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Investigation on medicinal plant resources of Glycyrrhiza uralensisin China and chemical assessment of its underground part

我国甘草药用植物资源调查及质量评价研究



全 文 :我国甘草药用植物资源调查及质量评价研究
黄明进1,王文全1,2,魏胜利1,2
(1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药学院,北京 100102;
2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北京 100102)
[摘要] 目的:摸清我国甘草药用植物野生分布区和人工种植区的资源现状,分析不同分布区甘草药材中甘草酸和甘草
苷的含量。方法:采用走访调查、现地样方取样和实验室数据测定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结果:我国野生甘草分布范围没有发
生明显变化,但种群密集程度发生了较大改变;当前全国野生甘草蕴藏量不足50万t,栽培甘草地里蓄积量不到25万t;99份
野生甘草药材甘草酸和甘草苷的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348%,173%,仅616%的样品达到《中国药典》(2005年版)标准;11
份栽培甘草药材甘草酸和甘草苷的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285%,153%,其中4份二年生样品中有3份低于药典标准。结论:
甘草资源总蕴藏量仍然在减少,人工甘草将成为野生甘草的重要替代资源;栽培与野生甘草药材之间存在较大的质量差异;
加强野生甘草资源保护,提高人工甘草药材质量,发展优质甘草栽培产业,是解决资源危机与实现甘草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
效途径。
[关键词] 甘草;资源调查;质量评价;甘草酸;甘草苷
[收稿日期] 20091104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572328);高等学校博士点
科研 基金 项目 (20050026006);国家科技基础性 工 作 项 目
(SB2007FY020)
[通信作者] 王文全,教授,博士生导师,Tel:(010)84738623,
Email:wwq57@126com
[作者简介] 黄明进,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中药资源开发与保护
及品质研究,Email:hmjtcm@163.com
  甘草 GlycyrhizauralensisFisch是我国大宗常
用药用植物,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及受人工栽培
甘草药材质量和市场的影响,我国甘草野生分布区
和人工种植区的密集程度与种植面积、蕴藏量与地
里蓄积量、环境状况等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为了摸
清当前我国甘草资源现状,2008年7月课题组组织
8个调查队分赴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陕西、
宁夏、甘肃、新疆等甘草分布区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研
究。2005年版《中国药典》收载豆科植物甘草Gura
lensisFisch、胀果甘草GinflataBat或光果甘草G
glabraL作为甘草药材的原植物[1],但在我国以甘
草植物的分布范围最广,药材质量最佳,人工栽培品
种以甘草为主。因此,本次仅对甘草的资源现状进行
了调查,文中所述甘草药材,其基原植物为甘草。
1 方法
11 走访调查 走访县级或镇级人民政府、农牧业
局草原站、农业科技站、林业局等国家机构以及地方
医药公司和药材收购商,了解野生和栽培甘草的分
布范围、资源利用、社会环境等情况。同时,对栽培
甘草品种、种苗来源、种植方式、种植面积、药材产
量、存在的主要问题等进行了访问。
12 样方调查 根据走访调查获取的甘草资源分
布信息,以县市或较大的乡镇为1个调查样地单位,
1个调查样地在距离30km以上的东西分布区内各
设置3个不同面积的样方,并根据疏密程度选用1
m×1m(密集),2m×2m(中密),5m×5m(很稀
疏),对于更稀疏的采用 GPS划定较大样方区域面
积,设定完毕后,调查样方内秧苗数量,测算群落中
各植物盖度及生长指标,并至少选择3个样方取样,
用弹簧秤测定药材鲜重,带回实验室自然干燥后称
量测算单位面积蕴藏量或产量,并分析药材中甘草
酸和甘草苷的含量。
13 调查路线 按照能覆盖我国整个甘草分布区,
重点针对传统产区的原则,本次调查从东向西将甘
草分布区域划分为3个板块:东北地区、中西部、新
疆地区,设置40个调查样地,即东北地区黑龙江齐
齐哈尔、安达、肇东、肇州,吉林镇赉、白城、通榆,内
蒙古扎鲁特旗、伊胡塔、赤峰牛营子、熬汉、奈曼、翁
牛特旗、巴林右旗、巴林左旗15个样地;中西部地区
内蒙杭锦旗、鄂托克前旗、乌审旗、额济纳旗,甘肃榆
中县、华池县、镇原县、民勤县、酒泉市,宁夏吴忠市、
灵武市、盐池县,陕西定边县、吴旗县14个样地;新
·749·
第35卷第8期
2010年4月
                             
Vol35,Issue 8
April,2010
疆地区对南疆和静、轮台、库车、温宿、巴楚和北疆精
河、福海、巩留、裕民、吉木乃、布尔津等11个样地进
行了调查。
14 蕴藏量计算 采用公式“蕴藏量 =单位面积
产量×总分布面积”来计算甘草资源蕴藏量,但野
生甘草生长密度不同、分布不均,准确估算单位面积
产量和总分布面积较困难。为了获得较为准确的甘
草蕴藏量数据,采用如下措施来提高计算结果的可
靠性:①大范围、有针对性地设置调查样地,并以主
产区为重点;②设置不同规格样方,增加样方数量;
③参考官方数据,如农业局、林业局、食品药品监督
管理局等部门的统计数据;④收集地方药材收购部、
药商的统计数据。最后对多种来源的数据和信息进
行统计分析,甄别权重,以实地考察的数据为主,参
考走访调查的数据进行修正,从而较为准确地反映
分布区内甘草资源蕴藏量。
15 甘草酸和甘草苷含量测定 采用 HPLC法测
定甘草酸、甘草苷含量,参照文献[2]的色谱条件,
用60%氨性乙醇(含氨水03%)为溶剂制备供试
品,分别注入 Agilent1100型高效液相色谱仪中检
测,记录峰面积,并以甘草酸、甘草苷作对照品,绘制
标准曲线,计算百分含量。
2 结果
21 野生甘草资源分布 我国野生甘草资源主要
分布在三北地区(西北、华北、东北),南北延绵 14
个纬度,东西横跨51个经度,包括黑龙江、吉林、辽
宁、内蒙古、宁夏、陕西、甘肃、青海、新疆等各省、市、
自治区,分布范围与文献[36]记载比较没有发生明
显变化,但甘草种群密集程度发生了较大改变。东
北地区较为成片的野生甘草群落主要分布于黑龙江
肇东、肇州,吉林镇赉县,内蒙古通辽、赤峰等地,在
齐齐哈尔甘南和龙江县等地没有发现连续成片的野
生甘草群落存在。中西部地区主要分布于内蒙古杭
锦旗、鄂托克前旗;宁夏惠农、平罗、盐池、灵武和同
心县;陕西安塞、志丹、吴旗、榆林以及三边 (安边、
定边、靖边)地区,比较连续成片的甘草群落分布在三
边地区;甘肃环县、庆阳、合水、西峰、华池以及西部河
西走廊一线。在新疆布尔津、吉木乃、巩留、精河、和
静等多个县市均有分布,但以北疆最为集中,在南疆
轮台、库车、温宿、巴楚等县本次调查未发现有连续成
片的甘草群落分布。
22 野生甘草蕴藏量 根据蕴藏量计算方法,统计
各省区甘草蕴藏量见表1,最后估算全国甘草资源
总蕴藏量。
表1 各省区野生甘草蕴藏量统计表
分布区
单位面积蕴藏量
/kg·m-2
大致分布面积
/hm2
蕴藏量
/t
黑龙江    0186 3500 6510
吉林和辽宁  0134 7600 10184
内蒙古东部  0202 15076 30453
内蒙古中西部 0107 186916 200000
甘肃     0145 150000 21750
宁夏     0058 30000 17400
陕西     0088 11364 10000
新疆     0186 100000 186000
  注:单位面积蕴藏量通过样方数据统计获得。
统计结果表明,东北地区(黑龙江、吉林、辽宁
和内蒙古东部)平均单位面积蕴藏量约0180kg·
m-2,大致分布面积有2万多 hm2,总蕴藏量不到5
万t;中西部地区(内蒙中西部、陕西、甘肃、宁夏等
地)平均单位面积蕴藏量约00908kg·m-2,大致
分布面积有20多万 hm2,蕴藏量约246万 t;新疆
地区单位面积蕴藏量约0186kg·m-2,大致分布
面积近10万 hm2,全疆甘草蕴藏量约186万 t,计
算结果仅供参考。
根据各省区蕴藏量统计结果,粗略估算全国野
生甘草蕴藏量不到50万t,其中内蒙中西部、新疆北
疆一带蕴藏量较大,如内蒙古杭锦旗、额前旗,新疆
布尔津、巩留等地。从不同分布区野生甘草蕴藏量
统计结果可以看出,由西向东,野生甘草资源呈递减
趋势,东北地区野生甘草分布面积小,密度低,除黑
龙江三肇(肇州、肇东、肇源)、内蒙赤峰等地区外,
大部分地区只有零星分布,如齐齐哈尔地区野生甘
草蕴藏量不到2t;内蒙古中西部杭锦旗一带、甘肃
河西走廊一线、宁夏盐池、新疆地区北部仍是我国甘
草药材主产区。
23 生态环境及种群特征 野生甘草分布区内具
有降水量少而不匀、寒暑变化剧烈的特点,主要为温
带干旱、半干旱气候。土壤类型包括碳酸盐黑土型
草甸土、栗钙土、棕钙土或灰钙土、淡碳酸盐褐土、荒
漠化盐化草甸土等,以钙质土壤为主,如黑龙江安达、
肇东、肇州、杜蒙、齐市、龙江、甘南的黑钙土,吉林白
城淡黑钙土/盐碱地,内蒙古通辽、赤峰、杭锦旗栗钙
土,甘肃、宁夏灰钙土等。
在调查的40个样地中,共测算了210个样方中
·849·
第35卷第8期
2010年4月
                             
Vol35,Issue 8
April,2010
甘草的株高、地茎、密度、盖度、群落类型、优势种等 指标数据,统计结果见表2。
表2 各分布区甘草种群特征(珋x±s)
调查
地区
样方数
株高
/cm
地茎
/cm
密度
/株/m2
盖度
/%
主要群落
类型
优势种
东北 90 43.5±8.61) 0.45±0.071) 5.15±0.931) 29.2±10.51) 芦苇+甘草  芦苇
中西 84 42.7±13.61) 0.55±0.151) 4.88±4.821) 38.8±23.61) 甘草+蒿类  甘草
新疆 36 65.6±23.4 0.59±0.14 15.08±6.95 64.4±18.2 甘草+苦豆子 甘草
  注:1)与新疆地区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甘草主要生长在草甸和岗子上,形成“甸子
草”和“岗子草”,生长区域常伴生有芦苇、沙
蒿、苦豆子、罗布麻、胡杨、麻黄等植物。因分布
范围广,各地区气候、土壤类型、人为干扰等条
件不同,甘草种群特征存在明显差异。新疆甘
草的株高、密度、盖度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和东
北地区;东北地区甘草的密度较小,盖度低,生
长状况也较之新疆和中西部地区要弱,而且群
落中几乎不具有优势地位;中西部地区野生甘
草是我国优质甘草的重要来源地,但是近些年
来,人为采挖破坏,已严重影响了该地区野生甘
草的种群密度。甘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
周期长,更新较慢,一旦受到破坏短时间内难以
恢复,如宁夏同心,10年前野生甘草被掠夺性
采挖后,至今没有得到恢复。
24 人工甘草基本情况 对调查样地的人民政府、
农牧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材基地等单位的相
关工作人员及地方老药工、药农进行走访调查,获取
人工甘草大致栽培面积、管理模式、经济效益等信
息,选择有代表性的栽培地进行实地取样,测定生长
指标数据,计算产量,药材带回实验室检测甘草酸和
甘草苷的含量,结果见表3。
表3 调查样地栽培甘草基本情况
调查样地
管理
模式
栽培
方式
经度E
生长
年限
株高
/cm
地茎
/cm
单位面积
产量/kg·m-2
种植面积
/hm2
地里蓄积
量/t
甘草苷
/%
甘草酸
/%
内蒙古熬汉旗 精细 移栽 119°42′ 6 64.50 0.34 0.45 120.00 540.00 2.25 4.12
内蒙翁牛特旗 粗放 移栽 119°13′ 3 39.57 0.45 0.63 1810.0011403.00 1.75 2.17
内蒙古乌审旗 粗放 移栽 108°46′ 8 58.00 0.54 0.93 0.13 1.21 2.26 3.42
宁夏马家滩镇 粗放 移栽 107°19′ 7 23.00 0.44 0.63 2000.0012600.00 2.68 4.69
宁夏高沙窝镇 精细 移栽 107°02′ 2 48.00 0.52 0.37 266.70 986.79 1.50 2.67
宁夏红寺堡镇 精细 移栽 106°48′ 3 63.00 0.47 0.54 1666.70 9000.18 0.84 2.72
内蒙古鄂前旗 精细 移栽 106°44′ 2 34.00 0.42 0.13 133.30 173.29 1.60 3.77
甘肃榆中   精细 移栽 104°10′ 4 81.08 0.40 0.72 1500.0010800.00 1.77 2.49
甘肃民勤   精细 移栽 103°01′ 4 79.16 0.36 1.30 6667.0086671.00 1.30 2.25
甘肃酒泉   精细 直播 97°03′ 2 68.25 0.37 0.86 6667.0057336.20 0.41 1.50
新疆裕民   精细 直播 83°02′ 2 119.00 0.66 2.90 40.02 1160.58 0.55 1.64
  注:精细管理指保证正常水肥供应、除草、防虫害;粗放管理指移栽或播种后自然生长;生长指标数据为平均值;种植面积为调查样地所属
县市及周边部分地区估算值;地里蓄积量仅供参考。
  从表3可以看出,甘草的种植方式以育苗移栽
为主,因沙地较易育苗,适合甘草生长,如在内蒙古
鄂托克前旗,药农常培育甘草种苗出售,销往甘肃及
宁夏等地;管理模式上,多实行精细管理,改变了过
去人们普遍认为甘草自然生长较强,不需要人工精
细化管理的观念;由于甘草分布范围广,各分布区环
境差异较大,再加上管理模式和栽培年限的不同,各
地甘草生长指标数据具有显著差异;在调查过程中
还发现,针对病虫害,一些地方还多用敌敌畏等杀虫
剂,这可能会导致甘草药材农药残留超标。人工栽
培甘草的采收年限有2~8年不等,年限太短会影响
甘草质量,周期太长又会增加成本、降低经济效益,
以栽培3~4年采收为宜。
现今甘草栽培实现以市场为向导、精细管
理、重点扶持的模式,改变了过去盲目、粗放的模
式,向高质、高产过渡。从走访调查和实地测算
·949·
第35卷第8期
2010年4月
                             
Vol35,Issue 8
April,2010
数据来看,目前,我国栽培甘草药材地里蓄积量
估计在25万 t,这对缓解野生甘草资源的不足起
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还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社
会需求。
对表3数据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相关性
分析,相关系数见表4。
表4 地理经度、甘草生长指标及成分含量相关系数
相关指标 地理经度 甘草株高 甘草地茎 单位面积产量 甘草苷质量分数 甘草酸质量分数
地理经度 1.00
甘草株高 -0.691) 1.00
甘草地茎 -0.53 0.35 1.00
单位面积产量 -0.782) 0.822) 0.621) 1.00
甘草苷质量分数 0.671) -0.601) -0.22 -0.47 1.00
甘草酸质量分数 0.54 -0.641) -0.23 -0.52 0.842) 1.00
  注:1)P<005,2)P<001。
  地理分布明显影响了栽培甘草株高、单位面积产
量及成分含量。由西向东,甘草的株高、单位面积产
量呈递减趋势,相关系数 r株高 =-069(P<005),
r单位产量 =-078(P<001);与甘草酸、甘草苷含量呈
正相关,相关系数为 r甘草酸 =054,r甘草苷 =067(P<
005)。甘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上部分每年都更
新生长,因此,株高、地茎等生长指标与当年生长的气
候环境(如降水量、年积温)以及人工干预(如栽培方
式、管理模式)等密切相关。调查结果分析表明,发展
甘草栽培产业,选择适宜的地理环境是必要的。
株高与单位面积产量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
082(P<001),与甘草酸、甘草苷含量呈负相关,
r甘草酸 =-060(P<005),r甘草苷 =-064(P<
005)。分析结果提示在生长年限较短的条件下,
甘草株高生长了,单位产量提高了,但成分没有得到
有效积累,药材的质量相对降低了。因此,在提高产
量的同时,应充分考虑药材质量的变化。
25 甘草酸和甘草苷含量 对调查样地样方中99
份野生甘草药材甘草酸、甘草苷含量进行测定,将测
得的数据进行统计描述,结果见表5。
表5 99份野生甘草药材甘草酸、甘草苷含量频数分布表
分段质量分数/% 频数/份 频率/% 东北/份 中西部/份 新疆/份
0.67(0.42)~ 2(17) 2.0(17.2) 2(7) 0(8) 0(2)
1.19(0.78)~ 3(21) 3.0(21.2) 3(6) 1(10) 0(5)
1.70(1.15)~ 4(16) 4.0(16.2) 2(5) 2(6) 0(5)
2.22(1.51)~ 7(18) 7.1(18.2) 4(5) 3(10) 0(3)
2.73(1.88)~ 11(13) 11.1(13.1) 1(2) 8(11) 2(0)
3.25(2.24)~ 30(2) 30.3(2.0) 7(0) 17(2) 6(0)
3.77(2.60)~ 10(5) 10.1(5.1) 0(2) 10(3) 0(0)
4.28(2.97)~ 11(5) 11.1(5.1) 2(2) 7(3) 2(0)
4.80(3.33)~ 11(0) 11.1(0.0) 4(0) 4(0) 3(0)
5.31(3.70)~ 10(2) 10.1(2.0) 5(0) 3(2) 2(0)
  注:括号内为甘草苷的频数数据。
  从频数分布表5可知,99份野生甘草药材甘草
酸质量分数为 067% ~531%,平均质量分数为
348%,其中90%甘草药材样品能达到《中国药典》
(2005年版)规定的含量标准(不低于2%);99份药
材中约30%集中在325% ~组段(质量分数);新
疆15份甘草药材的甘草酸全部在273% ~以上含
量组段,结果提示新疆甘草药材中甘草酸的含量
较高。
甘草苷质量分数在042% ~37%,平均含量
为173%,其中616%样品能达到药典标准(不低
于10%);042% ~至 188% ~组段分布较为集
中,累计频数85,累计频率859%;15份新疆甘草
药材的甘草苷含量集中在078% ~至115% ~组
段,其中约50%低于药典标准,最高质量分数也只
有15%。
从24项下的表3数据分析表明,11份栽培甘
·059·
第35卷第8期
2010年4月
                             
Vol35,Issue 8
April,2010
草药材甘草酸、甘草苷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
285%,153%,其中4份二年生样品有3份低于药
典标准,平均含量与野生甘草比较有较大差异。随
着对甘草栽培技术的不断探索,人工甘草药材质量
有所提高,在优质种苗培育、精细管理等条件下,生
长年限在3~4年的甘草药材基本能达到2005年版
药典含量检测标准,但在外观性状、成分含量等方面
仍然不及野生甘草,而生长5~8年的栽培甘草,其
药材外观性状、成分含量都接近野生甘草。
3 结论与讨论
31 发展甘草栽培产业,解决甘草资源危机 近年
来,对人工甘草栽培技术的不断深入研究,药材质量
得到了很大提高,市场调查显示,栽培甘草将成为甘
草药材的主要来源。一方面,人工甘草药材原植物
与野生甘草相同,这有利于控制药材质量的一致性
和稳定性;另一方面,发展优质人工甘草栽培产业,
还能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但是,栽培与野
生甘草药材之间存在较大的质量差异,甘草酸、甘草
苷含量分析表明,二至三年生甘草很难达到野生甘
草药材的平均含量,因此,加强优质甘草栽培技术研
究,提高人工甘草药材质量,是保证替代资源具有一
致性与稳定性的有效途径。
对栽培甘草调查结果分析发现,地理分布、生长
年限、人工干预等是影响栽培甘草药材质量的重要
因素。我国甘草分布范围广,气候差异较大,本次调
查对不同分布区内栽培甘草的生长状况及成分含量
进行了分析,认为地理分布显著影响了甘草的内外
质量,文献报道也认为栽培甘草总黄酮含量与产地
有较大关系[7],结果提示选择适宜甘草栽培的地理
环境,有利于甘草药材质量的提高;人工甘草通常以
3~4年采挖,这在外观性状和成分含量方面都不及
野生甘草,冯薇等[8]研究了不同年限甘草药材总皂
苷和总黄酮的含量,认为生长年限不足3年的甘草
相应成分含量显著低于3年以上生甘草,而大于3
年生则含量有所下降,但从优质甘草药材的外观性
状和优级商品规格角度考虑,适当延长栽培年限对
提高人工甘草药材质量有积极作用,若从经济效益
角度来看,成本提高了,效益降低了,鉴于此,开展栽
培甘草的人工干预,以提高甘草药材质量,缩短栽培
周期,提高经济效益,是当前人工甘草栽培技术研究
的重点与热点问题。一直以来,对甘草栽培技术的
探索,分别从良种选育[9]、水盐胁迫[10]、施肥增
效[11]等人工干预方面进行了研究,取得了较为满意
的结果,但离优质甘草药材的培育要求还有一定的
差距,今后还应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32 合理制定甘草质量标准,实现甘草资源有效利
用 从99份野生甘草药材甘草酸、甘草苷含量测定
结果分析表明,近 40%甘草药材样品达不到 2005
年版药典规定的含量标准,若适当下调甘草药材有
效成分含量检测限值,并根据需要制定不同行业的
甘草药材质量标准,将有利于甘草资源的合理开发
利用,避免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新疆甘草药材中
甘草酸和甘草苷的含量差异较大,今后应系统深入
研究新疆甘草药材质量及其形成的环境与遗传机
制,为保证新疆甘草用于中医药组方配伍的安全性
和有效性及其在食品、化妆品等行业中的合理利用
提供科学依据。
总之,本次调查研究,基本摸清了我国甘草资源
现状,并从地理分布及化学成分甘草酸和甘草苷含
量高低的角度分析评价了不同分布区、栽培与野生
甘草药材之间的质量差异,发现了我国甘草资源存
在的基本问题,为开发野生甘草替代资源,开展人工
甘草高效高质栽培技术的研究工作以及制定进一步
的资源保护措施与可持续利用对策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中国药典一部[S].2005:59
[2] 段天璇,于密密,刘春生,等HPLC法同时测定甘草指纹图
谱暨甘草苷、甘草酸含量[J]中成药,2006,28(2):161
[3] 王继永,刘春生,王文全中国东北地区甘草资源考察报告
[J]中国中药杂志,2003,28(4):308
[4] 魏胜利,王文全,王海我国中西部地区甘草资源及其可持
续利用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3,28(3):202
[5] 李晓瑾,杨卫东,文浩简析新疆甘草资源现状[J]中药研
究与信息,2002,4(2):26
[6] 王文全,吴庆丰我国的甘草资源与甘草栽培技术[J]中药
研究与信息,2001,3(12):18
[7] 闫永红,王文全,杨娜栽培甘草中总黄酮的含量测定[J]
中国中药杂志,2006,31(12):1021
[8] 冯薇,王文全,赵平然栽培年限和采收期对甘草总皂苷、总
黄酮含量的影响[J]中药材,2008,31(2):184
[9] 魏胜利乌拉尔甘草地理变异与种源选择[D]吉林:东北
林业大学,2003
[10] 唐晓敏,王文全,杨全,等NaCl处理对甘草生长、生理指标
及药效成分含量的影响[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8,30
(2):17
[11] 李明,张清云,蒋齐,等提高人工栽培甘草产量和质量的氮
磷钾施肥技术初步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
化,2006,8(1):124
·159·
第35卷第8期
2010年4月
                             
Vol35,Issue 8
April,2010
InvestigationonmedicinalplantresourcesofGlycyrrhizauralensis
inChinaandchemicalassessmentofitsundergroundpart
HUANGMingjin1,WANGWenquan1,2,WEIShengli1,2
(1ChinesePharmacycolege,Beijing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Beijing100102,China;
2EngineeringResearchCenterforChineseMedicineStandardizedProductionofEducationalMinistry,Beijing100102,China)
[Abstract] Objective:InordertofindoutthecurentsituationofwildandcultivatedresourcesofGlycyrhizauralensis,atthe
sametime,thecontentsofglycyrhizicacidandliquiritinweredetectedbyHPLCMethod:Fieldinvestigationwascariedout,and
chemicalcompositionofcolectedundergroundpartwasanalyzedinlaboratoryResult:ThenaturaldistributionrangeofwildGura
lensisinChinahasnosignificantchangeWecanstilfinditsdistributioninthedistributionareasrecordedtenyearsago,butthein
tensityofspeciesgrouphasgreatlychangedEstimatedaccordingtothesurveydataobtainedbyquadratreservesanddistribution(ie
reservesperunitarea)orcultivationarea,thatthecurentwildreservesislessthan500000tonsandthelessthan150000tonsfor
cultivatedTheanalysisresultsofglycyrhizicacidandliquiritincontentsin99wildsamplesofcolectedundergroundpartshowthat
theaveragecontentsofglycyrhizicacidandliquiritinwererespectively348,173mg·g-1,ofwhich616% samplescanreachthe
standard(notlessthan20,10mg·g-1)markedby"ChinesePharmacopoeia"(2005edition);Theaverageglycyrhizicacidand
liquiritincontentsofcultivatedsampleswererespectively285,153mg·g-1,whichweremuchlowerthanthewildsamplesCon
clusion:Weshouldenhanceefortsinprotectingthewildresources,strivetoimprovethequalityofcultivatedherbs,vigorouslydevel
ophighqualityGuralensiscultivationindustriesandpromotefarmersincometoresolvetheresourcecrisis,whichisthereasonable
waytoachievecontinuableuseofGuralensisresources
[Keywords] Glycyrhizauralensis;resourcesinvestigation;qualityevaluation;glycyrhizicacid;liquiritin
doi:10.4268/cjcmm20100802
[责任编辑 吕冬梅]
·259·
第35卷第8期
2010年4月
                             
Vol35,Issue 8
April,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