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4 卷 第 4 期 2013 年 2 月 ·430·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选参芪消岩颗粒渗漉提取工艺
林小玲 1,田成旺 2,张铁军 2*
1. 天津医科大学,天津 300070
2. 天津药物研究院,天津 300193
摘 要:目的 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选参芪消岩颗粒的乙醇渗漉提取工艺条件。方法 以乙醇体积分数(X1)、乙醇
用量(X2)和渗漉速度(X3)为考察因素,姜黄素提取率(Y1)和干膏得率(Y2)为考察指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二次及
三次多项式拟合建立考察指标与考察因素之间的数学关系,根据最佳数学模型描绘效应面,再根据效应面优选最佳条件。结
果 多元二项式模拟的模型最佳:Y1=70.54+12.62 X1+0.61 X2-0.052 X3+0.32 X1X2-0.52 X1X3-1.12 X2X3-5.35 X12-0.28
X22+0.40 X32(r1=0.873 5,P<0.01),Y2=8.46-1.00 X1+0.47 X2-0.18 X3+0.098 X1X2+0.24 X1X3-0.21 X2X3-0.32 X12+
0.17 X22-0.081 X32(r2=0.935 3,P<0.01),姜黄素提取率和干膏得率理论预测值与实测值偏差较小。最优提取工艺为 16
倍量 80%乙醇,渗漉速度 13 mL/(min·kg),姜黄素提取率 78.82%,干膏得率 8.35%。结论 建立的模型可较好地描述该实验
中因素与指标的关系,具有良好的预测性。
关键词:参芪消岩颗粒;姜黄素;星点设计;效应面法;提取工艺
中图分类号:R28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253 - 2670(2013)04 - 0430 - 0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04.011
Optimization of percolation extraction for Shenqi Xiaoyan Granule by central
composite design-response surface method
LIN Xiao-ling1, TIAN Cheng-wang2, ZHANG Tie-jun2
1. Tianjin Medic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0, China
2. Tianjin Institute of Pharmaceutical Research, Tianjin 300193, China
Key words: Shenqi Xiaoyan Granule; curcumin; central composite design; response surface method; extraction technology
参芪消岩颗粒为天津药物研究院在研的一种口
服颗粒剂,处方来源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
院肿瘤科多年临床经验方消岩汤,由黄芪、太子参、
姜黄、郁金等 8 味药组成,用于气血瘀滞型非小细
胞肺癌的辅助治疗。姜黄中的姜黄素具有抗炎、抗
氧化、抗肿瘤、调血脂等药理作用[1],姜黄素抗肿
瘤的高效、低毒、多靶点的特性已成为研究热点,
美国国立肿瘤所已将其列为第三代防癌药。本实验
以姜黄素提取率作为指示性指标,通过星点设计-
效应面法优选处方中夏枯草、白花蛇舌草、姜黄、
郁金 4 味药材的乙醇渗漉提取工艺。
在工艺优化和处方筛选过程中,常需考察多个
因素对结果的影响,并对结果进行优化。国内常用
均匀设计和正交设计进行优化,但两种方法的试验
精度不高,建立的数学模型预测性较差。星点设计-
效应面法采用非线性数学模型拟合,在中心点进行
重复性试验,以提高试验精度,预测值更接近真实
值,且试验次数也较少。星点设计-效应面法广泛应
用于优化处方或制剂工艺[2-4],近几年用于中药提取
工艺优化的报道也逐渐增多[5-7],目前多用于回流提
取的工艺优化,考察乙醇体积分数、回流时间及乙
醇用量 3 个因素,而回流次数对提取效果影响甚大,
因其为非连续性变量,若作为考察因素不能使用星
点设计-效应面法进行试验分析[8]。因此运用星点设
计-效应面法对回流提取工艺进行优化仍存在一定
的缺陷。目前国内还未见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进
行中药材渗漉提取工艺优化的相关报道。考虑到渗
漉提取工艺的主要影响因素乙醇体积分数、乙醇用
收稿日期:2012-06-28
作者简介:林小玲(1987—),女,天津医科大学生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中药新药研发。Tel: (022)23006843 E-mail: tjykd.lxl@163.com
*通信作者 张铁军 Tel: (022)23006848 E-mail: tiejunzh2000@yahoo.com.cn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4 卷 第 4 期 2013 年 2 月 ·431·
量和渗漉速度皆为连续性变量,对于变量是连续性
的多因素试验分析,使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试验分
析最佳[8]。因此本实验引入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选
参芪消岩颗粒的乙醇渗漉提取工艺,旨在对参芪消
岩颗粒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同时为探讨该法应用
于传统药材提取工艺的可行性提供依据。
1 仪器与材料
Lab Alliance 高效液相色谱仪,Series II 一元泵
系统,Lab Alliance 色谱工作站;Sartovius 电子天平
(十万分之一,Sartovius 公司);Mettler Toledo 电子
天平(万分之一,Mettler Toledo 公司);HH—4 恒
温水浴锅(巩义市予华仪器有限公司);电热恒温干
燥箱(天津市实验仪器厂)。
姜黄素对照品(批号 110823-201004,中国食
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乙腈(色谱纯,天津市康科德
科技有限公司),乙醇、冰醋酸(分析纯,天津市凯
信化学工业有限公司),去离子水。
姜黄、郁金、夏枯草、白花蛇舌草药材均购自
天津市中药饮片厂,经天津药物研究院张铁军研究
员鉴定,姜黄为姜科植物姜黄 Curcuma longa L. 的
干燥根茎,郁金为姜科植物温郁金 Curcuma
wenyujin Y. H. Chen et C. Ling 的干燥块根,夏枯草
为唇形科植物夏枯草 Prunella vulgaris L. 的干燥果
穗,白花蛇舌草为茜草科植物白花蛇舌草 Hedyotis
diffusa Willd. 的干燥全草。
2 方法与结果
2.1 渗漉提取工艺
将各药材粉碎过 24 目筛,称取处方量夏枯草、
白花蛇舌草、姜黄、郁金共 50 g,加入一定量一定
体积分数乙醇浸泡 16 h 后,进行渗漉,得渗漉液。
测定渗漉液中姜黄素的质量浓度,计算其提取率。
姜黄素提取率=渗漉液中姜黄素的质量浓度×渗漉液
体积 / 药材中姜黄素的总质量
2.2 干膏得率测定
精密吸取渗漉液样品适量,至已恒定质量的蒸
发皿中水浴蒸干,按《中国药典》2010 年版一部附
录 IX G 干燥失重法测定,计算干膏得率。
干膏得率=干膏质量 / 药材总质量
2.3 姜黄素的测定
2.3.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姜黄素对照品
4.94 mg 置于 50 mL 量瓶中,用甲醇溶解并稀释至
刻度,摇匀,得对照品储备液,备用。
2.3.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吸取渗漉液 2 mL
置于 25 mL 量瓶中,用相应体积分数乙醇稀释至刻
度,摇匀,过 0.45 μm 滤膜,取续滤液,即得。
2.3.3 色谱条件 参照《中国药典》2010 年版一部
姜黄项下测定方法。色谱柱为 Thermo Dim ODS 柱
(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4%冰醋
酸(48∶52),柱温 30 ℃,体积流量 1.0 mL/min,
检测波长为 430 nm。
2.3.4 线性关系考察 精密吸取一定量上述姜黄素
对照品溶液,按倍数关系稀释成 6 种不同质量浓度
的溶液,分别吸取 10 μL,记录色谱峰积分面积。
以姜黄素对照品质量浓度为横坐标(X),峰面积为
纵坐标(Y)进行线性回归,得回归方程 Y=101.87
X-3.75,r=0.999 6,表明姜黄素在 4.94~19.76
μg/mL 线性关系良好。
2.3.5 渗漉液中姜黄素的测定 分别精密吸取姜黄
素对照品和供试品溶液各 10 μL,注入液相色谱仪,
测定,采用外标法进行计算。色谱图见图 1。
2.3.6 姜黄药材中姜黄素的测定 按照《中国药典》
2010 年版一部“姜黄”项下方法测定,色谱图见图
1。通过回归方程计算,得本批姜黄药材中姜黄素的
质量分数为 1.04%。
2.4 星点设计试验及模型拟合
根据预试验结果,确定渗漉提取工艺的影响因
素以及各因素所取的水平范围。本实验以姜黄素提
取率(Y1)和干膏得率(Y2)为考察指标,考察因
素为乙醇体积分数(X1)、乙醇用量(X2)和渗漉速
度(X3)。根据星点设计的原理,每个因素设 5 水平,
图 1 姜黄素对照品 (A)、姜黄药材 (B) 和渗漉液 (C) 的 HPLC 色谱图
Fig. 1 HPLC chromatograms of curcumin reference substance (A),
Curcumae Longae Rhizoma (B), and percolation solution (C)
A B C
姜黄素 姜黄素 姜黄素
0 4 8 12 0 4 8 12 0 4 8 12
t / min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4 卷 第 4 期 2013 年 2 月 ·432·
水平代码及其所代表的实际操作物理量见表 1。按
照上述提取与测定方法,测定 Y1及 Y2,试验设计与
结果见表 1。
以Y1和Y2为因变量,运用统计分析软件Design-
表 1 星点试验设计与结果
Table 1 Arrangement and results of central composite design
试验号 X1 / % X2 / 倍
X3 /
(mL·min−1·kg−1)
Y1 / % Y2 / % 试验号 X1 / % X2 / 倍
X3 /
(mL·min−1·kg−1)
Y1 / % Y2 / %
1 58.45 (−1) 11.69 (−1) 7.11 (−1) 53.39 9.26 11 70.00 (0) 10.00 (−1.732) 10.00 (0) 70.12 8.28
2 58.45 (−1) 11.69 (−1) 12.89 (1) 58.67 8.48 12 70.00 (0) 18.00 (1.732) 10.00 (0) 69.62 10.04
3 58.45 (−1) 16.31 (1) 7.11 (−1) 57.77 9.95 13 70.00 (0) 14.00 (0) 5.00 (−1.732) 73.90 8.79
4 58.45 (−1) 16.31 (1) 12.89 (1) 57.67 9.16 14 70.00 (0) 14.00 (0) 15.00 (1.732) 69.92 8.05
5 81.55 (1) 11.69 (−1) 7.11 (−1) 70.82 5.89 15 70.00 (0) 14.00 (0) 10.00 (0) 70.22 8.70
6 81.55 (1) 11.69 (−1) 12.89 (1) 73.11 6.90 16 70.00 (0) 14.00 (0) 10.00 (0) 68.63 8.71
7 81.55 (1) 16.31 (1) 7.11 (−1) 75.60 7.79 17 70.00 (0) 14.00 (0) 10.00 (0) 68.33 8.24
8 81.55 (1) 16.31 (1) 12.89 (1) 74.30 7.15 18 70.00 (0) 14.00 (0) 10.00 (0) 70.42 8.60
9 50.00 (−1.732) 14.00 (0) 10.00 (0) 22.81 9.12 19 70.00 (0) 14.00 (0) 10.00 (0) 71.22 8.20
10 90.00 (1.732) 14.00 (0) 10.00 (0) 86.55 6.29 20 70.00 (0) 14.00 (0) 10.00 (0) 74.40 8.30
Expert 7 以各因变量分别对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
归、二项式和三项式拟合,并以相关系数(r)和置
信度(P)为模型判定标准,选择有较大 r 值和较优
P 值对方程进行优化,得多元线性回归方程:Y1=
66.87+12.62 X1+0.61 X2-0.052 X3(r1=0.718 5,
P<0.01),Y2=8.3-1.00 X1+0.47 X2-0.18 X3(r2=
0.789 8,P<0.01);二项式方程:Y1=70.54+12.62
X1+0.61 X2-0.052 X3+0.32 X1X2-0.52 X1X3-1.12
X2X3-5.35 X12-0.28 X22+0.40 X32(r1=0.873 5,
P<0.01),Y2=8.46-1.00 X1+0.47 X2-0.18 X3+
0.098 X1X2+0.24 X1X3-0.21 X2X3-0.32 X12+0.17
X22-0.081 X32(r2=0.935 3,P<0.01);三项式方
程:Y1=70.54+18.40 X1-0.14 X2-1.15 X3+0.32
X1X2-0.52 X1X3-1.12 X2X3-5.35 X12-0.28 X22+
0.40 X32+0.22 X1X2X3+1.31 X12X2+1.92 X12X3-
10.11 X1X22(r1=0.802 4,P<0.01);Y2=8.46-0.82
X1+0.51 X2-0.21 X3+0.098 X1X2+0.24 X1X3-0.21
X2X3-0.32 X12+0.17 X22-0.0.81 X32-0.21 X1X2X3-
0.068 X12X2+0.064 X12X3-0.32 X1X22(r2=0.851 3,
P<0.01)。
多元线性回归和三项式各拟合方程的复相关系
数均较低,表示模型拟合度不高,自变量与因变量
之间线性相关性较差,所以不宜用线性和三次项模
型。而多元二项式回归各拟合方程复相关系数均较
高,表明具体实验因素对效应值的影响不是简单的
线性关系。最后选择多元二项式拟合模型为成功模
型,实测值和预测值基本吻合,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2.5 效应面优化与预测
根据优化后的二项式方程,运用 Design-Expert
7 软件作三维效应面图(图 2)。
当乙醇体积分数在 50%≤X1≤90%,乙醇用量
在 10 倍≤X2≤18 倍,渗漉速度在 5 mL/(min·kg)≤
X3≤15 mL/(min·kg),根据上述二次项回归方程,计
算出优化条件:X1=81.55%,X2=16.21 倍,X3=
13.57 mL/(min·kg),可预测出 Y1max 为 80.55%,Y2
为 8.04%。考虑到实验操作的科学性,最优工艺定
为 16 倍量 80%乙醇,渗漉速度 13 mL/(min·kg)。
2.6 验证试验
根据最佳提取工艺条件渗漉提取 3 份样品,测
定 Y1和 Y2。结果 Y1分别为 78.59%、79.58%、78.29%,
Y2 分别为 8.45%、8.42%、8.19%。验证试验结果与
方程预测值比较,相对偏差[相对偏差=(预测值-
实测值)/预测值]分别为 2.15%、−3.86%。
3 讨论
本实验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得出乙醇体积
分数、乙醇用量、渗漉速度对姜黄素提取率和干膏
得率的效应趋势,优化了参芪消岩颗粒的乙醇渗漉
提取工艺。此外,还使用 L9(3)4 正交设计法进行参
芪消岩颗粒提取工艺筛选,优选提取工艺为 X1=
90%,X2=16 倍,X3=9 mL/(min·kg),3 批验证试
验得姜黄素提取率为 75.39%,干膏得率为 6.37%。
而星点设计法优选提取工艺为X1=80%,X2=16倍,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4 卷 第 4 期 2013 年 2 月 ·433·
图 2 效应面图
Fig. 2 Response surface
X3=13 mL/(min·kg),3 批验证试验得姜黄素提取率
为 78.82%,干膏得率为 8.35%。
由实验结果可知星点设计优化的实测值与理论
值相差不大,且与正交设计所得优化结果相比:二
者所用溶剂量相等,但星点设计中乙醇的体积分数
比正交设计低,渗漉速度也较快,且提取率也较正
交设计高。原因可能是乙醇体积分数大,渗漉速度
慢,提取出的姜黄素以外的物质抑制姜黄素的渗出,
使姜黄素提取率降低。再者星点设计在试验次数上
并无显著增加,且在设定的水平范围内,得出的最
优工艺不仅限于执行的水平点;采用非线性模型更
接近客观实际。效应面三维图使因素对指标的影响
趋势直观明了,实验精度更高。但优化工艺的姜黄
素提取率在 80%左右,原因可能是药材中的其他物
质对姜黄素的渗出有影响或姜黄素耐光、耐热性较
差[9]导致。
参考文献
[1] 罗廷顺, 李洪文, 刘正文, 等. 姜黄素的提取分离与药
理作用研究进展 [J]. 现代药物与临床, 2011, 26(2):
102-107.
[2] 吴 伟, 崔光华. 星点设计-效应面优化法及其在药学
中的应用 [J]. 国外医学 : 药学分册 , 2000, 27(5):
292-298.
[3] 张 瑜, 白 颖.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盐酸青藤碱
脉 冲 片 处 方 的 研 究 [J]. 中 草 药 , 2010, 41(7):
1088-1091.
[4] 王 博, 任晓文, 李洪起, 等.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
银杏酮酯包合物的制备工艺 [J]. 中草药, 2011, 42(2):
262-265.
[5] 施俊辉, 杨军宣, 赵成城, 等.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
栀子的提取工艺 [J]. 时珍国医国药 , 2011, 22(3):
667-669.
[6] 王秋红, 苏 阳, 吴 伦, 等.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
升麻提取工艺 [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2, 18(1):
24-27.
[7] 李攀登, 张崇禧, 李金玲, 等.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
刺五加叶提取工艺 [J]. 药物分析杂志, 2010, 30(6):
1064-1068.
[8] 刘艳杰, 项荣武.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在药学试验设计
中的应用 [J].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 2007, 24(6):
455-457.
[9] 柯铭清. 中草药有效成分理化与药理特性 [M]. 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2.
79.0
65.5
52.0
16.31
Y 1
/
%
14.00
11.69 58.45
70.00
81.55
X2 / 倍 X1 / %
9.7
6.7
8.2
Y 2
/
%
16.31
14.00
16.31 58.45
70.00
81.55
X2 / 倍 X1 / %
74.4
71.3
68.2Y
1 /
%
12.89
10.00
7.11
16.31
14.00
11.69X3 / (mL·min−1·kg−1) X2 / 倍
9.4
8.7
8.0
Y 2
/
%
12.89
81.55
7.11 11.69
14.00
16.31
X2 / 倍
79.0
65.5
52.0
12.89
10.00
58.45 7.11
70.00
81.55
X1 / %
Y 1
/
%
9.5
8.2
6.9
7.11
12.89
10.00
58.45
70.00
81.55
X1 / %
Y 2
/
%
X3 / (mL·min−1·kg−1)
X3 / (mL·min−1·kg−1) X3 / (mL·min−1·kg−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