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不同地区雷公藤活性氧代谢研究



全 文 :不同地区雷公藤活性氧代谢研究
林光美1,柯玉琴2,郭莺3,侯长红4,孙丹2
(1.福建农林大学 作物科学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2.福建农林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3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福建 厦门361006;4福建农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摘要] 目的:为我国雷公藤品种抗性鉴定和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不同地区雷公藤为研究对象,按Bradford
方法、Giannoplitis的NBT光化还原法、硫代巴比妥酸(TBA)法等测定,探讨几项与活性氧代谢有关指标的差异。结果:西南地
区种源之间在可溶性蛋白含量、SOD活性、MDA含量3个指标上差别明显大于东南地区;个别地区种源的雷公藤几项指标表
现出明显的极端性;一些地区的指标检出值都呈现均衡水平。结论:18个地区雷公藤种源的活性氧代谢指标均呈现出不同程
度的差异。
[关键词] 雷公藤;可溶性蛋白;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
[收稿日期]  20091015
[通信作者] 林光美,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药材开发利用,Tel:
13806972968,Email:amei314@126com
  雷公藤 TripterygiumwilfordiHookf,又名黄藤
根、断肠草、菜虫药等,卫茅科雷公藤属攀缘藤本植
物,为我国传统中药材,一般分布在海拔 300~500
m的丘陵地、山地。雷公藤属植物在中国有3种,昆
明山海棠Thypoglaucum(Level)Hutch形态与雷公
藤相似,产于我国长江流域及西南,主要分布在西
南;黑曼 TregeliSpragneetTakeda又称东北雷公
藤,主要产于我国东北和日本;雷公藤Twilfordi产
于浙江、湖南、安徽、福建、台湾,主要分布在长江中
下游地区[1]。迄今已从该属植物中提取到近70种
成分,主要为生物碱类、二萜类、三萜类、倍半萜类及
糖类[2]。雷公藤的药理作用主要表现为消炎、抗
菌、抗肿瘤、抗生育等[3]。此外雷公藤作为一种植
物源杀虫剂有很大的研究价值与开发潜力。我国野
生雷公藤资源经过20余年的开发利用已遭受严重
破坏,浙江、福建、江西、安徽等地野生资源已基本枯
竭,人工栽培逐渐引起有关部门和企业的重视。尽
快建立起雷公藤种质资源库,对野生雷公藤进行良
种选育,提高雷公藤的产质水平十分必要,是雷公藤
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为此,本实验以不同地区雷公藤为研究对象,探
讨可溶性蛋白、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
酶(SOD)及丙二醛(MDA)4项活性氧代谢指标的差
异,以便为进行雷公藤品种抗性鉴定提供理论依据,
加速雷公藤育种的进程。
1 材料
雷公藤种源分别采自福建、浙江、湖南、广西、云
南、贵州的18个地方,即福建德化、福建连城、福建
泰宁、贵州遵义、贵州黔东南、广西柳州、广西桂林、
广西河池、云南大理、云南曲靖、云南临沧、湖南常
德、湖南邵阳、湖南湘潭、江西萍乡、江西上饶铅山、
浙江松阳、浙江衢州,均种于福建泰宁县。参试地区
基本代表了我国南方大部分雷公藤产地的情况。
2 方法
21 可溶性蛋白含量 按Bradford[4]方法 ,用考马
斯亮兰G250染色法测定,以每1g鲜重叶片含蛋
白mg(mg·g-1干重)表示。
22 SOD活性的测定 按Giannoplitis[5]的NBT光
化还原法进行,以抑制50%NBT光化还原的酶量定
义为1个酶活力单位计算酶比活力
23 POD活性测定 以愈创木酚(guaiacol)作底
物,参照刘祖祺、张石城的方法[6],以每1mg蛋白每
1minA470的增值表示酶活性。POD同功酶采用邻
苯二酚进行染色。
24 MAD含量测定 采用硫代巴比妥酸(TBA)法
测定[7]。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种源雷公藤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差异 不
同地区种源雷公藤可溶性蛋白含量存在差异,见表
1。可溶性蛋白含量中遵义最高,与其他地区差异极
显著。衢州的含量最低。至泰宁开始后10个地区
的含量差异不大,且除贵州省外本实验所采样的其
·1692·
第34卷第22期
2009年11月
                           
Vol.34,Issue 22
 November,2009
他省份均有地区在此分部。综合比较,高海拔西南
地区的雷公藤可溶性蛋白含量较高,其余地区差距
不大。
表1 18个地区雷公藤种源的活性氧代谢指标
种源
可溶性
蛋白/mg·g-1
POD
/U·g-1·min-1
SOD
/U·g-1·min-1
MDA
/μmol·g-1
连城  29.865 720.722 62.455 21.580
泰宁  32.883 483.089 63.549 23.990
萍乡  31.533 635.261 60.639 28.288
湘潭  29.269 468.608 62.555 27.252
邵阳  31.925 385.089 61.131 20.978
常德  36.384 487.716 64.819 22.352
上饶  30.649 446.308 62.179 22.261
德化  37.051 479.326 69.534 21.564
松阳  40.144 648.673 70.124 24.596
衢州  27.289 583.063 62.818 22.269
桂林  29.689 261.948 50.304 19.678
柳州  40.137 305.086 79.285 20.699
河池  37.543 199.809 76.929 23.891
黔东南 41.004 233.177 63.972 20.719
遵义  61.052 246.412 80.151 30.766
曲靖  32.536 489.380 56.635 21.304
临沧  27.943 270.947 58.434 20.191
大理  38.695 457.324 73.731 25.437
32 不同种源雷公藤POD活性的差异 不同地区
种源雷公藤POD活性的差异分析,见表1,表现为差
异较大。连城的POD活性最高,与其他地区差异极
显著,河池的POD活性最低。连城与河池之间差距
极大。综合分析各地区种源雷公藤 POD活性,基本
表现为东南地区普遍高于西南地区。
33 不同种源雷公藤SOD活性的差异 从表1中
可以看出,遵义、柳州、河池三地种源的雷公藤 SOD
活性较高于其他地区,桂林的SOD活性最低。方差
分析结果表明各地区SOD活性差距不明显。
34 不同种源雷公藤MDA含量的差异 从表1中
可以看出,遵义的雷公藤 MDA含量高于其他地区,
桂林的 MDA含量最低。除遵义、萍乡、湘潭、大理
四地外,来自其余地区种源的雷公藤 MDA含量十
分接近。
4 讨论
综合分析18个地区雷公藤种源的活性氧代谢
指标,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其中以 POD活性
的差异最大,MDA含量的差异最小。西南地区种源
之间在可溶性蛋白含量、SOD活性、MDA含量3个
指标上差别明显大于东南地区。指标检出最高值和
最低值的大部分来自西南地区,如以 SOD活性为
例:活性最高的遵义、柳州、河池、大理均是西南地
区;活性最低的临沧、曲靖、桂林也为西南地区。这
些特点可能因为西南地区自然生态条件复杂多样,
有利于品种多样性的形成。
个别地区种源的雷公藤几项指标表现出的极端
性更为明显。以遵义种源的雷公藤为例,其可溶性
蛋白含量、SOD活性、MDA含量均为最高,但其POD
活性却处于较低水平。而来自福建泰宁、连城、德华
三地的雷公藤4项指标均处于平均水平,参试地区
之间的差距不大。这种现象可能与物种长期进化出
的环境适应性有关。遵义种源原生态环境与福州地
区差别极大,即使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培养,其适应
高原地区环境的生理特点仍然保留。福州地区的光
照、温差、大气含氧量等气候因素对遵义种源的几项
代谢指标产生较大影响。而福建地区种源的雷公藤
表现出对福州环境气候的适应性。因此,在跨大区
域引种时,种源的遗传特性与环境适应性是必须要
考虑的重要因素。
另外,参试地区指标的复杂特点还表现有一些
地区的指标检出值都呈现均衡水平,如临沧、桂林两
地4项指标值都处于较低水平,而松阳种源4项值
均较高。要解释此种现象,还需进一步完善实验设
计。
[参考文献]
[1] 杨芳雷公藤的研究进展[J]第一军医大学分校学报,2003,
26(2):159.
[2] 张亮,张正行,安登魁雷公藤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进展[J]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0,21(4):251
[3] 洪伟,李键,吴承祯,等雷公藤栽培及利用研究综述[J]福
建林学院学报,2007,27(1):92
[4] BradfordMM.Arapidandsensitivemethodforthequantitationof
microgramquantitiesofproteinutilizingtheprincipleofprotein
dyebinding[J].AnalBiochem,1976,72:248
[5] GiannoplitisCN,SkRies.Superoxidedismutase1.Purification
andquantitativerelationshipwithwatersolubleproteininseedlings
[J].PlantPhysiol,1977,59:315
[6] 刘祖祺,张石城.植物抗性生理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
社,1994:258
[7] 赵世杰,许长城,邹琦,等.植物组织中丙二醛测定方法的改进
[J].植物生理学通讯,1994,30(3):207
[责任编辑 吕冬梅]
·2692·
第34卷第22期
2009年11月
                           
Vol.34,Issue 22
 November,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