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Quality evaluation on yield and quality of Hottuynia cordata from different sources

不同种源鱼腥草产量和质量评价



全 文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3 卷 第 6 期 2012 年 6 月

• 1195 •
不同种源鱼腥草产量和质量评价
蓝云龙
浙江省丽水市林业科学院,浙江 丽水 323000
摘 要:目的 研究不同种源鱼腥草种质资源的主要有效成分甲基正壬酮、黄酮类成分量及产量变化规律,综合多因素评价鱼
腥草种源质量,为鱼腥草优良品种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提供基础。方法 测定 23 个种源的鱼腥草中的甲基正壬酮和黄酮类成
分量,并对种源与产量的变异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不同种源鱼腥草甲基正壬酮、黄酮类成分的量及产量存在显著差异。不同
种源鱼腥草挥发油类物质除与形态特征存在显著相关性外,还有地理变异规律,总量呈从西到东、从南到北逐渐增加的经、纬
双向变异。而黄酮类成分除少数呈经向变异外其他均无明显的地理变异规律。结论 通过对 23 个鱼腥草种源主要有效成分挥
发油类物质、黄酮类成分以及产量等因素研究结果,黄酮类成分总量以植株较矮的鱼腥草为优,其中以浙江长兴种源最高,浙
江嵊州种源次之。
关键词:鱼腥草;甲基正壬酮;黄酮类;产量;品种选育
中图分类号:R286.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253 - 2670(2012)06 - 1195 - 04
Quality evaluation on yield and quality of Hottuynia cordata from different sources
LAN Yun-long
Lishui Institute of Forestry Sciences, Lishui 323000, China
Key words: Hottuynia cordata Thunb.; methyl-n-nonyl ketone; flavonoids; yield; breeding

鱼腥草为三白草科(Saururaceae)蕺菜属
Houttuynia Thunb. 蕺菜 Houttuynia cordata Thunb.,
因其鲜草揉碎后,散发出强烈的鱼腥味,故名鱼
腥草,又称侧耳根、折耳菜等。在北方一些地区鱼
腥草主要作为中药使用,在长江以南地区鱼腥草不
仅是一种味辛、性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
通淋的中药[1-2],还可作为野生蔬菜。鱼腥草已经被
国家卫生部正式确定为“既是药品,又是食品”的
极具开发潜力的植物资源之一[3]。近年来,随着鱼
腥草大规模的人工栽培,人们先后对其生长发育[4]、
形态[5]、产量[6]等进行了相关研究,但多数仅限于
部分产地和居群的研究[7-8]。本实验首次系统地对
23 个种源的鱼腥草中主要有效成分甲基正壬酮、黄
酮类成分量及产量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综合多因素
评价鱼腥草种源质量,为鱼腥草优良品种选育及高
产栽培技术的开发提供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鱼腥草 Houttuynia cordata Thunb.包括江西、贵
州、福建、云南、浙江、河南、湖南、广西、重庆、
四川、安徽 11 个省 23 个种源,共 24 份样品,见表 1。
2006 年 10 月种植于浙江省临安市浙江农林大学药材
试验基地和浙江省丽水市林业科学研究院鱼腥草中
试基地,由浙江农林大学天然药物研发中心斯金平教
表 1 样品来源
Table 1 Sources of samples
编 号 种 源 编 号 种 源
1 江西永丰 13 浙江嘉善
2 贵州贵阳 14 四川西昌
3 福建沙县 15 浙江开化
4 云南会泽 1 16 安徽绩溪
5 云南会泽 2 17 浙江永康
6 贵州安顺 18 浙江泰顺
7 浙江莲都 19 浙江嵊州
8 河南正阳 20 浙江长兴
9 浙江庆元 21 浙江松阳
10 湖南长沙 22 浙江缙云
11 广西柳州 23 浙江云和
12 重庆开县 24 浙江青田

收稿日期:2012-02-15
基金项目: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2005C32052)
作者简介:蓝云龙,高级工程师, 从事药用植物研究。E-mail: 98lyl@163.com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3 卷 第 6 期 2012 年 6 月

• 1196 •
授鉴定。2007~2011 年,进行 2 次移扩栽培,进行
种源田间试验。
甲基正壬酮(批号 110834-200502)、槲皮苷(批
号 111538-200504)、槲皮素(批号 100081200406)
购于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金丝桃苷对照品(批
号 1086-050214)购于中药固体制剂制造技术国家
工程研究中心,质量分数大于 98%。
1.2 甲基正壬酮的测定
1.2.1 采样及样品预处理 鱼腥草在生长旺季采收
挥发油得率较高,因此于 2007 年 7 月每个种源随机
采集鱼腥草全草若干株,分别用蒸馏水洗净,晾干,
准确称取 60 g 后切碎。每个样品从采样到提取的预
处理时间均控制在 1 h 内。
1.2.2 气相色谱条件 Agilent6890N 气相色谱仪,
FID 检测器;程序升温:60 →95 →100 →210 ℃ ℃ ℃
℃;进样口温度 150 ℃,检测器温度 230 ℃,体积
流量 3 mL/min;载气 N2;40 mL/min;空气 400
mL/min;不分流恒流进样 1 μL。在此条件下,样品
中的甲基正壬酮可达到良好的分离。
1.2.3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甲基正壬酮对照品
80.06 mg,用无水乙醇定容于 100 mL 量瓶中,得
0.800 6 mg/mL 对照品溶液。
1.2.4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分别将 24 份样品切碎
的鱼腥草样品 60 g,放入 500 mL 烧瓶中,按物料
比 1∶5 加入 300 mL 蒸馏水,振摇后,连接好挥
发油提取器,恒温加热。待煮沸时计时,蒸馏提取
4 h,冷却 30 min,收集挥发油,再用醋酸乙酯定
容至 1 mL。
1.2.5 标准曲线的绘制 取适量的对照品溶液分别用
醋酸乙酯配制成 0.080 06、0.160 12、0.800 6、1.601 2、
2.401 8、3.202 4 mg/mL 对照品溶液,分别以 1 μL
注入气相色谱仪,以对照品质量浓度为纵坐标(Y),
以色谱峰面积为横坐标(X)得到线性回归方程为
Y=0.001 4 X-0.100 8,r=0.999 5,线性范围0.080 06~
3.202 4 mg/mL。
1.2.6 稳定性试验 取 20 号样品的供试品溶液,在
“1.2.2”项测定条件下,分别在 0、2、7、7.5、9、
12、13 h 进样,结果甲基正壬酮峰面积的 RSD 为
2.32%。
1.2.7 精密度试验 取对照品溶液,在“1.2.2”项
条件下,连续测定 5 次,结果甲基正壬酮的峰面积
RSD 为 1.15%。
1.2.8 重复性试验 取 20 号样品 6 份,按“1.2.4”
项下方法制备供试品溶液,在所建立的测定条件下
测定,甲基正壬酮质量分数的 RSD 为 1.99%。
1.2.9 样品测定 将按照上述方法收集定容的 24
份样品挥发油溶液各 1 mL,分别取 400 μL,用醋
酸乙酯稀释至 5 mL,以 1 μL 注入气相色谱仪,每
份样品重复进样 3 次,按标准曲线计算其量。
1.3 黄酮类成分的测定
1.3.1 HPLC 色谱条件 Symmetry C18色谱柱(1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甲醇(A)-0.2%磷
酸溶液(B),采用改良的梯度洗脱条件[6];体积流
量为 0.6 mL/min;柱温 30 ℃;检测波长 360 nm。
1.3.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分别精密称取金丝桃
苷、槲皮苷、槲皮素对照品,用 80%甲醇溶解,
分别配制成 1.20、1.65、0.03 mg/mL 的溶液,取
一定量混合,得到混合对照品溶液,其中金丝桃
苷为 0.40 mg/mL,槲皮苷为 0.55 mg/mL,槲皮素
为 0.01 mg/mL。
1.3.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称取鱼腥草样品 1.000
g 置入平底烧瓶中,加入 50 mL 70%乙醇,85 ℃冷
凝回流 30 min,抽滤,重复提取 3 次,滤液减压蒸
干,残渣用 80%甲醇溶解,定容至 10 mL,作为供
试品溶液。进样前经有机微孔滤膜(0.22 μm)滤过,
进样量为 5 μL。
1.3.4 标准曲线的绘制 分别精密称取金丝桃苷、
槲皮苷和槲皮素对照品,配制成金丝桃苷分别为
0.200 1、0.400 2、2.001、4.002、6.003、8.004 mg/mL,
槲皮苷质量浓度分别为 0.100 1、0.200 2、1.001、
2.002、3.003、4.004 mg/mL,槲皮素质量浓度分别
为 0.005、0.010、0.050、0.100、0.150、0.200 5 mg/mL
的对照品溶液,分别以 5 μL 注入液相色谱仪,按所
建立的色谱条件进行测定。结果以质量浓度为纵坐
标(Y),色谱峰峰面积为横坐标(X)进行线性回
归,得到 3 个对照品的线性回归方程,金丝桃苷为
Y=8×104X+0.0128,r=0.999 9,线性范围为 0.300~
1.500 mg/mL;槲皮苷为 Y=8×104 X+0.003 2,r=
0.998 9,线性范围为 0.190~0.950 mg/mL;槲皮素
为 Y=8×103 X+0.0017,r=0.9993,线性范围为
0.006~0.020 mg/mL。
1.3.5 稳定性试验 取 20 号供试品溶液,在所建立
的测定条件下,分别在 0、1、2、3、4 d 进样,结
果金丝桃苷峰面积 RSD 为 1.62%,槲皮苷峰面积
RSD 为 1.42%,槲皮素峰面积 RSD 为 2.66%。
1.3.6 精密度试验 取 20 号供试品溶液,在“1.3.1”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3 卷 第 6 期 2012 年 6 月

• 1197 •
项条件下,连续测定 5次,结果金丝桃苷峰面积RSD
为 1.10%,槲皮苷峰面积 RSD 为 1.09%,槲皮素峰
面积 RSD 为 0.47%。
1.3.7 重复性试验 称取 20号供试品溶液 5份各
1.000 g,按“1.3.3”项方法制备供试品溶液,在所
建立的测定条件下测定,结果金丝桃苷质量分数
RSD 为 2.97%,槲皮苷质量分数 RSD 为 1.62%,槲
皮素质量分数 RSD 为 2.89%。
1.3.8 加样回收率试验 取已测定的 20 号样品 6
份,分别加入等量对照品溶液,在所建立的测定条
件下测定,计算回收率,结果金丝桃苷平均回收率
为 100.1%,RSD 为 2.26%;槲皮苷平均回收率为
98.9%,RSD 为 1.38%;槲皮素平均回收率为 98.6%,
RSD 为 2.48%。
1.3.9 黄酮类成分的测定 分别精密吸取混合对照
品溶液和各供试品溶液 5 μL 进样,重复测定 3 次,
取平均值,按标准曲线法计算,混合对照品溶液和
供试品溶液色谱图见图 1。
1.3.10 HPLC 图谱分析 以槲皮苷峰为参照峰,
计算每份样品色谱图中各色谱峰的相对保留时间,
根据相对保留时间进行种源间色谱峰的匹配,其中
不同样品中共有的相对保留时间一致的峰为共有
峰,并选择有意义的非共有峰。

1-金丝桃苷 2-槲皮苷 3-槲皮素
1-hyperin 2-quercitrin 3-quercetin
图 1 混合对照品 (A) 和鱼腥草样品 (B) HPLC 色谱图
Fig. 1 HPLC chromatograms of mixed reference
substances (A) and H. cordata (B)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种源鱼腥草中甲基正壬酮量的差异
通过 24 份鱼腥草样品气相色谱分析中甲基正
壬酮的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种源鱼腥草中甲基正壬
酮量存在显著差异,最高的 13号样品量达到 0.300 3
mg/g,最低的 3 号样品为 0.014 8 mg/g,两者相差
20.29 倍,种源间甲基正壬酮量经方差分析达到极显
著差异(表 2)。
2.2 不同种源鱼腥草中金丝桃苷、槲皮苷和槲皮素
量的差异
通过 HPLC 分析 23 份鱼腥草种源 24 个样品中
金丝桃苷、槲皮苷和槲皮素的量,结果表明,金丝
桃苷量最高的 13 号样品达到 0.622 4 mg/mL,最低
的 3 号样品为 0.178 6 mg/mL;槲皮苷量最高的 15 号
样品达到 0.789 7 mg/mL,最低的 7 号样品为 0.319 3
mg/mL;槲皮素量最高的 5 号样品达到 0.012 3
mg/mL,最低的 7 号样品为 0.006 8 mg/mL。HPLC
分析结果的表明了金丝桃苷和槲皮苷的量相对较
高,而槲皮素的量很低(表 2)。
2.3 不同种源鱼腥草产量的差异
2.3.1 不同种源鱼腥草地上部分鲜质量 23 个
种源 24 份鱼腥草 7 月和 10 月地上部分鲜质量测
定结果见表 2。7 月地上部分鲜质量种源均值为
921 g,种源间变幅为 425~1 417 g;10 月地上部分
鲜质量种源均值为 553 g,种源间变幅为 255 g~850
g,最高的 19 号种源 2 个月份均为最低的 12 号种
源的 3.33 倍。
2.3.2 不同种源鱼腥草地下部分鲜质量 23 个种
源 24 份鱼腥草 9 月地下部分鲜质量测定结果见表
2。9 月地下部分鲜质量种源均值为 666.0 g,种源间
变幅为 425~1 375 g,最高的 4 号种源为最低的 19
号种源的 3.24 倍。
3 讨论
3.1 不同种源鱼腥草中主要有效成分甲基正壬酮
和黄酮类存在显著差异并具有一定的变异规律
通过对 23 个种 24 份源鱼腥草中甲基正壬酮量的
测定及其他主要挥发油类物质 GC 图谱研究和槲皮
苷、金丝桃苷、槲皮素量的测定及其他主要黄酮类成
分的 HPLC 图谱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源鱼腥草中挥
发油类物质和黄酮类成分存在极显著差异。不同种源
鱼腥草挥发油类物质除与形态特征存在显著相关性
外,还存在地理变异规律,总量呈从西到东、从南到
北逐渐增加的经、纬双向变异。而黄酮类成分除少数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A
B
t / min
1
3
1
2
3
2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3 卷 第 6 期 2012 年 6 月

• 1198 •
表 2 不同种源鱼腥草产量、黄酮类成分及甲基正壬酮量比较
Table 2 Yield, contents of flavonoids, and methyl-n-nonyl ketone in H. cordata from different sources
产量 / g 黄酮类成分 / (mg·g−1) 编号
7 月地上部分 10 月地上部分 9 月地下部分 金丝桃苷 槲皮苷 槲皮素
甲 基 正 壬 酮 /
(mg·g−1)
1 883 410 683 0.420 1 0.519 9 0.009 1 0.123 7
2 1 208 725 725 0.377 8 0.334 3 0.008 2 0.152 7
3 1 225 733 1 217 0.178 6 0.430 1 0.008 5 0.014 8
4 1 125 675 1 375 0.423 0 0.547 8 0.008 9 0.180 1
5 921 553 666 0.433 8 0.655 7 0.012 3 0.155 0
6 967 580 533 0.502 3 0.730 0 0.012 2 0.226 3
7 875 525 760 0.256 7 0.319 3 0.006 8 0.124 6
8 921 553 666 0.449 9 0.773 9 0.009 2 0.256 8
9 433 260 538 0.443 7 0.503 3 0.009 0 0.204 6
10 825 495 542 0.422 1 0.488 7 0.009 9 0.212 8
11 958 575 650 0.425 3 0.584 1 0.010 2 0.137 3
12 425 255 660 0.385 8 0.548 5 0.008 0 0.191 9
13 1 025 795 693 0.622 4 0.531 7 0.010 1 0.300 3
14 525 255 558 0.371 5 0.681 5 0.008 5 0.099 3
15 733 440 927 0.462 3 0.789 7 0.009 0 0.110 0
16 983 592 577 0.368 0 0.702 3 0.008 4 0.121 7
17 963 578 717 0.345 3 0.472 3 0.010 4 0.206 8
18 1 267 760 570 0.399 0 0.511 6 0.009 9 0.184 3
19 1 417 850 425 0.565 9 0.734 0 0.011 4 0.158 4
20 1 167 700 450 0.596 3 0.727 4 0.012 0 0.173 4
21 883 530 448 0.482 5 0.435 3 0.009 1 0.206 5
22 1 000 602 583 0.482 5 0.502 2 0.009 1 0.168 7
23 500 300 458 0.407 3 0.673 2 0.009 1 0.204 4
24 867 537 558 0.579 0 0.673 2 0.010 2 0.160 3
均值 921 553 666 0.431 3 0.573 8 0.009 6 0.169 8

呈经向变异外其他均无明显的地理变异规律。
3.2 选择适合浙江栽培的鱼腥草优良种源
药用植物优良品种选育,优质是首选目标,主要
表现在次生代谢产物量的高低与稳定性,其次是高
产。通过对 23 个鱼腥草种源主要有效成分挥发油类
物质、黄酮类成分以及产量等因素研究结果,黄酮类
成分总量以植株较矮的鱼腥草为优,其中以 20 号样
品最高,19 号样品次之。甲基正壬酮量及挥发油类物
质总量以植株花果数多、果柄长的 1 鱼腥草为优,其
中以 13 号样品最高,18 号样品次之。产量以 19 号样
品最高,18 号样品次之。综合黄酮类成分总量、甲基
正壬酮量、挥发油类物质总量及产量因素,以 20 号
(产量 1 167 g)、19 号(产量 1 417 g)、13 号(产量 1
025 g)为优,各项指标均高于种源平均值。
参考文献
[1] 中国药典 [S]. 一部. 2010.
[2] 黎晓英, 魏 麟, 伍贤进, 等. 中国不同地理居群鱼腥
草遗传多样性分析 [J]. 中草药, 2010, 41(2): 285-288.
[3] 《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药管理的通知》 [S]. 2002.
[4] 伍贤进, 胡美忠, 卢红梅, 等. 鱼腥草生长发育规律及
适宜采收期的研究 [J]. 作物杂志, 2006, 5: 18-20.
[5] 蒋向辉, 伍贤进, 魏 麟, 等. 湖南六个鱼腥草品系的
形态分类研究 [J]. 种子, 2006, 25(4): 81-84.
[6] 吴 卫, 郑有良, 马 勇, 等. 鱼腥草不同居群产量和
质量分析 [J]. 中国中药杂志, 2003, 28(8): 718-720.
[7] Stecher G, Bonn G K. Chromatography [M]. 6th edition.
Hollland: Elsevier Science, 2004.
[8] 蓝云龙, 吴令上,裘波音,等. 鱼腥草 RAPD 分子标记
的多态性 [J]. 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8, 25(3): 309-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