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Research progress in biology, chemical constituents, and biological activities of Rubia cordifolia

茜草的生物学及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全 文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4 卷 第 14 期 2013 年 7 月

·2009·
茜草的生物学及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李 鹏 1, 2,胡正海 1*
1. 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9
2.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陕西 咸阳 712046
摘 要:茜草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常用于各种出血证。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茜草展开了多方面研究,并在化学成分和生物
活性方面有新发现。现就其原植物形态、生态分布、药用部位形态和结构等生物学特性,以及主要药用成分蒽醌、萘醌、环
己肽、多糖等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茜草今后的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茜草;生物学特性;活性成分;生物活性;蒽醌
中图分类号:R282.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253 - 2670(2013)14 - 2009 - 0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14.027
Research progress in biology, chemical constituents, and biological activities
of Rubia cordifolia
LI Peng1, 2, HU Zheng-hai1
1.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Northwest University, Xi’an 710069, China
2. Shaanxi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Commerce, Xianyang 712046, China
Key words: Rubia cordifolia L.;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ctive constituents; biological activities; anthraquinone

茜草 Rubia cordifolia L. 为茜草科茜草属多年
生草本植物,别名破血丹(蓝田)、粘粘草(武都)、
锯锯草(文县)[1],此外还有红丝线、大红参、锯
子草、活血草、伏茜草[2]、拉拉藤、血见愁、小活
血和小血藤[3]等别名。其根和根状茎是常用的传统
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名“茜根”[4]。《中
国药典》2010 年版一部记载其性寒,味苦,归肝经,
可凉血、止血、祛瘀、通经,用于吐血、衄血、崩
漏、外伤出血、瘀阻经闭、关节痹痛、跌扑肿痛[5],
对心脑血管疾病疗效显著[6]。临床常用生茜草和茜
草炭两种规格。近年来对茜草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
研究较多,本文就其生物学特性、主要药用成分及
生物活性的研究报道进行综述,为茜草的进一步研
究和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1 生物学特性
1.1 原植物形态特征
茜草为多年生攀援草本植物,根丛生,紫红色
或橙红色,茎伸长,粗糙,基部稍木质化。枝四棱,
棱上具倒生小刺。叶通常 4 片轮生,纸质,有长柄[7],
叶柄长 1~8 cm,沿棱具微小的倒刺[1],叶卵形或卵
状披针形,长 2~6(9)cm,宽 1~3(5)cm,先
端渐尖,基部心形稀圆形,全缘,边缘具倒刺,表
面粗糙或疏被硬毛,脉上有微小倒刺。聚伞花序顶
生和腋生,通常成大而疏松的圆锥状;小苞片披针
形,长 1~2 mm;花具短梗;花萼筒近球形,无毛;
花冠黄白色或白色,筒状,筒部极短,檐部 5 裂片
长圆状披针形,长约 1.5 mm,先端渐尖,边缘具缘
毛;雄蕊着生于花冠筒喉部,花丝极短,长约 3
mm[1],花小,5 数,黄白色,子房下位,2 室[7],
花药椭圆形[1];花柱 2 深裂,柱头头状。果实近球
形,直径约 5 mm,表面平滑,成熟后黑色或紫黑
色,内有 1 粒种子[1]。
1.2 茜草原植物分类
茜草科茜草属植物达 60 余种[8],我国有 24 种
10 变种[2]。《中国药典》2010 年版一部规定茜草原
植物为茜草 Rubia cordifolia L. 一种[5]。一些重要的
文献中收载的中药材茜草原植物还包括茜草变种,
有的地区还将同属植物11种5变种混作茜草药用[2]。

收稿日期:2012-10-16
作者简介:李 鹏,女,硕士,讲师,从事药用植物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Tel: (029)88302684 E-mail: dangjiayuan2007@163.com
*通信作者 胡正海 Tel: (029)88302684 E-mail: zhenghaihu@sina.com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4 卷 第 14 期 2013 年 7 月

·2010·
其中,茜草的 5 个变种为四轮草 R. cordifolia L. var.
stenophylla Franch.[9-11]、肉叶茜草R. cordifolia L. var.
herbacea Chun et How[9-12]、黑果茜草 R. cordifolia L.
var. pratensis Maxim.[9,13-14]、毛花茜草 R. akane
Nakai var. molliflora Hsu[10]、柔毛茜草 R. cordifolia
L. var. mollis Chun et How[10,12]。曾作药用的同属其
他种有:大叶茜草 R. schnmanniana Pritz. [9-12,15-16]、
披针叶茜草 R. lanceolata Hayata(异名 R. cordfolia
L. var. longifolia Hand. -Mazz.)[9-13,15-17]、膜叶茜草
R. membranacea (Franch) Diels[10,18-19]、大茜草 R.
magna Hsiao[15]、洋茜草 R. tinctorum L.[10,18]、狭叶
茜草 R. truppeliana Loes [9-13,20]、中华茜草 R.
chinensis Regel et Maack[9,13-15]、林茜草 R. sylvatica
Nakai.[9,13-14]、带褐茜草 R. ustulata Diels[9-12,15-16]、木
基塔茜草 R. munjista Roxb.[10]和滇茜草[小红参,R.
yunnanensis (Franch.) Diels][9-12,15-16]11 种。
1.3 分布和生长环境
茜草科茜草属植物主要分布于欧洲、亚洲、非
洲南部和美洲[8],我国全国各地都有分布,以西南
地区种类最多。也有报道茜草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陕
西、江苏、安徽、河南、山东[6],药用茜草以陕西、
山西和河南为主产区 [21]。茜草生长环境为海拔
570~1 800 m 的山坡下、路旁草丛、山谷或河边[1]。
康文艺等[22]报道产地不同的茜草中大叶茜草素的
量差异很大,河南产的大叶茜草素的量最高,达到
1.23%,其次是四川产的,达到 0.77%,湖北产为
0.75%,广西产为 0.60%,贵州产为 0.37%。张金鸽
等[23]对河南省不同产区茜草的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结果显示,太行山区产的茜草大叶茜草素量在
0.417%~0.779%,醇溶性浸出物 6.65%~8.46%;
伏牛山区产的茜草大叶茜草素量在 0.253%~
0.515%,醇溶性浸出物 5.63%~8.31%;大别山区产
的茜草大叶茜草素量在 0.307%~0.328%,醇溶性浸
出物 6.02%~7.42%,结果表明茜草质量最佳的为太
行山区。从以上文献分析可知茜草的有效成分量的
高低与其自然生长环境有关。张金鸽等[23]报道了茜
草的须根多少与生长环境有密切关系,生长在山上
石缝中的根比较细,数量比较多,大叶茜草素量相
对较高,总灰分和酸不溶性灰分相对较高;生长在
田边或土壤深厚环境中的茜草根比较粗,须根较少,
大叶茜草素量相对较低,总灰分和酸不溶性灰分相
对较低。
茜草一般在春秋二季采挖,以秋季采挖者质佳,
挖出根后,除去泥沙和茎苗,洗净泥土,晒干或烘
干[24]。索菲娅等[25]对不同采收期的茜草进行定量测
定,结果表明茜草在 6 月底到 8 月初的有效成分的
量较高,平均量高于 1.2%,说明茜草的最佳采收期
应以夏季为宜,与传统采集时间不同,说明传统的
最佳采集期仍需进一步研究。
1.4 药材性状与显微结构特征
茜草根呈圆柱形,常弯曲,完整的老根留有较
粗的根头,长 10~30 cm,直径 0.1~0.5 cm,表面
红褐色,有细纵皱纹及少数细根痕;皮部、木质部
较易分离,有时皮部脱落而呈黄红色;质脆、易断。
断面平坦,皮部狭、红棕色,木部宽广、粉红色,
可见多数圆孔;木质部占根直径的比例大于 1/2[2]。
茜草幼根横切面显示最外层为一列排列整齐的表皮
细胞,内为 5~6 列皮层薄壁细胞,并散有含草酸钙
针晶束的细胞,木质部二原型。生长发育期的根最
外层为破碎的残余表皮层及皮层,内侧为 3~5 列排
列整齐、扁平的木栓层,栓内层薄,散有含草酸钙
针晶束薄壁细胞,维管束外韧型。老根的横切面木
栓层有 6~10 列细胞,细胞扁平,切向延长,有棕
色内含物,栓内层 3~6 列细胞,部分细胞含有草酸
钙针晶束,针晶束与根的长轴平行排列;韧皮薄壁
组织中,也有与根长轴平行排列的草酸钙针晶束散
在;木质部由导管、纤维、木薄壁细胞组成[2],占
根的主要部分,全部木化,射线不明显[24],木栓层、
韧皮部和木质部三者径向宽度之比为 1∶1∶4.5,木
质部占根直径的 1/3[2]。解离组织中导管圆柱形、短
圆柱形或两端稍有尾状突起,细者呈长梭形,多有
孔纹,直径粗者可见有网状孔纹,纤维梭形,纹孔
明显[2]。
2 化学成分研究
茜草干燥的根及根茎长期作为中药材,并用作
天然染料使用,其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和临床应用
已被深入系统的研究,各种类型的化学成分相继被
分离鉴定[26-28]。其化学成分以蒽醌及其苷类化合物
为主,此外还含有萘醌类、萜类、环己肽类、多糖
类、微量元素等[6]。
2.1 蒽醌及其苷类化合物
茜草根的乙醇提取物中蒽醌类有:茜草素、1-
羟基 -2-甲基蒽醌、1, 3, 6-三羟基 -2-甲基蒽醌 -
3-O-(6′-O-乙酰基)新橙皮苷、1, 3, 6-三羟基-2-甲基
蒽醌-3-O-新橙皮糖苷、1, 3, 6-三羟基-2-甲基蒽醌-
3-O-(6′-O-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羟基茜草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4 卷 第 14 期 2013 年 7 月

·2011·
素、伪羟基茜草素[29]。华会明等[27]从茜草中分得 8
个蒽醌类化合物:1, 6-二羟基-2-甲基蒽醌-3-β-乙酰
基-葡萄糖 (2→1)-木糖苷、1, 3, 6-三羟基-2-甲基蒽
醌、1-羟基蒽醌、1, 2, 4-三羟基蒽醌、1, 3, 6-三羟
基-2-甲基蒽醌-3-O-β-D-吡喃葡萄糖苷、1, 2-二羟
基蒽醌-O-β-D-吡喃木糖 (1→6)-β-D-吡喃葡萄糖
苷、1, 3-二羟基-2-羟甲基蒽醌-3-O-β-D-吡喃木糖
(1→6)-β-D-吡喃葡萄糖苷及 1, 3, 6-三羟基-2-甲基
蒽醌-3-O-β-D-吡喃木糖 (1→2)-β-D-(6-O-乙酰基)
吡喃葡萄糖苷。还从茜草甲醇提取物中得到蒽醌类
成分 3-甲氧甲酸-1-羟基蒽醌、1, 4-二羟基-2-甲基
蒽醌、1-羟基-2-甲基蒽醌、1-羟基-2-羟甲基蒽醌、
柚木醌[30]。
2.2 萘醌类化合物
华会明等[27]从茜草根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
萘醌类化合物:羟基-2H-萘骈 (1, 2-b) 吡喃-2-酮-5-
羧酸甲酯、3′-甲氧羰基-4′-羟基-萘骈 (1′, 2′-2, 3) 吡
喃-6-酮(茜草内酯)、3′-甲氧羰基-4′-羟基-萘骈 (1′,
2′-2, 3) 呋喃、二氢大叶茜草素和 2-(3′-羟基) 异戊
基-3-甲氧羰基-1H-萘氢醌-1-O-β-D-吡喃葡萄糖苷、
萘酸双葡萄糖苷(1, 4-二羟基-3-异戊烯基-2-萘酸甲
酯双葡萄糖苷)等。Koyama[30]从茜草的甲醇提取物
中分离得到萘醌类化合物 2-氨基甲酰基-3-甲基-1,
4-萘醌、2-氨基甲酰基-3-羟基-1, 4-萘醌、去氧 α-拉
帕醌、萘氢醌。
2.3 环己肽类化合物
1982 年日本学者系川秀治[6]采用小鼠腹水型
S180 癌细胞,筛选生药的抗癌作用时,发现购于中
国上海的茜草及日本产的刺茜草 R. akane 有抗癌作
用,并从茜草中分离出 4 个抗癌单体。研究还发现
从日本产的刺茜草中也能成功地分离得到这 4 种抗
癌单体,并根据刺茜草的学名 R. akane 命名为 RA,
之后相继分离出其他 RA 单体,迄今为止,从茜草中
分离出 RA 系列单体共 16 个(RAI~RAXVI)[31-37],
并鉴定了其结构,其中只有 RAV、RAVII 的量稍多,
近万分之一,其余各单体量大都不足百万分之一。
RA 系列 16 个单体的结构非常近似,都是环六肽,
除六肽环外,还有一个醚氧环,所以严格说来应是
二环六肽。邹澄等[38-39]从云南茜草(小红参)提取
物的抗癌活性成分中首次分离得到一环己肽配糖
体,命名为 RY-I,与此同时,还得到一环己肽 RA-V
(De 2oxybouvardin),是已报道 RA 类抗癌活性很强
的化合物之一,也是 RY-I 的苷元。何敏等[40]又从云
南茜草(小红参)中分离得到一个新的抗癌环己肽
配糖基,命名为 RY-II,RY-II 结构与 RY-I 相似,但
由一个丝氨酸代替了 RY-I 的 L-丙氨酸[40]。
2.4 多糖类
茜草的多糖类成分研究报道较少[6]。黄荣清
等[41]首次从茜草中分离得到 3 种茜草多糖 QC-I、
QC-II 和 QC-III,对其化学组成及其摩尔比进行了
分析,结果显示均由 L-鼠李糖、L-阿拉伯糖、D-木
糖、D-甘露糖、D-葡萄糖和 D-半乳糖组成,各单糖
的摩尔比分别为 1.00∶0.32∶0.76∶0.66∶1.04∶
1.48、1.00∶1.86∶1.29∶0.99∶2.97∶3.04 和 1.00∶
0.51∶0.13∶0.19∶0.36∶1.04。之后又分离得到茜
草多糖 RPS-I、RPS-II、RPS-III,其化学组成同 QC,
摩尔比分别为 1.00∶1.19∶0.75∶0.81∶1.38∶
2.60、0.23∶0.47∶1.47∶0.32∶2.33∶1.00 和 0.40∶
1.00∶0.58∶9.12∶11.08∶6.13[42]。王红霞等[43]也从
茜草的根及根茎水煎液的 75%乙醇沉部位中得到粗
多糖 Q,经精制得 QA2,其糖基组成同 QC,摩尔
比为 1.00∶2.50∶1.40∶22.80∶2.77∶15.30。其红
外光谱分析含 β-糖苷键。孟宪元等[44]从茜草水煮醇
沉物中获得多糖 A,由半乳糖、葡萄糖、阿拉伯糖、
木糖及鼠李糖组成,其中不含胺、氨基酸及氨基糖
等杂质,多糖 A 为右旋 115.5,相对分子质量为 6 000
左右。
2.5 微量元素
茜草根水提取物和醇提取物中微量元素的量极
低,茜草根中含有的微量元素有 Fe、Zn、Cr、Mg、
Ca、Mn、Cn、Pb、Cd、As、Ai,其中 Fe、Zn、
Mg、Mn、Ca、Cu 的量较丰富,还含有 Cr、Ni、
Mo、Cd、Al 等对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而对人体
有害的 Pb、Ca、As 的量非常低[45-46]。
2.6 其他成分
茜草中还有其他一些成分,如萜类化合物[6]、茜
草双酯、胡萝卜苷、脂肪酸、甾醇、黄酮[47]、β-谷
甾醇、茜草酸、异茜草素、茜根酸、大黄素甲醚[48]。
3 生物活性
3.1 止血作用
动物实验表明,茜草有轻度的止血作用[49]。家
兔 ig 适量茜草温浸液 2~4 h 内或 ip 同等剂量的茜
草液后 30~60 min 均有明显的促进血液凝固作用,
表现为复钙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白陶土部分凝血
活酶时间缩短[50]。茜草炭口服也能明显缩短小鼠尾
部出血的时间[15]。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4 卷 第 14 期 2013 年 7 月

·2012·
3.2 对造血系统的作用
3.2.1 升白细胞作用 其升高白细胞的有效成分之
一为具有芳香环的羧酸苷[2],该有效成分的衍生物
茜草双酯已人工合成[51]。茜草双酯通过临床试验证
明对放疗、化疗后引起的白细胞减少有防治作用,
且服药过程中对心、肝、肾功能无影响[52]。
3.2.2 对小鼠造血干细胞的影响 LACH 雌性小鼠
ig 茜草双酯 25 mg/只,8 h 后造血干细胞(CFU-S)
明显增多,且 CFU-S 自杀率高于对照组的 29 倍,
充分证明了茜草双酯促进机体造血功能的作用[52]。
3.2.3 对狗血栓弹力图(TEG)的影响 正常狗连
续 po 茜草双酯(200 mg/只)5 d,用药后 6、15 h,
1~6 d 分别取血 1 次,用 TEG 测定凝血速度(rtk)
值,结果表明用药后 6 和 15 h 无变化,而用药后 1~
6 d 血凝速度明显延长[52]。
3.3 抗肿瘤作用
茜草根的甲醇提取物的氯仿部分可抑制人肝癌
细胞株 Hep 3B 细胞分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BsAg),而对细胞株的活性无影响,不显示细胞
毒性[53]。系川秀治[6]发现 RA 系列单体对肿瘤均有
治疗作用,但强度不一,毒性不同,其中 RA-I、II、
III、IV、V、VI、VII 对 P388 白血病小鼠的生命延
长率分别为 169.3%、142.2%、196.1%、126.7%、
187.4%、173.6%。樊中心等[53]通过动物实验还发现
RA-II、VII 对 L120/10 白血病、B-16 黑色素瘤,结
肠癌 38、艾氏癌和 Lewis 肺癌实体瘤也均有抗癌作
用,其中 RA-VII 对结肠癌 38 抑制作用优于丝裂霉
素;对 MM-2 乳腺癌只有 RA-V 有效,但对 C1499
白血病、MH134 肝癌几乎都没有抗癌活性。RA-VII
还能防止癌细胞转移,对淋巴结转移的 P338 瘤和
高度转移的B16黑素瘤的抑制效果与对照药阿霉素
相当。
3.4 抑制毒激素-L 的作用
原发性肝癌病人腹水纯化得到的毒激素-L可抑
制大鼠的摄入行为,在体外显著诱导脂解、释放游
离脂肪酸[50]。吴耕书等[54]通过实验表明,茜草提取
物能显著抑制毒激素-L 致脂肪酸释放量增加,能有
效对抗毒激素-L 致血铜水平升高,有效抑制毒激素-
L 致血糖、血锌水平降低,提示茜草提取物对毒激素-
L 所致恶病质样表现有明显抑制作用。
3.5 止咳、祛痰作用
小鼠 ig 茜草根煎剂,有明显的止咳、祛痰作用
(氨水喷雾引咳法)[15]。临床上用于治疗慢性气管
炎和咳嗽久治不愈等,有较好的止咳、祛痰和平喘
作用[55]。
3.6 抗乙酰胆碱作用
茜草煎剂在离体兔回肠能对抗乙酰胆碱的收
缩作用[56]。茜草的水提取物对离体豚鼠子宫有兴
奋作用,产妇口服也有增强子宫收缩的作用[56-57]。
茜草煎剂能对抗乙酰胆碱所致的离体肠痉挛,有解
痉作用[2]。
3.7 抗菌作用
茜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葡萄球菌和肝炎双
球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58]。茜草中的有效成分噻
茜草素具有抗真菌、细菌和病毒作用[49]。
3.8 抗自由基和抗辐射作用
Charles Foster 大鼠 po 茜草乙醇提取物,结果对
丙二醛(MDA)的形成有抑制作用,与药物剂量呈
正相关,能对抗过氧化氢诱导的脂质过氧化反应,
且使谷胱甘肽(GSH)量显著降低[59]。茜草多糖有
较明显的清除自由基的作用,清除率大于
93%[41-42,60]。茜草双酯具有较高效价的抗辐射作用,
对辐射后产生的自由基损伤有防护作用[56]。陈寅生
等[61]应用化学发光法和电子顺磁共振自旋捕集技术
观察显示,茜草双酯对人多形核白细胞(PMN)受
乙酸肉豆蔻佛波酯(PMA)刺激产生的氧自由基有
较明显的清除作用,对水溶液体系中的超氧阴离子
和羟自由基的清除百分率分别为 52.8%与 33.4%,并
报道茜草多糖对高剂量辐照后小鼠的造血系统和免
疫系统也具有保护作用,能提高受照小鼠的存活率。
3.9 免疫抑制作用
动物实验表明茜草双酯能降低小鼠血清溶血酶
水平,使掺入(3H)TdR 的全血白细胞吞噬白葡萄
球菌的能力下降,并能降低脾溶血空斑细胞的溶血
能力及溶血素的产生,抑制脂多糖(LPS)诱导的
小鼠 B 细胞的转化和植物凝集素(PHA)诱导的 T
淋巴细胞转化[62]。许兰芝等[63]研究表明茜草醇提取
物对动物的多种急慢性炎症模型都有较强的抗炎作
用,能明显降低小鼠血清溶血素水平。这一结果为
临床应用茜草治疗风湿及类风湿关节炎及茜草的用
药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3.10 抗艾滋病病毒作用
康文艺等[64]报道从茜草根茎乙醇提取物大孔
树脂 60%活性部位分离得到的大叶茜草素具有良好
的体外抑制艾滋病病毒活性,为该药材进行抗艾滋
病病毒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7]。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4 卷 第 14 期 2013 年 7 月

·2013·
4 结语
茜草的药用成分复杂,生物活性多样,并发现
一些新用途,是值得进一步研究、开发前景良好的
传统中药。根据文献报道,茜草的有效成分量与其
根的粗细及细根的数量存在相关性,不同地区和环
境生长的茜草其有效成分量存在明显差异,还发现
夏季采挖的药材有效成分量较春、秋季高。以上问
题都涉及到茜草药材的质量。为此,今后有必要开
展茜草的结构、生长发育、生态环境与药用成分积
累的关系研究,阐明其机制,保证药材质量。目前,
茜草均为野生,对其生物学特性尚缺乏系统研究,
所以为保证药材的来源、产量和质量应开展茜草人
工栽培实验,为今后开展深入系统的研究,扩大其
临床用途提供药源。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 秦岭植物志 (第 1 卷) 种
子植物 [M]. 第 5 册.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5.
[2]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研究所. 常用中药
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 (北方编) [M]. 第 2 册. 北京:
北京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2003.
[3] 肖培根. 新编中药志 I [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2.
[4] 清•顾观光重辑. 神农本草经 (中品, 卷 3) [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 1958.
[5] 中国药典 [S]. 一部. 2010.
[6] 张 琳. 茜草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J]. 现代中医药,
2008, 128(2): 52-53.
[7] 姚振生. 药用植物学 [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
[8] 侯宽昭. 中国种子植物科属词典 [M]. 北京: 科学出版
社, 1982.
[9] 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上册) [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75.
[10] 谢宗万主编. 中药材品种论述 (中册) [M]. 上海: 上海
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4.
[11] 江苏新医学院主编. 中药大辞典 (下册) [M]. 上海: 上
海人民出版社, 1977.
[12] 广西植物研究所编. 广西植物名录 (二册) [M]. 南宁:
广西科学出版社, 1971.
[13] 马毓泉主编. 内蒙古植物志 (第 5 卷) [M]. 呼和浩特: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0.
[14] 吉林省中医中药研究所等主编. 长白山植物志 [M].
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2.
[15]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等主编. 中药志 (第二册)
[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2.
[16] 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研究所等主编. 中国高等植物图
鉴 (第四册)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75.
[17] 中国科学院四川分院中医中药研究所主编. 四川中药
志 (第二册) [M].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60.
[1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卫生局. 新疆中草药
[M]. 乌鲁木齐: 新疆人民出版社, 1975.
[19] 吴征镒. 西藏植物志 (第四册) [M]. 北京: 科学出版
社, 1985.
[20] 山东经济植物编写组. 山东经济植物 [M]. 济南: 山东
人民出版社, 1978.
[21] 侯喜祥, 李永亮. 茜草的生药学研究 [J]. 中国新医药,
2003(1): 34.
[22] 康文艺, 贺光东, 郅妙利. RP-HPLC 测定不同产地茜草
中大叶茜草素含量 [J]. 中成药 , 2009, 31(12):
1960-1962.
[23] 张金鸽, 代丽萍, 陈随清. 河南不同产地茜草的质量评
价 [J]. 中医学报, 2010, 25(147): 253-255.
[24] 康廷国. 中药鉴定学 [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
[25] 索菲娅, 王 弘, 陈世忠. 不同采收期茜草中大叶茜草素
含量的动态研究 [J]. 中成药, 2006, 28(10): 1499-1501.
[26] 王素贤, 华会明, 吴立军, 等. 茜草中蒽醌类成分的研
究 [J]. 药学学报, 1992, 27(10): 743-747.
[27] 华会明, 王素贤, 吴立军, 等. 茜草中萘酸酯类成分的
研究 [J]. 药学学报, 1992, 27(4): 279-282.
[28] 康文艺, 臧鑫炎, 李 黎, 等. 茜草抗氧化成分研究
[J]. 河南大学学报: 医学版, 2006, 25(3): 6-8.
[29] 王素贤, 华会明, 吴立军. 茜草中新蒽醌苷的结构鉴定
[J]. 沈阳药学院学报, 1991, 8(3): 211-223.
[30] Koyama J. 茜草中两种萘醌 [J]. 国外医学: 中医中药
分册, 1994, 39(16): 39-40.
[31] Itokawa H, Takeyak K, Mihara K, et al. Studies on the
antitumor cyclic hexapep tides obtained from Rubia
Radix [J]. Chem Pharm Bull, 1983, 31(4): 1424-1427.
[32] Itokawa H, Takyak K, Morita H, et al. Isolation and
antitumor activity of cyclic hexapeptides isolated from
Rubia Radix [J]. Chem Pharm Bull, 1984, 32(1): 284-290.
[33] Itokawa H, Takyak K, Morita H, et al. Studies on
antitumor cyclic hexapeptides RA obtained from Rubia
Radix rubiaceae minor antitumor constituents [J]. Chem
Pharm Bull, 1986, 32(9): 3762-3768.
[34] Itokawa H, Morita H, Takyak K, et al. New antitumor
bicyclic hexapeptides RA2 and RA2 from Rubia
cordifolia [J]. Tetrahedron, 1991, 47(34): 7007-7020.
[35] Morita H, Yamamiya T, Takeya K, et al. New antitumor
bicyclic hexapep tides RA-XI, RA-XIII and RA-XIV
from Rubia cordifolia [J]. Chem Pharm Bull, 1992, 40(5):
1352-1354.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4 卷 第 14 期 2013 年 7 月

·2014·
[36] Takyak K, Yamamiya T, Morita H, et al. Two antitumor
Bicyclic hexapeptides RA-XVand RA-XVI [J]. Chem
Pharm Bull, 1993, 33(3): 613.
[37] Itokawa H, Yamamiya T, Morita K, et al. New antitumor
bicyclic hexapeptides RA2 and RA2X from Rubia
cordifolia: Part3 conformation 2 antitum or activity
relationship [J]. J Chem Soc Perkin Trans I Org Chem,
1992 (4): 455-459.
[38] 邹 澄, 郝小江, 陈昌祥, 等. 小红参的抗癌环己肽甙
乔木萜烷型三萜新成分 [J]. 云南植物研究 , 1992,
14(1): 114.
[39] 邹 澄, 郝小江, 周 俊. 小红参的抗癌己肽配体 [J].
云南植物研究, 1993, 15(4): 399-402.
[40] 何 敏, 邹 澄, 郝小江. 小红参的新抗癌环己肽配糖
体 [J]. 云南植物研究, 1993, 15(4): 408.
[41] 黄荣清, 王作华, 王红霞, 等. 茜草多糖的组成及其摩
尔比测定 [J]. 中成药, 1996, 18(6): 35-36.
[42] 黄荣清, 王作华, 王红霞. 茜草多糖 RPS-I、RPS-II 和
RPS-Ⅲ的组成研究 [J]. 中药材, 1996, 19(1): 25-26.
[43] 王红霞, 王 秉. 茜草多糖 QA2 的分离纯化及组成分
析 [J]. 中草药, 1998, 29(4): 219-221.
[44] 孟宪元, 邢连宗. 茜草多糖的提取与分析 [J]. 北京中
医, 2005, 24(1): 35-36.
[45] 刘谦光, 陈战国, 高永吉. 茜草地上部分微量元素的研
究 [J]. 中国中药杂志, 1990, 15(10): 39-40.
[46] 冯 江, 黄 鹏, 周建民. 100 种中药中有害元素 Pb、
Cd 和砷含量的测定和意义 [J]. 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
2001, 18(2): 51.
[47] 王素贤, 华会明, 吴立军. 茜草中新环烯醚萜甙的结构
鉴定 [J]. 沈阳药学院学报, 1991, 8(1): 58-59.
[48] 张敏生. 茜草科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的研究概况 [J].
中国药学杂志, 1992; 27(2): 72-74.
[49] 谢 红, 张 涛. 茜草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
展 [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6, 26(1): 139.
[50] 宋善俊. 茜草对动物凝血过程的影响及作用机理 [J].
武汉医学院学报, 1979, 2: 86-88.
[51] 张肇和. 茜草双酯升白细胞作用的临床观察 [J]. 中西
医结合杂志, 1983, 3(2): 98-99.
[52] 宋书元, 丁琳茂, 陈 鹰. 茜草双酯对造血功能的影响
及其毒性研究 [J]. 中西医结合杂志 , 1985(10):
625-626.
[53] 樊中心. 茜草中的抗癌成分 [J]. 国外医学: 中医药分
册, 1997, 19(4): 3-5.
[54] 吴耕书, 张荔彦. 五加皮、茜草、白芷对毒激素-L 诱导
的恶病质样表现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 [J]. 中国中医药
科技, 1997, 4(1): 13-15.
[55] 苏秀玲, 周运鹏. 茜草的药理作用及研究与应用 [J].
中医药研究, 1991, 3: 54-56.
[56] 杨胜利, 刘 发. 茜草的药理作用及应用实例 [J]. 中
西医结合杂志, 1995, 8(8): 588.
[57] 王浴生. 中药药理与应用 [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
社, 1983.
[58] 陈新谦 . 新编药物学 [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82.
[59] 王柯慧. 茜草提取物的抗氧化作用及与维生素和对苯
醌作用的比较 [J]. 国外医学: 中医中药分册, 1997,
19(1): 30-31.
[60] 黄荣清, 王作华, 王红霞, 等. 茜草多糖的组成及其摩
尔比测定 [J]. 中成药, 1996, 18(6): 35-36.
[61] 陈寅生, 李武营. 茜草中多糖成分的提取分离与抗辐
射作用的实验研究 [J]. 河南大学学报: 医学版, 2004,
23(1): 32-34.
[62] 杨胜利, 刘 发. 茜草双酯的免疫抑制作用 [J]. 中国
药理学通报, 1996, 12(5): 447-448.
[63] 许兰芝, 陈维宁, 张 薇, 等. 茜草醇提物的抗炎免疫
作用 [J]. 潍坊医学院学报, 2002, 24(1): 1-3.
[64] 康文艺, 郅妙利, 王金梅, 等. RP-HPLC 法测定茜草中
1, 3, 6-trihydroxy-2-methylanthraquinone-3-O-[3-O-acetyl-
α-L-rhamn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ide 的含
量 [J].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08, 20(2): 295-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