植
物ꎬ 91种ꎮ
3􀆰 2  凉山彝族民俗植物的用途、 寓意和来源
凉山彝民传统观念中ꎬ 灾祸疾病的产生和自
然界产生的异常现象ꎬ 皆为鬼怪所为ꎬ 为五谷丰
登、 人畜安康ꎬ 就要延请毕摩或苏尼进行各种法
术仪式、 驱除鬼魅ꎬ 以解各种天灾人祸ꎮ 因此ꎬ
在预防、 驱赶甚至杀死这些鬼怪举行的仪式中ꎬ
会用到一些特殊外形或性状的植物ꎮ 他们认为:
鬼怕刀、 剑、 矛ꎬ 因此外形尖锐的植物就被赋予
了打鬼、 防鬼的功能ꎬ 如小麦、 大麦都有尖锐的
麦芒ꎬ 给小孩佩戴以防鬼ꎻ 仪式场中的使用的
“神枝” 被加工成 “矛”、 “钩” 状ꎻ 驱鬼仪式中
常用带刺的川续断、 悬钩子属植物来拦鬼ꎬ 圈
鬼ꎻ 漆树的乳汁会使人过敏ꎬ 因此认为鬼也怕这
种树ꎬ 在驱鬼仪式中使用ꎮ
凉山彝族希望获得旺盛的生育能力ꎬ 他们寄
希望于在繁殖能力很高的植物上获得ꎬ 也寄希望
于祖先的庇佑ꎮ 新娘在娘家等候迎亲队伍时坐在
一棵果树下ꎬ 姑娘的成年仪式在果树下进行ꎬ 未
满月夭折的婴儿埋于果树下ꎬ 这些跟果树有关的
民俗事项都是希望果树旺盛的生育能力感染少
女ꎬ 且保佑夭折婴儿的母亲重新获得生育能力ꎮ
在凉山彝族传统文化中竹是跟生育、 繁衍有关的
植物ꎬ 用作灵牌的竹根必须带节ꎬ 竹笋节节生
长ꎬ 竹节上生竹枝ꎬ 竹枝上生竹叶ꎬ 以至生生不
息ꎮ 竹节是体现人口繁衍的形象暗示ꎬ 所以灵牌
“玛都” 必带竹节ꎮ 又如 «指路经» 中所言:
“岳父坐中央ꎬ 女婿在下面ꎮ 家族人丁坐ꎬ 坐如
青笋立ꎮ” (杨兆云和单江秀ꎬ 2007)ꎬ 这里 “青
笋” 的出现暗指希望人丁繁盛ꎮ 凉山昭觉县语
委翻译的彝文 «招魂经» 中说到: “松为竹招
魂ꎬ 竹招生育魂􀆺”ꎮ 做 “玛都” 时ꎬ 所用竹根
必须有一个竹节ꎬ 且选拔出来的竹根根须多表示
人畜要旺盛ꎬ 根须少则认为今后人畜不兴旺ꎮ 凉
山彝族传统建筑中在柱与枋的榫卯处做成竹节
状ꎬ 代表凉山彝族人民对祖先的尊重同时赢得祖
先的庇护ꎬ 同时也是人口繁衍的形象暗示ꎮ 凉山
彝族村寨内建筑的布局ꎬ 村落形式遵循的 “竹
茎竹节” 式发展的 “势” 观念 (侯宝石ꎬ 2003)ꎬ
表明他们对平面空间形成 “沿一定脉络自然生
长” 的认识ꎬ 这也是对家支制度的反映ꎬ 同时
更是强调了血脉相连的含义ꎬ 这形象的突出了祖
先崇拜中血缘关系的重要性ꎮ
凉山彝族民俗植物有特殊气味的植物ꎬ 通常
用于 “清洁仪式”ꎬ 如青蒿、 黄花蒿、 柏木等ꎮ
这些植物含芳香油ꎬ 人昏昏欲睡时ꎬ 闻到这些植
物散发的香味ꎬ 会为之精神一振ꎬ 因此ꎬ 在
“清洁仪式” 中ꎬ 将烧烫的石头放入盛有用青蒿
和水的容器中ꎬ 带有植物芳香油的白色水蒸气升
起ꎬ 经过这些蒸汽的人或物就被洗去污秽ꎮ 同
样ꎬ 难产中的产妇嗅到如法炮制的柏木香味蒸
汽ꎬ 也会振奋精神ꎬ 从中获益ꎮ
松、 杉、 柏和青冈枝叶四季长青ꎬ 预示永不
衰落ꎬ 被认为是 “圣洁的”ꎬ 因此ꎬ 凉山彝族婚
礼、 葬礼和送祖灵仪式中均用这些植物的枝叶搭
建 “青棚” 和 “毕丘”ꎻ 这些植物在各种仪式中
作为 “神枝”ꎬ 代表正直、 强大的神灵的神位ꎬ
是清洁的ꎬ 可供神在上面很好的乘凉休息ꎬ 帮助
毕摩完成法式ꎬ 也象征做法事的主人家清洁兴
旺ꎮ 此外ꎬ 这些植物高大挺拔ꎬ 象征男性生殖
器ꎬ 因此在男孩的成人仪式 (“治著” 仪式)
中ꎬ 被选为 “阳树”ꎬ 成年男性子孙们依长幼顺
序扛着根部抹有母猪油的 “阳树” 绕新房 ( “毕
摩” 搭建的小房)ꎬ 寓为将祖先旺盛生殖力承接
给后代ꎮ
凉山彝族日常生活中ꎬ 最重要的食物是苦
荞、 玉米和燕麦ꎬ 水果常见为桔子ꎬ 多数人不分
男女爱抽兰花烟ꎬ 因此祭祀祖先和敬鬼神的祭品
9354期                      王  静等: 四川凉山彝族传统民俗中的植物及其文化意义                       
书书书
!
!

#
$
%
&

(
)
*
+
,
-
.
/
0
1
2
3
4
5
6
7
!
# $
%
&
( )
* +
, #
, )
+
- .
$
/ +
0 %
+ )
, 1
2
, 3
4 $
+
) 5
6 5
% 7
- +
8 -
+
9 5
*
+
: -
; %
, ;
$ %
! 5
) 1
7 -
) - ,
+
$ 3
, $
<
. =
5 ) ,
>
5
!

#
$
%
&

(
)
*
+
,
*
-
.
/
0
1
2
3
4
!
#
$ %
&
5 ;
? #
5
6
7
8
9
$
:
% ;
9
&
<
=
4
>
$
?
@
A
B
C
D
E
F
G
H
I
J
K
G
L
M
N
O
*
P
G
H

(
#
?
@
B
G
H
Q
A
R
$
S
T
7
8
$
M
U
V
W
X
Y
@ %
Z
[
& $
]
^
_
`
a
L
b
c
d
e
f
g
P
W
X
h
i
j
k
l
!
$ (
) *
# +
,
-
-
# .
+ ,
5
m
6
% ;
9
&
n
o
p
q
r
s
/
0 +
&
* +
0 0
0
% 0
& &
t
m
6
% ;
9
&
n
$
u
v
w
x
y
z
$
N
m
o
p
{
1
2
3
5 ;
? #
5
6
% ;
9
&
n
$
u
v
w
x
y
z
|
}
~
4 #
- % ,
&

0
0 +

t

€
=

L
$
‚
ƒ
„
…
†
‡
ˆ
P
‰
Š
„
2
3
4
!
#
$ %
&
5 ;
? #
5
8
‹
*
4
Œ
b

Ž


‘
’
“
R
”
c
•
–
$
—
% ˜
™
š
&
›
ƒ
œ
$

ž
ƒ
Ÿ
 
¡
P
¢
£

*
4
¤
¥
¦
§
¨
P
©
ª
{
1
2
3
5 ;
? #
t

 
¡
«
¬
­
ƒ
„
p

P
®
¯
$
8
‹
°
±
²
³
{
t
´
µ

·
L
5
- & %

) +
0 $
% 0
&
H
t
¸
¡
¹
Ÿ
º
»
…
$
*
w
¼

·
L
t

½
=
% ¾
&
¿
À
w
Á
$
Â
Ã
Q
+
Ä
Å
Æ
Ç
È
É
³
$
Ê
Ë
=
Ì
# $
Í
B
»
P
w
Î
C
$
u
v
©
Ï
P
Ð
Ñ
Ò

6 +
0 0
0
$ 7
,

2
0 .
% (
2
-
5
¸
¡
Q
Ó
Ô
Ò

€
=
P
Õ
Ö
×
#
q
r
s
/
0 +
&
* +
0 0
0
% 0
& &
5
€
¬
¸
P
Ø
Ù

6
Ú
9

B
ƒ
„
p
$
b
Û
Ü
Ý
H
Þ
=
A
ß
$
à
á
â
ã
ä
r
å
æ
w
ç
,
$
è
B
C
D
é
% ê
&
ë
¿
£
=
ƒ
„
¢
ì
;
í
$
î

4 2
0 +
&
. #
% ,
&
- (
$ *
0 %
5
€
¬
¸
P
Ø
Ù
G
H
I
J
K
G
L
M
N
O
*
P
G
H

(
#
†
ï
ð
§
¨
P
ª
ñ
 
¡
D
ò
ä
ç
ó
y
ô
ã
G
H
Q
$
õ
ö
÷
…
ø
W
P
ù
ú
h
û
ü
=
À
ý
l
4 8
% 0

&
- 8


L
þ
D
ÿ
!
$
u
v

#
$
B
‰
Š
%
=
&
2


6 +
) #
% &
& +
&
9 +
0 %
: #
&
Ò
H

s
H
Ý
(
$
u
v
% )
H
&
*
+
P
=
&
,
-
¯
$
.
—
% /
0
&
,
-
$
=
1
*
2
L
3
4
Ž
À
5
6
’
7
R
¼
+
8
e
9
:
;
P
% )
H
&
<
% ?
=
&
%
>
?
&
6
@
P
A
=
# $
/
v
b
B
C
f
g
W
D
i
E
F
G
…
H
G
H
I
J
K
G
L
M
N
O
*
P
G
H

(
#
a
+
P
=
&
,
-
¯
$
B
G
H
Q
I
J
K
L
M
,
-
$
N
F
O
,
-
P
P
@
U
V
W
X
Y
@ %
Z
[
& $
]
^
_
`
a
L
b
c
d
e
f
g
P
W
X
h
i
Q
R
2
,
A
l
; #
-
. +
,
%
& -
8 +
,

S
l
< (
# =
% +
,
8 +
2 $
#
%
l
T
*
U
V
l
T
W
B
A
+
X
”
N
Y
Z
[
> 2
& 7
( 2
- ?

. 2

-
]
}
’
P
t
m
^
C
ø
_
”
$
B
A
+
P
`
a
b
$
C
]
}
’
P
[
t
m
$
c
Z
d
e
1
f
g
@
7 (
= (
= %
0 =
# (
0
5 ;
? #

q
r
h
i
Ò
;
3 +
&
* +
0 0
0
% 0
& &

j
k
6 (
#
#
& 0
.
t

l
m
n
&
$
o
W
B
p
q
_
P
_
r
C
G
H
J
K
G
L
M
N
O
*
#
d
e
1
s
t
Q
I
J
% u
`
v
å
Z
&
ñ
L
P
w
x
y
z
{
|
# $
:
}
Û
~

€

‚
A
+
$
]
C
!
:
ƒ
„
(
i
…
†
k
‡
B
G
H
Q
ˆ
‰
$
/
0
v
+
L
4
û
ü
=
À
;
~
4 #
- % ,
&

)

. %

t

% u
`
v
å
Z
&
{
|
¯
$
*
~
t
Š
‹
Œ

w
ç
$

Ž


‹
$
/
0
Ž

b
^
_
L
3
…
H
‘
’
=
À
j
k
l
!
$ (
) *
# +
,
-
-
# .
+ ,

L
þ
D
$
€
=
k
“

”
B
C
ƒ
œ
•
~

3
4
t
m
$
5
–
u
ƒ
œ
045                                  植 物 分 类 与 资 源 学 报                            第 36卷
书书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1
2
3
4
5
6
7
5
8
9
:
9
:
;
<
!
=
>
?
@
!
A
B
C
D
#
$ 1
2
3
E
9

F
G
H
I
%
E
J
K
L
M
!
N
O
P
Q
R
S
T
U
V
W
X
-
Y
Z
[
]
$ !
#
$ %
&
!
# %
^
_
`
$ a
b
%
c
*
V
d
e
# !
]
f
g
>
h
i
j
k
e
l
!
]
m
7
k
e
n
o
p
q
r
(
$
) *
+
&
# $
% )
,
)
&
s
t
u
r
(
$
) *
+
-
+ & *
)

q
v
=
>
w
x
k
_
`
V
e
n
y
q
. /
0 #
% &
& /
&
1 /
) %
2 #
&
q
v
_
`
k
e
2
V
v
z
&
e
{
E
|
*
E
}
K
~
M

€
V
y
6
€

‚
ƒ
3 #
4
5 6
4
# 0
/ &
7
#
,
) /
&
q
v
_
`
O
e
*
V
e
l
y
q
. /
0 #
% &
& /
&
1 /
) %
2 #
& &
„
…
†
8
) /
&
6 /
) )
)
% )
& &
&
‡
ˆ
†
8
) /
&
7
&
& *
)
)
&
‰
]
9 %
* &
)
* 4
+
7
/ &
1
1 )
&
^
k
Š
‹
V
Œ

# !
Ž


‘
’
#
‰
]
9 %
* &
)
* 4
+
7
/ &
1
1 )
& &
]
^
!
“
^
”
=
Š
‹
-
•
–
d
—
&
^
˜
>
f
k
Š
‹
V
d
Œ
#
–
d
™
# &
“
k
š
›
c
*
œ

ž
Ÿ
 
¡
$ :
5 *
; *
; %
) ;
# *
)
!
#
%
q
v
=
¢
Š
‹
£
¤
¥
†
5
&
¦
§
&
¨
©
5
&
ª
&
]
&
«
5
&
4
5
&
¬
5
&
­
ª
5
&
®
q
< +
) /
& 4
# %
7
&
, *
$ 6
) %
&
y
q
. /
=
0 #
% &
& /
&
1 /
) %
2 #
& &
¯
°
> /
$ +
)
&
# %
$
&
«
q
. /
) )
)
$ =
5
7

+
) 4
% *
+
,
&
°
8 #
/ )
/ &
0 %
# &
4
&
±
²
? #

) =
, 5
/ &
# /
1 0
+ /
& &
‡
³
. *
#
#
& )
4
&
q
´
µ
@
, & %

0 /
) $
% )
& &

5
A #
* /
& & *
) %
,
0
0 6
# 1
% #
&
·
¸
5
8 5
% + +
* ;
% )
; #
* )
4 5
)
% )
& %
&
¹
q
< #
+

4 5
)
% )
& &
&
º
5
3 *
B
4 *
; %
) ;
# *
)
C %
# )
4
1 + /
/ 7
6
p
Z
[
»
M
V
d
6
# !
¼
½
¾
¿
(
&
9
À
|
Á
p
V
!
Ž


Â
Ã
# !
9

À
Á
p
V
!
Ž


Ä
Å
# !
Æ
Q
5
6
£
Ç
È
É
!
Ê
Ë
>
Ì
Í

j
Î
Ï
Ð
Ñ
|
Ò
V
0
Ó
–
Ô
Õ
«
q
. /
) )
)
$ 5
7

+
) 4
% *
+
,
^
=
¢
Š
‹
V
-
Ö
×
’
# !
Ø
Ù
*
&
=
¢
Ú
x
# !
Ž


Û
Ü
Ý
Þ
#
ª
!
]
!
¦
§
^
k
ß
Ú
V
à
#
á
#
â
=
Ú
ã
ä
#
å
µ
æ
ç
.
# %
B
0 5
4
* ,
&
è
D #
6 E

&
, C

^
p
é
ç
Ú
#
ê
!
ë
(
%
&
ì
í
+
¼
î
ï
ð
ñ
!
ò
d
è
D #
6 E

&
, C
&
ó
ô
< C
% )

&
, C
&
u
õ
F %

7
6
& &
ñ
ç
9
4 *
,
)
,
2
4 /
7
&
ó
ô
< C
% )

&
, C
&
ö
ô
3 #
,
4 /
7
%
& ,
C /
7
&
¿
ô
G *
# ;
% /
7
C /
+ $
#
% &
÷
µ
.
, =
# /
&
# %
, 4
/ +
,
&
ø
ù
.
0 &
4 /
7
1 # /
, % &
4 /
&

µ
d
Ú
V
ú
&
!
û
ü
&
u
õ

ý
þ

¿
õ
ÿ
k
>
!
?
!
*
d
—
#

#
$
%
&

ç
D 0
5
* 0
* $
* )
)
, % #
7
% ;
/
&
(
)
*

+
Ù
ç
# !
Z
[
»
M
)
*
¦
ê
< #
, % 7
&

0

4 %

6
p
¨
,
ï
-
.
–
ê
/
0
1
M
!
2
*
3
4
k
5
6
#
Z
[
!
*

O
7
8
#
y
q
. /
0 #
% &
& /
&
1 /
) %
2 #
&
6
p
*
9
:
;
<
:
E
Š
‹
k
V
-
#
(
y
6
p
/
K
1
=
M
!
1
=
>
?
=
@
1
!
2
$
A
ï
B
V
B
¨
/
0
=
M
!
C
D
y
6
E
F
V
1
3
G
H
I
J
K
L
M
S
!
N
:
;
O
E
G
¦
ê
< #
, % 7
&

0

4 %

5
6
P
Q
R
Z
[
M
!
S
T
U
# !
J
Q
R
!
N
T
U
#
V
W
S
X
1
Y
ç
@ %
* )
, *
0 *
;
/ 7
+
0
) /
7
ì
í
+
¼
P
Q
R
Z
[
M
!
/
K
ï
B
V
¨
x
€
!
Z
[
½
T
U
#
ñ
]
^
]
Á
3
]
“
k
T
U
# !
Ð
Ñ
Q
R
#
_
R
,
# !
`
½
Q
a
!
*
Ï
û
b
1454期                      王  静等: 四川凉山彝族传统民俗中的植物及其文化意义                       
书书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
1
2
3
4
5
!
# $
%
&
(
) # *
!
6
7
+ ,
- #
. #
/ ,
# *
*
* !
8
+ $
*
&
0 #
$ & )
%
!
9
:
!
;
<
1 #
- &
) *
- %
(
2
&
3
3 ) *
) &
=
>
# !
?
@
+ -
0
(
&
4
* *
*
# *
& ) &
:
A
B
$ C
D
%
E
>
&
F
$ G
H
%
I
J
K
L
M
N
O
5 -
$ )
$ )
& ) *
) %
!
P
Q
R
S
T
5
2
# ( (
)
0 )
6
$ 7
) ) !
U
T
5
2
# ( (
)
- (
# ) 3
# $

V
W
$ X
Y
Z
2
3
%
[
*
V
W
]
^
_

^
L
!
$ N
D
`
%
2
3
[
&
a
$ N
D
% &
b
N
D
c
d
a
e
f
g
!
9
:
!
h
:
5
0 $
# &
&
&
3
* #
. $
) & !
i
:
5
* 8
* )
* 9
,
2
)
(
* %
# -
(
6
j
V
k
$ l
m
% &
F
n
o
H
p
2
3
[
k
q
K
f
r
s
t
:
9 -
0 4
$
2
# &
%
( # *
6
2

M
$ u
l
%
2
3
v
[
w
*
x
y
z
; )
0 &
%
&
&
0 #
$ !
{
|
}
: )
%
&
6 ) <
-
!
~

€
=
.
&
) *
* -
2
) *
6
&
!
R

‚
}
=
.
&
* )
> #
&
V
W
$ ƒ
„
…
l
%
2
3
v
[
w
*
&
B
†
‡
ˆ
‰
&
Š
‹
*
Œ

Ž
d

U

? $
&
& ) %

%
2
0 #
& 6 $
) &
!
# $
- (
# ) 3
# $


M
‘
’
“
”
‘
•
–
—
˜
&
™
M
š
›
œ

l
ž
Ÿ
-
 
¡
¢
K
~
£
¤
&
¥
¦

§
&
Š
¨
—
˜
e
©
P
Q
R
S
T
5
2
# ( (
)
0 )
6
$ 7
) )
j

ª
†
«
¬
&
­
®
&
l
ž
¯
–
°
±
®
2
3
²
³
#
´
)
*
µ

·
=
, -
7 -
7 #
* 7
$ -
*
% &
& $
#
j

ª
†
«
¬
&
­
®
&
l
ž
¯
–
°
±
®
2
3
²
³
#
´
)
*
¸
Q
¹
+ )
*
&
4
* *
*
# *
& ) &
V

l
ž
¯
–
º
»
¼
2
3
²
³
#
´
)
*
¸
Q
¹
+ )
*
&
4
* *
*
# *
& ) &
j

$ ½
ƒ
:
%
2
3
[
¾
¿
)
*
&
F
À
Á
Â
—
Ã
e
Ä
Å
¯
–
K
Æ
Ç
o
H
2
3
f
È
@ $
6 # 2
) & )

0
)
% #

V
W
l
ž
É
–
Ê
Ë
¾
¿
´
)
*
Ì
Í
V

l
ž
*
Ì
Í
Î
Ï
Ð
Ñ
Ò
&
Ó
Ô
Î
Õ
K
Ö
×
Ø
¾
¿
f
È
@ $
6 # 2
) & )

0
)
% #

Ù
V

Ú
ƒ
Û
»
¼
Ü
©
´
&
Ý
Þ
ß
à
á
â
ã
ä
K
Y
å
]
&
]
[
æ
ß
Ù
È
V

&
Ú
ƒ
à
ç
è
]
é
ê
»
¼
ë
&
à
ç
*
¼
ì
Û
í
î
<
ï
Ú
ƒ
ð
ñ
K
Ü
©
“
ò
ó
2
3
[
*
&
<
ô
õ
ë
ö
†
÷
ø
W
&
ù
ú
<
û
ü
ü
ý
þ
&
“
ÿ
Ì
!

A $
4 /

&
6 ) >

ã

Í
ï
#
Ú
ƒ
$
©
2
3
[
&
ÿ
†
Í
!
&
B
%
&
*
8
+ $
*
&
0 #
$ & )
%
V
W
Ú
ƒ
$
©
2
3
[
&
*
ß

8
V

(

8
V
)
*
+
&
,
n
à
-
.
Í
ë
&
/
B
0
%
!
B
†
$ _
%
1
2
:
3
&
3
©
¸
Q
S
4
5 $
6
#
9
&
& %
.
$ ) 3
- (
)
:
A
&
j
V
B
†
$ _
%
1
2
:
3
&
n
Ú
ƒ
Ü
©
2
3
[
)
*
5
(
6
[
#
$
&
7
*

(
ß
î
<
:
$ 9
# &
)
& 0
6
,
% #
!
8
9
<
&
:
$ 9
# &
)
%
*
( ) %
(
6
!
:
P
î
<
&
:
$ 9
# &
)
* )
6 ) 7
!
;
<
î
<
&
:
$ 9
# &
)
0
%
) 3 (
- $
!
%
&
7
*

(
ß
=
>
B
( ) C
) *
6 # 9
$
!
¸
Q
>
B
( ) C
%
>
( # $
) # )
!
?
@
>
B
( ) C
$
7 )
* -
& 6
% ,
4
!
A
:
>
B
( ) C
>
$ ) #
9
6
!
B
>
B
( ) C
D
( ( )
% ,
)
*
!
C
>
B
( ) C
.
. 4
( -
* )
%
!
&

!
7
D

(
ß
f
g
5 4
% ( -
.
(
* -
0 &
) &
9 (

%
!
?
f
g
5 4
% ( -
.
(
* -
0 &
) &
9 (

% -
) 7
# &
!
÷

f
g
5 4
% ( -
.
(
* -
0 &
) &
9 $
%
) ( )
& !
E
f
g
5 4
% ( -
.
(
* -
0 &
) &
- C
4 -
7 -
* !
4
5
÷
F
f
g
#
!
# $
%
&
(
) # *
!
(
)
&
7
*

(
ß
x
?
G
i
@ .
) # &
3 -
$ $ #
& 6 )
) &
H
I
¸
i
+ )
% #

( ) <
)
* 9
# *
& ) &
!
*
)
&
7
*

(
ß
¸
Q
¹
+ )
*
&
4
* *
*
# *
& ) &
&
N
J
¹
+ )
*
&
2
&
& -
* )
*
&
K
S
¹
+ )
*
&
7 #
* &
6
&
:
S
¹
+ )
*
&
$
2
*
7 )
!
+
,
&
7
*

(
ß
L
~
µ

= ,
- 7
- 7
# *
7 $
- *
7 #
% -
$
2
&
M

µ

= ,
- 7
- 7
# *
7 $
- *
$
9 4
$ -
0 ,
4 (
(
2
&
L
N
µ

= ,
- 7
- 7
# *
7 $
- *
$ #
C !
-
&
7
*

(
ß
f
È
@ $
6 # 2
) & )

0
)
% #
&
O
<
È
@ $
6 # 2
) & )

*
*
&
P
Q
È
@ $
6 # 2
) & )

%
0 )
( (
$ ) &
&
„
È
@ $
6 # 2
) & )

E
0 -
* )
%
!
R
S
È
@ $
6 # 2
) & )
!
>
*
7
(
# 3 -
( )
!
.
)
&
7
*

(
ß
L

@
+ -
0
(
& (
&
) -
%
$ 0
&
S
@
+ -
0
(
& 7
>
) 7
)
*
&
f
@
+ -
0
(
& %
6
,
4
*
&
x
@
+ -
0
(
& &
/ #
% ,

* )
%
&
?
@
+ -
0
(
& 4
*
*
* #
* &
) & !
/
0
)
&
7
*

(
ß
T
U
V
F )
6 ,
- %
$
0
& -
. (
*
% #
- (
6
&
&
W
X
Y
5
F )
6 ,
- %
$
0
&
>
$ ) -
( -
&
& &
Z
[
Y
5
F )
6 ,
- %
$
0
&
% ( #
) & 6
- %
$
0
& !
1
)
&
7
*

(
ß
R
? #
6 *
(
(
. -
8 & )
* #
* &
) & &
]
F
? #
6 *
(
6
) ( )
& &
8
? #
6
(
%
( % )
% -
(
&
^

? #
6
(
(
2
) *
) 3 #
$
!
2
%
)
&
7
*

(
ß
:
P
_
@
+ 6
# $
- %
$
4
) *
& ) 9
* )
&
¸
Q
_
@
+ 6
# $
- %
$
4
7 #
(
>
4 )
!
3
4
5
6
&
7
*

(
ß
`
a
A &
2
*
7
E
0 -
* )
%
!
b
a
; )
% $
*
- 0
6 # $
) &
7 )
% ,
- 6
- 2
!
c

+ 6
# $
) 7
)
2
G
)
( ) *
2
!
# $
(
6 )
& %
(
2
!
P
Q
d
J
c
+ 6
# $
) &
D
( ( )
% ,
)
*
!
e
f
g
h
c
@ 6
, 4
$ )
2
7 #
(
>
4 )
!
i
j
5 4
$ 6 -
2
)
2
3 -
$ 6
* #
) !
7
8
&
7
*

(
ß
9
:
@ (
*
& %
$ #
2
&
6 -
9 4
* #
!
x
?
9
:
@ (
*
& 3
# $
7 )
*
* 7
( 8 %
- .
$
9 )
) !
k
l
9
:
@ (
*
& *
# 0
(
# *
& ) &
!
9
:
&
7
*

(
ß
?

Ì
m
Í
F #
- *
6 -
0 -
7 )
2
( -
* 9
) 3 -
( )
2
!
:
ï
Ì
m
Í
F #
- *
6 -
0 -
7 )
2
& 6 -
# %
,
& !
n

Ì
m
Í
F #
- *
6 -
0 -
7 )
2
&
.
(
6
2
!
;
)
&
7
*

(
ß
8

o

p
q
<
R
#
r
8

s
M

t
[

u
M

v
M
w
)
245                                  植 物 分 类 与 资 源 学 报                            第 36卷
也是这些食物ꎮ 祭祀祖先一般用苦荞饼、 燕麦
面、 桔子、 辣椒、 烟叶等ꎻ 敬神用玉米渣或大米ꎬ
用神扇洒向四方ꎻ 送祖灵仪式中苦荞粑、 饭团和
燕麦糌粑面被看做是给亡魂准备的途中干粮ꎮ
凉山彝族民俗植物中ꎬ 部分种类与民族起源
和神话传说有关ꎮ 在凉山彝族民间创世史诗和民
间流传的神话、 传说中ꎬ 杉树是一种神圣的植
物ꎮ «勒俄特依» 中的 «雪子十二支» 一节中写
到: 天上掉下泡桐树ꎬ 霉烂三年升起三股雾ꎬ 升
到天空降下三场红雪来ꎬ 变成雪族子孙ꎮ 雪族子
孙十二种ꎬ 有血的六种ꎬ 无血的六种ꎬ 无血的六
种分别是: 草、 树、 杉树、 水筋草、 铁灯草、 藤
蔓 (马学良ꎬ 1993)ꎮ «支格阿龙射日月» 一节中
写到: 支格阿龙射日射月时ꎬ 先站在蕨草、 地瓜
藤、 马桑树、 竹子、 松树等上射日月ꎬ 都未射
中ꎬ 最后站在杉树上射ꎬ 射日也射中ꎬ 射月也射
中ꎬ 杉树枝叶更繁茂ꎮ «洪水泛滥» 一节中写到:
彝族始祖居木幺子是天神选中的人种ꎬ 他按照天
神的指意ꎬ 住在杉木柜中避难ꎬ 成为洪水泛滥后
唯一幸存的人 (朱文旭ꎬ 1993)ꎮ 因此ꎬ 在今天
凉山彝人的生活中ꎬ 杉树仍然是不可玷污的神
树ꎬ 有通天、 通神、 通灵的特性ꎮ 在彝族毕摩经
文中ꎬ 杉树林是神灵们的家园ꎬ 神圣不可侵犯ꎮ
现实生活中ꎬ 凉山彝人也视茂密的杉树林为十分
神圣和洁净的地方ꎬ 人们不可随意闯入杉树林中
去打扰神灵的生活ꎬ 否则会受到惩罚ꎮ 在送夭折
少女的亡魂仪式中ꎬ 将少女亡魂送往高山上的杉
树林的主要目的是让纯洁的少女回到洁净的地
方ꎬ 免受污染 (蔡富莲ꎬ 2011)ꎮ
青冈ꎬ 用以做 “马都” 的外壳ꎬ 为 “灵”
之 “居室”ꎬ 传说青冈木是救居木登岸之救生
树ꎬ 或谓此树生长茂盛ꎬ 木材坚实ꎬ 象征子孙兴
旺发达 (马学良ꎬ 1993)ꎮ
招魂草ꎬ 彝名 “依依”、 “埃日” 或 “伊日”ꎮ
传说一ꎬ 彝族先民们发生大规模的部落战争ꎬ 一
部分逃亡时ꎬ 遇上了陡峭悬崖ꎬ 大家抓住了长在
悬崖上的招魂草ꎬ 走出了危险境地ꎬ 这是祖先的
魂保佑他们ꎻ 传说二ꎬ 三国时ꎬ 孟获战败后逃亡
路上获得了松树和招魂草的救助得以脱险ꎻ 传说
三ꎬ 洪水时期ꎬ 彝族祖先居木登岸时即先抓住此
草ꎬ 因此视为救命之草 (马学良ꎬ 1993)ꎮ 因此ꎬ
凡是与招魂和防止魂游离出身体的仪式均要用到
还魂草ꎬ 如婴儿的圈护仪式中ꎬ 毕摩一手端着木
碗ꎬ 内盛净水和招魂草ꎬ 另一只手举着一棵树
苗ꎬ 面前放一块小石板ꎮ 毕摩一边念着婴儿的名
字和招魂经ꎬ 一边让婴儿的母亲把着婴儿的小
手ꎬ 按照男左女右的规矩ꎬ 蘸一下毕摩木碗内的
净水ꎬ 小手触一下树苗ꎬ 小脚蹬一下石板ꎬ 意为
婴儿的成长将如树木般高大、 枝叶茂盛、 人丁兴
旺ꎬ 意志象石头般坚忍顽强ꎮ 仪式进行毕ꎬ 招魂
草放家中ꎬ 小石板放孩子枕下ꎬ 树苗种山上ꎮ 在
送祖灵仪式中ꎬ 人们手持招魂草ꎬ 可防止活着的
人魂跟随亡魂同去ꎮ
4  讨论
4􀆰 1  凉山彝族民俗植物与原始宗教仪式的关系
对凉山彝人来说ꎬ 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
历程中都有无数的仪式伴随ꎬ 出生时进行的婴儿
圈护仪式ꎻ 男孩成年时举行的 “治着” 仪式ꎻ
女孩举行的 “换童裙” 仪式ꎻ 结婚时对新娘进
行的圈护仪式ꎻ 日常生活中遇到不详的征兆、 意
外事故或生病进行的禳解仪式ꎻ 一定的时间或季
节要做 “晓补” 这类的 “咒与反咒” 的祈福仪
式ꎻ 去世时举行的葬礼仪式ꎬ 去世后的制做祖灵
仪式 (即 “玛都牒” ) 和子孙为其举行的 “送
祖灵” 仪式 (又称 “撮毕” )ꎮ 因此ꎬ 用于凉山
民俗事项中的植物实际上是在这些仪式中使用ꎬ
除了少数具有实际的用途外ꎬ 多数都含有深刻的
寓意ꎮ 原因有二ꎬ 其一与凉山彝族信奉万物有灵
有关ꎻ 其二与这些民俗植物的生物学特征有关ꎬ
即凉山彝人根据这些植物外形、 生长环境、 满足
生活基本需要 (衣、 食、 住) 的重要性等方面
赋予了这些植物不同的寓意ꎬ 因而有针对的被用
于不同的仪式中ꎮ
万物有灵观念指导着凉山彝民的精神世界和
现实生活ꎬ 也成为毕摩文化思想体系的认知基
石ꎮ 鬼神信仰是当地一种普遍的民间信仰ꎬ 为驱
除鬼魅ꎬ 解除各种天灾人祸而延请毕摩或苏尼进
行的各种法术仪式中ꎬ 每种仪式都有相应的神枝
仪式场ꎬ 即毕摩主持各种仪式时在室内或野外选
择好的一块空地上所插放的各种树枝构成ꎬ 代表
星座、 神座、 神路、 神地及鬼位、 鬼路、 鬼屋
等ꎬ 形成一个相对的时空以隔绝世俗ꎮ 毕摩往往
保存有神枝图谱ꎬ 即在布或纸上记画具体仪式所
3454期                      王  静等: 四川凉山彝族传统民俗中的植物及其文化意义                       
需要的神枝、 牺牲、 祭品的排列方式、 数目、 颜
色、 种类等等ꎬ 有的大型仪式上要插成千上万根
神枝ꎬ 必须做到井井有条ꎬ 一根不错ꎬ 一枝不
乱ꎮ 有彝族谚语为证: “做毕摩最难就难在插
神枝、 叙谱系”ꎬ 毕摩的职业道德也是: “神枝
不足伤主人ꎬ 经文删减伤毕摩” (巴莫曲布嫫ꎬ
1998)ꎮ
4􀆰 2  凉山彝族民俗植物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凉山彝族民俗中使用特殊的植物是人类社会
发展历程中某个时代的残留和体现ꎮ 凉山彝族以
黑为贵ꎬ 祭牲毛色以黑为贵ꎬ 祭器多用黑色ꎬ 祭
场神枝多用松枝ꎮ 这些可以说是远古氐、 羌、
夏、 商北方文化在今天彝族文化现象中的遗留
(朱文旭ꎬ 1993)ꎮ 凉山彝族以 “竹灵” 为中心
形式的一系列宗教仪式中可以看出早期原始宗
教的图腾崇拜向人类自身的祖先崇拜过渡的现
象ꎬ 这也是整个凉山彝族原始宗教的一大特点
(杨兆云和单江秀ꎬ 2007)ꎮ 凉山彝族最大姓为
“玛”ꎬ 即是 “竹” 之意ꎮ “玛” 姓来源是因为
远古一女子在野外竹林中怀孕生下儿子后找不到
孩子的父亲ꎬ 故拜竹为父ꎬ 以竹为姓 (朱文旭ꎬ
2002)ꎮ 这个故事虽似荒诞ꎬ 但其中却有民族学
价值ꎬ 暗示了远古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
过渡的迹象ꎮ
〔参  考  文  献〕
巴莫曲布嫫ꎬ 1998. 巫术咒仪与鬼板符画———大凉山彝族鬼灵信
仰与巫祭造型之考察 [J] . 艺术研究ꎬ 2: 102—121
蔡富莲ꎬ 2011. 凉山彝族民间信仰中的少女鬼——— “妮日” [ J] .
宗教学研究ꎬ 3: 159—164
凉山州人民政府网站ꎬ 2013. 地理位置 [OL]. http: / / www􀆰 lsz􀆰
gov􀆰 cn / publish / portalota6339
马学良ꎬ 1993. 彝族原始宗教调查报告 [M]. 北京: 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
王荷生ꎬ 1992. 植物区系地理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薛达元ꎬ 成功ꎬ 褚潇白等ꎬ 2009. 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与生物多样
性保护 [M].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朱文旭ꎬ 1993. 彝族文化研究论文集 [M]. 成都: 四川民族出版

朱文旭ꎬ 2002. 彝族原始宗教与文化 [M].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
出版社
Hou BS (侯宝石)ꎬ 2003. The Civil Residence Architecture of Liang ̄
shan Yi and Research on Its Architecture Cultural Phenomena
[D]. Chongqin: Chongqin University
Lai Y (赖毅)ꎬ Yan HQ (严火其)ꎬ 2010. The Yi people’s concept
of nature embodies in the “Sacred tree” of their epics [J] . Jour ̄
nal of Yunn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云南民
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ꎬ 27 (3): 102—107
Li JF (李金发)ꎬ 2012. Ecological knowledge in Yi nationality’s reli ̄
gious culture [J] . Journal of Jixi University (鸡西大学学报)ꎬ
12 (6): 49—50
Liu AZ (刘爱忠)ꎬ Pei SJ (裴盛基)ꎬ Chen SY (陈三阳)ꎬ 2000a.
An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on the plant worship by Yi people in
Chuxiongꎬ Yunnan [J] . Chinese Biodiversity (生物多样性)ꎬ 8
(1): 130—136
Liu AZ (刘爱忠)ꎬ Pei SJ (裴盛基)ꎬ Chen SY (陈三阳)ꎬ 2000b.
Yi nationality ’s sacred groves and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in
Chuxiongꎬ Yunnan [J] .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应
用生态学报)ꎬ 11 (4): 489—492
Long CL (龙春林)ꎬ Zhang FY (张方玉)ꎬ Pei SJ (裴盛基) et al.ꎬ
1999. Impacts of traditional culture of Yi nationality upon biodi ̄
versity in Zixishan Mountain areaꎬ Yunnan [J] . Chinese Biodi ̄
versity (生物多样性)ꎬ 7 (3): 245—249
Sun H (孙航)ꎬ 2002. Evolution of arctic ̄tertiary flora in Himalayan ̄
Hengduan Mountains [J] . Acta Botanica Yunnanica (云南植物
研究)ꎬ 24 (6): 671—688
Yang ZY (杨兆云)ꎬ Dan JX (单江秀)ꎬ 2007. On the role of Bimo
preacher of the Yi nationality [J] . Journal of Yunnan National ̄
ities University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ꎬ 24
(3): 113—116
445                                  植 物 分 类 与 资 源 学 报                            第 36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