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中国无患子科植物的叶脉形态及其系统学意义∗
曹丽敏1ꎬ2ꎬ 王志新1ꎬ 曹 明3ꎬ 刘健晖1ꎬ 林 琼1ꎬ 夏念和2∗∗
(1 衡阳师范学院生命科学系ꎬ 湖南 衡阳 421008ꎻ 2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ꎬ 广东 广州 510650ꎻ
3 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ꎬ 广西 桂林 541006)
摘要: 对国产狭义无患子科 25属 27种植物的叶脉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报道ꎮ 结果表明: 叶脉均属于羽状
脉类型ꎬ 其中多数为曲行羽状脉ꎬ 部分为直行羽状脉ꎻ 叶缘有全缘、 具齿和深裂 3种类型ꎻ 二级叶脉具有
分支和不分支两种类型ꎻ 大部分种类具二级间脉ꎬ 少数不具间脉或间脉不明显ꎻ 多数种类的三级脉为结网
型和贯串型并存ꎻ 网眼的发育有完善和不完善 2种类型ꎻ 盲脉有简单、 具分支和无盲脉 3种类型ꎮ 叶脉形
态研究结果支持文冠果亚科以及广义鳞花木属概念ꎬ 观察发现龙眼属、 荔枝属与韶子属从脉序特征方面表
现出较近的亲缘关系ꎬ 编写了国产无患子科叶片脉序特征检索表ꎮ
关键词: 无患子科ꎻ 七叶树科ꎻ 槭树科ꎻ 叶脉形态ꎻ 系统学意义
中图分类号: Q 944ꎬ Q 9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845(2014)04-419-14
Leaf Venation and Its Systematic Significance
in Sapindaceae of China
CAO Li ̄Min1ꎬ2ꎬ WANG Zhi ̄Xin1ꎬ CAO Ming3ꎬ LIU Jian ̄Hui1ꎬ LIN Qiong1ꎬ XIA Nian ̄He2∗∗
(1 Department of Life Sciencesꎬ 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ꎬ Hengyang 421008ꎬ Chinaꎻ 2 Guangxi Institute of Botanyꎬ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and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ꎬ Guilin 541006ꎬ Chinaꎻ 3 South China
Botanical Gardenꎬ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ꎬ Guangzhou 510650ꎬ China)
Abstract: Leaf venation of 27 species representing 25 genera of Sapindaceae (s str.) of China was investigated for
the first time. The pinnate venation pattern in most species is either camptodromousꎬ or craspedodromous. Three
types of leaf blade margin were observedꎬ i e.ꎬ entireꎬ toothed and partite. The secondary veins are branched or un ̄
branched. Most species have intersecondary veins. The tertiary veins of most species are reticulate and percurrent.
The areoles are regular or irregular. Veinlets are simpleꎬ branched or absent. The delimitations of Xanthoceroideae
and Lepisanthes sensu lato are supported by leaf venation characters. The close relationships among Dimocarpusꎬ Li ̄
tchi and Nephelium are supported by the evidence from leaf venation. A key to the species of Sapinaceae based on
leaf venation characters is presented.
Key words: Sapindaceaeꎻ Hippocastanaceaeꎻ Aceraceaeꎻ Leaf venationꎻ Systematic significance
无患子科 (狭义) (Sapindaceae s str.) 约有
150属ꎬ 2 000余种ꎬ 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ꎬ
我国有 25属 53种 2亚种 3变种ꎮ 该科有不少种
类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侯宽昭和何椿年ꎬ 1955ꎻ
罗献瑞和陈德昭ꎬ 1979ꎬ 1985ꎻ 夏念和和罗献瑞ꎬ
1995ꎻ 吴征镒等ꎬ 2003)ꎮ
植物学家对无患子科的范围界定存有较大争
议ꎬ 涉及该科内部分类群系统位置的处理、 该科
与槭树科以及七叶树科的系统关系等问题 (Ra ̄
dlkoferꎬ 1890ꎬ 1933ꎻ Harrington 等ꎬ 2005ꎻ Buerki
植 物 分 类 与 资 源 学 报 2014ꎬ 36 (4): 419~432
Plant Diversity and Resources DOI: 10.7677 / ynzwyj201413209
∗
∗∗
基金项目: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1360038)
通讯作者: 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ꎻ E ̄mail: nhxia@scib ac cn
收稿日期: 2013-10-07ꎬ 2013-12-02接受发表
作者简介: 曹丽敏 (1970-) 女ꎬ 博士ꎬ 副教授ꎬ 主要从事系统与演化植物学研究ꎮ E ̄mail: limincaohn@126 com
等ꎬ 2009)ꎮ Radlkofer 是支持狭义无患子科概念
的代表ꎬ 他依据胚珠数目将无患子科分为车桑子
亚科 (Dyssapindaceae) 和无患子亚科 (Eusapin ̄
daceae) 两个亚科ꎬ 并认为后者原始 (Radlkoferꎬ
1890ꎬ 1933)ꎮ Muller和 Leenhouts (1976) 根据形
态学和孢粉学结果对 Radlkofer 系统进行修订ꎬ
仍将无患子科分为车桑子亚科 (Dondonaeoideae)
和无患子亚科 (Sapindoideae) 两个亚科ꎬ 但认为
前者原始ꎬ 且狭义七叶树科 (Hippocastanaceae)
和狭义槭树科 (Aceraceae) 与无患子科的假山萝
族 (Harpullieae) 关系密切ꎮ 众多学者支持 Ra ̄
dlkofer 的狭义无患子科概念 ( Takhtajanꎬ 1987ꎻ
Cronquistꎬ 1988ꎻ Dahlgrenꎬ 1989ꎻ 侯宽昭和何椿
年ꎬ 1955ꎻ 罗献瑞和陈德昭ꎬ 1985)ꎮ 此外ꎬ 也有
不少学者支持广义无患子科的概念ꎬ 尤其是随着
分子系统学、 化学分类学及分支系统学的广泛应
用ꎬ 支持广义无患子科概念的学者日渐增多ꎮ 这
个广义的无患子科或包括槭树科 (Bentham 等ꎬ
1862)ꎬ 或包括七叶树科 (Hutchinsonꎬ 1926)ꎬ
或者这两个科都包括在内 (Judd 等ꎬ 1994ꎻ Uma ̄
devi等ꎬ 1991ꎻ Gadek等ꎬ 1996ꎻ Thorneꎬ 2000ꎻ Forest
等ꎬ 2001ꎻ APG IIꎬ 2003ꎻ Harrington 等ꎬ 2005)ꎮ
总之ꎬ 无患子科的范围界定、 科内各分类群的系
统位置和演化关系仍存在着分歧ꎮ
植物的脉序特征稳定ꎬ 在鉴别植物化石及系
统分类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Dilcherꎬ 1974ꎻ Hick ̄
eyꎬ 1979ꎻ Melvilleꎬ 1976ꎻ Wilkinsonꎬ 1992ꎻ Buijs ̄
enꎬ 1995ꎻ Roth ̄nebelsick 等ꎬ 2001ꎻ 许炳强等ꎬ
2007ꎻ 张新华和夏念和ꎬ 2007ꎻ 曹明等ꎬ 2009ꎻ 石
祥刚等ꎬ 2009)ꎮ 同时叶脉形态可作为科间、 属
间及种间的分类依据ꎬ 尤其体现在种的鉴定方面
(Melvilleꎬ 1976ꎻ 喻诚鸿等ꎬ 1986)ꎮ 但是ꎬ 迄今
为止尚未见到有关无患子科叶脉形态方面的研究
报道ꎮ 为此ꎬ 本文报道了国产无患子科 27 种植
物的叶脉形态特征ꎬ 探讨了它们的系统学意义ꎬ
旨在寻求有系统分类意义的叶脉形态性状ꎬ 为进
一步探讨无患子科植物的系统关系提供资料ꎮ
1 材料和方法
叶脉实验材料均采自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标本馆
(IBSC) 的腊叶标本ꎬ 实验材料为成熟叶片ꎮ 详细资料
见表 1ꎮ
选取完整的成熟叶片ꎬ 用水浸泡并煮沸 20~ 30 minꎬ
使之软化并排除其内空气ꎻ 再用 10% ~ 20% NaOH 溶液
(70~80 ℃) 浸泡 30~ 60 minꎬ 使叶肉组织、 表皮与叶脉
离析ꎻ 清水冲洗ꎬ 用毛笔轻轻刷去表皮和叶肉组织得到
叶脉标本并用流水冲洗 6~ 8 hꎻ 然后用 20%次氯酸钠漂
白脱色 10~30 minꎬ 清水漂洗ꎻ 最后用 0 5%的甲基绿或
1%番红 (Safranin) 染色 30 minꎬ 漂洗、 吸干、 压平ꎮ 用
Olympus光学显微镜观察拍照和 Nikon数码相机照相ꎮ
本文所用描述叶脉形态特征的术语主要参考喻诚鸿
等 (1986)、 Ellis等 (2009)ꎬ 并结合 Hickey (1979) 及
孙启高等 (1997) 的术语ꎮ
为了更好理解所研究类群间的亲缘关系ꎬ 本文选取
了 18个具有分类意义的叶脉形态性状以及其他相关叶
形态性状来描述和讨论ꎬ 其具体性状和编码规则见表 2ꎮ
2 观察结果
国产无患子科 25属 27种的叶形态及结构特
征详见表 3ꎮ
2 1 无患子科的叶形态结构特征
选取了国产无患子科 25 属 27 种的叶片材
料ꎬ 代表了国产无患子科的全部属和大多数类
群ꎬ 国产无患子科叶形态特征初步总结如下: 叶
多为互生ꎬ 羽状复叶或掌状复叶ꎬ 很少单叶ꎬ 全
缘或者有锯齿ꎻ 叶片大小从 2 cm×1 cm到 40 mm
×14 mm不等ꎻ 叶片形状常为卵形、 长圆形、 椭
圆形和披针形ꎬ 先端渐尖或钝ꎻ 脉序全部为羽状
脉ꎬ 其中多数为曲行羽状脉ꎬ 部分为直行羽状
脉ꎻ 叶缘全缘或有锯齿ꎬ 少数深裂ꎮ
2 2 重要叶脉形态特征
2 2 1 脉序类型 (venation patterns) 所观察样
品的脉序类型均为羽状脉 (Pinnate)ꎬ 有曲行羽
状脉和直行羽状脉两类:
(1) 曲行羽状脉 ( Camptodromous): 19 种
为曲行羽状脉ꎬ 该类型又分为 2种:
① 环结曲行羽状脉 (Brochidodromous) (图
1: 1~9)ꎬ 二级脉彼此相连接ꎬ 形成一系列明显
脉环ꎬ 有 9种ꎬ 如荔枝 (图 1: 5)、 车桑子 (图
1: 7)、 伞花木 (图 1: 8) 等ꎻ
② 真曲行羽状脉 (Eucamptodromous) (图 1:
10~14ꎬ 图 2: 1~5)ꎬ 二级脉向上弯行ꎬ 在叶缘
内侧向顶地逐渐变细而不形成明显的脉环ꎬ 有
10种ꎬ 如无患子 (图 1: 11)、 滨木患 (图 2: 2)、
掌叶木 (图 2: 5) 等ꎮ
024 植 物 分 类 与 资 源 学 报 第 36卷
表 1 材料来源
Table 1 Origin of materials
种名 Species 属名 Genus 采集地 Locality 凭证标本 Voucher
倒地铃 Cardiospermum halicacabum Linn. 倒地铃属 Cardiospermum 华南植物园 叶华谷等 380
异木患 Allophylus viridis Radlk. 异木患属 Allophylus 华南植物园 胡启明 7277
波叶异木患 Allophylus caudatus Radlk. 异木患属 Allophylus 广西龙州 苏宏汉 68514
无患子 Sapindus mukorossi Gaertn. 无患子属 Sapindus 广东林业科学研究所 广东木材调查组 398
川滇无患子 Sapindus delavayi (Franch.) Radlk. 无患子属 Sapindus 云南澄江 王孝 40462
赤才 Erioglossum rubiginosum (Roxb.) Bl. 赤才属 Erioglossum 海南万宁 邢福武等 6149
赛木患 Aphania oligophylla (Merr. et Chun) H S. Lo 滇赤才属 Aphania 海南万宁 邢福武等 5807
鳞花木 Lepisanthes hainanensis H S. Lo 鳞花木属 Lepisanthes 海南崖县 李泽贤ꎬ 邢福武 1289
爪耳木 Otophora unilocularis (Leenh.) H S. Lo 爪耳木属 Otophora 海南崖县 刘心祈 5733
龙眼 Dimocarpus longan Lour. 龙眼属 Dimocarpus 海南坝王岭 李泽贤ꎬ 邢福武 71
荔枝 Litchi chinensis Sonn. 荔枝属 Litchi 海南万宁 邢福武等 6049
韶子 Nephelium chryseum Bl. 韶子属 Nephelium 广东鼎湖 黄成 162727
绒毛番龙眼 Pometia tomentosa (Bl.) Teysm. et Binn 番龙眼属 Pometia 云南西双版纳 冯国楣 20661
干果木 Xerospermum bonii (Lecomte) Radlk. 干果木属 Xerospermum 广西东兴 广西林业厅 46337
滨木患 Arytera littoralis Bl. 滨木患属 Arytera 广东徐闻 南路 0049
海南柄果木 Mischocarpus hainanensis H S. Lo 柄果木属 Mischocarpus 海南陵水 匿名 2585
广西檀栗 Pavieasia kwangsiensis H S. Lo 檀栗属 Pavieasia 广西龙津 黄德爱 61550
细子龙 Amesiodendron chinense (Merr.) Hu 细子龙属 Amesiodendron 海南乐东 刘心祈 26835
海南假韶子 Paranephelium hainanensis H S. Lo 假韶子属 Paranephelium 海南屯昌 李泽贤ꎬ 邢福武 6064
复羽叶栾树 Koelreuteria bipinnata Franch. 栾树属 Koelreuteria 广州中大植物研究所 陈少卿 7966
车桑子 Dodonaea viscosa (Linn.) Jacq. 车桑子属 Dodonaea 四川会理 胡启明 9806
掌叶木 Handeliodendron bodinieri (Levl.) Rehd. 掌叶木属 Handeliodendron 贵州荔波 许兆然 L1527
黄梨木 Boniodendron minus (Hemsl.) T. Chen 黄梨木属 Boniodendron 广东肇庆 石国良 13443
伞花木 Eurycorymbus cavaleriei (Levl.) Rehd. et Hand.  ̄Mazz. 伞花木属 Eurycorymbus 广东连山 谭沛祥 58172
假山萝 Harpullia cupaniodes Roxb. 假山萝属 Harpullia 海南崖州 侯宽昭 48670
茶条木 Delavaya toxocarpa Franch. 茶条木属 Delavaya 广西龙津 张肇骞 12795
文冠果 Xanthoceras sobifolia Bunge 文冠果属 Xanthoceras 北京西郊公园 赵福 0041
表 2 用于系统分析的叶形态性状
Table 2 Leaf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used in the phenetic analyses
性状 Characters 性状状态 Character stales
1 叶片形状: 长圆形、 椭圆形 (0)ꎻ 披针形 (1)ꎻ 倒披针形 (2)
2 叶基: 楔形 (0)ꎻ 阔楔形或圆形 (1)
3 叶尖: 渐尖、 长渐尖 (0)ꎻ 短尖、 短渐尖 (1)ꎻ 骤尖或钝头 (2)
4 小叶叶柄: 近无 (0)ꎻ <5 mm (1)ꎻ ≥5 mm (2)
5 脉序: 直行羽状脉 (0)ꎻ 混合直行羽状脉 (1)ꎻ 环结曲行羽状脉 (2)ꎻ 真曲行羽状脉 (3)
6 叶缘: 近全缘 (0)ꎻ 具普通锯齿 (1)ꎻ 具锐利的锯齿 (2)ꎻ 深裂 (3)
7 主脉: 近曲行 (0)ꎻ 直行 (1)
8 主脉的粗细: 中等 (0)ꎻ 粗 (1)
9 二级脉的对数: <10对 (0)ꎻ ≥10对 (1)
10 二级脉的分支: 不分支 (0)ꎻ 分支 (1)
11 二级脉与主脉夹角: 变异的 (0)ꎻ 一致的 (1)
12 二级间脉: 无或少见 (0)ꎻ 有 (1)
13 三级脉类型: 结网型 (0)ꎻ 结网型和贯串型并存 (1)
14 网眼发育: 不完善的 (0)ꎻ 完善的 (1)
15 网眼形状: 不规则形 (0)ꎻ 四边形 (1)ꎻ 多边形 (2)
16 盲脉: 无盲脉或部分网眼无盲脉 (0)ꎻ 1~2次分支 (1)ꎻ 多次分支 (2)
17 叶缘末级脉序: 不完全 (0)ꎻ 具边脉 (1)ꎻ 结环 (2)
18 叶下表皮角质层: 近平滑 (0)ꎻ 具条纹、 隆起、 鳞片或颗粒 (1)ꎻ 具大量条纹 (2)ꎻ 具大量鲜花状隆起 (3)
1244期 曹丽敏等: 中国无患子科植物的叶脉形态及其系统学意义
表 3 无患子科植物的叶形态学性状矩阵
Table 3 Data matrix of characteristics on leaf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about Sapindaceae
分类群 Taxon
性状 Character states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倒地铃 Cardiospermum halicacabum 1 0 0 0 3 3 0 0 1 0 0 1 1 0 0 1 1 1
异木患 Allophylus viridis 0 0 0 2 0 1 0 0 0 1 1 1 1 0 0 1 2 1
波叶异木患 Allophylus caudatus 0 0 0 2 0 1 0 0 0 0 1 1 1 0 0 1 2 1
无患子 Sapindus mukorossi 0 0 1 2 3 0 0 0 1 0 0 1 1 0 0 1 1 1
川滇无患子 Sapindus delavayi 0 1 1 2 3 0 0 0 1 0 0 1 1 0 0 1 1 1
赤才 Erioglossum rubiginosum 0 0 1 1 2 0 0 0 1 1 1 1 1 1 2 2 2 1
赛木患 Aphania oligophylla 0 0 1 2 2 0 0 0 1 0 1 1 1 0 0 2 2 0
鳞花木 Lepisanthes hainanensis 0 1 1 2 2 0 0 0 1 0 1 1 1 1 2 2 1 1
爪耳木 Otophora unilocularis 1 1 1 1 2 0 0 0 1 0 1 1 1 0 0 2 2 1
龙眼 Dimocarpus longan 0 0 1 2 3 0 0 1 1 0 0 1 1 1 1 0 1 3
荔枝 Litchi chinensis 1 0 2 2 2 0 0 1 1 0 0 1 0 1 1 0 1 3
韶子 Nephelium chryseum 0 0 1 2 3 0 0 0 1 0 0 0 1 1 1 0 2 3
绒毛番龙眼 Pometia tomentosa 0 1 1 1 1 1 0 0 1 1 0 1 1 0 2 1 2 2
干果木 Xerospermum bonii 0 0 0 1 3 0 0 0 0 0 1 1 1 1 0 2 2 0
滨木患 Arytera littoralis 0 1 2 2 3 0 0 0 0 0 1 1 1 0 0 1 2 1
海南柄果木 Mischocarpus hainanensis 0 0 2 2 2 0 1 0 1 0 0 1 1 0 2 1 1 1
广西檀栗 Pavieasia kwangsiensis 0 0 2 1 3 1 1 0 1 1 1 1 1 0 0 1 1 1
细子龙 Amesiodendron chinense 0 1 1 1 0 1 0 1 1 0 0 1 1 1 0 2 1 1
海南假韶子 Paranephelium hainanensis 0 0 1 2 3 1 0 0 1 0 1 1 0 1 1 0 1 0
复羽叶栾树 Koelreuteria bipinnata 0 1 1 1 0 1 0 0 1 1 0 1 1 0 0 1 0 1
车桑子 Dodonaea viscosa 2 0 1 1 2 0 0 1 1 0 1 1 1 0 0 1 1 1
掌叶木 Handeliodendron bodinieri 0 1 2 2 3 0 1 0 1 0 0 1 1 0 0 1 2 1
黄梨木 Boniodendron minus 1 1 2 1 1 1 0 0 0 1 0 1 1 0 0 1 0 1
伞花木 Eurycorymbus cavaleriei 1 1 0 2 2 1 0 1 1 0 0 1 1 0 0 1 2 2
假山萝 Harpullia cupaniodes 1 0 0 2 2 0 0 1 0 0 0 1 1 0 2 1 2 0
茶条木 Delavaya toxocarpa 0 0 0 0 0 1 0 0 1 1 0 1 1 0 0 1 2 1
文冠果 Xanthoceras sobifolia 1 0 0 0 0 2 0 1 1 0 1 0 1 1 2 1 1 2
(2) 直行羽状脉 (Craspedodromous): 8 种
为直行羽状脉 (图 2: 6 ~ 13)ꎬ 其中异木患 (图
2: 6)、 茶条木 (图 2: 11)、 文冠果 (图 2: 13)
等 6种的全部二级脉均达叶缘ꎻ 绒毛番龙眼 (图
2: 8) 约有一半的二级脉直达叶缘ꎬ 另一半则不
达叶缘ꎬ 为混合直行羽状脉 (mixed)ꎬ 黄梨木
(图 2: 12) 的多数二级脉直达叶缘ꎬ 少数环结ꎬ
也属混合直行羽状脉ꎮ
2 2 2 各级脉序
(1) 一级脉 (Primary veins) 起源于叶柄
的最粗的叶脉ꎬ 直向行走或稍弯曲行走ꎻ 18 个
种的一级脉相对粗细为中等 (moderate)ꎬ 如无
患子、 异木患等ꎬ 9 种一级脉的相对粗细为粗
(stout )ꎬ 如车桑子、 细子龙等ꎮ
(2) 二级脉 (Secondary veins) 起源于一级
脉比一级脉细的叶脉叫二级脉ꎬ 曲行或半直
行ꎬ 多数两侧对称ꎬ 每侧 8 ~ 14 条ꎬ 个别种类
达 16~22条ꎮ 二级脉有分支 (branched) 和无分
支 (unbranched) 2 种类型ꎮ 20 种无分支ꎬ 如无
患子 (图 1: 11)、 龙眼 (图 1: 13) 和车桑子
(图 1: 7) 等ꎻ 7 种的部分二级脉分支ꎬ 如异木
患 (图 2: 6)、 赤才 (图 1: 1) 和茶条木 (图 2:
11) 等ꎮ
二级脉与一级脉所成夹角的变异情况有两种
类型: 一致的 ( consistent)、 有变化的 ( varia ̄
ble)ꎮ 12 种植物的夹角接近一致ꎬ 如赤才 (图
3: 6)、 滨木患 (图 4: 3) 和车桑子 (图 4: 9)
等ꎻ 15种植物的夹角形成不同程度的变化ꎬ 如
无患子 (图 3: 4)、 细子龙 (图 4: 6) 和掌叶木
(图 4: 10) 等ꎮ
224 植 物 分 类 与 资 源 学 报 第 36卷
图 1 叶脉形态特征
1. 赤才ꎻ 2. 赛木患ꎻ 3. 鳞花木ꎻ 4. 爪耳木ꎻ 5. 荔枝ꎻ 6. 海南柄果木ꎻ 7. 车桑子ꎻ 8. 伞花木ꎻ 9. 假山萝ꎻ
10. 倒地铃ꎻ 11. 无患子ꎻ 12. 川滇无患子ꎻ 13. 龙眼ꎻ 14. 韶子 (标尺= 1 cm)
Fig 1 Leaf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apindaceae
1. Erioglossum rubiginosumꎻ 2. Aphania oligophyllaꎻ 3. Lepisanthes hainanensisꎻ 4. Otophora unilocularisꎻ 5. Litchi chinensisꎻ 6. Mischocarpus
hainanensisꎻ 7. Dodonaea viscosaꎻ 8. Eurycorymbus cavalerieiꎻ 9. Harpullia cupaniodesꎻ 10. Cardiospermum halicacabumꎻ
11. Sapindus mukorossiꎻ 12. Sapindus delavayiꎻ 13. Dimocarpus longanꎻ 14. Nephelium chryseum (bar = 1 cm)
3244期 曹丽敏等: 中国无患子科植物的叶脉形态及其系统学意义
图 2 叶脉形态特征
1. 干果木ꎻ 2. 滨木患ꎻ 3. 广西檀栗ꎻ 4. 海南假韶子ꎻ 5. 掌叶木ꎻ 6. 异木患ꎻ 7. 波叶异木患ꎻ 8. 绒毛番龙眼ꎻ
9. 细子龙ꎻ 10. 复羽叶栾树ꎻ 11. 茶条木ꎻ 12. 黄梨木ꎻ 13. 文冠果 (标尺= 1 cm)
Fig 2 Leaf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apindaceae
1. Xerospermum boniiꎻ 2. Arytera littoralisꎻ 3. Pavieasia kwangsiensisꎻ 4. Paranephelium hainanensisꎻ 5. Handeliodendron bodinieriꎻ
6. Allophylus viridisꎻ 7. Allophylus caudatusꎻ 8. Pometia tomentosaꎻ 9. Amesiodendron chinenseꎻ 10. Koelreuteria bipinnataꎻ
11. Delavaya toxocarpaꎻ 12. Boniodendron minusꎻ 13. Xanthoceras sobifolia (bar = 1 cm)
424 植 物 分 类 与 资 源 学 报 第 36卷
图 3 叶脉形态特征
1. 倒地铃ꎻ 2. 异木患ꎻ 3. 波叶异木患ꎻ 4. 无患子ꎻ 5. 川滇无患子ꎻ 6. 赤才ꎻ 7. 赛木患ꎻ 8. 鳞花木ꎻ
9. 爪耳木ꎻ 10. 龙眼ꎻ 11. 荔枝ꎻ 12. 韶子 (标尺= 1 mm)
Fig 3 Leaf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apindaceae
1. Cardiospermum halicacabumꎻ 2. Allophylus viridisꎻ 3. Allophylus caudatusꎻ 4. Sapindus mukorossiꎻ 5. Sapindus delavayiꎻ
6. Erioglossum rubiginosumꎻ 7. Aphania oligophyllaꎻ 8. Lepisanthes hainanensisꎻ 9. Otophora unilocularisꎻ
10. Dimocarpus longanꎻ 11. Litchi chinensisꎻ 12. Nephelium chryseum (bar = 1 mm)
5244期 曹丽敏等: 中国无患子科植物的叶脉形态及其系统学意义
图 4 叶脉形态特征
1. 绒毛番龙眼ꎻ 2. 干果木ꎻ 3 滨木患ꎻ 4. 海南柄果木ꎻ 5. 广西檀栗ꎻ 6. 细子龙ꎻ 7. 海南假韶子ꎻ 8. 复羽叶栾树ꎻ 9. 车桑子ꎻ
10. 掌叶木ꎻ 11. 黄梨木ꎻ 12. 伞花木ꎻ 13. 假山萝ꎻ 14. 茶条木ꎻ 15. 文冠果 (标尺= 1 mm)
Fig 4 Leaf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apindaceae
1. Pometia tomentosaꎻ 2. Xerospermum boniiꎻ 3. Arytera littoralisꎻ 4. Mischocarpus hainanensisꎻ 5. Pavieasia kwangsiensisꎻ 6. Amesiodendron
chinenseꎻ 7. Paranephelium hainanensisꎻ 8. Koelreuteria bipinnatꎻ 9. Handeliodendron bodinieriꎻ 10. Eurycorymbus cavalerieiꎻ 11. Dodonaea
viscosaꎻ 12. Boniodendron minusꎻ 13. Harpullia cupaniodesꎻ 14. Delavaya toxocarpaꎻ 15. Xanthoceras sobifolia (bar = 1 mm)
624 植 物 分 类 与 资 源 学 报 第 36卷
(3) 二级间脉 ( Intersecondary veins) 一
般从中脉发生ꎬ 分布于二级脉之间ꎬ 走向与二级
脉平行或接近平行ꎬ 粗细介于二级脉与三级脉之
间ꎮ 25种植物常具明显的二级间脉ꎬ 仅绒毛番
龙眼 (图 2: 3) 和文冠果 (图 2: 13) 2 种少见
或无明显二级间脉ꎮ
(4) 三级脉 (Tertiary veins) 比二级脉较
细的次级脉和直接从主脉上分支出的等粗度的脉
叫三级脉ꎬ 多数为结网型与贯串型 (percurrent)
并存ꎬ 少数为结网型 (reticulate)ꎮ
贯串型: 分别起源于两对面二级脉的三级脉
相互连结ꎮ
结网型: 三级脉与其他三级脉或二级脉互相
连接ꎮ
所观察种类有 25种为贯串型与结网型并存ꎬ
如无患子 (图 3: 4)、 干果木 (图 4: 2)、 车桑
子 (图 4: 8)、 茶条木 (图 4: 14) 等ꎻ 有 2种仅
为结网型ꎬ 其中海南假韶子为不规则网状 (图
4: 7)ꎬ 荔枝为直角网状 (图 3: 11)ꎮ
(5) 网眼 (Areoles) 网眼是由叶脉所围成
的最小的那一小块ꎬ 它们可连结成一片ꎬ 覆盖了
叶面的绝大部分ꎮ 根据发育程度ꎬ 所观察样品的
网眼有两种类型:
① 发育完善的 ( regular): 网眼的大小和形
状比较一致ꎮ 有 9 种属此类型ꎬ 如赤才 (图 3:
6)、 荔枝 (图 3: 11)、 干果木 (图 4: 2) 等ꎮ
② 发育不完善的 ( irregular): 网眼的形状
不规则ꎬ 大小的变异幅度不一ꎮ 18 种属该类型ꎬ
如无患子 (图 3: 4)、 爪耳木 (图 3: 9)、 黄梨
木 (图 4: 11) 等ꎮ
此外ꎬ 网眼的形状有四边形 (图 3: 10ꎬ 11ꎻ
图 4: 4)、 不规则形 (图 3: 1ꎬ 5) 和多边形
(图 3: 9ꎻ 图 4: 5) 三种类型ꎮ
(6) 盲脉 (Veinlets) 盲脉是末端游离的末
级脉以及脉级与其相等、 偶尔能穿行网眼并与网
眼的一条边相连的一类脉ꎮ
① 无盲脉 (absent): 海南假韶子 (图 4: 7)
和荔枝 (图 3: 11) 2 种无盲脉ꎬ 龙眼 (图 3:
10)、 韶子 (图 3: 12) 的部分网眼无盲脉ꎮ
② 简单的 (simple): 盲脉无分支ꎬ 仅龙眼
(图 3: 10) 1种ꎮ
③ 分支的 (branched): 多数种类的盲脉为
1~2次分支ꎬ 如车桑子、 茶条木、 倒地铃、 复羽
叶栾树、 无患子等ꎻ 部分种类的盲脉呈树状分
支ꎬ 如赤才 (图 3: 6)、 干果木 (图 4: 2)、 鳞
花木 (图 3: 8)、 赛木患 (图 3: 7)、 细子龙
(图 4: 6)、 爪耳木 (图 3: 9) 等ꎮ
(7) 叶缘末级脉序 (Marginal ultimate venation)
① 具边脉 ( fimbriate): 大部分叶缘末级脉
汇合ꎬ 沿叶缘行走ꎬ 形成边脉ꎬ 如川滇无患子
(图 5: 4)、 鳞花木 (图 5: 7)、 龙眼 (图 5:
8)、 车桑子 (图 5: 18) 等ꎮ
② 结环的 (looped): 部分叶缘末级脉结环ꎬ
如茶条木 (图 5: 23)、 滨木患 (图 5: 12)、 赤
才 (图 5: 4) 等ꎮ
③ 不完全的 (incomplete): 少数种类的叶缘
末级脉游离ꎬ 如复羽叶栾树 (图 5: 17)、 黄梨
木 (图 5: 20) 等ꎮ
(8) 齿类型 (Tooth type) 有全缘 (entire)、
具齿 (toothed) 和深裂 (partite) 3 种类型ꎮ 其中ꎬ
14 种叶全缘: 叶缘光滑或呈不明显的浅波状ꎬ 无
明显突起或齿痕ꎬ 如无患子 (图 1: 11)、 赤才
(图 1: 1) 等ꎻ 12 种叶具齿: 叶缘突起ꎬ 齿端较
尖ꎬ 如绒毛番龙眼 (图 2: 8) 和文冠果 (图 2:
13) 等ꎻ 1种叶深裂: 叶裂超过二分之一ꎬ 但没裂
到叶柄端部ꎬ 仅倒地铃 1种 (图 1: 10)ꎮ
将所得矩阵在 NTSYSpc 2 1程序中采用 UP ̄
GMA法聚类分析ꎬ 所得聚类树形图如图 6所示ꎮ
3 讨论
本文观察了国产无患子科 25属 27种的叶脉
形态ꎬ 覆盖了国产无患子科的全部属和多数种
类ꎬ 观察结果初步反映了国产无患子科的叶脉形
态特征ꎮ 本研究中叶形态特征的 UPGMA 聚类图
虽未能较好的支持现有的分类系统ꎬ 但也在一定
程度上提示了无患子科科内植物类群之间的关
系ꎬ 尤其是比较清楚地提示了一些有争议的类群
的系统关系ꎬ 如龙眼属、 荔枝属和韶子属ꎬ 赤才
属、 滇赤才属、 爪耳木属和鳞花木属ꎬ 以及文冠
果属等ꎬ 为进一步探讨无患子科植物的系统演化
提供了叶形态学依据ꎮ
3 1 龙眼属、 荔枝属和韶子属
龙眼 Dimocarpus longan、 荔枝 Litchi chinensis
和韶子 Nephelium chryseum三种植物具有一些相
7244期 曹丽敏等: 中国无患子科植物的叶脉形态及其系统学意义
图 5 叶脉形态特征
1. 异木患ꎻ 2. 波叶异木患ꎻ 3. 无患子ꎻ 4. 川滇无患子ꎻ 5. 赤才ꎻ 6. 赛木患ꎻ 7. 鳞花木ꎻ 8. 龙眼ꎻ 9. 荔枝ꎻ 10. 韶子ꎻ
11. 绒毛番龙眼ꎻ 12. 滨木患ꎻ 13. 海南柄果木ꎻ 14. 广西檀栗ꎻ 15. 细子龙ꎻ 16. 海南假韶子ꎻ 17. 复羽叶栾树ꎻ
18. 车桑子ꎻ 19. 掌叶木ꎻ 20. 黄梨木ꎻ 21. 伞花木ꎻ 22. 假山萝ꎻ 23. 茶条木ꎻ 24. 文冠果 (标尺= 1 mm)
Fig 5 Leaf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apindaceae
1. Allophylus viridisꎻ 2. Allophylus caudatusꎻ 3. Sapindus mukorossiꎻ 4. Sapindus delavayiꎻ 5. Erioglossum rubiginosumꎻ 6. Aphania oligophyllaꎻ
7. Lepisanthes hainanensisꎻ 8. Dimocarpus longanꎻ 9. Litchi chinensisꎻ 10. Nephelium chryseumꎻ 11. Pometia tomentosaꎻ 12. Arytera littoralisꎻ
13. Mischocarpus hainanensisꎻ 14. Pavieasia kwangsiensisꎻ 15. Amesiodendron chinenseꎻ 16. Paranephelium hainanensisꎻ 17. Handeliodendron
bodinieriꎻ 18. Boniodendron minusꎻ 19. Koelreuteria bipinnataꎻ 20. Dodonaea viscosaꎻ 21. Eurycorymbus cavalerieiꎻ
22. Harpullia cupaniodesꎻ 23. Delavaya toxocarpaꎻ 24. Xanthoceras sobifolia (bar = 1 mm)
824 植 物 分 类 与 资 源 学 报 第 36卷
图 6 无患子科叶形态特征的 UPGMA聚类图
Fig 6 UPGMA dendrogram of Sapindaceae based on leaf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同的形态学形状ꎬ 如花单性、 子房倒心形、 2或 3
室、 每室 1胚珠、 果深裂为 2~3果爿ꎬ 常 1~2个
发育、 种皮革质、 具肉质假种皮等 (罗献瑞和陈
德昭ꎬ 1985)ꎮ Harrington 等 (2005) 的分子系统
学研究结果表明ꎬ 龙眼、 荔枝和 Nephelium muta ̄
bile处于同一支ꎬ 系统关系密切ꎮ 曹丽敏和夏念
和 (2008) 叶表皮研究发现这三属植物具有一些
相同性状ꎬ 如环列型气孔器ꎬ 下表皮角质层具大
量鲜花状隆起等ꎬ 认为这三属植物具有较密切的
系统学关系ꎮ 本研究观察发现ꎬ 它们的叶形态特
征亦有不少相同点: 叶均为全缘ꎬ 主脉近曲行ꎬ 二
级脉≥10对ꎬ 二级脉无分支ꎬ 二级脉与主脉的夹角
皆有变异ꎬ 其中位于叶片中部的二级脉的夹角角度
比叶基与叶尖的大ꎬ 网眼发育都较完善ꎬ 形状多为
方形ꎬ 无盲脉或部分网眼无盲脉ꎮ 从叶形态 UPG ̄
MA聚类图 (图 6) 可以看出ꎬ 这三属植物的系统位
置非常近ꎬ 聚类分析结果支持Harrington等 (2005)
以及曹丽敏和夏念和 (2008) 的观点ꎮ
3 2 文冠果属的系统位置
文冠果属 Xanthoceras 的系统位置随着无患
子科范围界定的变化而变化ꎬ Radlkofer (1890ꎬ
1933) 提出第一个世界范围的狭义无患子科概念
时ꎬ 把文冠果作为一个单种属置于车桑子亚科的
假山萝族ꎮ 一些植物学家根据花粉特征 (Muller
和 Leenhoutsꎬ 1976)、 植物化学特征 ( Umadevi
和 Danielꎬ 1991) 以及形态学 (Judd等ꎬ 1994) 等
研究结果提出一个广义无患子科概念ꎬ 把七叶树
科和槭树科放入无患子科ꎮ 分子系统学的研究结
果 (Harrington 等ꎬ 2005ꎻ Buerki 等ꎬ 2009) 支持
这种处理方式ꎬ 并把广义无患子科分为 4 个亚
科: 无患子亚科 Sapindoideae、 七叶树亚科 Hipp ̄
ocastanoideae、 车桑子亚科 Dodonaeoideae 和只有
一个种的文冠果亚科 Xanthoceroideaeꎬ 并认为文
冠果是广义无患子科其他类群的姐妹分支ꎮ 根据
分子序列资料、 形态学特征以及生物地理学资料ꎬ
Buerki等 (2010) 主张将文冠果独立为文冠果科
Xanthoceraceaeꎮ 不过ꎬ Buerki 等 (2011) 最近的
系统学研究又推翻了他们自己的观点ꎬ 仍把文冠
果亚科作为广义无患子科中 4 个亚科之一ꎮ Zhou
等 (2012) 对文冠果进行了胚胎学研究ꎬ 结果支
持将其作为无患子科文冠果亚科的处理ꎮ
文冠果在叶形态特征上既有与其他无患子科
9244期 曹丽敏等: 中国无患子科植物的叶脉形态及其系统学意义
大部分植物 (尤其是假山萝族植物) 相同的特
征ꎬ 也有一些差异ꎬ 如具小叶近无柄、 具尖锐的
锯齿、 直行羽状脉、 二级脉夹角较一致、 没有或
很少具二级间脉、 网眼多为多边形、 发育不完
善、 盲脉简单或 1次分支等ꎮ 叶形态 UPGMA 聚
类图将文冠果与无患子科其他类群分开 (图 6)ꎬ
另成一支ꎬ 这表明将文冠果作为广义无患子科的
一个亚科是恰当的ꎬ 叶脉形态研究结果支持
Harrington等 (2005) 和 Buerki 等 (2009) 的分
子系统学以及 Zhou 等 (2012) 的胚胎学研究结
论ꎮ 至于将其独立为文冠果科 Xanthoceraceae 的
分类处理是否合理ꎬ 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ꎮ
3 3 鳞花木属的范围界定
1970年ꎬ Leenhouts对鳞花木属进行了修订ꎬ
把赤才属、 滇赤才属、 爪耳木属放入该属ꎬ 但该
广义鳞花木属概念并未获得广泛认同ꎬ 大多学者
仍采用狭义鳞花木属的概念 (罗献瑞和陈德昭ꎬ
1985ꎻ 吴征镒等ꎬ 2003)ꎮ 根据这四属植物的形
态结构上的共同特征ꎬ 如花单性、 多雌雄同株、
萼片常 5、 花瓣常有爪并具鳞片、 种子无假种皮
等ꎬ Xia和 Gadek (2007) 在 Flora of China (12)
中ꎬ 采用了 Leenhouts 的广义鳞花木属概念ꎮ 根
据它们在叶表皮性状、 垂周壁式样等方面的一致
性ꎬ 叶表皮形态研究结果支持将这四属植物并入
一个属的处理 (曹丽敏和夏念和ꎬ 2008)ꎮ 叶脉
形态研究表明ꎬ 这四属植物在叶脉形态上具有不
少共同点: 环结曲行羽状脉、 叶全缘、 叶尖为短
尖或短渐尖、 主脉近曲行、 中等粗细、 二级脉二
级脉≥10 对、 二级脉与主脉的夹角较一致、 三
级脉为结网型与贯串型并存、 盲脉多次分支成树
状等ꎮ 从叶形态 UPGMA 聚类图 (图 6) 可以看
出ꎬ 这四属植物的系统位置非常近ꎬ 研究结果为
广义鳞花木属观点提供了佐证ꎮ
3 4 无患子科叶脉形态的一致性与多样性
无患子科植物具有一系列共同的形态学性
状ꎬ 如羽状复叶或掌状复叶ꎬ 互生ꎬ 常无托叶ꎻ
聚伞圆锥花序ꎬ 花小ꎬ 常单性ꎬ 花瓣内面基部常
有鳞片或被毛ꎬ 常具肉质花盘ꎻ 子房上位ꎬ 常 3
室ꎻ 中轴胎座ꎻ 果为室背开裂的蒴果ꎬ 或不开裂
成浆果状或核果状ꎬ 全缘或深裂为分果爿ꎻ 种子
每室 1 颗 (罗献瑞和陈德昭ꎬ 1985)ꎬ 使其表现
为一个比较自然的类群ꎮ
国产无患子科叶脉形态特征初步总结为: 脉
序均为羽状脉ꎬ 其中多数为曲行羽状脉ꎬ 少数为
直行羽状脉ꎮ 一级脉直向行走或微弯曲行走ꎬ 粗
细常为中等ꎻ 叶脉分支一般为四级ꎬ 部分达五
级ꎻ 大多数具二级间脉ꎻ 三级脉通常为结网型与
贯串型并存ꎻ 盲脉一般具 1 ~ 3 次分支ꎬ 少数盲
脉不分支或无盲脉ꎮ 观察结果表明中国无患子科
植物的叶脉形态特征比较一致ꎬ 这为无患子科是
一个比较自然的类群提供了叶形态学证据ꎮ
叶脉形态特征在无患子科各属中既有共性又
有一些差异ꎬ 因此可依据叶脉形态特征并结合外
部形态学特征ꎬ 作出国产无患子科分属检索表:
无患子科植物分属检索表
1. 叶脉为直行羽状脉ꎮ
2. 全部二级脉及其分支均达叶缘ꎮ
3. 二级脉夹角一致的ꎮ
4. 叶具尖锐锯齿ꎬ 网眼完善 1. 文冠果属 Xanthoceras
4. 叶具稀疏钝锯齿ꎬ 网眼不完善 2. 异木患属 Allophylus
3. 二级脉夹角有变异的ꎮ
5. 二级脉不分支 3. 细子龙属 Amesiodendron
5. 二级脉具分支ꎮ
6. 叶缘末级脉游离 4. 栾树属 Koelreuteria
6. 叶缘末级脉结环 5. 茶条木属 Delavaya
2. 部分二级脉及其分支不达叶缘ꎮ
7. 叶缘深裂 6. 倒地铃属 Cardiospermum
7. 叶缘具锯齿ꎮ
8. 二级脉有 17~18对 7. 番龙眼属 Pometia
8. 二级脉小于 10对 8. 黄梨木属 Boniodendron
034 植 物 分 类 与 资 源 学 报 第 36卷
1. 叶脉为曲行羽状脉ꎮ
9. 环结曲行羽状脉ꎮ
10. 叶为倒披针形 9. 车桑子属 Dodonaea
10. 叶为披针形、 椭圆形、 长圆形ꎮ
11. 三级脉为结网型 10. 荔枝属 Litchi
11. 三级脉为分支型与贯串型并存ꎮ
12. 二级脉夹角较一致ꎮ
13. 具完善的网眼ꎮ
14. 叶缘具明显的边脉ꎮ
15. 盲脉分支 3 次以上ꎬ 呈树状 11. 鳞花木属 Lepisanthes
15. 盲脉 1~2次分支 12. 柄果木属 Mischocarpus
14. 叶缘不具边脉ꎬ 末级脉结环 13. 赤才属 Erioglossum
13. 网眼不完善ꎮ
16. 偶数羽状复叶ꎬ 主脉中等粗细 14. 滇赤才属 Aphania
16. 奇数羽状复叶ꎬ 主脉粗 15. 爪耳木属 Otophora
12. 二级脉夹角有变异ꎮ
17. 小叶常有锯齿 16. 伞花木属 Eurycorymbus
17. 小叶常全缘 17. 假山萝属 Harpullia
9. 真曲行羽状脉ꎮ
18. 无盲脉或部分网眼缺盲脉ꎮ
19. 无盲脉 18. 假韶子属 Paranephelium
19. 部分网眼缺盲脉ꎮ
20. 大部分网眼具简单不分支的盲脉 19. 龙眼属 Dimocarpus
20. 大部分网眼具 1~2次分支的盲脉 20. 韶子属 Nephelium
18. 具盲脉ꎮ
21. 小叶有锯齿ꎬ 二级脉具分支 21. 檀栗属 Pavieasia
21. 小叶全缘ꎬ 二级脉不具分支ꎮ
22. 掌状复叶ꎬ 对生 22. 掌叶木属 Handeliodendron
22. 偶数羽状复叶ꎬ 互生ꎮ
23. 具发育完善的网眼 23. 干果木属 Xerospermum
23. 网眼发育不完善ꎮ
24. 二级脉夹角较一致ꎬ 常具边脉 24. 无患子属 Sapindus
24. 二级脉夹角有变异ꎬ 不具边脉 25. 滨木患属 Arytera
致谢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胡晓颖老师、 邵耘老师、
邹璞博士在实验过程中给予了大力帮助ꎮ
〔参 考 文 献〕
Bentham Gꎬ Hooker JDꎬ 1862. Genera Plantarum [M]. London:
Lorel Reeve and Co
Buijsen JRMꎬ 1995. Leaf anatomy of Harpulliaꎬ Majideaꎬ and Con ̄
chopetalum (Sapindaceae) [J] . Blumeaꎬ 40 (2): 345—361
Buerki Sꎬ Forest Fꎬ Acevedo ̄Rodríguez P et al.ꎬ 2009. Plastid and
nuclear DNA markers reveal intricate relationships at subfamilial
and tribal levels in the soapberry family (Sapindaceae) [J] . Mo ̄
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ꎬ 51: 238—258
Buerki Sꎬ Porter Pꎬ Lowry II et al.ꎬ 2010. Phylogeny and circum ̄
scription of Sapindaceae revisited: molecular sequence dataꎬ mor ̄
phology and biogeography support recognition of a new familyꎬ
Xanthoceraceae [J] . Plant Ecology and Evolutionꎬ 143: 148—
159
Buerki Sꎬ Porter Pꎬ Lowry II et al.ꎬ 2011. How to kill two genera with
one tree: clarifying generic circumscriptions in an endemic Mala ̄
gasy clade [J] . Botan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ꎬ 165:
223—234
Cao LM (曹丽敏)ꎬ Xia NH (夏念和)ꎬ 2008. Structural characters
of leaf epidermis and their systematic significance in Sapindaceae
from China [J] . Acta Botanica Yunnanica (云南植物研究)ꎬ
1344期 曹丽敏等: 中国无患子科植物的叶脉形态及其系统学意义
30 (4): 405—421
Cao M (曹明)ꎬ Cao LM (曹丽敏)ꎬ Zhang DX (张奠湘) et al.ꎬ
2009. Leaf architecture of Zanthoxylum (Rutaceae) from China
and its taxonomic significance [ J] . Guihaia (广西植物)ꎬ 29
(2): 163—170
Cronquist Aꎬ 1988. The Evolu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Flowering
Plants [M]. New York: New York Botanic Gardens
Dahlgren Gꎬ 1989. An updated system of classification [ J] . Botani ̄
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ꎬ 100: 197—203
Dilcher DLꎬ 1974. Approaches to the identification of angiosperm leaf
remains [J] . Botanical Reviewꎬ 40: 1—157
Ellis Bꎬ Daly DCꎬ Hickey LJ et al.ꎬ 2009. Manual of Leaf Architec ̄
ture [M].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Forest Fꎬ Drouin JNꎬ Charest R et al.ꎬ 2001. A morphological phylo ̄
genetic analysis of Aesculus L. and Billia Peyr. ( Sapindaceae)
[J] . Canadian Journal of Botanyꎬ 79: 154—169
Gadek PAꎬ Fernando ESꎬ Quinn CJ et al.ꎬ 1996. Sapindales: Molec ̄
ular delimitation and infraordinal groups [ J] . American Journal
of Botanyꎬ 83 (6): 802—811
Harrington MGꎬ Edwards KJꎬ Johnson SA et al.ꎬ 2005. Phylogenetic
inference in sapindaceae sensu lato using plastid matK and rbcL
DNA Sequences [J] . Systematic Botanyꎬ 30 (2): 366—382
Hickey LJꎬ 1979. A revised classification of the architecture of dicoty ̄
ledonous leaves [A]. Metcalf CKꎬ Chalk Lꎬ Anatomy of the Di ̄
cotyledons Vok. 1 [M]. Oxford: Clarendon Pressꎬ 25—39
How FC (侯宽昭)ꎬ Ho CN (何椿年)ꎬ 1955. Sapindaceae in the
Chinese flora [J] . Acta Phytotaxonomica Sininca (植物分类学
报)ꎬ 3 (4): 373—414
Hutchinson Jꎬ 1926. The Families of Flowering Plants [M]. London:
Macmillian & Co
Judd Sꎬ Sanders Wꎬ Donoghue Jꎬ 1994. Angiosperm family pairs:
preliminary phylogenetic analyses [J] . Harvard Papers in Bota ̄
nyꎬ 5: 1—51
Leenhouts PWꎬ 1970. Additoinal notes on Lepisanthes (Sapindaceae)
[J] . Blumeaꎬ 18: 429—430
Luo HS (罗献瑞)ꎬ Chen TC (陈德昭)ꎬ 1979. Notes on Chinese
Sapindaceae [J] . Phytotaxonomica Sinica (植物分类学报)ꎬ
17 (2): 30—39
Luo HS (罗献瑞)ꎬ Chen TC (陈德昭)ꎬ 1985. Flora Reipublicae
Popularis Sinicaeꎬ Sapindaceae [M]. Beijing: Science Pressꎬ 47
(1): 4—72
Melville Rꎬ 1976. The terminology of leaf architecture [ J] . Taxonꎬ
25: 549—561
Muller Jꎬ Leenhouts PWꎬ 1976. A general survey of pollen types in
Sapindaceae in relaion to taxonomy [ A]. In: Gerguson IKꎬ
Muller J ( eds.)ꎬ The Evolutionary Significance of the Exine
[M]. London: Academic Pressꎬ 407—445
Radlkofer Lꎬ 1890. Uber die gliederung der familie der Sapindaceae
[J] . Sitzungsber. Math. Phys. Kl. Bayer. Akad. Wiss. Münchenꎬ
20: 105—379
Radlkofer Lꎬ 1933. Sapindaceae [ A]. In: Engler A ( ed.)ꎬ Das
Pflanzenreich: Regni Vegetabilis Conspectus (IV) 165 (Heft 98ah).
Verlag von Wilhelm Engelmannꎬ Leipzig
Roth ̄Nebelsick Aꎬ Uhl Dꎬ Mosbrugger V et al.ꎬ 2001. Evolution and
function of leaf venation architecture: A Review [ J] . Annals of
Botanyꎬ 87: 553—566
Shi XG (石祥刚)ꎬ Li YQ (黎运钦)ꎬ Li CR (李成仁) et al.ꎬ
2009. Leaf architecture of eurya and its taxonomic significance
[J] . Bulletin of Botanical Research (植物研究)ꎬ 29 ( 5):
517—523
Sun QG (孙启高)ꎬ Song SY (宋书银)ꎬ Wang YF (王宇飞) et
al.ꎬ 1997. Introduction to terminology of classification of dicotyle ̄
donous leaf architecture [J] . Acta Phytotaxonomica Sininca (植
物分类学报)ꎬ 35 (3): 275—288
Takhtajan Aꎬ 1987. Systema Magonoliophytorum [M]. Leningrad:
Soviet Sciences Press
The 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ꎬ 2003. An update of the 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 classification for the orders and families of flow ̄
ering plants: APG II [J] . Botan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 ̄
etyꎬ 141: 399—436
Thorne RFꎬ 2000. The classification and geography of the flowering
plants: dicotyledons of the class Angiospermae [ J] . Botanical
Reviewꎬ 66: 441—647
Umadevi Iꎬ Daniel Mꎬ 1991. Chemosystematics of the Sapindaceae
[J] . Feddes Repertoriumꎬ 102: 607—612
Wilkinson HPꎬ 1992. Leaf anatomy of the Pittosporaceae [J] . Botan ̄
ical Journal of the Linnaean Societyꎬ 110: 1—59
Wu CY (吴征镒)ꎬ Lu AM (路安民)ꎬ Tang YC (汤彦承) et al.ꎬ
2003. The Families and Genera of Angiosperms in China—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M]. Beijing: Science Pressꎬ 691—698
Xia NH (夏念和)ꎬ Luo HS (罗献瑞)ꎬ 1995. Geographical distribu ̄
tion of Sapindaceae in China [ J] . Journal of Tropical and Sub ̄
tropical Botany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ꎬ 3 (1): 13—28
Xia NH (夏念和)ꎬ Paul A. Gadek. Sapindaceae. In Flora of China
(12)ꎬ 5—24 (online)
Xu BQ (许炳强)ꎬ Xia NH (夏念和)ꎬ Wang SP (王少平) et al.ꎬ
2007. Leaf venation of Osmanthus (Oleaceae) from China and
its taxonomic significance [J] . Guihaia (广西植物)ꎬ 27 (5):
697—705
Yu CH (喻诚鸿)ꎬ Chen ZL (陈泽濂)ꎬ 1986. Leaf architecture of
the woody dicotyledons from South China I. Terminology and
methods [J] . Acta Botanica Austro Sinica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
物研究所集刊)ꎬ 2: 83—97
Zhang XH (张新华)ꎬ Xia NH (夏念和)ꎬ 2007. Leaf architecture of
subtribe Micheliinae ( Magnoliaceae) from China and its taxo ̄
nomic significance [J] . Acta Phytotaxonomica Sinica (植物分
类学报)ꎬ 45 (2): 167—190
Zhou QYꎬ Liu GSꎬ 2012. The embryology of Xanthoceras and its phy ̄
logenetic implications [ J] . Plant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ꎬ
298: 457—468
234 植 物 分 类 与 资 源 学 报 第 36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