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新药研究中的中药多糖有效部位常见问题分析
李计萍
k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药品审评中心 o北京 tsssv{l
≈收稿日期 ussy2sx2ts
≈通讯作者 3 李计萍 oר¯}kstsly{x{xxyy
近年来 o以多糖为有效部位的中药新药申请似有增加趋
势 o笔者就此类中药新药药学研究中的常见问题讨论如下 ∀
1 多糖有效部位新药研究中的常见问题及分析
111 有效部位的确定 多糖广泛存在于自然界 o仅有部分
多糖具有医疗价值 ∀目前申报的多糖有效部位中药研究中
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其有效性问题 ∀
多糖的研究一般为对多糖粗提物的生理活性的研究 o而
多糖粗提取物中又可能含有较多其他成分 o仅以多糖提取物
的药效研究资料难以充分说明多糖是具有与拟用适应症相
关的真正 /有效部位 0 ∀即使多糖的情况也比较复杂 o可能是
单一或多个 o其相对分子质量分布也不相同 ∀不同结构的多
糖 o其药效不同 ∀在多糖的提取纯化过程中 o由于没有对其
相对分子质量进行分段 o没有进行药效跟踪 o没有除去单糖
及寡糖等小分子物质 o所以常常无法说明有效部位是多糖 o
还是总糖 ∀因此申报的多糖有效部位的有效性问题就凸现
出来 ∀建议在此类药物研究的初期 o将多糖纯化到 |xh 以
上 o以较高纯度的样品进行主要药效研究 o以确认多糖是有
效部位 ∀若多糖是有效部位 o一般不会因为多糖纯度的提高
而影响药效 ∀若纯化后样品的药效低于粗提物 o则说明有效
部位很可能不是多糖 ∀并且有必要将多糖与单糖 !寡糖等小
分子物质分开 o进行药效比较说明有效部位是多糖 o还是总
糖 ∀
112 制备工艺 多糖的提取纯化等工艺与所得多糖的组成
及药效密切相关 ∀在提取纯化过程中应选择合适的考察指
标 o对提取纯化的关键步骤均应进行多糖成分组成及含量 !
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的考察 o必要时进行药效跟踪 o避免药效
及有效成分的损失 ∀
多糖的工艺研究一般包括提取 !除脂 !脱色 !除蛋白 !醇
沉 k或柱分离 !透析 l等基本步骤 ∀目前多糖中药有效部位的
工艺大多直接采用水提醇沉法 o所得多糖的纯度较低 o常常
混杂有蛋白等杂质 o难以保证不同批次产品质量的稳定 o也
给产品的质量控制带来困难 ∀建议在确认多糖为有效部位 o
并明确其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状况的前提下 o采用分级醇沉 !
不同孔径滤膜超滤 !透析 !⁄∞∞纤维素柱色谱等方法 o提高
多糖的纯度 o尽可能除去杂质 o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 ∀
在选择提取纯化方法时 o还需要考虑所用方法对不同类
型多糖及在大生产条件下的适应情况 ∀如葡聚糖凝胶和琼
脂糖凝胶柱色谱法 o可以使不同大小的多糖分子得到分离纯
化 o但不适宜粘多糖的分离 ∀对于植物或动物中所含成分可
能为糖肽的 o在提取纯化时需注意不破坏其结构 ∀
多糖提取液中除去蛋白质是一个很重要的步骤 o常用的
方法有 ≥ √¨¤ª法 !三氟三氯乙烷法 三氯乙酸法 o后者较为剧
烈 o对于含呋喃糖残基的多糖由于连接键不稳定 o所以不宜
使用 ∀但该法效率较高 o操作简便 o植物来源的多糖常采用
该法 ∀上述 v种方法均不适合于糖肽 o因为糖肽也会像蛋白
质那样沉淀出来 ∀除去蛋白质后 o应再透析 t次 o选用不同
规格的超滤膜和透析袋进行超滤和透析 o可以将不同分子大
小的多糖进行分离和纯化 o得到除去蛋白质与小分子杂质的
多糖混合物 ∀该法用于除去小分子物质较实用 o同时能满足
大生产的需要 ∀
对于工艺中使用了透析 !超滤及超速离心等处理方法 o
选用不同规格的超滤膜和透析袋进行超滤和透析以及一定
条件下的超速离心操作 o可按分子大小将多糖样品分级 o超
滤和透析常用于除去小分子物质 ∀但是 o现阶段多糖类有效
部位新药的品种相对较少 o其工业化生产方法还不十分成
熟 ∀多糖研究中使用的方法应用于大生产的可行性 o还有待
深入研究 o需要结合具体品种的特点等因素综合考虑 ∀
113 多糖的理化性质 目前的多糖有效部位新药 o对多糖
的理化性质虽有研究 o但不系统 !不深入 ∀
多糖的活性与分子量 !比旋度 !溶解度 !特性黏度 !纯度 !
初级结构和高级结构等理化性质有关 ∀对多糖的理化性质
研究是保证多糖质量的重要方面 ∀但对这些性质的研究均
需将多糖纯化到一定的纯度如 |sh以上 ∀建议现阶段对于
单一多糖组成的新药 o研究阐明该多糖中单糖的组成及其物
质的量比 o说明各组成单糖的连接键型 ∀
由于现申报的多糖有效部位一般为粗多糖 o由多个多糖
单元组成 o因此在研究中应阐明该混合多糖有那几种主要多
糖组成及各多糖的比例 o并说明主要多糖的相对分子质量 !
组成多糖的单糖种类及物质的量比等 ∀
114 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研究 由于自然界的多糖大多为相
对分子质量连续分布的一类成分 o其结构特点决定了多糖有
效部位难以象其他成分那样 o可以采用 °≤等方法直接进
行准确的含量测定 ∀多糖的相对分子质量及相对分子质量
分布检查就成为多糖有效部位质量控制的重要且具有特点
的方法 ∀多糖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情况 o可以反映出不同批
#|zwt#
第 vt卷第 tz期
ussy年 |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Χηινα ϑουρναλοφΧηινεσε Ματερια Μεδιχα
∂ ²¯1vto¶¶∏¨ tz
≥ ³¨·¨°¥¨ µoussy
次多糖组分的相对稳定 ∀对于多糖有效部位新药进行相对
分子质量分布研究 o对控制多糖的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
目前的多糖有效部位新药研究资料中 o相当一部分没有
对多糖的相对分子质量及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范围等进行研
究 ∀ ussx年版 5中国药典 6二部中收载了色谱柱为凝胶柱的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多糖相对分子质量及相对分子质量分
布的方法 o应用多糖专用的色谱柱进行分析 ∀在研究过程
中 o应关注所用色谱柱的型号 o适用的相对分子质量范围 o选
择合适的对照品进行测定 ∀并进行方法学研究 o以说明方法
的可行性 ∀对于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范围的确定 o应结合生产
工艺及大生产的实际情况及药效 o积累数据 o制订合理的可
控限度 ∀
1q5 鉴别方法 目前 o多糖有效部位中药新药的质量标准
中 o对建立专属较强的鉴别方法研究甚少 ∀无法说明提取得
到的多糖与植物来源的相关性及专属性 ∀申报资料中多糖
定性鉴别方法多采用硫酸咔唑反应 k阳性 l!蒽酮 2硫酸试剂
反应 k阳性 l!苯酚 2硫酸试剂反应 k阳性 l!斐林试剂反应 k还
原糖试验 l!双缩脲试验 k阴性 l!碘 2碘化钾反应 k阴性 l!茚
三酮反应 k阴性 l!三氯化铁反应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络
合反应等 ∀这些方法的专属性相对较差 o难以反应多糖的来
源 ∀建议考虑通过采用药材对照 ×≤或电泳法 ~相对分子质
量分布 °≤凝胶色谱指纹图谱等方法进行鉴别 o提高专属
性 ∀此外 o组成本品多糖的单糖种类及物质的量比也可作为
鉴别的指标 ∀总之 o应结合品种特点通过研究 o建立专属性
较强的鉴别方法 ∀
若为糖肽 o还需要进行结构分析及含量测定等 o提供研
究资料证明其有效部位为糖肽 ∀
1q6 含量测定方法 多糖的含量测定方法有许多如 }比色
法 !滴定法以及 °≤o≤o×≤≥o °≤∞等 o每种方法各有优
缺点 o应根据所提取的多糖的特点及性质而定 ≈t ∀现阶段多
糖含量测定方法国内多采用显色试剂 2硫酸法 o根据单糖 !多
糖及其衍生物在硫酸作用下水解 o脱水生成糖醛类化合物 o
与酚类 !芳胺类等缩合成有色化合物 ∀如苯酚 2硫酸法生成
橙黄色溶液 o在 w|s ±°处有特殊吸收 o如枸杞子多糖 !石斛
多糖等的测定 ∀蒽酮 2硫酸法生成亮绿色溶液在 yus ±°处有
特征吸收 o其蒽酮试剂需新鲜配制 o如麦冬多糖 !黄精多糖等
的测定 ∀咔唑 2硫酸法则多用于测定糖醛酸类多糖 o如银耳
多糖等的含量测定 ≈u ∀
但以上测定方法应是在工艺中或样品前处理中通过透
析或过凝胶柱等方法除去单糖 !寡糖及小分子物质或通过测
定其含量扣除掉单糖 !寡糖及小分子物质的量的前提下或在
质量标准中增加单糖或寡糖检查项 o规定不得检出单糖或寡
糖的情况下基本可行 ∀
有的新药研究中将中性多糖和酸性多糖的含量相加说
明有效成分的量符合有效部位的要求 ∀但两类多糖的测定
方法之间有干扰 o因此结果的可靠性存在疑问 ∀
中性糖的测定方法一般采用苯酚硫酸法或硫酸 p蒽酮
法以葡萄糖或以组成多糖的单糖中含量较高的单糖为对照
进行测定 ~而酸性多糖一般采用硫酸咔唑法或联苯硫酸法
以葡萄糖醛酸或半乳糖醛酸为对照进行测定 ∀中性多糖和
酸性多糖往往在多糖提取过程中一并提出 o文献报道 ≈v 酸
性多糖对中性多糖的含量测定有干扰 o而中性多糖对酸性
多糖的测定亦有干扰 o在确定有效部位总多糖含量时 o除应
减去单糖或寡糖的含量外 o还应考虑酸性多糖和中性多糖
两方法之间的相互干扰 o但如何排除相互干扰的方法是值
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o只有排除干扰 o才能说明含量测定方法
的可行性 ∀
有文献报道 ≈w o选择不同的对照品 !不同的测定方法进
行多糖含量测定 o其结果有一定的差别 ∀建议根据研究分析
组成多糖的单糖种类及比例结合测定方法的误差选择合适
的对照品 o对多糖的含量测定方法进行比较 o采用适合于本
产品的多糖的含量测定方法 o以更好的控制多糖产品质量 ∀
2 结语
目前多糖类有效部位的研究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工艺研
究中 o没有进行分子量分布及药效跟踪研究 o没有找到真正
发挥疗效的有效多糖 o说明有效部位为多糖的依据不足 ∀质
量控制方面 o没有将关键的质控指标列入标准 o如相对分子
质量分布 !单糖检查等等 ∀尽管多糖的结构复杂 o研究的难
度大 o并且多糖的结构测定有自身的难度和特殊性 o给多糖
的研究和临床应用带来了很大的限制 ∀但仍应通过对多糖
进行深入的研究 o规范多糖的提取方法 o说明多糖的构效关
系以及多糖的组成与生物活性的相关性 o来促进中药多糖研
究的深入 ∀
随着中药分析化学技术的进步和研究方法的不断丰富 o
在多糖类有效部位新药的研究中 o必将会采用更多的先进技
术手段 o不断提高多糖类新药的质量控制水平 ∀
≈参考文献
≈t 黄瑞松 1中草药多糖含量测定方法概述 ≈ 1中国药师 o
ussxo{ktl}y{1
≈u 孙 群 o阚健全 o赵国华 o等 1活性多糖构效关系研究进展
≈ 1广州食品工业科技 oussvousktl}tsw1
≈v 郭 欣 o高向东 o杨晓兵 1酸性多糖中葡萄糖醛酸与中性糖的
含量测定 ≈ 1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ousswouxkul}tss1
≈w 杨勇杰 o姜瑞芝 o陈英红 o等 1苯酚硫酸法测定杂多糖含量的
研究 ≈ 1中成药 oussxouzkyl}zsy1
≈责任编辑 李 禾
#s{wt#
第 vt卷第 tz期
ussy年 |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Χηινα ϑουρναλοφΧηινεσε Ματερια Μεδιχα
∂ ²¯1vto¶¶∏¨ tz
≥ ³¨·¨°¥¨ µoussy