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Research progress in extraction and isolation of plant polyphenols

植物多酚类成分提取分离研究进展



全 文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4 卷 第 11 期 2013 年 6 月

·1501·
·综 述·
植物多酚类成分提取分离研究进展
陈 亮 1,李医明 1,陈凯先 1, 2,贾 琦 1*
1.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上海 201203
2.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上海 201203
摘 要:植物多酚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植物体内的多元酚类次生代谢产物,随着多酚类成分在抗氧化、抗菌、抗病毒、抗微生
物、调血脂和血糖等多方面活性的发现和阐明,植物多酚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多酚类成分由于其结构上的复杂性和不
稳定性,目前在提取分离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对中药中多酚类成分的提取分离方法进行总结,旨在为下一步分离纯化多酚
类成分提供比较系统的信息依据。
关键词:植物多酚;提取分离;抗氧化;抗菌;抗病毒
中图分类号:R28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253 - 2670(2013)11 - 1501 - 0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11.027
Research progress in extraction and isolation of plant polyphenols
CHEN Liang1, LI Yi-ming1, CHEN Kai-xian1, 2, JIA Qi1
1. School of Pharmacy,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201203, China
2. Shanghai Institute of Materia Medica,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hanghai 201203, China
Key words: plant polyphenols; extraction and isolation; anti-oxidation; antibiosis; antivirus

植物多酚(plant polyphenols)又称植物单宁
(tannins)或鞣质,是一种植物体内的多元酚类次生
代谢产物,广泛存在于植物的皮、根、叶、果实中,
约 70%以上的中草药含鞣质类化合物,如地榆、大
黄、诃子、肉桂、芒果、老鹤草及仙鹤草等均含有
大量鞣质[1]。Frendenbeerg 于 1920 年按照鞣质的化
学结构特征将其分为水解鞣质和缩合鞣质两大类,
这种分类方法得到了公认并沿用至今。Haslam 相对
应地将植物多酚分为聚棓酸酯类多酚(含水解鞣质
及相关化合物)和聚黄烷醇类多酚(含缩合鞣质及
相关化合物)两大类[2]。植物多酚最初用于制革,20
世纪 50 年代后随着植物多酚与蛋白质、多糖、生物
碱、微生物、酶、金属离子的反应活性及其抗氧化、
捕捉自由基、衍生化反应等一系列化学行为被初步
阐明,人们对其化学结构和性质的了解逐渐深入,
从事这方面的研究者也不断增加,所涉及的领域已
扩展至食品、药品、营养、保健,甚至日化等多个
领域,其研究的重点从集中的结构鉴定到结构与性
能相结合的研究。近几年,大量研究结果表明,植
物中多酚类成分在抗氧化、抗菌、抗病毒、抗微生
物、调血脂和降血糖[3-8]等多方面有着良好的效果。
目前,多酚类成分主要是从植物中分离制备而
得,而多酚类成分复杂性和结构的不稳定性又给分
离制备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为了更好地利用天然药
物资源,本文就目前植物多酚类成分的提取分离方
法进行综述,以期为后期多酚分离制备提供帮助。
1 提取方法
1.1 溶剂萃取法
多酚类成分极性较大,受热易破坏,结构不稳
定[9-10]。目前,植物中多酚类成分的提取主要是采
用丙酮水溶液或者醇水溶液室温冷浸提取的方法;
在提取容器的选择上应选择玻璃容器而不是金属容

收稿日期:2012-08-0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172951);上海市中药现代化课题(08DZ1972102);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新药研究国家重点
实验室开放课题(SIMM1106KF-14);上海市药剂学重点学科建设(J50302)
*通信作者 贾 琦,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E-mail: q_jia@126.com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4 卷 第 11 期 2013 年 6 月

·1502·
器,防止多酚类成分和金属离子络合;对于水解鞣
质提取方法应采用快速搅拌提取的方法,减少水解
过程的发生;在提取过程中很多非多酚类杂质成分
也会被提取出来,因此在植物提取前后会采用小极
性的溶剂如石油醚、正己烷等进行脱脂处理,再采
用醋酸乙酯萃取出中等相对分子质量的多酚类成
分(图 1)[11-12]。

原植物
丙酮水或
醇水
室温浸提
浓缩液
萃取
分段 乙醚(石油 醚)段
醋酸乙
酯段
弃去
中等相对分子质
量多酚类成分
图 1 植物中多酚类成分溶剂提取分离流程
Fig. 1 Solvent extraction and isolation process
of plant polyphenols
1.2 超声提取和微波辅助提取
多酚类成分的化学结构中含有较多的羟基,在
植物体内能与蛋白质、多糖或其他物质以氢键和疏
水键形式形成较为稳定的化合物,采用常规的浸提
技术提取率较低[2,13]。因此在控制温度和时间的情
况下,超声提取和微波辅助提取越来越多地应用到
了多酚类成分的提取[14],这两种方法与溶剂浸提相
比不仅提取率明显增加,而且大大缩短了提取时间。
何志勇等[15]优化了溶剂浸提法、超声波辅助提取法
和微波辅助提取法提取橄榄多酚的方法,并比较了
3 种方法的提取效果,结果显示 3 种提取方法的多
酚提取得率分别为 17.1%、19.3%和 20.3%,超声
波法和微波法提取效率明显优于溶剂浸提法,并且
三者提取物的 UV 和 HPLC 图谱完全一致。李大刚
等[16]对茶多酚提取纯化工艺进行了比较分析,发
现在同样的浸提条件下超声提取可以将浸提时间
缩短到原来的 1/3,得率提高 40%~49.2%;微波
提取可以将浸提时间缩短到原来的 1/10,且浸出率
可以达到 90.55%。
与超声提取相比,微波辐射只适合短时间内快
速提取,长时间提取可能会导致提取液温度过高使
多酚类物质分解,提取量减少。郑利琴等[17]采用微
波和超声波提取杨梅中的多酚类物质,并进行了对
比研究,分别以正交实验考察了最优提取条件和提
取量,结果显示微波和超声波提取的多酚量分别为
514.837 mg/L 和 609.256 mg/L,超声波提取杨梅多
酚类物质的量多于微波提取,原因可能与微波辐射
提取温度较高有关。但是在对茶多酚提取工艺的研
究中,发现微波辐射对茶多酚的化学结构没有明显
影响[18]。推测微波辐射短时间提取对多酚类成分的
影响可能与结构类型有关。不同植物多酚的超声和
微波提取工艺参数见表 1。
1.3 超临界萃取和高压快速提取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SFE)是一种利用超临
界流体(CO2 等)的特性进行提取的新型高效萃取
技术。与常规溶媒提取相比,质量好、无有机溶剂
污染残留问题,且无环境污染,是一种既经济又环
保的提取方法[32]。SFE 也被应用于多酚类成分的提
表 1 不同植物多酚的超声提取或者微波辐射提取工艺参数
Table 1 Processing parameters of different plant polyphenols extracted by ultrasonic and microwave radiation extractions
植 物 提取方式 功率 / W 提取溶剂 料液比 提取时间 提取次数(温度) 检测方法 文献
荷叶 超声 100 60%乙醇 1∶14 15 min 4 福林酚比色法 19
红景天 超声 450 70%丙酮 1∶10 15 min 1 福林酚比色法 20
余甘树皮 超声 100 水 1∶24 15~20 min 1 Zn2+络合滴定 21
杜仲叶 超声 800 40%乙醇 1∶10 60 min 2 福林酚比色法 22
翻白草 超声 250 50%乙醇 1∶60 240 min 1(50 ℃) Zn2+络合滴定 23
诃子 超声 120 60%乙醇 1∶20 60 min 1 酒石酸亚铁比色法 24
花椒 超声 250 40%丙酮 1∶15 80 min 1(60 ℃) 酒石酸亚铁比色法 25
沙枣 超声 360 60%丙酮 1∶10 35 min 1(35 ℃) Zn2+络合滴定 26
茵陈 超声 250 60%乙醇 1∶10 100 min 1(70 ℃) 酒石酸亚铁比色法 27
花生衣 微波 540 75%乙醇 1∶25 2 min 5 福林酚比色法 28
芒果核 微波 385 60%乙醇 1∶16 2 min 1 福林酚比色法 29
苹果渣 微波 350 60%乙醇 1∶10 1.5 min 1 福林酚比色法 30
沙棘茶 微波 640 50%乙醇 1∶60 50 s 1 GB/T8313-2002 31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4 卷 第 11 期 2013 年 6 月

·1503·
取,目前主要应用在茶多酚的提取工艺研究上。王
朝瑾等[33]采用超临界 CO2 萃取茶叶中的茶多酚,
采用正交试验法确定最佳提取条件:萃取压力 35
MPa,萃取温度 50 ℃,静态萃取 1 h。于基成等[34]
采用超临界 CO2 萃取绿茶中的茶多酚,并采用正交
试验确定了最佳工艺:压力 25 MPa,温度 60 ℃,
萃取时间 1 h。一些植物多酚的超临界 CO2提取工
艺参数见表 2。
超高压提取是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一个较为
理想的提取方法,具有快速、高效、能耗低、绿
色环保等优点,已广泛地应用于食品、材料、生
物、医药等诸多领域[38-40]。应用于中药有效成分
提取是超高压技术发展的一个新的领域,其适用
范围的选择、工艺条件的优化、机制的探讨以及
超高压提取设备的研制等都有待深入研究。超高
压快速提取在多酚类成分提取中的应用仅处在探
索阶段,其超高的提取效率是其他提取方法所无
法比拟的。Xi 等[41]采用高压提取的方法提取绿茶
中多酚类成分,优化后的工艺为压力 500 MPa,料
液比 1∶20,提取 1 min,多酚得率为 31%左右;
并同其他提取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其提取
效率等同于室温提取 20 h,超声提取 90 min,热
回流提取 45 min。一些植物多酚的超高压提取工
艺参数见表 3。
表 2 不同植物多酚的超临界 CO2提取工艺参数
Table 2 Processing parameters of different plant polyphenols extracted by supercritical CO2 technology
植物 萃取压力 / MPa 萃取温度 / ℃ 萃取时间 / h 料液比 夹带剂 CO2流速 检测方法 文献
苹果渣 35 50 3 1∶2 95%乙醇 45 kg/h 福林酚比色法 35
葡萄梗 25 37 1.5 1∶9 醋酸乙酯 12.5 mL/min 福林酚比色法 36
花生壳 20 60 2 1∶4 80%乙醇 45 kg/h 皮粉法 37
表 3 不同植物多酚超高压提取工艺参数
Table 3 Processing parameters of different plant polyphenols extracted by ultrahigh pressure
植物 压力 / MPa 保压时间 / min 料液比 溶剂 检测方法 文献
茶叶 200 3 1∶30 60%乙醇 茶多酚比色法 42
苹果 200 3 1∶5 80%乙醇 过氧化值测定法 43
苹果 200 2 1∶6 80%乙醇 福林酚比色法 44

综合比较几种提取方法在植物多酚类成分提取
中的应用,由于各方面的因素,目前最适用的多酚类
提取方法还是溶剂萃取法。因为多酚类成分结构的复
杂性以及热不稳定性,热回流提取、微波辅助提取等
提取温度较高的方法在多酚成分提取中应用得较少;
而新兴的一些技术如超临界萃取技术、超高压快速提
取技术由于成本太高也仅限于小规模的科学实验研
究,不能广泛应用。随着天然药物在全球的兴起和技
术的进步,超临界萃取技术以及超高压快速提取等新
技术会广泛应用到植物多酚类成分的提取中。
表 4 列举了一些常用的植物多酚提取分离方法
及成分富集方法,可以看出丙酮水和醇水为常用的
提取溶剂,醋酸乙酯萃取为常用的富集方法。
2 分离纯化方法
2.1 常规柱色谱
多酚类成分极性较大,稳定性较差,易氧化。目
前,多酚类成分的分离方法主要还是以凝胶、树脂等
柱色谱法为主,很少用正相硅胶分离纯化。早期有少
数文献报道用硅胶分离纯化多酚类化合物[63],利用反
复硅胶柱色谱,以苯-醋酸乙酯梯度洗脱从花生衣中
分离得到 2 个多酚类化合物单体。
多酚类化合物分离纯化常采用的柱色谱填
料有 Toyopearl HW-40、Diaion HP-20AG、Sephadex
LH-20、MCI-gel CHP-20 等。其中最常用的填料
Toyopearl HW-40 是一种尺寸排除树脂,由乙烯
醇和甲基丙烯酸酯共聚而成的半坚硬的球状体,
表面有许多羟基和醚键,因此具有亲水性。多酚
类化合物在水溶液中能够很好地被 Toyopearl
HW-40 树脂吸附,在 40%~60%丙酮水溶液中又
能够很好地被洗脱下来,在通过改良的溶剂如以
含 8 mol/L 尿素的 60%丙酮流动相洗脱时,低聚
原花色素能够较好地被分离出来 [64]。一般采用
Toyopearl HW-40 树 脂 脱 色 富 集 , 再 结 合
Sephadex LH-20 和 MCI-gel CHP-20 分离纯化多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4 卷 第 11 期 2013 年 6 月

·1504·
酚类成分具有较好的分离效果。Lou 等 [65]通过
Toyopearl HW-40 用 50%丙酮洗脱、Sephadex
LH-20 用 50%甲醇洗脱,结合 HPLC 半制备色谱
从花生衣中分离得到了 5 个低聚原花色素单体;
Chen 等[66]利用 Diaion HP-20 和 Toyopearl HW-40
重复分离,采用甲醇水梯度洗脱从千屈菜科植物
满天星中分离得到 10 个鞣质,其中 2 个为新的
大环鞣质二聚体。
中等相对分子质量的多酚类成分柱色谱分离纯
化的一般流程见图 2。
表 4 常见多酚类成分的提取分离方法
Table 4 Extraction and isolation methods of common plant polyphenols
植物 提取溶剂 提取方式 成分富集方式 文献
叶下珠全草 70%丙酮 渗漉 醋酸乙酯萃取 45-46
叶下珠 水 煎提 大孔树脂柱色谱 47
地榆 30%乙醇 冷浸 氧化铝柱色谱 48
香椿 50%丙酮 冷浸 醋酸乙酯萃取 49
五倍子 100%丙酮 pH 2,50 ℃浸提 醋酸乙酯萃取 50
虎杖 95%乙醇 冷浸 醋酸乙酯萃取、明胶沉淀 51
肉桂 50%丙酮 冷浸 醋酸乙酯萃取 52
葡萄皮 80%乙醇 冷浸 正己烷萃取除杂 53
花生衣 20%甲醇 超声提取 醋酸乙酯萃取 54
杠柳 70%丙酮 冷浸 树脂柱色谱 55
合欢皮 80%丙酮 冷浸 树脂柱色谱 56
酸模 70%丙酮 超声提取 醋酸乙酯萃取 57
橄榄叶 70%乙醇 冷浸 丝蛋白柱色谱 58
草莓 甲醇(含 0.5% TFA) 低温冷浸(3 ℃) 醋酸乙酯萃取 59
可可子 70%丙酮 冷浸 醋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分段 60
山柰 70%丙酮 冷浸 醋酸乙酯萃取 61
山楂 70%甲醇 超声提取 醋酸乙酯萃取 62


图 2 植物多酚类成分常用分离纯化流程
Fig. 2 Common isolation and purification processes of plant polyphenols
2.2 HPLC 半制备色谱
大多数多酚类化合物极性相似,常规的柱色谱
分离技术很难得到纯的单体化合物,HPLC 的出现
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多酚类化合物的分离效果,广泛
被研究者所接受,逐渐成为了多酚化合物纯化的主
要手段之一。较难分离的样品在经过树脂柱和凝胶
柱反复除杂脱色以后,采用 HPLC 半制备色谱分离
具有较好的效果。HPLC 分为 NP-HPLC(正相)和
RP-HPLC(反相)两种,多酚类成分由于极性较大、
在有机相溶剂中溶解度较低、与硅胶有较强的吸附
能力等原因很少采用 NP-HPLC 分离制备。NP-
HPLC 分离制备时采用正己烷-醋酸乙酯-甲醇-水系
统为流动相;RP-HPLC 分离时常采用乙腈-酸水(甲
酸、三氟乙酸)系统作为流动相。
Yanagida 等[64]报道了 NP-HPLC 分离植物中多
酚类成分主要采用正己烷-丙酮系统或者正己烷-甲
醋酸乙酯段
粗分
脱色,富集
Diaion HP-20
高多孔性苯乙烯的吸附树脂,
适合大分子的吸附、脱盐和脱色

溶剂:醇水梯度洗脱

Toyopearl HW-40
甲基丙烯酸聚合树脂

溶剂:醇水梯度洗脱
丙酮水梯度洗脱
精分,纯化
Sephadex LH-20
溶剂:醇水梯度或等度洗脱

MCI-gel CHP-20
聚苯乙烯型精细分离填料
溶剂:醇水梯度洗脱
可以添加少量丙酮
单体
混合物 HPLC 半制备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4 卷 第 11 期 2013 年 6 月

·1505·
醇-醋酸乙酯-水为流动相,能够一次性分离原花色
素单倍体到五聚体。另外,Will 等[67]利用 XAD-16HP
树脂和RP-HPLC制备色谱从苹果汁中分离纯化了2
个多酚类化合物,采用甲醇 -乙酸水梯度洗脱;
Ivanov 等[68]采用 Amberlite XAD4 树脂和 RP-HPLC
半制备色谱相结合的方法从岩白菜根茎中分离得到
2 个有生物活性较强的多酚类成分:(+)-catechin 3,
5-di-O-gallate 和 (+)-catechin 3-O-gallate,采用的是
乙腈-水(含 0.05%三氟乙酸)(1∶9→8∶2)流动
相梯度洗脱。
目前,HPLC 在多酚类成分分离上的应用主要
是采用半制备色谱柱分离纯化,在载样量方面有一
定的限制,未见 HPLC 制备色谱分离多酚类成分的
报道。可能原因是多酚类化合物的极性较大且相似,
在反相 C18 填料上的吸附较差,制备柱的分离效果
很难将其完全分离。
2.3 高速逆流色谱
高速逆流色谱法(high-speed counter-current
chromatography,HSCCC),是 20 世纪 80 年代开发
的一种新型的、连续高效的液-液分配色谱技术,与
其他色谱技术不同的是其不需任何固态载体,能避
免固相载体表面与样品发生反应而导致样品的污
染、失活、变性和不可逆吸附等不良影响。HSCCC
分离多酚类成分时常用的溶剂体系是醋酸乙酯-甲
醇-水两相体系,根据化合物的极性和结构性质可添
加正己烷或者甲酸[69-71]。
Kohler 等[72]应用 HSCCC 结合 HPLC 半制备色
谱从葡萄籽中分离了 6 个原花色素二聚体、1 个三聚
体和 1 个四聚体;陈理等[73]以正己烷-醋酸乙酯-水
(1∶10∶10)为两相溶剂系统,从茶多酚中分离出
克级的儿茶素同分异构体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
子酸酯(EGCG)和 (−)-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
(GCG),其高效液相色谱纯度均在 98%以上。
虽然 HSCCC 在多酚类成分的分离上还处在起
步阶段,色谱条件的优化还需要大量的研究探索,
但由于 HSCCC 等液-液分配色谱技术具有适用范围
广、快速、进样量大、费用低、回收率高等无可比
拟的优势,相信在化学结构相对不稳定的多酚类成
分的分离上会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3 结语
植物中多酚类成分在天然药物中的量较高,在
早期的化学成分研究中是视为杂质除去,但随着多
酚类成分在抗氧化、抗菌、抗病毒、抗微生物、调
血脂和降血糖等多方面活性的发现和阐明,多酚类
成分的研究和发展受到了关注和重视。目前,天然
药物中多酚类成分的研究还处在比较初级的阶段,
由于其结构上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分离鉴定方面还
存在一定的困难,常用的分离方法主要是柱色谱结
合 HPLC 半制备色谱,其他分离技术如 HSCCC 等
液-液分配色谱虽然为多酚类成分的分离提供了更
多的选择,但研究较少尚处于起步阶段;药理活性
方面还处在探索阶段,其具体的药理作用和机制还
需要大量的研究。希望随着研究者对天然药物的重
视和技术的进步,能够探索出更多的快速分离制备
多酚类成分的方法,为进一步药理作用和临床研究
提供物质基础,尽早地阐明其具体药理作用和机制。
参考文献
[1] 徐 勤. 鞣质的研究进展 [J]. 华夏医药, 2004, 17:
113-114.
[2] 石 碧, 狄 莹. 植物多酚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0.
[3] 尹志娜. 植物多酚分离提取方法和生物功能研究进展
[J]. 生命科学仪器, 2010, 8: 43-49.
[4] 范培红, 娄红祥. 葡萄籽多酚的分离鉴定及其对细胞
DNA 氧化损伤的防护作用 [J]. 药学学报, 2004, 39:
869-875.
[5] Jia Q, Liu X, Wu X, et al. Hypoglycemic activity of a
polyphenolic oligomer-rich extract of Cinnamomum
parthenoxylon bark in normal and streptozotocin-induced
diabetic rats [J]. Phytomedicine, 2009, 16: 744-750.
[6] Cao H P, Polansky M M, Anderson R A. Cinnamon
extract and polyphenols affect the expression of
tristetraprolin, insulin receptor, and glucose transporter 4
in mouse 3T3-L1 adipocytes [J]. Archiv Biochem
Biophys, 2007, 459: 214-222.
[7] Anderson R A, Broadhurst C L, Polansky M M, et al.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olyphenol type-A
polymers from Cinnamon with insulin-like biological
activity [J]. J Agric Food Chem, 2004, 52: 65-70.
[8] 邓凤君, 徐江平, 杨迎暴, 等. 茶多酚对 H2O2 诱导
PC12 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J]. 中草药, 2010, 41(6):
945-949.
[9] 沈生荣. 茶多酚的稳定性 [J]. 茶叶, 1993, 19(2): 27-29.
[10] 马秀璟, 王慧深, 刘延泽. 对中药材中鞣质的新认识
[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1999, 6(11): 35-36.
[11] Owena R W, Haubnera R, Hullb W E. Isolation and
structure elucidation of the major individual polyphenols
in carob fibre [J]. Food Chem Toxicol, 2003, 41: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4 卷 第 11 期 2013 年 6 月

·1506·
1727-1738.
[12] Svedstrom U, Vuorela H, Kostiainen R, et al.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oligomeric procyanidins from
Crataegus leaves and flowers [J]. Phytochemistry, 2002,
60: 821-825.
[13] 王忠猛, 谢江辉, 杨晓红, 等. 植物多酚的分离、检测
及其在抗性领域的应用进展 [J]. 广东农业科学, 2007,
6: 69-72.
[14] 舒红英, 罗旭彪, 王永珍. 绿茶中茶多酚的复合酶-微
波 法 提 取 工 艺 研 究 [J]. 中 草 药 , 2011, 42(7):
1309-1312.
[15] 何志勇, 夏文水. 橄榄多酚的提取研究 [J]. 林产化学
与工业, 2007, 27: 77-80.
[16] 李大刚, 袁淑芳, 吴鸿庚. 茶多酚提取纯化工艺比较分
析 [J]. 黎明职业大学学报, 2011(2): 44-48.
[17] 郑利琴, 张 慜, 孙金才. 微波与超声波提取杨梅汁多
酚类物质的对比研究 [J].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2010,
29: 514-520.
[18] 荆 琪, 林俊岳. 微波辐射对茶多酚结构的影响 [J].
中国食品添加剂, 2003(4): 61-64.
[19] 靳素荣, 姚礼峰, 卢 威, 等. 超声波法提取荷叶多酚
工艺研究 [J].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2006, 28(3): 20-22.
[20] 龚钢明, 何晓静. 超声波提取红景天鞣质工艺的优化
[J]. 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9(6): 3267-3268.
[21] 程永清, 尹晓敏, 刘银凤, 等. 超声法提取余甘树皮中
单宁的研究 [J]. 应用声学, 2007, 26(3): 185-189.
[22] 董文宾, 许先猛. 杜仲叶多酚的提取及分离工艺研究
[J].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2011, 29(1): 65-69.
[23] 陈毅挺, 林明峰, 郑水钦. 翻白草中鞣质的超声提取工
艺研究 [J]. 闽江学院学报, 2010, 31(2): 107-110.
[24] 贝玉祥, 郭 英, 和万芬, 等. 诃子中总多酚含量的测
定及其超声提取工艺的研究 [J]. 生物技术 , 2008,
18(2): 82-84.
[25] 许灵君, 欧阳玉祝, 何 芳, 等. 花椒总多酚的超声提
取与分离研究 [J]. 广东化工, 2011, 38(2): 9-11.
[26] 王新兵, 薛 梅, 李炳奇, 等. 沙枣中鞣质的超声提取
及含量测定 [J].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1, 32(8): 83-86.
[27] 欧阳玉祝, 吴道宏, 雷 刚. 茵陈总多酚的超声提取工
艺研究 [J]. 应用化工, 2010, 39(12): 1827-1829.
[28] 邬建国, 陈 侃, 张晓昱. 花生衣总多酚乙醇辅助微波
提取条件优化 [J]. 中国食品添加剂, 2010(5): 103-106.
[29] 邱松山, 姜翠翠, 周毓雯. 混合均匀设计优化微波提取
芒果核中多酚类物质的工艺 [J]. 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8(31): 17790-17791.
[30] 宋 烨, 吴茂玉, 和法涛, 等. 微波法提取苹果渣中多
酚的工艺研究 [J]. 食品科技, 2007(10): 227-230.
[31] 刘玲玲, 娄伦蛟, 张 波, 等. 微波法提取沙棘茶中茶
多酚的工艺研究 [J]. 应用化工, 2010, 39(5): 684-686.
[32] 刘 永, 周家华, 孙福强, 等. 超临界 CO2 萃取技术提
取生理活性物质的研究进展 [J]. 化工生产与技术 ,
2002, 9(4): 18-21.
[33] 王朝瑾, 马红青, 陈温娴. 超临界萃取茶叶中茶多酚的
提取与应用 [J]. 分析科学学报, 2009, 25: 281-284.
[34] 于基成, 金 莉, 薄尔琳, 等. 超临界 CO2 萃取技术在
茶多酚提取中的应用 [J]. 食品科技, 2007(1): 85-87.
[35] 魏福祥, 曲恩超. 超临界 CO2 从苹果渣中萃取苹果多
酚的工艺研究 [J]. 食品研究与开发 , 2006, 27(7):
60-63.
[36] 张 建. 超临界 CO2 萃取葡萄梗中单宁的研究 [J]. 河
南工业大学学报, 2010, 31(5): 51-54.
[37] 石莉莉, 罗金岳. 超临界 CO2 提取花生壳中多酚类物
质 [J]. 生物质化学工程, 2006, 40(5): 21-24.
[38] 张 英, 白 杰, 张海峰, 等. 超高压技术在食品加工
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J]. 保鲜与加工, 2008(5): 18-21.
[39] 潘巨忠, 薛旭初, 杨公明. 超高压技术及其在食品加工
中应用 [J]. 现代农业科技, 2005(9): 60-61.
[40] 陈瑞战, 张守勤, 刘志强. 超高压技术在中药有效成分
提取中的应用 [J]. 中草药, 2007, 38(12): 1905-1908.
[41] Xi J, Shen D J, Zhao S,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polyphenols from green tea leaves using a high
hydrostatic pressure extraction [J]. Int J Pharm, 2009,
382: 139-143.
[42] 张 格, 张玲玲, 吴 华, 等. 采用超高压技术从茶叶
中提取茶多酚 [J]. 茶叶科学, 2006, 26(4): 291-294.
[43] 彭雪萍, 马庆一, 刘艳芳, 等. 超高压萃取苹果多酚的
工艺及抗氧化性研究 [J]. 食品工业科技, 2008, 29(2):
191-192.
[44] 彭雪萍, 马庆一, 王花俊, 等. 超高压提取苹果多酚的
工艺研究 [J]. 食品科技, 2008(3): 157-159.
[45] Zhang L Z, Guo Y J, Tu G Z, et al.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a novel ellagitannin from Phyllanthus
urinaria L. [J]. Acta Pharm Sin, 2004, 39: 119-122.
[46] 张兰珍, 郭亚健, 涂光忠. 叶下珠多酚化合物的分离与
鉴定 [J]. 中国中药杂志, 2000, 25: 724-725.
[47] 陈玉武, 任丽娟, 李克明. 叶下珠中新多酚化合物的分
离与鉴定 [J]. 药学学报, 1999, 34: 526-529.
[48] 王满力, 陈 桐. 柱色谱法分离地榆中的鞣质和皂苷
[J]. 色谱, 1994, 12: 305.
[49] 张仲平, 孙 英, 牛 超, 等. 香椿多酚类化合物的提
取、分离和薄层研究 [J].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02, 21:
52-53.
[50] 帅益武, 尤玉如, 袁海娜. 五倍子中鞣质的提取、分离
纯化研究 [J]. 食品科技, 2007(6): 125-128.
[51] 沈忠明, 沈莉娟, 殷建伟. 虎杖鞣质的分离纯化及其糖
苷酶抑制活性 [J]. 上海大学学报, 2006, 12: 74-77.
[52] Lu Z L, Jia Q, Wang R, et al. Hypoglycemic activities of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4 卷 第 11 期 2013 年 6 月

·1507·
A- and B-type procyanidin oligomer-rich extracts from
different Cinnamon barks [J]. Phytomedicine, 2011, 18:
298-302.
[53] Lu Y R, Foo L Y. The polyphenol constituents of grape
pomace [J]. Food Chem, 1999, 65: 1-8.
[54] Appeldoorn M M, Sanders M, Vincken J P, et al. Efficient
isolation of major procyanidin A-type dimers from peanut
skinsand B-type dimers from grape seeds [J]. Food Chem,
2009, 117: 713-720.
[55] Orabi M A A, Taniguchi S, Terabayashi S, et al.
Hydrolyzable tannins of tamaricaceous plants. IV:
Micropropagation and ellagitannin production in shoot
cultures of Tamarix tetrandra [J]. Phytochemistry, 2011,
72(16): 1978-1989.
[56] Ma Y T, Hsiao S C, Chen H F, et al. Tannins from Albizia
lebbek [J]. Phytochemistry, 1997, 46(8): 1451-1452.
[57] Bicker J, Petereit F, Hensel A. Proanthocyanidins and a
phloroglucinol derivative from Rumex acetosa L. [J].
Fitoterapia, 2009, 80: 483-495.
[58] Altiok E, Baycin D, Bayraktar O, et al. Isolation of
polyphenols from the extracts of olive leaves (Olea
europaea L.) by adsorption on silk fibroin [J]. Sep Purif
Technol, 2008, 62: 342-348.
[59] Fossen T, Rayyan S, Andersen O M. Dimeric
anthocyanins from strawberry (Fragaria ananassa)
consisting of pelargonidin 3-glucoside covalently linked
to four flavan-3-ols [J]. Phytochemistry, 2004, 65:
1421-1428.
[60] Hatano T, Miyatake H, Natsume M, et al.
Proanthocyanidin glycosides and related polyphenols
from Cacao liquor and their antioxidant effects [J].
Phytochemistry, 2002, 59: 749-758.
[61] Azuma T, Tanaka Y, Kikuzaki H. Phenolic glycosides
from Kaempferia parviflora [J]. Phytochemistry, 2008,
69: 2743-2748.
[62] Svedstrom U, Vuorela H, Kostiainen R, et al.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oligomeric procyanidins from
Crataegus leaves and flowers [J]. Phytochemistry, 2002,
60: 821-825.
[63] 张秀尧, 凌罗庆, 戴荣兴. 花生衣的化学成分研究 [J].
中国中药杂志, 1990, 15(6): 36-38.
[64] Yanagida A, Shoji T, Shibusawa Y. Separation of
proanthocyanidins by degree of polymerization by means
of size-exclusion chromatography and related techniques
[J]. J Biochem Biophys Methods, 2003, 56: 311-322.
[65] Lou H X, Yuan H Q, Ma B, et al. Polyphenols from
peanut skins and their free radical-scavenging effects [J].
Phytochemistry, 2004, 65: 2391-2399.
[66] Chen L G, Yen K Y, Yan L L, et al. Macrocyclic
ellagitannin dimers, cuphiins D1 and D2, and
accompanying tannins from Cuphea hyssopifolia [J].
Phytochemistry, 1999, 50: 307-312.
[67] Will F, Zessner H, Becker H, et al. Semi-preparative
isolation and physic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4-
coumaroylquinic acid and phloretin-20-xyloglucoside
from laccase-oxidized apple juice [J]. LWT-Food Sci
Technol, 2007, 40: 1344-1351.
[68] Ivanov S A, Nomura K, Malfanov I L, et al. Isolation of a
novel catechin from Bergenia rhizomes that has
pronounced lipase-inhibiting and antioxidative properties
[J]. Fitoterapia, 2011, 82: 212-218.
[69] de Mello J P, Petereit F, Nahrstedt A. Flavan-3-ols and
prodelphinidins from Stryphnodendron adstringens [J].
Phytochemistry, 1996, 41: 807-813.
[70] He S, Lu Y B, Wu B. Isolation and purification of
antioxidative isomeric polyphenols from the roots of
Parthenocissus laetevirens by counter-current chromato-
graphy [J]. J Chromatogr A, 2007, 1151: 175-179.
[71] Wang T T, Jiang X H, Yang L, et al. pH-gradient
counter-current chromatography isolation of natural
antioxidant chlorogenic acid from Lonicera japonica
Thumb. using an upright coil planet centrifuge with three
multi-layer coils connected in series [J]. J Chromatogr A,
2008, 1180: 53-58.
[72] Kohler N, Wray V, Winterhalter P. Preparative isolation of
procyanidins from grape seed extracts by high-speed
counter-current chromatography [J]. J Chromatogr A,
2008, 1177: 114-125.
[73] 陈 理, 邓丽杰, 陈 平. 高速逆流色谱分离同分异构
体 [J]. 色谱, 2006, 24: 570-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