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Cloning of ACC Oxidase Gene from Yali Pear and Tranformation of Its Antisense Expression Vector with Agrobacteriummediated Method

鸭梨ACC 氧化酶基因cDNA 片段的克隆及农杆菌介导的反义遗传转化



全 文 :鸭梨 ACC氧化酶基因 cDNA片段的克隆及农杆菌
介导的反义遗传转化∗
齐  靖1ꎬ 董  祯2ꎬ 张玉星3
(1 河北经贸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ꎬ 河北 石家庄  050061ꎻ 2 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ꎬ
河北 石家庄  050091ꎻ 3 河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ꎬ 河北 保定  071001)
摘要: 研究根据 ACC氧化酶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ꎬ 以鸭梨果实为试材ꎬ 借助 RT ̄PCR 方
法扩增得到一条长度为 831 bp的鸭梨 ACC氧化酶基因 cDNA 片段ꎬ 该片段编码 276 个氨基酸残基ꎬ 与其
它梨品种 ACC氧化酶基因序列同源性均在 94%以上ꎮ 将此片段反向插入真核表达载体 pBI121 的 CaMV
35S启动子和 NOS终止子之间ꎬ 构建了鸭梨 ACC氧化酶基因的反义表达载体ꎬ 并在农杆菌 LBA4404的介导
下实现对鸭梨组培苗的遗传转化ꎮ 经 PCR鉴定证实共有 4株鸭梨组培苗中外源基因得到成功转化ꎬ Southern
杂交显示在这 4株转基因鸭梨中除有 1株外源基因呈双拷贝外ꎬ 其余 3株中外源基因均以单拷贝形式存在ꎮ
关键词: 梨ꎻ ACC氧化酶ꎻ RT ̄PCRꎻ 反义表达载体ꎻ 遗传转化
中图分类号: Q 7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845(2014)05-622-07
Cloning of ACC Oxidase Gene from Yali Pear and
Tranformation of Its Antisense Expression Vector
with Agrobacterium ̄mediated Method
QI Jing1ꎬ DONG Zhen2ꎬ ZHANG Yu ̄Xing3
(1 College of Biolog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ꎬ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ꎬ Shijiazhuang 050061ꎬ Chinaꎻ
2 Hebei Women′s Vocational Collegeꎬ Shijiazhuang 050091ꎬ Chinaꎻ 3 College of Horticultureꎬ
Agriculture University of Hebeiꎬ Baoding 071001ꎬ China)
Abstract: In this studyꎬ a partial ACC oxidase (ACO) gene ̄like cDNA sequence was obtained through homology ̄
based cloning from Yali (Pyrus bretschneideri cv. ‘Yali’ ) plant. Primers were designed according to the highly con ̄
served regions of published ACO gene sequencesꎬ and RT ̄PCR cloning was conducted by using Yali fruit cDNA.
The obtained ACO ̄like cDNA fragment contains 831 base pairs which encodes 276 predicted amino acid residuesꎬ
and shares no less than 94% nucleotide sequence identity with all published ACO genes. We further inversely inser ̄
ted the ACO ̄like cDNA fragment into pBI121 expression vectorꎬ and transformed it into tissue cultured Yali plants
by using Agrobacterium LBA4404. Finallyꎬ 4 independent transgenic lines harboring the anti ̄sense ACO ̄like frag ̄
ment were obtained and validated by PCR analysis. Southern blotting assay revealed 3 transgenic lines containing sin ̄
gle copy of the foreign geneꎬ and 1 line with 2 insertion copies.
Key words: Yali pearꎻ ACC oxidaseꎻ RT ̄PCRꎻ Antisense expression vectorꎻ Genetic transformation
  鸭梨 (Pyrus bretschneideri cv. ‘Yali’ ) 原产
我国ꎬ 是我国北方地区主栽的梨品种之一ꎬ 也是
我国出口创汇的重要果品ꎮ 鸭梨果实口感甜脆多
汁ꎬ 不但营养丰富ꎬ 还具有生津润燥、 镇咳止喘
植 物 分 类 与 资 源 学 报  2014ꎬ 36 (5): 622~628
Plant Diversity and Resources                                    DOI: 10.7677 / ynzwyj201413225
∗ 基金项目: 河北省科技计划资助项目 (11220103D ̄9)ꎻ 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指导项目 (Z2012065)
收稿日期: 2013-11-20ꎬ 2014-02-20接受发表
作者简介: 齐  靖 (1981 ̄) 男ꎬ 博士ꎬ 讲师ꎬ 主要从事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方面研究ꎮ E ̄mail: qijing@heuet􀆰 edu􀆰 cn
和润肺护肝等药用价值ꎮ 近年来ꎬ 随着生活水平
的不断提高ꎬ 对梨果品终年供应的需求问题日渐
突出ꎬ 果品的延熟保鲜及延长果实的货架寿命ꎬ
已经成为鸭梨果品生产经营中的一个重大难题ꎮ
我国科技工作者围绕着延长鸭梨贮藏期的问题进
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ꎬ 先后探明了鸭梨果实在采
收、 贮藏和加工等过程中外界环境对果实衰老的
影响 (朱麟等ꎬ 2009ꎻ 李家政等ꎬ 2012)ꎬ 并基于
此明确了一系列果品保鲜措施ꎬ 但这些举措并不
能从根本上实现对鸭梨果实衰老生理的调控ꎬ 因
而也就无法完全解决鸭梨果实保鲜问题ꎮ 只有对
影响鸭梨果实贮藏特性相关的基因进行改造ꎬ 培
育耐贮藏鸭梨新品种才是解决鸭梨果品保鲜问题
的关键ꎮ
已有研究证实ꎬ 鸭梨是典型的呼吸越变型果
实ꎬ 乙烯对其果实成熟具有重要调控作用 (张
宪省和阎先喜ꎬ 1994)ꎮ 降低梨果实的内源乙烯
合成ꎬ 是延长其果实贮藏、 保鲜期的根本途径之
一ꎮ 乙烯在植物体内的生物合成途径为: Met
(甲硫氨酸)→SAM (S ̄腺苷甲硫氨酸)→ACC (1 ̄
氨基环丙烷 ̄1 ̄羧酸)→Ethylene (乙烯) (Yang 和
Hoffmanꎬ 1984)ꎬ 这一过程的最终步骤乙烯直接
前体 ACC的氧化受到 ACC氧化酶 (ACO) 调控ꎬ
改变 ACC氧化酶在植物体内的含量将会直接影
响到乙烯的体内合成 (Adams 和 Yangꎬ 1979)ꎮ
基于 ACC氧化酶在乙烯内源合成中的重要调控
作用ꎬ 本研究借助反义 RNA 技术抑制鸭梨 ACC
氧化酶内源合成为目标ꎬ 围绕着鸭梨 ACC 氧化
酶基因开展了 cDNA片段的克隆和反义表达载体
构建的研究ꎻ 并借助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技术
成功实现了 ACC 氧化酶基因片段对鸭梨组培苗
的反义遗传转化ꎬ 从而为将来培育出耐储梨新品
种及其他果树耐储新品种的培育提供了优质种质
资源ꎬ 也为反义 RNA 技术在鸭梨遗传改良研究
中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了参考资料ꎮ
1  材料与方法
1􀆰 1  材料
鸭梨果实采自河北农业大学标本园ꎮ 采摘成熟、 无
病害果实ꎬ 用冰盒带回实验室ꎬ 4 ℃低温保存ꎮ
大肠杆菌菌株 DH5α、 克隆载体 pUCm ̄T Vector、
UNIQ ̄10柱式质粒小量抽提试剂盒和 DNA胶回收试剂盒
为上海生工公司产品ꎻ Oligo (dT) 15、 RTase M ̄MLV、 Taq
酶、 dNTP、 限制性内切酶、 T4 连接酶、 基因组提取试
剂盒以及 DNA Marker 均购自 TAKARA 公司ꎻ 地高辛标
记和检测试剂盒为美国罗氏公司产品ꎻ 其他常规化学试
剂均为国产分析纯ꎮ 真核表达载体 pBI121 和农杆菌
LBA4404为本实验室保存ꎮ
1􀆰 2  引物设计
根据 GenBank上公布的 ACC 氧化酶基因保守序列ꎬ
利用 Oligo6􀆰 0软件设计一对 PCR扩增引物: 上游引物为
5′ TTGTGAGAACTGGGGTTTCTTTGAG 3′ꎬ 下游引物为 5′
TCATAGCTTCAAACCTTGGTTCTTT 3′ꎬ 引物由上海生工
公司合成ꎮ
1􀆰 3  RNA提取及 RT ̄PCR
鸭梨果实总 RNA提取和纯化参考改良 CTAB法 (董
祯ꎬ 2007) 进行ꎮ 纯化后的 RNA在 RTase M ̄MLV的作用
下ꎬ 以 Oligo (dT) 15为引物进行反转录合成ꎮ 以获得的
反转录产物为模板ꎬ 进行 PCR 扩增ꎬ 反应总体系为 25
μLꎬ 其中包含模板 50 ng、 10 × PCR Buffer 2􀆰 5 μL、 Taq酶
1􀆰 5 U以及上下游引物各 30 ngꎬ Mg2+浓度为 2􀆰 0 mmol􀅰L-1ꎬ
dNTP 浓度为 0􀆰 25 mmol􀅰L-1ꎮ PCR 反应在德国 Biometra
公司生产的 T Gradient PCR仪中进行ꎬ 扩增程序为: 94℃
预变性 7 minꎬ 94 ℃变性 50 sꎬ 52 ℃退火 1 minꎬ 72 ℃延
伸 1 minꎬ 共 35个循环ꎻ 72 ℃完全延伸 5 minꎮ
1􀆰 4  目的片段的克隆与测序
PCR产物经 1%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后ꎬ 用 DNA 胶
回收试剂盒收集目的片段ꎬ 并与 pUCm ̄T Vector 连接ꎬ
热击法转化到大肠杆菌 DH5α 感受态细胞中进行篮白斑
筛选ꎮ 挑取阳性重组菌落扩繁后用小量抽提试剂盒提取
质粒ꎬ 酶切鉴定后ꎬ 将菌液送上海生工公司进行测序ꎮ
1􀆰 5  鸭梨 ACC氧化酶基因反向插入表达载体及转化农
杆菌
对经测序鉴定后 ACC 氧化酶基因片段反向插入在
pUCm ̄T Vector多克隆位点的重组质粒以及真核表达载
体 pBI121进行 XbaI / SacI双酶切ꎬ 电泳分离后分别回收
目标基因片段和切除 Gus 基因的 pBI121 线性载体ꎬ 用
T4连接酶连接过夜后ꎬ 冻融法转化农杆菌 LBA4404ꎬ 在
Kan / Rif抗生素平板上筛选重组菌落ꎬ 扩繁后小量抽提
试剂盒回收质粒ꎬ 分别用 XbaI / SacI 酶切和 PCR 鉴定ꎮ
PCR引物及反应条件同前所述ꎮ
1􀆰 6  鸭梨的遗传转化
参照李桂琴等 (2010aꎬb) 构建的鸭梨的再生体系
和遗传转化体系进行鸭梨的遗传转化ꎮ 将预培养 2 d 的
鸭梨叶片愈伤组织作为遗传转化的起始材料ꎬ 置于
OD600为 0􀆰 8的农杆菌菌液中浸渍 10 minꎬ 用滤纸吸去多
余的菌液ꎬ 接种于再生培养基 (NN69+BA3􀆰 0 mg􀅰L-1 +
IAA0􀆰 5 mg􀅰L-1) 避光共培养 2 dꎬ 再加入 200 μg􀅰mL-1的
3265期            齐  靖等: 鸭梨 ACC氧化酶基因 cDNA片段的克隆及农杆菌介导的反义遗传转化             
头孢噻肟钠 (Cef) 抑菌ꎮ 然后将抗性芽转入芽再生选
择培养基 ( NN69 + BA3􀆰 0 mg􀅰L-1 + IAA0􀆰 5 mg􀅰L-1 +
Cef200 mg􀅰L-1+Kan 5 mg􀅰L-1) 培养ꎬ 待不定芽长度为 4~
6 cm时ꎬ 切取带有顶芽或腋芽的片段 1􀆰 5~2 cmꎬ 接种于
抗性苗筛选培养基 (MS+BA1􀆰 0 mg􀅰L-1+NAA0􀆰 5 mg􀅰L-1
+Cef 200 mg􀅰L-1+Kan 20 mg􀅰L-1) 上培养ꎬ 筛选卡那霉
素抗性鸭梨再生苗ꎮ
1􀆰 7  转基因鸭梨的 PCR鉴定
根据 GenBank公布的 NPT II基因序列设计一对特异
性引物ꎬ 上游引物 (5′ CGTCTGTCGAGAAGTTTC 3′) 和
下游引物 (5′ TACTTCTACACAGCCATC 3′)ꎬ 按大连宝生
物工程有限公司基因组提取试剂盒提供的方法提取卡那霉
素抗性转基因鸭梨 DNAꎬ 进行 PCR扩增ꎮ 取 10 μL PCR产
物ꎬ 加入 6 × Loading Buffer 2 μLꎬ 充分混匀后在 1%琼脂糖
凝胶、 5 V/ cm电压下ꎬ 电泳 20 min后显影、 照相ꎮ
1􀆰 8  转基因鸭梨的 Southern杂交分析
根据 35S 启动子序列设计一对引物ꎬ 上游引物
(5′ AGGCTTACGCAGCAGGTCTCAT 3′) 和下游引物 (5′
GGAAGGGTCTTGCGAAGGAATG 5′)ꎬ 以 pBI121 质粒为
模板ꎬ PCR扩增制备 Southern 杂交探针ꎬ 与 EcoR I 消化
的转基因鸭梨基因组进行 Southern 杂交ꎬ 探针制备和
Southern杂交参照美国罗氏公司地高辛标记和检测试剂
盒说明书ꎬ 以检测转入的反义 ACC氧化酶基因片段在基
因组中的拷贝数ꎮ
2  结果与分析
2􀆰 1  鸭梨ACC氧化酶基因 cDNA片段的克隆和分析
根据 ACC氧化酶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一对
特异性引物ꎬ 以成熟鸭梨果实总 RNA 为模板进
行 RT ̄PCR扩增ꎬ 得到一条长度约为 850 bp 的
cDNA片段ꎬ 如图 1 所示ꎮ 将该片段回收、 纯化
后与 pUCm ̄T Vector 连接ꎬ 转化大肠杆菌 DH5α
感受态细胞ꎬ 经篮白斑筛选后ꎬ 挑取阳性菌落扩
繁ꎬ 并用小量抽提试剂盒回收重组质粒ꎬ 经 EcoR
I和 Xba I 双酶切后电泳ꎬ 结果如图 2 所示ꎮ 重
组质粒均可酶切出两条片段ꎬ 除 2 800 bp左右的
pUCm ̄T Vector自身片段外ꎬ 还有一条 850 bp 左
右的插入片段ꎬ 与扩增片段长度相符ꎬ 证实扩增
片段已成功的插入重组质粒中ꎮ
将经酶切鉴定的阳性菌落送交上海生工公司
进行测序ꎬ 测序结果表明ꎬ 所克隆的 cDNA片段
长度为 831 bpꎬ 其最大读码框位于 2 ~ 829 bp 之
间ꎬ 共 828个碱基ꎬ 编码 276个氨基酸残基 (图
3)ꎮ 在 GenBank上共检索到 9 个梨 ACC 氧化酶
基因 cDNA 序列ꎬ GenBank 编号分别为 EF451060
(幸水梨)、 D67038 (长十郎梨)、 EU047708 (雪
花梨)、 AB265797 (鸭梨)、 X87097 (帕斯-卡
桑梨)、 EU047709 (黄金梨)、 EU047710 (茄
梨)、 AJ504857 (葡脆梨) 和 AB042111 (长十
郎梨)ꎮ 借助 DNASTAR 软件ꎬ 将这些序列与已
克隆片段 (PY ̄ACO1) 进行核酸序列同源性比
较可知 (图 4)ꎬ 所克隆的基因片段与其它 9 个
品种梨 ACC 氧化酶基因 cDNA 序列的同源性均
在 94%以上ꎬ 其中与幸水梨、 长十郎梨和雪花梨
的 ACC氧化酶基因的 cds序列同源性近似 100%ꎮ
这说明本研究所得到的片段与前人获得的其它梨
图 1  RT ̄PCR电泳结果
Fig􀆰 1  Agarose gel electrophoresis result of RT ̄PCR
M: DL2000 Markerꎻ Lane 1: PCR produce
图 2  重组质粒经 EcoR I和 Xba I双酶切后电泳图谱
Fig􀆰 2  Electrophoresis pattern of recombinant plasmid
doubledigest by EcoR I and Xba I
Lane 1&2: Recombinant plasmid doubledigest by
EcoR I and Xba Iꎻ M: 1 kb DNA Ladder
426                                  植 物 分 类 与 资 源 学 报                            第 36卷
品种 ACC 氧化酶基因 cDNA 序列一致性很高ꎬ
因而可以判定此片段为鸭梨的 ACC 氧化酶基因
cDNA片段ꎮ 将此片段命名为 PY ̄ACO1ꎬ 并登陆
GenBankꎬ 登陆号为 EU333282ꎮ
2􀆰 2  鸭梨 ACC氧化酶基因反义表达载体的构建
PY ̄ACO1在克隆到载体 pUCm ̄T Vector时存
图 3  鸭梨 ACC氧化酶基因片段的 cDNA序列及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
Fig􀆰 3  The nucleotide and deduce amino acids of cDNA fragment encoding ACC oxidase from Yali fruit
图 4  不同梨品种 ACC氧化酶基因同源性分析
Fig􀆰 4  Sequence distances assay of ACO genes from different cultivar of pears
5265期            齐  靖等: 鸭梨 ACC氧化酶基因 cDNA片段的克隆及农杆菌介导的反义遗传转化             
在正、 反两种插入方式ꎬ 选择经测序验证 PY ̄
ACO1反向插入 pUCm ̄T Vector 的重组质粒ꎬ 进
行 Xba I / Sac I 双酶切ꎬ 电泳回收小片段ꎬ 与用
同样酶切的 pBI121 线性载体进行定向连接ꎬ 构
建鸭梨 ACC 氧化酶的反义表达载体ꎮ 构建好的
反义表达载体图谱如图 5所示ꎮ
将获得的反义表达载体转化农杆菌 LBA4404ꎬ
在 Kan / Rif抗生素平板挑取单菌落进行扩繁ꎬ 回
收质粒后进行 Xba I / Sac I 双酶切鉴定ꎬ 结果显
示酶切出 850 bp左右片段 (图 6)ꎬ 与 PY ̄ACO1
片段长度相符ꎻ 进一步以 PY ̄ACO1 引物对提取
的质粒进行 PCR鉴定ꎬ 扩增结果同图 1ꎬ 再次证
实鸭梨 ACC氧化酶反义表达载体构建成功并已
导入农杆菌 LBA4404ꎬ 该农杆菌工程菌可用于遗
传转化的研究ꎮ
2􀆰 3  农杆菌介导的反义表达载体对鸭梨的遗传转化
参照李桂琴等 (2010aꎬb) 构建的鸭梨的再
生体系和遗传转化体系进行鸭梨的遗传转化ꎮ 以
预培养 2 d的鸭梨叶片愈伤组织为起始材料ꎬ 置
于 OD600为 0􀆰 8的农杆菌工程菌液中浸渍 10 minꎬ
其后接种于再生培养基中避光共培养 2 dꎬ 再加
入 200 μg􀅰mL-1的头孢噻肟钠 (Cef) 抑菌ꎮ 一
周后ꎬ 共长出抗性芽 412个ꎮ 将抗性芽转入再生
选择培养基培养ꎬ 待不定芽长度长至 4 ~ 6 cm
时ꎬ 切取带有顶芽或腋芽的片段 1􀆰 5 ~ 2 cmꎬ 接
种于抗性苗筛选培养基上培养ꎬ 中间更换培养基
一次ꎬ 最终共得到 Kan 抗性鸭梨苗 29 株ꎬ 占抗
性芽总数的 7􀆰 03%ꎮ
2􀆰 4  转基因鸭梨的 PCR鉴定
提取 Kan 抗性鸭梨转基因植株总 DNAꎬ 根
据 GenBank 上公布的 NPT II 基因序列设计一对
特异性引物ꎬ 对鸭梨转基因植株进行 PCR 鉴定ꎬ
结果如图 7所示ꎮ 可以看出ꎬ 以未转基因鸭梨植
株 DNA为模板的阴性对照 (泳道 2) 没有扩增
产物ꎬ 而以反义表达载体质粒为模板的阳性对照
(泳道 1) 和 4 株转基因植株均能扩增出 800 bp
的目标片段ꎬ 与设计长度相符ꎬ 初步证实这 4 株
鸭梨植株中反义 ACC氧化酶基因已经成功转化ꎮ
而另外 25株鸭梨未能扩增出目标片段ꎬ 表现为
假阳性ꎬ 占 Kan抗性植株总数的 86􀆰 21%ꎮ
图 5  鸭梨 ACC氧化酶反义表达载体图谱
Fig􀆰 5  Diagram of antisense express vector of PY ̄ACO1
图 6  鸭梨 ACC氧化酶反义表达载体经 Sac I
和 Xba I双酶切后电泳图谱
Fig􀆰 6  Electrophoresis pattern of antisense express vector of
PY ̄ACO1 doubledigest by EcoR I and Xba I
M: 1 kb DNA Ladderꎻ Lane 1&2: antisense
express vector of PY ̄ACO1
图 7  鸭梨转基因植株 PCR鉴定结果
(泳道 1为阳性对照ꎻ 泳道 2为阴性对照ꎻ
泳道 3~8为鸭梨转基因植株)
Fig􀆰 7  PCR analysis of transgenic Yali plant
(Line 1 is positive controlꎻ line 2 is negative controlꎻ
line 3-8 is transgenic Yali plants)
626                                  植 物 分 类 与 资 源 学 报                            第 36卷
2􀆰 5  转基因鸭梨的 Southern杂交分析
将经 PCR鉴定呈阳性的转基因鸭梨植株总
DNA用 EcoR I 酶切后ꎬ 电泳转膜ꎬ 以 35S 启动
子片段为探针进行 Southern杂交ꎬ 对转基因植株
进行进一步鉴定ꎮ Southern 杂交结果 (图 8) 表
明ꎬ 4株经 PCR 鉴定呈阳性的鸭梨转基因植株
(泳道 3~5) 均检测到了杂交信号ꎬ 外源基因转
入植株的拷贝数除 1 株 (第 6 泳道) 为双拷贝
外ꎬ 其中 3株均为单拷贝ꎻ 而未转化对照植株中
没有出现任何杂交信号ꎮ 从而再次证实鸭梨
ACC氧化酶反义基因已经成功转化到了这 4 棵
植株中ꎮ
图 8  转基因鸭梨植株的 Southern杂交分析结果
(M为地高辛标记的 DNA markerꎻ 1为阳性对照ꎻ 2为未转
基因鸭梨植株ꎻ 3~6为转基因鸭梨植株)
Fig􀆰 8  Southern blot analysis of transgenic Yali plants
(M: Dig labeled DNA markerꎻ line 1 is positive controlꎻ line 2
is negative controlꎻ line 3~6 is transgenic Yali plants)
3  讨论
鸭梨为多年生木本果树ꎬ 因其具有童期长、
基因高度杂合的特性ꎬ 使得借助传统育种方法育
种困难重重ꎬ 而反义 RNA技术凭借其专一性高、
育种周期短的优势给梨育种带来了一条新的途
径ꎮ 借助反义 RNA技术ꎬ 将 ACC 氧化酶基因片
段反向连接在一启动子上并转化梨植株ꎬ 必将会
极大的加快耐储梨新品种的培育步伐ꎮ 对于反义
RNA技术而言ꎬ 构建到反义表达载体中的基因
片段正确与否关乎整个实验的成败ꎮ 本研究根据
ACC氧化酶基因保守序列设计引物ꎬ 借助 RT ̄
PCR方法所克隆的 cDNA片段经序列分析显示出
与其它梨品种来源 ACC 氧化酶基因序列的高度
同源性ꎬ 这充分证实该片段为鸭梨 ACC 氧化酶
基因组成部分ꎬ 以此片段制备的反义表达载体可
特异性抑制鸭梨内源 ACC 氧化酶基因的表达ꎮ
同时ꎬ 也正是基于该片段与其他梨品种 ACC 氧
化酶基因序列的高度同源ꎬ 本研究所构建的反义
表达载体也可以应用到其它梨品种的转基因研究
中ꎬ 而不受到品种区别的限制ꎬ 这会给今后开展
其它梨品种应用反义 RNA 技术延长果实贮藏期
带来很大的方便ꎮ
李桂琴等 (2010aꎬb) 构建了鸭梨的再生体
系和遗传转化体系ꎬ 本研究对鸭梨的遗传转化是
在其再生体系的基础上进行的ꎬ 但考虑到所应用
的农杆菌类型不同、 抑菌素类型不同 (其农杆
菌为 EHA105ꎬ 抑菌素为羧苄青霉素)ꎬ 我们对
影响鸭梨遗传转化的因素进行了再次分析 (未
发表)ꎮ 结果发现ꎬ 除农杆菌工程菌液浓度、 侵
染时间不同外ꎬ 其它遗传转化条件均一致ꎮ 可
见ꎬ 与植物基因型相比ꎬ 农杆菌类型对遗传转化
体系的影响较小ꎬ 仅局限于侵染条件有所区别ꎮ
但是对于同一物种应用不同的农杆菌进行遗传转
化时ꎬ 还是应根据农杆菌的类型对已有的遗传转
化体系进行适当调整ꎬ 方能有效的实现外源基因
的转化ꎮ
一般说来ꎬ 对于转基因植物的鉴定ꎬ 最直
接、 简单的方式莫过于分子水平的检测ꎮ PCR
扩增、 Southern杂交和 Northern 杂交是常用的分
子水平检测方法ꎮ 在本研究中由于向鸭梨植株中
转化的是反义 ACC 氧化酶基因片段ꎬ 受基因组
自身含有 ACC 氧化酶基因的影响ꎬ 我们如果直
接针对转入的反义片段进行鉴定ꎬ 将有可能做出
错误的推断ꎮ 因此ꎬ PCR 扩增、 Southern 分析都
是围绕着与反义片段同时转入的 NPTⅡ基因和
35S启动子进行的ꎮ 尽管从分子水平上讲这种验
证是间接的ꎬ 但在反义表达载体构建时ꎬ NPTⅡ
基因、 35S启动子和目的基因是连接在一起的ꎬ
因而我们有理由相信目的基因也一并插入到了受
体基因组中ꎬ 这在其它反义遗传转化中也己得到
证实 (叶志彪ꎬ 2000)ꎮ
在转基因的研究中ꎬ 抗生素筛选呈阳性ꎬ 而
经分子水平检测呈假阳性的现象常有发生 (Ur ̄
ban等ꎬ 1994ꎻ Mitiouchkina和 Dolgovꎬ 2000)ꎮ 在
本研究中ꎬ 共得到 29 个卡那霉素抗性苗ꎬ 但经
7265期            齐  靖等: 鸭梨 ACC氧化酶基因 cDNA片段的克隆及农杆菌介导的反义遗传转化             
PCR检测确定为转化株的抗性苗仅有 4株ꎬ PCR
阳性率为 13􀆰 79%ꎮ 导致假阳性率偏高的原因ꎬ
可能由于我们仅对抗性苗进行了两代筛选ꎬ 且卡
那霉素浓度较低ꎬ 筛选压不够造成的ꎻ 或者有可
能在假阳性苗上存在有残留农杆菌ꎬ 降低了其周
围培养基中的卡那霉素浓度ꎬ 从而让其逃避了选
择压力而继续生长ꎮ 过多假阳性苗给我们的鉴定
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ꎬ 因此我们建议在鸭梨的遗
传转化研究中可适当加大卡那霉素的筛选浓度并
增加筛选代数ꎬ 同时也要注意残留农杆菌的清除
工作ꎬ 以最大程度的抑制假阳性的发生ꎬ 节省科
研工作量ꎮ
大量研究证实 ACC 氧化酶在植物体内存在
同工酶ꎬ 其编码基因构成多基因家族 (Kim 和
Yangꎬ 1994ꎻ Kahana 等ꎬ 1999)ꎬ 基因家族成员
间具有不同的功能和时空表达模式ꎬ 分别负责系
统 1型和系统 2 型乙烯的内源合成 (McMurchie
等ꎬ 1972ꎻ Yang和 Hoffmanꎬ 1984)ꎮ 梨上是否存
在 ACC氧化酶基因家族目前虽然并不清楚ꎬ 但
在本研究中所用反义转化的鸭梨 ACC 氧化酶基
因片段克隆自鸭梨果实ꎬ 并仅在鸭梨花和果实中
表达 (结果将于近期发表)ꎬ 所以我们推测该
ACC氧化酶基因主要负责鸭梨生殖器官中系统 2
型乙烯的合成ꎬ 而营养器官中低速率基础乙烯的
生成ꎬ 即系统 1 型乙烯的生物合成由其它 ACC
氧化酶基因家族成员调控ꎮ 也正是由于该鸭梨
ACC氧化酶基因在营养器官中不表达ꎬ 受材料
的限制ꎬ 我们未对转基因鸭梨中反义 RNA 的抑
制效果做 Northern杂交等基因表达水平检测ꎬ 相
关的鉴定只能等待转基因鸭梨日后开花、 结果后
方能进行ꎮ
〔参  考  文  献〕
Adams DOꎬ Yang SFꎬ 1979. Ethylene biosynthesis: identification of
1 ̄aminocyclopropane ̄1 ̄carboxylic acid asan intermediate in the
conversion of methionine to ethylene [ J] .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ꎬ
76: 170—174
Dong Z (董祯)ꎬ 2007. The study on the ACC oxidase genes clone of
pear fruit [D]. Baod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Hebei Prov ̄
ince
Kahana Aꎬ Silberstein Lꎬ Kessler N et al.ꎬ 1999. Expression of ACC
oxidase genes differs among sex genotypes and sex phases in cu ̄
cumber [J] . Plnat Molecular Biologyꎬ 41 (4): 517—528
Kim WTꎬ Yang SFꎬ 1994. Structure and expression of cDNAs enco ̄
ding 1 ̄aminocyclopropane ̄1 ̄carboxylate oxidase homologs isola ̄
ted from excised mung bean hypocotyls [J] . Plantaꎬ 194 (1):
223—229
Li GQ (李桂琴)ꎬ Qi J (齐靖)ꎬ Gao ZH (高志华) et al.ꎬ 2010a.
Construction and transformation for antisense expression vector of
polyphenol oxidase gene in Yali pear (Pyrus bretschneideri Re ̄
hd.) [J] . Journal of Plant Genetic Resources (植物遗传资源学
报)ꎬ 05: 635—639
Li GQ (李桂琴)ꎬ Zhang YX (张玉星)ꎬ Gao ZH (高志华) et al.ꎬ
2010b. Establishment of shoot regeneration system from leaf Yali
pear [J] . Journal of Fruit Science (果树学报)ꎬ 03: 436—440
Li JZ (李家政)ꎬ Yang WD (杨卫东)ꎬ Ma J (马骏) et al.ꎬ 2012.
Effects of high carbon dioxide permeability film packaging on post ̄
harvest physiology and storage properties of Yali pear fruit [ J] .
Storage & Process (保鲜与加工)ꎬ 12 (1): 16—19
McMurchie EJꎬ McGlasson WBꎬ Eaks ILꎬ 1972. Treatment of fruit
with propylene gives information about the biogenesis of ethylene
[J] . Natureꎬ 237: 235—236
Mitiouchkina TYꎬ Dolgov SVꎬ 2000. Modifieation of chrysanthemum
plant and flower architecture by rolC gene from Agrobacterium rhi ̄
zogenes introduction [J] . Acta Horticulturaeꎬ 508: 163—169
Urban LAꎬ Sherman JMꎬ Moyer JW et al.ꎬ 1994. High frequency
shoot regeneration and Agrobacterium ̄ mediated transformation of
chrysanthemum (Dendranthema grandiflora) [J] . Plant Scienceꎬ
98 (1): 69—79
Yang SFꎬ Hoffman NEꎬ 1984. Ethylene biosynthesis and its regulation
in high plants [ J] . Annual Review of Plant Physiologyꎬ 35:
155—189
Ye ZB (叶志彪)ꎬ 2000. Genetic transformation with antisense cDNA
of ethylene ̄forming enzyme and the breeding of longer shelf ̄life
cultivar in tomato [D]. Wuhan: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 ̄
sity
Zhang XS (张宪省)ꎬ Yan XX (阎先喜)ꎬ 1994. Progress in fruit
ripening by controlling ethylene [J] . Journal of Shandong Agri ̄
cultural University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ꎬ 25 (4): 487—490
Zhu L (朱麟)ꎬ Li JK (李江阔)ꎬ Zhang J (张静) et al.ꎬ 2009.
Effects of 1 ̄MCP treatment on Ya pear storage of different harvest
[J] . Northern Horticulture (北方园艺)ꎬ 5: 222—224
826                                  植 物 分 类 与 资 源 学 报                            第 36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