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Increasing dosage:a momentous proposition to improve therapeutic efficac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突破中药传统用量局限,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



全 文 :·专论·
突破中药传统用量局限,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
肖小河,鄢 丹,金 城,赵艳玲
(解放军302医院 全军中药研究所,北京 100039)
[摘要] 从增加中药用量角度,寻求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的重大举措。通过对中医药疗效的现状、中药用量
与疗效的关系、传统中药用量规定的合理性等进行回顾性和前瞻性分析,阐释了从增加中药用量角度提高中医药
临床疗效的科学性、必要性和可行性。中医药之所以屡屡受到诟病,关键还是中医药的疗效问题;中药疗效平平或
者不够确切,剂量偏低是其重要原因,中药大剂量应用在中医临床上往往有上佳表现;从西药的临床剂量和中药有
效成分的有效剂量看,一些中药传统用量设定是欠严谨和科学的;“中庸思想局限论”、“沙锅容积局限论”、“肚皮
容积局限论”、“超大剂量风险论”等是中药用量难以突破的制约瓶颈;阐明中药量效(毒)关系,突破中药传统用
量局限,增加中药用量,可能将是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的重大乃至根本性举措。“治疗窗”摸查法、生物效价比测法
等可作为寻找和科学制定中药临床最佳用量范围的重要参考方法。
[关键词] 中药;量效关系;增加中药用量;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治疗窗”;生物效价
[中图分类号]R28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302(2008)03022904
[收稿日期] 20070120
[通讯作者] 肖小河,Tel:(010)66933322,Email:pharma
cy302@126.com
  长期以来,中医药不断受到人们的非议,特别是近年来
甚至出现了“取消中医”、“中医伪科学”、“废医验药”等杂
音,给中医药事业的持续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中医
药之所以屡屡受到诟病,关键还是中医药的临床疗效问题。
疗效是中医药存续和发展的根本,提高中医药的疗效是振兴
中医药事业的首要之策[1]。
当今,提高中医诊断水平和中药质量固然对提高中医药
疗效会有一些帮助,但不是根本上的解决措施。笔者认为,
在阐明中药量效(毒)关系和保证安全性的基础上,突破传
统中药用量(包括单味中药的药材用量和复方的药材总用
量,本文主要指前者,下同)局限,增加中药用量,可能将是提
高中医药疗效的重大乃至根本性举措。笔者论述了从增加
中药用量角度提高中医药疗效的科学性、必要性和可行性。
1 中医药疗效现状的多面观
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几千年,得益于中医药。从总体上来
讲,中医药的疗效是勿庸置疑的。但是,为何中医药屡屡受
到诟病,关键还是中医药的疗效问题。如何看待中医药的疗
效,笔者认为,应有客观的、发展的、辨证的眼光。
大多数中药的疗效是客观存在的,但有相当一部分中药
疗效平平也是客观存在的,甚至还有一部分中药没有确切的
疗效。
相对于日新月异的现代医学而言,中医药与时俱进不
够,总体发展步伐迟缓,对当今人们医疗保障的贡献度及其
显示度均相对偏弱。
对于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普遍浮躁的社会心态,
“立竿见影”的现代医学诊治效果比“慢条斯理”的中医诊治
效果更具有“可见性”和“现实感”。
2 提高中医药疗效的根本出路
2.1 进一步提高中医诊断水平 这主要是医家的职责。但
在当今情况下,提高中医诊断水平对于进一步提高中医药临
床疗效的作用有限,或者贡献度不会很显著。这是因为在继
承中医传统的基础上,更有一系列现代仪器设备辅助诊断,
即在西医辨病的基础上再进行中医辨证,病证结合,可以说
当下中医师的总体诊治水平不比从前单纯依靠辨证而论治
的先辈中医师们的水平低下。
2.2 进一步提高中药质量 这主要是药师的职责。但从提
高中药的质量角度进一步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的空间也是
十分有限的。不可否认,长期以来,部分中药材质量有下降
的趋势,但是总的来说,中药质量保证措施在增加,如 GAP
种植、GMP生产、现代理化检测手段应用,中药质量保证水
平在提高,应该说中药质量比从前更有保证。
2.3 进一步增加中药用量 这需要医家和药师共同完成的
职责。也许这是一个很突兀且大胆的提法,但中药传统用量
一直偏低,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突破传统中药用量规定
束缚,地增加中药用量,这可能将是从根本上改善中医药临
床疗效的重大举措。理由有三:第一,从西药的临床剂量设
定反观中药,相当多的中药传统用量设定有欠严谨和科学。
西药临床用量一般是几毫克到几百毫克,也就是说不同西药
·922·
第33卷第3期
2008年2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ChinaJournalofChineseMateriaMedica
       
Vol.33,Issue 3
February,2008
用量通常是几十到几百倍的差异。而中药一般是6~9g或
者5~15g,也就是说不同中药用量通常只有1~3倍的差
异。这种用量规定设置,几乎是抹杀了中药的量效关系,或
者说默许了绝大多数中药的有效剂量是近同的,更何以体现
“剂量是中医不传之秘”。在中医临床实践过程中,医生在
处方遣药过程中,无论是药味的选择还是药量的设置,都存
在一定的主观性和随意性;调查统计某医院1000份门诊处
方,发现在3~15g剂量范围内,出现频率最高的为10g,没
有出现7,8,11,13,14g等剂量,人为地减少这几个剂量的选
择。如此看来,在一定范围内,中药剂量已经人为地形成了
3或5的倍数值。在中药调剂过程中,药物的称量和调配是
粗放的,均一性和准确性较差。并且同一中药不同品种、不
同产地来源的药效成分含量往往相差悬殊,但其用量设置却
未有区别。如黄连有味连、雅连、云连3个品种中,其主要有
效成分小檗碱含量从3%~15%不等,不同产地味连的小檗
碱含量差异可达5倍以上,不同生长年份的黄连也相差很
大;中药大黄有唐古特大黄、掌叶大黄、药用大黄3个品种,
其有效组分总蒽醌分别约为1%,3%,4%,不同产地大黄的
总蒽醌含量相差可高达4倍。加工炮制因素也会显著改变
中药有效物质的含量。
第二,从中药或天然药物制得的有效成分药物的有效剂
量看,中药传统用量往往难以达到有效剂量范围。例如(用
量均按成人每日量均值计算)[25]:①青蒿素治疗疟疾,口服
1000mg·d-1有效,青蒿中青蒿素含约 05%,折算为药材
用量约200g·d-1,而药典规定青蒿用量为45~9g。②葛
根素治疗心血管疾病,静脉滴注600mg·d-1,葛根中葛根素
约含20%,折算为药材用量30g,现行版药典规定葛根用量
为9~15g。③麝香酮舌下含服约30苞欲放 mg/次可缓解
心绞痛,麝香中麝香酮约含20%,折算为药材用量15g/
次,而药典规定麝香用量为003~01g。④氧化苦参碱治
疗慢性肝炎,口服600mg·d-1有效,山豆根中氧化苦参碱约
含040%,折算为药材用量150g·d-1,而药典规定山豆根
用量为3~9g。⑤齐墩果酸治疗慢性肝炎,口服200mg·
d-1有效,女贞子中齐墩果酸约含05%,折算为药材用量40
g·d-1,而药典规定女贞子用量为6~12g。⑥黄芩苷治疗
慢性肝炎,口服1500mg·d-1有效,黄芩中黄芩苷约含5%,
折算为药材用量30g·d-1,而药典规定黄芩用量为3~9g。
⑦麻黄素预防血压下降,口服150mg·d-1有效,麻黄中麻黄
素约含05%,折算为药材用量30g·d-1,而药典规定麻黄
用量为15~9g。⑧喜树碱治疗恶性肿瘤,口服10mg有
效,喜树中喜树碱约含 001%,折算为药材用量 100g,而
《中药大辞典》记载喜树(根皮)用量为9~15g。⑨紫杉醇
治疗恶性肿瘤,滴注300mg有效,紫杉树皮中紫杉醇约含
001%,折算为药材用量3000g,而《中药大辞典》记载紫杉
(小枝)用量为9~15g。诚然,绝大多数中药可能是多成分
多靶点的综合作用,但这种综合作用,可能是多成分多靶点
的协同作用效果,也可能只是多成分多靶点效应的简单加
和,甚至还很有可能是多成分多靶点的拮抗作用效果。所
以,从有效成分的有效剂量推测中药的剂量,虽然难免有失
偏颇,但还是可以折射出中药传统剂量规定的局限性。
第三,中药大剂量应用在中医临床上往往有上佳表现。
中医历来重视中药的剂量,并且也有重用剂量的经验和习
惯。中药大剂量应用是指中药的处方剂量超过了该药公认
的或法定的权威规定剂量上限范围,一般以《中国药典》、统
编教材《中药学》、《中药大辞典》中的剂量规定为依据。
在传统文献记载中,中药大剂量应用屡见不鲜。如药典
中规定黄芩的每日剂量为3~9g,川芎为3~9g,而《千金翼
方》中以单味黄芩治疗淋、下血诸症,黄芩的剂量为每日4
两,折合公制为5768g,显然已大大超出黄芩权威规定剂量
的上限;《小品方》中以单味川芎治疗妇人崩漏,每日剂量用
至8两,折合公制11536g,也明显是属于超大剂量应用。
补阳还五汤重用黄芪,黄芪用量达60g;当归补血汤,重用黄
芪,黄芪用量达60g;小承气汤重用大黄,大黄用量达120g。
《伤寒论》中白虎汤中,石膏用量达1斤,知母用量为6两。
现代医家甚至有大剂量应用中药的趋势,并往往收到意
想不到的治疗效果。如本院著名中西医结合肝病专家汪承
柏教授采用凉血活血法重用赤芍治疗淤胆型肝炎取得显著
疗效,其中赤芍用量达120g,并藉此研制开发出我国首个专
门治疗淤胆型肝炎的中成药———赤丹退黄颗粒[6]。现代名
医方药中教授治疗病毒性肝炎时,擅长大剂量应用升麻,取
其解毒之功,日用量达45g,疗效好且未见不良反应,而药典
规定升麻的用量为3~9g[7]。还有一些医家对毒剧药也大
剂量应用,如云南已故名医喜用附子,用量一般为30~60g,
最大用量曾达450g·d-1,使用安全而有良效[8]。
上述大剂量用药往往是常规用量的好几倍甚至几十倍
以上,却取得了奇效,并且未发现明显毒性反应,这对传统中
药用量规定是一种挑战,是否也提示目前中药用量普遍偏
小,难以达到有效浓度阈值而致目前中医药临床疗效不够快
速和显著。至少说明现有中药用量规定存在局限和不足。
诚然,在一定剂量范围内,随着剂量的增加,疗效会相应
提高,但是当剂量超过一定的限度,不仅疗效不会提高,而且
会出现毒性反应,有的疗效反而下降,甚至产生不同的药效
作用[9]。如半夏1两降逆止呕,2两安神催眠;红花小剂量
活血,大剂量破血;黄连小剂量健胃助消化,大剂量则清热泻
火;大黄小剂量苦味健胃,大剂量通腑泻下;甘草小剂量调合
诸药,大剂量解毒。
3 中药传统用量偏低的几大渊薮
3.1 中庸思想局限论 中庸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精
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无论在其学
术理论还是临床实践,无不浸润和洋溢着“中庸和谐”之道。
“整体观念”、“阴阳平衡”、“以平为期”、“以和为重”等既是
中国传统文化之要义,也是中医药诊治疾病之要诀。中医药
·032·
第33卷第3期
2008年2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ChinaJournalofChineseMateriaMedica
       
Vol.33,Issue 3
February,2008
学不是单纯针对人的组织结构病变,不是采用以清除组织病
灶、抑制致病菌毒为基本特征的对抗性治疗,而是强调自我
调节、发掘人体正气潜能,因而处方遣药就不可能太峻,药量
也就不可能太大,以免矫枉过正而破坏机体本身的自组织、
自调节的功能系统。然而,现代医学主张对抗治疗,药物在
机体需要达到最低有效浓度阈值方可发挥作用,如果用量太
少,达不到有效剂量,就难以发挥对抗治疗的效果。
3.2 砂锅容积局限论 自古以来多以砂锅煎制汤剂,砂锅
容积有限,一般为500~1000mL,而中药煎煮一般需加10
倍量的水,这就限定了一般每剂中药总用量约50~100g。
考虑到君臣佐使配伍需要,通常中医处方组成为10味左右
中药,这也就决定了处方中每味中药用量不可能太多,一般
约定为5~10g。对于药效成分含量低微的多数中药,5~10
g用量很难说能在体内发挥什么样活性作用。
3.3 肚皮容积局限论 人本身的胃容积是有限的,并且在
生病情况下胃口会减小,一般汤剂服用体积为 200~300
mL。通常1付中药加入约10倍量水,煎熬至200~300mL
即可服用,这样既不会因过于浓稠而粘碗糊口,也不会因过
于稀薄而胀满肚皮。这样也就决定了处方中每味中药用量
不可能太多。
3.4 超大剂量风险论 也是造成当今中药用量无法突破一
个重要原因。对于药典规定的用量范围,一般医生不敢轻易
越剂量使用,一旦出现医疗纠纷,难以裁定医生在医疗过程
中是否存在过失,但是超剂量使用一般都会被视为过失,故
当今医生用药很难超出药典规定的用量。
4 中药量效(毒)关系与临床合理用药
增加中药用量,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不是一件随心所
欲和一蹴而就的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系关中医
药继承与创新,也系关中医药经验与科学问题。《易经》曰: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从“器”的角度突破中
药用量已不是难事,有两种手段可以轻松达到:①直接增大
煎器的容积;②采用现代分离纯化技术,富集药效成分,除去
无效成分。但是,从“道”的角度突破中药用量却不是易事。
首先,要让人们特别是中医医师们改变思想观念,重新
审视和认识中药传统用量规定的科学性和局限性,并在临床
辨证论治的实践中自觉自主地加以修正,这可能不仅仅是一
个科学问题,而是一项充满各种挑战的复杂系统工程。
其次,理想的药物用量,应是能够获得最大疗效而不良
反应又最小的量。阐明中药量效(毒)关系,寻找临床最佳
用药剂量,是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的重要方向和课题。目前
《中国药典》中药用量规定的主要依据,一部分可能是基于
传统用药经验总结,一部分可能仅仅是基于传统用药习惯而
设定,一部分可能参考了现代药理和化学研究成果,但大多
缺少现代科技的诠释与支撑,加上中药本身的复杂性和临床
用药的灵活性决定了制定中药合理剂量的难度。诚然,临床
疗效是评价中药用量制定合理性的最佳和最终方法,但临床
试验干扰因素多,周期长、费用高,检测指标不灵敏,还有伦
理学等问题,因而不适合作为研究中药量效(毒)关系的首
选方式。
笔者有两种思路可作为研究中药量效(毒)关系参考。
第一,“治疗窗”摸查法。采用正常或/和实验模型,考
察动物的最低有效剂量、半数有效剂量和最大安全剂量,再
转换为人用剂量,藉此制定某一中药的“治疗窗”或临床最
佳用量范围。近年来,也开始了这方面的初步摸索。如常用
中药大黄可用于肝炎等治疗,但近年来有报道大黄及其蒽醌
类成分有肝毒性,笔者采用基于正常大鼠和肝损伤模型大鼠
的急性、亚急性和长期毒性试验,基本阐明了大黄的量毒关
系,初步确定了大黄治疗大鼠慢性肝损伤的“治疗窗”
25~10g·kg·d-1;同时还发现,肝损伤模型动物对大黄
的耐受量比正常动物更大,二者竟相差8倍,正所谓“有故无
损亦无殒也”(《黄帝内经·素问》)、“大黄之力虽猛,然有病
则当之,恒有多用不妨者”(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该
研究也为从增加中药用量角度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提供了
又一佐证。
第二,生物效价比测法。比照功效或药理作用相同或相
似的西药,对某一中药的不同来源样品进行生物效价测定,
藉此建立其量效(毒)关系,控制和评价中药的品质,制定该
中药的临床用量范围[10]。近年来,以板蓝根、冬虫夏草、含
蒽醌类中药、含小檗碱中药等为研究对象,分别以其功效近
同的西药和道地优质药材为参照,建立其中药质量的生物效
价控制方法和参考标准,有望为阐明其量效(毒)关系、寻找
临床用药参考剂量提供技术支持。
5 结语
中医药之所以屡屡受到诟病,关键还是中医药的疗效问
题;中药疗效平平或者不够确切,剂量偏低是其重要原因,中
药大剂量应用在中医临床上往往有上佳表现;从西药的临床
剂量和中药有效成分的有效剂量看,一些中药传统用量设定
是欠严谨和科学的;“中庸思想局限论”、“砂锅容积局限
论”、“肚皮容积局限论”、“超大剂量风险论”等是中药传统
剂量难以突破的制约瓶颈;阐明中药量效(毒)关系,突破中
药传统用量局限,增加中药用量,可能将是提高中医药临床
疗效的重大乃至根本性举措。“治疗窗”摸查法、生物效价
比测法等可作为寻找和科学制定中药临床最佳用量范围的
重要参考方法。
笔者还特别强调:①中药传统用量规定存在局限性,但
不是说所有中药的用量规定都不合理;②加大中药用量可能
是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的重大乃至根本性举措,但不是唯一
的出路;③加大中药用量、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的设想和做
法并不适于所有的中药和/或所有的病证,具体品种、具体病
证应该具体分析,区别对待;④加大中药用量、提高中医药临
床疗效,不可随意加大剂量,必须以科学依据特别是临床试
验结果做为支持;⑤安全性是药物第一要素,加大中药用量、
·132·
第33卷第3期
2008年2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ChinaJournalofChineseMateriaMedica
       
Vol.33,Issue 3
February,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