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An Analysis of Selenium Contents of Wild Vegetable in Xishuangbanna

滇西北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当地藏族的生计策略



全 文 :滇西北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当地藏族的生计策略
———以香格里拉县吉沙村为例!
杨雪飞!,李 波,安 迪,许建初!!
(!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 昆明 #$%%&; 云南省生物多样性和传统知识研究会,云南 昆明)
摘要:以香格里拉县的吉沙村为研究点,基于社区调查、关键人物访谈和可持续生计分析,
对当地的林业、农业及畜牧业用地使用变化作了调查研究,并对变化的驱动因素做了分析。
研究结果认为国家资源利用政策和市场经济是促使当地土地利用发生变化的最根本原因。但
是当地社区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反应和村民的生计策略往往受到宗教、文化、家庭的经济条
件、劳动力等影响。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子;藏族社区;香格里拉县
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 +%%(%%()增刊! * %%+ * !%
!#$ %&’ ()#*’& #$ +,-’.#’& !,/’0,)11$ 2.3.’*4 ,#
56 78###
——— 9 (&’ 2.8$4 1# :,&) ;,00*’,2)#*3,,! (18#.4
-)./ 012,’23!,45 67,)89:2;< =54>?@,0A B3;8,CD1!
(! !#$%#& ’#()%))* +, -+).#/,01%#*(* 23.4*$/ +, 53%*#3*(,>18E38F #$%%&,CD38;;
0*#)*6 ,+6 -%+4%7*6(%)/ .#4 ’#4%&*#+( !#+89*4&*,>18E38F #$%%(&,CD38;)
9-&.3<.:GD2 H;<2 M;F2 <1:L2J,P2J 38N7:E;8I< 38I2:L32K ;89 <1M;89 1<2 HD;8F2< R;:I3H1M;:MJ 38 ID2 N7:2<1HD HD;8F2H;1<2< N7: M;89 1<2 ;89 M;89 H7L2: HD;8F2ID23: M3L2M3D779 Q7: N7:H2=’> >13$&:4;89,1<2 HD;8F2;U:3L38F N7:H2;G3Q2I;8 C7EE183IJ;@D;8F:3,4; C718IJ
土地利用V土地覆盖变化驱动力研究是全球变化研究热点(史培军等,%%%),其研究
不仅为人类土地的合理利用提供借鉴,而且为资源利用规划与决策提供重要依据(45,
!
!! 通讯作者 ? * E;3M:W1X3;8HD1YE;3MZ P3QZ ;HZ H8
作者简介:杨雪飞(![+# *)女,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遥感在自然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生态环境系统和民族
植物学的研究。
基金项目:云南省生物多样性和传统知识研究会社区组织及机构能力建设研究小额资助项目以及中国科学院创
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资助(>@C0 * ! * %[)
云 南 植 物 研 究 %%(,@1RRM O !:+ \ ]!
9<. ?1.#,< 78###,<
!!)。西部开发,生态先行。而土地利用和资源可持续开发是生态建设的核心。土地资
源开发利用必需遵循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就需要对西部土地资源的现状、变化及其变化
的动力机制有所了解和掌握,才能为西部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才能使西部
大开发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前进。同时保护生物多样性必须立足于对土地资源的合理运
用,所有这些都要求对驱动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因素进行了解与研究。
过去几十年内,滇西北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迪庆州在 $%%
年至 $%%&年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前,森林面积减少了 !$’()(许建初等,!*)。这种变
化可以通过遥感与地理信息的手段来进行监测与研究。但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与机制则往
往显得复杂并难于研究(+,-./0等,!$)。这主要是因为影响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
驱动原因多种多样,涉及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和技术等方面,并且通常是上述几个因
素的综合作用结果(李秀彬,$%%1)。同时,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及其驱动因子都存在
空间上的差异性及时间上的变化(23等,!!),这就更为研究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
的驱动因子增加了难度。从大的尺度上来研究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原因与机制往往
存在多种困难,也难于清楚地分析各种因素是如何作用于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各
个因素之间又是如何相互影响的。小尺度的研究对揭示土地利用变化的根本原因具有重要
意义。因此,有必要对一个小的社区或对某些具体的变化入手,来分析土地利用及其驱动
因子的相互关系。即在一个社区内土地利用如何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作用机制如
何?
迪庆藏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地处青藏高原南延部分的横断山脉腹地。是举世
闻名的香格里拉圣地,国家计划重点开发的三江并流风景名胜区。三江并流自然景观
!*年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地政府和
社区的主旋律。金沙江、澜沧江纵贯全境。全州国土总面积 !* &4 5-!。境内最高海拔 1
46 -,最低海拔 $ 6& -,相对高差 ( !1 -,海拔 * -以上的地域占全州总面积的
(*),是云南省海拔最高的地区。州内气候属温带—寒温带气候,具有低纬度高海拔季风
气候特征。迪庆州是云南省重点林区之一,也是目前全国保存较好的以亚高山针叶林为主
的天然林区。林业用地 $&*万公顷,占全州总土地面积的 41’4),其中有林地 $6’!万
公顷,灌木林地 $1’$(万公顷,疏林地 &’1*万公顷,荒山 $1’&万公顷,天然林面积达 $1(
万公顷。林木蓄积量 !’!4 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 1(’6)。境内有 ( 多种高等植
物,种子植物有 !多种,药用植物 %1%种,野生食用菌 $*1种,观赏植物 $(4&种;境
内分布的野生动物有 $6多种。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植物有滇金丝猴、黑颈鹤、秃杉、
红豆杉等,其中国家一级、二级保护植物 *多种,动物 1多种。%&年天然林禁伐前,迪
庆州的财政总收入的 &()依赖于木材生产。4年代,全州生产商品材最高年份约有 6万
立方米,&6年以来考虑到迪庆州脆弱的生态环境,迪庆州决定采取限量采伐,采伐量降
到每年 !万立方米。
该研究选择滇西北迪庆州香格里拉县小中甸乡吉沙村进行定点研究,试图揭示土地利
用和覆盖变化的驱动机制及其当地藏族生计策略。
! 研究点的概况
*4增刊! 杨雪飞等:滇西北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当地藏族的生计策略
香格里拉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图 !),迪庆州东部,地处滇、川、藏交汇地带,是
“茶马古道”要冲。县境地形西北高、东南低,最高点巴拉格宗海拔 # $,最低点洛吉
吉函海拔 ! %& $,海拔高差 # %#’ $。香格里拉县气候独特,“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的立体气候格外明显。高原地区年平均气温 (),最高值为 ’(*),最低值为 + ’,),
年平均降水 *!-(# $$,年平均无霜期 !’! .,年平均日照 ’!-%(& /。河谷地区年平均气温
!#) 0 !,)。由于气候及地形影响,香格里拉县植被、土壤、植物、农作物、畜禽品种呈
垂直分布(云南省中甸县志编篆委员会,!11,)。
图 ! 吉沙位置示意图及 &维视图
2345 ! 6789:37; 7< =3>/9 ?3@@94A 9;. B:> &C ?3AD
研究点位于香格里拉县中北部(东经 11(’, 0 11(-,,北纬 E ’,(&, 0 ’,(#,),约 -,(
F$’,东面以小中甸河为界,西面是有名的“千湖山”。海拔范围为 & ’%% $ 0 # ’!- $,属
高寒坝区。其隶属于香格里拉县小中甸乡团结行政村,包括两个社,即上吉沙和下吉沙。
共有 ,1户,#%!人,上吉沙 ’-户 !*人,下吉沙 !户 ’#人(’%%%年统计报表)。所有
村民都是藏族。在交通方面,目前吉沙只有当时林场修筑的以运输木料为主的简易公路通
往小中甸乡及 ’!#国道,后因 ’!#国道改线,将直接从吉沙穿过。当地人都盼望公路能早
日通车,能带动当地的旅游业发展。
!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基于社区调查,以农户访谈为主,结合参与式评估并走访了各级林业部门和其它相关政
府部门,深入了解当地土地利用变化的过程和原因。其中集中调查了 &&个农户。由于农户之间存在差
异,访谈对象的选择过程中考虑到不同类型农户的代表性。例如是否曾经直接参与采伐或是在采伐中仅
靠出卖,牲畜拥有量的多少以及劳动力的多少等。&位村里年长和有威望的老人被聚一起回顾了村里自
#, 云 南 植 物 研 究 增刊!
!年代来的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研究过程中还分别走访了团结行政村村公所,小中甸林场吉沙管理站,
小中甸林场,迪庆州林业局,香格里拉县县志办公室,了解并收集到了大量有用的信息和数据。
在系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当地藏族农民的生计分析。根据 #$%%&’(()**+:!),可持续生计
((,(-./&.01’ 1/2’1/3%%4)的定义为:“某一个生计由生活所需要的能力($.5.0/1/-/’()、有形和无形资产(.(6
(’-()以及活动组成。如果能够应付压力和冲击且恢复,并且在不过度消耗其自然资源基础的同时维持或
改善其能力和资产,那么该生计具有持续性”。显然当地生计由许多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首先是“风
险环境”(2,1&’7.0/1/-8 $%&-’9-)。该环境主要由社会经济、政治、人口、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历史趋势决定。
农民的生计和所依存的生计资本深受该环境决定的关键趋势和季节性变化的影响,如土地覆盖的变化、
政策的改变等等,而这些变化当地社区的农民自己无法控制。其次当地农民对风险环境的应对策略,主
要通过生计资本(包括自然、物质、资金、人力和社会资产)的合理配置、生计资本的再调配,在农户
和社区水平上对风险环境进行评估和响应。
! 研究结果
!# 土地利用及其变化
香格里拉县的土地利用反映了青藏高原与众不同的自然生态环境及其土地资源以牧业
利用为主的适宜性能。青藏高原东南部的香格里拉县海拔高度相对较低,地处暖热湿润山
地,土地资源相应地从适宜农牧林三者利用的多宜地带。地处小中甸坝的西南角的吉沙村
依山靠坝,高寒气候环境及传统文化的共同影响下,吉沙藏族形成了以“千湖山”高山草
甸为主的畜牧业,山腰以云冷杉为主的林业和坝区青稞为主的农业相结合的土地利用方式
(如图 :所示)。主要的农作物有土豆、青稞、蔓菁、大麦、燕麦,一年一熟。人均耕地为
;): 3.(:年)。牲畜以牦牛、犏牛、黄牛、猪、马为主,牲畜总量约为 )*<=头(:
年),分别放养于村里的林地及草地里或按季节地游牧于牧场间,冬季饲料主要为蔓菁。
对藏族人民而言,畜牧业是传统的农业活动,为当地居民提供生活所需的肉制品,奶制品
(例如酥油,酸奶);牦牛毛经过撵制成线后可以用于制成毯子、袜子等物品。
根据村统计资料分析,吉沙人口从 )*<>年的 :))人增加到 :年的 =)人,:年中
人口翻了一番;牲口数量从 )*<>年的 <<*头增加到了 :年的 )*<+头,:年中牲口数量
翻了一番多。但是农业用地面积反而从 )*<>年的 +<;< 3.减少到 :年的 =+;: 3.,减少
近一半(图 >)。
>;);) 农业用地 从农业用地面积而言,吉沙变化的趋势大致是,)*!+年前耕地相对较
少,)*!+年前后开始“大办合作化”,“大刮共产风”,耕地大面积扩张。以上吉沙为例,
)*!+年前约有熟地 )?;?< 3.,饲料地 : 3.左右,)*!+年后耕地扩到大共 :: 3.左右,其中
熟地约 ));> 3.。并于 )*!*年前后开始引种土豆,)*理不善的原因,后来不再耕种冬小麦。到了 + 年代,由于“生产承包责任制”的施行,
很多当时扩种的耕地逐渐不再使用。耕地面积逐渐缩小,至 ::年耕地上吉沙共有 )>;>
3.左右,其中熟地约 =;< 3.。与 +年代中期小中甸林场发生的森林虫灾几乎同年,全县
农作物发生蚜虫、钻心虫、地老虎、粘虫等罕见虫灾,包括吉沙在内。据统计,全县累计
受灾 = = 3.(云南省中甸县志编篆委员会,)**<)。
>;);: 畜牧业用地 当地畜牧业用地包括天然高山牧场、天然刈割牧场、坝区天然牧场
和打麦场四种类型。天然高山牧场分布在海拔在 > + @ = : A左右千湖山上,为集体所
!<增刊! 杨雪飞等:滇西北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当地藏族的生计策略
图 ! 吉沙土地利用图
#$% ! &’() *+, -’. ’/ 0#+1’ 2#33’$,
图 4 吉沙村人口 5耕地 5牲口变化
#$% 4 61’($, 78 .7.*3’/#7(,3’() ’() 3#2,+/79: ’/ 0#+1’
有,几个村共同拥有一个大牧场或轮流使用;天然刈割牧场是一类在高海拔地区长势良
好、以禾木科植物为优势种的牧草地,大家约定俗成,都不去放牧,到秋季时统一收割并
;< 云 南 植 物 研 究 增刊!
贮备起来用以牲畜过冬,也为集体所有,刈割时分户收获;坝区天然牧场多是公共牧场,
在秋收后及春播前进行放牧,对牲畜种类和数量没有约束,故目前退化现象严重;打麦场
是中甸藏族特有的晾晒青稞、蔓菁或饲草的地方,每个村子的打麦场多比较集中,每户独
有或几家共有,大小不一的地分别用围栏围起来,平时不允许牲畜进入,在秋天打青稞前
进行围栏内饲草的收割,收割的饲草通常也是做为干饲料贮备以应付牲畜过冬,是藏族村
社附近特有的景观。
藏族传统放牧方式有游牧、定居和半游牧半定居 !种形式。游牧是藏区牧民每年在春
耕(农历三月底)开始将牲畜从村庄附近草坝迁往高海拔牧场,在整个迁移过程中要在每
一个固定的放牧场停留约 # $,再逐步往上迁移至高山牧场,在高山牧场停留到秋收时
节,又逐步迁回坝子里,整个过程是一种牲畜随着牧草走的趋势,一般来讲游牧的时间每
年要维持约 %个月。当地牧民根据不同的放牧目的,将牧场分为冬季牧场和夏季牧场两种
类型。冬季牧场是选择牧草长势比较好的地段,用围栏将该地段保护起来,用于冬季大部
分牧草枯死后的放牧。而夏季牧场则是专门用于夏季放牧的草场,夏季牧场的范围往往比
较大,这种半游牧半定居与游牧方式所涉及的范围相比还是相对比较小。这样的牧场管理
方式可以合理安排不同牧场在不同季节放牧,从而保证即使在草木枯萎的冬季,也有足够
的牧草可供利用。吉沙一共有 &&个牧场,即(按译音)布拉古、下啦、拉扎卡、罗格泄、
冈扎、拉嘎赤泥、作若、升次、撒沟、公古及义思古。冬季牲口集中与村里,春季开始往
山上移动,主要到达拉嘎赤泥、作若、升次、撒沟和义思古这几个海拔相对较低的牧场。
夏季则分布于布拉古、下啦、拉扎卡、罗格泄、冈扎和公古牛场。一般每户牧民一年中需
轮换牧场 ! ’ (次。定居放牧包括放养和圈养两种类型,主要是农户由于牲畜数量少或家
里劳力有限,不能将牲畜赶到高山牧场上以游牧的形式喂养,只能在坝子或村子附近放
养,同时还要派专人看护,以免破坏农田,平时也给牲畜添加一些饲料(包谷、青稞、蔓
菁、洋芋、燕麦等)以增加其营养。目前很多地方实行封山育林区或相继建立自然保护
区,这些地方严禁在林子里放牧,故传统的放养形式逐步地变成圈养,以减少牲畜对周边
林子的破坏和对林下自然更新幼苗的践踏、啃食等。据村民反映,夏季并不存在牧草不够
的问题,冬天则不足。为了弥补不足,他们主要以种植蔓菁或割野草来弥补。蔓菁的种植
大约占总耕地的四分之一,并与青稞实行轮种。对于牧场的使用,虽然没有固定的权属划
分,但每年各户的牧场基本固定。
!)&)! 林业用地 吉沙曾是香格里拉县主要的林场之一,省属的小中甸林场于 &*+ ’
&**,年间在此地进行大规模的采伐,并于采伐的同时进行迹地更新。林场的进入为吉沙
社会经济带来的变化带来了巨大影响。一是修建了采伐的运输线路,方便了当地居民与外
界的交流与沟通,同时促发了当地居民的林业采伐活动。商业性采伐一度是吉沙村民主要
的经济来源,绝大部分的村民都为此购卖了拖拉机和汽车。&**- 年“天然林保护工程”
实施以来,乱砍乱伐的现象已基本停止。现在当地人的经济主要来源于出售野生菌(松
茸、一窝菌、高山菌等)及不定期为来访的小规模游客提供马匹和向导服务。
香格里拉县的林业采伐始于解放后 &*%* 的林业调查(迪庆藏族自治州林业局,
##&)。当时由苏联援华专家 人,中国林业专家 !#余人,对中甸境内的森林资源作综合
调查设计,结果将香格里拉县(当时为中甸县)划分为 (个林业局,,个林场。吉沙是
++增刊! 杨雪飞等:滇西北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当地藏族的生计策略
香格里拉县主要的林场之一,省属的小中甸林场于 !#$ % !&年间在此地进行大规模的
采伐。采伐主要集中于海拔 ’ ()) *以下,采伐方式主要是皆伐。同时,采伐后林场对采
伐迹地进行了种植。但由于地处高寒山区,树木生长速度缓慢,采伐量大于更新量。于是
造成当地森林覆盖率大幅度减少。据小中甸林场林业专家估计,林场累计采伐了 $ ))) +,。
而整个香格里拉县自 !#’年到 !)年间,森工企业共采伐森林 !! ’-’ +,,同时更新 & !&)
+,。更新面积仅占采伐面积的一半多一些。除了人为的砍伐,一些自然因素也影响着吉沙
的森林覆盖。最为突出的是虫灾。吉沙在 ()年代末经历了一场较为罕见的虫灾,估计近
’ ))) +,冷杉林严重受害,害虫为枯叶蛾科冷杉毛虫。该虫灾最早发现于 !(.年小中甸碧
古林场,!(#年前后蔓延到吉沙。至今为止,绝大部分的成林已经死掉,自然更新的幼
树至今长至 $ % ’ *高。
图 . 吉沙森林利用图
/012 . /34567 87090:,703; ,7 <06+,
!#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子分析
总的说来吉沙村土地利用变化趋势是:在 !#$年开始国有商业性砍伐以来,#)年代
末 ()年代初达到砍伐高峰,造成了森林面积的急剧下降。()年代末随着吉沙集体和村民
加入砍伐森林的行列,森林资源破坏更是雪上加霜,并在 )年代初到达乱砍滥伐的顶峰,
导致了 )年代中后期可以进行商业砍伐的森林资源的逐步枯竭。!(年“天然林保护工
程”实施以来,乱砍滥伐的现象已得到有效遏制。
同时随着砍伐向山区特别是高海拔交通不便地区的砍伐和森林砍伐量的增加,导致了
对拉木料的犏牛需求的增加,因此 ’)年来牲口总量是不断增加。但是近 ’)年草场面积并
没有大幅度增加,主要是许多采伐迹地和造林的幼林地兼具有放牧功能。除了撒沟牛场有
(# 云 南 植 物 研 究 增刊!
所扩充外,草场数目及面积并未发生巨大的改变。而扩张牧场的行为主要发生在 !年代,
当时以小队为单位,每年都放火烧一些矮杜鹃的灌木丛。大牛场就是在当时如此扩大的。
尽管农业用地和畜牧业用地都在不同时期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变化,变化原因却相对简单的
多,主要是 #年代到 !年代农业合作社的结果。
在云南省绝大部分边远的地区,在交通、信息还不发达的年代,人们往往过着自给自
足的生活。自然资源,尤其是森林对他们最大的含义就是提供食物的补给和丰富食物结
构,提供药材、建房材料、能源或含有文化宗教信仰含义。由于需求及使用往往只局限于
社区内部,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处于一种和谐的关系。
随着自然资源商品化特别是市场经济的渗透,尤其是林场介入后,人们的价值观随外
界的干扰而转变,包括生活习惯、消费倾向及对自然资源价值的再认识。意识到原本普通
的一颗树,居然可以出售,换来的钱竟然足以买一台电视。于是自然资源商品化利用的潘
多拉盒子就这样打开了。自然资源的商业化开发辅助于不完善的资源管理及不公平的分配
制度,促使资源的过度利用,导致大面积森林消失,自然环境退化。
商业性采伐一度是吉沙村民主要的经济来源,占家庭收入的 # $ !%,绝大部分的
村民都为此购卖了拖拉机和汽车,甚至还有人在当地开办起了小型木材加工场。对于采
伐,当地村民一开始只是以出卖劳动力的方式参与林场的采伐活动,主要参与砍伐及运输
以换取少量的收入填补家用。逐渐地,当地人开始意识到木材的商业价值,并收到采伐带
来的短期高额经济回报后,乱砍乱伐行为在 &年代初期达到了高潮。与此同时,原本和
睦的邻里关系也开始慢慢发生变化。由于采伐中利益的分配不均使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激
化。
我国自 ’&(’年开始实行林业三定,即“稳定山林权,划定自留山,落实林业生产责
任制”。规定在国有林的采伐上,按照〈森林法〉农民无任何使用权。集体林中的采伐是
由行政村依法行使经营权,往往有以下几种形式:划给社员作自留山,自种自营;承包给
社员作责任山;办集体林场,集体统一经营管理;办联办林场,可与其他集体联办或与国
有林场联办;承包给个体专业户经营。对于自留山和责任山,一般数量少并且直接下放到
农户,使用权明确,一般不会出现问题。争议较大的是集体林,经常出现分配不均的现
象。
!! 农民的生计策略
森林砍伐导致了吉沙村环境的破坏,木材经济又导致了当地生计活动的单一化。当地
农民的现金收入主要依靠砍伐木材、运输、加工及其它有关的一些经济活动。天然林禁伐
导致了当地农民现金收入的急剧减少。当地以森林木材为产业的生计活动包括:’)木材
企业的雇用:当地村干部和村民常常受雇于县木材公司、乡木材加工厂及一些村办木材加
工企业。这些企业都雇佣一些当地农民直接参与木材的生产和加工等;))木材的砍伐运
输:吉沙村有半数以上的农户拥有的卡车,从事木材的运输,没有卡车的农户,也可以用
犏牛从事从山上到山下的初级运输,村里从事伐木、拉木料和上车等工作的男劳力每年所
得的收入也都在 *元以上,全年户均经济收入可以达到万元以上;+)木材的砍伐:许
多农民都从事当地和异地的打工,主要作木材砍伐工。森林禁伐以后,不仅造成了农民直
接经济收入的下降,也导致了许多森工生产工具即生计活动的物质资本(如输车辆和畜力
&!增刊! 杨雪飞等:滇西北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当地藏族的生计策略
牲口)闲置,以及农村劳动力就业机会的大大减少,即人力资本的浪费;并进一步影响到
当地的社会资本。根据村民反映,禁伐以后原来森林砍伐利益分配的不均和目前经济收入
的减少导致了一系列的家庭和社区的矛盾和纠纷。收入的减少也导致了农牧业再生产投入
的不足。由于吉沙村所处地理位置特殊,香格里拉县藏族另一项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森林小产品松茸的采集微乎其微。因此当地藏族经济的主要发展寄托在畜牧业和社区旅游
上。
!!# 积极发展畜牧业 香格里拉县的畜牧业不仅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
是重要的生计和经济收入来源。吉沙村天然草坝、高山牧场和森林采伐迹地面积大,发展
畜牧业得天独厚。但是由于有限的自然条件,依靠单一的畜牧业已不可能满足受木头经济
浸染下村民多方面的需求。村民认为发展畜牧业得主要限制因素如下:
#)冬季饲料缺乏:吉沙村地处高寒坝区,在 ## 月至来年 ! 月长达 $ 个月漫长冬季
中,畜群主要靠青稞秸杆和蔓菁喂养,冬季饲草严重不足。再加上缺乏健全的兽医保健系
统,使得当地的牲畜始终陷于秋肥、冬瘦、春死的恶性循环中,每年总有不少牲畜被冻
死、饿死。
%)高山草场边界不分明,草场争端严重,草场退化:部分天然草场由于载畜量高、
载畜时间长而造成草场退化。藏族都有烧山烧草场的习惯,传统上都要由村里组织,挖出
防火带,在一定范围内进行烧山活动,一方面将灌木和杂草烧掉,另一方面用其灰烬肥沃
土壤,以利于禾本科及豆科植物的生长,从而满足高山牧场的持续利用。实施天保工程
后,放火烧山活动受到限制。灌木、杂草侵蚀牧场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高山牧场劳动力不足:由于 %&多年木头经济浸染,许多年轻人已不习惯艰苦的高
山放牧生活。使得参与高山放牧的主要为有中老年人的家庭,没有中老年人从事高山放牧
的家庭,开始放弃牦牛。
!# 社区旅游
吉沙村有丰富的自然景观、森林生态和民族旅游资源,随着天保工程的实施森林覆盖
率将逐年增加,动植物种类和资源将得到休养生息,正好满足了国内旅游市场增长的需
求,旅游业将成为当地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吉沙村背靠千湖山,千湖山海拔 ! ’&& (,
是由许多高原湖泊镶嵌而成的高原湿地,地势相对平坦,山上有当地藏族崇拜的多个神山
和圣湖,每年特定的日子村民都要到山顶祭拜。如果出现久旱少雨的天气,当地百姓就要
举行隆重的求雨祭祀。#’’)年以来,一些零星的游客来到吉沙,向村民提出租马和向导
服务。村民开始有从事社区生态旅游的想法。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进一步促进了村民
从事旅游开发的决心。在云南省生物多样性和传统知识研究会的支持下,吉沙村村民开始
实施生态文化旅游项目。但是随着香格里拉旅游开发的火热化,村民组织的旅游开发和外
来者大规模投资、政府倡导的商业旅游开发的冲突日益体现。如何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
系和如何处理好群众利益和保护商业开发利益再次摆在各个利益相关者面前。同时社区组
织的旅游开发管理能力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 结论
从吉沙村的例子我们大致可以看到,当地社区内的土地利用变化常常受外界因素驱动
&* 云 南 植 物 研 究 增刊!
的,从政府政策到市场经济,从土地权属的变化到旅游的开发。但是各个社区以及同一社
区内部的不同人群对外来驱动因素的反应各不相同,因此其生计策略和生计结果也各不相
同,对自然资源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当地民族的生计策略往往受到宗教、文化、家庭的经
济条件、劳动力等影响。土地和资源利用方式的改变又进一步改变当地人的对资源利用价
值的认识。因此环境资源的保护和持续利用必须充分研究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及其人对土地
利用变化的反应,从而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
〔参 考 文 献〕
云南省中甸县志编篆委员会,!#$ 中甸县志[%]$ 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史培军等,&’’’ $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的方法与实践[%]$ 北京:科学出版社
李秀彬,!) $ 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核心领域 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变化的国际研究动态[+]$ 地理学报,!()):
,,-—,,.
迪庆藏族自治州林业局,&’’! $ 迪庆藏族自治州林业志[%]$ 昆明:昆明市五华区教育委员会印刷厂
/01234 56,7894:9 ;/,<:3=> ?, ! #$ $ &’’! $ @89 :1:9A34A 84B:9=>04B34A CD >E: F08=:= CD G04BH8=: 04B HFCI:9 FE04A:[+]$ %$&’#$
()*+,&)-!)#$ ./#)0!,:&)!—&)
/J K;(李秀彬),&’’& $ 5LMG040>3C4 CD /04B N=: OE04A:=[+]$ 1,&0,!22 +) %!&0,#3/4(地理科学进展),#(-)
K8 +O(许建初),PE04A Q6(张佩芳),R04A S?(王雨华),&’’-$ /04B N=: 04B /04B OCI:9 34 /04F04A R0>:9=E:B CD S84404
[+]$ 56# 7& 89))#)(云南植物研究),#!(-):!T,—!,T
S8 KK(于兴修),S04A [+]$ 1,&0,!22 +) %!&0,#3/4(地理科学进展),#(!)
UFCC4:= J,!.,‘U8=>03402G: W890G /3I:G3ECCB=:0 D901:XC9Y DC9 040GZ=3=’[W]$ J[U RC9Y34A Q0M:9,#&
!.增刊! 杨雪飞等:滇西北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当地藏族的生计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