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Preparation of licorice juice as a processing excipient

炮制辅料甘草汁的制备工艺研究



全 文 :炮制辅料甘草汁的制备工艺研究
钮正睿,李先端,顾雪竹,代婉莹,毛淑杰
(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药研究所,北京 100700)
[摘要] 目的:建立炮制辅料用甘草汁的制备工艺并确定甘草汁炮制代表药材吴茱萸的用量。方法:以出膏率和甘草酸
提取率为指标并结合传统标准建立甘草汁的提取工艺;通过考察甘草汁不同用量下对吴茱萸闷润的效果,确定甘草汁和吴茱
萸的比例。结果:甘草汁的制备工艺为:甘草药材切1~2cm碎段,加入12倍量水煎煮,沸腾后保持微沸1h,滤过,药渣再加
12倍量水反复煎煮2次,合并提取液即得;炮制吴茱萸时将提取液浓缩至与吴茱萸药材的体积与质量比为1∶1即得。结论:
甘草汁的制备工艺规范、稳定、可行。
[关键词] 炮制辅料甘草汁;制备工艺;高效液相色谱法
[收稿日期] 20090113
[基金项目] 中国中医科学院创新团队项目(ZZ2006096)
[通信作者] 毛淑杰,研究员,从事中药炮制研究。Tel:(010)
84036552,Email:maoshujie@163.com
[作者简介] 钮正睿,博士,助理研究员,从事中药炮制研究。Tel:
(010)84036552,Email:liuhy@bjmu.edu.cn
  中药炮制中常用到液体辅料,如酒、醋、蜂蜜、姜
汁以及甘草汁等,其中甘草汁系甘草煎汤去渣而成,
某些药物经甘草汁浸泡或煮制之后能缓和劣性,降
低毒性,如甘草汁制吴茱萸。《中国药典》2005年版
一部记载如下:取甘草捣碎,加适量水,煎汤,去渣,
加入净吴茱萸,闷润吸尽后,炒至微干,取出晒干[1]。
各省炮制规范[28]对于甘草汁制备方法的规定较为多
样,对其中若干参数如加水量、煎煮时间、煎煮次数和
最后浓度等的规定也不明确,对于甘草汁制药材的方
法记载也不同。为保证炮制饮片的质量,本研究采用
正交设计对甘草汁制备工艺的若干关键步骤进行了
详细的考察,结合传统标准,对甘草汁的制备工艺进
行研究,进而制订甘草汁的质量控制标准。
1 材料
Waters液相色谱系统(包括Waters600泵、2487
双通道紫外检测器、shimazuCTO2A柱温箱、milen
nium32液相色谱工作站)。
试药:甘草酸铵对照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
定所,批号110731200614);甘草药材(购自河北安
国,经鉴定为豆科植物甘草 Glycyrhizauralensis
Fisch的干燥根和根茎);甲醇为色谱纯(天津),水
为纯水;其余试剂均为分析纯。
2 方法与结果
2.1 提取溶剂的选择
药典和各省炮制规范均规定甘草汁为甘草的水
煎液,故使用水作为提取溶剂。
2.2 正交表的设计
甘草酸是《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中规定的
含量测定项目,也是甘草的主成分和药效成分之一,
因此以出膏率和甘草酸的提取率为指标,以浸泡时
间、溶剂用量、提取时间和提取次数为考察因素,设
计正交试验,选择L9(3
4)正交表,见表1。
表1 甘草汁提取工艺因素水平
水平

浸泡时间/h

溶剂用量/倍

提取时间/h

提取次数/次
1 0 8 1 1
2 1 10 15 2
3 2 12 2 3
2.3 提取方法与结果
2.3.1 出膏率的测定
称取甘草药材9份,每份50g,切成1~2cm碎
段,按照正交表的设计安排试验,将煎煮液转移至
1000mL量瓶中,并用水稀释至刻度。精密量取25
mL置于已恒重的蒸发皿中,于105℃干燥3h,称
重,计算出膏率,结果见表2。
表2 正交表出膏率(n=3) %
No. 出膏率 No. 出膏率 No. 出膏率
1 2466 4 3455 7 2920
2 3324 5 2681 8 3654
3 3917 6 3484 9 2904
·1502·
第34卷第16期
2009年8月
                           
Vol.34,Issue 16
 August,2009
  根据直观分析的结果,提取次数对出膏率的影
响最大,其次为溶剂用量,而浸泡时间和提取时间影
响较小,最优的提取方案为A1B3C2D3。
对结果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见表3。
表3 出膏率方差分析
方差来源 离差平方和 f 均方 F
A 0892 2 0446 0018
B 35864 2 17932 0747
C 0457 2 0228 0100
D 148332 2 74166 30881)
误差 432304 18 24017  
总和 617850 26    
  注:F01(2,18)=262,F005(2,18)=355,F001(2,18)=
601;1)P<01(表6同)。
  根据方差分析的结果,因素D的影响显著(P<
01),其他因素的影响均不显著。
2.3.2 甘草酸提取率的测定
2.3.2.1 色谱条件 PhenomenexGeminiC18110R
(46mm×250mm,5μm);流动相 甲醇02mol·
L-1醋酸铵水溶液冰醋酸(67∶33∶1),流速 1mL·
min-1;柱温30℃;检测波长254nm。
2.3.2.2 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用天平(1/10万)精
密称取甘草酸铵对照品适量,置于量瓶中,加入流动
相使溶解,并稀释至刻度,制成0428g·L-1的溶
液,相当于甘草酸 0419g·L-1(甘草酸铵 02
mg=甘草酸01959mg)。
2.3.2.3 甘草药材供试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甘草
药材粉末(60目)约 012g于 50mL具塞三角瓶
中,加入流动相 20mL,称重,超声提取 30min,放
冷,补足失重,摇匀,滤过,弃去初滤液,微孔滤膜
(045μm)过滤,取续滤液作为供试液,取供试液10
μL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根据峰面积计算药材中甘
草酸的含量。
2.3.2.4 标准曲线 分别取甘草酸铵对照品溶液
(0428g·L-1)2,4,6,8,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
以进样量(μg)为横坐标,峰面积为纵坐标,所回归
方程Y=82356168X-31042100(r=09999),
甘草酸铵在0856~4280μg内呈良好的线性。
2.3.2.5 精密度试验 精密吸取同一份供试液,进
样5次,甘草酸铵的峰面积平均值为 9040792
(RSD11%),说明该方法精密度较好。
2.3.2.6 重复性试验 精密称取甘草粉末6份,按
2.3.2.3的方法制备供试液,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
甘草中甘草酸铵的平均质量分数 188% (RSD
10%),说明该方法重复性较好。
2.3.2.7 加样回收试验 精密称取已知甘草酸含
量的甘草药材粉末约012g,置于50mL具塞三角
瓶中,精密量取甘草酸铵对照品溶液(1130g·
L-1)2mL,再精密加入流动相18mL,使得总体积为
20mL,称重,超声提取30min,放冷后补足失重,摇
匀,滤过,取续滤液用045μm微孔滤膜过滤,测定
甘草酸铵含量,结果见表4,甘草酸铵的平均回收率
9783%(RSD31%)。
表4 甘草酸铵加样回收率
样品量/mg 测得量/mg 回收率/% 平均值/% RSD/%
2260 4422 9566    
2258 4428 9602    
2268 4534 10027
9783 302
2268 4425 9544    
2256 4447 9695    
2258 4578 10265    
  注:加入量均为2260mg。
2.3.2.8 稳定性试验 取供试液分别在0,2,4,6,
8,10h测定,进样量10μL,测得甘草中甘草酸铵峰
面积平均值为9054658,RSD11%,说明供试液至
少在10h内稳定。
2.3.2.9 甘草酸提取率的测定 精密量取2.3.1
量瓶中各种方法的提取液1mL,稀释10倍,取稀释
液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根据峰面积计算提取液
中的甘草酸浓度,根据公式计算各种提取方法下甘
草酸的提取率,结果见表5。
提取率=CV/WA×100%
  C提取液浓度;V提取液体积;W提取用药材
量;A药材中甘草酸含量。
表5 正交表甘草酸提取率(n=3) %
No. 甘草酸 No. 甘草酸 No. 甘草酸
1 4413 4 6485 7 4863
2 5956 5 4901 8 7275
3 7501 6 6988 9 5423
  根据甘草酸提取率的直观分析结果,提取次数
对结果影响最大,其次是溶剂用量,提取时间和浸泡
时间对于结果的影响较小,最优的提取方案为 A2B3
C1D3。对甘草酸的提取率进行方差分析,各因素对
提取率的影响均不显著,结果见表6。
·2502·
第34卷第16期
2009年8月
                           
Vol.34,Issue 16
 August,2009
表6 甘草酸提取率方差分析
方差来源 离差平方和 f 均方 F
A 11219 2 5610 0030
B 289133 2 144566 0769
C 33392 2 16696 0089
D 710330 2 355165 1888
误差 3385358 18 188075  
总和 4429433 26    
2.4 最佳提取工艺的确定
以出膏率为指标最优的工艺为A1B3C2D3,以甘草
酸的提取率为指标最优的工艺为A2B3C1D3。其中,因
素A(浸泡时间)和C(提取时间)对出膏率和甘草酸提
取率的影响均较小,本着提高效率和节约成本的原则,
取最小值A1C1;溶剂用量和提取次数对于出膏率和甘
草酸的提取率影响较大,其中提取次数对出膏率的影
响在P<01的水平上显著,且出膏率和提取率均随溶
剂用量和提取次数的增加而增大。由此确定最终的提
取工艺为A1B3C1D3,即甘草药材,切成1~2cm碎段,
加入12倍量水,煎煮1h,药渣加入12倍量水重复煎煮
2次,3次所得煎煮液合并即得。
2.5 最佳提取工艺的验证
按照确定的最佳工艺,重复验证3次,测得平均
出膏率为3894%,甘草酸提取率为7378%,在正
交表中与最佳工艺最接近的3号试验相比,较为接
近。因此说明优选工艺稳定,方法可靠。
2.6 用本工艺制备的甘草药汁炮制药材的用量考察
选用吴茱萸作为代表药材,考察用甘草汁炮制
药材的用量。《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记载甘草
汁制吴茱萸的比例为每100kg吴茱萸,用甘草6kg,
闷润后药汁要吸尽。依照“吸尽”的要求,笔者按
100∶6的比例设计如下实验。
称取甘草药材24g,按照正交试验确定的最佳
工艺进行提取,将提取液平均分为4份(每份相当
于甘草药材6g),分别置于50,100,150,200mL量
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分别加入100g吴茱萸药材
中,观察吴茱萸和药汁在不同质量体积比下闷润的
效果。结果证明,吴茱萸和甘草汁质量体积比为1∶
1时,甘草汁恰好吸尽,闷润效果最好。
3 讨论
由于设计了4因素3水平的正交表,没有误差
列,故又进行了2次重复试验,所以试验结果可
靠,并且验证试验也证明了结果的可信性。
甘草是在敞口容器中进行煎煮,因此所得的甘
草汁体积会有所不同,体积过多或过少均会影响闷
润的效果;此外炮制不同的药材对药汁的要求亦不
同,为了保证炮制品质量稳定,炮制药材之前甘草
汁的体积需要进行摸索和调整。
[参考文献]
[1] 中国药典.一部 [S].2005:76.
[2] 天津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天津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
[S].2005:IV.
[3] 山东省卫生厅.山东省中药炮制规范 [S].1990:6.
[4] 四川省卫生厅.四川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 [S].1984:7.
[5] 河南省卫生厅.河南省中药材炮制规范 [S].2版,1983:
8.
[6] 河北省卫生局.河北省中药材炮制规范 [S].1979:5.
[7] 福建省卫生厅.福建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 [S].1988:12.
[8] 上海市卫生局.上海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 [S].1980:9.
Preparationoflicoricejuiceasaprocessingexcipient
NIUZhengrui,LIXianduan,GUXuezhu,DAIWanying,MAOShujie
(InstituteofChineseMateriaMedica,ChinaAcademyofChineseMedicalScience,Beijing,1007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developthepreparationmethodoflicoricejuiceasaprocessingexcipientandtodeterminetheprop
erproportionoflicoricejuiceandfructusevodiaeduringprocess.Method:NineexperimentswerecariedoutthroughL9(3
4)orthogo
naldesign.Thewetingresultswerecomparedbyusingdiferentproportionoflicoricejuiceandfructusevodiae.Result:Theoptimal
preparationprocesswasasfolows:thelicoricerootswerecutedintoslicesand12timesofwaterwasadded.Thentheyweredecocted
for1h.Thesecondandthirddecoctionwerealsocariedoutby12timesofwaterand1h.Theproperproportionoflicoricejuiceand
fructusevodiaewas1∶1.Conclusion:Thepreparationprocessisscientificandsuitabletopreparetheprocessingexcipient.
[Keywords] licoricejuiceasprocessingexcipient;preparationprocess;HPLC
[责任编辑 周 驰]
·3502·
第34卷第16期
2009年8月
                           
Vol.34,Issue 16
 August,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