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关注中药与原植物“同名异物”现象——倡议将原植物中文名与中药名分离



全 文 :关注中药与原植物“同名异物”现象
———倡议将原植物中文名与中药名分离
蔡少青1,陈虎彪1,2,冯毓秀3,陈道峰4,赵中振2,李 萍5,黄璐琦6,
王天志7,秦路平8,刘塔斯9
(1.北京大学 药学院,北京 100083;2.香港浸会大学 中医药学院,香港;
3.中国医学科学院 药用植物研究所,北京 100094;4.复旦大学 药学院,上海 200032;
5.中国药科大学,江苏 南京 210038;6.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药研究所,北京 100700;
7.四川大学 华西药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8.第二军医大学 药学院,上海 200433;
9.湖南中医药大学 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7)
[摘要]  一个中药名既代表“中药”又代表“植物体”,也属于“同名异物”现象。原植物名与中药名相同造
成的“同名异物”使作为科学术语的中药名称的内涵不固定,缺乏严谨性,易产生歧义和误解,不便应用。因此,倡
议对与中药名相同的植物名进行更名,即给原植物另取别的名称,而与中药名分开。原植物中文名的更名具有较
高的可行性,笔者提出5条更名原则和建议更改植物名称的中药100种,列出建议采用的植物名称,旨在抛砖引
玉,希望有关专家和广大同行关注并斧正。
[关键词] 中药名;同名异物;植物名更名
[中图分类号]S5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302(2008)06072905
[收稿日期] 20080106
[通讯作者] 蔡少青,Tel&Fax:(010)82801693,Email:sqcai
@hsc.pku.edu.cn
  “同名异物”系指名称相同而实物相异的现象,中药材
中普遍存在同名异物现象。例如中药大黄,其原植物掌叶
大黄RheumpalmatumL.、唐古特大黄R.tanguticumMaxim.
etBalf.及药用大黄R.oficinaleBail.的根及根茎均可称为
“大黄”;在一些地区,同属植物藏边大黄、波叶大黄等也曾
作为“大黄”入药。中药材的同名异物常给临床用药带来不
利的影响,这已为专业工作者所深刻认识。
但是,由于“原植物名”(中文)与“中药名”(中文)相同
而造成的同名异物问题,并未被人们所广泛认识或重视。笔
者认为一个中药名,它既代表一个“中药”,又代表一个“植
物体”,这也是1种同名异物现象。例如“甘草”这个名称,
既可代表“甘草”这个中药,也可代表 Glycyrhizauralensis这
个植物体。“中药名与原植物名的同名异物的现象”应该纠
正,即原植物应另取或另起别的名称,而与中药名分开。实
际上,这是著名生药学家楼之岑院士生前所提出的积极主
张。著名本草学家谢宗万先生生前亦十分重视中药名称的
规范工作,曾编辑《中药材正名词典》等相关著作,倡导“药
无重名惠万家”。蔡少青和陈虎彪1999年曾在连云港召开
的“生药学学术研讨会”上做过该主题的发言。此后这一主
张,逐渐为更多的专业工作者认同,并且在我国强调加强和
加快中药现代化、标准化和国际化的今天,专业工作者们更
加感到对于这一主张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尽快推行和推广。
1 倡议“原植物名与中药名分开”的理由
1.1 原植物名与中药名相同,作为科学用语缺乏严谨性
一个正式的科学用语(名称),它应该有确定的内涵,应
该代表固定的一个含义。如果一个科学用语,有时代表这种
含义,有时代表那种含义,则是不严谨的,不能算是一个合格
的科学用语。以“甘草”一词为例,在它既是中药名又是植
物名的现状下,有的时候代表1种药材,指的是Guralensis,
G.glabra,G.inflata这3种植物的根和根茎;它含有一定的
化学成分,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有的时候又代表1种植物
体,指的是G.uralensis这个植物的整体,即除了根和根茎之
外,还包括地上部分的茎、叶、花、果;它(植物整体)也含有
一定的化学成分,但不完全等同于根和根茎的成分,甚至相
差很大,它不是临床上应用的一个药物,即便它有药效,其疗
效不会等同于根和根茎。因此,“甘草”一词目前尚不能称
为一个严谨的科学用语。
1.2 原植物名与中药名相同,易产生歧义和误解,不便应用
1.2.1 当某中药为多基源时,仅靠中文名,不知所述事项是
指哪个基源 例如中药甘草,在第2版《中药志》(第1册,
1982年)中,原植物列有3个,即甘草 G.uralensis、光果甘草
G.glabra和胀果甘草G.inflata,而在“化学成分”项下有这
样的记载:“甘草根和根茎含甘草甜素,……”。仅看这段文
·727·
第33卷第6期
2008年3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ChinaJournalofChineseMateriaMedica
       
Vol.33,Issue 6
March,2008
字,读者很难肯定这里的“甘草根和根茎”是指 G.uralensis
的根和根茎,还是指G.uralensis,G.glabra及G.inflata这3
种植物的根和根茎。在“药理作用”项下有:“甘草浸膏治疗
消化性溃疡有较好的疗效”;读者不知这里的“甘草浸膏”指
哪种“甘草”的浸膏。
再如中药柴胡,在《中药志》(第2册,1993年)中原植
物有2个,即柴胡 Bupleurumchinense和狭叶柴胡 B.scor
zonerifolium,而在“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项下分别有“从
柴胡根中分出α菠菜甾醇等4种甾醇”和“大剂量的柴胡煎
剂对温刺发热有明显抑制作用”的记载,读者很难判断这里
的“柴胡根”和“柴胡煎剂”是指 B.chinense的根或煎剂,还
是指B.chinense和B.scorzonerifolium的根或煎剂。
1.2.2 当某中药为单基源时,仅靠中文名,不知所述事项是
指该药材(即特定的药用部分)还是该中药的原植物整体 
例如中药夏枯草,《中药志》(第5册,1994年)记载其基源为
唇形科植物夏枯草 Prunelavulgaris的干燥果穗,但“化学成
分”项下记载:“全草含夏枯草苷,……”,这里记述的是全草
的化学成分,而在“药理作用”项下有“夏枯草对革兰氏阳性
菌和阴性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读者难以肯定这里是指
P.vulgaris全草有抑菌作用还是果穗有抑菌作用?
再如中药人参,《中药志》(第1册)记载人参总皂苷含
量:“1~6年生人参(为)20~35%”,读者可以判断此处
“人参”指“根”,但也可以理解为1~6年生Panaxginseng植
物全株含总皂苷20~35%。
2 原植物中文名更名的可行性
植物名更名的可行性主要取决于能否克服“不习惯的
问题”和是否会出现混乱的问题。
植物的名称是为区别不同种植物,而由人们给植物起的
名字。对于1种植物的名称,由于习惯性的缘故,人们最容
易接受的是已有的名称或最熟悉的名称。在这里,习惯性起
主宰作用。但是,1种植物的现有中文名(正式名称)是专业
人员或有关专家以某种形式(如在较有权威性的《中国植物
志》上发表)确定的,可以想象在其确定之初,并非所有当代
人都能接受并愿意采用这个正式名称。也就是说,当初也同
样有个是否习惯的问题。尽管有习惯问题,但现有的植物正
式名称毕竟已被现代大多数人所接受和乐于采用。对于后
来人(即下一代以后的人)来说,则不存在习惯不习惯的问
题,更不存在接受已确定的正式名称的任何阻力。
因此,中药原植物中文名的更名,只要是必要的、合理
的,就应该进行。只要在新出版的书籍和刊物上广泛采用更
名后的新植物名,尽管当代人或许暂时会感觉不习惯,但后
来人必定能很快接受。特别是《中国药典》、《中国植物志》
以及有关教科书,如能采用新植物名,将对中药原植物的更
名工作起重大的推动作用。
对于更改植物中文名是否会出现混乱的问题,笔者认为
只要新确定的名称不含同名异物,即1个名称只代表1种植
物,并且在文章中首次应用该名称时注明植物学名,就不会
出现混乱,而只会方便应用。
另外,许多学者都已认识到中药名与其原植物名相同所
带来的问题,并在自己的研究论文中新拟或采用了不同于中
药名的植物名。这种更改原植物名的做法在“常见中药材品
种整理和质量研究”项目的论文中尤为常见。说明中药原植
物名的更名已有实践的基础,有了实施的可能性。
3 中药原植物名的更名原则
著名生药学家楼之岑教授生前曾多次倡导中药原植物
中文名应采用双名法的原则,即植物属的中文名前加上种加
词的中译名,组成植物中文名(正式名称)。中文名的双名
法象拉丁名(学名)的双名法一样必要和有好处。因此,我
们建议更名过程中将双名法做为总原则,然后根据具体情
况,分别按下列原则之一进行更名。中药名以《中国药典》
(2005年版)为准;植物属名参照《中国种子植物科属词典》。
A.该植物已有众所周知的异名,而选用该异名又无不
妥时,则选取该异名作为该植物的中文名称(正式名称);
如,银柴胡→披针叶繁缕。
B.中药名与植物属名(中文名)完全相同时,在该中药
名(属名)前加上种加词的中文翻译词或其他更恰当的词,
组成新的植物名称;如,射干→华射干。
C.中药名与植物属名无关时,取属名,其前加该中药名
的一部分(如原为3个字,可取2个字)或其他恰当的词,组
成新的植物名称;如,半枝莲→半枝黄芩。
D.中药名与植物属名无关又不宜选用属名时,在该中
药名(或中药名的一部分)前加上种加词的中文翻译词或其
他更恰当的词,组成新的植物名称;如,何首乌→多花首乌。
E.中药来源于乔木或乔木状植物,可取中药名,其后加
“树”组成植物名;如,山茱萸→山茱萸树。
4 建议更改相关中药的原植物中文名
经过认真查阅文献和思考,笔者提出了建议更改植物名
称的中药100种,列出了建议采用的植物名称 (表1),其中
前50种曾在文献[1]上征求过意见。有些植物笔者觉得选
择和确定合适的中文名确实太难,因而提出了一个以上的名
称供同道们评判时参考。在杂志上公布这些建议的名称,旨
在抛砖引玉;敬请同仁先辈、同道学者以及其他有关人员关
注并斧正。笔者殷切期待着被普遍认同的植物名能够早日
被人们采纳和应用。
植物名称的确定是一件必须推敲又推敲的工作,比较复
杂。实际上选定名称时,在考虑上述原则的同时,有的还必
须考虑原植物的形态特征、产地、功效、同类中药的原植物名
或者是否已有相近的其他植物名称等等。事实上笔者在提
出建议名时也已尽量兼顾考虑这些问题,使定名能够有专业
知识作为依据,而不是凭空臆造。但在这方面仍难免有考虑
不周到的地方,因此也希望广大专家、学者共同来进一步把
关,以挑选、确定最方便应用的、最合适的植物名。
·827·
第33卷第6期
2008年3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ChinaJournalofChineseMateriaMedica
       
Vol.33,Issue 6
March,2008
表1 建议更改原植物中文名的中药名单及建议采用的植物名称
No 中药名 原植物学名
原植物中文名称
现用名 建议用名 出处或拟名人 更名方法
1 丁公藤 Erycibeobtusfolia 丁公藤 钝叶丁公藤 蔡少青 B
2 丁香 Eugeniacaryophylata 丁香 丁香树 郑学忠 E
3 八角茴香 Iliciumverum 八角茴香 八角 [2],[3] A
4 人参 Panaxginseng 人参 东北人参 蔡少青 B
5 儿茶 Acaciacatechu 儿茶 孩儿茶 [4],[5] A
6 九里香 Murayaexotica 九里香 外九里香 蔡少青 B
7 刀豆 Canavaliagladiata 刀豆 挟剑豆 [4],[5] A
        剑状刀豆 刘塔斯 B
8 三七 Panaxnotoginseng 三七 田七 [4],[5] A
        诺陀(人)参 蔡少青 B
9 三白草 Saururuschinensis 三白草 中华三白草 陈虎彪 B
10 土木香 Inulahelenium 土木香 祁木香 [5] A
11 土贝母 Bolbostemmapaniculatum 土贝母 假贝母 [4],[2],[3],[5] A
12 大血藤 Sargentodoxacuneata 大血藤 红藤 [2],[5] A
13 山柰 Kaempferiagalanga 山柰 咖兰嘎山柰 蔡少青 B
14 山茱萸 Cornusoficinalis 山茱萸 山茱萸树 蔡少青 E
15 山楂 Crataeguspinnatifida 山楂 羽裂山楂 冯毓秀 B
16 千年健 Homalomenaocculta 千年健 欧库塔千年健 陈虎彪 B
17 川木香 Vladimiriasouliei 川木香 苏氏川木香 蔡少青 B
18 川贝母 Fritilariacirhosa 川贝母 卷叶贝母 [4],[2],[3],[5] A,B
19 川牛膝 Cyathulaoficinalis 川牛膝 药用杯苋 蔡少青 C
20 川芎 Ligusticumchuanxiong 川芎 芎藁本 蔡少青 B
21 棕榈 Trachycarpusfortunei 棕榈 棕树 [3],[5] A
22 广金钱草 Desmodiumstyracifolium 广金钱草 金钱山蚂蝗 蔡少青 C
23 广藿香 Pogostemoncablin 广藿香 卡林刺蕊草 蔡少青 C
24 马齿苋 Portulacaoleracea 马齿苋 马齿菜 [5] A
        马齿苋 陈道峰 A
        (个别全草保留原名)   -
25 马兜铃 Aristolochiadebilis 马兜铃 南马兜铃 [5] A,B
26 马鞭草 Verbenaoficinalis 马鞭草 药用马鞭草 蔡少青 B
27 天冬 Asparaguscochinchinensis 天冬 印支天门冬 蔡少青 B
28 天南星 Arisaemaerubescens 天南星 伞南星 [2] A
29 天麻 Gastrodiaelata 天麻 赤箭 [5] A
30 木香 Aucklandialappa 木香 云木香 [2],[5] A
31 木贼 Equisetumhiemale 木贼 楔麻雷木贼 蔡少青 B
        喜马拉木贼 刘塔斯 B
32 木蝴蝶 Oroxylumindicum 木蝴蝶 千张纸 [4],[2] A
33 五味子 Schisandrachinensis 五味子 北五味子 [2],[5] A,B
        中华五味子 陈道峰 B
34 牛膝 Achyranthesbidentata 牛膝 重齿牛膝 蔡少青 B
35 升麻 Cimicifugafoetida 升麻 绿升麻 [4],[5] A,B
36 半枝莲 Scutelariabarbata 半枝莲 半枝黄芩 蔡少青 C
37 密蒙花 Buddlejaoficinalis 密蒙花 蒙花醉鱼草 蔡少青 C
38 益母草 Leonurusheterophylus 益母草 异叶益母草 [2] A,B
39 银柴胡 Stelariadichotoma 银柴胡 披针叶繁缕 [4],[2] A,B
40 肉苁蓉 Cistanchedeserticola 肉苁蓉 荒漠肉苁蓉 屠鹏飞 B
41 栀子 Gardeniajasminoides 栀子 山栀 [2] A
42 白薇 Cynanchumatratum 白薇 直立白薇 [2] A
43 石南藤 Piperwalichi 石南藤 瓦氏胡椒 冯毓秀 B
44 玄参 Scrophularianingpoensis 玄参 浙玄参 [4],[3],[2],[5] B
45 莶草 Siegesbeckiaorientalis 莶 东方莶 楼之岑 B
·927·
第33卷第6期
2008年3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ChinaJournalofChineseMateriaMedica
       
Vol.33,Issue 6
March,2008
续表1
No 中药名 原植物学名
原植物中文名称
现用名 建议用名 出处或拟名人 更名方法
46 老鹳草 Geraniumwilfordi 老鹳草 韦氏老鹳草 田珍 B
47 石韦 Pyrosialingua 石韦 舌状石韦 童玉懿 B
48 金樱子 Rosalaevigata 金樱子 金樱蔷薇 蔡少青 C
49 射干 Belamcandachinensis 射干 华射干 蔡少青 B
50 丹参 Salviamiltiorhiza 丹参 赭根鼠尾草 蔡少青 C
51 肉桂 Cinnamomumcasia 肉桂 桂树 楼之岑 E
52 麦冬 Ophiopogonjaponicus 麦冬 沿阶草 [4],[2],[3],[5] A
53 威灵仙 Clematischinensis 威灵仙 中华威灵仙 蔡少青 D
        中华铁线莲 蔡少青 C
54 泽泻 Alismaorientale 泽泻 东方泽泻 蔡少青 B
55 蓄 Polygonumaviculare 蓄 鸟蓼 [2],[3] A
56 钩藤 Uncariarhynchophyla 钩藤 喙叶钩藤 蔡少青 B
57 诃子 Terminaliachebula 诃子 切布拉诃子 蔡少青 D
        诃子树 蔡少青 E
58 垂盆草 Sedumsarmentosum 垂盆草 卧茎景天 [2] C
59 地黄 Rehmanniaglutinosa 地黄 怀庆地黄 [2],[3] B
60 使君子 Quisqualisindica 使君子 印度使君子 蔡少青 B
61 何首乌 Polygonummultiflorum 何首乌 多花蓼 蔡少青 C
        多花首乌 刘塔斯 D
62 桔梗 Platycodongrandiflorum 桔梗 大花桔梗 蔡少青 B
63 虎仗 Polygonumcuspidatum 虎仗 尖头蓼 蔡少青 C
64 甘松 Nardostachyschinensis 甘松 华甘松 蔡少青 B
65 薄荷 Menthahaplocalyx 薄荷 单萼薄荷 蔡少青 B
66 厚朴 Magnoliaoficinalis 厚朴 药用厚朴 蔡少青 D
67 半边莲 Lobeliachinensis 半边莲 中华半边莲 蔡少青 B
68 乌药 Linderaaggregata 乌药 聚合山胡椒 蔡少青 C
69 连翘 Forsythiasuspensa 连翘 悬垂连翘 蔡少青 B
70 杜仲 Eucommiaulmoides 杜仲 杜仲树 蔡少青 E
71 菟丝子 Cuscutachinensis 菟丝子 豆寄生 [5],[3] A
        中华菟丝子 陈道峰 B
72 巴豆 Crotontiglium 巴豆 替林巴豆 蔡少青 B
73 没药 Commiphoramyrha 没药 没药树 蔡少青 E
74 党参 Codonopsispilosula 党参 匹罗苏党参 蔡少青 B
75 红花 Carthamustinctorius 红花 亭可托红花 蔡少青 B
76 白及 Bletilastriata 白及 条纹白及 蔡少青 B
77 槟榔 Arecacatechu 槟榔 槟榔树 蔡少青 E
78 白芷 Angelicadahurica 白芷 达呼里白芷 蔡少青 D
79 知母 Anemarhenaasphodeloides 知母 阿斯泊知母 蔡少青 B
80 甘草 Glycyrhizauralensis 甘草 乌拉尔甘草 楼之岑 B
81 龙胆 Gentianascabra 龙胆 粗糙龙胆 楼之岑 B
82 秦艽 Gentianamacrophyla 秦艽 大叶秦艽 楼之岑 A,D
83 半夏 Pineliaternata 半夏 三叶半夏 楼之岑 A,B
84 木通 Akebiaquinata 木通 五叶木通 楼之岑 A,B
85 黄芩 Scutelariabaicalensis 黄芩 贝加尔黄芩 蔡少青 B
86 黄连 Coptischinensis 黄连 华黄连 蔡少青 B
87 当归 Angelicasinensis 当归 华当归 蔡少青 B
88 桑寄生 Taxiluschinensis 桑寄生 广寄生 [2],[3],[5] A
89 胡黄连 Picrorhizascrophulariflora 胡黄连 西藏胡黄连 [5],[2] A,B
90 淫羊藿 Epimediumbrevicornum 淫羊藿 心叶淫羊藿 [5],[2] A,B
91 菝葜 Smilaxchina 菝葜 中国菝葜 蔡少青 B
92 黄精 Polygonatumsibiricum 黄精 西伯利亚黄精 [2] B
·037·
第33卷第6期
2008年3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ChinaJournalofChineseMateriaMedica
       
Vol.33,Issue 6
March,2008
续表1
No 中药名 原植物学名
原植物中文名称
现用名 建议用名 出处或拟名人 更名方法
93 锁阳 Cynomoriumsongaricum 锁阳 锈铁棒 [5] A
94 荜茇 Piperlongum 荜茇 长穗胡椒 蔡少青 B
95 旋覆花 Inulajaponica 旋覆花 日本旋覆花 [2],楼之岑 A,B
96 茜草 Rubiacordifolia 茜草 心叶茜草 蔡少青 B
97 蒺藜 Tribulusterestris 蒺藜 陆生蒺藜 蔡少青 B
98 蒲公英 Taraxacummongolicum 蒲公英 蒙古蒲公英 [2],[4] A,B
99 槲寄生 Viscumcoloratum 槲寄生 有色槲寄生 [2] B
100 鸦胆子 Bruceajavanica 鸦胆子 爪哇鸦胆子 蔡少青 B
  注:关于带“中华”或“华”的新拟植物名,为了读者方便起见,原来生药名为2个字的加“华”,原为3个字以上的加“中华”。
5 结束语
总之,笔者认为“原植物名”与“中药名”相同易导致出
现混淆和误解,这种状况不利于人们正确地掌握和运用中药
知识,不利于人们准确地进行中药研究,不利于这些中药的
学术交流,并有可能对中药的临床应用造成不良影响。为了
消除由于中药与原植物同名造成的不必要的概念上的混淆
和使用上的不便,为了祖国文化遗产的伟大宝库———中医药
学的健康发展,笔者呼吁生药学、中药学、植物学的工作者齐
心合作,共同研讨,争取早日解决中药名与原植物名同名异
物的问题。
[致谢] 北京大学药学院博士生李耀利协助查阅资
料,摘录和整理中药及植物的名单。
[参考文献]
[1] 蔡少青,陈虎彪中药与原植物同名也是同名异物———倡仪
将原植物中文名与中药名分开[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1999,
(5):113
[2] 江纪武.拉汉药用植物名称和检索手册[M].北京:中国医药
科技出版社,1990.
[3]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新编拉汉英植物名称[M].北京:航
空工业出版社,1996.
[4]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M].北京:
科学出版社.
[5]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研究所等.中药志[M]第
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责任编辑 李 禾]
[收稿日期] 20070620
[通讯作者] 张瑜,Tel:(0371)61644789,Email:zhangyu1_
266@126com
对清热药抗感染作用研究的思考
张 瑜1,李康清2
(1河南中医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8;2河南省肿瘤研究所,河南 郑州 450008)
  祖国医学把以清泄里热为主要作用的中药称之为清热
药。而里热证主要是由于外邪入里化热,或因内郁化火所致
的一类证候,与现代医学的各种急性传染病、感染性疾病、感
染性炎症相似[1]。现代药理实验结果表明,清热药不仅对细
菌、真菌、螺旋体、病毒、原虫等各种病原体有不同程度的抑
制作用,而且具有抗毒素、解热、抗炎、调节免疫等作用。故
此,清热方药的药效学研究和新药研发的实验设计多以抗病
原微生物、抗病原微生物毒素、解热、抗炎、对免疫功能的影
响等为主要研究内容[2,3],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然而,
这些研究结果与其临床疗效比较,两者有着很大的差距,就
是说,这些成果远不能充分说明清热药的临床疗效,这就不
能不引起对这种研究思路和方法的反思。在这里笔者谈谈
对这个问题的初步认识。
1 清热药的主要作用不是针对病原体
11 从清热药的抗病原体作用进行分析
现代医学认为,病原微生物是引起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原
因,抗感染的西药主要针对病因,抑制或杀灭病原体是其主
要的药理作用。按照西方药学研究的思路,人们也试图从清
热药中筛选出高活性的抗病原微生物单体,但半个多世纪过
去了,其研究结果远没有达到人们的期望值。
111 抗生活性成分与抗生活性 西药抗菌药多为化学纯
品,成分明确,生物活性显著。而清热药则与其有较大的不
·137·
第33卷第6期
2008年3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ChinaJournalofChineseMateriaMedica
       
Vol.33,Issue 6
March,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