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5 卷 第 3 期 2014 年 2 月
·443·
香港中医师运用经方常用药物的剂量特点探析
冯 青 1,徐大基 2,陈丽名 1,马 浔 1,傅延龄 1*
1.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
2.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学院,香港 中国
摘 要:通过对 555 首香港中医师临床处方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探讨了《伤寒杂病论》方剂中出现频次排列在前 50 味的药
物(Top 50)在香港地区临床的用量情况,包括用药频次、最小用量、最大用量、平均用量。分析表明香港中医师使用频次
排列前 50 味的药物有 26 味与 Top 50 相同。香港中医师临床处方中超过 58%药物的平均剂量在 10~20 g/d;70%的药物最小
剂量在 2~6 g/d;90%的药物最大使用剂量≥15 g/d;超过 50%的药物剂量差值≥15 g/d。
关键词:香港中医师;剂量;伤寒杂病论;经方;临床处方
中图分类号:R285.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253 - 2670(2014)03 - 0443 - 0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4.03.026
Dosage characteristic of commonly used medicines in classical prescription by
Hongkong practitioner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ENG Qing1, XU Da-ji2, CHEN Li-ming1, MA Xun1, FU Yan-ling1
1.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 China
2.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ngkong Baptist University, Hongkong, China
Key words: Hongkong practitioner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osage; Treatise on Exogenous Febrile Disease and Miscellaneous
Diseases; classical prescription; clinical prescription
中国香港地区的中医药发展是我国中医药现代
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据调查,香港约有 60%
的市民曾经就诊中医;在香港提供门诊服务的医疗
机构中,约 10%为中医诊所,这些中医诊所承担了
约 22%的总门诊医疗服务量[2]。这些数据表明,中医
药在香港地区被广泛地接受和应用[3]。那么香港中医
师运用经方常用药物与内地中医师有何异同?笔者
通过研究具有明确剂量的香港中医师临床处方 555
首,以期明确经方常用药物在香港地区的使用情况。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1.1 香港资料来源 研究采取医案文献处方收集
的方法,以当代香港中医师撰写的医案文献为研究
对象,共收集到香港中医师临床处方 715 首。
1.1.2 经方药物选择 研究所选取的“经方常用 50
味药物”(简称为 Top 50)是根据国家重点基础研
究发展计划“973”项目“以量-效关系为主的经典
名方相关基础研究”的子课题“基于文献及临床经
验挖掘的中医方药剂量理论研究”选择的研究对
象,这 50 味药物是对《伤寒杂病论》方剂中所有
药物出现的频次从高至低排序,选择了出现频次最
高的前 50 味药物,并根据研究的实际用药情况略
作调整[4],具体药物名称见表 1。
1.2 资料处理方法
文中所搜集的香港中医师临床处方资料,仅选
择有明确使用剂量的处方。由于其中 67 首处方未标
注明确用药剂量,故予以删除。对于所搜集的处方
资料,仅选择剂型为汤剂的处方。对于颗粒剂、散
剂、丸剂等其他剂型处方均不纳入研究范围。最终
进入计算范围的处方共 555 首。
1.3 评价指标及计算方法
(1)分别计算药物的使用频次、最小剂量、最
收稿日期:2013-07-28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资助项目(2010CB530604)
作者简介:冯 青(1986—),女,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2010 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量效关系的文献理论研究。
E-mail: shirley861231@163.com
*通信作者 傅延龄 Tel: (010)64287090 E-mail: fuyanling@bucm.edu.cn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5 卷 第 3 期 2014 年 2 月
·444·
表 1 香港中医师临床处方中 Top 50 用量情况表
Table 1 Top 50 dosages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used in clinical prescription in Hongkong
药名
使用
频次
最小
量 / g
最大
量 / g
平 均
量 / g
Top 50
排序
在港
排序
药名
使用
频次
最小
量 / g
最大
量 / g
平均
量 / g
Top 50
排序
在港
排序
甘草 342 3 20 6.6 1 1 栀子 45 6 15 10.4 26 47
桂枝 138 1 30 9.3 2 8 五味子 61 3 15 8.7 27 30
生姜 57 2 15 8.7 3 32 桃仁 71 9 30 11.0 28 24
芍药 182 10 30 14.5 4 5 瓜蒌 22 10 30 14.8 29 87
干姜 54 3 15 8.3 5 38 川芎 102 3 15 9.5 30 14
附子 76 5 30 14.3 6 21 泽泻 69 6 30 13.5 31 25
人参 6 9 20 13.7 7 204 龙骨 15 20 40 29.0 32 119
半夏 126 4 20 10.5 8 11 麦门冬 100 9 30 13.2 33 15
黄芩 92 3 30 12.2 9 18 吴茱萸 10 3 20 9.0 34 159
茯苓 282 5 45 16.8 10 2 猪苓 29 9 30 14.0 35 70
地黄 223 6 30 16.6 11 4 苍术 45 5 15 10.1 36 45
麻黄 23 3 15 7.6 12 84 防风 56 6 15 10.7 37 34
大黄 55 2 20 7.9 13 36 牡丹皮 85 6 20 11.6 38 19
黄连 31 3 10 6.1 14 61 升麻 25 4 12 7.8 39 78
杏仁 37 6 15 10.5 15 54 贝母 29 3 15 11.1 40 69
黄芪 170 6 120 23.3 16 6 连翘 31 10 15 12.4 41 63
白术 275 6 30 13.0 17 3 酸枣仁 37 10 30 20.0 42 53
枳实 21 6 15 11.4 18 94 黄柏 41 6 15 10.2 43 50
细辛 30 1.5 12 3.7 19 67 知母 22 6 15 12.1 44 90
石膏 9 12 60 31.0 20 173 防己 4 10 20 12.5 45 244
当归 167 4 20 10.6 21 7 茵陈蒿 31 6 30 18.5 46 65
厚朴 36 5 20 10.9 22 55 滑石 8 15 20 19.4 47 178
柴胡 99 4 24 9.6 23 16 秦皮 13 6 15 9.2 48 136
牡蛎 31 15 30 28.1 24 64 天花粉 18 6 20 13.8 49 107
桔梗 55 5 15 9.7 25 37 射干 50
大剂量、平均剂量。(2)以“枚”、“片”等非衡制
单位表示的药物剂量暂不予以折算。(3)最小剂量
值与最大剂量值之间的范围反映某药的剂量分布区
间。剂量分布区间可反映药物临床用量的灵活性。
(4)平均剂量的计算方法即统计学上的算术平均数
(X)=ΣX/n(n 为总频数)。平均剂量可以反映剂量
的集中分布趋势,是描述某一药物剂量集中分布在
某一位置水平的变量值,亦反映某种药物剂量的平
均水平。但平均剂量并不表示该药的常用剂量值,
因在众多的剂量数据中,个别数据的明显增大或减
小会影响平均剂量的统计结果。
2 结果
在 555 首香港中医师临床处方中,共涉及药物
346 味,其中绝大多数药物亦是内地中医师临床常
用药物。本文重点针对这 346 味药物中的 Top 50 进
行研究。具体数据见表 1。表 1 中最后一列标明了
该药在总体 346 味药物中的排序情况,便于了解香
港中医师的整体用药情况。
2.1 用药频次
由上表最右两列的 Top 50 用药频次排序及香
港中医师临床处方中 346 味药物用药频次排序中可
以看出:(1)将 Top 50 常用药物在 555 首香港中医
师临床处方中出现的频次由高到低进行排序,其中
出现频次超过 100 次(包括 100 次)的药物共有 11
味,分别是甘草、桂枝、芍药、半夏、茯苓、地黄、
黄芪、白术、当归、川芎、麦门冬。在《伤寒杂病
论》中干姜、附子、麻黄、大黄等药性峻烈的药物
较常用,而在现代香港中医师临床处方中出现频次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5 卷 第 3 期 2014 年 2 月
·445·
超过 100 次的 11 味药物大多药性平和,以益气养
血、滋阴补阳为主,可以看出随着历史的变迁,香
港中医师的用药特点有趋向于以补养药物为主的
趋势,这和内地中医师的临床用药规律基本一致。
(2)Top 50 与香港中医师常用药物有所区别。由表
1 可以看出,52%的 Top 50 药物与香港中医师临床
处方 346 味药物频次排列在前 50 味的药物相同(共
计 26 味),另有 24 味 Top 50 药物排在 346 味药物
的前 50 味之外(其中射干在 555 首香港中医师临床
处方中未出现)。如人参、麻黄、黄连、杏仁等药物
在《伤寒杂病论》中较为常用,但在香港中医处方
中出现的频次较低,均排在 50 位之后;而黄芪、白
术、当归、川芎等药物在香港中医处方中较为常见,
但在《伤寒杂病论》中出现频次较低。(3)香港中
医师临床处方中排列第9位的丹参、第10味的党参、
第 12 位的山药和第 13 位的陈皮,用药频次也均在
100 次以上,可见香港中医师对这 4 味药也是钟爱
有加。由于它们不在 Top 50 之列,表中没有予以分
析。另外山萸肉、菟丝子、太子参、牛膝、砂仁、大
枣、桑寄生等药物,在香港中医师临床处方中也比
较常见,因均未在 Top 50 范围内,故未作讨论。因
此,可以看出部分香港中医师的常用药物并非与经
方常用药物相同。香港中医师在结合本地区临床经
验的基础上,用药已具有自身特点。
2.2 药物用量分析
2.2.1 最小剂量 通过研究香港中医师临床处方中
Top 50 的用药剂量,可以发现,香港中医师使用经
方常用药物的剂量与内地中医师相差不大。在所有
Top 50 药物的使用最小剂量的药物为桂枝 1 g/d,最
小剂量中最大的为龙骨 20 g/d,有 70% Top 50 的药
物最小剂量在 2~6 g/d。香港中医师临床处方出现
频次超过 100 次的 11 味药物中,仅桂枝(1 g/d)和
芍药(10 g/d)2 味药物的最小剂量值偏小或偏大,
其余 9 味药物的最小剂量值均在 2~6 g/d。
2.2.2 最大剂量 由表 1 可以看出,有 90%的药
物最大使用剂量≥15 g/d,其中使用最大剂量的药
物是黄芪(120 g/d)。100%的药物最大使用剂量≥
10 g/d。
2.2.3 剂量分布区间 最小剂量值与最大剂量值之
间的范围反映某药的剂量分布区间。剂量分布区间
可反映药物临床用量的灵活性。由表 1 可以看出,剂
量分布区间最大者为黄芪(6~120 g/d),剂量差值
为 114 g/d;其次为石膏和茯苓,剂量差值分别为 48
g/d 和 40 g/d。剂量分布区间最小者为连翘和滑石,
均为 5 g/d。在所有 Top 50 药物中,有超过 50%的
药物剂量差值≥15 g/d。
从以上对于最小剂量、最大剂量和剂量区间的
分析,可以看出经方常用药物在香港地区的临床用
量较为灵活。很多药物与《伤寒杂病论》中原方中
药物用量范围没有重叠。
2.2.4 平均剂量 平均剂量可以较为客观地反映
药物剂量。香港中医师临床处方中 Top 50 的平均
剂量分布在 3.7~31 g/d,剂量范围相差 27.3 g。在
香港中医师临床处方 346 味药物中平均剂量超过
20 g/d(包括 20 g/d)的药物有 5 味,分别是黄芪、
石膏、牡蛎、龙骨和酸枣仁。平均剂量在 10~20 g/d
的药物共有 29 味,平均剂量小于 10 g/d 的药物共
有 15 味。可以看出,超过 58%的药物平均剂量在
10~20 g/d。
2.2.5 内地中药用量分析 席萍等[5]通过对广州中
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004 年的 13 000 余首处方
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使用频率最多的单味药剂
量为 15 g,其次为 10 g,80%以上的药物剂量在 10~
30 g。程京艳等[6]通过对北京积水潭医院 2009 年 10
月的 1 300 余首处方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单味药多
以 10 g 为常用量。香港中医师使用 Top 50 的常用
量同样多为 10~15 g。
韩俊俊等[7]对浙江省人民医院 2008年的 11 000
余首处方进行统计,重点对使用频次排列在前 40
位的药物进行剂量分析。在这 40 味药物中,有 25
味药物与 Top 50 相同。对比平均剂量可以发现,超
过 90%的药物平均剂量差值<2 g。
由此可以看出,香港中医生施用中药的剂量比
较统一,用量与内地中医师相差不大。
3 结论
本文通过对 555 首具有明确使用剂量的香港中
医师临床处方进行数据分析,主要探讨了 Top 50 在
香港地区的使用情况。通过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经方常用 Top 50 中有 52%的药物与香港中医师
使用的 346 味药物中频次排列前 50 位的药物相同。
如甘草、桂枝、芍药、半夏等。亦有部分香港中医
师的常用药物并非为经方常用 50 味 Top 50,如丹
参、党参、山药、陈皮等。(2)在剂量方面,从对
香港地区中医处方单味药的最小剂量、最大剂量、
剂量分布区间、平均剂量分析,可以说明香港中医
师施用中药的剂量比较统一,与内地中医师的中药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5 卷 第 3 期 2014 年 2 月
·446·
临床用量相差不大,且临床用量较为灵活。(3)香
港中医师临床处方中有超过 58%药物的平均剂量
在 10~20 g/d;70%药物最小剂量在 2~6 g/d;90%
药物最大使用剂量≥15 g/d;超过 50%药物剂量差
值≥15 g/d。
4 讨论
本文根据香港中医师用药剂量的客观情况,对
Top 50 在香港中医师临床处方中的用量进行了归
纳。通过较为详实的处方资料,对香港中医师应用
经方常用药物的特点予以总结,充分说明了香港中
医师的中药临床使用剂量与内地中医师相差不大
这一用药特点。通过查阅文献,笔者认为这一特点
的出现与香港地区的地理条件和中医药教育状况
有关。
中国香港的中医源于大陆,特别是岭南广东地
区,两地毗邻相接,文化同源,交流频繁[8]。早期
的香港中医多属前清遗老及落难秀才,从内地移居
香港后才转行行医,亦有不少的医家则是往返于粤
港之间行医[9]。从 20 世纪五六年代开始,大批广州、
上海等内地的医家学者移居香港,为当地中医界增
添不少人才。自 1998 年起到现在,香港已有 3 所大
学开办全日制中医或中药课程,大批内地资深中医
药学专家赴港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由此可见,香
港中医受内地,尤其是岭南医学影响颇深。
同时,香港注册中医考试中明确规定,中医毕
业生必须在课程中完成“不少于 30 周的毕业实习”,
然而到目前为止,香港地区并没有中医教学医院,
因此,实习问题仍然依赖于内地的中医院,这一现
象的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香港中医师较为
全面地继承内地中医师的临床用药特点。
近年来,中医学家对于中药剂量及安全性的问
题越来越重视,部分学者认为现今中药的临床用量
过大,已影响到临床疗效和安全性[10]。众所周知,
在长达 150 余年的殖民统治之下,西方医学在香港
的医疗体系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这也使得其对中
医的影响更甚于内地,对用药安全性问题考虑更多。
当今香港中医师的中药临床用量与内地中医师差异
不大,这一现象能否从侧面反映出内地中医师的临
床常用剂量在安全范围之内?笔者曾对 Top 50 在
汉方医学中的用量进行探析[11],这些研究结果对于
思考中药剂量及安全性问题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志谢:香港浸会大学中医学院徐大基教授对本
研究的支持与帮助。
参考文献
[1] 赵中振, 姜志宏. 香港中医药的发展及桥梁作用 [J].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2004, 18(6): 6-9.
[2] 郭素华, 张 晖. 香港中医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J].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 2002, 12(1): 64.
[3] 江润祥, 车镇涛. 香港中医药发展现状和展望 [J]. 世
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 2000, 2(5): 10-11.
[4] 吴翠珍, 陶汉华, 张宗圣. 《伤寒论》、《金匮要略》方
药统计及相关研究 [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6,
20(2): 125-128.
[5] 席 萍, 唐红梅, 罗 骞, 等. 万张门诊中药处方用药
调查 [J]. 临床药学, 2008, 18(3): 61-62.
[6] 程京艳, 张贵君. 中医临床处方用药剂量的安全性调
查 [J]. 辽宁中医杂志, 2011, 38(2): 326-327.
[7] 韩俊俊, 周海明. 中药处方临床剂量分析 [J]. 海峡药
学, 2009, 21(11): 204.
[8] 胡经航. 香港中医药文献初探 [J]. 学苑新作, 2005(3):
38-39.
[9] 梁挺雄. 香港的中医药发展 [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4, 20(6): 321-323.
[10] 张小平. 4 500 张中医处方用药量的分析 [J]. 黑龙江中
医药, 2004(3): 47-48.
[11] 冯 青, 柳井杜莎, 黄一珊, 等. 我国经方常用药物在
日本汉方医学中的用量探析 [J]. 中草药, 2013, 44(9):
1211-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