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药事管理·
重视药物警戒在中药注射剂上市后
安全性监测中的应用
王海南1,2,陈 文2,傅 政2,杜文民3,贺 佳2
(1.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药品审评中心,北京 100038;
2.第二军医大学 卫生勤务学系 卫生统计学教研室,上海 200433;
3.上海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上海 200000)
[摘要] 中药注射剂是近几年中药新药研发的热点之一,但其临床发生的严重不良反应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
关注,对其开展上市后安全性监测具有紧迫性。本研究根据中药注射剂发生安全性问题的原因及药品不良反应监
测的发展趋势,阐述了药物警戒在中药注射剂上市后安全性监测中应用的必要性,并简要介绍了运用数据挖掘技
术对自发呈报系统数据库进行快速信号检测的方法。
[关键词] 中药注射剂;药物警戒;安全性监测
[中图分类号]R2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302(2008)05061203
[收稿日期] 20070814
[通讯作者] 王海南,Tel:(010)68585566413,Email:md_
wanghainan@yahoo.com.cn
中药注射剂是在传统中药制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定
程度地保留了中医药的特色,在医疗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
用,成为近几年药物研发领域中的热点之一[1]。但是,中药
注射剂不良反应/不良事件的发生在中成药剂型中却最为多
见[2],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发布的《药品不良反应信
息通报》曾报道了清开灵注射液、双黄连注射剂、参麦注射
剂、鱼腥草注射液、莲必治注射液等引起的药害事件。中药
注射剂出现的不良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反响,有学者呼
吁慎重使用中药注射剂。而另一方面,在临床上,许多患者,
尤其是老年人、肿瘤术后患者、血液科感染患者又常常要求
使用中药注射剂。因此,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中药
注射剂的安全性进行监测与评价。
1 运用药物警戒的理念对中药注射剂实施上市后的安全性
监测
1.1 药物警戒与传统药物
祖国医学历来重视药物的毒性和用药安全,古代本草医
籍中蕴涵着大量与安全用药相关的论述,如服药禁忌,配伍
及炮制减毒等方法,有毒中药的剂量控制原则,中药毒性分
级以及中毒解救等内容。有学者将以上与安全用药相关的
论述统称为中国传统药物警戒思想[3],这些思想对于开展中
药的药物警戒(pharmacovigilance)研究,尤其是在分析不良
事件与药物的因果关系时会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甚或指
导作用,而中药的药物警戒研究也有助于阐明上述思想的科
学内涵。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药物警戒是指与监
测、评估、了解和预防药物不良反应或其他任何可能和药物
有关问题的科学与活动。药物警戒是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的
扩展,也是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发展的大趋势,它不仅包含药
物不良反应、非预期的缺乏疗效(伪药、抗药性、药物相互作
用)的监测,还包含质量问题、药物依赖性和滥用、药物中毒
及用药错误的监测,既包含药品上市前的临床试验甚至临床
前的研究阶段,也包含上市后药品的再评价和药品不良反应
的预警[4]。在WHO出版的《药物警戒的重要性—药品的安
全监测》一书中提到:“药物警戒学科,尤其是这个词相当的
新,仅仅在世界上使用了不足10年。”书中还明确指出:“虽
然药物警戒是一个现代的术语,但是这个概念对于保证传统
药物的安全和合理使用同样具有重要性。”针对草药安全性
监测,WHO专门制定了药物警戒体系草药安全性监测指南,
以指导世界各国对包括中药在内的传统药物的安全性监测。
1.2 对中药注射剂实施药物警戒的必要性
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不良事件可涉及各个系统
与器官,临床表现多样,以过敏反应发生最快,多数发生在给
药后1h之内,过敏反应轻者仅表现为瘙痒、皮疹等,严重者
则有过敏性休克、呼吸困难及器官功能衰竭,最严重者可死
亡。引起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不良事件的原因主要包括药
物因素、使用因素和患者因素。药物因素又包括药物成分、
剂型选择、生产工艺、质量控制、附加成分和药理作用等诸因
素。中药注射剂中的药物虽已是提取物,但大多仍成分复
·216·
第33卷第5期
2008年3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ChinaJournalofChineseMateriaMedica
Vol33,Issue 5
March,2008
杂,质控难度较大,中药注射剂即便经过注册审批,也还存在
着质量标准需要进一步提高的问题。正因如此,不同厂家、
不同批次的中药注射剂可能会因质量上的差异而出现不同
的安全性问题。至于使用因素,除了单独使用时的用法失误
(辨证正确与否、给药途径正确与否、滴速合适与否)、用量
过大外,还包括中药中药、中药西药的药物相互作用。患
者因素则包括了个体差异与患者用药时的状态两方面[5,6]。
根据《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第二十九条第一
款规定,“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
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从药品不良反
应的定义来看,药品不良反应既不包括无意或有意超剂量用
药引起的有害反应,即用药不当引起的反应,也不同于医疗
事故以及因药品质量问题而引起的有害反应。因此,对中药
注射剂安全性监测倘若仅停留于不良反应监测的范围就较
为局限,宜从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扩展至药物警戒的范围。
2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自发呈报系统数据库进行快速的信
号检测
我国的药物警戒研究除了一些零星的探索之外,目前总
体上仍然停留在一个理论的层面,离实际操作还有一段距
离,亟需在方法学层面开展系统的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对
于上市后产品的监测,根据 ICH的表述,药物警戒方法主要
包括被动监测、强化报告、主动监测、观察性比较研究(主要
采用药物流行病学方法)、定向临床调查及描述性研究。药
物警戒的每一种方法都有其各自的价值,选用何种方法,要
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从构建中药注射剂上市后安
全应急预警系统的需要来看,快速的信号检测是核心问题之
一[7]。这里的信号指的是新的或尚未完全证明的药物与不
良事件相关的信息,主要通过自发呈报系统和专业刊物发表
的病例报道这两个渠道产生。专业刊物发表的病例报道,由
于发表数量少,病例的发表受编辑人员的主观因素影响,且
发表与病例发生之间的延搁时间较长,故其在信号产生中的
作用受到限制。我国的自发呈报系统主要是由医务人员向
国家或地区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志愿呈报可疑的药物不
良事件[8]。截至2006年底,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组织体
系框架已逐步构成。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质量逐渐规范,
报告的利用率逐年提高。尽管自发呈报系统具有报告数据
通常都不完整,报告率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上市时间的
长短、有关药物警戒的管理措施、媒体的关注以及药品的适
应证)等诸多不足,但它具有监测范围广、迅速、时间长等优
点,其数据库是宝贵的临床资源,除了可从中分析得出信号、
以往未发现或未确定的药物反应外,还可有助于发现和确认
药物不良反应的特征及易患因素[9]。
面对自发呈报系统数据库中的海量数据,只有采用数据
挖掘技术才有可能快速地进行信号检测[10]。数据挖掘技术
的应用可实现信号的自动检测,提高信号检测工作的科学
性,对于提高信号检测的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在数据挖掘方
面,很多方法仍处于发展之中。目前,世界主要国家采用的
应用于自发呈报系统数据库的方法主要包括频数方法与贝
叶斯方法。频数方法有成比例报告比值比法(proportional
ADRreportingratio,PRR)、报告比数比法(reportingoddsrati
o,ROR)及英国药品和保健产品管理局采用的综合标准
法[11];贝叶斯方法包括 WHO国际药物监测合作中心(upp
salamonitoringcenter)应用的贝叶斯判别可信区间递进神经
网络方法(bayesianconfidencepropagationneuralnetwork,
CPNN)与美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采用的多参
数经验性贝叶斯伽玛泊松分布缩减法(multiItemgamma
passionshrinker,MGPS)[11,12]。上述方法各有特点,各有优
劣。在尚无公认标准评估优劣的情况下,将不同方法结合使
用,作为定期的自发呈报系统数据库信号筛选的手段,可充
分提高信号检测的灵敏度,降低可疑信号漏检所造成的用药
风险[11]。兹举一例,魏志军等选取莲必治注射液致急性肾
功能衰竭,运用 BCPNN、经验性贝叶斯伽玛泊松分布缩减
法、综合标准法3种方法分别在上海市药品不良反应自发呈
报系统数据库中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定量信号检测分析表
明,无论采用哪种方法,上述药物不良反应事件从2004年
第四季度起立即显示为一强烈信号,其中,采用经验性贝叶
斯伽玛泊松分布缩减法更是所有信号中最强的[11]。
当然,数据挖掘技术检测出的信息并不代表药物与不良
事件之间必然的因果联系,仍然需要通过专家的进一步评估
以形成信号(预警信号),必要时还需借助药物流行病学调
查等方法来明确药物与不良事件之间是否存在因果联
系[11,13]。药物警戒研究中常用的药物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包
括横断面研究(现况调查)、病例对照研究及队列研究(前瞻
性研究或历史性研究)[14,15]。
3 结语
随着数据挖掘技术的发展及通过采用针对自发呈报系
统数据库缺陷而设计的一些科学分析研究方法,可围绕自发
呈报系统构建中药注射剂上市后安全应急的预警系统,这是
药物警戒在中药注射剂上市后安全性监测中的具体应用,是
切实可行的,也是符合我国国情的。
[参考文献]
[1] 周超凡.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警示[J].中国药物警戒,
2006,2(2):65,71.
[2] 周超凡,徐植灵,林育华.应当重视中药注射剂上市后再评价
[J].中国药物警戒,2006,3(3):129,134.
[3] 吴嘉瑞,张 冰.中国传统药物警戒思想的历史沿革考证
[J].中国药物警戒,2006,3(5):257.
[4] 陈 娜.美国发布的药物警戒草案指南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J].中国药业,2006,15(11):16.
[5] 卢海儒,文友民.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M].北京:中国医
药科技出版社,2006:167.
[6] 杜文明,王永铭.中药不良反应的监测[J].药品评价,2004,1
(3):183.
·316·
第33卷第5期
2008年3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ChinaJournalofChineseMateriaMedica
Vol33,Issue 5
March,2008
[7] 王 越,孙 骏,徐厚明.药品安全应急预警系统中信号处理
问题的探讨[J].中药药物警戒,2005,2(4):211,219.
[8] 王晓瑜,杜文民,王宏敏,等.2005年上海市药品不良反应自
发报告质量评价[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06,15(5):331.
[9] 王大猷.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志愿报告数据分析的若干方法
[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6,8(1):56.
[10] 陈 延,郭剑非,江冬明,等.数据库挖掘和药物不良反应信号
的探索与分析(上)[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6,15(1):43.
[11] 魏志军,程能能,何 乐,等.上海市药品不良反应自发呈报
数据库定量信号检测系统的建立[J].复旦学报(医学版),
2006,33(4):475,490.
[12] 陈 延,郭剑非,江冬明,等.数据库挖掘和药物不良反应信
号的探索与分析(下)[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6,15(2):
104.
[13] 章少华,王大猷,王 越,等.报告率比例失衡信号检测的实
证研究[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6,15(2):77.
[14] 黄雪融,郑荣远,金 嵘,等.葛根素注射剂与发热相关性的
病例对照研究[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5,14(1):18,26.
[15] 邓培媛,李群娜,朱玉珍,等.葛根素注射剂不良反应及其影
响因素分析[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5,14(1):14,24.
Necesityofapplyingpharmacovigilanceinpostmarketingsafetymonitoring
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injections
WANGHainan1,CHENWen2,FUZheng2,DUWenmin3,HEJia2
(1.CenterforDrugEvaluation,StateFoodandDrugAdministration,Beijing100038,China;
2.DepartmentofHealthStatistics,FacultyofHealthServices,SecondMilitaryMedicalUniversity,Shanghai200433,China;
3.ShanghaiCenterforAdverseDrugReactionMonitoring,Shanghai200040,China)
[Abstract] 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CM)injectionhasbecomeoneofthehotspotsinthenewTCMresearchanddevel
opment.Theseriousadversedrugreactionshappenedinclinicalhavearosedatentionwidelyinthewholesociety.It’sveryurgentto
monitorthepostmarketingsafetyofTCMinjections.Thispaperelucidatedthepharmacovigilance’snecessityinthepostmarketing
safetymonitoringofTCMinjections,basingonthereasonofsafetyproblemofTCMinjectionsandthefuturedevelopingtrendofadverse
drugreactionmonitoring.Also,thispaperintroducedtherapidsignaldetectionmethodofspontaneousreportingsystemdatabasebyda
taminingtechnology.
[Keywords] 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injections;pharmacovigilance;safetymonitoring
[责任编辑 王亚君]
《中国中药杂志》近况简介
《中国中药杂志》为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
和“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核心期刊,并且被《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英文版收录。在国际上,被美国医学索引Medline及《化
学文摘》(CA)、《生物学文摘》(BA)、《国际药学文摘》(IPA)、《分析文摘》(AA),毒物学文摘(ToxFile),俄罗斯《文摘杂志》
(AJ),荷兰《医学文摘》(EM),波兰《哥白尼索引》(IC)等权威性专业文摘收录。其中,《中国中药杂志》在 Medline收录中国
论文的期刊中名列第4位,为524篇。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信息分析研究中心发布2006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
《中国中药杂志》总被引频次为3260;影响因子为0.634;基金论文比例0.48。另据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年度报告(2007):
《中国中药杂志》总被引频次为5726,影响因子为0959,5年影响因子1258,基金论文比048。
《中国中药杂志》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以岭杯”第三届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评选一
等奖,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资助。
·416·
第33卷第5期
2008年3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ChinaJournalofChineseMateriaMedica
Vol33,Issue 5
March,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